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朱棣攻入皇宮后殺盡宮中美女是為了斬草除根不留隱患,不得不說朱棣可真是心狠手辣。

自古無情帝王家。在古代皇室親情是最一文不值的東西,為了自身的利益這些帝王子孫不但能夠?qū)τH兄弟們大打出手,甚至還能狠下心來將他們趕盡殺絕,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李元吉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僅是兄弟能夠反目成仇,就連隔代的叔侄也能為了權力自相殘殺,明朝永樂大帝朱棣就曾將皇位從侄子朱允炆手中搶奪過來,并且在攻破皇城以后還將斬草除根的理念奉行到底,殺盡宮中美女,其手段之狠辣讓人不寒而栗。

朱棣為什么要造反?

其實朱棣造反更多是被逼無奈的舉措。 眾所周知朱元璋對于皇太子朱標寵愛無比,或許在他心目只有馬皇后與朱標才是真正的自己人。所以為了培養(yǎng)朱標,他甚至親自選出大學士宋濂擔任太子師,并且還他頻繁與自己的開國大臣接觸,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朱標一定會繼承皇位。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以往的努力全都付諸東流。太子死后,朱元璋沒有選擇其他兄弟作為皇位繼承人,而是愛屋及烏將希望寄托于皇太孫朱允炆。這時候朱棣幾兄弟雖然心有不滿也只能默默接受。

而朱棣造反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朱允炆削藩的舉措。我們知道朱元璋這個人猜忌心非常強,幾乎不信任任何人,所以明朝開國三十五位大臣最后只有三位得以保全自身,其他人全都死于朱元璋的屠刀。

那把這些文臣武將殺光之后誰又能來守護明朝的安全呢?自作聰明的朱元璋選擇將保家衛(wèi)國的任務交給自己其他幾個兒子,在將他們封為藩王以后還給予他們一定的軍隊,這也造成了明朝中央政權掌控力不足的局面。

朱元璋在位的時候這些藩王一個個都老老實實不敢有半點非分之想,這是因為朱元璋有能力將這些兵權全部收回來。 然而繼位的朱允炆無論是威望還是能力都遠遠不如朱元璋,面對地方強大中央弱小的現(xiàn)狀他感到無比害怕,所以動了削藩的心思。

在齊泰和黃子澄的幫助之下,朱允炆削藩的道路一直暢通無阻,周王、代王、齊王等人先后被貶為庶人,眼看削藩令就要落在自己的頭上,朱棣終于坐不住了,他破罐子破摔,率領大軍與朱允炆抗爭到底,最終奪取了皇位。

朱棣為什么能造反成功?

朱棣造反成功除了與朱元璋肆意殺害開國功臣致使人才凋零有關以外,還與朱允炆智謀團的決策失誤有關。

朱允炆上位以后根基非常不穩(wěn)固,雖然藩王對于中央的威脅很大,但這絕不是短期內(nèi)能夠妥善解決的事情,而當朝核心大臣齊泰卻建議朱允炆即刻就實施削藩的舉措,并且手段非常激烈粗暴,所以才會遭到朱棣等人強烈的抵抗。如果朱允炆能夠循序漸進一步步削藩,或許根本就不會發(fā)生靖難之役。

大臣黃子澄也是削政策堅定的支持者,然而齊泰只是操之過急,而他則是鼠目寸光。他建議削藩時采取先易后難的順序,這給了朱棣足夠反應的時間與從容調(diào)度的機會。如果借朱棣進京吊唁的時機將他扣留下來,那日后怎么會有那么多麻煩?因此黃子澄的鼠目寸光同樣為朱棣造反成功加了一把勁。

將老將耿炳文替換為李景隆更是朱允炆下的最臭的一步棋。其實朱棣在造反初期與朱允炆交鋒好幾次都是處于下風,甚至有可能被徹底消滅,因為當時開國老將耿炳文還在,憑借自身能力他完全可以守護好中央朝廷。

耿炳文堅持固守城池的戰(zhàn)略,并且等待多方救援將朱棣包餃子,眼看朱棣即將被消滅,這時候朱允炆硬逼耿炳文出戰(zhàn)致使戰(zhàn)事失敗,而后他又撤下耿炳文換上不堪大用的李景隆,使得朱棣扭轉(zhuǎn)局勢大獲全勝,朱允炆也因此陷入被動的局面,最后一步步走向滅亡。

可以說朱棣能夠成功篡位,朱允炆以及他的智謀團功不可沒。

朱棣為什么要殺盡宮中美女?

按理來說,勝利者在得勝以后都會選擇直接接收對方的后宮,李世民和曹操都是這么做的,只不過朱棣不但對這些美女絲毫不敢興趣,反而放了一把大火將這些美女連同太監(jiān)、宮女合計上千人一起趕盡殺絕。

朱棣這種做法是為了不給自己留下后患。因為自己坐上皇位名不正言不順,如果這些妃子宮女有一個人懷上了朱允炆的孩子,那這個孩子就有可能成為自己日后的隱患。所以秉持著“寧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個”的理念,朱棣干脆直接將這些女子全部殺死以絕后患。

其實哪怕朱棣登基以后,這個皇位也一直坐的不安穩(wěn),為了防止朱允炆的舊部卷土重來,朱棣甚至將明朝都城從南京移到北京,并且還多次派遣鄭和下西洋尋找失蹤的建文帝,可見一天不見朱允炆的尸體,朱棣就一天不能心安。

綜上所述,朱棣造反與建文帝削藩政策有關,他能造反成功朱允炆及其智謀團功不可沒,至于攻入皇宮后朱棣殺盡宮中美女是為了永絕后患,不得不說朱棣真是一個心狠手辣的雄主,或許這也是他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吧。

最佳貢獻者
2

朱棣進京后把宮女斬草除根的事情史料中是沒有記載的。要說朱棣斬殺了跟建文帝有關系的宮女嬪妃,也許有這種可能,但不會像傳言說的那樣慘烈。

之所以說朱棣進京后殺宮女,我認為這是必然的,本來就找不到朱允文,還不找她的女人算賬?萬一哪個女人懷有龍種咋辦?我想,不管朱允文找不找得到,跟其有關系的宮女肯定是活不成的,尤其是那些嬪妃們。朱棣殺大臣最狠的連其親朋好友都要殺掉,何況建文帝的老婆們?

一,朱允文登基要削藩,朱棣要造反。

朱允文當皇帝,朱棣是不支持的,自己有勇有謀、戰(zhàn)功卓著,老爹居然立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朱允文當皇帝,而且還差著輩呢,但起初只是反感并沒有謀反之意。

建文帝即位之初,是有幾位大臣輔佐的,其中以齊泰、黃子澄等為首的智囊團就向建文帝獻策削藩,因為削了藩就能打消各藩王勢力,對加強皇權有好處,此時不削,尾大不掉,萬一出現(xiàn)什么情況可不好控制。這樣的建議朱允文當然會舉雙手贊成,隨后開始著手削藩。

朱允文采用先捏“軟柿子”的方法打壓了幾個藩王后,茅頭逐漸對準了燕王朱棣,朱棣肯定不干了,本來就有怨言隱忍不發(fā),這回你倒找上門來。就這樣雙方派人你來我往互相試探著,最終在建文帝要動手的時候,朱棣也做好了還手的準備。

后果眾所周知,朱棣喊起“清君側(cè)、除奸臣”的口號,一路南下殺將而去,最終用四年時間擊敗了朱允文的軍隊,進京自己當了皇帝,身為建文帝的朱允文卻不知所蹤。

二,朱棣登基后,奮力鏟除敵對勢力。

朱棣登基后將當初反對他的人統(tǒng)統(tǒng)趕盡殺絕。對主要大臣齊泰、黃子澄等給予了“特別照顧”,尤其是方孝儒,居然被誅了十族。

朱棣進城后,朱允文就把皇宮一把火燒掉了,有人說其被燒死,有人說逃跑當和尚去了。朱棣見朱允文生不見人死不見尸,就草草假意把朱允文皇后的尸體當做建文帝給埋了。

三,事情到此還沒有結(jié)束。

如題,朱棣沒有見到朱允文并不代表后宮的嬪妃宮女們就能幸免。至此我想朱棣肯定是找不到老的拿小的算賬。畢竟改朝換代可不是小事情,這種事情是不可以調(diào)和的,所以我認為,朱棣會把和朱允文有關系的宮女嬪妃們統(tǒng)統(tǒng)殺掉,以絕后患。

冤有頭,債有主!至于有的說法說朱棣殺掉了后宮所有的女人,我想朱棣不會這樣做,也不可能這樣做的~因為報仇歸報仇,民心歸民心嘛……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不妥之處還請斧正!謝謝!我是@璽印芳華 感謝您的關注!

3

謝邀。筆者以為首先要解釋一下為何會有朱棣攻入皇城這件事情的發(fā)生,才能了解題主問題中的事件是否真的發(fā)生,以及為何會發(fā)生。

燕王靖難

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蒙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生母馬皇后(請勿提《南京太常寺志》這本偽書)。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燕王,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就藩于北平(今北京)。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后,朱棣侄子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改明年年號為建文。從朱允炆的年號可以看出,他是要和他爺爺對著干的。因此在洪武朝行之有效的親王守邊政策,在朱允炆和他背后的文官集團手上被破壞的一塌糊涂。

王學圻飾演的朱棣

當時出鎮(zhèn)在外的親王一共有15人。其中屬于朱允炆叔父輩的是燕王朱棣(封國北平)、周王朱橚(封國開封)、楚王朱楨(封國武昌)、齊王朱榑(封國青州)、蜀王朱椿(封國成都)、湘王朱柏(封國荊州)、代王朱桂(封國大同)、肅王朱楧(封國甘州)、遼王朱植(封國廣寧)、慶王朱栴(封國寧夏)、寧王朱權(封國大寧)、岷王朱楩(封國云南)、谷王朱橞(封國宣府),合計13人。屬于朱允炆堂兄弟輩的是秦王朱尚炳(封國西安)和晉王朱濟熺(封國太原),合計2人。

朱允炆上臺后當即于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將周王朱橚廢為庶人,此后建文元年四月齊王朱榑、代王朱桂相繼被廢,湘王朱柏被逼自殺。六月岷王朱楩被廢。七月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十月寧王朱權隨同燕王一起靖難。而遼王朱植、谷王朱橞放棄封國返回南京,肅王朱楧從甘州內(nèi)遷至蘭州。13位叔父逼反了2人,逼死了1人,囚禁了4人,占比超過一半。而朱元璋對遼東、大寧、北平一帶精心構(gòu)建的防線全部垮掉。大明王朝如果任由朱允炆和文官集團這樣折騰,恐怕難逃二世而亡的悲劇。

燕王篡位

朱棣起兵后經(jīng)過三年的鏖戰(zhàn),終于在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13日由金川門進入南京。諷刺的是打開金川門的正是逃回京師的谷王朱橞,建文帝朱允炆之人心盡失可見一斑。南京陷落后只有魏國公徐輝祖組織了小規(guī)模的抵抗,朱允炆本人則在絕望之中和皇后一起在奉天殿自焚而死。

譚學亮飾演的朱允炆

現(xiàn)在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了,朱棣到底有沒有在攻入皇城后將宮中美女斬草除根呢?這個說法既不見于《明史》,也不見于《明太宗實錄》,而是出自清初史學家谷應泰所著《明史紀事本末》。

清宮三日,諸宮人、女官、內(nèi)官多誅死,惟得罪于建文者乃得留!睹魇芳o事本末卷十六》

由于缺乏旁證,筆者不好因為谷應泰是清朝順治四年進士身份,就說他一定會對明朝的事情百般誣蔑,姑且認為此事屬實,那么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從谷應泰的記述來看,當時處死之人是三種身份,我們就分別來剖析一下。

  1. 宮人:明顯是指朱允炆的后宮,按照朱元璋的規(guī)矩,皇帝死后宮人都要陪葬。那么處死這些宮人,對于朱棣來說是名正言順,根本無需背負罵名的。至于其中是不是還有已經(jīng)懷有身孕的,那就不在朱棣的考慮范圍內(nèi)了。說你沒有就沒有,正好一了百了,永訣后患。換句話說,朱棣連朱允炆的兒子朱文圭都沒殺,他何必擔心這些宮人再為朱允炆生一個后代?繼續(xù)關起來就是。
  2. 宮女:如果說宮人需要陪葬,宮女是不必的。對于這些前朝宮女能不能再用呢?如果朱棣是順位繼承,那當然沒有問題。但現(xiàn)在他是暴力篡位,這些宮女的主人都殉葬了,她們會不會對新皇帝、新皇妃懷有仇恨呢?不能排除。但實際上朱棣是沒有必要殺掉這些宮女的,一般的通行做法是放出宮去,還可以為皇帝博一個好名聲。再不濟也可以送入浣衣局,還可以為朝廷創(chuàng)收,何必要肉體消滅呢?
  3. 內(nèi)官:其實和宮女性質(zhì)差不多,朱棣一般不太會再留用他們。而內(nèi)官們既不能送出宮,又不能送去浣衣局,還真不如殺掉了事。但是谷應泰還加了句尾巴,叫“惟得罪于建文者乃得留”。但是建文朝時朱允炆和內(nèi)官的關系是非常緊張的,谷應泰本人也在《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對此進行了記錄:“帝又御內(nèi)臣甚嚴,皆怨望,遂密謀戴燕王,告以金陵空虛,宜乘間疾進。”從這里可以看出燕軍南下,是得到了皇宮內(nèi)的內(nèi)線消息。那么這些內(nèi)官之死,很可能就是被殺人滅口了。

結(jié)語:從筆者的分析來看,朱棣進入皇城之后,朱允炆的后宮肯定是會陪葬的。但這出于朱元璋的祖訓,并非朱棣擔心他們會生下朱允炆的子嗣。至于宮女和內(nèi)官到底有沒有被殺,那就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4

因為朱棣是奪取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害怕后宮中有人懷了皇子,給自己帶來威脅。

朱元璋原先選擇了自己的大兒子朱標為太子繼承皇位,但皇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標死后,朱元璋準備立朱標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長孫朱允炆繼位。但是朱允炆畢竟年紀尚小,朱元璋害怕他沒有辦法管理住朝中那些功臣,于是在自己晚年大肆斬殺當年和自己一起建立王朝的功臣,為自己的小孫子鋪路。朱棣看到朝中這樣的局面,就已經(jīng)知道不妙了,自己遲早也是其中一個,但朱元璋還沒有為朱允炆完全鋪好路的時候就去世了,這個時候年紀輕輕的朱允炆上位了?赡苁悄贻p氣盛,或者是別的原因,朱允炆登基以后,自己還沒有站穩(wěn),根基也不扎實,就想著削藩。這樣的命令一出,各地的藩王肯定心里不愿意,但是朱允炆執(zhí)意于此。擁兵自重的藩王于是決定群起而攻之,紛紛起兵,想要推翻朱允炆的統(tǒng)治。這些藩王中,燕王朱棣的隊伍是其中最強的,因為在邊疆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在藩王里面的威望也高,最終朱棣順利地打敗了侄子朱允炆,打進皇宮后,得知朱允炆已經(jīng)被燒死了的消息,朱棣自然不信,但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到朱允炆,憤怒的朱棣便將皇宮內(nèi)的所有女人都殺了,為何?

因為朱棣害怕皇宮之中有妃子懷了朱允炆的皇子,以后會威脅到他;或者有人受了朱允炆生前的恩惠,對他不利。所以,殺掉所有人是最穩(wěn)妥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沒有后顧之憂。

5

對于一個歷史事件,考證它的真實性,必須要有多種不同的史料印證,如果只從一本歷史書籍中找出一個歷史事件的證據(jù),是不具備客觀性的。

一、明成祖朱棣殘殺宮女來源于朝鮮的《李朝實錄》,但是中國的官方史書中沒任何記載!睹魇贰,《明實錄》均無記載。同時,中朝方面的史料出現(xiàn)矛盾。

二、明代執(zhí)行死刑在北京的西四,而不在紫禁城中,而西四無法容納這么多的女犯。另外一點便是,此事發(fā)生前后,并未有明朝朱允文并未招募良家女子入宮為婢,充實后宮的記錄。

三、民間的私修史書,包括時人筆記,野史都未記載此事。且清代中國學者并未討論過此事,似乎不知。綜上,此事不可信。

6

我是@歷史的史光機 ,我來回答!朱棣發(fā)起靖難之役后,經(jīng)過艱苦卓絕的戰(zhàn)爭,終于打進了京城,接下來就該享受勝利果實了,他真的在這個時候殺光了皇宮里所有宮女嘛?當然是不可信的,那么怎么會有這樣的傳聞?

1.傳聞的細節(jié)如何,發(fā)生在什么時候。

首先,朱棣靖難之役后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沒有任何關于朱棣屠殺宮女的記載,明朝編撰的《明實錄》也好,清朝編撰的《明史》也好,都不見這樣的記載!

其次我們明確下這段故事的細節(jié):實際上故事描述朱棣屠殺皇宮女眷的時間,并不是靖難之役后,而是朱棣62歲時!這個故事不僅生動而且恐怖:六十二歲的朱棣,在各國使團進京時,偶然發(fā)現(xiàn)皇宮里的朝鮮宮女與太監(jiān)通奸,一怒就下令追查,一查可不得了,竟然抓出三千多“作風”有問題的宮女。這下朱棣的憤怒指數(shù)飆升了,竟下令把這三千名宮女在明朝紫禁城里當場活剮。而且他還親自操著刀上陣,屠戮受刑的宮女。

這個描述里,朱棣仿佛化身成為變態(tài)殺人狂魔,不僅心狠手辣,而且是在紫禁城里活剮,作為皇帝居然還有親自動手殺人的欲望,更別提彼時的朱棣已經(jīng)62歲高齡!僅僅這里,就讓人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

2.故事來源:一個奶媽的自述

那么這個繪聲繪色的故事既不見于正史,也不見于國內(nèi)的野史,究竟怎么流傳下來的?翻遍包括當時各國使團的歷史文獻,均沒有這件事的記載,最后發(fā)現(xiàn)唯一記載這件事的,只有朝鮮的《李朝實錄》,是朝鮮的史官,聽一個名為“金黑”的奶媽在明宣宗時期回到朝鮮時講述的,而在明朝的《明宣宗實錄》里,確實有這么個金黑奶媽!

但是問題又來了,這名名為“金黑”的奶媽,直到明英宗時期,才被放行回到朝鮮,和這名朝鮮史官的記載,差了至少30年……

3.為何獨獨朝鮮史官要編排這一段故事

《李朝實錄》的這段故事,妙就妙在它居然能和歷史上真實的人物對上號,雖然時間上差太多,但是有心人自然能聯(lián)系到朱棣身上去。

朱棣由于得位不正,對待建文帝舊臣手段殘忍,以至于歷史上一直被評價為暴君,而朱棣也確實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對待自己的敵人一向是心狠手辣!

這段故事明顯是抹黑朱棣,目的也不言而喻,營造一個暴君和精神病的朱棣人設,,塑造明朝周邊國家受迫害的形象…這個小故事能流傳幾百年,不得不說這些人編故事的能力,真是一流!

7

這一條我絕對相信,因為朱棣他是造反起家的,建文帝才是正統(tǒng)的皇帝,謀殺皇帝這可是大逆不道啊,仔細想想看建文帝手無縛雞之力,周圍的大臣又都是些書呆子,他有機會跑出南京城嗎?那么真相來了,其實建文帝早就被殺死在了皇宮之內(nèi),只是朱棣不愿意背上殺害皇帝的罪名。所以必須把所有的知情人全部殺人滅口,這些可憐的公女就成了替死鬼。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