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讀過《明朝那些事兒》的人都知道,這本書在當年有多火。但很少有人知道,這本書的作者——當年明月究竟是何方神圣。當年明月,原名石悅,原來是順德一個小地方的海關公務員,從來都是領導不重視,同事不注意,都認為他“很一般”!∫晃煌轮两襁在感慨:“真是沒有想到,他就是當年明月!2000年大家一起進海關,幾年來他絕對默默無聞。平時習慣獨來獨往,書不離手,思維獨特,說話總讓人莫明其妙。沒想到,有這般能耐!”

“我是個異類。”他如此看待自己。事實上,在那個年代,身為公務員的他,平時不喝酒、不吸煙、不上網,惟一的業(yè)余愛好就是在家看書,看史書,顯得與周邊的人格格不入。“歷史這個東西太深奧了。我無論身處在多小的房間里,只要翻開書,就覺得是在看大海。書里記述了無數人的一輩子,一頁紙翻過去,就能翻過無數人的一輩子。所以,即使我坐在很小的房間里,也不會覺得孤獨。這種樂趣是很多人無法想像的!睋貞浡暦Q,在初中的時候,他就開始看《史記》,陸陸續(xù)續(xù)大概用了7年的時間讀完了二十四史。

不過,從小就對歷史著迷的當年明月,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卻是由父親做主,填了法律專業(yè)。之所 以沒有填報歷史專業(yè),當年明月如是說,可能不太好找工作。走進大學校門后,他不是在教室里上課,就是在自習室里讀書,別人找他出去玩,他也興趣索然,無動于衷,很多時候,他的同學甚至都找不到他。“我是一個被排斥的人,但是我不覺得孤獨。因為我知道我懂得越來越多!彼绱嘶貞浤嵌螘r光!币簿褪窃谶@段時間里,他開始系統(tǒng)讀明史,《明史》、《明通鑒》、《明史記事本末》等,順手拿來就讀。

在大學畢業(yè),也就是他20歲那年,當年明月一舉考上了廣東順德海關緝私局法制科的工作,要知道,當年全國只招5個人,大概是平均260個人里才選拔一個。那一年,他拿到了自己的第一筆工資6000元,工作上的清閑,生活上的無壓力,并沒有改變當年明月的孤僻,他還是獨來獨往,少與人接觸。“我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很開心,經常掃視周圍的人,有一種優(yōu)越感,覺得我懂得的東西超越了很多同齡人!痹谧约旱氖澜缋镒詩首詷罚斈昝髟嘛@得很知足。

2006年3月10日,他開始在天涯論壇上 發(fā)表了《明朝那些事兒》的第一篇,《朱元璋卷》開始了。從這一天,石悅成為了“當年明月”,年僅27歲。這一年,天涯煮酒論史出了一個點擊率百萬、回帖上萬的帖子,沒錯,就是他的《明朝那些事兒》。自此他便一發(fā)不可收拾,成為了當時紅極一時的網絡名人,很多出版商找來合作。

更出乎他的意料,書的銷量也好的一塌糊涂。究竟有多好呢?50萬冊的時候,出版商告訴他,五年內像你這種書不會超過五本。后來,到了400萬冊的時候,出版商又告訴他:“改革開放30年以來,你這個書的銷量可以排到前20名了。”但出名后的他依舊相當低調,在媒體的采訪面前,從不肯說出自己的真實姓名和工作單位。“寫作時的明月不是我,現實中的我是一個心存雜念的人”,他堅持把晚上的明月與白天的自己區(qū)分開來。

甚至他都沒有辭去工作,當一個專職作家!拔矣X得工作是工作。我爸跟我說,無論你出多大名也好,出多大風頭也好,你都得有一份正經的工作!绷硗猓X得寫作是簡單而純粹的,不是因為金錢,不是因為名利,而僅僅是因為心底的那一點喜歡。對于自己的早年成名,他更不以為然:“我就說我不會一直紅下去,我也不想一直紅下去。在歷史面前,很多事情都是過眼云煙,我一直慶幸自己到目前還能夠比較看清自己,不把自己當成什么大牌人物。就知道自己是一個沒事寫點東西的人。”

最佳貢獻者
2

怎么說呢,其實現在我們把原本用于高級專業(yè)知識分子的,比如“專家”,“教授”等原本帶有尊稱的詞匯,變成了現在略帶調侃和貶損的含義。專家就成了“磚家”,教授變成了“叫獸”。所以現在但凡提到專家教授,就跟小丑一樣,不嘲諷調侃幾句都不好意思出門了。

說句公道話其實這有點以偏概全了,不能因為某一些人的不學無術而否定那些更多認真做學問的人的能力和專業(yè)水平。

然后我們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為什么寫《明朝那些事兒》的人是一個小公務員當年明月,而不是歷史教授?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就像你當初上學的時候,課本和小說都是書,你是喜歡看小說呢還是課本?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更新歡看小說吧,課本那么枯燥有什么意思,有小說有趣么?因為小說是為了取悅讀者而生的,本身的創(chuàng)作目的就是迎合讀者口味,從而帶給讀者快樂和快感的,是輕松的。而課本呢,是為了傳承知識而生的,本身的初衷就不是為了迎合你的,是為了讓你學到知識的,而知識本身就是嚴謹的不允許自由發(fā)揮。

《明朝那些事兒》在前些年特別火,把明朝的歷史用一種輕松詼諧的文筆展現給了讀者。但是拿來當小說看打發(fā)時間還可以,但小說畢竟是作者結合現實的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他有一定的真實性,但是更多還是攜帶著作者本身主觀的認知,而作者的認知也不一定客觀跟嚴謹,不可避免的夾雜著自己的個人喜好。所以這就決定了這本書只是一本歷史讀物,當做消遣來看可以,但是當做學術著作還是差了點。按照中國的標準教授還真不是誰都能評上的,而這種帶有專業(yè)性質的專著,對于一般人來說就跟天書一樣,不一定看得明白,但是你不能因此說別人不專業(yè)。就好比你不能因為只喜歡看小說只看得懂就說課本沒用。

所以《明朝那些事兒》雖然是一本優(yōu)秀的作品,但是不能因此而過度拔高他的地位。還是那句話不要拿你自己的愛好去挑戰(zhàn)別人的職業(yè)!


3

我都感覺是因為他們的角度不同。歷史教授是從學究的角度去看的,所以寫出來的內容更有學術價值,并不是公眾能夠輕易明白和了解的。中國古代的史書也是這樣;径际腔逎奈难晕,一般人也看不懂。

4

教授們的重學術性,嚴謹專業(yè);非專業(yè)出身的當年明月將居廟堂之高的專業(yè)歷史,拉到普通讀者的視線,深入淺出。

視角不同,敘事方式不同,語言風格不同,造就了《明朝那些事兒》的雅俗共賞。一得歷史之深度,一得讀者之廣度。百花齊放,滿園方春,好事幸事。

不僅僅是歷史學,各個領域的專業(yè)研究,其實都需要討論如何將研究成果深入淺出得普及大眾這一課題。百家講壇也是在這方面的嘗試,很好?赡軐I(yè)性、嚴謹性上存在討論,但普及大眾的嘗試值得鼓勵與提倡。

5

正是因為是當年明月寫的才受歡迎,一般歷史教授覺得歷史是嚴肅的、認真的,為了寫好歷史總會刻板的去表述,沒有像當年明月寫的這么活潑、自然,嬉笑怒罵間讓大家了解了了大明的歷史。

6

高手在民間

7

因為接地氣的人才能寫出接地氣的文章。

8

首先呢我本人是非常喜歡閱讀《明朝那些事兒》這7部書的。一共有七部。 第一部《洪武大帝》 第二部《萬國來朝》 第三部《妖孽宮廷》 第四部《粉飾太平》 第五部《帝國飄搖》 第六部《日落西山》 第七部《大結局》,這七部書籍把明朝16個皇帝在位期間的發(fā)生的故事書寫的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就是淋漓盡致。作者當年明月用的最多的一句就是:屋漏偏逢連夜雨。明朝從朱元璋年少放牛開始講,當過乞丐,也當過和尚,后來在劉伯溫,常遇春,徐達等人幫助下大戰(zhàn)陳友諒等各路軍閥,推翻元統(tǒng)治,建立大明王朝。并廢除丞相,加強中央集權,組織錦衣衛(wèi)。后因兒子朱標早年去世,傳位于孫子朱允文。后來朱允文削番出動了老四朱棣的利益,朱棣發(fā)動靖難,趕走朱允文,遷都北京,成為明朝第三屆皇帝!后來又發(fā)生了許多重大事件,提幾個人吧:鄭和下西洋,于謙土木堡戰(zhàn)役,朱祁鎮(zhèn)奪門之變,謝晉編寫永樂大典,張居正的一條鞭法,軍事家王守仁,戚繼光抗擊倭寇,袁崇煥打贏努爾哈赤,四大太監(jiān):王振,劉吉祥,劉喜,魏忠賢。東林黨和閹黨之爭,特務機構錦衣衛(wèi),東廠和西廠之爭,還有一些皇帝,比如朱厚照喜歡獅子老虎,嘉靖皇帝,萬歷皇帝,木匠皇帝朱由校,偵探皇帝朱由檢!等等!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一時也講不完,推薦大家有時間讀一讀《明朝那些事兒》,特別好的7本書!喜歡就關注我吧!

9

掌握學術的優(yōu)越感和通俗氣的目空一切都是非?尚Φ。《明朝那些事兒》是一部相當優(yōu)秀的歷史通俗讀物,在國內通俗寫史中堪稱一流。

為什么當年明月能寫的這么成功,原因大概如下:

1.當年明月深諳網絡用語,在用語方面無拘無束!睹鞒切┦聝骸分械恼Z言非常幽默詼諧,讀來就如同在看帖,對很多人來說,全無讀書的艱澀感和無聊感,很容易被它網絡時代的語言抓住內心。

2.當年明月文筆出眾,我想這點毋須否認。明朝波瀾壯闊的276年,復雜場面無數,當年明月卻能游刃有余、詳略得當地全面展開明朝漫長的畫卷,自如地寫下這一朝代從宮廷陰謀到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幽默詼諧自然中又不乏嚴肅真實。謀篇布局的一流,讓這本書讀來極為順暢,大呼過癮。

3.當年明月很善于抓住人們的逆反心理,提出很多與傳統(tǒng)史觀截然不同的觀點,以此來鉤人胃口。大家喜歡看的是“歷史原來是這個樣子”而不是“歷史是什么樣”,對傳統(tǒng)觀點和認知逆反越激烈,人們越愛看。《明朝那些事兒》里這種寫法其實很普遍,對英宗、武宗乃至萬歷等的看法都與眾不同,對東林黨的描述更讓很多人大吃一驚。這樣一套書寫下來,不僅滿足了大家的求異心理,而且也可以在平常吹牛時滿足“你們根本不懂,歷史原來是這個樣,我知道的才是正確的”。

4.朝代本身的問題,中國人熟悉的是漢唐清,明朝在大眾之間的存在感一向較低,很多人對其的印象大概僅限于朱元璋、黑暗腐敗、魏忠賢、崇禎帝、李自成。當年明月此書一出,大大填補了人們認識的空白,對之前知道越少的領域,大家興趣越濃厚,又寫的這么易懂,當然要捧。而且知道的人越少,越容易得到人們的知識滿足感。作為最后一個漢人王朝,而由此衍生的皇漢主義大行其道,更是反過來推動了這本書的影響力。

5.很好的滿足了通俗寫史的任務!睹鞒切┦聝骸窂念^到尾,寫的不僅好看,而且涵蓋了明朝大部分政治事件,從后宮陰謀、政治爭斗到征戰(zhàn)攻伐,樣樣皆有,看完以后你總能對明朝有個大概認識。對于普通人來說,達到這個程度足矣。

為什么不是歷史學者寫出來的,原因大概如下:

1.歷史學的研究是非常專業(yè)化的,專著與論文有著非常嚴謹的規(guī)范和精細的研究題目。這就決定了歷史學著作的艱澀難懂,距離圈外人相當遙遠,內行不是寫給外行看,外行看不懂也不想看。

2.學術思維定勢的限制。習慣了論文書寫規(guī)范后,很少有歷史學專業(yè)人士下筆寫文章不受規(guī)范影響,縱使要寫通俗普及類著作,下筆也不自覺地含有濃郁的學院派氣息。我自己也嘗試寫過些普及文章,即使我再提醒自己,還是不免含有一股學術氣。所以對大部分歷史學者來說,即使寫通俗讀物,也不會寫的像當年明月那般接地氣,可以自如地使用網絡語言。此外,學術共同體內存在諸多束縛,有些背離傳統(tǒng)觀點過遠的觀點,歷史學者不敢輕易提出,否則會引起軒然大波,甚至影響自己的飯碗。

3.歷史學者的嚴謹精神。圈外的通俗讀物作者很大膽,什么都敢寫,有些地方打個哈哈混過去,有些地方全靠天馬行空的想象,你也不知道他說的對不對。但歷史學者經受學術訓練之后,對任何問題都不敢馬虎應付。即使是寫通俗讀物,也要力求不出紕漏,句句都有史料支撐,有問題也要廣泛求索進行一番考證。這就導致圈內人寫一篇普及讀物的時間,人家估計都寫了一本書了,而且圈內人那些繁密的考證,一般人又沒人愿意看。

4.國內歷史學術圈存在鄙視歷史普及的風氣。中國史學界其實離大眾的距離相當遙遠,這點在年輕學者中還好,在中老年一輩中尤其嚴重,對歷史普及不屑一顧,認為那都是浪費時間、浪費學術精力,你寫他還鄙視你。這就導致了大家對歷史普及不熱心,你就是想寫,寫出來也不免在圈子里獲得些罵名。別說寫書了,就是某位有名的先生上電視節(jié)目講了講,鄙院的某位老先生還要把他批判一番。

5.歷史學者沒有精力去寫普及讀物。文債壓身,各種論文如山壓來,職稱項目壓迫下,哪來的時間寫普及讀物。就像我上一點說,年輕學者其實是不反對歷史普及的,但年輕學者負擔最重,被壓的喘不過氣來,那是有心普及無力實踐。

這層樓里的諸多答案其實都過于偏激,一方是對《明朝那些事兒》為代表的普及寫史嗤之以鼻,專業(yè)知識優(yōu)越感強的驚人;要么是把歷史學界一頓黑,認為學者不過是一堆不食人間煙火的腐儒,觀點狂妄的驚人。其實兩者大可不必,公共史學是一個應該坐下來好好討論的問題,絕不應該非黑即白,對立嚴重。

史學研究不該與社會分道揚鑣,將歷史研究的成果用通俗的方法展現給大眾,是歷史學界責無旁貸的義務。這點歐美史學界做的比我們強得多,歷史學者所著的優(yōu)秀普及讀物非常普遍,國人耳熟能詳的《萬歷十五年》自不必說,諸位也可去找《馬丁·蓋爾歸來》、《圣巴托羅繆大屠殺》等西方史學名著,看看面向大眾的趣味可讀性和歷史研究的深邃是如何結合為一體的。但是在中國史學界,這方面可以說是非常不足,學者寫普及類讀物的少,寫的優(yōu)秀的更是鳳毛麟角。那么歷史知識的傳播領域就成為了一片空白——一方面,歷史知識的受眾面非常廣闊,但需求的程度大多是淺嘗輒止;另一方面,歷史知識的主要占有者歷史學者不來寫普及讀物,即使寫也難以讓大眾接受。這個空白不可能長期存在,以當年明月為代表的一批圈外歷史普及者出現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他們不在圈內,沒有歷史學共同體內的種種束縛,揮筆自由,善于迎合大眾,而且寫起來無需擔心條條框框——可以隨便寫,因為什么都可以算作“我個人”的解釋。壞處是這一群體良莠不齊,部分下三濫普及著作的橫行導致了地攤貨的泛濫;但其益處仍然不可抹殺,先前留下的空白被填補了,大眾對歷史知識的需求得到滿足,歷史的熱度在國人之中也常年不衰。對歷史學科來說,其益處更不可小覷,一門學科想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會斷絕的人才供給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如果沒有這一輪歷史熱,高高在上的歷史學在常人眼中極為枯燥,報考這一專業(yè)的學生會越來越少,屆時歷史學有可能出現人才危機。若想保證有人入門中,要先保證有人去喜歡它,《明朝那些事兒》為代表的普及寫史大熱,特別使一大批青年人對歷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而促使其中的不少最終學了歷史專業(yè),走入學術領域。老實說,我現在能學歷史這個專業(yè),和小時候對《明朝那些事兒》的癡迷不無關系。到今天,雖然我的專業(yè)領域離明史很遙遠,但我對明史仍然懷有著很大興趣。

誠然,此書的真實性和客觀性都大可商榷,《明朝那些事兒》強烈地注入了作者的個人好惡,是接近于歷史小說的通俗個性寫史。當年明月以主人公串起線性敘事,只要與他認可的主人公做對的,無論其人如何,都會被描述成反派。當年明月對言官群體的極度厭惡和對氣節(jié)的推崇,對善惡的評判和貪腐的價值判斷,使得其對相當一部分人的評價都值得商榷。而有些歷史事件,其實在描述中也只是出于其本人的想象,這就是一部虛實相間的書。但就如我上面所說,它使很多對明朝一無所知的人可以正視那個時代,知道那個時代還發(fā)生了如此多的時間,使得很多人覺得歷史很好玩(雖然真正的歷史并不好玩),喜歡上了歷史,使得不少青年因此選擇了歷史專業(yè),步入歷史學界。它已經無愧于它的普及定位,如此之書,怎么能輕蔑視之呢?

而部分人走入另一個極端,對歷史學界恨之入骨,這也是很荒謬的。以歷史學研究之專業(yè)程度,非要要求其著作不用術語,讓大眾都能看懂,其實是不可能的。正如所有學科進入研究領域,是絕對會走入精深的一端,與大眾保持距離,歷史雖然參與門檻低,卻不代表歷史學術的門檻低。有嚴謹的學術規(guī)范存在,大部分學術專著就是那個樣子,就是令一般人望而卻步。你不能要求每一部專著都寫成《萬歷十五年》,那樣無法研究、無法說明太多問題,而沒有一般人看起來繁復冗長的考證,很多問題也是說不清楚的。

所以絕不可求之過甚,認為歷史學界缺乏普及之作,就反過來要求歷史學界必須全盤以普及之作行之,而泯滅自身所有的研究規(guī)范。專業(yè)的學術研究很難接近眾人,它在很大程度上也不是面向圈外人閱讀的,有自身的書寫方式,無可厚非,絕不可目之為不食人間煙火。

最后的問題又回到妥善解決歷史普及問題上來。公共史學在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方面,歷史學界需要保持高水平、專業(yè)化的研究,不可讓過于通俗的寫史形式侵蝕到研究本身來;另一方面,歷史學界也應該摒棄舊有的清高習氣,正視歷史普及的意義和責任,寫出高水平的普及著作,將已有的研究成果向世人分享。這兩者完全是并行不悖的。

歷史普及來自于歷史研究,歷史研究需要歷史普及的傳播。當年明月們也好,歷史學者們也罷,只要能為我們揭開歷史的迷霧、探尋古人的大千世界,就都是值得尊重的,何必非要互相攻訐,互相施以優(yōu)越感呢?

10

我是廣陵君!我來說下我的觀點。

我是偶然從同學那里了解到這部書的?戳艘院螅杏X寫的太生動了,歷史其實并不是枯燥的,其實我想說,這就是真正的歷史啊,活靈活現的,就像錄像帶一樣。據我所知,當年明月是某海關的公務員,我和他一樣,酷愛二十四史,人家過得這么大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在寫明朝那些事之前,他閱讀了很多明朝方面的歷史書籍,正史野史,一部書寫了有十年之久,想想看,多不容易,歷史老師有時候并不是真的喜歡歷史,只是混口飯吃,興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師,當年明月如果不是真的熱愛歷史,也不會花十年之久的時間去寫明朝那些事,不是嗎?

人在拋開了利息的追求下,反而能追尋真的自我。世界就是這么奇妙!我是廣陵君,喜歡二十四史的可以關注我,每天都會更新生動的歷史故事!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