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和馬謖要各自承擔一半責任,諸葛亮的責任就在于用人不明,誤用馬謖為主帥守街亭;而馬謖的責任就在于:違亮節(jié)度,舍水上山。意思就是違反諸葛亮的安排,擅自舍棄水源而駐守在山上。

街亭在隴右的東邊,長安的西邊,也就是在隴右與長安的中間,從長安或陳倉前往隴右,如果走大道,街亭是必經(jīng)之處。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先是用趙云和鄧芝和疑兵在斜谷拖住曹真的魏國主力部隊,然后諸葛亮兵出祁山,一路圍攻魏國的祁山守將,一路前往街亭守住要道,阻止魏國的援軍,而最重要的一路由諸葛亮親率魏延、吳懿等攻打隴右,而隴右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作出這么多的動作,就在于終極目標是拿下隴右三郡:南天、天水、安定三郡,切斷曹魏與涼州的聯(lián)系。而守街亭這個任務,是所有任務中最容易完成的,只要守住街亭,拖延時間,讓諸葛亮有足夠的時間拿下三郡,那么守街亭的任務就算圓滿完成了。



諸葛亮將這個任務交給沒有戰(zhàn)斗經(jīng)驗的馬謖,無疑是給馬謖送功勞的,也從側(cè)面反映諸葛亮對馬謖的培養(yǎng),而作為完成這個簡單任務的雙保險,諸葛亮又將頗有防守能力的王平擔任馬謖的前鋒,這么一系列的安排,只要馬謖照著諸葛亮的安排去做,不犯傻,基本上是穩(wěn)拿功勞了,諸葛亮用馬謖,是出于私心的,這是諸葛亮應該承擔的責任。

可就是這么一件穩(wěn)拿功勞的事,居然讓馬謖招來殺身之禍,馬謖的失敗完全是自已作死,馬謖居然舍棄城池和水源,上山扎營,馬謖這么做唯一的解釋就是:馬謖貪更大的功勞,上山等于是做出攻擊姿勢,馬謖想在街亭進攻,打敗名將張郃,最終的結(jié)局是馬謖不僅大敗,還被張郃軍擊潰,既然敗了,就得承擔責任,最后也落得個身死的局面,怪不了別人。



所以說街亭之敗,諸葛亮和馬謖各自承提一半的責任,最后的結(jié)局就是諸葛亮自貶三級,馬謖被殺。

事實上,守街亭的人選,唯一合適的只有王平,諸葛亮沒有太多的選擇。

趙云、鄧芝要在斜谷設(shè)疑兵,這個相當重要,面對的可是魏國的中軍大將軍曹真率領(lǐng)的主力,而且還不能讓魏軍主力進入漢中,哪怕被魏軍識別疑兵,也必須在斜谷堵住魏軍主力,否則諸葛亮所有北伐軍團將全軍覆沒,這一路是相當重要,趙云必須守斜谷。



魏延和吳懿是蜀漢當時僅存的進攻型大將,需要隨諸葛亮進攻祁山及隴右三郡,魏延和吳懿是走不開的,讓魏延和吳懿守街亭實在是大材小用了,諸葛亮必須要在短時間內(nèi),困住祁山魏軍,拿下隴右三郡,魏延和吳懿是最佳人選。

除去鎮(zhèn)守四方的將領(lǐng),隨諸葛亮北伐的,守街亭最合適的人選就是王平了,王平在219年的漢中之戰(zhàn)時投降劉備,在曹操處是代理校尉,投降劉備后被任命為牙門將、裨將軍,到諸葛亮228年北伐時,王平已擔任9年的牙門將和裨將軍,并且歷來在軍中任職,作戰(zhàn)經(jīng)驗豐富,為人低調(diào),遵守法令,是最合適的人選。



諸葛亮為何不用王平?

說來說去,這還是諸葛亮的私心了,諸葛亮太看重馬謖了,想借機培養(yǎng)馬謖,并給馬謖送軍功,諸葛亮擺明了就是想提拔馬謖,馬謖是荊州人,又與諸葛亮關(guān)系非常好,諸葛亮很想培養(yǎng)好馬謖這個人,而王平就不一樣了,王平是降將,又是益州本地人,從諸葛亮的角度看,還是想培養(yǎng)荊州人,并且蜀漢政權(quán)占主要地位的就是荊州集團。

最佳貢獻者
2

《三國志》對街亭失守的評價是馬謖“違亮節(jié)度,舉動失宜”“舍水上山,舉措煩擾”,也就是說,街亭失守的責任全在馬謖。

(馬謖劇照)

不過說起來,馬謖雖然要負直接責任,但是主要責任,卻應該由諸葛亮來負。我為什么這么說呢?

第一,派沒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人擔任先鋒。

看看馬謖一生的簡歷。

在劉備的時代,劉備非常看重馬謖的哥哥馬良,但是一直看不上馬謖,只是讓他擔任縣令、太守這樣的地方官。不過后來馬謖多次跑中央,和諸葛亮的關(guān)系搞得很好,諸葛亮對他很看重。常常和他交談,而且一談就是一個通宵。劉備在去世的時候,還專門叮囑諸葛亮,不可重用馬謖。不過諸葛亮并沒有在意。

劉備去世,諸葛亮讓馬謖當自己的幕僚,隨自己去平定南方。在平定南方的時候,按《漢晉春秋》《華陽國志》這樣的史料記載,馬謖當時給諸葛亮提了善待南方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的建議。所以,才有對孟獲等南方首領(lǐng)“七擒七縱”這樣的事情。

以上就是諸葛亮在讓馬謖帶兵做先鋒,守街亭前的全部簡歷。從這份簡歷來看,馬謖完全沒有任何實戰(zhàn)經(jīng)驗。給諸葛亮提出的善待南方首領(lǐng)的建議,表現(xiàn)的也只是政治才干,不是軍事才能。

一個從來沒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人,諸葛亮就敢讓他擔任對第一次北伐戰(zhàn)爭來說舉足輕重的先鋒,一向謹慎的諸葛亮,是不是太冒險?

(諸葛亮劇照)

第二,不努力提高馬謖的威望。

在安排先鋒的時候,諸葛亮是召集大家討論過的。大家討論的結(jié)果,認為魏延和吳懿適合當先鋒。眾人的這個意見,也是說得過去的。

畢竟魏延是碩果僅存的老將,據(jù)守漢中數(shù)十載,沒有出過任何問題。吳懿雖然也沒打過什么仗,但他是劉備的大舅子,人脈很廣,在軍中的威望很高。而馬謖沒有什么威信,又沒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所以大家不推薦他,也是有道理的。

大家不推薦馬謖,而諸葛亮一定要馬謖擔任這個先鋒,這并不能說諸葛亮做得不對。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諸葛亮就有自己獨特的看法。這也是對的。問題在于,諸葛亮沒做對的地方是,既然他已經(jīng)看出了馬謖不服眾,這時候,他就一定要給馬謖以威望,讓馬謖服眾。

怎么樣給馬謖以威望呢?歷史上是有過這樣的經(jīng)驗的,劉邦把一個毫無名氣的韓信推起來,讓他當大將。當時所有的將領(lǐng)都不服,最后劉邦筑了一個高臺子,在臺上鄭重其事地封將,把佩劍授予他。這樣一來,韓信才具有了極大的威望。

但是諸葛亮并沒有這么做,就讓馬謖帶著軍隊匆匆忙忙地離去了。結(jié)果,馬謖在布置戰(zhàn)術(shù)安排的時候,王平等人果然不服他,和他吵了起來。

其實,軍隊里打仗,并沒有對與不對的說法。韓信“背水一戰(zhàn)”與項羽的“破釜沉舟”都是違背常理的,但是他們打勝了,馬謖違反常理,也是置之死地,為什么就打不贏呢?因為他不服眾。而他之所以不服眾,就是諸葛亮沒有給他這個威望。

(劉備劇照)

第三,整體策略太過于依賴街亭一個據(jù)點。

街亭一失守,整個北伐行動就失敗了。街亭只不過是一個據(jù)點而已,一個據(jù)點,怎么可能對整個戰(zhàn)爭策略有這么大的影響呢?這說明諸葛亮的北伐行動,具有很大的脆弱性。

同時,既然這個街亭如此重要,諸葛亮在進行頂層設(shè)計的時候,就應該有一定的補救措施。沒有任何補救措施,街亭一完全完,這又說明,諸葛亮的北伐行動,具有很大的冒險性。

既然頂層設(shè)計的責任是諸葛亮,這個責任,怎么可能由擔任先鋒的馬謖來全負呢?

馬謖在丟了街亭的時候,諸葛亮一通痛哭,說自己后悔當初沒有聽劉備“馬謖不可大用”的話。這樣一通哭訴,所有人都找到了發(fā)泄的對象。我不能說諸葛亮是故意的,他也承擔了責任。但是,我覺得他所做的檢討,遠遠不夠。

(參考資料:《三國志》《華陽國志》《漢晉春秋》

3

街亭失守發(fā)生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此次北伐也終因“馬謖失街亭”而以失敗告終!“馬謖失街亭”一直是后人熱議的話題,特別是關(guān)于這件事到底誰才是第一責任人更是成為了后人關(guān)注的焦點,有人說街亭之失,罪在諸葛用人不當,放著大將魏延,吳懿等人于帳前不用,卻用一個從無作戰(zhàn)經(jīng)驗的馬謖;也有朋友說是馬謖不聽諸葛調(diào)遣,執(zhí)意屯兵山上,才招致街亭之失。究竟誰是誰非呢?當時到底又有那些人可保街亭不失呢?諸葛亮執(zhí)意啟用馬謖的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目的呢?

可守街亭的大將

諸葛亮第一次出師北伐的隊伍還是比較“壯觀”的,像魏延,趙云,吳懿,鄧芝,馬謖,王平,高翔等蜀中名將皆在此列,其中不乏能有鎮(zhèn)守街亭的人選,而諸葛此次北伐卻因街亭失守而敗退,實屬可惜。那么有哪人鎮(zhèn)守街亭可確保萬無一失呢?我認為這三人是絕對沒問題的。

第一位便是蜀漢名將魏延,別的不多說,光從魏延曾鎮(zhèn)守漢中近十年而未曾沒出半點紕漏,區(qū)區(qū)一個街亭能難得了魏延嗎?更何況街亭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第二位當屬吳懿,也許吳懿這個人的名氣在后世并不大,但在當時絕對是蜀國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將之才。給大家一個形象的對比吧,王平大家一定不陌生,吳懿在世前,王平便一直充當著他的副手。在諸葛亮死后,鎮(zhèn)守漢中的大任便落到了吳懿身上,曾多次成功抵御了曹魏的軍事進攻。

第三位這是趙云,趙云之名想必不用多說,趙云為人忠勇穩(wěn)重,若有老將趙云鎮(zhèn)守街亭,張郃

斷不能拿下街亭的。

話說當時諸葛亮為何不用此三人呢?不用趙云還是情有可原的,因為趙云當時也有重要任務,時趙云與鄧芝領(lǐng)一軍出箕谷,作為疑兵,用以分散曹魏兵力。不過說到魏延和吳懿,這兩人在當時還真沒什么事,就留在了帳前,未曾出戰(zhàn),那為何諸葛不然他們?nèi)ナ亟滞つ?說白了,諸葛亮對此二人還是存在一定戒心的。

對魏延,諸葛亮一直是“用而不盡其才”,魏延性情孤傲,頗有關(guān)羽之風,時唯有諸葛亮可將其鎮(zhèn)住,魏延多次隨諸葛北伐,然每次所領(lǐng)之軍都沒有超過萬人,可見諸葛亮對魏延是存在一定戒心的,且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提出“子午谷”之謀,但被諸葛否決,當時兩人還是存在一些矛盾的,所以諸葛亮棄用魏延。

再看看吳懿,吳懿是劉備的大舅子,屬于皇親,加上吳懿是益州集團的核心人物,與益州故主劉璋也有通家之好,故諸葛亮也不敢將兵權(quán)輕易交給吳懿。

諸葛亮執(zhí)意啟用馬謖的原因

其一:馬謖忠誠可信。早在劉備入主荊州時,馬謖便因伊籍的推薦而得到任用,可算是忠心舊臣,且馬謖與諸葛亮同屬荊州集團,諸葛亮自然對他非常放心。

其二:馬謖有謀略。陳壽曾評價馬謖:

“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

當年諸葛亮南征時,就采納了馬謖所提的不少建議,終使南中人心歸服!

其三:諸葛亮視馬謖為接班人。據(jù)史料記載,諸葛亮與馬謖之間親如父子:

“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三國志·蜀書·馬良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

首先馬謖之兄馬良與諸葛亮有深厚的友誼,曾在書信中稱諸葛亮為“尊兄”;其次諸葛亮非常欣賞馬謖的才能,且當時親子年幼,諸葛亮急需培養(yǎng)一位以后能接替他的人!

這便是諸葛亮執(zhí)意啟用馬謖的原因,讓其鎮(zhèn)守街亭是希望讓他在實戰(zhàn)中歷練成長,畢竟這個過程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其實以馬謖的才能,若按諸葛之令,是完全可以阻擋魏軍與街亭之外的,只可惜馬謖年輕氣盛,急于立功,屯兵山上實想以攻代守,打一場轟轟烈烈的勝仗,然馬謖不是項羽,并沒有打出“破釜沉舟”的效果,加之前有將帥不和,軍心動搖,故終被張郃擊!

此事諸葛亮確有用人不當之過,用人唯親之嫌,然主要罪責還在馬謖身上,此戰(zhàn)之敗,時命也!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guān)注我的頭條號哦!

4

街亭之敗因為演義將“揮淚斬馬謖”一事放大,所以有了后世諸多的議論,而街亭之失按照諸葛亮自己的闡述來講,錯在于他自己,但這只是三軍統(tǒng)帥的勇于承擔責任,我并不認為諸葛亮在用人上有太大過失,而街亭可用之人在綜合各方面因素之后,馬謖是相當適合的那一個。



任用馬謖



從戰(zhàn)爭結(jié)果來看,馬謖因為沒有聽取諸葛亮的戰(zhàn)前部署,舍棄水源,固守孤山而導致了戰(zhàn)局的失敗,從而引發(fā)了后世對于諸葛亮棄用魏延和吳懿的指責,這也都是因為事情發(fā)生了才有的事后之明。這種事后之明又因為劉備托孤時警告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此后還有一句“君其察之”,意思就是諸葛亮你還得多考察考察。

而劉備死于223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都已經(jīng)228年了,五年的時間難道還考察不出來馬謖是否有真才實干?諸葛亮平南中之時,不也是采取了馬謖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懷柔政策才獲得了穩(wěn)定局面?馬謖在劉備時期擔任過綿竹令,而綿竹位于成都旁,這等重要的位置用了馬謖還說他不堪大用顯得并不合理,馬謖的才能并不差,否則也不會在被斬時連蔣琬都因惜才而為他求情。

棄用魏延

在諸葛亮的戰(zhàn)略安排上,趙云與鄧芝是被派往箕谷率疑兵牽制曹真的,因此在陣營里最受爭議的兩個可用之人便是魏延與吳懿。

而眾所周知,魏延在戰(zhàn)前就向諸葛亮提出了“子午谷奇謀”,但被諸葛亮所否決,在此之前魏延曾請兵萬人,意圖效仿韓信暗度陳倉,被諸葛亮“制而不許”了一次,因此才有了《三國志》中“延常謂亮為怯,嘆狠己才用之不盡”的抱怨之說。面對這樣的帳下大將,剛被拒絕了奇襲之策,又怎敢托付重任呢?

棄用吳懿



而吳懿的情況特殊于他的身份,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從后世來看是機會最大的,因為曹魏方面也根本沒有想到蜀國會改變固守的戰(zhàn)略從而主動進攻魏國,因此準備上也相對匆忙,以至于曹睿都親自前往長安督戰(zhàn)。在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皆叛魏附漢的有利形勢下,街亭之戰(zhàn)就是在給帳下將士開小灶,博功名的好機會。


而劉備托孤之時,蜀漢政權(quán)的形勢也很明朗,以李嚴為首的川蜀舊臣為一派,以諸葛亮為首的外來勢力又成一派,而吳懿就屬于川蜀舊臣,并且其妹還嫁給了劉備成為了穆皇后,劉禪即位后便給了這位外戚舅舅一個都亭侯的爵位,諸葛亮不會傻到什么功名都讓給這樣的川蜀外戚權(quán)貴。在后來的事件里還能看出諸葛亮以吳懿這等川蜀舊臣聯(lián)名彈劾李嚴的押運糧草失職之罪,這就是政治斗爭的手段。

街亭之錯



在用人上可以看出馬謖確實是一個不錯的人選,因為戰(zhàn)爭中只有事前諸葛亮,而沒事后諸葛亮,諸葛亮任用馬謖也不會想到馬謖會私自違背他戰(zhàn)前的安排與部署,更不會料到跟隨自己多年的參軍級別的人物會犯下舍水上山的低級錯誤。這樣的低級失誤在張頜這樣的名將眼中就是務必把握住的機會,因此,馬謖上了孤山駐扎就注定會失敗。

“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薄T葛亮



而與此同時,趙云與鄧芝在箕谷同樣戰(zhàn)敗,雖然是做疑兵,但根據(jù)諸葛亮自述,在兵力上依舊是具有優(yōu)勢的,等于說諸葛亮的這一整體部署全線潰敗,而這一潰敗中,具有優(yōu)勢兵力的諸葛亮一方也認識到了北伐的成敗并非兵力這一個因素,并提出了“欲校變通之道於來者”。這句話里,不知道是否帶著否定了魏延奇襲之策的后悔。但作為三軍主帥,北伐無功本就是錯,因此官降三級,趙云也被貶為鎮(zhèn)軍將軍,這也算是給后主劉禪的一個交代了。

5

馬謖失街亭到底是誰的錯?

這是個熱門話題,而一直被廣為流傳,成為交談的熱點,解放前就被搬上舞臺,京劇名家門把,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藝術(shù)家們是表演得有聲有色,諸葛亮在失敗的情況下還鎮(zhèn)定自若,身后立著童子,派人打掃衛(wèi)生,撫琴一曲嚇得司馬懿三十萬大軍后退數(shù)十里不敢入城,已廣為流傳,深入人心。

說正題,其實街亭的失利主要責任是諸葛亮的,有句名言,想必讀者都知出處。

《欲治兵者須先選將,至將不善一敗涂地》

其實這簡單的幾個字已把問題說得再清楚不過,諸葛亮用人失誤而造成的惡果,責任應由諸葛亮來承擔。

在失街亭這一段大凡讀過三國的人都很清楚,即使派魏延這樣重量級的人去守,也只能說可多守些時日,這里盡管是局部戰(zhàn)爭,一來張郃智勇雙全,二來司馬懿大軍壓境,諸葛的援兵遲遲不到位,哪有不敗之理,而馬謖卻實缺少實戰(zhàn)經(jīng)驗,想打個中心開花,可惜援兵沒有到位,所以陳壽先生講諸葛亮不以軍事見長,是最現(xiàn)實不過的,閑聊,再見!


6

只有2.5萬人,誰守都是幾天功夫,別忘了司馬有十五萬大軍?酌魇且粌商靸(nèi)街亭無險,就立即攻打長安的。但是就是這一兩天的守衛(wèi),其關(guān)鍵在于當?shù)老抡。馬謖山上扎營,一天也守不了。

7

這三個人應該是魏延,吳懿和王平。魏延和吳懿是蜀中宿將,經(jīng)驗豐富,也是蜀漢眾眾將中,認為最適合守街亭的。還有一個是王平,其實最合適是王平,因為從蜀漢后期的表現(xiàn)來看,王平是很適合做防守大將的,勸馬謖的也是王平。但是諸葛亮又不是真的預知未來,王平當時沒有表現(xiàn)機會,才能沒有展現(xiàn)出來。



諸葛亮讓馬謖守街亭,原因不難理解。蜀漢經(jīng)過失去荊州,夷陵之戰(zhàn)后,荊州集團的將領(lǐng)中只有寥寥幾人。趙云要掌管禁軍,只有魏延一個方面大將,但是人際關(guān)系處理得很不好,早晚會出問題,影響了北伐。蜀漢后期荊州集團在外征戰(zhàn),只剩下一個廖化,關(guān),張,趙云的兒子大多都在禁軍。我們看后期蜀漢大將,王平,姜維,夏侯霸是降將,句扶,馬忠,張翼,張裔等等都是來自益州本土。荊州集團的大將后繼無人,原因就是諸葛亮培養(yǎng)馬謖以失敗告終。所以,魏延成了唯一能攻能守的荊州集團軍事代表,諸葛亮是不可能清除他的。



所以,魏延可以說是諸葛亮最后一張底牌,不可以輕易使用的。而第一次北伐才剛剛開始不久,距離諸葛亮想占領(lǐng)隴西等地,還很遙遠。曹魏的張郃雖然是前鋒,但是大軍隨后就到,如果此時把底牌用了,魏延有失,勢必影響日后的對抗曹魏的士氣。吳懿也是如此,他是益州元老派的代表,還是劉備的大舅子,所以一旦吳懿有失,打擊的還是一大片士氣。而且,雖然吳懿是宿將,劉備入蜀后,他的表現(xiàn)并不多,所以“宿將”之名應該是劉璋時代獲得的,諸葛亮此時未入蜀,了解有限。王平其實是最適合的人選,他曾經(jīng)勸過馬謖,后來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鹵城之戰(zhàn)中,成功守住張郃進攻的南圍,導致司馬懿大敗。所以,這是王平是有實例的。問題是,當時的王平資歷不足,夷陵之戰(zhàn),平南中之戰(zhàn),王平?jīng)]有表現(xiàn)機會,所以諸葛亮沒有讓他當主將,也是情理中的。



這時候,諸葛亮用馬謖的好處就出來了,第一,馬謖雖然有些資歷,但是在軍事上是新手,輸了對以后的蜀漢士氣影響不大。第二,諸葛亮有把握承受馬謖失敗的最壞結(jié)果,如果是魏延和吳懿失敗了,諸葛亮本身付出的代價要更大,甚至觸動了派系關(guān)系。第三,諸葛亮讓穩(wěn)重的王平隨軍出征,本身就是希望王平能輔助馬謖。馬謖是有才華,懂謀略,但是沒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王平正好相反,長于軍旅,大字不識,卻經(jīng)驗豐富。本來是可以成為一對好“CP”的,被馬謖浪費了。第四,諸葛亮對馬謖是有部署要求的,至少不會遭受大敗。第五,諸葛亮在反思北伐失敗時,認為祁山,箕谷之敗時,軍隊比曹魏多,所以開始精兵簡政《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所以,諸葛亮給馬謖的部隊并不少。

因此,街亭之敗,諸葛亮肯定是有責任的,他自己也這么認為的,不過嚴格的說不是主要責任。主要責任還是在于馬謖,不聽王平的勸誡,立功心切。馬謖突然變得這么急躁,原因有二,第一,要在軍中證明“恩師”諸葛亮的眼光。第二,也要證明自己的能力。只是,欲速則不達,反而丟了性命。但是,這次北伐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獲,雖然斬了馬謖,卻收了日后的大將姜維,越級提拔了有將才的王平。

8

三國中,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馬謖失街亭,是孔明一生中的錯誤。馬謖是馬良之兄,荊襄人,一生好學,師拜孔明,多次參與蜀軍重大決策,是一個書生,理論上的軍事參謀。但是從來沒有帶兵作戰(zhàn)。劉備曾對孔明講,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酌鞯谝淮伪狈ィ瑥臐h中出發(fā),出斜谷,攻取隴右,直取長安。而街亭連結(jié)漢口,長安,隴右的咽喉小街。如街亭失守,則蜀軍糧道切斷,有全軍覆滅的危險。誰把守街亭,孔明久久不能決判。馬謖替孔明分憂,幾次三番自告奮勇,以全家性命擔保,立軍令狀守街亭。臨行前,孔明多次叮囑馬謖當?shù)老抡,利用營寨柵欄擋住曹魏兵馬。馬謖來到街亭,自作主張,將所帶人馬全部扎營在主道旁的山頂。被張郃圍困,沒有飲水,又遭火攻,幾乎全軍覆沒。王平引五千人馬,死命相救,孤身得脫。蜀軍慘敗,被迫快速撤軍,導致蜀笫一次北伐的失敗,諸葛亮連降三級,渾淚斬殺馬謖。馬謖不聽孔明之言,不能利用兵營柵欄抵擋敵軍,反而將全軍置于缺水多樹的絕地,不是良將賢才,其素質(zhì)低于一般將領(lǐng)。而孔明用之是出于人情,一跟隨多年有感情;二同是荊襄人士,培養(yǎng)本集團的利益。這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9

失街亭不僅僅是馬謖的錯,諸葛亮難逃其咎!

公元228年,諸葛亮在平定了南方后,經(jīng)過兩年多的準備,開始了他生命中的第一次北伐。諸葛亮是怎樣決定他的北伐戰(zhàn)略呢?

在戰(zhàn)前召開的軍事會議上,時任丞相司馬的大將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謀”。因為過于冒險。諸葛亮并沒有采用。

諸葛亮的策略是:聲東擊西。先命令趙云、鄧芝占據(jù)箕谷,并放出風聲做出要出斜谷道進攻郿縣,而自己則親率大軍兵出祁山,以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那么,魏軍是怎么應對的呢?

應該說諸葛亮的策略收到了效果,魏明帝曹睿和大將軍曹真都被騙了。魏明帝讓大將軍曹真帶領(lǐng)大眾防備諸葛亮兵出斜谷。這樣隴西空虛,諸葛亮乘機兵出祁山,乘虛而入。

《三國志》諸葛亮傳上說: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guān)中響震。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的響應讓諸葛亮高興壞了,他要盡快把既得利益裝入袋中,同時盡可能要在隴西擴大戰(zhàn)果。

但一個現(xiàn)實的問題是,在取得了第一回合的勝利后,魏軍會坐視不管嗎?

一定不會的。魏明帝一定會部署魏軍對隴西進行增援。諸葛亮要想經(jīng)營隴西就必須阻止魏軍進入隴西。諸葛亮把目光投向了街亭。

街亭在今天的天水市秦安縣境內(nèi),在秦安縣的東北部有一個龍山。《秦安縣志》記載:今天的龍山當初叫“斷山”,其山當略陽之街,截然中處,不與眾山相連。其下為聯(lián)合川,就是馬謖覆軍的地方。乾隆十四年,秦安知縣蔣允嫌其名不祥,改稱龍山。今天龍山腳下的隴城鎮(zhèn)即為當年的街亭。

這傳說中的“五路總口”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谷道。谷地西北側(cè),是險峻的山地,谷地東南,是無法逾越的秦嶺。從西安到天水,只有通過固關(guān)峽,翻越隴板,沿街亭行走。

諸葛亮只要派兵在街亭堵住魏軍,切斷西安通往天水的通道,諸葛亮就可以從容的經(jīng)營隴西。

然而,要誰去防守街亭呢?

諸葛亮選中了馬謖。然而事實證明諸葛亮用人的眼光出了問題。

馬謖選擇了上山。什么原因呢?

馬謖舍水上山的第一個原因來源于他的膽怯。

諸葛亮給了他防守街亭的重任,可是當?shù)老抡苯用媾R張郃優(yōu)勢兵力的攻擊,馬謖沒有把握。

第二個原因可能是時間倉促。魏軍一開始雖然上了諸葛亮的當,但魏國強大的軍事實力使得魏明帝很快組織起了以張郃掛帥的五萬人的部隊。張郃到底給了馬謖多長的時間呢?

從《三國志》的記載,張郃只用了十幾天的時間就趕到了隴西,真可謂是用兵神速。但也可從一個側(cè)面說明了,張郃并沒有給馬謖充足的在街亭布防的時間。

馬謖的如意算盤是在山上安營扎寨可以更好的堅守。他料定張郃不敢越過他的營寨而直接通過街亭。

張郃的確不敢。因為大軍作戰(zhàn)最重要的是要保障后勤供應,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即便大軍通過沒有問題,部隊的糧草怎么辦?被斷了糧草也是了不得的。

所以馬謖選擇了上山,他以為在山上安營扎寨可以更好的防守。但他忽略了一個關(guān)鍵問題,那就是幾萬人的吃水問題。

張郃不愧是五虎將之一,一眼就看出了問題的關(guān)鍵,斷馬謖水源。

和一般人對馬謖舍水上山的印象不同,馬謖是上了山,但并沒有舍水。從現(xiàn)有史料中可以看出,張郃是經(jīng)過一番戰(zhàn)斗才斷了馬謖的水源的。只是馬謖把主要的兵力部署到了山上,才導致了水源被斷。

街亭失守后,蜀軍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失敗的命運已不可避免。

馬謖該不該殺呢?該殺!

馬謖的第一項大罪是失守街亭。第二項大罪是他棄軍而逃的行為。這兩項大罪都是死罪。

鮮為人知的是馬謖還有一次逃跑行為。

據(jù)《三國志》向朗傳記載:向朗和馬謖關(guān)系很好,馬謖街亭戰(zhàn)敗后曾經(jīng)有逃跑的行為,向朗知情不報!度龂尽飞险f:諸葛亮恨之。向朗也因此被免官還成都。

但這也成就了向朗的另一番成就,使他能夠?qū)P墓プx儒家經(jīng)典。著書立說,開門接待賓客,給后進青年講解儒家經(jīng)典,獲得了上至執(zhí)政當局,下到兒童、青年的尊重。當然,這是題外之話。

馬謖的逃跑行為,是指棄守街亭的逃跑行為呢?還是在回到漢中后的逃跑行為呢?

從當時的具體情況分析,應該是回到漢中后,進行戰(zhàn)役總結(jié)時的逃跑行為。一開始,馬謖可能沒有意識到他的罪有多大,但回到漢中后,情況變了。因為諸葛亮的北伐是全民行為,北伐開始時,全國上下無不抱著極高的期望和熱情,結(jié)果因他而戰(zhàn)敗。面對激憤的人情,馬謖深知罪大,這才有了逃跑的念頭和向朗的知情不報。

馬謖不是一個優(yōu)秀的指揮員,沒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那么換一個人怎么樣?

比如讓魏延來守街亭。

情況可能要好的多,但也不一定守得住。

從地理的角度分析,街亭非常寬闊,現(xiàn)在的隴城鎮(zhèn)就在這里。

戰(zhàn)爭畢竟是拼實力的,只要不給魏延太多的布防時間,十幾天的時間不足以建成非常牢固的營寨,深溝高壘也不容易。

那么在雙方都不出昏招的情況下,還是實力說了算。諸葛亮并沒有給防守街亭的馬謖太多的兵力,因為主力都被他用作經(jīng)營隴西了。

諸葛亮的失敗敗在戰(zhàn)略,他不應該分兵。

街亭戰(zhàn)敗固然是馬謖沒有按照諸葛亮的部署當?shù)老抡瘡亩兄铝耸,但諸葛亮的這一部署也不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首先是諸葛亮北伐時,隴西兵力空虛,不足以抵擋諸葛亮統(tǒng)帥下的大軍,這是不爭的事實。

隴西在馬超韓遂叛亂時遭受了重創(chuàng),從建安十六年到曹操徹底平定的十九年,隴西經(jīng)歷了將近四年的戰(zhàn)亂,民不聊生。

夏侯淵的屠城和曹操的移民政策,更使隴西民生凋弊。

所以,隴西各地都不可能對諸葛亮統(tǒng)帥下的蜀軍構(gòu)成實質(zhì)性的威脅。

雖然隴西各地構(gòu)不成對蜀軍的威脅,但隴西地域廣大,真要完全征服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同時還會牽制諸葛亮的大部分兵力。

諸葛亮親率大軍經(jīng)營隴西,而派馬謖防守街亭,這一部署本身就是沒有抓住問題的要害,是本末倒置。

那么諸葛亮應該采取的策略是什么呢?

派一偏將對隴西各地進行攻略,或者干脆置隴西各地于不顧。而自己親率大軍防守街亭,并爭取實現(xiàn)在街亭殲滅或者擊潰張郃的主力。

在打敗張郃率領(lǐng)的主力后,再從容經(jīng)營隴西。這樣,隴西各地在失去支援的情況下,一定望風即降。即便不望風而降,其攻打的難度也會大大降低。

諸葛亮后來想明白了,他明白了如果不擊敗魏軍的主力,不給魏軍的以大量的殺傷,即便攻下了隴西幾郡也是瞎忙活,魏軍主力一到守不住的。

所以,諸葛亮在后來的北伐中,諸葛亮調(diào)整了戰(zhàn)略,他不再分兵,并力爭和魏軍的主力決戰(zhàn),爭取打敗魏軍的主力。可惜他沒有了機會,他遇到了老奸巨猾的司馬懿。無論諸葛亮怎樣挑逗,司馬懿就是不給諸葛亮機會。

綜上所述,失街亭的源頭錯誤是諸葛亮,馬謖只是一個棋子。

10

馬謖是諸葛親信,最終反成替罪羊。

罪在諸葛如下。

任命太荒唐:諸葛任命不顧戰(zhàn)局,只為提拔親信。馬謖為馬良之弟,馬良與諸葛交好,同為荊州利益集團。馬謖從無任何作戰(zhàn)指揮經(jīng)歷經(jīng)驗,一直是文官。戰(zhàn)前大家推薦魏延或吳懿領(lǐng)軍,諸葛拒絕,“違眾拔謖”。劉備臨死前告誡諸葛,“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不聽從。如此重要之戰(zhàn),諸葛居然任命毫無指揮經(jīng)驗之人擔任主將。反觀魏軍主將,為五子良將張頜,可見重視。

無戰(zhàn)略布署:能當?shù)涝鸂I,說明戰(zhàn)場為平坦之地。街亭如此重要,北伐前早就該設(shè)要塞,臨時搭營能堅守多久?說明諸葛根本沒意識街亭重要。根本沒有戰(zhàn)前的戰(zhàn)略部署。魏軍來攻才去守。

強詞奪理:馬謖兵少,張頜五萬兵多,平地搭營易被攻破,上山居高才能居險堅守,馬謖上山戰(zhàn)術(shù)正確。且與山下王平李勝張休各軍互為呼應。雖意外被張頜斷水源擊敗,但已最大限度遲滯魏軍,避免諸葛主力被截斷后路。馬謖實有功績。

如此大敗,必要追責。斬馬謖,諸葛就把責任全推給他了。

諸葛亮自請降三級。凡有錯,都聽候處理,哪有自己定的?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