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和馬謖要各自承擔一半責任,諸葛亮的責任就在于用人不明,誤用馬謖為主帥守街亭;而馬謖的責任就在于:違亮節(jié)度,舍水上山。意思就是違反諸葛亮的安排,擅自舍棄水源而駐守在山上。
街亭在隴右的東邊,長安的西邊,也就是在隴右與長安的中間,從長安或陳倉前往隴右,如果走大道,街亭是必經(jīng)之處。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先是用趙云和鄧芝和疑兵在斜谷拖住曹真的魏國主力部隊,然后諸葛亮兵出祁山,一路圍攻魏國的祁山守將,一路前往街亭守住要道,阻止魏國的援軍,而最重要的一路由諸葛亮親率魏延、吳懿等攻打隴右,而隴右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作出這么多的動作,就在于終極目標是拿下隴右三郡:南天、天水、安定三郡,切斷曹魏與涼州的聯(lián)系。而守街亭這個任務,是所有任務中最容易完成的,只要守住街亭,拖延時間,讓諸葛亮有足夠的時間拿下三郡,那么守街亭的任務就算圓滿完成了。
諸葛亮將這個任務交給沒有戰(zhàn)斗經(jīng)驗的馬謖,無疑是給馬謖送功勞的,也從側(cè)面反映諸葛亮對馬謖的培養(yǎng),而作為完成這個簡單任務的雙保險,諸葛亮又將頗有防守能力的王平擔任馬謖的前鋒,這么一系列的安排,只要馬謖照著諸葛亮的安排去做,不犯傻,基本上是穩(wěn)拿功勞了,諸葛亮用馬謖,是出于私心的,這是諸葛亮應該承擔的責任。
可就是這么一件穩(wěn)拿功勞的事,居然讓馬謖招來殺身之禍,馬謖的失敗完全是自已作死,馬謖居然舍棄城池和水源,上山扎營,馬謖這么做唯一的解釋就是:馬謖貪更大的功勞,上山等于是做出攻擊姿勢,馬謖想在街亭進攻,打敗名將張郃,最終的結(jié)局是馬謖不僅大敗,還被張郃軍擊潰,既然敗了,就得承擔責任,最后也落得個身死的局面,怪不了別人。
所以說街亭之敗,諸葛亮和馬謖各自承提一半的責任,最后的結(jié)局就是諸葛亮自貶三級,馬謖被殺。
事實上,守街亭的人選,唯一合適的只有王平,諸葛亮沒有太多的選擇。
趙云、鄧芝要在斜谷設(shè)疑兵,這個相當重要,面對的可是魏國的中軍大將軍曹真率領(lǐng)的主力,而且還不能讓魏軍主力進入漢中,哪怕被魏軍識別疑兵,也必須在斜谷堵住魏軍主力,否則諸葛亮所有北伐軍團將全軍覆沒,這一路是相當重要,趙云必須守斜谷。
魏延和吳懿是蜀漢當時僅存的進攻型大將,需要隨諸葛亮進攻祁山及隴右三郡,魏延和吳懿是走不開的,讓魏延和吳懿守街亭實在是大材小用了,諸葛亮必須要在短時間內(nèi),困住祁山魏軍,拿下隴右三郡,魏延和吳懿是最佳人選。
除去鎮(zhèn)守四方的將領(lǐng),隨諸葛亮北伐的,守街亭最合適的人選就是王平了,王平在219年的漢中之戰(zhàn)時投降劉備,在曹操處是代理校尉,投降劉備后被任命為牙門將、裨將軍,到諸葛亮228年北伐時,王平已擔任9年的牙門將和裨將軍,并且歷來在軍中任職,作戰(zhàn)經(jīng)驗豐富,為人低調(diào),遵守法令,是最合適的人選。
諸葛亮為何不用王平?
說來說去,這還是諸葛亮的私心了,諸葛亮太看重馬謖了,想借機培養(yǎng)馬謖,并給馬謖送軍功,諸葛亮擺明了就是想提拔馬謖,馬謖是荊州人,又與諸葛亮關(guān)系非常好,諸葛亮很想培養(yǎng)好馬謖這個人,而王平就不一樣了,王平是降將,又是益州本地人,從諸葛亮的角度看,還是想培養(yǎng)荊州人,并且蜀漢政權(quán)占主要地位的就是荊州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