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靖難之初,當朱棣發(fā)兵南下時,他的第一高參姚廣孝提出了一個請求:“

如果奪取了建文帝的天下,一定不要殺方教孺,否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三年后,方孝孺面對坐在皇帝寶座上的朱棣,誓死不肯為朱棣寫詔書,最終被殺,連累十族八百七十三人一起被誅。

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誅十族的人,他的死是“古今成仁之禍烈,未如此也”。

(方孝孺)

在死亡面前,方孝孺沒有退縮,他的家人也表現(xiàn)了相當大的英勇氣概。

他的弟弟方孝友臨刑時口占一絕,其中有兩句是“華表柱頭千載后,旅魂依舊到家山”;他的兩個女兒被追捕時,不屈投河而死。

方孝孺,字希直,明初浙江寧海人,著名學者,被譽為“天下讀書種子”。

他出生在一個中級官僚家庭,父親方克勤是儒學大家,也是著名的忠臣。

方孝孺 早年拜在名士宋濂門下,刻苦讀書,宋濂對他寄以厚望,稱方孝孺是“孤鳳”。

洪武九年,在明初三大案的“空印案”中,剛上任沒幾天的方克勤被朱元璋冤殺,五年后宋濂又因胡惟庸案的牽連而死。

方孝孺對政治充滿了失望,回鄉(xiāng)隱居,朱元璋兩次征召不至。直到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強召方孝孺出仕。

(誅十族)

朱元璋對方孝孺的才學十分敬佩,將他視為自己死后留給孫子朱允炆的政治遺產(chǎn),是建文帝興旺大明的倚仗。而建文帝在朱元璋死后十分信任方孝孺,將他當作政治上的第一顧問,不論大小事情,全都要向方孝孺請教。

朱棣起兵奪取了天下之后,為了取得天下人心,他迫切需要以方孝孺為代表的舊朝重臣的合作,利用方孝孺重臣和大儒的雙重身份,顯示自己當皇帝在法理上和道義上的正統(tǒng)性。

但是在方孝孺眼中,朱棣就是一個篡位的奸賊,自己不可能與之合作。

朱棣在勸降方孝孺時以周公自居,用“周公輔成王”的典故來為自己辯護,但被方孝孺駁得體無完膚。

朱檔惱羞成怒,以誅九族來威脅方孝儒,方孝儒以一句“便十族奈何”頂了回去。

殘忍的朱棣果然將方孝孺的九族加上門生一起列為“十族”,當著方孝孺的面殺了八百多人。

方孝孺最后寫下“忠臣發(fā)憤兮血淚交流”的絕命詩,慷慨就義。

方孝孺該不該殺?這一點我們從后世的評價中可以很清楚的得到答案。

方孝孺一生以圣賢自任。他“持守之嚴,剛大之氣,為有明之學祖”。

他代表的是明初的那一股高潔的儒家之氣。 可是當方孝孺死后,他身上的這種正氣,慢慢的在讀書人中消失了。

他死后,朱棣對他不斷丑化,禁止讀方孝孺的著作,將方孝孺打扮成一個禍國的奸臣,都是他和齊泰等人誤國,才使建文帝成為昏君,他朱棣這才無奈之下行周公之舉。

而世人見取義成仁帶來的是十族被滅的慘狀,讀書人的生命價值取向漸漸被扭曲了。

從方孝孺死后,“成仁取義之訓,為世大禁”。讀書人放棄了理想,屈服于恐怖的政治勢力。

其實一開始,朱棣恨的人不包括方孝孺,他恨的是齊泰、黃子澄這兩個力主削藩的建文大臣。

朱棣不過是想利用方孝孺為自己篡位尋找一個遮羞布。如果方孝孺合作,不但不會死,反而高官厚祿就在不遠處向他招手。

可是方孝孺選擇了反抗,他不肯背叛自己的內(nèi)心,從這一點上來說,他是偉大的,是不該死的。

方孝孺死后,雖然朱棣嚴禁人民讀方孝孺的著作,但仍有很多讀書人偷偷的保存了方孝孺的作品。

朱棣一死,為方孝孺平反的聲音便此起彼伏,幾乎貫穿了明朝中前期整個歷史時期。

這說明在天下人心中,方孝孺是無罪的,是冤死的,朱棣殺方孝孺,是不得人心的。

方孝孺是當時士林領袖,又是朱元璋親選的托孤大臣,正在方孝孺用他的學識,推行他的理想的時候,朱棣打破了方孝孺的理想。

在一個品德高尚的士林領袖和一個篡位的奸臣之間,矛盾是根本不可能調(diào)和的。

明代大儒劉宗周說過,方孝孺“非孔孟不師,非伊周不任”,他的死,是儒家傳統(tǒng)中忠君順道精神的最好體現(xiàn)。

相比之下,揮舞屠刀的朱棣的形象是那么渺小,那么低賤。 所以,方孝孺之死,“世人多惜之矣”!

參考資料:《明史》、黃宗羲《明儒學案》

歪眼小史工作室

作者:馮生

最佳貢獻者
2

方孝孺是明朝的文臣,對于朱元璋選的皇帝朱允文非常忠心。朱棣曾兩次向方孝孺拋出橄欖枝,方孝孺拒不答應朱棣的招攬,最后被朱棣誅殺了方孝孺十族,約873人。

方孝孺死后被后來的南明弘光皇帝追封謚號“文正”。縱觀我國古代歷史上被封“文正”謚號的大臣,死后能被追封為文正的基本上都是對國家社稷有功,或者是文人敬仰的對象。像唐朝的魏征,宋朝的范仲淹,司馬光,清朝的曾國藩等這些都是在死后被追封為“文正”。作為臣子,只要不謀反文正就是文人最高的謚號了。

皇朝奪權(quán)更替,方孝孺選擇忠于正統(tǒng)

明朝惠帝當上了皇帝,朱棣認為自己更適合當皇帝,所以不服氣他家老爺子沒選他當皇位繼承人。當時朱棣手中也有權(quán)利,想當皇帝只能造反,想造反成功還得多招攬有影響力的加入,光方孝孺就被朱棣招攬過倆次。

  • 一,朱棣發(fā)兵南下時,想讓方孝孺寫討伐的檄文,朱棣有招攬方孝孺的意思,也想利用方孝孺在文臣中的影響,方孝孺直接拒絕朱棣的招攬。后來朱棣造反了之后,朝廷發(fā)兵討伐朱棣,很多討伐的詔書和檄文都是出自于朱棣的手中。方孝孺對朝廷的正統(tǒng)忠貞不二。
  • 二,朱棣造反成功,快登基時。姚廣孝了解方孝孺的脾氣,知道方孝孺肯定不會投降,姚廣孝給朱棣說:“方孝孺肯定不會投降,即使他不投降,希望也不要把他殺了,殺了方孝孺天下人,讀書的種子就滅了!敝扉ν饬艘V孝的說法。登上皇位的時候,想讓方孝孺寫登位詔書。 畢竟方孝武在文人中影響頗大,如果方孝孺肯低頭,朱棣也不想殺他。本來皇位來的就不正統(tǒng),再殺了方孝孺影響更不好。

方孝孺不僅不同意給朱棣寫詔書,還罵朱棣。朱棣氣急了把方孝孺車裂了。不僅如此,還誅了方孝孺的十族。這是新仇舊恨加一起,把他們老方家的十族給滅了才解恨。畢竟一把不能為自己用的刀,還可能隨時會傷自己,留著也沒用不如毀了。

方孺重氣節(jié),以死留清明

方孝孺和別的文正相比,并沒有為國家和社會做出太大的貢獻。他的寧死不屈是一種氣節(jié)和血性的表現(xiàn),他用他的忠義,寧死不降在歷史上留得了清名。

方孝孺被殺不是誰對誰錯的事,而是立場的不同,方孝孺忠于惠帝,自然和竊取江山的朱棣為敵,而朱棣認為自己能力比惠帝強,就該當皇帝,尤其是朱棣已經(jīng)當上皇帝,明朝大部分官員都已經(jīng)歸順,對于不能為自己所用的人當然是除之而后快。

方孝孺用他的死,表明自己忠于正統(tǒng)的決心,對方孝孺來說重死大于重生。對于朱棣來說,對于有才不愿歸順的人,用鐵血手腕震懾不服的人,表明自己是勝者為王。

3

說起方孝孺,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國史上第一個被誅十族的人,但其實呢,方孝孺所謂的被誅十族,不過是民間野史記載而已。

事實上,關于方孝孺之死,一直以來都有這樣三種說法:

第一種:按照明王朝的官方史書《明太宗實錄》記載,朱棣抓住方孝儒后,方孝儒向朱棣叩頭祈哀。但朱棣認為他與黃、齊是慫恿建文帝肆意胡為的罪魁,所以還是把他同齊泰、黃子澄一塊殺了。(“執(zhí)奸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至闕下。上數(shù)其罪,咸伏辜遂戮于市!保

第二種:按照后來滿清修定的史書《明史》記載,說是明成祖叫方孝儒起草及位詔書。方孝儒大罵成祖并拒絕起草詔書。于是明成祖殺害了他。(“孝孺投筆于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勺媾葜T市)



除了這兩種官方說法,民間還有一種說法,也就是我們最熟悉的那種說法,它是出自明朝嘉靖年間一個叫做黃佐的大文人所寫的一本雜文小說,叫做《革除遺事》。

按照這本書中的記載,說是明成祖要方孝儒起草繼位詔書,方孝儒不肯起草,明成祖就以誅他九族恐嚇威脅他。方孝儒卻說,你就是誅我十族又能怎樣?于是明成祖遂誅了他十族。

對于以上這三種說法,雖然第三種說法最為流行,但從可信度來說,第一種說法和第二種說法顯然要遠遠高于第三種說法。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先不說官方的權(quán)威性,就按照正常人的情理和邏輯來推斷,第三種說法也是非常不可信的。

首先,朱棣繼位的詔書是件何等神圣和意義重大的事情,他卻以誅九族來威脅方孝儒寫,就算最后方孝孺屈服,那這樣的繼位詔書又有什么意義呢?反而會讓自己成為后世人的笑柄。

因為,朱棣這樣做,不就相當于告訴天下,人們對他當皇帝根本就不服,只是迫于他的淫威才敢怒不敢言。換句話說,方孝儒根本不想為他起草繼位詔書,只是害怕被誅九族才不得已寫!

這樣一來,朱棣的這個繼位詔書,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么? 事實上,朱棣想讓人給他起草繼位詔書,從哪里找不到一個人,非得用這種手段逼方孝儒寫?這不是讓自己難堪么?我想朱棣再弱智,也不會弱智到這個地步吧!



其次,按照野史的說法,在明成祖攻打南京之前,姚廣孝曾勸他不要殺方孝孺,否則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會滅絕。

但其實,以姚廣孝這種雄才大略之人,真會把方孝儒當成非常了不起的讀書人嗎?這可靠性實在太低。

因為,方孝儒輔佐建文帝期間,既沒有獻出什么讓人佩服的奇謀妙策,也沒有做出什么力挽狂瀾的政治革新,更沒有推舉除什么杰出的人才,反而建文帝重用他,一年之內(nèi)帝國內(nèi)部大亂,四年之后帝國都城被敵人攻破。這期間,他也沒做過什么有意義的、積極的事情。

更何況,即便是單論文學上的成就,方孝孺也沒有留下任何讓大家膜拜的文學作品;同時,說起明朝最厲害的文學家們,方孝儒那是連前二十名都擠不進去。這樣的一個人,真會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真會因為他的死,天下讀書人就絕種?明顯是不可能。



更重要的,都說方孝孺被誅十族,也就是除了他的親人,還包括他的門生也被殺,但問題是,方孝孺被殺后,恰恰就是他的得意門生廖鏞替他收尸,并將他掩埋在聚寶門外的山上。另外方孝孺被殺后,他的堂弟方孝復、侄子方琬也一直都活得好好的。從這層意義上說,這個誅十族明顯就不成立。

事實上,方孝孺被誅十族的說法之所以大行其道,不過某些御用文人們?yōu)樯裨捇蕶?quán)而已。

因為,方孝儒的故事告訴人們,人們應該永遠忠于皇帝。為此就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要毫不猶豫;甚至而言就是舍棄全家、全族人的生命,也應該坦然自若、沒有半分遲疑!

在這種背景下,方孝儒自然就逐漸被神話,被樹立成為皇權(quán)時代的忠臣典范!否則,如果沒有方孝孺被誅十族這個故事,那朱棣一殺到南京城,天下都傳檄而定,文武百官都跪地迎接,甚至就是建文帝最信任的大臣,也沒有任何表示,那皇權(quán)所需要的忠君思想,又體現(xiàn)在何處?

最后,對于方孝孺這個人,如果客觀評價,朱棣殺他一點都不過分。因為,建文帝信任他,讓他負責治理國家,結(jié)果僅僅四年時間,就弄得建文帝國破家亡,多少人因這場戰(zhàn)亂而死亡,方孝孺作為罪魁禍首之一,不該殺么?

4

方孝孺被誅十族純粹是后世文人杜撰出來的,方孝孺無論放在哪個朝代,都是要被殺的。

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攻下了南京城,殺了一大批建文帝時期的臣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朱元璋留給建文帝的三個肱骨輔佐之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朱棣連一半的侍郎都殺,更何況這三個呢。

至于方孝孺的死有各種說法,這就很有意思了,仔細查找這些方孝孺之死的出處,我們就能很清楚這些說法的用意。

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是方孝孺被捉后,朱棣要求他起草登基詔書,方孝孺不但不從,反而蔑視朱棣,朱棣大怒,要誅其九族,方孝孺懟了回去:“誅我十族又如何!”,朱棣一怒之下就誅了方孝孺的十族。

第一種說法源于明朝嘉靖年間的一本小說,上面不但記錄了朱棣與方孝孺的詳細對話,而且連方孝孺的哪十族都有詳細的記錄,這基本是不靠譜的。首先時間來看,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熾登基,大赦建文罪臣,唯獨沒有提及方孝孺,更沒有說到方孝孺十族被誅的事情,這就很清楚了,被誅十族就是個沒根據(jù)的說法。

后世文人為彰顯明朝士子文人的風骨刻意美化方孝孺,歷朝歷代都有,明朝更甚。

第二種說法來源于《明史》,同樣是說朱棣要求方孝孺起草登基詔書,方孝孺拒絕,遭到了朱棣的殺害。

這種說法還具有可信度,至少刪除十族被誅的情節(jié)。《明史》是清朝官方編撰,清朝官方歷來對明朝的很多史實都進行了篡改,這是公認的事實,如果方孝孺被誅十族確有其事,清朝史官那還不大書特書,以達到抹黑明朝皇帝的目的。

連清朝官方都沒有采取“被誅十族”的說法,說明這種說法就純粹是民間野史,傳聞雜說。

第三種說法出自《明太宗實錄》,朱棣對建文帝的三個輔佐大臣,絲毫沒有客氣,直接下令處死。殺方孝孺的原因也沒有那么多說法,罪其三人慫恿、挑唆建文帝肆意妄為,不但沒有對建文帝起到輔佐的作用,反而擾亂朝綱。

這種說法前部分是真實的,朱棣毫不客氣殺了三個建文帝的肱骨大臣,后半部份就是明朝史官為朱棣臉上貼金了,竊國大盜總是要粉飾齷蹉的行徑。

這個說法應該是相當?shù)目孔V,《明太宗實錄》是記錄皇帝的實時記錄,在時間上幾乎是當天發(fā)生當天記錄,其次作為皇宮內(nèi)的史官記錄皇帝的日常行為,必須保持其真實性,所以,方孝孺的被殺的真相基本就是如此。

那么,方孝孺該不該殺呢?該殺,無論是建文帝還是朱棣都會殺了他。

方孝孺、齊泰、黃子澄三人對建文帝只有忠心,其他都是一無是處,特別是對建文朝的削藩策略起了極壞的作用,建文帝被顛覆,他們?nèi)艘撝饕熑巍W鳛殡殴侵迹瑳]有認清朝廷局勢和藩王的反彈,一意孤行,執(zhí)意快速削藩,逼反了朱棣,只此一點,就該殺。

朱棣為什么一定要殺方孝孺呢,就是因為姚廣孝評價他的那句話: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方孝孺在讀書人心里是一座豐碑,在士子、文人心里地位很高,如果他不能被朱棣所用,那么他帶來的負面影響將非常的大,文人士族在民間影響和對朝政的影響都是無形的。朱棣殺方孝孺既是對天下文人一種震懾,也是向天下人展示自己強硬的決心。

方孝孺只是一個卓有成就的讀書人,他根本不具備一個政治家的能力,他的死既是讀書人的悲劇,更是一種必然。

5

方孝孺就是愚忠害死了他,以他這樣的性格,在哪個朝代都難逃一死,為了他所謂的名節(jié),他自己死了,還要拉上873條人墊背,可悲啊。


方孝孺是浙江寧海人,自幼聰明好學,機警敏捷,長大后拜大儒宋濂為師,在宋濂的門生中,很多的知名文人都不如他,方孝孺常以宣明仁義治天下之道,達到時世太平為己任,在25歲的時候就得到了朱元璋的賞識。
朱元璋曾對太子朱標說“方孝孺是一個品行端正的人才,你應該一直用他到老!
朱元璋雖然非?粗胤叫⑷妫謺簳r不能用他,此時大明才剛剛建立,百廢待興,只有等到國家非常穩(wěn)定的時候才能施以仁政,那時才可以重用方孝孺。
朱允炆即位后,征召方孝孺到翰林院侍講,第二年又提升他為翰林學士,國家的一些主要事務,朱允炆都要向他詢問,因此方孝孺是建文帝最親近的一個大臣,可以說建文帝是他的知遇之君,所以,方孝孺對朱允炆是忠心不二的。
在歷史上很多的忠臣,他們的下場都是很慘的,尤其方孝孺是其中最慘的一個,相傳他被滅了十族。
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后要當皇帝,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但方孝孺堅決不寫,朱棣說“難道不怕我滅你九族嗎?”
方孝孺說“你即便誅我十族又如何?”
朱棣一氣之下就說“那我就成全你吧”,所以,朱棣就誅了他十族。其實,朱棣應該沒有滅掉方孝孺的十族,這里有滿清污蔑朱棣的成分,在方孝孺被殺600年之際,方孝孺的后人曾募款修繕方孝孺墓,可見,滅十族的說法不可靠。
朱棣登基的第八天,在南京的聚寶門,也就是現(xiàn)在的中華門外,當著方孝孺的面,將他的家人一個一個的進行誅殺,每殺一個還問方孝孺后不后悔,后悔還來得及,但方孝孺不但不后悔,還不斷的謾罵朱棣,就因為方孝孺為了保住自己的名節(jié),卻因他而死了873條人命。
其實,朱棣在攻克南京之前,他有一個黑衣宰相姚廣孝,曾一再叮囑朱棣,奪取政權(quán)后千萬不要殺了方孝孺,如若殺了方孝孺,那么天下讀書的種子就絕了,當時朱棣也答應姚廣孝不殺方孝孺,但方孝孺把這個名節(jié)看得太重了,不寫詔書就不寫吧,他偏偏寫了四個字“燕賊篡位”,他這樣的舍身取義就是愚忠,所以也因為這四個字,白白的丟了873條人命。
就算為了自己的名節(jié)而死,也不能不顧這873條人命啊,最后方孝孺自己也被朱棣割下舌頭,一刀一刀剮死在聚寶門外。
其實何必呢,這都是朱家人自己的事,誰當皇帝只有他能有所作為,造福人民,他就是個好皇帝,方孝孺作為外臣, 他就是陷得太深,800多條人命都沒換回所謂忠臣的一句后悔,這真驗證了朱棣的殘暴和方孝孺的愚鈍啊。







6

方孝孺字希直,是大儒宋濂的弟子,是明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因拒絕為“靖難之役”起草即位詔書被明成祖朱棣殘忍殺害并被“滅十族”。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被滅十族的人。

朱棣殺方孝孺是因為方孝孺的“正義”會讓朱棣“靖難”變成“謀逆”,方孝孺越是正義凜然,就會越提醒朱棣帝位不正,這正是統(tǒng)治者朱棣最忌諱的。同時朱棣殺方孝孺也是也表現(xiàn)了不同時期下思想階級之間的矛盾。殺方孝孺是對還是錯 只能說對于不同立場的人觀點不同。方孝孺作為天下讀書人的代表他不該殺 但對朱棣來說他不得不殺。

一、方孝孺不死,會阻礙燕王稱帝

方孝孺是絕對的反燕一黨。他是只要有一口氣在就跟你死磕到底的 絕對不會妥協(xié)的那種人。而方孝孺之所如此反對燕王稱帝主要有三種原因。

(一)從小受儒學、禮儀的熏陶

方孝孺從小就非常聰明好學,他的父親方克勤祖上三代都從儒,他的父親曾擔任濟寧的知府,深受百姓愛戴,以“以德為本”著稱,受家庭的影響方孝孺自幼便喜歡讀一些儒學經(jīng)典。儒家最講究仁義道德,在他看來燕王是打著“靖難”的口號公然謀逆。而仁義思想根深蒂固的他是絕對不會認同的。

(二)建文帝對方孝孺有知遇之恩

朱允炆繼位后遵照朱元璋的遺命受任翰林學士。

《明史·方孝孺?zhèn)鳌罚杭盎莸奂次唬贋楹擦质讨v。明年遷侍講學士,國家大政事輒咨之。帝好讀書,每有疑,即召使講解。

朱允炆非常器重方孝孺,經(jīng)常聽取他的意見。在很多國家大事上都征詢方孝孺的意見。在朝堂上如果一些大臣提出來一些意見,下朝之后也會跟方孝孺商量對策,即便是在平時讀書時遇到疑問也會咨詢方孝孺。方孝孺算是建文帝的老師了。方孝孺因此在當時地位很高,大家都很尊重大。方孝孺也因為建文帝自己的很多理念得到的實施。

比如:“立法”精神。朱元璋時期由于朱元璋殺戮太重,法治太嚴導致方孝孺的父親也因“空印案”被牽冤死在獄中,由此激發(fā)了方孝孺的立法精神,他結(jié)合儒家思想“仁義”為主的精神,為“君臣關系”立法。方孝孺認為君主要有量度:“才能高于眾人者才能奪取天下,而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堅守天下。”

《明史·恭閔帝紀》:“嘗請於太祖,遍考禮經(jīng),參之歷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條,天下莫不頌德焉!

而建文帝在方孝孺的建議了放寬了刑獄、改變了管制。

(三)建文帝成就了方孝孺,而朱棣上位意味著方孝孺夢想將破滅

對于方孝孺來說很多在朱元璋時期沒有實現(xiàn)的抱負,在建文帝這里方孝得以施展。作為一名學者這是至高無上的榮譽,而也是因為朱允炆對方孝孺的態(tài)度,讓方孝孺在當時名氣非常大。

然而朱棣和朱允炆不一樣,朱允炆因為從小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加上他年紀尚小,非常愿意聽取方孝孺的意見。而朱棣是個非常有野心和主見的人,不一定會聽取他的意見。

對于一個文人而言,最重要的是氣節(jié),氣節(jié)比命還重要。如果違背本心給燕王下了詔書歷史對的評價也就只停留在學術(shù)這一層了。他為之一生的信仰也將灰飛煙滅。

這三個理由決定了方孝孺絕對不會向朱棣低頭,不僅如此他還可能會以文人特有的工具(手誅筆伐)攻擊燕王朱棣。再加上他在當時的影響力,如果再煽動其他人一起作亂的話,對燕王稱帝影響地非常大的。

二、方孝孺不死,朱棣皇位“不正”

在古代是非?粗孛暤,地位越高的人越是如此。就像燕王朱棣的“靖難之役”其實就是叔叔想奪取侄子的帝位,但為了名正言順打一個正義的旗號!熬鸽y”就是清君側(cè),這個詞也是朱棣好不容易從太祖遺訓里找出來的理由,如果被方孝孺推翻了就徹底了成了“篡位弒君”了。

《皇明祖訓·法律》:如朝無正臣,內(nèi)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tǒng)領鎮(zhèn)兵討平之。

朱棣靖難之役成功后,讓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不僅不寫而且還當著群臣的面 對朱棣破口大罵。

《明史·方孝孺?zhèn)鳌罚合仁,成祖發(fā)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頷之。至是欲使草詔。召至,悲慟聲徹殿陛。

朱棣其實是不想殺方孝孺的,畢竟方孝孺是一代大儒,對明朝文人學士的影響非常大。朱棣身邊的第一謀臣姚廣孝也告訴過他千萬不要殺方孝孺,他是天下文人的種子,殺了他會上了天下讀書人的心。

所以在方孝孺的高聲大罵下朱棣并沒有立刻翻臉,而是加先加以安撫,表示像寫詔示天下這種事,也就只有先生這種大儒才能完成。但這招對方孝孺這種文人是沒用的。他堅持正義寧死不屈,繼續(xù)哭罵。

《明史·方孝孺?zhèn)鳌罚撼勺娼甸,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 國賴長君!毙⑷嬖唬骸昂尾涣⒊赏踔?”成祖曰:“此朕家事。”顧左右授筆札,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筆于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諸市。

這一行為徹底激怒了燕王朱棣,朱棣不是一個可受威脅的人,況且他經(jīng)歷了千辛萬苦才終于走到這一步,不能因為方孝孺而前功盡棄了,于是下令將方孝孺車裂于街市,甚至一怒之下滅其十足,可以說是殘忍至極了。

畢竟哪個帝王都不想在歷史上留一個篡位的壞名聲。這個是帝王最忌諱的,而方孝孺恰恰觸犯了朱棣這個大忌,這也是方孝孺必死的原因。而被滅十族主要是方孝孺言辭太過激烈,皇威之下,焉有完卵。

三、朱棣殺方孝孺也表現(xiàn)了一定時期下儒學(方孝孺)和法學(朱棣)的矛盾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一直都是并行存在的,在隋唐時期法家思想得到了發(fā)展,統(tǒng)治者主張依法治國,"德禮為本,刑罰為用"。

《唐律疏議》把"三綱"法律化、制度化。凡是反對"三綱"的,均被認為觸犯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列為"十惡"大罪。

到了宋朝時期,在唐朝的基礎下國運強盛,文學盛行,儒家思想又占據(jù)了主導地位。到明朝時期其實還是偏于儒家思想的。但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儒外法里,二者結(jié)合才是最好的治國理念。在天下太平時期減輕刑罰,以德服人,實施仁義,百姓才能安居樂。但在亂世需要借助法的威嚴來制裁那些“頑劣”、“難以教化”、“惡意作亂的人”以此穩(wěn)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比如,秦始皇嬴政統(tǒng)一六國時,為了完成徹底的統(tǒng)一也使用了很多法治手段,曾得罪了一大批讀書人(焚書坑儒)。

此時的朱棣只能通過法的手段來治方孝孺的儒生思想。方孝孺最終為自己的信仰而死也算死得其所。但被族滅十族,確實有點冤。

縱觀方孝孺的一生,可敬可嘆之處非常多,為了堅持正義、信仰寧死不屈的精神,被后世所贊揚。郭沫若曾評價方孝孺“骨鯁千秋”。靖難之疫,說到底是皇家內(nèi)部爭權(quán)奪利,于天下百姓而言,是非正義戰(zhàn)爭。方孝孺用十族人生命聲討戰(zhàn)爭的非正義性,應該歌頌,而不是諷刺。

7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方孝孺的被殺,我認為應該從我國的文化來討論。

朱棣并不是一個好的統(tǒng)治者

我個人觀點來說,朱棣不是一個好的統(tǒng)治者,因為他過于殘暴,而一個殘暴的人當?shù)弁,對于百姓來說往往并不是一件好事。只不過我們的歷史喜歡講究帝王的豐功偉績,朱棣屬于武功卓著的帝王,在歷史上也就基本上是褒多于貶,但很少說到他的殘暴了。

其中對于方孝孺的做法就是他殘暴的體現(xiàn),在歷史上誅殺十族的事情也就只有朱棣做過。

當然,明朝好殺戮的事情也不是從朱棣開始,而是從他的老爸朱元璋開始的。朱元璋時代著名的胡維庸和藍玉案件,都牽連到了數(shù)萬人,殺了數(shù)萬人,這在歷史上也是一個記錄了。至于到了朱棣時期,他較朱元璋來說也毫不遜色,除了誅殺方孝孺十族之外,對其他的朱允炆時代的大臣也非常地殘忍,如鐵玄也是因為不服從他的統(tǒng)治而被滿門抄斬,家里的女性被發(fā)配當了軍妓。

對于這種殺戮,我認為還是要從文化角度上來分析一下。

從文化角度上來說,傳統(tǒng)的帝王時代對內(nèi)殘忍而對外寬容

從文化上來說,我國一直以來是一個農(nóng)業(yè)文明國家,講究的是大一統(tǒng)的格局。從地理環(huán)境上來說,我國東面為太平洋,北邊是蒙古大草原和西伯利亞地區(qū),西面是大荒漠,西南是青藏高原,南邊是亞熱帶雨林地區(qū)和云貴高原,在整個農(nóng)業(yè)文明時代我們的產(chǎn)糧區(qū)基本就集中在中原一帶,對外戰(zhàn)爭基本不能在農(nóng)業(yè)時代獲得收入,所以在文化上就逐漸表現(xiàn)為對外寬容而對內(nèi)的殘忍。

當然,對內(nèi)殘忍也是因為內(nèi)部資源爭奪非常激烈,在都要追求大一統(tǒng)的局勢下,你不消滅別人,別人就要消滅你,所以在歷朝歷代的政治斗爭中從來都是殘酷的過程。

我們把話題回到朱棣的事情上,朱棣對內(nèi)殘忍,除了誅殺方孝孺十族之外,在他的時代還有另一件事情,就是他的朝鮮王妃,在他北征的途中病死,后來傳出消息說是被身邊的宮女害死的,于是他不聽任何解釋,直接就凌遲處死了上千名宮女。在行刑的時候,他經(jīng)常會一邊吃飯一邊觀賞所謂的凌遲,這種畫面非常地血腥,而我們今天的人基本也是不能看的,很難想象他會一邊吃飯一邊欣賞,其內(nèi)心又是何等地殘忍。

也是在朱棣的時代,他出動了鄭和的龐大艦隊下了南洋。盡管當時的中國艦隊是一支無敵艦隊,盡管路過的國家都可以輕松地打下來,但是我們對外展示了無比的寬容,沒有占領一個國家也沒有掠奪一個國家,甚至在鄭和艦隊有一百多人被當?shù)匾粋國家的人給殺死之后,那個國王誠心賠罪,也就放過了對方。

當然這是這個話題題外說的,和朱棣的這種殘忍也不無關系。

放在方孝孺本人來看

下面說一下事件的另一個當事人,就是方孝孺本人。我個人觀點在于,一個人有道德標準是好事,他忠君愛國這本身是好事,但是道德只能自律而不能他律,也就是說,道德這種標準,你可以要求自己,但不能要求別人。

顯然方孝孺不經(jīng)意地說誅殺十族又如何這種話就是典型的他律了。他把自己的道德標準強加在了他的十族身上,自認為是偉大的,實際上也是殘忍的。因為別人沒必要為了你追求的道德標準而去死。

據(jù)說整個行刑的過程中,方孝孺一直無動于衷,直到看到他弟弟被斬殺時,他才哭了。

所以我也非常反感道德綁架這種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去解決,不要連累別人,也不要用道德這種所謂的高大上的東西來綁架他人。

8

相傳,方孝孺家被殺十族計874人

靖難勝利,朱棣登基在望,于是派人請方孝孺上殿起草登基詔書,那時候方孝孺代表天下讀書人,如果方孝孺能起草詔書,那天下讀書人也就歸了心

不過方孝孺死腦筋,無論誰去勸說,他都不肯起草那份詔書,而且還會痛罵。后來朱棣親自勸說加威脅:你不寫,誅你九族。方孝孺蔑視朱棣一眼,寫下四個大字:燕王篡位!并且說到,你就是誅我十族我也就這四個字

朱棣是什么人?那是開東廠的大角?粗叫⑷嬗望}不進,也火了,派人抓了方孝孺十族873人押進刑場,在方孝孺面前一字排開,用意很明顯:你不寫,那就殺!看著全族老幼跪在身邊,方孝孺仍然無動于衷。那沒啥好說的了,斬吧!

監(jiān)斬官每殺一個,就問方孝孺一句,是否回心轉(zhuǎn)意?當最后一個殺絕,方孝孺仍然無動于衷,最后監(jiān)斬官一聲令下,方孝孺慘遭腰斬!被腰斬的方孝孺一時半會也斷不了氣,便用手肘拄著身子,在地面上連寫十二個“篡”……

其實,這個事情由清初學者谷應泰所撰《明史紀事本末》一書記載,真實性到底如何,我們雖無從分辨,不過按照史料記載,方孝孺自己家確實死絕了,但被砍頭的只有方孝孺一人,家中妻兒是自盡,方孝孺一案波及的所謂十族,大部分屬于流放,到朱棣兒子朱高熾登基后,這部分人后人也都被被赦免……

別說誅十族了,就是方孝孺兄弟那一房也僅殺了家主,兒子也沒殺,壓根就沒有誅十族這回事!

至于方孝孺被殺是對是錯,這個沒有必要問,那時候大勢在朱棣,不聽皇命,必然必殺,皇權(quán)即真理。如果問方孝孺是否后悔牽連十族遭誅,這個方孝孺也做不了主,因為他沒干過這事啊。事情具體得問《明史紀事本末》作者谷應泰,都是他編的,自然得問他……

在谷心中,方孝孺是不后悔的,谷應泰塑造方孝孺這事,不過是表達自身觀點:涉及道統(tǒng)之爭,滅十足又何妨?

9

方孝孺死的是一點都不冤,攤上這樣的家長、老師,一起被殺的十族老小也只能是認倒霉了。

朱元璋的長子朱標身體不好,死在了朱元璋前面,于是老朱把皇位傳給了朱標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長孫朱允炆。朱元璋是歷史上出了名的暴君,嗜殺成性,但對于兒孫,他做的很到位。他傳位給長孫,絕對是對得起自己的大兒子。其實他內(nèi)心恐怕還是想把皇位傳給另一個親兒子的,畢竟兒子比孫子要更近一點。但他沒這么干,而是傳位給了孫子。

按古代的禮法,朱元璋傳位給長孫還是另一個兒子,都合禮。

朱元璋駕崩,朱允炆繼位,之后四叔,也就是朱元璋四兒子朱棣起兵造反,打到了南京。朱允炆失蹤,朱棣坐了皇帝位。

這時候,出了朱棣滅方孝孺十族的事件。

簡單的講,方孝孺是南方的讀書人,名氣很大,先前朱允炆派官軍抵抗朱棣,發(fā)布的詔書都是出自方孝孺之手。朱棣想要他投靠自己,為自己唱贊歌。但方孝孺死活不肯,罵朱棣篡位,要朱棣繼續(xù)找朱允炆,或者立朱允炆的兒子、兄弟做皇帝。兩下沒講妥,朱棣威脅說你不投靠我,就殺了你。方孝孺說你殺了我,也不投靠你。朱棣說你不投靠我,我誅你九族,方孝孺說你就是誅我十族,我也不投靠你。朱棣一看,還有這樣的要求,于是把方孝孺的學生劃拉劃拉,算成一族,加上九族親屬,殺了800多人。方孝孺自己有說是車裂的,有說是凌遲的,反正落到了老朱家人手里,肯定是死的挺慘。

但是,在和方孝孺對罵的時候,朱棣說了這樣一句話:朕家事矣......

平心而論,朱棣在這場論戰(zhàn)中占理,方孝孺絕對屬于無理取鬧。朱棣殺方孝孺絕對不理虧,只不過滅十族有點過了,但也合理,在當時按禮法講,依舊說的通。

古代中國是家天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全天下的土地、財富、人民的所有權(quán)都在天子一家手里。古代的規(guī)矩就是這么定的,現(xiàn)在看不合理,但在當時是天經(jīng)地義。而且這個臣字大家要仔細,臣,是戰(zhàn)俘的意思。臣,就是全天下的人,都是皇家的戰(zhàn)利品,你們要無條件的服從。換成現(xiàn)在我們熟悉的詞就是:奴隸。

臣,就是奴才。

奴才,就是臣。

一回事。稱臣就是為奴,沒有人身所有權(quán),沒有土地所有權(quán),沒有自由遷徙權(quán),是最標準的奴隸。

老百姓也好,官員也罷,都是皇家的臣屬,都要無條件的服從。土地、財富可以給你,但那是皇家賞給你的,也隨時可以沒收,包括你的命。

大明朝是老朱家的私有財產(chǎn),老朱家對大明朝擁有絕對、全部的產(chǎn)權(quán)。誰當這個皇帝,誰當大明朝這個家長,確實是朱棣說的那樣:俺們自己家的事,你管的著嗎?董事會幾位大佬在吵架,爭誰是董事長,你一個雇的文案秘書跟著攪和什么?

家天下,大明朝是老朱家的天下。朱元璋的兒子、孫子之間爭奪皇位,確實是人家的家事。方孝孺作為臣子,絕對沒有資格、權(quán)利參與進去。都是你主子,朱允炆是你主子,朱棣也是你主子。而且咱們上面也說了,在古代,人身所有權(quán)也是掌握在皇家手里,朱棣殺方孝孺、滅他十族,沒收他家800多口人的生命所有權(quán),這在當時依舊是合理合法。不聽話的奴才殺了也就殺了。在當時朱棣滅方孝孺十族壓根也不是什么駭人聽聞的大事。

不說是皇帝,即便是朱允炆的四皇叔,作為朱元璋的四兒子,四皇子,帶著兵殺了你大臣滿門,也說得過去。即便是朱元璋活著,充其量罵朱棣一頓:混蛋,這事兒怎么能明面干呢?不得先安個罪名......

方孝孺作為臣子是絕對沒權(quán)利干涉皇族家事的,他這么硬參與,也絕對是不合禮法,不合規(guī)矩。

古代皇帝也經(jīng)常會問大臣:你覺得誰當太子更合適?明智的大臣也得趕緊跪下去:陛下家事矣......誰當皇帝都是臣的主子......然后龍顏大悅。這是滑頭,但也是規(guī)矩。壓根就不該管。岳飛最后被殺,也是因為他跑到皇帝那談了立太子的問題,這也絕對是嚴重犯規(guī),吃紅牌的那種。

如果說是蒙古人打來了,異姓叛軍打來了,方孝孺誓死不從,這叫忠臣孝子。問題是來的朱棣本來也是你主子,你頑抗的是什么?

當年靖難起兵,朱棣數(shù)次失敗。因為他要從北京打到南京,路線非常長,一路上全是官軍阻擋。后來姚廣孝給他出的主意:避開大路上的官軍重兵,不一城一地的打,而是繞過這些據(jù)點,直接打南京。

這是一招險棋,破綻很明顯。如果朱棣繞過這些官軍,去打南京,到時候這些官軍在后面包抄過來,前面南京城守住,他就被包餃子了。但是,朱棣最終還是采納了姚廣孝的建議,并且一舉成功。

他帶領部隊繞過了大股官軍,直接打到了南京。而留在身后的官軍并沒有蜂擁而上在后面堵他。

其實姚廣孝也就是看穿了這一點:老朱家家事。這些被留在身后的官軍不可能玩命追。明朝的正規(guī)軍、地方大員心里都明白,人家兩邊是在爭家長的位置,誰贏了都是咱主子,那又何必認真?皇帝得罪不起,四皇叔就得罪得起嗎?作為臣子,玩命的打四皇叔,也理虧。

朱棣在戰(zhàn)爭中幾次遇到危險,都是官軍這邊手下留情,才保住了性命。有一次他打了敗仗,死了大將,非常憋氣,居然自己騎著馬沖進了官軍大營,大家驚的目瞪口呆,眼看著朱棣在營里轉(zhuǎn)了一圈,又從容的轉(zhuǎn)了出去。沒人去攔,更沒人敢去打,因為你是人家臣子。

朱棣是朱元璋親生四兒子,朱允炆是長孫,當初如果一念之間,朱元璋把皇位傳給朱棣,也合情合理。這幾位的血親非常非常近,誰當皇帝就是人家自己家的事,打起來,也是家事。候二爺分三爺家產(chǎn),外人看著生氣,那也沒招。對不對。這事兒外人管不了。何況還是臣子。

老朱家誰當皇帝,方孝孺壓根就資格管,他只有接受現(xiàn)實的權(quán)利。他硬要說話,那就是越制違規(guī),壞了上下尊卑的規(guī)矩。

如果說朱允炆在,方孝孺組織起自己的親人,誓死保護,最后在作戰(zhàn)中全死了,這可以。這絕對是忠臣。但問題是朱棣打進來的時候,他老方家也沒誓死抵抗,皇帝失蹤了,大明朝有了新主子,你再出來矯情,就屬于作死了。老朱家都啥人,心里沒數(shù)嗎?是慣孩子家長嗎?

在古代的體制下,你要是也姓朱,這時候出來跟朱棣叫板,那也可以,還是不違規(guī)。但問題是你姓方......沒這個權(quán)利。

方孝孺的作為并不符合當時的價值觀、禮法,不符合臣節(jié)的基本要求。那些;^的大臣、將軍們做的才是正確的事。


如果我是方孝孺,最后還得再喊一句:別說滅了我十族,就是你把我樓上的鄰居全家也殺了,我也不降......

10

方孝孺被朱棣誅滅十族的故事,在我們國家流傳很廣。但是流傳很廣的事情,不一定就是事實。就像老賊潘仁美被說大書的罵了幾百年,也改變不了潘美并非奸臣的事實一樣。

鐵錘文史先說自己的觀點:方孝孺的確死于朱棣之手,但是誅滅十族,則是后人演繹。方孝孺選擇一死,不僅僅是殉君,更是殉道。

下面鐵錘文史從方孝孺的聲望、方孝孺之死、滅十族之說從何而起和方孝孺為何而死這四個角度,來完整闡述自己的看法。

第一部分,方孝孺的聲望。

方孝孺,字希直,號正學先生,浙江寧海人。方孝孺算是書香門第,長大之后師從一代大儒宋濂。宋濂是朱元璋當年最器重的文人之一,我們的中學語文課本里面,選了一篇他的《東陽馬生序》,相比大家都很熟悉。宋濂對方孝孺這個弟子贊不絕口,直接把他比喻成為鳥中的鳳凰,在《送方生還寧海并序》這篇文章里面,宋濂對方孝孺的夸獎簡直到了外人看不下去的地步,說實話,鐵錘文史也是第一次見到有人,這么夸自己的學生的。我截取中間一段,大家自己感受一下宋濂大師對弟子方孝孺愛不釋手的風采。

生精敏絕倫,每粗發(fā)其端,即能逆推而底于極,本末兼舉,細大弗遺。見于論著,文義森蔚,千變?nèi)f態(tài),不主故常,而辭意濯然常新。細占其進修之功,日有異而月不同,僅越四春秋而已英發(fā)光著如斯,使后四春秋,則其所至又不知為何如。以近代言之,歐陽少師、蘇長公輩姑置未論,自余諸子與之角逐于文藝之場,不識孰為后而孰為先也。予今為此說,人必疑予之過情,后二十余年,當信其為知言,而稱許生者非過也。

你看這個方孝孺,讀書聰明,文章也寫的好。宋濂說自己四年沒見面,方孝孺在學問上就有了巨大的進步,如果再過四年,真不知道這個學生會厲害到什么程度!歐陽修、蘇東坡那樣的水平咱們不敢和他們比,其他那些讀書人如果跟方孝孺比一比,那簡直就是沒得比了。老宋還說了,我今天說這樣的話,有人肯定認為我老宋是在說大話,可是二十年后你們再來看方孝孺,就會知道我老宋沒有言過其實。

在一向崇尚內(nèi)斂的古代文人士大夫里面,像這樣可勁兒的夸自己學生的,宋濂算是獨一份兒了。

那么,是宋濂過于寵溺這個愛徒了嗎?可能還真不是,因為隨著歲月的增長,方孝孺的文名的確是名滿天下。后來有人稱贊他是“程朱復出”,甚至“當時文章第一人”。

既然是當世文章第一人,皇帝怎么可能不知道他呢?

于是在方孝孺25歲的時候,朱元璋親自詔見方孝孺,看見方孝孺的氣度風采之后,朱元璋回頭對他的皇孫,也就是后來的建文帝說:

此莊士,當老其才輔汝。

就是說,這是一個莊重可用之才,我要讓他再歷練的成熟一點,將來輔助你的事業(yè)。

于是,盡管方孝孺深受朱元璋賞識,可是居然就被閑置了整整十年!這十年方孝孺的道德文章自然還是與日俱增。又過了十年,35歲的方孝孺再一次被朱元璋詔見。盡管這個時候的方孝孺早已經(jīng)是名滿天下,朱元璋還是不予重用,給了一個漢中府學教授的閑職。兩年之后,蜀王朱椿把方孝孺請到家中,當世子的老師。

你說大家都說方孝孺好,為什么朱元璋就是不重用他呢?

鐵錘文史分析,這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原因。

朱元璋走的是殺人如麻的霸道,方孝孺是一代大儒,走的治國路線肯定是圣人王道。

大家尿不到一壺里面去,這臺戲,沒有辦法唱。

可是你要說朱元璋認為方孝孺無能,那也是大錯特錯了。

因為朱元璋臨死之前,特地留下托孤遺詔:

遺令先召孝孺。

所以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繼位之后發(fā)出的第二道詔書,就是馬上讓方孝孺進京。

你說,朱元璋為什么臨死之前留下旨意,要讓孫子當皇帝之后重用方孝孺呢?

跟前面說的其實是一個道理,朱元璋自己走的是殺人如麻的霸道,把明朝開國重臣武將已經(jīng)收拾的一干二凈,國內(nèi)外姓再也沒有什么人可以威脅老朱家的江山了,這個時候,自然只需要一個守成之君,就可以千秋萬代當皇帝啦。

最適合輔佐守成之君的,不就是像方孝孺這樣的儒家大師嗎。

方孝孺進京之后,先是九品芝麻官,翰林侍講,第二年,升到五品,侍講學士。開始參與皇帝的日常政務,據(jù)說建文帝非常倚重方先生,朝廷各種政策都要咨詢方孝孺。

看起來,宋濂老師的預測即將成為現(xiàn)實,得意門生方孝孺的好日子來了!

第二部分,方孝孺之死

朱元璋的如意算盤打得滴水不漏,可是千算萬算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燕王朱棣這么狠。異姓權(quán)臣被朱元璋團滅,可是自家兒子卻開始同室操戈,唐朝的悲劇,再一次在明朝上演。

燕王朱棣發(fā)起靖難之役,建文帝據(jù)說是燒死在皇宮之內(nèi),也有傳說逃亡海外,鄭和七下西洋,傳聞動機之一就是永樂皇帝讓他一路散發(fā)尋人啟事,想找到這個神秘消失的侄子。

朱棣坐在了龍椅之上,需要一個人為他撰寫詔書,普天之下,沒有誰比方孝孺在知識分子中間更有影響力;可是普天之下,恐怕也沒有一個人,像方孝孺這樣的硬氣。方孝孺作為建文帝的遺臣殉難。清朝人修的《明史》,大致就是如此記載。但是這不是關于方孝孺之死最早的記載,最早記載是《奉天靖難記》,這本書是永樂初年的時候出版,主要是提篡位的朱棣說好話的,所以在這本書里面,方孝孺被丑化的不成樣子。

上嘆日:“小子無知 ,乃至此乎?”時有執(zhí)方孝孺來獻。 上指煙焰處謂方孝孺曰 :為也 ! 放(疑為 ‘汝’字誤筆)死有余 辜 !”方孝孺稽首祈哀乞憐。 遂命收之...戮于市

在這本書里面,方孝孺是被抓獲的,看見燕王朱棣,方孝孺還搖尾乞憐,隨后被朱棣給宰了。

你覺得方孝孺會是這樣的人嗎?

到了成化年間李賢撰寫《天順日錄》時 ,對方孝孺殉難事跡的記載開始詳細起來 。 文廟過江之日,初即位 ,欲詔示天下,問姚廣孝舉代草者,曰:“必須方孝孺。”召之數(shù)次,不來 。 以勢逼之 ,不得已,孝孺持斬衰而行見 。 文廟即命草詔 ,乃舉聲大哭 曰:“將何為辭?”敕左右禁其哭 ,授以筆 ,即投之地,曰 :“有死而已,詔 不可草 。”文廟大怒 ,以凌遲之刑刑之 ,遂夷其族 。

在這段記載里面,出現(xiàn)了朱棣和方孝孺的對話,也提到了方孝孺滿門抄斬的夷族之禍。

這算是比較可信的方孝孺之死的記載。


第三部分:滅十族之說從何而起

那么方孝孺被朱棣滅了十族的傳說,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根據(jù)目前的考證,最早說出滅十族故事的,是祝允明。也就是和唐伯虎并列江南四大才子的祝枝山老師!

祝枝山寫了一部書叫做《野記》,又叫《枝山野記》,一看名字是不是就很野?里面記載:

文皇既即位 ,問廣孝誰可草詔 。 廣孝以方對 ,遂召之 。 數(shù)往返 ,方竟不行 ,乃 強持之入 ,方被斬衰行哭 。 既至 ,令視草 ,大號詈 ,不從 。 強 搦管 ,擲去 ,語益厲 ,曰:“不過夷我九族耳 !”上怒曰:“吾夷爾十族 !”左右問何一族 ,上 日:“朋友亦族 也!庇谑潜M其九族之命 ,而大搜天下為方友者殺之。

你看,這個故事,就和今天大家經(jīng)?吹降陌姹静畈欢嗔。朱棣坐天下,讓方孝孺寫詔書,方孝孺不理不睬,被掐著脖子帶到朱棣面前。方孝孺脖子一梗:大不了滅我九族!朱棣脖子一梗:老子滅你十族!連你的朋友都滅掉!

團滅!

可是,江南才子祝枝山,為什么要編寫這個團滅的故事呢?那得從《野記》這部書說起,《野記》這本書,是以勸懲為目的的雜說筆記。除了方孝孺滅十族的故事,還記載了關于方孝孺的另外一個故事。

方孝孺的父親準備給家里先祖遷移祖墳,頭一天晚上夢見一位老人求情,希望遷墳的日子寬限幾天,好讓他們家族有時間搬遷。第二天遷墳的時候,方孝孺父親在祖墳里發(fā)現(xiàn)一窩蛇,身為儒生的方父認為夢中所見都是怪力亂神,一把火燒光了蛇窩。當晚老人夢中再現(xiàn),怒斥方孝孺父親出手狠辣,不留活口,表示自己一定要報仇雪恨。

后來方孝孺出生,聰明絕頂,最奇怪的一點,方孝孺的舌頭是分叉的,就像蛇的舌頭一樣。最后惹出這一出滿門抄斬,一家不留活口的大禍。

人們認為這是因果循環(huán)之報應。

知道了吧,祝枝山的《野記》,是這種風格的文章,為了宣揚這些思想而創(chuàng)作,在歷史事實上面并不講究,當不得真滴。

但是以前在蘇州婁門內(nèi)有蛇王廟,每年四月十二日為蛇王生日,香火旺盛,據(jù)說蛇王就是方孝孺。“殿上供方夫婦金身,高三尺許,作明代裝,皆朝服。”(郭則沄《洞靈小志》卷三)由此可見,傳說之間也有關聯(lián)性,身為蘇州人的祝枝山,可能會受到這些民間傳說的影響,這是題外話,姑且不談。

第四部分 方孝孺為何而死

那么從方孝孺的立場來說,他慷慨赴死,難道真的就是為了報效建文帝知遇之恩嗎?

沒有那么簡單。

鐵錘文史認為,方孝孺赴死,不僅僅是殉君,更是殉道。他是為了心中的儒家之道而死。

前面說過的,方孝孺名滿天下,被稱為道德文章第一人,被稱為是和顏回孟子朱熹這樣的圣人并駕齊驅(qū)的人物。

這樣的人物,必定是一個理性主義者。

方孝孺的理想是什么呢?說出來大家不要笑:

每興傷今崇古之思 , 積之既多, 發(fā)為言語。 道政 事 , 必曰伊 尹周 公 ; 論道德 , 必曰孔盂顏閔。 寢而思者 , 此 數(shù)君子也 ; 坐而誦者 , 此數(shù)君子。 用心一入乎此 ,猶恐流于過高 , 如古狂人 , 而不適于用 。 是以深自制抑 ,若中無絲毫學者。

方孝孺,是一個以恢復孔孟之道為己任的讀書人,是一個把自己比作伊尹和周公的讀書人。

方孝孺還是天下讀書人的士林領袖,身負眾望。

只有具備這樣宏大志向的人,才會慷慨赴死,不懼刀鋒。那些丑化方孝孺搖尾乞憐的人實在是可憐之極。那些認為方孝孺是一個迂腐愚忠的人,也沒有真正理解這個讀書人的內(nèi)心世界。

如果說真的有人“從道不從君”的話,方孝孺就是這樣的人。

總結(jié)一下:方孝孺被滅十族,出自民間野史,沒有確實證據(jù)。方孝孺之死,是從道不從君的偉大殉道,是凸顯知識分子不畏權(quán)貴高貴氣節(jié)的個案,值得被歷史銘記。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