1

歷史上事一樁樁都得有人做,尤其是這種奠定未來基礎的事,即是上天的安排,也是他的歷史使命。人的思想根源是來自哪里?很不簡單的,帝王天子自然跟天意相通,這個不是一般人想象,頭腦一熱,說 :“朕心血來潮,帶著你們搞個大工程!”

歷史上如果沒有安排那個事情,他也搞不成,就像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筑長城等等,就是那樣定的。他殘暴也好,強制也好,都得干完。一個朝代的衰落更根本的是上天的原因,是劇本的安排。修運河咋了?后來打高麗要贏了啥事沒有?伤宄凰ヂ洌瞥趺撮_始?歷史上就是安排了大唐來接這個福利。漢朝沾了秦朝的光,也算是還回來。

具體到個人,真正修運河的那批生命,都轉(zhuǎn)生在了今天的日本,日本是隋朝人。日本人為啥經(jīng)濟那么發(fā)達,文化知識普及那么高?這都是當初分潤了跟著楊廣修運河的功勞,沾了開科舉的福澤。一世辛苦,跟著明君圣主建立偉大功業(yè),換來未來的大福報,不虧。人只看到一世,一時,是無法得出正確結(jié)論的。

一代代人的付出都在為人類奠定文化、歷史,為未來的最后大事做好鋪墊。站在人的層次角度,是看不透的,分析來分析去都是瞎扯,因為歷史劇本已經(jīng)是那樣寫的了。故歷史不以成敗論英雄,我們從上天精心打造的歷史當中,學到教訓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才是神想留給人在將來借鑒的。所以那個角色就得那么演,他不昏庸也得昏庸,不犯錯也得犯錯,不失敗也得失敗。

攤上了你就認命,演好了就是功德,不以人間得失記分。 講透歷史劇本的背后 w、tianji 、 cool

最佳貢獻者
2

大秦帝國,二世而亡。大家說嬴政他焚書坑儒,殺戮太重了,其實他就殺了幾百個方士。白起坑殺幾十萬都沒有那么大名氣呢。

嬴政修長城,用以抵抗匈奴,后世說他勞民傷財。他修高速公路,后世說他濫用民力......

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什么的,算是無法磨滅的小功勞了。

其實,嬴政就是改了天下,改變了封建制變成郡縣制。所以,那一些占據(jù)土地,僅僅是每年給國家上繳糧食和勞役的宗族大怒了,你丫換了天子,還要換這封地啊。聽說有些個小兵兵什么陳勝吳廣的造反了,我們宗族的也就混在里面造反吧。項羽和劉邦(宗族勢力)笑瞇瞇的說:“秦暴戾,反之也!

劉邦比項羽政治上要高明,而項羽就有點不夠有眼光了,他打下一切,居然要恢復封建制,自己封為西楚霸王,其余的大大小小的王,繼續(xù)封建,所以他失敗了。

劉邦深深知道,到了皇帝這個級別了,郡縣制更好用啊,這一頓亂世,六國貴族封建殘余也死得七七八八了,他很容易就搞起了郡縣制,而且做了很久很久。

劉邦是不會說嬴政倒在郡縣制上的,所以史書就說秦暴戾......

話說,到了隋朝,皇帝覺得科舉制度比較好,之前的推舉世家人員做官,有點容易舞弊不說,

還容易形成派閥,那么,大家給我考試,考得好的就做官。那些大族世家火大了,你這不是動了我們的窩窩頭嗎。

隴右集團的李淵李世民說,好像有個啥瓦崗寨啊,不管是誰了,反正......反正我們也就學著劉邦的,造反了吧,敢剝奪我們世家的舉薦制,我不造反,還等什么時候。

打打殺殺的,世家貴族的也死得七七八八了,李淵李世民站在皇帝角度上來看,科舉制,是更容易發(fā)掘人才啊,反正世家也差不多沒了力量了。

那么,隋朝做錯了什么?我記得埃及的胡夫,大量收稅收糧食,再在尼羅河發(fā)大水的時候,按照勞役發(fā)給農(nóng)民吃,這樣農(nóng)民不能在農(nóng)閑的時候偷懶了,倒也搞出了胡夫金字塔。楊廣其實也算是差不多啦,收重稅,建糧倉,你們給我修大運河,貫通南北,比金字塔的境界又要高處不少啊。

李世民說了,修大運河就是為了楊廣為了自己下江南,泡妹紙的?墒且膊坏R大唐利用大運河發(fā)展經(jīng)濟,別說大唐,大宋也不耽誤。

李世民會說,為了科舉制造反,造反之后還是科舉制好嗎?歷史是后人書寫的......

劇照,侵刪

3

隋煬帝楊廣的最大錯誤就是不該修筑大運河,本該用幾代人來完成這一項大工程,可是他急于求成,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力,以至于民不聊生,老百姓根本活不下去,白白便宜了以后的朝代,盡道隋亡為此河,如今千里賴通波

4

隋朝的衰落是因為他逆歷史潮流,隋朝建立依靠的是門閥,雖然可以短時間的聚積強大的力量統(tǒng)一天下,但卻失掉了底層的民心,雖然隋朝發(fā)明了科舉制度,但時間太短,沒享受到科舉的果實,而門閥也不是可以長久依靠的對象。相反,后來的李家雖然也是門閥出身,但他們卻懂得依靠底層的力量,包括瓦崗寨和外戚都是寒門士族的代表,他們比宇文家族楊家為代表的門閥勢力更加先進,也更有戰(zhàn)斗力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