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司馬懿與曹操不能相持并論,雖然客觀上他們都為子孫篡位鋪平道路,但走向權(quán)力頂峰的方式和手段不可同日而語,曹操奸雄卻坦蕩,司馬陰暗又毒辣。


曹操仕官時,東漢風(fēng)雨飄搖,他卻有一腔報國熱誠,五色棒誅權(quán)貴,刺張讓辭董卓,討伐黃巾掃群寇,獻帝倉皇無路時,是曹操迎到許昌,給皇帝百官以溫飽,維護皇家體面漢室威嚴。此時的曹操,大忠臣一個,再挑剔的史家也難找出他不忠之處。

后來挾天子平李榷郭氾,東滅呂布,破稱帝的袁術(shù),戰(zhàn)袁紹定河北,戰(zhàn)功赫赫,十幾年間,掃滅多少逆賊與不臣,天下十三州九州半聽從漢朝廷號令,曹操于漢室,實有再造之功,曹丕篡漢,讓本可為漢末霍光的曹操成為白臉奸臣。(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fā))


而司馬懿,生于世家,長于望族,朝廷征辟卻忸怩作態(tài),裝瘋賣傻并非正人之舉,后為官,受曹丕曹睿二代托孤之重,卻無為國分憂之念。父子三人致力巧取豪奪,潛移曹魏江山,與竊賊無異。


與曹操不同,司馬懿出仕碰上國家上升發(fā)展期,一出來就沐國恩,而他不思正心報國,卻游走于私門,所作所為大多為保身保富貴,無護國之大功,一味權(quán)謀巧詐,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把曹丕父子的信任,化為攫取國家權(quán)力的利器。難怪東晉明帝司馬紹,聽完丞相王導(dǎo)給他講述司馬家發(fā)跡往事后,雙手捂臉說,“得國如此,豈能長久”!

以今人眼光審視逝去故事,鏡古燭今,歡迎關(guān)注南方鵬。

最佳貢獻者
2

曹氏代漢和司馬氏代魏雖然都是以禪讓的形式,但是從二者奪權(quán)的路程來看,無疑是曹操遠超司馬懿。

官渡之戰(zhàn)后,曹操先后平定袁紹二子和其外甥高干,但是曹操卻居住在鄴城處理政務(wù),而將漢獻帝留在許昌遙控。但凡權(quán)臣,最怕遠離權(quán)力中樞。況且當(dāng)時的漢獻帝并非是年幼的皇帝,但是看隨后曹操對外征伐或用人行政,漢獻帝都不敢對曹操有些許不滿與異動,雖然期間也發(fā)生過董承、王子服、吳子蘭、種輯、吳碩、韋晃、耿紀等欲匡扶漢室,可是隨即便被曹操剪滅。究其根本還是一句話,“設(shè)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dāng)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在東漢末年群雄并立的混戰(zhàn)年代,曹操當(dāng)時并不是最強的軍閥,但卻是笑到最后的軍閥。各路諸侯合力討伐董卓時,曹操不僅出謀劃策還身先士卒地追擊董卓,并險些遭到擊殺。

董卓在雒陽,袁紹等諸軍皆畏其強,莫敢先進。曹操曰:“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倚王室,據(jù)舊京,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nèi)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zhàn)而天下定矣!彼煲,將據(jù)成皋,張邈遣將衛(wèi)茲分兵隨之。進至滎陽汴水,遇卓將玄菟徐榮,與戰(zhàn),操兵敗,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chuàng)。從弟洪以馬與操,操不受。洪曰:“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遂步從操,夜遁去。
操到酸棗,諸軍十馀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操責(zé)讓之,因為謀曰:“諸君□能聽吾計,使渤海引河內(nèi)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jù)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guān),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zhàn),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不進,失天下望,竊為諸君恥之!”邈等不能用。操乃與司馬沛國夏侯惇等詣?chuàng)P州募兵,得千馀人,還屯河內(nèi)。

隨后,曹操便率領(lǐng)著自己這支不算強大的軍隊先后削平陶謙、袁術(shù)、呂布、袁紹等各路軍閥統(tǒng)一北方?梢哉f,曹操延續(xù)了漢朝二十余年的壽命,而且漢朝各級文武官吏、將官軍校多為曹操選拔,這也是為何曹操敢遠離中樞的根本原因。反觀司馬懿父子三人,自“高平陵兵變”后幾乎時刻待在洛陽,一步不離魏帝左右。無論是司馬懿剛剛兵變成功,還是司馬師、司馬昭手握大權(quán)已久,抑或是先后繼位的魏帝如齊王曹芳、高貴鄉(xiāng)公曹髦、常道鄉(xiāng)公曹奐時值幼年?梢哉f,但凡司馬家出征在外,必定會留一人留守京城。

如司馬師征討母丘儉時,留司馬昭鎮(zhèn)守洛陽。到了司馬師將死時,司馬昭才敢前往軍中接受軍權(quán)。司馬師死后,魏帝命司馬昭領(lǐng)軍屯駐許昌,雖然許昌到洛陽直線距離不足140公里,但是司馬昭還是率兵趕回了洛陽。后來,諸葛誕叛亂,司馬昭想要派遣其他將領(lǐng)出征,但怕被人立功導(dǎo)致尾大不掉。想要自己出征,又怕被人再來一回“高平陵之變”,于是便帶著太后與高貴鄉(xiāng)公曹髦一起出征。其原因便是司馬家族奪權(quán)成功的原因并非正道,而是趁曹魏幼主嗣位,趁虛以取天下。

而且,當(dāng)時大多官員還心向曹魏,不過是迫于司馬氏武力威脅才暫時低頭。所以,在朝廷內(nèi)部,張輯、蘇鑠、樂敦、劉賢等曾伺機反戈;在朝廷外部,又先后有王凌、母丘儉、諸葛誕發(fā)兵討伐。這也是為何司馬氏從不離魏帝一步的根本原因,因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司馬家活命的法寶,他們知道假如離開京師,便會遭到曹爽一樣的禍事。最后,曹氏經(jīng)營天下二十余年,才代漢自立,其原因是漢祚已衰,但曹氏卻并未毒殺漢帝。而司馬家族奪位時,曹魏并未顯現(xiàn)出土崩瓦解的末日景象,他們能奪權(quán)完全是趁曹魏皇帝新舊更替奪權(quán),而且司馬氏先廢一帝,再弒一帝,然后才奪得曹魏政權(quán),相比之下,司馬懿能與曹操相提并論嗎?

3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連毛主席都夸贊的人,可謂是英雄惜英雄。

曹操確實太厲害了,他的性格太復(fù)雜,他聰明透頂,又愚不可及;奸詐狡猾,又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又疑神疑鬼;寬宏大量,又心胸狹窄。他這樣的性格被譽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他的文治武功置于三國無人能及,官渡大敗袁紹、東征烏桓,一統(tǒng)中原,為三國最為強盛的魏國奠定了基礎(chǔ)。他文采出眾,寫詩大氣磅礴,一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寫出了一代豪杰的吞天之志,這便是對其能力最好的證明。

而司馬懿呢?熬死曹家三代豪杰,方才敢暴露野心,怎能和魏武相提并論。

4

據(jù)《后漢書》記載,許劭以知人聞名,曾評價曹操是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三國志》寫的稍微不同些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這個人注定是個與眾不同的人,反正就是個想搞出名堂的人。

年輕的時候就敢棒殺權(quán)臣太監(jiān)健碩的叔叔,這是不怕權(quán)貴,想好好治理地方的表現(xiàn)。

而司馬懿從一開始看起來就是個野心家,《晉書》記載此人知道漢朝已經(jīng)不行了,沒辦法恢復(fù),而且不想屈身事曹,“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jié)曹氏,辭以風(fēng)痹,不能起居!泵黠@的野心家做派。是曹操太強了,還是自己志向太遠了,才覺得“屈”呢?

不管手段如何,曹操看起來比司馬懿要“公”一些。

題主所說曹操架空漢室,其實漢室確實像司馬懿想的那樣不行了。東漢積重難返,客觀上是曹操最終架空,但是沒有曹操還有別人,劉協(xié)真的沒有機會了(他上三代皇帝已經(jīng)把國家最后一點元氣敗光,東漢已然是個軀殼)。說真的,沒有曹操。曹丕父子,劉協(xié)死于非命都是個未知數(shù)。

司馬懿架空的是還算不錯的魏國,但是起因看起來在曹爽,要是沒有曹爽專權(quán)、胡作非為,司馬懿未必起反心,他反是因為處處被壓,內(nèi)心有仇恨再加上他的野心在晚年已經(jīng)按捺不住。也是曹爽無能促成了司馬懿的反。曹叡死的時候君臣還哭的稀里嘩啦,看上去像劉備諸葛亮的翻版,猜到了開頭,但沒猜到結(jié)局。

曹操時期抵抗外族頗有建樹,這個黃須兒曹彰就是一員虎將。晉朝初期文鴛(就是和司馬師較勁那位,二人對峙)還大敗胡族,降者數(shù)萬。所以也不能說晉朝是一軟到底的朝代。

曹操的努力使中國趨向統(tǒng)一,但是司馬懿家族統(tǒng)一又造成了大分裂,西晉只有區(qū)區(qū)50年的統(tǒng)一,不管怎么樣,都給司馬懿減分。

曹操的文學(xué)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司馬懿這點沒什么特殊的地方,后者只能稱政治家和軍事家。

再重申一遍,亂世中曹操想的是統(tǒng)一海內(nèi),司馬懿則有點像投機的人,個人看,司馬懿無法與曹操相提并論。

5

從南朝開始,甚至在兩晉之間,便開始有很多人將司馬懿同曹操相提并論,將他們視為篡權(quán)謀國的大奸臣,同屬一路貨色。然而熟悉歷史的人都清楚,無論是才能、志向還是胸襟、氣度,司馬懿跟曹操絕對不是一種人,至少從四點區(qū)別來看,他的境界跟曹操相比,還差著十萬八千里。



名位是否合法。東漢末年諸侯并起,漢獻帝唯有一個“天下共主”的空頭銜,根本沒有號令天下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正是曹操憑借著疆場上的浴血奮戰(zhàn),積三十年之功,才換回削平諸侯、中原一統(tǒng)的局面。按照“能者居其位”的原則,就算曹操此時稱帝也在情理之中,沒有任何篡逆的成分。然而,作為實際上的國家“法人”,曹操卻終身不肯行改朝易代之事,境界真不是一般的高。等到曹丕代漢建魏,更屬名正言順之事,天下還有何人能質(zhì)疑其合法性嗎?



反觀司馬懿父子時期的魏朝,國內(nèi)并未出現(xiàn)分崩離析、民心思亂的情況,司馬懿父子完全靠陰謀政變、屠殺異己的手段,強行改朝易代之事,這便屬于赤裸裸的篡逆行徑,屬于強行變更國家“法人”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宣揚自己得國的路子正,那就純屬自說自話。其誰欺,欺天乎?


如何對待君主的敵意。漢獻帝坐了31年的傀儡皇帝,雖然只是曹操手中的“橡皮圖章”,但曹操對他可謂仁至義盡。就算獻帝三番兩次地想謀害曹操,后者能做的,也只是誅殺涉事的大臣,并不敢對獻帝有所廢黜,遑論弒殺。等到曹丕稱帝后,雖然屬于合理變更國家“法人”的行為,但依舊給予獻帝極優(yōu)厚的待遇,允許他保留天子名號、威儀,開新朝之君善待亡國之君的先河。



反觀司馬懿父子,早蓄不臣之心,一旦靠陰謀和屠殺上臺后,便把不是傀儡的皇帝,強行變成傀儡,牢牢地控制住對方的生死,一旦看不順眼,輒行廢立之事。不僅如此,司馬昭還在光天化日之下,指使部下弒殺魏帝曹髦,開臣子公然弒君的惡例。然而司馬家即使開此先例,后世權(quán)臣依然鮮有效仿者,更可見司馬家行為之卑劣。



如何對待失敗的政敵。曹操當(dāng)政期間曾有過不少的政敵、對手,時時被逼到絕境,但即使如此,他仍能秉持“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親;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絕人之祀”的觀念,在擊敗對手后,就算不能保全其整個家族,但至少要為其留后,使其不至于斷嗣絕種。對政敵夷滅三族,在曹操的思維世界里,想是難免會想的,但他能忍住不用,守住底線不放松,這是他的過人之處。


但在司馬懿父子看來,對政敵夷滅三族卻是一件屢試不爽的“法寶”,只要頻頻祭出,總能收到實效。司馬懿父子一旦擊敗對手或政敵,從來都是對其夷滅三族,而且不分主從、親疏,直殺得對手人頭滾滾、斷子絕孫才滿意。后世的政治斗爭之所以沒有底線,正因司馬懿父子開了“先河”。



如何對待名士。曹操對待名士的態(tài)度大體上還算客氣,能用則用,不能用盡量不去招惹,唯有不得不除者,才會痛下殺手,盡量不牽引,不擴大打擊面。連寫檄文罵他祖宗三代的大名士陳琳,曹操都能容忍,可見他的氣度不是一般的寬宏。


反觀司馬懿父子,對待名士的態(tài)度要狠戾殘忍太多,不僅對敢于反對他們的名士痛下殺手,就連稍有異議或腹誹心謗之人,同樣也會舉起屠刀,直殺得名士鉗口、重足屏息才滿意。魏末晉初名士群體中,之所以會盛行放浪形骸、消極避世的現(xiàn)象,原因便是司馬懿父子實施“白色恐怖”、動輒誅殺名士所致。



綜合以上四點可以看出,將司馬懿同曹操相提并論,既高抬了司馬懿,也抹黑了曹操。跟曹操相比,司馬懿做人的境界實在差的太遠,不是么?

6

爾虞我詐的亂世,是非功過誰又能說的清,一樁樁舊案也只能留給后人勘破,三國這短短幾十年,卻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無論是野史還是正史,三國時期撲朔迷離的愛恨情仇吸引著人們?nèi)ネ嫖镀纷x,從三分天下到最終三國歸一,曹魏到晉朝的交接疑點重重,曹氏家族的苦心經(jīng)營最終做了他人的嫁衣裳,不禁就讓人產(chǎn)生了這樣一種觀點:曹操是雄才大略的君主,雷厲風(fēng)行善用陽謀,而司馬懿是藏頭露尾的小人,奪取天下靠的是陰謀。然而真正的歷史是這樣嗎?顯然不是。

曹操的雄才大略是真,但要說曹操是陽謀的代表,則遠遠稱不上。后人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往往來自于野史或者津津樂道的故事,《三國演義》中曹操勝敗不驚,揮斥方遒的灑脫讓很多人對他印象深刻。與此同時曹操不僅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亦是一位杰出的文學(xué)家,他留下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志向,留下了“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灑脫,這很難讓人將曹操與陰謀詭計聯(lián)系起來?蓺v史不是僅憑一廂情愿的揣測就能下定論的,真正的曹操,可謂是坦率真誠,但又疑神疑鬼,大家風(fēng)范,又不失小人嘴臉,他是復(fù)雜與矛盾的綜合體,豈能是一個簡簡單單的“陽謀”概括得了的!

要說說曹操性格復(fù)雜無常,又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呢?作為魏國的建立者,曹操的一生是在征戰(zhàn)與殺伐中度過,他踩著萬千尸骨爬到這個位置,從他殺人的風(fēng)格,對于曹操的性格就能夠揣測一二。首先曹操是寬宏大量的,官渡之戰(zhàn)的時候,陳琳在袁紹手下當(dāng)差,為袁紹寫了一篇檄文,文中將曹操罵的狗血噴頭,并且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戰(zhàn)敗之后陳琳被俘,按理說將曹操罵的如此不堪,陳琳應(yīng)該必死無疑,然而曹操淡淡的問陳琳,你罵我也就可以了,怎么連我的祖宗三代也罵。而陳琳的回答也非常淡然: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然后曹操就不再追究,任命他為司空軍謀祭酒,這件事被《三國志·陳琳傳》記載,可信度是非常高的。但是這樣一個寬宏大量的人,在后期的政治斗爭中,殺起人來也毫不手軟,曹操在兗州時,名士邊讓說了一些對曹操不敬的話,出入此地的曹操為了立威,悍然殺了邊讓和他一家人,在當(dāng)時引起了很大的震動。這就不難看出了,一個富有政治頭腦的人,一個對人生看得通透的人,一個在權(quán)力的漩渦中進退自如的人,怎么可能僅憑借著陽謀縱橫多年,一手創(chuàng)立曹魏,因此我們可以說,曹操善用陽謀,但陽謀絕不等于曹操。

陽謀不等于曹操,那么陰謀是否等于司馬懿?這個答案顯然也是否定的。司馬懿這個人大概由于在《三國演義》中站在了諸葛亮的對立面,而且司馬家族又屬于竊權(quán),在人們心中的名聲是很不好的。

司馬懿是一個善用奇策的人,曾在建安二十年中建議曹操奇襲劉備,卻被曹操以得隴不望蜀而拒絕。同時司馬懿的嗜殺性格由甚于曹操,在平定遼東一役,司馬懿屠城七千余人,并用其尸體夯實泥土在路邊修筑高臺以顯耀武功,震懾四方。至此司馬懿仍然是為曹魏集團效力的,造成司馬懿產(chǎn)生反叛之心,則是在魏明帝托孤之后,曹爽欲排擠司馬懿,廣結(jié)黨羽,并于正始八年專擅朝政,將郭太后遷到永寧宮,司馬懿為自保采取裝病的計謀,不問政事,最終放松了曹爽的警惕,并于嘉平元年誅殺曹爽。

此時的司馬懿更像是被形勢造就的英雄,為了家族與自己,他不得不架空曹魏政權(quán),讓司馬家族取而代之。與其說司馬懿善用陰謀詭計,不如說司馬懿更善于審時度勢,揣摩人心。權(quán)利的博弈歸根結(jié)底是人心的博弈,司馬懿深刻的懂得何時該鋒芒畢露,何時該韜光養(yǎng)晦。

將曹操與陽謀劃等號,司馬懿與陰謀劃等號,顯然是不客觀的,這二人都是亂世中的英雄,只不過不同的境遇讓他們的經(jīng)歷顯得大為不同,曹操呈現(xiàn)給世人的更多的是看破人世的奔放與灑脫,而司馬懿則是隱藏在暗處中一擊斃命的狠辣與果決。盡管種種不同,但二人對于平定亂世,開創(chuàng)自己的時代,卻有著相同的追求,正是因為這樣,才讓歷史的長河顯得波瀾壯闊。

7

為何同是“奸雄”?司馬懿要比曹操的口碑要差?

三國中,當(dāng)我們提起曹操,肯定會說他是“奸雄”,因為他雄居一方“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大漢朝的國賊,人人得而除之。而當(dāng)我們提起司馬懿,也一定會認為他是一名“奸臣”,他食曹魏之祿而最終反了曹魏的天下,真可謂心懷鬼胎老謀深算。然而這兩個人同時厲害的角色,也同時在一起共事過,也同時“挾天子令諸侯”,他們都算是三國時期的一代梟雄,那么為什么在后世中司馬懿的口碑要比曹操的還要差了?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具體原因。

1.他們所處時代不同

曹操起于亂世,當(dāng)時黃巾之亂爆發(fā),漢朝天下已經(jīng)搖搖欲墜,曹操在這個時候作為校尉軍職參加到討賊護國的戰(zhàn)爭中,然而黃巾軍雖然最終覆滅,但天子已經(jīng)沒有了實權(quán),形同傀儡一般在太監(jiān)和軍閥手中幾次轉(zhuǎn)手,董卓被呂布殺死后,漢獻帝不久逃出國都,形同喪家之犬一樣四處流浪,而這時天子下詔書保駕勤王,天下諸侯沒有一個人聽令,只有曹操不遠萬里去救急,還將天子接到了自己的控制區(qū)許昌。

試想在兵荒馬亂間,如果漢獻帝得不到曹操幫助,或許他會餓死或者死于亂軍之中,或許下場還沒有在曹操的許昌待的好,雖然曹操名義上“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了天下的權(quán)柄,可是他對漢獻帝還是不錯的,他沒有克扣漢獻帝的日常飲食,而且還將奇珍異寶送給漢獻帝玩賞,另外,還將3個女兒嫁給漢獻帝,可以說漢獻帝除了沒有權(quán)力,其他的一切都得到了,三國時期其他諸侯之所以罵曹操是國賊,無非就是嫉妒曹操掌握了天子而己,此時的漢朝天下早就不得人心,人人都想取而代之了。

可司馬懿卻不同,他是曹魏時期的三朝老臣,還是曹操信任的托孤重臣,然而他雖然受到了曹操祖孫三代的厚恩,卻不懂得知恩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的心里始終懷著司馬氏一族的家天下,他是通過搞陰謀詭計一步一步上位,最后奪取政權(quán)的,這與曹操行事磊落行成了鮮明對比,雖然后來在高平陵政變中司馬懿贏了,可是史學(xué)家們卻不恥他的作為,因為他給人一種忘恩負義,奸細的小人形象。

2.三分天下尚能自保疆土,而晉朝一統(tǒng)卻讓異族入侵

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之際,關(guān)外邊境上的少數(shù)民族都不敢趁機作亂,這主要是中原大地上有像曹操這樣的雄主坐陣,又有文臣武將出謀劃策,一時間人才濟濟,少數(shù)民族因此不敢作亂有關(guān)。其實,在歷史上董卓、呂布等都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有過作戰(zhàn)記錄,而最終結(jié)果都是以東漢末的梟雄們穩(wěn)勝為主,試想有這些英雄守邊關(guān),又有誰敢不長眼來送死了?

可是到了晉朝統(tǒng)一全國后就不一樣了,除了司馬氏前邊幾個皇帝還算干的不錯外,后面的皇帝一個比一個昏庸,最終司馬氏一族兄弟互相奪權(quán),而互相奪權(quán)也就算了,本來歷史上這種事也常發(fā)生,不足為奇。

可是這些互相奪權(quán)的兄弟中卻毫無家國情懷,竟然妄想借助胡人力量來助他登上皇位,結(jié)果可想而知,讓胡人入主中原就是“引狼入室”,胡人來了也就不走了,發(fā)生了五胡亂華事件,在這期間大量漢人被屠殺,幾乎到了滅族的地步,漢族的文化、書籍等都遭到了破壞。

而五胡亂華事件要追溯到罪魁禍首當(dāng)屬司馬懿,如果不是他陰謀奪權(quán),或許以曹魏或者三國的尚武基因,是斷斷不可能讓異族屠殺我同胞,讓異族蹂躪我民族的。

因為以上兩個原因,曹操與司馬懿雖然同是“一代奸雄”,但喜歡曹操的人要比喜歡司馬懿的人多得多,說到底雖然曹操很奸詐,但他面對大是大非民族問題上非常有頭腦,若他不早死,天下也不會變成司馬氏一族,也就不會發(fā)生后來的異族入侵的悲劇了。

本文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創(chuàng)作品,歡迎大家評論和轉(zhuǎn)發(fā),轉(zhuǎn)發(fā)請注明出處。歡迎對我加關(guān)注,我們一起去探尋更多好看好玩的歷史和文化。

8

當(dāng)然不可以相提并論,曹操是梟雄。

曹操近乎白手起家,在十幾年的時間里,天下一共十三州,曹操得近乎九州半,北征匈奴,平袁紹。殺呂布,平定了北方。文治武功,皆有建樹。武平定了近三分之二的天下。文,建安三子,建安風(fēng)骨。曹操以善于用人而聞名的,所謂任人唯賢,不論出身、等級,有才之人,在曹操那里多能得到重用。操一生征戰(zhàn),為全國盡快統(tǒng)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dāng)時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恢復(fù)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統(tǒng)治的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得到恢復(fù)和發(fā)展.此外,他還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作為一代梟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抒發(fā)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

司馬懿也有才能內(nèi)忌而外寬,猜忌多權(quán)變。雄略內(nèi)斷,英猷外決。但是他是授命于兩朝遺命,輔佐幼主。但是他卻篡位。他全靠忍以及長壽,比曹操以及曹丕長命,才能獲得曹操打下來的江山。

9

其實不一樣,曹操雖然架空漢朝,但是他統(tǒng)一北方結(jié)束了,基本上結(jié)束了漢朝末年軍閥混戰(zhàn)的局面,讓北方過上穩(wěn)定的生活,同時積極屯墾,發(fā)展北方經(jīng)濟,使得魏國成為三國中最強大的政權(quán)。相反司馬懿只是利用手段篡奪魏國政權(quán),并沒有在軍事建設(shè)、政治建設(shè)和經(jīng)濟建設(shè)有什么成就。因此在歷史上的地位和曹操不能相提并論。就連晉朝統(tǒng)治者也這么認為。曹操廟號太祖,而司馬懿廟號高祖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創(chuàng)基立業(yè)曰"太"(太祖湯、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盤庚、世宗且甲)、中興者曰"中"(中宗且乙)。司馬懿的高祖,而太祖為司馬昭由此可見,在晉朝的建立者看來司馬昭的地位在司馬懿之上。

10

曹操,沛國譙縣人,從小聰明機靈,有謀略,擅長權(quán)術(shù),行為放蕩不羈。

東漢王朝自董卓之亂以來,早就名存實亡。各地大小軍閥割據(jù)一方,爭奪地盤,相互混戰(zhàn),百姓無辜,多地出現(xiàn)荒無人煙的凄涼景象。

曹操抓住了機遇,挾天子令諸候。在消滅戰(zhàn)中,不斷地把各地軍閥逐步消滅,并堅持自己不稱帝,為自己后代稱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曹操的一生,善于觀察人,輕易不會被蒙蔽。提拔人才看的是能力和才能,從不考慮出身。打仗時,論功行賞,法律嚴明。生活節(jié)儉樸素,對有用的人出手大方。正因如此,才搏眾人抉持,幾乎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一生轉(zhuǎn)戰(zhàn),穩(wěn)固了北方,與蜀、吳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他一生不僅軍事方面有才能,而且善于詩詞,給后人留下不少精典的詩詞。如《短歌行》《觀滄海》等等。留給世人最偉大的一句話:“如果沒有我曹操,當(dāng)今天下不知幾人稱帝稱王”。

司馬懿在曹操活著的時候,才能和智慧并沒有得到充份的發(fā)揮。在魏明帝時,統(tǒng)率魏軍在祁山與諸葛亮對峙,打敗蜀軍,終于成為魏國最有聲望、手握重權(quán)的大臣。隨后逐漸消滅掉異己,為他后代當(dāng)皇帝掃清了道路。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司馬懿和曹操是不能相提并論的,二者也不是在一個起跑線上的人。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