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的總督和提督都是沿襲明朝的,但又有新的變化和發(fā)展。

清朝的總督是地方的最高長官,管轄一個省或者兩個甚至三個省,綜理軍民要政,也就是軍政一把手。從品級上說, 為正二品。但一般而言,清朝的總督還要加尚書銜,如兵部尚書,或者是都察院御史。因此,總督一般都為從一品,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

此外,清代的總督中,還有管轄專門事務的,如河道總督管理治河,漕運總督管理漕運。

提督是提督軍務總兵官的簡稱,是一個省的高級武官,節(jié)制全省武裝力量。提督之下分別設有鎮(zhèn)、協(xié)、營、汛各級,下屬有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等官員。清末建海軍時,海軍中也設有提督。

提督的級別一般為從一品,與總督、巡撫并稱封疆大吏,但要受總督節(jié)制。

因此,總督和提督相比,顯然總督地位更高,權勢更大。

最佳貢獻者
2

還記得過去,我們常在電視劇中聽到“兩江總督”、“九門提督”、“廣東水師提督”這樣的古代職位,那么清代的提督和總督之間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總督”這個官職產生于明英宗正統(tǒng)年間,在明憲宗成化年間成為正式官職,但直到清代才成為固定官職。總督是文臣職位,是替朝廷鉗制武臣并管理地方的封疆大吏。本文所探究的清代的總督,品級為正二品,屬于地方上的最高行政官員,也就是民間俗稱的“制臺大人”。筆者需要說明的是,清代往往有總督兼任兵部尚書的習慣,兼職的總督品級比普通的總督高,從正二品升為從一品。

總督要協(xié)調各省軍政,統(tǒng)一事權,防止武裝割據,因此往往管理著省內的行政、經濟、軍事三大事項,有的總督甚至可以管轄多個省份,比如湖廣總督可以管理湖南、湖北兩;閩浙總督可以管理臺灣、福建、浙江三省。因此,總督的出現實際上也體現了明清對中央集權的加強。

根據《清史稿·職官志三》的記載,總督有責任安撫百姓、統(tǒng)轄文武官員、監(jiān)察吏治。清光緒34年時(1908年),清政府撤除黑龍江將軍、吉林將軍、奉天將軍的建制,將他們的轄地分別設為黑龍江省、吉林省、奉天。ㄟ|寧省),這就是東三省的來歷,然后再設置“東三省總督”一名,這是清朝在滅亡前最后增加的一個總督職位。



“提督”則是武將的官名,正式稱謂是“提督軍務總兵官”,是清代各省份綠營官兵的最高統(tǒng)帥,品級為從一品,高于普通的總督。既然是武官職位,提督自然是以帶兵為主要職責,這一點就與總攬軍政的總督完全不一樣。

自宋朝以來,朝廷鑒于“安史之亂”的前車之鑒,為了防止地方武將形成割據,往往設置文官分其權。明清兩朝也基本上延續(xù)了“以文制武”的格局,所以提督的品級雖然高于總督,但仍然要受總督的節(jié)制,聽調和聽宣。從這里就可以看出,總督的權利遠遠大于提督。

另外,從康熙年間開始,由于清朝消滅了割據臺灣的延平王鄭經,順勢將臺灣地區(qū)的水陸軍隊分配給福建的陸路提督與福建水師提督管轄。由此可見,提督的職責與今天的軍區(qū)司令比較類似,但又有區(qū)別。

由于不同省份的地理環(huán)境不同,有些沿海省份配置有水師部隊,所以提督也分為陸路提督與水師提督。有清一朝,共在全國設置了12位陸路提督與3位水師提督(清朝的福建水師提督、廣東水師提督以及長江水師提督),比如在鴉片戰(zhàn)爭中與英軍搏殺的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

3

一般而言自然是總督地位較高。

總督是文職,具體職能卻又偏向于武職,它有一種俗稱為“大帥”,品秩一般為正二品,但如果有中央兼職(比如兵部尚書或兵部侍郎),則品級可能會高些,比如曾國藩就曾以正一品的大學士身份兼任兩江總督。有清一代,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在當時的八大總督中權重相對要大一點,主要是所轄地比較重要,或為保護京城的門戶,或為國家錢袋子。

提督為武職正一品,又俗稱為“軍門”,是一省的綠營部隊(漢軍)最高級軍官。

由于宋朝以后武官地位較文官卑微許多,朝廷也明確規(guī)定武將風頭不能壓過文官,逐漸行成了所謂的“文官制”,這是古代中國的一個政治特色,現在幾乎被每個國家效仿。

所以提督即使是武職正一品,仍然受正二品的總督甚至從二品的巡撫節(jié)制。

4

要了解清代總督、提督二者間的地位,及權力大小,就必須厘清這二者設置情況和職掌權限。以下就根據相關史料,有關總督和提督的設立情況、職掌范圍的記述,來分析這二者的關系及權力大小。

清代幅員遼闊,卻只設了總督八員,從官員的數量亦可見其地位之重要。清代總督是統(tǒng)轄一省或數省的封疆大吏,是該轄區(qū)內的最高行政長官和武裝司令,其轄區(qū)內的巡撫、提督等以下文武官員都要受到總督的節(jié)制。

總督權力之大主要體現他對轄區(qū)內軍政大權的控制,按規(guī)定,總督不僅節(jié)制轄區(qū)內的提督、總兵及其所統(tǒng)轄的軍隊,還可以管制巡撫所率的直屬部隊。除此之外,總督還有自己的直屬軍隊。單憑這一點就可知,總督的權力遠甚于提督。

提督是個武職,統(tǒng)帥一省的綠營兵。按清代制度,綠營兵是分省建制的,布防在全國各省,中央沒有統(tǒng)一領導的機關,各省的綠營兵都由總督節(jié)制,并另設提督直接統(tǒng)率。而不設總督的省份,一般提督是由巡撫兼任,統(tǒng)領該省的綠營兵。

綜上可知,清朝的總督和提督,總督的權力和地位無疑要遠大于提督。

5

提督和總督雖然都帶著一個督字,但是卻是文武殊途,總督是文官,掛兵部尚書銜是從一品,普通的總督是正二品,而提督是武官的從一品。表面上看,提督和總督平級,甚至于比沒有掛兵部尚書銜的總督還高半級,但是清朝的制度沒有這么簡單,不能單純以品級論高下。

首先,清朝以文馭武,同樣品級下的武官甚至于要給文官行禮下跪。所以大部分情況下,提督是要給總督行禮的。

其次,總督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統(tǒng)攬一省乃至于數省的民政、軍務和經濟,是真正的封疆大吏。而提督僅僅是一省綠營的最高指揮官,全稱為「提督軍務總兵官」,就其職權范圍來說,顯然也是被總督轄制的。并且提督僅僅是綠營的最高長官,而在重要的省份往往還有駐防八旗,以將軍為統(tǒng)帥,這就又削弱了提督的威權。

但是有一個提督是特殊的,那就是京城的九門提督。

九門提督的全稱是「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tǒng)領」,因為在天子腳下,所以上頭并沒有總督,也不是綠營的統(tǒng)領,相反,九門提督負責的是京城的治安和京城九門的防務,這個職位至關重要,往往都是由皇帝的親信大臣才能擔任,可謂是千金要職。雖然和普通的提督一樣都是從一品,但是九門提督因為深受皇帝信賴,又是滿洲親貴,往往能夠和總督、大學士們分庭抗禮,可以說是提督中的戰(zhàn)斗機了。

6

不考慮加銜的話,在清代提督的品級是要高于總督的。但是實際情況兩者的地位卻往往是相反的,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看下清史稿,總督的職責是掌厘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也就是說總督掌管一省或數省的軍政大權,節(jié)制轄區(qū)的文武官員。在清代,總督本身的品級是正二品。提督,從一品,地方最高品級武官,節(jié)制一省的綠營官兵。注意他能管的只是綠營,清代很多省份都有以八旗子弟為兵源組成的“駐防八旗”,提督是沒權利節(jié)制他們的。在一些沿;蜓亟瓍^(qū)域,則設有水師提督,如廣東水師提督、福建水師提督、長江水師提督等。

我們看到,作為地方武官性質的提督,制度上是要受總督節(jié)制的,但正二品的總督如何節(jié)制從一品的提督呢?很好辦,加銜,用現在的話說就叫做“高配”。所以清代的總督都會加兵部尚書(從一品)和左都御史(從一品)銜,以節(jié)制提督。 有個例外就是九門提督,九門提督負責京城內城九門的防務,接受中央政府直接領導,不受總督節(jié)制。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7

我們先來說品級,清代總督是正二品的官員,但是因為一般會加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而兵部尚書與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是從一品的官員,所以總督一般是從一品。

我們再來看提督,提督是從一品的武官,另外,邊防將軍,比如年羹堯的杭州將軍,還有八旗的都統(tǒng)(都統(tǒng)并非旗主,而是各旗中最高的行政長官,一般旗都統(tǒng)不是本旗人,旗主才是),這些都是從一品。

也就是說從品級來說,總督與提督都是從一品的,這個是相同的,不過明清的官制,同品級的文官是要高于武官的,所以品階是一樣,但還是總督要大一些,地位自然也要高一些。

那我們再看總督與提督的實權,總督是清朝地方上的最高長官,管轄著一省或者多個省的軍事、內政事務,清代共有八大總督,比如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另外還還有管漕運的漕運總督,還有管河道的河道總督。

各個省的最高長官叫做巡撫,負責本省的軍事、內政事務,巡撫下面有兩司,分別的布政使司,也叫做藩臺,這個是負責內政的,還有按察使,也叫做臬臺,這個是負責刑名的。

提督的全稱叫提督軍務總兵官,一般分為水師提督和陸路提督的,是各省綠營的最高長官,而邊防將軍是各省八旗營的最高長官。

我們可以看出,提督就是各省綠營的軍事長官,而總督和巡撫都負責管轄各省的軍事,所以提督是要受總督和巡撫的制約,總的關系是,總督>巡撫>提督,當然這三者并不是絕對的上下級關系,但是從地位和權勢來說,確實是這樣的。

但提督中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那就是九門提督,也叫步軍統(tǒng)領,這個是直接聽命于皇帝的,是提督中地位最高的,還是能和直隸總督相提并論的,比如隆科多就擔任這個職位。

8

清朝時期的官制體系,雖然明顯有著前明王朝的影響,但清朝統(tǒng)治階層在“因明遺制”的基礎上對分化大臣權力、加強中央集權乃至官員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監(jiān)督方面都予以了系統(tǒng)、成熟的完善。

從內閣到南書房,再到軍機處,清朝統(tǒng)治階層將中央集權發(fā)展到了巔峰狀態(tài);但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封建王朝,全國各地武裝力量的牢固掌握才是清朝統(tǒng)治根基穩(wěn)固的根本所在。綠營,作為清朝國家常備武裝力量,乃系地方駐防的主要力量,自然會被統(tǒng)治階層萬分重視。

提督,全稱為“提督軍務總兵官”,乃系一省綠營軍隊的最高主管領導;

總督,乃系執(zhí)掌一省或者數省行政、經濟、軍事的最高領導。

也就是說,提督和總督都是地方綠營軍隊的主管領導。那么,提督和總督相比,誰的權勢更大、地位更高呢?

行政級別的比較

《清史稿·職官志》有載:

提督軍務總兵官,品秩從一品;總督,初制正二品,康熙三十一年定總督加銜制,右都御史或兵部尚書銜由吏部疏請定奪。

也就是說,提督的品級為從一品,行政級別基本相當于國家級副職。

而總督的初始品級為正二品,行政級別為省部級正職,但總督一般會兼領兵部尚書銜,以更為合情合理的管轄地方綠營軍隊。如此一來,總督的品級就上升為從一品,和提督擁有相同的行政級別。

所以,經過加銜以后的總督和提督擁有相同的行政級別,甚至,提督的初始行政級別還要于總督。兩者之間的差距在于具體權勢的不同。

具體權力的比較

對于提督的職權范圍,《清史稿·職官志》有著明確記載:

掌鞏護疆陲,典領甲卒,節(jié)制鎮(zhèn)、協(xié)、營、汛,課第殿最,以聽於總督

也就是說,提督乃系一省綠營軍隊的最高領導,基本相當于現今的省軍區(qū)司令,正軍級,對應地方行政中的省部級正職。

對于總督的職權范圍,《清史稿·職官志》如此記載:

掌釐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標下有副將、參將等官。

也就是說,對于綠營軍隊的管轄,提督和總督有著相當程度的重疊。但鑒于《清史稿》“提督以聽命于總督”的記載,再加上總督執(zhí)掌一省或數省綠營軍務,所以總督基本相當于現今的大軍區(qū)司令。

但一般情況下,總督會兼領兵部尚書銜,而兵部尚書又相當于兼領國務委員的國防部長,行政級別為國家級副職。所以,清朝時期的總督就相當于現今兼領國防部長的大軍區(qū)司令,同時領國務委員銜,行政級別為國家級副職。

就此來看,總督的具體權勢和地位遠遠高于提督。

作為地方武裝的主力軍,綠營軍隊只是名義上歸提督和總督管轄,而且提督和總督之間還有著相互監(jiān)督、相互牽制的平衡制約,更關鍵的是綠營軍隊的調配權被朝廷牢牢掌握,提督和總督均無權調動。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清朝之所以能夠穩(wěn)固統(tǒng)治中原地區(qū)200余年,和其系統(tǒng)、完善、合理的地方武裝力量控制機制有著分不開的關系。

參考文獻:《清史稿·職官志》

9

總督相當于省委書記管總,軍政一把抓,有幾個總督管幾個省,級別從正二品到從一品不等 被稱為封疆大吏,屬于文官體系中的地方官。提督相當省軍區(qū)司令,屬于漢人綠營體系中的最高武官,旗人有另外的體系,也是一品官員。總督尊貴得多,離位極人臣只差一步,可以節(jié)制提督等武官。

10

肯定是總督,明清重文輕武,武官地位低下,提督位居一品,但受到巡撫和總督的節(jié)制,甚至更低的文官也比提督地位高。比如在明朝六七品的御史和巡按,都可以責罰高級武官,可以打總兵、參將的屁股。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