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們先來看春秋時產生百家爭鳴的原因,后面再單獨分析民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和春秋時有相似之處。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原因

1,戰(zhàn)亂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

自從西周衰落,天子大權旁落,淪為擺設。引發(fā)各諸侯國彼此之間為了獲得更多勢力范圍的互相征戰(zhàn),百姓流離,生活困苦。使人們開始反思自身,有什么方法可以建立起統(tǒng)一的秩序,消弭戰(zhàn)爭,結束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國家能夠休養(yǎng)生息。

2,開放和包容的文化范圍

春秋時代是一個包容開放的時代,思想上沒有桎梏束縛,沒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沒有密布眼線的文字獄。言論自由,人們反思這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國與國之間的問題。形成各種不同得流派,每個流派都有自己能解決當下社會問題的信念。諸侯國的國君也經常邀請各個流派來講學,并且給與很高規(guī)格的禮遇。

3,諸侯的爭霸為賢才提供了舞臺

“士農工商”的士這個階級,就是在春秋這個時期出現(xiàn)和活躍在各個諸侯國的舞臺。最開始西周的學校是官辦,普通人是沒有資格去上學的。后來孔子開創(chuàng)有教無類的私人講學之風,普通人也可以享受到求學的權利。這些人有了學問后,有理想有抱負。要用所學的知識獲得更大的社會地位,正好諸侯間戰(zhàn)亂不休,都在想招攬更多的人才。于是這些學有所成有抱負的就奔走各國,宣傳自己的學說理論。這些人就成了中國龐大“士”階級。各個流派的學者,在各個諸侯國都想證明自己理論的優(yōu)勢和獨特,就和其他流派的學者們互相詰難、爭辯、吸收,碰撞出激勵的思想火花,成為真正體現(xiàn)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的典型。

以上是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產生的原因。再分析民國時期的思想浪潮的涌現(xiàn)就會發(fā)現(xiàn)有春秋時期有些類似的特點。

不同的是,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崩塌,軍閥間征戰(zhàn)不休,更有外族的殖民侵略賠款割地,備受其辱,也給封閉的中國帶來了西方先進的思想。國人一向以天朝上國自居,中國是世界的中心。這回徹底的澆了一壺冰水,自尊受到嚴重的傷害。有識之士,開始迫切的反思。國家落后,腐朽的原因?從中探討總結出適合中國特色的救國救民之路!

最佳貢獻者
2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和民國時期中國都處于舊秩序正在崩塌的狀態(tài),人們試圖重新尋找建設新秩序的道路,各種學說正是人們對建設新秩序的思考。

周朝時期用禮樂制度來維護宗法制度和君權、族權、夫權、神權。到了春秋后期,天下大亂,禮崩樂壞,數(shù)百年來早已習慣成自然的秩序崩潰了。

春秋之前的戰(zhàn)爭其實不是以砍死人為目的的,戰(zhàn)爭的禮儀性大于實用性。《左傳》里有句話,叫做“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就是說只有祭祀和戰(zhàn)爭,才是國家的大事。這么高貴的事情,只有貴族才有資格參加,平民沒資格。貴族們打仗是有規(guī)矩的,規(guī)矩就是按照“禮”來打,而戰(zhàn)爭的目的就是恢復“禮”的秩序;如果不依照“禮”來打,贏了也沒面子,因為你更加破壞了秩序。所以貴族打仗,比的是誰更符合“禮”的標準。

問題是,這樣一種戰(zhàn)爭的打法,有個前提,就是大家都認同“禮”這套規(guī)矩很重要。萬一碰上個根本不懂這套規(guī)矩、不按套路出牌的人,那戰(zhàn)爭的打法就變了。春秋時期宋楚爭霸,泓水之戰(zhàn)楚國就不按這套路,楚軍直接輪刀,宋襄公被打得大敗。不按套路打,這種事情是有傳染力的,只要有一家改換打法,別家不改就肯定吃大虧。楚國一帶頭,各國的底線越降越低,戰(zhàn)爭的實用性開始超越于禮儀性之上。貴族范兒開始丟失,所以孟子會說“春秋無義戰(zhàn)”。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爭的邏輯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再加上鐵器牛耕以及竹簡這些新技術的出現(xiàn),使得平民開始成為君主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所有這些因素,都導致了貴族所重視的那種“禮”的秩序崩潰。

人們開始苦苦思索,尋找意義。那些已被實踐了千百年的周禮,就變成人們思考的基本出發(fā)點。不同的思考,催生了后來說的諸子百家,也就是很多個思想流派,發(fā)生了一系列激烈的思想競爭。這帶來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大規(guī)模的思想變革,并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之后兩千多年中國人的精神基礎。

百家爭鳴的出現(xiàn),是在禮崩樂壞的時代,人們試圖重新構建秩序的結果,各種學說根本上來說都要回答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對待傳統(tǒng)。在這個問題上大致可以分出三種態(tài)度,就是主張回歸傳統(tǒng)、主張拋棄傳統(tǒng)、以及完全不在乎傳統(tǒng),分別對應著儒家、法家和道家。

百家爭鳴的思想自由,很依賴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彼此之間的競爭。競爭的終結點是天下的大一統(tǒng)。一旦天下一統(tǒng),新的秩序建立,百家爭鳴馬上就受到抑制。

接下來的兩千多年,中國基本上都是外儒內法,儒道互補。但隨著近代中國外辱不斷,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下,中國維系兩千多年的秩序再度崩塌。

民國初年,由于傳統(tǒng)文官制度瓦解,知識分子失去了傳統(tǒng)的政治權力,隨之也失去了文化權力,他們的社會地位呈現(xiàn)出邊緣化的趨勢,傳統(tǒng)的與民眾聯(lián)系的渠道也被斬斷。隨著西方文化在更大范圍內被引進中國,知識分子開始思考中國文化的不足和缺陷,隨后知識分子試圖改造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白話文運動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通過推廣白話文,知識分子將繁冗復雜的文言文改造成明白易懂的白話文,這促使了文化的大眾化傳播,同時也使讀書識字變得更加容易。

民國的空氣中充斥著長衫馬褂與西裝革履撞擊與摩擦的聲音,一方面是對中國幾千年文化的堅守與傳承,一方面又是對西方科學、民主、自由、博愛精神的呼喚與宣揚。這個色彩斑斕的時代里凝結了獨特的民國精神。許多知識分子抱著救國救民的信念,探索新秩序的構建。民國時期的諸多文化大師,有骨氣、有擔當、有責任、有個性,在思想領域空前自由的年代里,他們把自己的才華一頁頁的書寫在那段歷史中,留給后人瞻仰。

3

有句古話叫做“國家不興詩家興”。國家不興盛的時代文藝往往會興盛。這是有一定內在原因的,這也就是戰(zhàn)亂動蕩的春秋戰(zhàn)國和硝煙四起的民國為什么諸子百家爭鳴?原因有三:

一是:國家的動蕩,文藝人才的顛沛流離,往往能讓他們接觸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形成不同的思想

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互相征伐,百姓民不聊生,孔孟周游列國,見世間疾苦,提出了“仁者愛民”、“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荀子、韓非等人則認為只有變法以自強。墨子則主張“非攻”“兼愛”,這些思想如此大相徑庭,無非是和他們的處境有關。試想,如果天下承平,大家都閑坐屋內,恐怕就無法提出這么深刻的反省時代的思想。

民國的情況類似,經歷著封建社會、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洗禮,封建思想、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新文化運動,各種新事物的涌現(xiàn),國家千瘡百孔,才激起了先進知識分子的憂國憂民,文化思想得以飛速發(fā)展。

二是,動蕩時期,舊文化思想面臨淘汰和革新,新思想和文化的尋找導致百家爭鳴的出現(xiàn),有新事物的成長需求和土壤

動蕩,不光是政權的動蕩,?一定涉及到文藝的動蕩,人們需要丟棄一個舊世界,找到一個新世界,尋找的過程一定是多個選擇同時出現(xiàn),試錯,優(yōu)化,再試錯,最終確定這樣一個曲折的過程。

所以,春秋戰(zhàn)國出現(xiàn)了無為而治,以德治國,以法治國,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等。民國的各個流派也是爭斗不休,舊的封建帝王文化思想早已不適應時代的發(fā)展,時代也在為中國呼喚一個新的思想,誰能帶領中國走向一個新時代,接受西方文明的讀書人最先覺醒,他們把各種不同的思想帶到中國,都是這種情況。

三是,動蕩時期對文化的管束沒有那么嚴格,有百家爭鳴的外部環(huán)境

動蕩時期,春秋戰(zhàn)國各國自顧不暇,對言論文化沒有官方的約束,而是廣開言路,吸納人才。民國更加是,西方列強,內部軍閥,工人農民運動,文藝的管轄反倒寬松,有足夠的空間來表述思想。

結語春秋戰(zhàn)國和民國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但文化的璀璨也是光彩奪目,原因是由外部條件和內部土壤,還有思想家經歷更豐富等原因造成的。

4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與民國時期都是“百家爭鳴”的時期,為什么戰(zhàn)亂動蕩反而造就了思想的大爆炸呢?

我是文人鬼,我喜歡用分析和假設的方式來解讀歷史,我喜歡分享我自己的真實觀點與獨特看法。

我國古代歷史有一個基本的規(guī)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總的趨勢是趨于大一統(tǒng)。大一統(tǒng)時期往往容易出現(xiàn)盛世,但動蕩與分裂時期同樣有著巨大的歷史意義,動蕩時期更容易產生多元的思想文化,為下一階段的大融合大發(fā)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發(fā)展方案。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國古代的分與合其實是促進了各個地區(qū)和民族的不斷融合。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與民國時期的思想運動,其實都為秦朝和我們今天的大一統(tǒng)奠定了思想和文化的基礎,提供了各種歷史方案。

(大師的出現(xiàn)離不開社會文化大背景)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與民國的共同特點有:統(tǒng)一的中央體制被打破,地方割據;地方諸侯與割據勢力之間相互攻伐與兼并;伴隨著混戰(zhàn)也產生了實現(xiàn)文化的流動與交流,危機中孕育著新的專輯與變革。

我認為之所以春秋戰(zhàn)國與民國時期出現(xiàn)思想文化的“百家爭鳴”,是因為以下幾點:

1.社會文化思想的枷鎖被打開,束縛力降低,文化和思潮更活躍

我國古代的大一統(tǒng)時期都是建立在推翻前朝結束混戰(zhàn)與割據的局面,而大一統(tǒng)時期也意味著思想和文化的統(tǒng)一,政治統(tǒng)治者對思想文化進行壓制和引導。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就是將文人收入統(tǒng)治者的囊中,統(tǒng)一思想。而清朝的八股文考試制度與文字獄,更是將這種思想文化的統(tǒng)治與壓制推向了頂峰。

而戰(zhàn)亂時期由于中央集權制度失效了,所以對于思想文化的壓制會空前放松,對于思想文化的束縛降低了,社會思想文化的便活躍起來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所以每個有想法的人都會提出自己的見解,而“亂世出英雄”,“你方唱罷我登場”,思想文化的繁榮和多樣是可以預見的。

2.變革時代增加思想文化的社會需求,有需求就有生產

一個家族和姓氏的天下變成了大家的天下,有野心有理想有追求的地方諸侯或者軍方誰不想稱王稱帝?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政權變成了好多個割據的地方政權,統(tǒng)治者又一個變成多個,那么不同的統(tǒng)治者就有不同的需求。而不同的需求就會激勵各種謀士和思想家構建和提出自己的思想理論與產品。

就像口罩的生產,非疫情時期口罩的需求量是相對穩(wěn)定的,主要提供口罩的生產廠家是相對固定的。但是,疫情時期,各國都有需求,就像戰(zhàn)國時期的混戰(zhàn)。需求增多了,市場擴大了,自然為了追求利益生產口罩的廠家便增多了。

民國時期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都是地方割據與混戰(zhàn)的時期,因此對于思想文化的需求就會更多,要求也不同,因此推動了思想文化的多樣性。

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的變革時期需要文化的指導

戰(zhàn)亂時期的經濟也是分裂的,因此對于思想文化的需求也是更多樣的。

文化的繁榮與各種思潮的涌現(xiàn)與歷史背景是由很大關系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戰(zhàn)亂時期,也是文化與思想家的流動時期,思想文化的流動促使思想文化的繁榮,進而出現(xiàn)“百家爭鳴。而民國時期也是一個大變革時期,西方的各種思潮傳入中國為救亡圖存與社會改革提供各種思想文化的方案,因此也容易出現(xiàn)“百家爭鳴”的局面。

文人鬼個人觀點,歡迎關注與評論、交流。

5

因為那個時候周天子的力量越來越弱,各個各諸侯國的力量越來越強,所以周天子難以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時候,各個地方的思想不斷的出現(xiàn),而這些思想要被各個諸侯國所利用,我有一個先進思想過來,可能我這國力就強盛,所以我們看《羋月傳》里秦國有個四方館,四方館里邊趙國的、燕國、魏國的都來,在這兒自由辯論,你是法家、墨家、儒家、道家、陰陽家、縱橫家、名家隨便在這兒辯論,所以那個時代是個人類最璀璨的文化時代! 

  而且跟春秋戰(zhàn)國類似的,你發(fā)現(xiàn)這個規(guī)律,公元前三世紀、四世紀、五世紀那時候,不光是東方,西方同步,這一點國外的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這是非常奇妙的現(xiàn)象,時間節(jié)點在公元前五世紀到三世紀,空間節(jié)點在北緯25度到35度之間,東西方同時出現(xiàn)了一個文化璀璨的時期,這個時期誕生的思想直接影響到我們今天,我們今天好多思想源流根都在那兒。

    你像同時,這邊中國諸子百家,老子、墨子、孔子、韓非子,這里有法家、有儒家、有道家、有墨家,那同步在印度出現(xiàn)了釋迦牟尼,喬達摩·悉達多,菩提樹底下七七四十九天,后來死之前,莫克耶·阿諾陀(音)49:26傳大乘佛教、小乘佛教,最后到中國,這又是一個源流,你再往中東地區(qū),當時的猶太教,伊斯蘭教是后來的,那個時期只有伊斯蘭教是后來的一種大的文明,前面猶太教、基督教也大致都在那個時期出現(xiàn)了思想的萌芽,后來到公元0年的時候耶穌,你再往西方,再往西走,古希臘時期,你是亞里士多德,伯拉圖這些人都在那個時期出現(xiàn)了,就東西方同時出現(xiàn)了這么璀璨的文化,這不是偶然的,是人類推進到那一步的時候,已經生產上基本上完成了自己自給自足,手工業(yè)、農業(yè)、畜牧業(yè)已經實現(xiàn)了分離。

    在這時候人類需要在思想上做一次非常大的整合,來確定我們要到哪里去的問題。因為原先那會只能是你殺我,我殺你,互相之間搶奪資源,好,這種力量均衡之后,人們發(fā)現(xiàn)這種爭殺搶奪只能是一種內耗,我們要么需要通過爭殺搶奪來獲得一個統(tǒng)一,要么索性大家和平的和平共事,像佛教不走上殺路修來世就是一種和平。像兵家文化我把你征服了之后,像秦始皇,法家文化大一統(tǒng),這也是一種實現(xiàn)最小的消耗資源,達成最大的效益的一種方式,所以人類在那時候進入了一個思考的時期,所以他的東西到現(xiàn)在還影響我們,所以你民國時期所謂再璀璨,有人說民國范兒,怎么著,那只是你對眼下這世界不滿造成的,真要講文明璀璨程度,民國和春秋戰(zhàn)國比,螢火熾于日月,那差的太遠了。

眾所周知,春秋戰(zhàn)國時代也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在那個年代處于戰(zhàn)亂,很多有抱負有思想的大家們都紛紛走出亂世,來尋求正確的立世之道。所以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很多的門派,都是為君王治國平天下而服務的,也就造就了百家爭鳴的時代特色。

在這個時代,不僅僅是國家之間的爭斗,也是不同思想之間的碰撞,誰能夠在這個時代下為真正的君王所用,誰就能成為這個年代的主導思想,甚至會載入史冊。這樣的機會沒有誰會錯過,就像是兵家和法家、儒家都是名盛一時的門派。

至于其他比較邊緣的門派,他們對當時的亂世也有提出一定的策略,像墨家就提出兼愛非攻,但是因為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并非很合適,所以墨家未能成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君王們的思想依據。時局的動蕩肯定會造成思想的動蕩,這兩者是一個時代中相輔相成的。

因為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整個中國被劃分成無數(shù)個小國,而這個時候又剛好是中國漢字文化的發(fā)展階段,因此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就出現(xiàn)了各種家。他們有些是為了自己的前途,有些是想讓自己流芳千古,所以他們會將自己所研究出來的理論到各個國家去宣傳。

而這個時候每個國家,尤其是大國,他們總是想著統(tǒng)治天下,所以在百家爭鳴中大部分也是針對執(zhí)政方針。各家弟子四處奔波,到處講說,為的就是讓國君采納自己的思想理論,國富民安。這時他們也會被奉為座上賓,做學問的,誰都希望自己研究的東西得到賞識。

所謂爭鳴,我認為當時各家應該也是經歷很激烈的思想上的批斗,所以在后來優(yōu)勝劣汰,就只剩下我們現(xiàn)在所熟知的幾大家,可見當時不論是國家經濟還是思想文化,相互之間的較量是十分慘烈,一不留心,你就會成為歷史。

6

百家爭鳴的背后其實是物競天擇的人才爭奪戰(zhàn)

這一條鐵律在戰(zhàn)國春秋尤為凸顯


拳頭硬就是道理: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導致的人才爭奪戰(zhàn)

如果說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彼此攻伐征戰(zhàn)還要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

那么在戰(zhàn)國時期,就是實力主導,并無道義之分。

周朝建立之初,大大小小230多個諸侯國,經過逐年的兼并,到了戰(zhàn)國只剩下了戰(zhàn)國七雄,即齊,楚,燕,韓,趙,魏,秦。

這七個國家哪個不想取而代之而統(tǒng)一天下?

這種你死我活政治斗爭形勢導致了整個想對于各方各面的政治人才極為缺乏。也正是基于如此。才激發(fā)了各國削弱本國傳統(tǒng)門閥政治的變法。

你就是為了給這些。政治人才以更大的發(fā)揮空間,盡最大可能提升本國的國力。

如典型的魏國,僅憑大將龐涓一人就締造了魏武卒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齊國聘用孫臏為軍師,圍魏救趙,成功坐穩(wěn)中原第一的寶座。

換句話說,正是由于國與國之間殘酷的政治斗爭卻給了諸子百家百家以充足的發(fā)揮自己優(yōu)勢的政治空間。


國家爭霸的巨大綜合需求:百家各顯所長

各國爭霸,爭的是綜合國力,因此就需要各方各面的人才。導致各國紛紛出臺空前絕后的優(yōu)待人才的待遇制度。

秦朝開始變法之初許諾的條件就是:各國士子入秦發(fā)每人十金,吃住全免,有專車接送,如不在秦國任職,發(fā)給路費還家。

我當時開出的條件是各諸侯國當中最為優(yōu)厚的,因此導致了大量的人才涌入傾國。而商鞅便是其中之一。

秦國一統(tǒng)的攻堅期,秦國采取了軍功封賞,耕田封爵等一系列的刺激性政策,不單人才涌入秦國,連平民百姓也攜家?guī)Э谟咳肭貒?/p>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莫過于此。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韓國派往秦國的間諜鄭國,在秦國期間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鄭國渠,使得秦國堅定的經濟基礎已統(tǒng)一六國,否則長平之戰(zhàn)秦國怎么能活活耗死趙國?


諸子百家的落幕:政治的穩(wěn)定需求拋棄了對立的利益需求

諸子百家在亂世之中尚能在各國穿梭徘徊以求得容身之處。

是一旦天下統(tǒng)一,依靠政治對立獲得的生存空間也就完全不復存在!

對國家的統(tǒng)治需要統(tǒng)一的意識,而非分裂的對立。

因如此,才有了秦始皇統(tǒng)一思想領域的焚書坑儒。

才有了漢武帝重用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出現(xiàn)。

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完全取決于現(xiàn)實利益的需要。

因此,百家諸子必然是在亂世之中繁榮,在盛世之中落幕。

也是歷史發(fā)展的應有之義,只是這個大坑卻讓中國在兩千年之后,永遠的錯過了工業(yè)革命!

7

你好,最大的原因是學術上“元問題”的出現(xiàn),當然其他的原因也非常多,且聽我一一道來。


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


這兩個階段都是亂世,亂世有其特點,非常適合思想的發(fā)展和學術領軍人物的出現(xiàn)。


1.亂世思想管制松,學者隨意開腦洞



一般情況下,國家為了穩(wěn)定考慮,都會對社會言論、社會思想進行管制,與主流不同的意見如果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那是一定要消滅在萌芽里的。亂世時期,政府沒有這個閑心去監(jiān)管,即便有心監(jiān)管也常常會因為行政系統(tǒng)的低下而效率而收效甚微。春秋戰(zhàn)國和民國都是極度混亂的時期,各地方各自為政,學者只要不在他的地盤上搞事,誰都懶得管,這就為學者自由發(fā)揮創(chuàng)造了溫床。


2.亂世文人地位高,飛踢領袖也沒招



不管是春秋戰(zhàn)國,還是民國,文人的地位都很高,究其原因,還是軍閥們害怕背上“不敬人才”的鍋,因此刻意收斂。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隨便到哪個國家都會受到禮遇,即便國君和這個流派尿不到一壺里,但為了體面,還是會客客氣氣的招待好。民國對學者也非常尊重,只要這個學者不是“紅色學者”,那就高工資、高福利,伺候的舒舒服服的,像劉文典曾飛踢蔣介石下體,照樣沒事。這樣的高地位,自然方便做很多事情,比如要到某地調研,很容易就能得到當?shù)卣闹С趾团浜,這種情況在治世是不敢想象的,這為學者們搞研究提供了方便。


學術情況和社會狀態(tài)的劇烈變革


歷史上的亂世多了,但只有春秋戰(zhàn)國和民國兩個時期學術情況和社會狀態(tài)的變動比較大。


1.元問題橫空出世,眾學者拔得頭籌



許多人經常問,為什么當前社會沒有大師?其實原因很簡單,現(xiàn)在的學術體系和元明清時期不同,目前的學術體系是民國時期學習西方的,這套體系剛到中國的時候,學者們研究的都是“元問題”,即覆蓋面最大、最根本的問題,比如歷史學的“元問題”就是政治、經濟等制度的全上下五千年的發(fā)展歷程等,“元問題”在第一代學者手里解決了之后,第二代學者只能研究下斷代史,即各朝代的具體問題,等到第三代基本只能研究下重點事件、重點人物,等到第四代就只剩下二三流事件和人物,當下,很多歷史系碩博士想畢業(yè),找個題都找不來,為啥?全寫過了,沒題了!


“元問題”是最值得研究的問題,也是大家最關注的問題,更是最容易出名的問題,民國的學者起個大早,先把“元問題”搞了,當然個個都是大師了,后面的一群只能怨自己生的太晚,撿不到料。


春秋戰(zhàn)國也是同理,平王東遷之前,知識都是諸侯壟斷,普通人學不到的,諸子百家就是第一次把知識帶給普通人的學者,他們是第一批傳授知識的,當然傳授“元問題”,第二批可以講講“次元問題”,再過幾代只能鸚鵡學舌,那第一代當然全是大師。


2.全社會劇烈變革,有志者勤奮思考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開始使用鐵器,鐵器的大量使用使勞動效率大大提高,舊有的井田制逐漸崩壞,與其配套的分封制也失去作用。這個時間段,是舊有的井田制生產秩序向新的小農生產秩序轉變階段,是舊有的分封制統(tǒng)治方式向新的郡縣制統(tǒng)治方式轉變階段。劇烈的社會變革當然會讓知識分子開始思考如何能讓社會發(fā)展的更好,他們想出種種辦法,然后在教學時教給其他人,這些教授者也就是“諸子百家”了。


而民國時期,是小農經濟向資本主義經濟過度階段,也是帝制專制體制向民主共和政體過度階段,知識分子大量思考現(xiàn)實問題,并帶入到他們的學術中,理論聯(lián)系實踐,當然水平就更高一些了。




總的來講,這兩個時期之所以出大師,從學術角度考慮就是“元問題”在這個時期出現(xiàn),并被這一階段的學者解決,這些解決“元問題”的學者給人的印象自然水平很高,堪稱“大師”,后面的學者水平上了天也就只能解決一些殘留的小問題,解決的問題小,大家當然不會承認他是“大師”。


當然,“元問題”在這個時期出現(xiàn)也有其原因,春秋戰(zhàn)國是平王東遷、王室衰微、知識外流,民國是外國學術的引進,這些事情偶然的成分更多一些。


至于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等說起來也算是原因,不過只能算添磚加瓦,舉個例子,唐宋明清這種沒巨變的朝代如果出現(xiàn)了元問題,照樣會冒出來一大堆“大師”,而如果春秋戰(zhàn)國時期知識沒有流入民間,該變革的一樣變,不過像“諸子百家”這么高地位的“大師”肯定沒法出現(xiàn)了。

8

并非戰(zhàn)亂動蕩都能產生思想大家,比如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長期動亂的年代,并沒有再出現(xiàn)百家爭鳴的局面,而社會穩(wěn)定的時期同樣能出現(xiàn)唐詩宋詞等名家、宋明理學等大師。

當舊秩序搖搖欲墜,新秩序千呼萬喚之時,才會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地產生出新思想,才會大師輩出。中國歷史上符合這條件的,唯有春秋戰(zhàn)國時期和新文化運動時期。

先看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夏商周三代以來的禮制不斷被拋棄和僭越,強大的諸侯國輪番挾天子稱霸,到了戰(zhàn)國時期周天子更加沒有存在感,戰(zhàn)國七雄各立為王,與周天子平起平坐。圍繞著社會秩序的重建,形成著各家各派的觀念,如孔子認為應當有所損益地恢復禮制、老子認為應當小國寡民無為而治、墨子認為人與人之間要博愛、楊朱學派貴己重我輕物、法家則認為法不誅心要用法令進行規(guī)范。

正是這場橫跨幾百年的社會大討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諸子百家,并逐步完善影響整個中國古代史。

再看看新文化運動時期

民國的建立,只是自洋務運動的經濟軍事變革沿襲下來的政治變革,并沒有觸動深層次的民族心理。新秩序的建立必須要有新的文化與之“配套”,于是,圍繞著“西化”也產生著諸多學派,有全盤西化的,有國粹主義,還有新儒學、新佛學,還有著馬克思主義,眾多大師級的人物站在了歷史舞臺,中國歷史上還沒那么多學說同時放在臺面上百花齊放!

雖說這一時期是短暫的,對西方文化的崇敬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痛批都帶著一定的情緒化理解,但其影響卻是無比深遠!說真的,就像我們看一些歷史人物穿越到現(xiàn)代的影視劇,誰也不會想象到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這一切,還都是文化大師們拼出來的!

最后說說

動蕩≠百家爭鳴!江山代有才人出,每個人都應在已有的社會環(huán)境中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去盡力自我實現(xiàn),若只花時間嘆息懷才不遇,只能是“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9

縱觀中國哲學發(fā)展脈絡,每個大的變革節(jié)點,都是處在動亂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便是最好的注解。

歷史上只要國家富強,民族一統(tǒng),一定是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高科技等產品相繼提高產能的時候,這時的人基本上都是衣食足知榮辱,倉廩足知禮儀的時候,這時候沒有人會去思考終極三大問題:我是誰、我從哪來、我向哪去?而在動蕩時期,流血漂櫓、餓殍遍地,這樁樁件件歷歷在目,無力反抗,便會有人反思、覺醒,這便是每每動蕩時期長時間持續(xù),便會有人去反思,一旦開悟,便會努力去傳播,希望考一己之力改變當下時局的狀態(tài),但大都沒成功過……無論中國,無論世界。

驚世駭俗的大儒,大思想家、大哲學家,無不深處動蕩,喜歡哲學的朋友們都會發(fā)現(xiàn),中國哲學史,到明朝基本就停止了,民國的大哲學家基本都是前人觀點的極端或綜合,而心學王守仁也不過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解讀理學而已,最新鮮的哲學,也要離我們幾百年了,為什么?不動蕩,不哲學,不知對不對,希望得到高人指摘,感激不盡!

才輸不敢論道

學淺胡謅古今

試請智者探看

拋磚引玉之心

@頭條號


10

戰(zhàn)國春秋和民國都是中國戰(zhàn)亂動蕩的時期,這兩個時期能夠產生諸子百家爭鳴,既有許多共同的原因,也有許多不同的原因。

共同點是戰(zhàn)亂動蕩時期,政府對社會的控制被削弱,對思想上的箝制不嚴,對學術也處于寬松包容的狀態(tài)。這些都為諸子百家的爭鳴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但是,這兩個時期又是有不同的原因的。在春秋戰(zhàn)國時,由于中華文化剛開始興盛,各派學說都還沒能在中國處于統(tǒng)治地位。這時候,諸子百家都開始興盛起來,他們?yōu)榱送其N自己的學說,不斷累積人才,而各國統(tǒng)治者為了富國強兵,也會不斷吸納各派學說,這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能夠產生的主要原因。

在民國時,由于遭遇兩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之傳統(tǒng)思想遭到了嚴重的挑戰(zhàn),儒家思想更是遭到了嚴重的質疑。于是,大批的愛國仁人志士,為了救亡圖存,紛紛到西方尋求真理,在與西方的思想碰撞中,又產生了各派不同的學說。他們在學術上不斷爭辨,都想找到救國真理。這是民國諸子百家爭鳴的重要的時代背景。

因此,在戰(zhàn)亂動蕩的春秋戰(zhàn)國和民國能夠產生諸子百家爭鳴,主要是中國的傳統(tǒng)知識分子都有救國救民的傳統(tǒng)理想,在戰(zhàn)亂動蕩時期,他們都會挺身而出,傳播學說,為中華文明的延續(xù)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