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麗質(zhì)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cè);仨恍Π倜纳,六宮粉黛無顏色。”
當(dāng)白居易詩中的美人楊玉環(huán),遇上了大唐巔峰“開元盛世”的創(chuàng)造者李隆基,一場讓古今眾人艷羨的愛戀隨之誕生。楊玉環(huán)的“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讓身為唐玄宗的李隆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御封楊玉環(huán)為楊貴妃。
從此,楊貴妃和唐玄宗這對戀人,終日廝守在只屬于他們的“二人世界”,過上了“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生活。若是普通人也就罷了,但是唐玄宗身為大唐帝國的皇帝,不理朝政帶來的后果就是奸臣當(dāng)?shù)篮统甲优褋y,昔日繁華的大唐走向了搖搖欲墜的邊緣。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如狂風(fēng)席卷大唐,玄宗帶著楊貴妃流亡到巴蜀的途中,隨行的有保衛(wèi)皇帝的禁軍將士和文武大臣。以陳玄禮為首的禁軍將士認為是楊貴妃兄妹導(dǎo)致大唐今日的局面,于是在馬嵬坡突然嘩變,斬殺楊國忠,并要求殺死楊貴妃,于是唐玄宗賜死了楊貴妃。“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zhuǎn)蛾眉馬前死”的結(jié)局,或許就是“自古紅顏禍水,多薄命”的印證。
由于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后,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未尋得,于是“貴妃之死”蒙上了諸多疑云。關(guān)于“楊貴妃之死”主要有四種版本:
1. 禁軍將士“馬嵬坡兵變”,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自縊于佛堂前的梨樹。
2. 楊貴妃死于亂軍之中。
3. 楊貴妃被人送到了日本,過著隱居的生活。
4. 楊貴妃是“先吞金后縊亡”。
關(guān)于“貴妃之死”,《新唐書》與《舊唐書》記載相似,即貴妃縊亡,但均未告知貴妃是自縊而死還是被人縊殺?而在《資治通鑒》中詳細記載了貴妃是玄宗命令高力士所殺,在貴妃死后,為使亂軍心安,玄宗還命陳玄禮等人驗尸。這些史書記載的共同點是,絕世美人楊貴妃確實“香消玉殞”。
“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力士覆奏,帝不獲已,與妃詔,遂縊死于佛寶,時年三十八,瘞于驛西道側(cè)!
———《舊唐書》
“上杖屨出驛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yīng)。上使高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鄙显:“朕當(dāng)自處之!比腴T,倚杖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隸韋諤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決!”因叩頭流血。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愿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鄙夏嗣κ恳F妃于佛堂,縊殺之。與尸置驛庭,召玄禮等入視之!
———《資治通鑒》
而關(guān)于“楊貴妃死于亂軍之中”的言詞,多記載于唐詩之中,如李益的《《過馬嵬》和《過馬嵬二首》》,以及杜甫的《哀江頭》等,這些詩句中的“血”暗示貴妃不是縊死,因為縊死不會大幅度出血,而是慘死于亂軍中。
“托君休洗蓮花血,留記千年妾淚痕!
———李益《過馬嵬》
“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
———杜甫《哀江頭》
“貴妃被人送到日本”,是指當(dāng)年“馬嵬坡兵變”形勢緊急,楊貴妃安排一名侍女替死,而自己日本遣唐使的幫助下,乘船流落到了日本山口縣久津村。而關(guān)于“楊貴妃墓”和“楊貴妃觀音堂”在早期中日史料中均無記載。所以,“貴妃被人送到日本”的更多是源于民間傳聞,是人們不愿意接受女神般楊貴妃的香消玉殞,編篡傳說來表達對貴妃的思慕。
除此,詩人劉禹錫《馬嵬行》中的詩句表明了楊貴妃是吞金而死,但這種說法與大眾的觀點差別太大,引起了陳寅格先生的興趣,他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懷疑楊貴妃可能是先吞金再縊亡。
“綠野扶風(fēng)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回轉(zhuǎn)美目,風(fēng)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
———《馬嵬行》
那么,為什么“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楊貴妃在面臨死亡時,當(dāng)初曾“一騎紅塵只為妃子笑”的好男人唐玄宗,卻眼睜睜看著愛人赴死卻沒有搭救?根據(jù)當(dāng)時的時代背景,我覺得身為大國之主的唐玄宗,一方面有自己的無奈,對愛妃的搭救是有心無力。另一方面可能是唐玄宗幡然醒悟,悔恨自己因醉臥溫柔鄉(xiāng)而誤國誤民,決定為江山而放棄美人。
一、軍士的逼迫,讓玄宗沒有選擇的余地,只能賜死貴妃,否則玄宗自己也將身死國滅。
在玄宗從長安流亡蜀地的途中,由于將士們即將長途奔襲,且遠離家人,想到國家現(xiàn)狀,不由怨恨頗多。而謀反或者逼宮,在古代封建社會都是誅滅九族的大罪,當(dāng)兵的將士豈能不知!榜R嵬坡兵變”,也是這些將士的無奈之舉,他們早已拋卻個人生死,只為國家之存亡,將士們將國家現(xiàn)在的慘狀歸結(jié)到楊氏兄妹的禍國殃民,因此才要求玄宗殺掉楊國忠和楊玉環(huán)兄妹,否則甚至造反或者投靠敵人。唐玄宗面對這種情形,即使對楊貴妃萬般寵愛,也無計可施,只能滿足廣大將士的要求,賜死貴妃。
二、看到曾經(jīng)繁華的大唐帝國,在自己的手上千瘡百孔,玄宗對自己昔日所為悔恨不已,決定為江山棄美人。
唐朝在經(jīng)歷“貞觀之治”后,出現(xiàn)蒸蒸日上的繁榮景象。在武則天當(dāng)女皇的時期,繁榮繼續(xù)維持。唐玄宗登上皇位后,前期任用一批賢人,大唐帝國進入了最鼎盛的“開元盛世”。然而,由于玄宗后期沉迷后宮,不理朝政,奸臣互相爭權(quán),最終“安史之亂”如疾風(fēng)席卷大唐,繁華落幕,戰(zhàn)火紛飛。唐玄宗想到自己的國家,興也自己,敗也自己,不由悲痛萬分,后悔莫及。在一番痛定思痛之后,身為帝王的唐玄宗決定為了重建大唐江山,放棄最心愛的美人。于是,為了不讓為自己賣命的將士們寒心,就滿足了他們的要求,賜死了楊貴妃。
結(jié)尾:
身為擁有普天之下的古代帝王,玄宗也并不能夠永恒掌控自己的幸福。當(dāng)災(zāi)難來臨,一國之主也會變得卑微,連自己心愛的女人都要無法保護,即使玄宗夢想與貴妃“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也會夢醒回到現(xiàn)實中“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