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大輔政大臣,有兩黃旗出身的索尼,鰲拜,遏必隆,以及正白旗出身的蘇克薩哈,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四大輔政大臣呢?難道真的就是順治皇帝為年幼的康熙找的執(zhí)政助手,輔助他治理朝政?


其實并不是,順治皇帝由于他的英年早逝,讓整個朝堂以及孝莊康熙祖孫兩都猝不及防,畢竟順治帝太年輕了,才二十來歲就駕崩了,所以在康熙的接替上很多事情都沒有準備,完全就是倉促上陣,畢竟國不可一日無君。

四大輔政大臣劇照


那么問題來了,康熙頂上了皇位沒錯,但是他當時才六歲,實在是太小了,壓根就沒有執(zhí)政的能力,又如何才能夠治理好一個國家呢?而且自古后宮干政本就是大忌,所以即便有人提議讓孝莊太后來垂簾聽政,也被孝莊太后給拒絕了,但是問題擺在這總得要來解決吧,總不能真的把執(zhí)政大權(quán)交給一個六歲小孩胡鬧吧,即便這個小孩以后會成長為一代非常優(yōu)秀的帝王,但此刻顯然還不行。

孝莊太后


那么學著順治一般,找個宗室內(nèi)部的宗親來輔助執(zhí)政?顯然吃過多爾袞大虧的孝莊太后自然諱莫如深,不肯再重蹈覆轍,所以想都沒想就略過了從宗室內(nèi)部尋找執(zhí)政人選的想法,既然內(nèi)部不行,那就只能從臣子當中選了,而臣子當中自然只能從八旗中選擇對自己最忠心,最安穩(wěn)的人了,所以孝莊選擇了兩黃旗的索尼,鰲拜,遏必隆這幾個在多爾袞時期就一直支持幫助自己的自己人,以及在多爾袞案件中表露忠心,充當?shù)剐栠\動急先鋒的正白旗的蘇克薩哈,這也就是四大輔政大臣的基本由來了。

鰲拜劇照


前面也說了,由于順治皇帝駕崩的太突然了,一切都只是臨時之下,倉促準備的,所以說這臨時搭班子組建的四大輔政大臣,自然也是有其內(nèi)在隱患的。

首先孝莊太后任命索尼為首輔,這沒問題,畢竟索尼的身份,威望,年紀擺在那,當個首輔也沒人和他爭,但是讓蘇克薩哈擔任次輔,這就讓純靠能力上位的鰲拜很不爽了,畢竟在鰲拜眼中,蘇克薩哈不過就是一個靠著賣主求榮獲取的地位,看不上他,也為此埋下了最終鰲拜一家獨大的隱患。

康熙


所以說,之所以四大輔政大臣的存在,一來是無奈之舉,太過突然了,二來為了避免宗室至親的再度干政,重蹈多爾袞的覆轍,三來,任用自己信任忠心的臣子輔政,更讓孝莊放心,也更有利于后續(xù)康熙的親政。

最佳貢獻者
2

四位輔佐大臣:

索尼

蘇克薩哈

遏必隆

鰲拜

順治帝臨終前的這種安排,其實是吸取了宗室輔政的教訓(xùn),他不想兒子時代也出一個多爾袞。 諸王、貝勒也知道皇權(quán)真的不能覬覦,否則多爾袞掘墓鞭尸的下場就是前車之鑒,宗室貴族們說:“詔旨甚明,誰敢干預(yù),四大臣其勿讓”。 異姓大臣輔政,可以杜絕輔佐重臣對皇權(quán)的非分之想,這是順治帝留給兒子的政治遺產(chǎn)。 異姓大臣輔政實際是打破了滿洲舊制度,打破了所謂八王議政的傳統(tǒng)。史學家孟森先生曾經(jīng)這樣說:“以太后為中心,遺詔為根據(jù),懲于前次攝政之太專,以異姓舊臣當大任,而親王貝勒監(jiān)之”,這種新型的輔政體系更加接近于中原朝廷的權(quán)力格局。 為了防范輔政大臣與諸王、貝勒勾結(jié),孝莊太后給四位輔政大臣安排了一個宣誓儀式,誓詞有: 不私往來諸王、貝勒等府,受其饋遺,不結(jié)黨羽。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九,玄燁正式繼位。十四日,諸王與文武群臣在大光明殿宣誓,稱若妄作非為,互相結(jié)黨,即遭天誅!

3

大家好,我是小丞相,歡迎關(guān)注??

關(guān)于順治皇帝為什么選擇四大輔臣輔佐康熙皇帝的問題,歸根結(jié)底是兩個問題,一個是要選對皇帝忠心的人,另一個是要選擇不容易擅權(quán)的人;卮疬@兩個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作具體解釋:

1.鑒于多爾袞的教訓(xùn),未選擇皇室的人輔政

順治皇帝六歲登基,本屬一個偶然。皇太極沒想到自己51歲,還處于盛年就突然猝死。到死也沒有留下只言片語,讓誰登基。多爾袞和豪格兩人爭奪皇位斗爭得正激烈,兩人幾乎火拼。最終多爾袞耍了個心眼,讓福臨撿了個便宜。

但是登基后的日子并不好過,多爾袞沒有皇帝的名義卻實際擁有皇帝的權(quán)力,手中大權(quán)獨攬,幾乎把皇帝的權(quán)力都搬到攝政王府了。

多爾袞還一步步打壓豪格致死,讓其他王公不敢言語。而后他就飛揚跋扈,占盡順治的便宜,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甚至還屢屢傳出多爾袞和自己的生母有扯不清的關(guān)系。

這些都給順治留下來很大的陰影,因此順治皇帝為了穩(wěn)固皇權(quán),不想康熙重蹈覆轍。

2.四大輔臣世代都是忠于皇家的忠臣

既然不選擇親王輔政,那就從忠于皇室的大臣里找,而這些人都是終于皇室忠于順治的世代忠誠。

首先講一下蘇克薩哈。這個人比較特殊,他是原本是多爾袞的人,后告發(fā)多爾袞有功,得順治皇帝寵。但是蘇克薩哈父親蘇納,也是最早歸附努爾哈赤的功臣。

其次索尼、鰲拜。這兩個人也是隨父最早歸附努爾哈赤的功臣之一。而且,他們主要都是隨皇太極征戰(zhàn)的得力戰(zhàn)將。多爾袞和豪格爭奪帝位時,他們堅決主張立皇太極的兒子。因此他們極為忠誠。

最后一個是遏必隆。他也是長期隋皇太極征戰(zhàn),立下戰(zhàn)功之人。后被多爾袞的人陷害,順治親政后獲重用。

這四個人都是對順治皇帝、對皇室忠誠之人的最佳人選。

3.讓輔臣制約親王又讓他們互相制約

順治皇帝去世前,曾一度想立兄弟,一說想立代善的孫子杰書。而最終卻又沒立杰書,但杰書在朝中勢力不小,立年幼的康熙會不會導(dǎo)致杰書或者其他親王篡位。

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朝中最有實力、最有名望、最為忠心的大臣拉到自己這邊,敵人就沒了翻盤的資本了。

而選擇四個人的還有一層意圖也是讓四個輔臣相互制約,最終得利的自然是年幼的皇帝,好讓孝莊太皇太后掌控得了他們。

好了,就回答到這里,我是小丞相,喜歡就關(guān)注并點贊吧??

4

我們都知道順治皇帝去世的很早,他的兒子還很小,所以順治帝死前,給年幼的康熙留下了四位顧命大臣,為什么是這四位,而他們又為什么能成為大清王朝的顧命大臣呢?

四大顧命大臣

一 、索尼

無論從哪方面來說,索尼都是能人。他從努爾哈赤時代開始,歷皇太極、順治時期直到康熙,為四朝元老。

努爾哈赤時期,索尼和父親碩色、叔叔希福一起,因為熟悉滿、蒙、漢多種語言,而備受重視。努爾哈赤統(tǒng)一女真后,主要精力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大明朝,另一方面則是蒙古。所以索尼在后金的外交領(lǐng)域擁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但索尼也絕不僅僅是個文臣,他也是戰(zhàn)功赫赫之人。而且不但統(tǒng)兵,也能親自陷陣。天聰三年,皇太極統(tǒng)兵突入內(nèi)地進逼北京。明軍將豪格重重圍困,索尼騎馬直沖陣中,斬殺多人后救出豪格。


崇德八年,皇太極暴斃。多爾袞、豪格爭位,索尼帶領(lǐng)鰲拜等人誓死要立皇太極子孫(多爾袞是皇太極弟弟)。最終多爾袞屈服,提出擁立順治自己輔政的折中方案。

《清史稿》中稱索尼“忠于事主,始終一節(jié)”。多爾袞等人憎惡索尼,多次加罪,但始終沒有太過確切的把柄。 康熙時,索尼為四大輔臣之首。一度盡心竭力,但后期鰲拜與蘇克薩哈爭斗,索尼明哲保身,稱病不出?滴趿,索尼去世,謚“文忠”,其子索額圖也是一代著名權(quán)相。

二、蘇克薩哈

蘇克薩哈 蘇克薩哈是額駙蘇納(努爾哈赤的女婿)的兒子。

原是多爾袞的近侍,多爾袞死后,他是首告多爾袞有“不臣之心”的人之一。蘇克薩哈能夠上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上三旗中鑲黃正黃兩旗都是皇太極的部下,可用之人非常多,但正白旗一直是多爾袞統(tǒng)領(lǐng),他死后順治才將正白旗主歸于自己,所以正白旗中可用之人也著實不多。

蘇克薩哈因首告之功在四大輔臣中排名第二。但在后來的鑲黃、正白換地事件中,被鰲拜枉殺。

三、遏必隆

遏必隆家世極其顯赫,他是后金開國五大臣額亦都之子,與鰲拜同屬鑲黃旗。皇太極死時,他也是堅決擁立豪格之人。


順治時期,遏必隆因軍功及家世被封一等公、議政大臣、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等職?滴鯐r,因依附鰲拜被議死罪,后被赦免。

遏必隆的二女兒是康熙的第二位皇后,三女兒是康熙貴妃(胤的母親)。兩個兒子分別娶了康熙第一位和第三位皇后的妹妹。與皇家的關(guān)系說得上是千絲萬縷。

三、鰲拜

鰲拜的名聲最為后人所熟知,也有很多歷史演繹的形象,鰲拜將門虎子,武藝精熟。跟著皇太極打察哈爾、朝鮮等地,屢立戰(zhàn)功。進攻皮島時,鰲拜身先士卒,以首功榮獲“巴圖魯”稱號。

在錦州之戰(zhàn)等戰(zhàn)役中仍不斷立功,入關(guān)后,跟隨阿濟格先后掃平大順、大西等農(nóng)民起義政權(quán),多次榮立首功。 政治上鰲拜對皇太極忠心耿耿,皇太極死后鰲拜堅定地支持索尼要立皇太極子孫的主張。所以后來多爾袞攝政時,多次打擊鰲拜,論其死罪,但都在最后一刻獲得赦免。

順治親政后對其極為重視,命其隨侍左右參與朝政。 四輔臣中鰲拜排位最后,但除索尼外,其余二人在軍功、聲望上均不及他。所以助長了其橫行無忌的態(tài)勢。換地風波中他枉殺了蘇克薩哈等大臣,康熙明知冤枉,卻無力改變,于是深以為恥。直至最終下決心除掉鰲拜。

四輔臣雖是順治皇帝所定,但應(yīng)該是孝莊太后的主意。四人有兩個共性:一是均非多爾袞一黨,擁立皇太極子孫;二是均出自上三旗,索尼正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遏必隆和鰲拜都是鑲黃旗。所以輔政之初,四人是有同舟共濟的時候的,這幫助清朝順利度過了少年康熙的權(quán)力真空時期。

但后來唯一一個能壓制住鰲拜的索尼日漸老去,慢慢的選擇了明哲保身,慢慢的淡出政治舞臺,鰲拜的地位不斷上升,無人可比,這也養(yǎng)成他獨斷專橫的性格,開始不斷挑釁皇權(quán),觸碰康熙的底線,為他日后慘淡的結(jié)局面下了伏筆。

鰲拜的故事也警示著廣大的人們,做人做事要知分寸,時時刻刻要清楚的認知自己的位置,不可有僭越的行為,否則就會有禍事。

5

1661年,年輕的順治因為天花不治而死,臨死的時候遺詔8歲的皇三子玄燁即位,這就是后來的康熙皇帝,順治留給康熙的除了是一個個剛剛完成統(tǒng)一的江山,還有矛盾重重的朝廷,因為事發(fā)突然,很多人都沒有想到年輕的皇帝會突然死掉。


依據(jù)皇太后孝莊的描述,當時順治不僅下了一個罪己詔,還遺命以索尼為首、鰲拜、蘇克薩哈、遏必隆等人作為輔政大臣。歪史個人認為,依著當時順治漢化的趨勢不大可能全部委任四個滿洲人作為輔政大臣,所以極有可能是皇太后詐稱遺詔,而自己做主任命了四位輔政大臣。

孝莊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遏制漢人,順便遏制宗室,因為順治的漢化傾向非常明顯,而王公貴族有多爾袞之鑒,授予四大臣實權(quán),一來抑制漢人、一來抑制諸王、一來又用諸王的權(quán)利抑制四大臣。這一道圣旨可以說是一石三鳥,不得不說孝莊手腕高明。

這份詔令中,當時62歲的索尼成為一匹黑馬,意外的成為輔政大臣之首。這一點比他們四人成為輔政大臣還讓人詫異,恐懼不安的索尼當時率領(lǐng)其他三個輔政大臣一起面見諸王:


“今主上遺詔,命我四人輔佐沖主。從來國務(wù)政務(wù),惟宗室協(xié)理,索尼等皆異姓臣子,何能綜理?今宜與諸王、貝勒等共任之。”諸王、貝勒答道:“大行皇帝深知汝四大臣之心,故委以國家政務(wù),詔旨甚明,誰敢干預(yù),四大臣勿讓!

大行皇帝指的是當時還沒有下葬的順治,還沒有定廟號謚號,所以稱為大行皇帝。索尼的推脫之詞或許出于謙讓,或許出于恐懼,但是這里值得玩味的是諸王的回答:大行皇帝甚至汝四大臣之心,故委以國家政務(wù),現(xiàn)在誰都不敢干預(yù)。這話看起來風輕云淡,但是實際上傳達一個消息,他們被委任的前提是大行皇帝知道他們的心。

索尼是正黃旗、蘇克薩哈是正白旗、鰲拜、遏必隆是鑲黃旗。


什么心?當然是忠心,對于皇帝來說,才能不是主要的,忠心才是主要的。而這四人索尼、鰲拜都是當初擁立順治的功臣,蘇克薩哈則是多爾袞死后彈劾多爾袞的旗手,遏必隆則是曾經(jīng)開國五大臣之一的鈕祜祿·額亦都之子,屬于繼承父爵的二代,多少有充數(shù)之嫌。

這一些就是皇帝知道他們的心的原因,因為早年擁立順治的功勞,鋪就了現(xiàn)在登往輔政大臣的路。其中蘇克薩哈、鰲拜、遏必隆又是武將,其中鰲拜號稱滿洲第一勇士。三人都有軍工在身,在軍隊在有不小的勢力,正好和諸王可以互相牽制。


而索尼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文官,本來屬于海西女真的他早年隨父親投奔努爾哈赤,因為通曉滿漢蒙等文字,入值文館。這時候被孝莊拔升為首輔肯定是為了抑制鰲拜等三個武將。

輔政不久,鰲拜利用軍功,而同是兩黃旗的索尼很快就默許鰲拜遏必隆必死蘇克薩哈,孝莊的互相牽制的計劃破產(chǎn),至此不得不再次利用索尼,把他的孫女嫁給康熙立為皇后,打壓鰲拜。


成為皇親的索尼沒多久死去,其子索額圖協(xié)助康熙擒殺鰲拜。

伴隨四代皇帝,索尼一路高升,從一個文官變?yōu)檩o政大臣,索尼所憑靠的就是不站隊,忠于皇帝,不畏強權(quán)。圓滑而不世故,也不落井下石。無論是鰲拜還是多爾袞都沒有讓索尼附和。正是這樣,他才成為四個輔政大臣中善終的唯一一位。

6

四個輔政大臣分別是。索尼:滿洲正黃旗,是四個輔政大臣之首。蘇克薩哈:滿洲正白旗。遏必隆:滿洲鑲黃旗。鰲拜:滿洲鑲黃旗。

至于順治為啥選擇四個輔政大臣,主要是出于玄燁以后皇權(quán)的穩(wěn)定。因為順治登基時,就是因為多爾袞當攝政王,順治可以說是一個傀儡。同時四個輔政大臣也可以互相牽制,不出出現(xiàn)一家獨大。但事實上卻并沒有如愿,索尼年齡太大,力不從心。蘇克薩哈又被鰲拜收拾了,遏必隆性格懦弱,早就依附鰲拜。所以造成以后的鰲拜專權(quán)。

順治帝選擇四個輔政大臣還有就是,順治兒子中年齡都比較小。這種情況就必須有大臣來輔佐,當然順治也考慮過把皇位給自己的堂弟。但孝莊否決了這種提議,因為順治的堂弟不是皇太極的正統(tǒng)出身。




7

據(jù)《清史稿》記錄,順治皇帝于1661年2月2日染上天花,之后急召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和原內(nèi)閣學士麻勒吉到自己身邊,口述遺詔。同日,8歲的皇三子玄燁被立為皇太子。隨后,皇帝于1661年2月5日崩于紫禁城內(nèi)的養(yǎng)心殿,年僅二十二歲。

順治帝遺詔中寫道:

朕子玄燁,佟氏妃所生,年八歲,岐嶷穎慧,克承宗祧,茲立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即皇帝位。特命內(nèi)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臣,伊等皆勛舊重臣,朕以腹心寄托,其勉矢忠藎,保翊沖主,佐理政務(wù)。布告中外,咸使聞知。

可見,順治帝對自己這么快要駕崩也實屬無奈,畢竟是得了天花,在當時這種病只能靠自己的命硬不硬?滴踉谔旎ㄖ行颐庥陔y,可能也是他被選為皇太子的原因。雖然野史也有說順治沒有駕崩而是出家當和尚去了,但比起正史記載,這個說法顯然不是很靠譜。

在詔書中,順治欽定了四大輔臣給自己的兒子,而對于這四位的選擇,順治其實是有一定的考量的。

一、康熙年幼,需要輔臣是剛需

康熙繼位時,才8歲。8歲的孩童當然沒有處理朝政之能力,盡管有人提出要孝莊垂簾聽政,但是孝莊不是后來的慈禧,并沒有同意,所以另選輔政之臣以成剛需。

二、這四人都曾清算多爾袞一派,順治非常信任

皇太極去世后,多爾袞扶持福臨入承大統(tǒng)(本來應(yīng)該為皇長子豪格)。當時福臨年僅六歲,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并實際掌權(quán)。順治帝即位后,對他的稱呼從“叔父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最后演變成“皇父攝政王”,但是心里對多爾袞是很不滿的,但只能敢怒不敢言。

多爾袞死后,濟爾哈朗首先拉攏三王聯(lián)名追論多爾袞的罪狀,三王深知多爾袞一派大勢已去,就順水推舟,在伯父濟爾哈朗主持下聯(lián)名向福臨舉發(fā)多爾袞。這聯(lián)名中,就有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與鰲拜這四位大臣。

此舉結(jié)束了自皇太極逝世以來、長達數(shù)年之久的皇室內(nèi)斗,還大權(quán)于皇帝,使清朝在入關(guān)之初、百廢待興的關(guān)鍵時期實現(xiàn)了政治穩(wěn)定,對以后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所以順治對這四個人是非常信任的。

三、避免多爾袞事件重演

輔政大臣是關(guān)系國本的大事,而且短時間內(nèi)需要確立合適人選,任務(wù)就更加艱巨了。因為之前多爾袞以近枝親王身份攝政,把持朝政僭越皇位,導(dǎo)致他們母子差點噩運臨頭。為避免類似事件重演,決定放棄以宗室為輔政之臣的方案,而采用異姓大臣輔政。如此可以大大降低亂臣賊子的產(chǎn)生幾率,為兒皇帝之皇位加了幾份保險,同時也可以大大削弱宗室皇親的權(quán)力。


“四大臣”產(chǎn)生的原因基本就是這樣,雖然達到了部分目的,但因為事件倉促也有些唐突,在權(quán)力分配上留下了一定的后遺癥。

四大臣中兩黃旗占了三位,僅蘇克薩哈一人出身正白旗,很容易被排擠。最其次,排名也有問題,之所以“四大臣”多出自兩黃旗,說白了兩黃旗人才是孝莊信任的身邊人,至于正白旗只是因為多爾袞時期才“沾了光”成為上三旗之一,但是蘇克薩哈排名僅次于索尼位居第二,雖說出于制約目的而為之,但這也讓排名靠后的遏必隆和鰲拜心中不快,為日后危機埋下了危機。

8

順治之所以選擇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鰲拜四人輔佐年幼的康熙,其根本出發(fā)點是保障皇權(quán)的穩(wěn)固。因為順治皇帝有攝政王多爾袞輔政的陰影,所以才選擇了勛臣而非宗室輔政。當然,這與鰲拜等人對順治的忠心以及滿清的八旗制度,也有相當?shù)年P(guān)系。只是順治看似嚴密的安排,隨著鰲拜擅權(quán)而逐漸瓦解。

順治皇帝的輔政陰影

其實從皇太極開始,每任皇帝的最大任務(wù),便是從宗室手中奪取原本屬于皇上的皇權(quán);侍珮O通過一系列的運作,確立了他本人獨尊的局面,消除了其他三大貝勒和他平起平坐的局面;侍珮O死后,出于穩(wěn)定等因素,年僅6歲的福臨登基為帝,多爾袞等人輔政。少年天子從小嘗盡了那種小心翼翼的日子,生怕多爾袞奪去自己的皇位。甚至有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以保住順治皇位的記載,這對于少年天子來說是十分屈辱的。所以后來順治和孝莊關(guān)系不怎么好,這也是一個因素。

當多爾袞去世后,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原本被封為清成宗的多爾袞,很快便被剝奪一切封號。順治帝以前對多爾袞的封賞全部追回,甚至有傳言順治開棺鞭尸。從這些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順治對多爾管是有多么深的恨意了。所以,順治不論是出家也好,駕崩也好,他在選定輔政大臣的時候,肯定要避免自己當初的局面。非宗室大臣輔政,宗室人員監(jiān)察,兩者相互制衡,這是順治為康熙選定的輔政路線。

索尼、鰲拜等人的忠心

當初皇太極駕崩,并沒有留下遺言立誰為太子。此時實力強大的多爾袞,對皇位產(chǎn)生了覬覦。好在在代善、豪格等勢力的平衡下,多爾袞并沒有輕舉妄動。而在這個過程中,索尼、鰲拜等人一起發(fā)誓,要擁戴皇太極的皇子登基為帝,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多爾袞的氣焰和野心。因此在多爾袞輔政期間,鰲拜受到了打擊報復(fù),差點把命都丟掉了。當順治皇帝親政之后,對于這位滿族第一勇士自然是高看一眼。

索尼、鰲拜出身于皇帝親領(lǐng)的兩黃旗,而且對順治忠心耿耿,功高勞苦,自然是輔政大臣的人選。而遏必隆是努爾哈赤的外孫,和順治皇帝是表兄弟,后來女兒更是嫁給康熙當皇后,既是勛親也是功臣。而蘇克薩哈原本隸屬于多爾袞,后來揭發(fā)多爾袞諸多“圖謀不軌”的事跡后,獲得順治信任。所以,順治給康熙選擇的這4個人,都是精心挑選的,而不是隨意指定。

受到遺命后,索尼四人不敢接受,“索尼跪告諸王貝勒,請共任國政。”這些諸王貝勒都推辭,說大行皇帝的遺命是讓你們四人輔政,我們不敢干預(yù)國家大政。于是索尼四人奏知太皇太后孝莊,發(fā)誓要輔保幼主,然后四人才開始接任輔政的重任。

滿清立國基礎(chǔ)之八旗制度

上面也說到,皇太極初期通過各種手段,使得兩黃旗(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收歸自己名下,一躍而超出其他貝勒貝子。而索尼、鰲拜、遏必隆都出身皇帝的上三旗。蘇克薩哈出身正白旗,原先屬于多爾袞統(tǒng)領(lǐng),實力也不可小覷。所以,此四人輔政,八旗之中,便有一半的力量屬于皇帝,可以保障皇位的穩(wěn)固。后來鰲拜殺掉蘇克薩哈,索尼、遏必隆坐視不理,其實更多的是屬于旗與旗之間的斗爭,索尼、遏必隆樂見其成。

綜上所述,順治之所以選擇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鰲拜四人輔政,是因為他們的功勞、身份以及出身,同時可以避免宗室對皇權(quán)的覬覦,使宗室和輔政大臣之間形成平衡。只是順治沒想到的是,鰲拜后來擅權(quán),就連宗室都對他十分害怕。不過康熙打敗鰲拜后,并沒有趕盡殺絕,而是囚禁在牢中至死。到了后來,鰲拜更是恢復(fù)了名譽。可見鰲拜是個權(quán)臣,但并無取代康熙的意思。所以,順治為康熙選定的4個輔政大臣,總體上算是成功的。

9

我一直覺得順治皇帝早熟,其年齡和能力明顯不成正比,順治皇帝自親政的十年中,其魄力不像是十幾歲的青年,其為政的幾項舉措也都是比較進步的,最后年僅23歲的順治去世前,安排的輔政大臣也是井井有條。

順治安排的四位輔政大臣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明顯順治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他不光吸取了多爾袞攝政王專權(quán)的教訓(xùn),也吸取了中國古代歷朝歷代因為輔臣太少產(chǎn)生的一些矛盾。細看這四位輔政大臣,都是功勛卓著能力突出,并且這四個人性格各異,難以抱團,且各自勢力很強,四位大臣同時輔政,很難出現(xiàn)一家獨大的局面出現(xiàn)。

雖然最后還被鰲拜專權(quán)了,但那也是索尼去世之后了,平衡被打破了,順治估計也考慮不了那么遠的事情了,后來的咸豐皇帝臨去世也參照了順治安排輔臣的模式,不敢用親王輔政,后來為了杜絕鰲拜的問題,搞了多達人的八大輔臣,不過誰也想不到被慈禧一鍋端了。

總之順治選擇的這四大輔臣,一是地位都很高,達到相互制衡的作用,二是能力都不俗,幫助康熙執(zhí)政,歸根結(jié)底還是為了鞏固他們家族權(quán)力的穩(wěn)固。

10

康熙即位時才8歲,無法親政,在到康熙成年親政這段時間里勢必要輔政大臣輔政。諸王貝勒是宗室,具有潛在皇位繼承的法理性,是皇位繼承人的最大威脅。順治自己也是沖齡即位,多爾袞的先例,他不得不警醒,他是過來人,感同身受,自然不會讓宗室輔政。而四輔臣是臣子,是皇家的奴才,身份與諸王貝勒等宗室有質(zhì)的區(qū)別,安全系數(shù)更高。四輔臣中,索尼,鰲拜,遏必隆出身兩黃旗,蘇克薩哈是正白旗人,多爾袞死后,他的正白旗被皇帝收歸,自此正黃,鑲黃,正白成為皇帝自領(lǐng)的上三旗,而四輔臣正是這三旗出身。其中,索尼,鰲拜是鐵桿;逝桑@兩人不僅出身兩黃旗,更是在皇太極死后在推舉皇位的會議中,挺身而出誓死捍衛(wèi)皇太極系皇子派,力主反對多爾袞為帝,才使皇位沒落在皇太極之外別的支系中。他倆后來也因此屢受多爾袞殘酷打擊,所以他倆對皇室的忠心可以說是經(jīng)得起考驗的,所以以索尼為首輔,四輔臣中占其二,這是基本盤。另兩人,蘇克薩哈原先是多爾袞親信,多爾袞暴死后,蘇克薩哈賣主求榮首先揭發(fā)多爾袞的罪行,投靠到順治一邊。因為有這個投名狀,他出不了頭,正好用他來制衡。遏必隆是開國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之子,其母是努爾哈赤之女,他是努爾哈赤的外孫,身份尊貴,為人圓滑,在四輔臣中起調(diào)解作用。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