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生麗質(zhì)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cè);仨恍Π倜纳,六宮粉黛無顏色。

當(dāng)白居易詩中的美人楊玉環(huán),遇上了大唐巔峰“開元盛世”的創(chuàng)造者李隆基,一場讓古今眾人艷羨的愛戀隨之誕生。楊玉環(huán)的“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讓身為唐玄宗的李隆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御封楊玉環(huán)為楊貴妃。

從此,楊貴妃和唐玄宗這對戀人,終日廝守在只屬于他們的“二人世界”,過上了“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生活。若是普通人也就罷了,但是唐玄宗身為大唐帝國的皇帝,不理朝政帶來的后果就是奸臣當(dāng)?shù)篮统甲优褋y,昔日繁華的大唐走向了搖搖欲墜的邊緣。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如狂風(fēng)席卷大唐,玄宗帶著楊貴妃流亡到巴蜀的途中,隨行的有保衛(wèi)皇帝的禁軍將士和文武大臣。以陳玄禮為首的禁軍將士認為是楊貴妃兄妹導(dǎo)致大唐今日的局面,于是在馬嵬坡突然嘩變,斬殺楊國忠,并要求殺死楊貴妃,于是唐玄宗賜死了楊貴妃。“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zhuǎn)蛾眉馬前死”的結(jié)局,或許就是“自古紅顏禍水,多薄命”的印證。

由于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后,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未尋得,于是“貴妃之死”蒙上了諸多疑云。關(guān)于“楊貴妃之死”主要有四種版本:

1. 禁軍將士“馬嵬坡兵變”,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自縊于佛堂前的梨樹。

2. 楊貴妃死于亂軍之中。

3. 楊貴妃被人送到了日本,過著隱居的生活。

4. 楊貴妃是“先吞金后縊亡”。

關(guān)于“貴妃之死”,《新唐書》與《舊唐書》記載相似,即貴妃縊亡,但均未告知貴妃是自縊而死還是被人縊殺?而在《資治通鑒》中詳細記載了貴妃是玄宗命令高力士所殺,在貴妃死后,為使亂軍心安,玄宗還命陳玄禮等人驗尸。這些史書記載的共同點是,絕世美人楊貴妃確實“香消玉殞”。

“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力士覆奏,帝不獲已,與妃詔,遂縊死于佛寶,時年三十八,瘞于驛西道側(cè)!

———《舊唐書》

“上杖屨出驛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yīng)。上使高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鄙显:“朕當(dāng)自處之!比腴T,倚杖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隸韋諤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決!”因叩頭流血。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愿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鄙夏嗣κ恳F妃于佛堂,縊殺之。與尸置驛庭,召玄禮等入視之!

———《資治通鑒》

而關(guān)于“楊貴妃死于亂軍之中”的言詞,多記載于唐詩之中,如李益的《《過馬嵬》和《過馬嵬二首》》,以及杜甫的《哀江頭》等,這些詩句中的“血”暗示貴妃不是縊死,因為縊死不會大幅度出血,而是慘死于亂軍中。

“托君休洗蓮花血,留記千年妾淚痕!

———李益《過馬嵬》

“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

———杜甫《哀江頭》

貴妃被人送到日本”,是指當(dāng)年“馬嵬坡兵變”形勢緊急,楊貴妃安排一名侍女替死,而自己日本遣唐使的幫助下,乘船流落到了日本山口縣久津村。而關(guān)于“楊貴妃墓”和“楊貴妃觀音堂”在早期中日史料中均無記載。所以,“貴妃被人送到日本”的更多是源于民間傳聞,是人們不愿意接受女神般楊貴妃的香消玉殞,編篡傳說來表達對貴妃的思慕。

除此,詩人劉禹錫《馬嵬行》中的詩句表明了楊貴妃是吞金而死,但這種說法與大眾的觀點差別太大,引起了陳寅格先生的興趣,他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懷疑楊貴妃可能是先吞金再縊亡。

“綠野扶風(fēng)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回轉(zhuǎn)美目,風(fēng)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

———《馬嵬行》

那么,為什么“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楊貴妃在面臨死亡時,當(dāng)初曾“一騎紅塵只為妃子笑”的好男人唐玄宗,卻眼睜睜看著愛人赴死卻沒有搭救?根據(jù)當(dāng)時的時代背景,我覺得身為大國之主的唐玄宗,一方面有自己的無奈,對愛妃的搭救是有心無力。另一方面可能是唐玄宗幡然醒悟,悔恨自己因醉臥溫柔鄉(xiāng)而誤國誤民,決定為江山而放棄美人。

一、軍士的逼迫,讓玄宗沒有選擇的余地,只能賜死貴妃,否則玄宗自己也將身死國滅。

在玄宗從長安流亡蜀地的途中,由于將士們即將長途奔襲,且遠離家人,想到國家現(xiàn)狀,不由怨恨頗多。而謀反或者逼宮,在古代封建社會都是誅滅九族的大罪,當(dāng)兵的將士豈能不知!榜R嵬坡兵變”,也是這些將士的無奈之舉,他們早已拋卻個人生死,只為國家之存亡,將士們將國家現(xiàn)在的慘狀歸結(jié)到楊氏兄妹的禍國殃民,因此才要求玄宗殺掉楊國忠和楊玉環(huán)兄妹,否則甚至造反或者投靠敵人。唐玄宗面對這種情形,即使對楊貴妃萬般寵愛,也無計可施,只能滿足廣大將士的要求,賜死貴妃。

二、看到曾經(jīng)繁華的大唐帝國,在自己的手上千瘡百孔,玄宗對自己昔日所為悔恨不已,決定為江山棄美人。

唐朝在經(jīng)歷“貞觀之治”后,出現(xiàn)蒸蒸日上的繁榮景象。在武則天當(dāng)女皇的時期,繁榮繼續(xù)維持。唐玄宗登上皇位后,前期任用一批賢人,大唐帝國進入了最鼎盛的“開元盛世”。然而,由于玄宗后期沉迷后宮,不理朝政,奸臣互相爭權(quán),最終“安史之亂”如疾風(fēng)席卷大唐,繁華落幕,戰(zhàn)火紛飛。唐玄宗想到自己的國家,興也自己,敗也自己,不由悲痛萬分,后悔莫及。在一番痛定思痛之后,身為帝王的唐玄宗決定為了重建大唐江山,放棄最心愛的美人。于是,為了不讓為自己賣命的將士們寒心,就滿足了他們的要求,賜死了楊貴妃。

結(jié)尾:

身為擁有普天之下的古代帝王,玄宗也并不能夠永恒掌控自己的幸福。當(dāng)災(zāi)難來臨,一國之主也會變得卑微,連自己心愛的女人都要無法保護,即使玄宗夢想與貴妃“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也會夢醒回到現(xiàn)實中“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最佳貢獻者
2

是的,唐玄宗根本就救不了她。

起因

安史之亂開始后,潼關(guān)失守,唐玄宗帶著家眷還有楊貴妃和她的娘家人一起逃跑。路上將士又累又餓,認為現(xiàn)在這個局面都是楊家兄妹造成的。陳玄禮等人就想殺了他們。

而后士卒們用箭射擊,射中楊國忠坐騎的馬鞍。楊國忠急忙逃命,逃至馬嵬驛西門內(nèi),被士兵追上殺死,并肢解了他的尸體,把頭顱示眾,然后殺了他的兒子戶部侍郎楊暄與韓國夫人、秦國夫人。御史大夫魏方進上前責(zé)罵,士兵們又把他殺了。

士兵們又包圍了驛站,玄宗聽外面有喧嘩,就問怎么了,左右侍從回答說是楊國忠謀反。玄宗走出驛門,慰勞軍士,命令他們撤走,但軍士不答應(yīng)。玄宗又讓高力士去問話,陳玄禮請求處死楊貴妃。玄宗不愿意。韋諤叩頭流血請求殺掉楊貴妃。玄宗說:“楊貴妃居住在戒備森嚴的宮中,高力士也認為事態(tài)緊急,必須殺掉她。

無奈之下,唐玄宗只好讓高力士殺掉楊貴妃,這才穩(wěn)定了將士們。

不救的原因

此時情況危急,唐玄宗自己都顧不上了,哪兒還能管得了自己的妃子。士兵們本來就怨氣沖天,如果不殺貴妃,他自己的命也不保。

這一切怪楊貴妃嗎?根本不怪他,要怪就怪唐玄宗自己昏庸無能導(dǎo)致了安史之亂,最后連心愛的女人也救不了,可憐。

3

根據(jù)各類正史記載,楊貴妃確實死在馬嵬驛。而唐玄宗不可能、也救不了她,從當(dāng)時的情況來看,楊貴妃之死,對李隆基而言是“棄車保帥”的無奈之舉:自己的性命都危險,還想保愛妃?

馬嵬驛兵變的背景:瞎指揮引來潼關(guān)之?dāng),李隆基倉皇西逃

公元756年,安祿山的叛軍在西進長安的過程中,被朝廷軍隊阻擋在潼關(guān)之外;在東南方向,則被死戰(zhàn)的張巡牢牢拖。欢诒狈,唐軍在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的率領(lǐng)下,打得史思明潰不成軍,黃河以北原本被叛軍占據(jù)的十多個郡,紛紛殺掉叛軍守將向朝廷投誠。多方夾擊之下,中原的叛軍處于被前后包抄的境地,安祿山甚至考慮放棄已經(jīng)占據(jù)的洛陽,往北逃回老巢范陽。

但李隆基為安祿山送上了神助攻。

當(dāng)時潼關(guān)唐軍統(tǒng)帥是名將哥舒翰,他考慮到手下軍隊數(shù)量雖多,但很多是臨時招募的新兵;而那些從各藩鎮(zhèn)調(diào)來的老兵雖久經(jīng)沙場,但由于是臨時調(diào)集而來,各統(tǒng)帥間互相不服氣、缺少整合,戰(zhàn)斗力堪憂;而叛軍則處于困獸之斗的狀態(tài),數(shù)量雖少,但戰(zhàn)斗力不可小覷。因此他向李隆基進言:

賊遠來,利在速戰(zhàn);官軍據(jù)險以扼之,利在堅守。況賊殘虐失眾,兵勢日蹙,將有內(nèi)變;因而乘之,可不戰(zhàn)擒也。要在成功,何必務(wù)速!今諸道征兵尚多未集,請且待之。

即敵軍形勢危險、急于速戰(zhàn);朝廷軍隊若據(jù)險而守,叛軍在形勢危急之下自然會起內(nèi)亂;況且西北的精銳鎮(zhèn)兵大部分還未趕到,沒必要急于求戰(zhàn)。

此外,郭子儀、李光弼也上書表示,由他們率軍直搗安祿山范陽老巢,俘虜叛軍官兵的家屬,賊軍必定崩潰,“潼關(guān)大軍,帷應(yīng)固守以弊之,不可輕出。”

但是,專業(yè)將領(lǐng)的建議,敵不過政客的一己之利。安祿山起兵,是以誅殺奸臣楊國忠為名;再加上楊國忠確實干了不少缺德事,當(dāng)時他的內(nèi)心慌得一匹。另一方面,潼關(guān)前線也有將領(lǐng)希望干掉楊國忠、為民除害,不過哥舒翰并未同意。

但楊國忠卻做賊心虛,眼看哥舒翰按兵不動,以為對方真的要收拾自己,于是攛掇李隆基逼其出關(guān)迎敵。直到這個時候,唐玄宗仍視楊國忠為心腹,于是他一波波的派使者前往潼關(guān),命令哥舒翰立即出戰(zhàn)。

心知此行必敗無疑的哥舒翰仰天大哭后率領(lǐng)20萬烏合之眾出關(guān)。在靈寶西原,面對安祿山悍將崔乾祐設(shè)下的陷阱,朝廷大軍瞬間崩盤,大量士兵扔掉武器、脫掉裝備逃入深山,還有一部分被擁擠著趕入河中淹死,僅僅有8000多人撤回潼關(guān)之內(nèi),甚至連哥舒翰也臨陣投敵。

潼關(guān)之?dāng),讓安祿山大軍死而?fù)生,直接打通了前往長安的通途。消息傳來,朝廷驚慌失措,在楊國忠的建議下,李隆基命令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率領(lǐng)禁軍,護送自己以及楊貴妃姐妹、皇子皇孫、公主以及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和身前的宦官、宮女們偷偷出逃,計劃往西南蜀地躲避。

馬嵬驛兵變的本質(zhì):為平息禁軍的不滿,陳玄禮將禍水引至楊國忠一系

由于事發(fā)突然,逃難隊伍并沒有充足的后勤物資準備,路過咸陽時,隊伍已經(jīng)饑腸轆轆,一些老百姓主動獻上了粗糧飯,但僧多粥少,被那些皇子皇孫們一搶而空;過了許久,相關(guān)部門準備的御膳才送到,李隆基與那些官員、貴戚們分而食之;而禁軍將士們,則只有餓著肚子、自行去鄰近的村里討食物。

李隆基淪落到如此地步,實屬咎由自。喝魏纬幕实鄱紩媾R女色、奸臣,但蒼蠅不叮沒縫的蛋,最終決定權(quán)都在皇帝本身;那些在咸陽進獻食物的老百姓都當(dāng)面表達對李隆基的不滿:

祿山包藏禍心,固非一日;亦有詣闕告其謀者,陛下往往誅之,使得逞其奸逆,致陛下播越。

所有人都知道安祿山圖謀不軌,但面對那些舉報者,李隆基一向不問青紅皂白的予以誅殺,由此養(yǎng)虎為患。

更好笑的是,在逃出長安城前,罪魁之一楊國忠也把鍋甩在李隆基身上:“人告祿山反狀已十年,上下之信。今日之事,非宰相之過!碑(dāng)然了,宰相就是他自己。

可以說,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安祿山之亂是怎么養(yǎng)成的,除了李隆基(當(dāng)然,他可能是揣著明白裝糊涂),隨行的禁軍們,自然也明白。

到了馬嵬驛,又累又餓的禁軍將士們處于爆發(fā)的邊緣:

至馬嵬驛,將士饑疲,皆憤怒。

史書沒有寫為何憤怒,但我們可以腦補一下:明明可以把叛軍擋在潼關(guān)之外,皇帝、丞相偏要瞎指揮,導(dǎo)致淪落到眼下的地步;明明是逃命,你們這些皇親國戚還擺著臭架子,騎著馬、吃的滿腦肥腸,我們這些人就餓著肚子,為你們犯下的錯誤買單?

群情激奮之下,若不能及時疏導(dǎo),很容易導(dǎo)致兵變,禁軍的統(tǒng)領(lǐng)、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靈機一動:

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

于是他向太子李亨提出了自己這個想法,但“太子未決”。巧的是,隨行的吐蕃使者正向楊國忠投訴沒東西吃,一些軍士趁機大呼:楊國忠勾結(jié)胡人作亂!軍人們的情緒瞬間被點爆,他們殺掉楊國忠,將其腦袋頂在槍尖上示眾,其他的楊氏貴戚也被誅殺殆盡,御史大夫魏方進被一同被殺、宰相韋見素受傷,其后亂軍趁勢直接將身在驛站建筑物內(nèi)的李隆基等人團團包圍。

接下來的情形相當(dāng)微妙:李隆基親自走出門,下令將士們收隊,沒有一個人搭理他;他只好讓高力士出來接洽,陳玄禮的回答是:“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李隆基猶豫不決之際,京兆司錄韋諤說了一句話:“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決!”其后他更是急得趴下磕頭,甚至滿頭鮮血。

也難怪他會如此著急:眾怒難犯、危在旦夕,你再不下定決心的話,大家都別想活!

接下來的情節(jié)大家很熟悉,李隆基讓高力士將楊貴妃縊殺,讓陳玄禮等人進來驗尸;陳玄禮等人山呼萬歲,隊伍順利整頓完畢,揮師西進。

馬嵬驛兵變,看似是陳玄禮帶頭,但我們要搞清楚他的身份:他是陪著李隆基長大的老部下,在40多年前,他曾陪同李隆基發(fā)動政變、奪取政權(quán);李隆基稱帝后,立即封陳玄禮為龍武大將軍,掌管禁軍六軍,負責(zé)整個皇宮的安全保衛(wèi)。可以說,陳玄禮是李隆基心腹中的心腹。

這樣的人,是不可能背叛李隆基的;只有這一個可能:他是以軍人統(tǒng)帥的身份,以站在軍人們的立場出發(fā),用楊氏一族為替罪羊,幫助李隆基化解了兵變危機。如果統(tǒng)領(lǐng)禁軍的不是他、或者他的反映太慢,李隆基在馬嵬驛很可能會兇多吉少。畢竟那時,做了幾十年太子的李亨已經(jīng)虎視眈眈,借著兵變掌權(quán),對他來說無異于千載難逢的機會。(不然為啥陳玄禮提議殺楊國忠時,李亨一直不吱聲?)

這也正是馬嵬驛兵變后,陳玄禮仍舊身居高位的原因。

所以,李隆基不可能保住楊貴妃;若他堅持不放人,結(jié)果可能連他自己也得一起完。

4

自古紅顏多薄命,這句話也許聽起來有些讓人無法接受,然而歷史上的很多故事,確實就是這樣讓人心碎,比如唐朝時期的楊貴妃就是如此,原本她并沒有招惹誰,只是因為自己長得太美,因此最終紅顏薄命了。

馬嵬坡之變中,唐玄宗無能為力,只能讓楊貴妃成為替死鬼,可是很多人一直以來都認為實際上馬嵬坡之變中,楊貴妃并沒有死,而是唐玄宗救了她,那么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在那樣的情況下,是否唐玄宗真的可以救楊貴妃?


暴風(fēng)雨前的安寧

楊玉環(huán)與安祿山兩人玩得好生自在,自從安祿山成為楊玉環(huán)干兒子后,兩人經(jīng)常雙雙進入楊玉環(huán)寢宮,直到半夜之后安祿山方才離開,宮中早已鬧得沸沸揚揚,不過李隆基并不在乎,因為此時此刻,李隆基正在私會楊玉環(huán)的姐姐呢。

這邊安祿山與楊玉環(huán)進行“洗三”活動,那邊李隆基與楊玉環(huán)姐姐好不自在,他們都希望時光永遠停留在這一刻,這樣該多好啊。可惜其中就有一個人無法忍受這樣的生活,他想要得到楊玉環(huán)所有,甚至想要得到李唐江山。

這個人就是安祿山,一個300多斤的胖子,此刻還正在與楊玉環(huán)嬉戲玩耍,楊玉環(huán)卻并不知道這個胖子內(nèi)心其實已經(jīng)有了很多非分的想法。安祿山在宮中與楊玉環(huán)嬉戲幾天后,悄然離開皇宮,李隆基還為他送行,希望他早日來宮中給自己跳舞,其實跳舞是假,主要是安祿山來了,李隆基就有機會去約會楊玉環(huán)姐姐了,要不然楊玉環(huán)可能吃醋就回老家,那樣多尷尬,前邊已經(jīng)有過兩次,李隆基內(nèi)心還有點害怕的。

時隔數(shù)日,李隆基以為安祿山要進宮來了,心中還有一些興奮與激動,自從楊玉環(huán)進宮以來,李隆基基本已經(jīng)不理朝政,國家大事交給李林甫去辦,自己戎馬一生,也該好好享受一下了,李隆基甚至不知道此時的李唐是什么模樣,更不知道安祿山已經(jīng)擁有李唐三分之一的軍隊。

等李隆基再次得知安祿山的消息,就是有人前來稟報說安祿山聯(lián)合史思明造反,李隆基怎么都不敢相信,這個胖子居然會造反,成天和自己在一起有說有笑,甚至他把楊玉環(huán)都犧牲了,怎么這個胖子可能會造反呢?

李隆基將來報信的人責(zé)怪了一番,叫對方好好核實一下情況,等到李隆基再反應(yīng)過來的時候,安祿山已經(jīng)打到長安腳下,李隆基這時候徹底慌了,叫陳玄禮帶領(lǐng)一些親信士兵連夜逃跑,想要逃離長安。

太子李亨得知父親要起身離開,馬上專門組織3000精銳緊緊跟隨李隆基步伐,嘴上說著要保護李隆基,心里卻在想著李隆基曾經(jīng)對自己一次一次的打壓以及懷疑猜忌,李亨已經(jīng)受夠了這些年當(dāng)太子擔(dān)驚受怕的日子,他覺得李隆基已經(jīng)當(dāng)了太久皇帝,早應(yīng)該換位讓自己感受一下,而這次是最佳的機會,一旦錯失,可能就真的沒有機會了。


馬嵬坡之變

唐玄宗李隆基在高力士與陳玄禮、楊國忠的保護下到達馬嵬坡,李亨隨后也趕到,將士們像一群喪家之犬,想象著昨天還好好的在長安城享受生活,怎么今天就落魄成這個樣子,連吃的東西都沒有,多么悲哀。

將士們越想越生氣,這一切是誰造成的呢?顯然就是李隆基這個皇帝,可是目前他還是皇帝,將士們也不能直接弒君啊,得找一個人來出出氣,看看唐玄宗會如何,這個人究竟是誰呢,有人提議說楊國忠乃奸臣賊子,與胡人合伙謀反。

其實這時候楊國忠并沒有謀反,但是陳玄禮與李亨交流溝通后不久,便有了一群胡人前來與楊國忠混在一起,剛好這成為最明顯的證據(jù),士兵們大喊一聲楊國忠造反,遂拿著亂刀沖出去一頓亂砍,很快楊國忠就一命嗚呼了。

原本六軍不發(fā),此刻已經(jīng)將楊國忠除掉出了口氣,唐玄宗以為一切已經(jīng)差不多了,是時候繼續(xù)出發(fā),誰曾想這些士兵居然指著楊貴妃說:“楊國忠是楊貴妃的哥哥,將其殺害之后,怎么還能讓楊貴妃留在玄宗身邊呢,那多危險啊,不如把楊貴妃一起殺了吧?”

唐玄宗此時十分憤怒,連忙說楊貴妃一直處于深宮之中,跟楊國忠接觸不多,沒有必要殺人滅口,可是士兵們已經(jīng)殺紅了眼,誰也不聽李隆基的話,最后高力士與陳玄禮紛紛勸誡李隆基要為大局著想,李隆基才忍痛割愛,叫高力士將楊玉環(huán)帶到佛堂賜予白綾自縊,結(jié)束后又叫陳玄禮去驗尸,方才解決了這場內(nèi)訌。

關(guān)于楊玉環(huán)被賜死的過程,《資治通鑒》是這樣說的:

上(玄宗)杖屨出驛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yīng)。上使高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鄙显唬骸半蕻(dāng)自處之!比腴T,倚杖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隸韋諤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決!”因叩頭流血。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愿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于佛堂,縊殺之。與尸置驛庭,召玄禮等入視之。

由此可見,楊貴妃肯定在當(dāng)場就已經(jīng)死亡,因為高力士親自看著她自縊,還有陳玄禮驗尸,重重把關(guān),自然不可能讓楊玉環(huán)死里逃生,更重要的是,整個馬嵬坡之變的幕后主使李亨一直都在緊密關(guān)注著事情進展。

等到一切搞定之后,李亨才說自己帶著兵馬去靈武抵抗安祿山,叫唐玄宗去成都避一避,這樣安全一些,可是李亨去到靈武不久,便登基稱帝了,李隆基派人將玉璽交給李亨,李亨正式接替李隆基成為皇帝。

而整個李亨登基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細節(jié)就是當(dāng)時送圣旨給李亨的人正是楊玉環(huán)最開始的老公壽王李瑁,李瑁已經(jīng)等待很久報仇,終于這次送圣旨的過程,可以痛快一場,至于圣旨內(nèi)容是什么,無人知曉,只知道李瑁告訴李亨可以登基稱帝,至于這是不是李隆基本意,無人知曉。

其實在馬嵬坡之變中,李隆基已經(jīng)無法去救楊玉環(huán),因為他自身難保,李亨真正的目標并非楊國忠與楊玉環(huán),而是李隆基本人,馬嵬坡之變,表面上是在處理奸臣,實際上就是李亨與李隆基父子二人斗智斗勇,在權(quán)力面前,兩人的爭斗犧牲了無辜的楊玉環(huán),最后楊玉環(huán)的去世,也就預(yù)示著李隆基政權(quán)徹底瓦解,李亨政權(quán)正式成立。


結(jié)語

哪有什么無緣無故的愛與恨,在王室之家,并沒有愛情與親情可言,李隆基對楊玉環(huán)如此,李亨對李隆基也是如此,只要可以成為搶奪權(quán)力的籌碼,不管犧牲與否,并沒有人在乎,而李隆基走到最后這一步,又遠遠離不開他當(dāng)初對李亨的殘忍以及驕奢淫逸的生活作風(fēng),可惜一切早已悔之晚矣!


備注: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必刪,歡迎評論留下有趣思想。

5

楊貴妃是不是真的在馬嵬坡被賜死?唐玄宗為什么救不了她?這個問題小編仔細搜集了資料,系統(tǒng)的捋了一下,以下觀點希望大家共同探討。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以誅奸相楊國忠為借口,突然在范陽起兵,驚破了唐明皇與楊貴妃的美夢。轉(zhuǎn)瞬之間,洛陽失陷,潼關(guān)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攜愛妃楊玉環(huán),倉皇逃離京師長安。剛到馬嵬坡時,六軍不發(fā)。禁軍將領(lǐng)陳玄禮等對楊氏兄妹專權(quán)不滿,殺死楊國忠父子之后,認為“賊本尚在”,遂請求處死楊貴妃,以免后患。唐玄宗無奈,只得與楊貴妃訣別,楊“遂縊死于佛堂”!缎绿茣ず箦鷤鳌吩疲骸(玄宗)西幸至馬嵬,陳玄禮等以天下計,誅國忠,已死,軍不解,帝遣力士問故,曰:‘禍本尚在!’帝不得已,與妃引訣,引而去,縊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瘞道側(cè),年三十八。”比如“誅國忠”后面應(yīng)加上一個“國忠”方能和下文的“已死”銜接上,再比如“縊路祠下”中的“縊”這個動作是誰發(fā)出的?換言之,是楊玉環(huán)“自縊”,還是別人“縊之”?倘若是“自縊”,誰為她“裹尸以紫茵”?這些問題初看起來似乎只是行文時的問題,實則不然,如果沒有人對楊玉環(huán)的死提出疑問那還罷了,但現(xiàn)在偏偏有人對她的死亡與否(是否死在馬嵬驛)提出了懷疑,《新唐書》給人的回答就有些不盡如人意了!杜f唐書》在提到楊玉環(huán)的死時,雖然比《新唐書》要詳細一些,但似乎也不是很詳細。《舊唐書·后妃傳》:“(玄宗一行)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力士覆奏,帝不獲已,與妃詔,遂縊死于佛寶,時年三十八,瘞于驛西道側(cè)。”

關(guān)鍵之處說得也不是很明白:楊玉環(huán)是自縊的,還是被別人縊殺的?仍未交待清楚。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上說:上(玄宗)杖屨出驛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yīng)。上使高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鄙显唬骸半蕻(dāng)自處之。”入門,倚杖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隸韋諤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決!”因叩頭流血。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愿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于佛堂,縊殺之。與尸置驛庭,召玄禮等入視之!顿Y治通鑒》中的這段話說得是很明白的。楊玉環(huán)是由高力士殺死的,她死后,為使亂軍心安,玄宗還命亂軍頭子陳玄禮等人驗尸。

按理說,楊玉環(huán)之死到此就應(yīng)該畫上一個句號了。但有些人卻偏偏不想讓這位美人就這樣死去。這此人根據(jù)白居易的那首《長恨歌》編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故事,總括起來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說楊玉環(huán)馬嵬之變時沒有死,而是流落民間當(dāng)了妓女,另一種說法就是我們在本文開頭時所提到的逃往日本。前一種說法太過匪夷所思,而且無任何正史、野史上的佐證,后一種說法因為是“出口轉(zhuǎn)內(nèi)銷”過來的,而且又有“人證、物證”,所以粗看起來還煞有介事。但細一琢磨卻也不是那么一回事。首先,力主楊貴妃逃亡日本的人所提出的人證、物證,沒有一個可以證明是與楊貴妃有直接關(guān)系的,所謂日本的“楊貴妃墓”、“楊貴妃觀音堂”,在中、日早期史料中均無記載。其次,幾部被公認為是“信史”的權(quán)威史學(xué)著作都認為楊貴妃已死于馬嵬驛,而且一致認定了其卒年(38歲)。

最能證明楊貴妃確實死在馬嵬驛的證據(jù)是《舊唐書》中的另一段記載。《舊唐書·后妃傳》:“上皇自蜀還,令中使祭奠,詔令改葬。禮部侍郎李揆曰:‘龍武將士誅國忠,以其負國兆亂。今改葬故妃,恐將士疑懼,葬禮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猶在!

這段話中透露出 貴妃確實死于馬嵬驛,不然李隆基就不會令“中使”(宦官)前去祭奠并詔令改葬。改葬工作因“將士疑懼”——實際上是現(xiàn)在的皇帝,當(dāng)時的太子李亨疑懼——而不得不秘密進行。中使(宦官)掘開了貴妃的墳?zāi)梗蚰购蟀l(fā)現(xiàn)了紫褥、香囊——這與《新唐書》中的“裹尸以紫茵”記載相吻合。最重要的是,掘墓后,楊貴妃并非“空死處”,而只是“玉顏不見”——肌膚已壞而已。這就足可以駁斥“不見尸體”的謠傳,由此推之白居易的“玉顏不見”應(yīng)理解為“尸體已腐”,而不是“不見尸體”。尸體、紫茵、香囊俱在,楊玉環(huán)怎么會逃往日本?

我們退一步來說,姑且算楊玉環(huán)馬嵬驛死里逃生,而且也確實逃到日本,但她也決不會有什么后代。為什么?因為楊玉環(huán)是個失去了生育能力的女人。這樣說可絕非主觀臆斷,而是有事實作根據(jù)的。我們知道,楊玉環(huán)17歲出嫁,38歲身亡,21年間,她先后有過好幾個男人,但卻沒有為這些人生下過一男半女,倘若說嫁給李隆基時沒有生兒育女是因為李隆基年紀大了(61歲),那么,嫁給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時,李瑁可是“正當(dāng)年”——李瑁僅比楊玉環(huán)大一歲,兩個人做了近十年的夫妻,也無一男半女,而李瑁后來再婚后卻生了不少子女,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了,答案是什么,讀者自然想得出來。

至于唐玄宗為什么救不了她?我想答案應(yīng)該不難理解。就在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難的過程中,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仍然不少于以前,從這兒就可以看出唐玄宗對楊玉環(huán)的愛意真是不淺啊。楊國忠死后,陳玄禮就和韋諤上奏殺死楊貴妃以保軍心,而唐玄宗身邊的高力士也勸告唐玄宗殺死楊貴妃。之后唐玄宗迫不得已將楊貴妃給處死在馬嵬驛。而對于這次的兵變被后世人稱為“馬嵬之變”。但是在馬嵬驛時唐玄宗深愛著楊貴妃還處處維護他,但是最后依然被處死,其實說來不是唐玄宗就不了心愛的女人,而是根本不想救,其一是因為唐玄宗知道自己寵愛著楊貴妃,對于楊貴妃哥哥楊國忠來說這是一路攀升的好機會,不僅當(dāng)了宰相,權(quán)力更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果這樣下去,唐玄宗自己的人頭都保不住,肯定會死在自己的國舅爺手里。唐朝肯定也不會安寧。如果趁機把楊玉環(huán)殺了,再對楊家人慢慢的動手,這樣大唐就除掉一個很大的刺。第二呢就是當(dāng)時唐玄宗的戰(zhàn)士已經(jīng)開始有了兵變,為了穩(wěn)住軍心,將宰相楊國忠、御史大夫魏方進給處死,然后又將矛頭指向楊貴妃,當(dāng)時的唐玄宗即使再不愿意也不得不這么做,如果當(dāng)時救下了楊貴妃,那些將士們肯定不會屈服,下一個死的人就是自己了。從這兒就體現(xiàn)除了帝王的無情。


6

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往四川逃跑,當(dāng)大軍走到馬嵬坡的時候,六軍不發(fā),要求唐玄宗處死楊貴妃。最后唐玄宗逼不得已,只得縊死楊貴妃。

明明唐玄宗是皇帝,權(quán)力無邊。就算軍隊逼迫,但實際上他要把楊貴妃保護起來,也并不是不可能。那些兵們敢于殺楊國忠,但是借他們一百個膽,他們也不敢對唐玄宗不利?墒翘菩跒槭裁磪s沒有保護弱女子楊貴妃呢?

(馬嵬事變)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看這件事的事后處理。

實際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事件,是對皇帝的不敬。照理說,就算在馬嵬坡的時候,形勢所迫,唐玄宗把那些士兵們無可奈何。但是事件結(jié)束后,比如唐玄宗已經(jīng)到四川后,他就應(yīng)該立馬處理這件事。為什么他并沒有處理呢?

就算在四川的時候,他并不穩(wěn)定,不好處理。可是當(dāng)他回到長安后,完全塵埃落定了,為什么這時候他還不處理呢?

就算唐玄宗那時候已經(jīng)不是皇帝了,不好處理。但是唐肅宗李亨應(yīng)該處理這件事啊。這可不是簡單對他老爹不敬的事情,而是蔑視皇帝權(quán)威的問題。這樣的事情,在皇權(quán)社會里,是絕對不能饒過的。可是為什么,唐肅宗也沒有處理過這件事呢?

從唐玄宗、唐肅宗都沒有處理這件事來看,很顯然,縊死楊貴妃這件事,與他們兩人是都有關(guān)系的。

(唐肅宗劇照)

先說說與唐肅宗的關(guān)系。

實際上,據(jù)后世的歷史學(xué)者研究,整個“馬嵬事變”,其實就是李亨主導(dǎo)的一個事件,或者說是以李亨為中心的一個事件。這個事件不能叫“馬嵬事變”,而應(yīng)該叫“馬嵬政變”。中心目的,是李亨向唐玄宗奪權(quán)。

在這場政變中,組織者是太子妃張氏、太監(jiān)李輔國和六軍總司令陳玄禮等。首先是陳玄禮想奪權(quán),把楊國忠的權(quán)奪過來,于是通過李輔國聯(lián)系李亨,希望李亨能出面殺掉楊國忠。張氏和李輔國的目的更進一步,認為不只是應(yīng)該殺掉楊國忠,而且應(yīng)該讓唐玄宗下課,李亨上臺。

李亨這個人,由于長期受唐玄宗的打擊,因此做事猶豫不決,不敢下這樣的決定。但是,李亨不敢下決定,事情就不好收場了。萬一唐玄宗和楊國忠知道了這幾個人對他們不利的謀劃后,自然不會饒過這幾個人的。因此,最終三人通過合謀,用士兵的名義,殺死楊國忠。

殺死楊國忠以后,其實并沒有完。因為楊貴妃在唐玄宗身邊,他隨時都有可能給唐玄宗吹枕頭風(fēng),讓唐玄宗處理李亨、張氏、李輔國、陳玄禮這幾個人。所以,他們才鼓動士兵們,逼迫唐玄宗縊死楊貴妃。

就算最終縊死了楊貴妃,其實李亨心里也不踏實,所以他才會和唐玄宗分手,遠上靈武。

從這里可以看出,縊死楊貴妃這件事,本身就是李亨等人干的,他們怎么可能“秋后算賬”呢?

再說說與唐玄宗的關(guān)系。

(唐玄宗劇照)

我們前面問,唐玄宗為什么不保護楊貴妃?

唐玄宗確實想保護楊貴妃,畢竟他很喜歡楊貴妃。但是,如果把楊貴妃保護起來后,他就會失去皇位,他還保護嗎?

為什么說保護楊貴妃,他就會失去皇位呢?

實際上,對于這場事變,唐玄宗是心知肚明的,知道這是一場與太子李亨有關(guān)的政變。是一眾人等,擁戴李亨上臺的一場突擊戰(zhàn)。

這場突擊戰(zhàn),和之前他處理第一個太子李瑛時是完全不一樣的。那時候,他是一個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就算李瑛是被冤枉的,他殺李瑛,李瑛也沒有任何反抗的余地。而這次不一樣,由于所有的人都認定,是他造成了“安史之亂”。再加上他又在逃難的路上。因此,雖然是皇帝,命運還得由別人安排。如果李亨等人對他發(fā)起強力沖擊,他未必抵擋得住。

同時他也明白,李亨等人就算要發(fā)起強力沖擊,也是需要理由的。名不正則言不順,名正而言必然很順。也就是說,只要李亨等人找到理由,就很容易讓唐玄宗下課。

(楊貴妃劇照)

李亨等人找什么理由呢?

士兵們殺掉楊國忠,是因為楊國忠是造成“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士兵們要求縊死楊貴妃,是因為楊貴妃是“紅顏禍水”?傊,這些破事都是與唐玄宗無關(guān)的。但是現(xiàn)在,唐玄宗竟然包庇楊貴妃,不讓她死。這說明什么問題?說明“安史之亂”與唐玄宗有關(guān)!既然與唐玄宗有關(guān),說明唐玄宗已經(jīng)不適合當(dāng)皇帝了。不適合當(dāng)皇帝了,自然就該下臺了。

唐玄宗對這個邏輯是看得很清楚的,為了保住皇位,他當(dāng)然只能殺掉楊貴妃。

也就是說,楊貴妃一死,唐玄宗就解脫了。既然如此,唐玄宗怎么可能“秋后算賬”,為楊貴妃平反呢?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鑒》等)

7

你問了兩個問題,我先回答后面?zhèn)問題吧,楊貴妃初縊死時,唐玄宗為什么救不了她?原因是安史之亂,唐玄宗逃跑時,軍隊“逼宮”,如果不殺掉楊貴妃和奸相楊國忠,那咱們就不走。唐玄宗沒辦法,只好下旨賜死楊貴妃。

軍隊逼宮,玄宗無奈賜死貴妃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花據(jù)搖行復(fù)止,西出都門百余里。
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婉轉(zhuǎn)峨眉馬前死。
——白居易《長恨歌》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第二年6月,叛軍政破洛陽,直逼長安,唐玄宗帶著楊貴妃一家倉皇西逃。

途經(jīng)馬嵬坡,士兵們不肯再前進,要求殺掉楊貴妃的哥哥奸相楊國忠。

不等唐玄宗下令,大家一哄而上,把楊國忠剁成肉泥。之后,將士們?nèi)匀徊豢想x去,唐玄宗只好親自出來慰勞軍隊。

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說:“楊國忠謀反,貴妃不宜再侍奉皇上,請陛下割愛正法。”玄宗說:“貴妃住在深宮,怎么會知道楊國忠的造反陰謀?”

這時,唐玄宗的心腹太監(jiān)高力士插話說:“貴妃是沒有罪,但貴妃是楊國忠的妹妹,常在皇上身邊,將士怎能放心?望皇上考慮,只有將土放心了,皇上才能安全。”玄宗無可奈何,只好將楊貴妃“賜死”。

高力士奉命把貴妃帶到佛堂的梨樹下,用絲帶將她縊死,時年貴妃38歲。陳玄禮及眾將檢驗過尸體之后,軍們才重新整隊出發(fā)。

楊貴妃死后,就地掩埋,馬嵬坡就成了她的墓地。據(jù)說,楊貴死時掉下一只靴子,馬嵬驛的一個驛卒拾到后,帶回家交給母親保存,引得周國村落的人都前來觀看。

過客每借看一次,就要收取百錢。盡管如此,看的人依然絡(luò)繹不絕。后來,唐軍收復(fù)長安,唐玄宗返回宮中,聽到這個消息,就叫人以高價買下靴子,仍然理在這座貴妃墓中。

第一個問題,楊貴妃是不是真的在馬嵬坡被賜死?這件事情一直有爭議。

楊貴妃究竟是死在馬嵬坡還是東渡日本后離世?

1963年、一位日本少女在電視臺展示了她的家譜和古代文獻,言之鑿鑿地稱自己是楊貴妃在日本的后裔。

無獨有偶,2002年,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竟然也聲稱她是楊貴妃的后裔。

對于這些爆炸性的新聞,人們感到無比震驚,楊貴妃的后人怎么可能跑到日本去呢?當(dāng)年的貴妃英非真的逃離了大唐轉(zhuǎn)道東瀛了嗎?

日本史學(xué)家邦光史郎的《日本史趣事集》、渡邊龍美的《楊貴妃復(fù)活秘史》以及我國《文化譯叢》上刊載的譯自日本的《中國傳來的故事》,都講述了一個未死的楊貴妃的故事。

據(jù)說,楊貴妃在馬嵬坡并沒有被縊死,而是由陳玄禮、高力士策劃,用一個宮女做替身死去,然后叫人護送貴妃南逃。

當(dāng)時的中國同日本有海上交住,他們大約在現(xiàn)在的上海一帯乘船出海,經(jīng)過艱險的漂泊,終于在日本久津半島的唐渡口登陸,定居在油谷汀。

由于長期顛沛流離,貴妃身染重病,不久就死去了,當(dāng)?shù)厝藢λ畋硗,把她安葬在那里?/p>

日本的楊貴妃墓坐落在風(fēng)景秀麗的油谷汀,背倚微微起伏的山岡,面臨平闊壯觀的大海,墓基是一塊由亂石組成的面積有幾十平方米的平臺,臺上有五座石塔,主塔高153厘米,日本人稱它為“五輪”。相傳,楊貴妃就安眠在五輪塔下。

后來,唐玄宗終于知道了楊貴妃客死東瀛的消息,悲痛欲絕,為了給貴妃祈福,他派白馬將軍陳安帶去了兩尊佛像——釋迦如來和阿彌陀如來,準備安置在楊貴妃歸宿之地。

陳安將軍踏遍了日本大小列島,沒有找到這個地方,只好把這兩尊佛像暫時安放在京都清涼寺之后回國。

再后來,日本當(dāng)局發(fā)現(xiàn)了楊貴妃墓地,要清涼寺交出佛像,清涼寺則認為佛像在清涼寺安置已久,評價甚高,名聲日大,不愿意將佛像交出。

于是采取了一種變通的辦法,他們請當(dāng)日最負盛名的工匠,照原像制作兩尊,把四尊佛按新舊搭配,留二尊在清涼寺,另二尊在貴妃墓地建二尊院安置。

其實,楊玉環(huán)本是個普通的女子,只是因為天生麗質(zhì)和聰穎柔順,一見奪于前夫,二見殺于后夫,中間雖是過了十幾年尊寵榮貴的日子,但與政治是毫不相干的,她只是一只溫馴的替罪羊而已。

隨著時間的推移,關(guān)于斷貴妃之死的傳說愈來愈生動。如今有許多學(xué)者都試圖想解開楊貴紀的身死之謎,甚至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財力和精力。

但事情已經(jīng)過去了一千多年了,貴妃早已灰飛煙滅化成了泥土無處可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回醉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歷史已經(jīng)一去不復(fù)返了。

其實我覺得,楊貴妃是生是死的傳聞之所以相持不下,一方面是因為史料的記載粗略不詳;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許多文人墨客的浪漫描述給世人帶來了無限的希望與幻想。

8

楊貴妃的確在馬嵬被賜死。

756年6月14日,馬嵬驛,太子李亨決定發(fā)動政變除去楊國忠兄妹,為此與禁軍統(tǒng)領(lǐng)陳玄禮密謀妥當(dāng)并實施計劃。當(dāng)時,唐玄宗一行約三千余人,李亨指揮了二千兵士且多為精銳,唐玄宗身邊千余人含宮女、宦官、大臣,毫無抵抗力。因此,當(dāng)楊國忠被殺后,陳玄禮逼唐玄宗賜死楊貴妃。

唐玄宗此時走投無路,惟有舍卒保帥犧牲楊貴妃,否則必將眾叛親離。又幸虧陳玄禮的目的僅在于“禍由楊國忠,欲誅之”,故達到目的后,依然對唐玄宗忠心耿耿,一直陪他入蜀直至返回故都。而李亨趁機發(fā)動百姓“遮道請留太子討賊”,分兵至靈武后即位為帝,遙尊玄宗為太上皇。

故,唐玄宗不是不想救楊貴妃,而是沒有能力救她。

9

根據(jù)眾多史料記載,楊貴妃確實是被賜死在了馬嵬坡。

我國權(quán)威歷史資料《資治通鑒》有記載楊貴妃是死于馬嵬坡,在白居易的《李夫人》中也有明確提到楊貴妃死在了馬嵬,還有鄭隅的《津陽門詩注》中也詳細說了楊貴妃死后拖自己身邊的親信高力士轉(zhuǎn)移并埋葬貴妃的尸骨。

那么為什么堂堂一個皇帝,卻救不了一個自己心愛的妃子呢?這還要從安史之亂那一段歷史說起。

公元756年,7月14日,安祿山統(tǒng)領(lǐng)的叛亂軍大舉攻入長安。接到密報的唐玄宗連夜帶領(lǐng)嬪妃以及貼身禁軍倉皇出逃。第二天,逃亡隊伍到達陜西境內(nèi)的馬嵬坡。就在這時,隨行的將士突然起義反叛,當(dāng)朝宰相楊國忠瞬間死于亂軍之中。隨后,叛亂的將士將憤怒的矛頭指向了楊國忠的姐姐—--玄宗最為寵愛的楊貴妃,這個大唐最美麗的女人。

正史里,陳玄禮兵變,幕后是太子和大臣們對李隆基皇權(quán)的挑戰(zhàn)。事變后李隆基也很快當(dāng)上太上皇,實際形同被架空。連近臣兒子尚且如此,李隆基還有救楊玉環(huán)的能力嗎?當(dāng)時他面臨的選擇只有兩個,一是他死,二是他和楊玉環(huán)一起死。

但唐玄宗畢竟是當(dāng)過皇帝的人,享受過皇權(quán)的榮耀,此時自己又有生存的機會,即便對愛妃再怎么不舍,他也不會陪上自己的生命,與楊玉環(huán)一起赴死。

于是,就這樣,一代絕世美女被自己最心愛的王所辜負,成了那場政治戰(zhàn)亂中的犧牲品,最后香銷玉殞于荒涼的馬嵬坡上。

10

首先感謝筆者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個人認為不是唐玄宗不救楊貴妃而是大權(quán)已經(jīng)被別人掌握,他沒有了控制權(quán)。

對于楊玉環(huán)來說,遇見唐玄宗是她這輩子最幸運的事情,也是最不幸的結(jié)果。出身官宦家庭,楊玉環(huán)比同時代大多數(shù)女孩生活條件優(yōu)越很多。

最起碼楊玉環(huán)不需要擔(dān)心謀生的問題,不用為一日三餐發(fā)愁。雖然父親在她十歲時就已經(jīng)過世,但憑著家族的力量,楊玉環(huán)依然得到很好的教育。她擅長音律歌舞,又精通琵琶。

以楊玉環(huán)的情況而言,這是一個富貴人家的小姐,姿色極高,又有教養(yǎng)。即便不入后宮,那會得到一個不錯的夫家。最開始的時候,楊玉環(huán)就被選為親王的嬪妃。只是因為被唐玄宗看重,才選入宮中。

為了得到楊玉環(huán),唐玄宗也是費盡心思。因為楊玉環(huán)最開始的親兒子壽王李瑁看中,礙于這層關(guān)系,唐玄宗就先令楊玉環(huán)出家,再為兒子找一個新王妃,最后如愿把楊玉環(huán)納入后宮。

從楊玉環(huán)進入后宮的第一天開始,就受到唐玄宗極為特殊的寵愛。她很快被冊封為貴妃。因為當(dāng)時唐玄宗后宮中,已經(jīng)沒有再冊立皇后,再加上楊貴妃受唐玄宗寵愛。

所以,她在后宮中的身份最為尊崇。唐玄宗對楊貴妃也是千方百計地討好!耙或T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睏钯F妃未必真的喜歡吃荔枝,但唐玄宗的寵愛卻是貨真價實。

當(dāng)然,即便如此恩愛,兩人也偶爾會有爭執(zhí)矛盾。楊貴妃曾經(jīng)兩次被唐玄宗趕回娘家?墒,每次都是稍過不久,唐玄宗就選擇服軟,把楊貴妃從娘家接回。

而且,每次吵架,都讓唐玄宗覺得,自己更加離不開楊貴妃,兩人感情往往更好。而且,因為楊貴妃與唐玄宗的關(guān)系親密,整個楊家也因此得到重用。楊玉環(huán)的三個姐姐都被封為一品夫人。楊國忠這個楊家的遠房親戚,也因為楊貴妃的受寵而得到重用。楊國忠當(dāng)宰相的時候,身兼四十多個職位,權(quán)勢無人可比。

如果按照童話故事的結(jié)果,皇帝與貴妃得到美滿的愛情。一個是盛世天子,一個被列入四大美女,看著就是絕世般配。但是,安史之亂的爆發(fā),讓所有的結(jié)果,都發(fā)生逆轉(zhuǎn)。

其實,這場動亂的爆發(fā),背后是唐朝自開元盛世以來,長年累月的矛盾積累。地方藩鎮(zhèn)勢力加強,民間土地兼并嚴重,百姓生活日益艱苦。杜甫才會在詩中感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當(dāng)安祿山造反的消息傳來時,皇帝并不相信。直到確認無誤,唐玄宗開始下令出兵平叛。以當(dāng)時形勢的變化,安祿山在早期被鎮(zhèn)壓,并非沒有可能。但是,因為唐玄宗的瞎指揮,導(dǎo)致朝廷軍隊大敗。所以,唐玄宗決定離開長安,逃往蜀地避難。

為了保證逃往計劃的順利,唐玄宗把一切可以拋棄的東西,都留在長安。即便是那些皇族子孫,也基本被一并拋棄。他只帶上少數(shù)精銳禁軍、親信,以及楊貴妃。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楊貴妃在唐玄宗心中的分量。唐玄宗清楚此行的危險。所以,禁軍在出發(fā)前,又得到皇帝大量珍寶賞賜,其目的就是安撫禁軍,讓他們把唐玄宗一行人安全護送到蜀地。

可是,唐玄宗沒有預(yù)料到,形勢會比想象的更為糟糕。當(dāng)唐玄宗一行人到達陜西馬嵬坡時,情況出現(xiàn)變化。禁軍開始出現(xiàn)嘩變,他們在公開的情況下,殺死了宰相楊國忠,御史大夫魏方進。

禁軍甚至對唐玄宗要求,想要處死楊貴妃。禁軍的嘩變,并非沒有緣由。雖然他們離開京城前,得到大量賞賜,可是,一路因為戰(zhàn)亂,也沒地方可以買東西,只能自己找東西吃,又饑又渴。

這本身就容易激起士兵的不滿。他們在京城中,原本又都是養(yǎng)尊處優(yōu)的,享受太平日子的。換句話說,總要有人為安史之亂爆發(fā),葬送開元盛世這個結(jié)果負責(zé)。

如果從唐玄宗的位置來考慮的話,他們到達馬嵬坡時,可以確定,安祿山的叛亂,已經(jīng)非常嚴重,短期內(nèi)無望解決。而且,到達馬嵬坡時,也有望順利到達蜀地。蜀地富饒,且地勢艱險,可以長期據(jù)守。

更重要的是,當(dāng)時唐玄宗也沒有其他人的支持。即便高力士,這個最忠誠的近侍太監(jiān),也勸說皇帝,讓他同意賜死楊貴妃。其余重要人物,如禁軍統(tǒng)領(lǐng)、太子,也基本持默認態(tài)度。如果唐玄宗不同意賜死楊貴妃的話,禁軍就可能把刀刃指向皇帝。所以,唐玄宗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最終選擇同意。禁軍也同意繼續(xù)保護唐玄宗,一行人重新出發(fā),前往蜀地。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