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越王勾踐劍是湖北省博物館的四件“鎮(zhèn)館之寶”之一。埋藏地下2400多年后,于1965年冬天在湖北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出土?xí)r,劍身依然閃爍著炫目的青光,寒氣逼人,鋒利無比,肉眼看不見一絲銹跡。


這把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nèi)鑄有間隔只有0.2亳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不規(guī)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劍上刻有“鉞王鳩淺 自乍用劍”八個字,讓人一睹寶劍立即浮想越王勾踐當年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雄風和膽魄,堪稱國寶。


越王勾踐劍牛氣的地方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千年不銹。越王勾踐劍的主要鑄造材料是銅錫合金,同時在劍身上鍍有一層含鉻的金屬,保證了寶劍既有較高的強度、硬度和彈性,又在大氣、淡水中有良好的耐腐蝕性能。即使用目前最好的不銹鋼埋在土里2000年,也沒有人敢保證它不生銹,可見2400多年前就達到如此水平的該劍鑄造技術(shù)有多高明;二是千年后依然鋒利無比。據(jù)說,越王勾踐劍出土是,考古人員為了測試一下該劍有多鋒利,用劍刃劃過堆疊16層的白紙,只要稍稍一用勁,就能輕易劃破;三是金屬形狀記憶功能,劍身承壓發(fā)生彎曲,只要壓力一消失,立刻反彈恢復(fù)平直。

即使拿今天的科學(xué)技術(shù)來評判,人們還是會嘆服越王勾踐劍技術(shù)的高超。當然這還只是從材料本身的方面看,如果從整個制造加工過程,還有歷史、文化價值等多方面看,祖先的智慧之光也真是值得我們現(xiàn)代人頂禮膜拜呢!

最佳貢獻者
2

1965年越王勾踐劍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隨后便名冠天下。它的名氣之所以這么大,首先是因為它的主人,那位臥薪嘗膽,最終吞并吳國的越王勾踐,第二是這把劍出土?xí)r,依然鋒利,而且寒光凜冽,歷時兩千余年,竟然毫不銹蝕的痕跡,這讓大家非常的詫異。

看了很多答主的回答,都說鋒利和不銹是勾踐劍牛的地方。不銹是因為埋藏的好,鋒利是因為制造技藝,所以要說牛在哪里,那非勾踐劍的精湛的工藝。

經(jīng)過對越王勾踐劍進一步的科學(xué)檢測,考古學(xué)者和金屬冶煉方面、機械加工方面的專家,被進一步震驚了,越王勾踐劍竟然還包含了這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劍首的同心圓

這個細節(jié)很少有觀眾會去注意,但是這一處卻是我們最能直觀感受越王勾踐劍制造技藝精良的地方。在越王勾踐劍的劍首,裝飾有壁厚極薄且高凸的多圈同心圓,十分的規(guī)整。這圈同心圓的厚度在0.2—0.8mm之間,凸起達到0.5—2.2mm之間,各圈的間距在0.3—1.2mm之間,在沒有先進機床的兩千多年以前,能達到這樣的這樣的水平,真的是非常恐怖,這是不是很牛。

越王勾踐劍是運用復(fù)合金屬鑄造工藝制造出來的。

復(fù)合劍,是指劍脊和劍刃用不同的成分配比青銅合金澆鑄而成的。越王勾踐劍通過科學(xué)的檢測,發(fā)現(xiàn)劍脊和劍刃的青銅配比是不同的。劍脊采用含錫量較低的青銅合金,韌性強,不易折斷;劍刃采用含錫量較高的合金,硬度大,更為鋒利。這樣的鑄造方法在吳越地區(qū)很常見,所以吳越的青銅劍性能非常的好。普通劍是一次性鑄造而成的,復(fù)合劍則需要二次澆鑄:先以專門的劍脊范澆筑劍脊,然后在劍脊兩側(cè)預(yù)留出嵌合的溝槽,再把鑄成的劍脊放入范中,再鑄造劍刃。正是由于這樣的鑄造方法,才造就了越王勾踐劍的神奇。

幾何暗花紋

越王勾踐劍表面的暗花紋,也是其牛的地方之一。針對這些暗花紋的制造工藝,學(xué)術(shù)界一直存在爭議,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鑄槽填錫說”,另一種是“金屬膏劑涂層說”。鑄槽填錫說認為,幾何暗花紋是通過在泥范的表面粘貼泥條,成型后鑄出幾何形紋飾陰槽,再填焊錫。金屬膏劑說,則認為在劍鑄成后,在劍身上涂滿用含錫量大的合金粉和天然粘合劑配置的膏料,在膏料上刻出幾何形的花紋,放入爐子中加熱,最終在劍身上的呈現(xiàn)出這樣一種效果。是不是很炫酷,就連花紋也是用專門的方法制造出來的,可見吳越青銅劍制造工藝的精湛。

另外再說說勾踐劍呈現(xiàn)的一些讓人驚嘆的現(xiàn)象。

鋒利無比

越王勾踐劍讓觀眾們最稱奇的地方是,這把劍歷經(jīng)千年而不銹蝕,依然鋒利無比,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專家們對越王勾踐劍做了一個實驗,用越王勾踐劍劃破紙。在這次的實驗中,越王勾踐劍一下子劃破了26張紙,這比現(xiàn)在一些新制造出來的刀劍劃破的紙張還要多,可見勾踐劍有多么的鋒利。

千年不銹

這個點很多答主都提到了,我以前也回答過相關(guān)問題,就不展開敘述了。為什么千年不銹呢?一句話,墓葬的條件好。

越王勾踐劍在江陵望山1號楚墓內(nèi)棺中出土?xí)r,插在髹漆的木質(zhì)劍鞘里。墓葬深埋在數(shù)米的地下,一槨兩棺,層層相套,槨室四周用白膏泥填塞,其下部采用的還是經(jīng)過人工淘洗過的白膏泥,致密性更好。加上墓坑上部填土夯實,墓室?guī)缀醭闪艘粋密閉的空間。此外,該墓曾經(jīng)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墓室內(nèi)空氣的含量更少,且地下水基本為中性。這樣的環(huán)境條件非常有利于越王勾踐劍的保存。

以上就是越王勾踐劍牛的地方,其實吳越地區(qū)制造的青銅劍質(zhì)量都非常好,主要在于它的制造工藝高超,也就是前三點,這才是關(guān)鍵。后面兩點只是我們見到的青銅劍,大都銹蝕的厲害,所以勾踐劍讓我們覺得很驚奇,這到不是勾踐劍牛的地方。

3

越王勾踐劍于1965年,在湖北江陵楚國貴族墓出土。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它的出現(xiàn)讓考古專家們大為驚嘆,是考古人渴望不可及的偶像。


那么越王勾踐劍到底有多牛,能讓考古專家們這么為之為驚嘆呢?


一、千年不腐


越王勾踐劍出土的剎那間,讓人驚嘆到了。2000多年的光陰沒有阻止它依就寒光逼人,它的劍身幾乎看不見銹斑。


千年的寶劍不僅劍身不腐,而且依然綻放著光澤,這的確是讓人驚嘆的。但是為什么會這樣呢?



1、含鉛少


越王勾踐劍的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


有的說法是,劍身的花紋處含硫高,因為硫化銅可以防銹。但是前段時間熱播的《國家寶藏》,專家的解釋是因為含鉛少。


因為與它一起出土的兩把劍可沒有它這么好的運氣,它們的劍身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腐蝕,基本上全是黑色了。如果說硫化銅可以防銹,那么這些劍也有這樣的成份,為什么會銹呢?


通過兩把劍的成分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了被腐蝕的劍含硫量為9.11%,含鉛量為2.23%。而越王勾踐劍最亮的地方,含硫量為0.8%,含鉛量為0.045%,幾乎是不含鉛的。這次的研究推翻了曾經(jīng)的硫化銅防腐,而提出了新的理論,那就是劍身不腐是因為含鉛少。

看來含硫量高反而腐的厲害,含鉛少才是它不腐的真正原因。



2、雙重保護、墓室環(huán)境好


越王勾踐劍出土?xí)r插在髹漆的木質(zhì)劍鞘內(nèi),這也給與了它雙重的保護。


這座墓葬是埋在數(shù)米的地下,一槨兩棺,層層相套。它的槨室四周用了一種質(zhì)地細密的白色黏土。這種黏土在考古界被稱為白膏泥。而且在棺槨的下部還用了經(jīng)過人工淘洗過的白膏泥,這種白膏泥的致密性就更好了。


再加上當時人們在墓坑上部,填土?xí)r把土夯的很實。這樣呢這個墓室?guī)缀醭闪艘粋密閉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基本上就隔絕了與外界的空氣交換。還有該墓室長期泡在地下水中,這也基本隔絕了空氣。少與空氣接觸,這也是越王勾踐劍不腐的重要原因。


這幾個原因一起促使了越王勾踐劍的不腐,也展現(xiàn)了這把王者之劍的霸氣。



二、劍刃相當鋒利


當時考古工作人員在發(fā)掘現(xiàn)場不小心被它割破了手指,并且血流不止。可見,當時手指被它割的有多深,這足以見證它的鋒利了。


但是考古專家為了測它的鋒利度,還做了一個實驗。那就是拿16層白紙來試它的鋒刃度。


一張紙的厚度大約是0.104毫米,那么16層白紙大概也就是1.664厘米。這樣的厚度用鋒利的剪子肯定是剪不動的,就算是用刀估計也是相當費力的。


而考古工作人員只要稍稍地用力,劍刃就能將16層白紙輕易劃破,這鋒利度真是讓人驚嘆。


所以說這把沉睡了上千年依然鋒利如故的寶劍,的確是一把絕世好劍。



三、精湛的工藝


越王勾踐劍內(nèi)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


如果這樣微小的數(shù)據(jù)會讓人驚嘆,那么接下來它的微觀世界會更讓人驚嘆。


專家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在500倍的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劍刃上有像樹枝一樣密密麻麻排列的結(jié)構(gòu)。這種結(jié)構(gòu)就是樹枝晶,它也就是越王勾踐劍的細胞。在這里,我們把它叫做樹枝晶的金相組織。


這種精湛的工藝制作手法,真是讓我們驚嘆了。千年前的古人在當時那種社會條件下,是如何做到如此細微的技術(shù)的,這還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當然樹枝晶就像封在千年寶劍里的精靈,為我們研究鑄造工藝提供了鑰匙。


越王勾踐劍的出土讓我們看到了古代人類的智慧,即使拿今天的科學(xué)技術(shù)來評判,人們?nèi)匀粫@嘆它鑄造技術(shù)的高超。祖先的智慧的確值得我們膜拜,而且我們的路還很遠。我們要慢慢地,一步一步去發(fā)現(xiàn)先人的各種鑄造技術(shù),來為我們現(xiàn)代社會所用,以創(chuàng)造更加輝煌的未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么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guān)注有書君,私信回復(fù)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4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距今約二千多年,越王勾踐之劍在湖北出土,現(xiàn)存于武漢湖北省博物館為鎮(zhèn)館之寶,屬國家一級文物保護。經(jīng)歷了兩千多年的劍體仍烏黑透亮、鋒利無比,讓人不得不驚嘆古代中國的鑄造技術(shù)之精湛!青銅鑄造之物,經(jīng)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雨存留至今,大多已銹蝕殆盡,至少也會銹跡斑斑。然勾踐之劍卻寒光閃閃,仍能鋒芒畢露。不得不讓我們大家為古代人的聰慧佩服和驕傲!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里,更不知還有多少燦爛瑰寶讓人感嘆,為中國驕傲吧!

5

越王勾踐這個人我知道,故事也大概了解了點,但詳細內(nèi)容不太清楚,時勢造就英雄,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要想有什么樣的成就,就得付出多大的努力,我覺得但從這方面來說,勾踐真的厲害的不得了,多學(xué)習(xí)借鑒吧。

6

這把劍的出土可以說震驚了世界,這把劍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寬 4.6厘米,劍身上有極其規(guī)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之上鑲嵌寶石,華美異常。劍身刻有鳥蟲書銘文“鉞王鳩淺”和“自乍用鐱”。即是;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出土之后即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出土?xí)r間;1965年12月。

出土地點;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

千年不銹的表面處理

這把劍在歷經(jīng)2400年后重現(xiàn)人間,但是通體沒有一個銹點,誠然有墓葬的原因,但是鑄劍大師許國光用了5年時間復(fù)刻了一把越王勾踐劍,并且說明了其表面覆蓋了一層鉻合金的原因。

這種鍍鉻的工藝也是現(xiàn)代科技才能掌握的技術(shù),然而在兩千多前的春秋時代是如何把這層鉻給鍍上去的,至今令人匪夷所思。



柔中帶剛,剛中帶柔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的青銅器鑄造技術(shù)堪稱世界一絕,采用的銅錫合金。

但是銅錫合金有一個特性。銅占據(jù)的比例多,劍身會有韌性,不易折斷,但是相對應(yīng)的就會降低劍的硬度和鋒利度。反之錫占據(jù)的比例大,劍身雖然會提升鋒利度和硬度,但是會失去韌性,容易折斷。



正常情況下,一把劍只能是同一個比例的配比的銅錫合金。但是這把劍做到了同一把劍身不同的配比。劍脊含銅多增加了劍身的韌性,劍刃含錫多增加了硬度和鋒利度。

而且更令人驚奇的是在顯微鏡下放大500倍后,其劍刃和劍身的樹枝晶是連城一片的,也就是說這把劍是一次性鑄造成型的,推翻了劍刃和劍身選材不同的說法。



越王勾踐劍表面工藝

劍身

在500倍的放大鏡下看到了勾踐劍的表面微觀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僅僅0.2毫米的同心圓轉(zhuǎn)折成了深谷溝壑。劍身上的金相組織樹枝晶星羅棋布,宛若星盤,菱形紋褪去黑色表面,顯露銀色光芒。整體排列的整齊有序。簡直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劍柄

在劍柄空端,藏著11道手工刻制的同心圓,每道同心圓間隔只有0.1毫米。

鋒利無比

2400年后出土的今天,這把劍不僅僅是沒有銹蝕,更加奇特的是依然寒光四射,鋒利無比。

史書記載越王勾踐共有五把寶劍,并且記載了寶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薄R簿褪侨缱阋韵鲾嘟罟牵瑪財嘟饘倨髅。

于是在剛剛出土的時候,考古學(xué)家便實驗了一下寶劍的鋒利程度。稍稍用力,16層白紙即刻被劃破?芍^是鋒芒畢露。

7

越王勾踐劍之所以牛,主要反映在兩方面:一是它歷盡2000多年歷史 ,絲毫不改昔日絕世風采!二是它本身的鑄造工藝,遠遠超出了當時的科技水平,幾乎和現(xiàn)代的科技不相上下,給現(xiàn)代科學(xué)家?guī)砹藷o數(shù)未解之謎!

越王勾踐劍出土于1965年湖北江陵,此劍長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劍身滿飾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首先這賣相就讓人無法忽視,重要的是此劍埋藏2000多年,依然寒光逼人,鋒利程度讓人大吃一驚。

記得當時出土后是這樣記載的:“拔劍出鞘,寒光閃閃,毫無銹蝕。刃薄鋒利,試之一紙,二十余層一劃而破!可想而知,這給當時的考古工作者帶來了多大的震撼。

因為這把劍這么牛,所以科學(xué)家肯定要對此劍做一番實驗了,要知道它為什么能夠歷經(jīng)2000多年歷史還這么牛。這一做,雖然解釋了它歷經(jīng)時間考驗的特殊性,但卻帶給了科學(xué)家們更大的疑惑,難道2000多年前就有這么牛的技術(shù)。

1977年12月,中科院專家對勾踐劍做了無損科學(xué)檢測,發(fā)現(xiàn)此劍的主要成分是銅,錫以及少量的鋁,鐵,鎳,硫組成的青銅合金,這些雖讓人吃驚,但也能理解。但劍身的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是經(jīng)過硫化處理的,這就不得不讓人大感意外了。

簡單的說,“硫化處理”就是將一些物質(zhì)稀釋后包裹在物體表面。開始時專家認為,勾踐劍之所以歷經(jīng)2000多年不銹蝕,寒光逼人,就是因為經(jīng)過硫化銅的處理。但后來經(jīng)過無數(shù)次實驗對比后發(fā)現(xiàn),最接近越王勾踐劍原始“包漿”的只有硫化鉻,而非硫化銅。

這下就讓人無法淡定了,因為“硫化鉻”技術(shù)最早源于1937年的德國,美國也是在1950年才掌握的,并在同時列為專利。那這樣就問題來了,難道中國老祖宗這么牛,2000多年前就掌握這一“黑科技”了?

不僅如此,這把劍的劍刃精磨技術(shù)水平還可以和現(xiàn)代精密機床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相媲美。而且寶劍的尾部是圓錐體底座,座內(nèi)內(nèi)空,有及其規(guī)整的11個同心圓刻紋,間隔只有0.2毫米,圓圈中間還有細繩紋,這是連現(xiàn)代車床技術(shù)都無法實現(xiàn)的。

看完這一切,你就知道這把劍有多牛了,不愧是我國的一級國寶。但這把寶劍的技術(shù)工藝也成為了一大未解之謎,有人說這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jié)晶,也有人將此賦予了神秘色彩,說是與外星人或者遠古文明有關(guān),那么,你怎么認為呢?

喜歡文章的朋友可點擊關(guān)注,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討論!

8

越王勾踐、吳王夫差,都是那個時代的英雄。我沒有親眼見過越王勾踐劍,但是卻聽過它的大名。在電視上看到勾踐劍的鋒芒,映入眼瞳的一剎,足矣讓我心驚!

前段時間去洛陽博物館,偶爾拍了一張青銅劍的照片。當時對這把劍也沒有太在意,只是有印象它是一把非常有名的劍。剛剛在翻相冊,又看到這把劍了,忽然看到了上面的銘文:吳王夫差。

臥槽,這把鋒芒畢露的青銅劍,它曾經(jīng)的主人竟然是吳王夫差!

作為越王的對手,唯有這樣的神兵才趁的上越王勾踐的名號。兩千多年過去了,與它同時代的青銅器早已變得銹跡斑斑,甚至破破爛爛。夫差劍,依舊露著它最初的寒光。

是的,銀白色,才是青銅該有的顏色。青銅劍上的一抹銅綠,不過是歲月在它身上的痕跡而已。

吳王夫差的本命神兵本該是夫差矛,青銅劍應(yīng)該是他的佩劍。就這樣的一把配件,在地下埋藏了幾千年,重見天日之后,依舊鋒芒畢露。我不敢想越王的本命神兵勾踐劍,到底強到什么程度!

至少,吳王夫差劍與它絕不是一個檔次的。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英雄之比英雄,方顯英雄,越王劍身為天下第一劍,當之無愧。

攻吳王元差自作其夫用。

劍上銘文:攻吳王元差自作其夫用,此處元通夫,應(yīng)該是錯別字。

9

你好朋友,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2019年8月份小資路過武漢去了一趟湖北省博物館,看到了我們只在課本上讀到的越王勾踐劍,參觀越王勾踐要帶著故事和它的歷史背景,體會它的神奇;越王勾踐劍是春秋晚期的文物,它的體型不像青銅大件那么顯眼,通長是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是8.4厘米。

{!-- PGC_VIDEO:{"vid": "v02016980000bs7qk61lshktd4mtsvp0

10

謝邀!春秋戰(zhàn)國是盛產(chǎn)名劍的時代,吳、越、楚三國更被譽為“寶劍之鄉(xiāng)”。著名的“越王勾踐劍”是當時眾多名劍中的一位幸運兒,卻未必是最好的!

據(jù)古書《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載:“越王勾踐有寶劍五,聞于天下!

越王的這五柄寶劍,包括歷史上著名的魚腸劍。當年,闔閭收買刺客專諸,置魚腸劍于魚腹中,刺殺了吳王僚,奪得王位,故而魚腸劍也被稱為“勇絕之劍”。另外四把則是湛盧劍、純鈞劍、勝邪劍、巨闕劍等。

這五把寶劍都是只聞其名,沒有出土實物。相比之下,越王勾踐劍就幸運多了。這把舉世聞名的青銅劍于1965年底在湖北江陵縣望山一號楚墓出土。出土?xí)r外表完好,劍身滿布菱形花紋,用鳥篆刻鏤銘文:“鉞王鳩淺,自乍用鐱”(鳩淺即勾踐)。

越王勾踐劍的神奇之處有二:

一、歷經(jīng)兩千多年的滄桑,劍體并無多少銹蝕的痕跡,仍舊是寒光逼人。

據(jù)專家分析,這有兩大原因:一是青銅劍的主要原料為銅、錫,這兩種金屬性質(zhì)不活潑,故而不像鐵劍那樣容易生銹;二是望山一號楚墓密封性非常好,在這種環(huán)境下,青銅劍也不容易生銹。

二、更難得的是,越王勾踐劍至今仍鋒利無比。1977年,央視拍攝《古劍》科教片時,曾用越王勾踐劍一次劃破了二十幾層紙,足見此劍的鋒利。這,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因也有兩個:一是該劍的劍脊含銅量大,使得劍的韌性極佳,不易折斷,而劍的刃部含錫量大,增強了劍的硬度和鋒利度。

同一把寶劍,在不同部位居然有著不同的金屬配比,這種現(xiàn)代仍在使用的“復(fù)合金屬工藝”,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經(jīng)掌握,實在令人震驚。

那么,為什么古代名劍多出土于楚地,而以吳越所產(chǎn)的居多?這里有很深的歷史背景。

話說春秋后期,吳、越相繼崛起,展開爭霸戰(zhàn)爭。兩國均處于叢林水鄉(xiāng),在這些地方車戰(zhàn)施展不開,所以兩國以步兵和水軍為主要兵種,刀劍自然成了軍隊的常規(guī)兵器,而不像中原國家那樣使用矛、戟、鉞、戈等兵器。因此,吳越的鑄劍技術(shù)遠超中原各國。

據(jù)《吳越春秋》記載,春秋后期,吳、越最早發(fā)明了煉鋼術(shù),由青銅時代步入鐵器時代,并成功研制出鐵劍,這是兵器史上一大飛躍。

吳越名劍多出自鑄劍大師之手。當時最有名的鑄劍大師,就是吳國的干將、莫邪夫婦,以及越國的歐冶子。前述越王勾踐的那五柄寶劍,就是歐冶子所鑄。

越滅吳后,又為楚所滅,所以楚國繼承了吳越高超的鑄劍技術(shù),故而古代名劍多出于吳、越、楚三地。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