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氏作為三國時期一個有著極強存在感政治家族,誕生了不少杰出的人物,所以三國時代也流傳一個說法叫做:“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當然了以我們現(xiàn)在的角度看,把人比作“狗”那當然不是什么好的說法,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上,即使是這位被稱為“狗”的諸葛誕,實際上也并不是什么小人物,他也有著復雜的一生。
一、“做題家”諸葛誕
首先要糾正的一點在于,“龍、虎、狗”三者如果并列看,其實是分別指代不同種類的人才,而不是帶有侮辱性的成為,這里的“狗”,來源于漢高祖劉邦對于自己手下大將曹參、樊噲等人的比喻,意思是他們是兇猛的獵犬,專門進攻敵人,一往無前的意思。同樣用在諸葛誕身上,也有形容他軍事才能格外杰出之意,諸葛誕出仕比兩位堂哥諸葛瑾和諸葛亮都晚,其實以他的才能如果真的想謀求一個好的開局,這兩個國家也都可以選。但是他依然選擇了留在魏國,說明骨子里還是有種不服輸?shù)陌翚,僅僅從這點來看,諸葛誕至少是個很有骨氣也奮發(fā)向上的人。
他在魏國得以出人頭地,來源于兩件事,第一件事是當他上司杜畿在河里實驗新建水軍的船只時,突然刮來一陣大風,兩個人都掉到了河里,手底下的兵士發(fā)現(xiàn)這個情況后立刻劃船前來救援,然而諸葛誕卻冒著生命危險讓士兵們先去救援老領(lǐng)導,自己泡在河水里。當然最后杜畿年齡太大在上岸后感染了風寒,還是丟了性命,然而諸葛誕這種行為本身為他贏得了廣泛地贊譽,很多人都稱贊諸葛誕有著高尚的品行。第二件事是當諸葛誕進入京城擔任吏部的主管官員時,不少人通過各種關(guān)系向諸葛誕提出重用某某某的想法,諸葛誕沒有拒絕這些意見,按照這些人的想法提拔了他們的關(guān)系戶。但是卻把這些人的話公開示眾,讓大家一起監(jiān)督他們所舉薦的人工作上是否如所說的一樣得力。這兩件事極大的提升了諸葛誕本身的名望,為他后來出人頭地奠定了基礎。
有一說一,諸葛誕是個情商頗高,也肯努力的人,盡管舍己為人的這種行為不乏有作秀的成分,但是“問跡不問心”,即使是作秀,能有一個好的表率作用也很好。至于第二點,至少他是個盡忠職守,埋頭肯干的干部,比起不做實事的泥菩薩來,還是要好上不少的。
二、投機者的游戲
諸葛誕在魏明帝時代其實并沒有得到什么本質(zhì)的重用,這跟他與夏侯玄等人關(guān)系密切有很大關(guān)系,實際上夏侯玄作為清談風氣的開山祖師爺之一,一直就讓魏明帝這種實干家很討厭。但是架不住魏明帝死得早,在曹爽上臺后,諸葛誕一飛沖天,成了當紅人物,然而非常尷尬的是當曹爽倒臺后,諸葛誕立刻向司馬家表達了忠心,絲毫沒有什么愧疚之情。這或許證明了諸葛誕在經(jīng)歷了魏明帝時代的打擊后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政治生物,只看利益而不講人情,這當然沒什么問題,只不過后來當好朋友夏侯玄被殺后的諸葛誕依然裝作不知道,這種行為多多少收顯得有點冷血。
在此后的淮南一叛和淮南二叛中,諸葛誕所扮演的角色無異于是司馬家的一條忠犬,沖鋒在前,奮勇拼殺,而且得益于家族的關(guān)系,諸葛誕被司馬懿和司馬師父子當做一個世家大族歸心的符號加以恩寵,官職一升再升。這或許是一種投桃報李,但也說明了司馬家對于諸葛誕這種政治操守不良卻地位特殊的人物是本著安撫和賞識為主的原則加以利用,諸葛誕本人也心知肚明,只要不出大問題,這種情況可以一直維系下去,直到司馬家成功篡位為主,大家都很開心。
但恰恰出了大問題。
三、首鼠兩端
公元255年司馬師病逝,繼承他權(quán)力的人是弟弟司馬昭,諸葛誕陷入了一個很尷尬的境遇中。一方面是諸葛誕已經(jīng)作為司馬氏賊船上的重要一份子,很難再下來,但另一方面是司馬昭的嫡系中并沒有諸葛誕的名字,甚至于兩個人因為之前東興之戰(zhàn)的失敗互相推諉而結(jié)下了梁子。作為這樣一種令人尷尬的關(guān)系,諸葛誕不得不考慮究竟應該怎么辦。
心理學上有個比較經(jīng)典的風險規(guī)避理論:當一個人手中有一萬的時候,給他兩個選擇,要不直接拿五千,要不然猜硬幣,對了得一萬,輸了一分沒有,大部分人都會選前者;而當條件轉(zhuǎn)換,要不直接損失五千,要不猜硬幣,對了一分不丟,輸了損失一萬,這時候大部分人都會選后者。同樣諸葛誕也選了后者,與其按照司馬昭之前下達的命令,放棄自己在淮南地區(qū)由司馬師當年所封的地方力量,回到京城乖乖等著對方發(fā)落,倒不如奮力一搏,反正你司馬家的權(quán)力不也是竊取來的嗎?我諸葛誕重演一遍有何不可呢?在這種心態(tài)的支配下,諸葛誕在淮南造反,聯(lián)絡了吳國和之前叛亂失敗逃走的文欽,想跟司馬昭掰掰腕子。
除了不想丟掉現(xiàn)有權(quán)勢的原因,諸葛誕也有所屏障,那就是每年壽春周圍都會氣候異常,普降大雨,他認定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昭根本不可能長期駐扎,只要撤兵,那就威望盡失,自己也就有了機會。結(jié)果人算不如天算,這年的壽春一滴雨水都沒下,司馬昭順利圍困諸葛誕到他彈盡糧絕,最終不得不放棄抵抗突圍,而諸葛誕指望的孫吳援軍也發(fā)揮了一貫的不靠譜精神,等到壽春城破都沒有趕到。諸葛誕就這么被晉軍所殺,淮南第三叛就此結(jié)束。
然而,關(guān)于這事還有個值得玩味的小插曲,諸葛誕手下有數(shù)百名親兵,司馬家族將其抓獲對他們說只要投降就可以免死,結(jié)果這數(shù)百人無一投降,全部慷慨就義。從這個角度看,諸葛誕至少擁有一種能夠讓人為之神往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