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劍于1965年,在湖北江陵楚國貴族墓出土。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它的出現(xiàn)讓考古專家們大為驚嘆,是考古人渴望不可及的偶像。
那么越王勾踐劍到底有多牛,能讓考古專家們這么為之為驚嘆呢?
一、千年不腐
越王勾踐劍出土的剎那間,讓人驚嘆到了。2000多年的光陰沒有阻止它依就寒光逼人,它的劍身幾乎看不見銹斑。
千年的寶劍不僅劍身不腐,而且依然綻放著光澤,這的確是讓人驚嘆的。但是為什么會這樣呢?
1、含鉛少
越王勾踐劍的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
有的說法是,劍身的花紋處含硫高,因為硫化銅可以防銹。但是前段時間熱播的《國家寶藏》,專家的解釋是因為含鉛少。
因為與它一起出土的兩把劍可沒有它這么好的運氣,它們的劍身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腐蝕,基本上全是黑色了。如果說硫化銅可以防銹,那么這些劍也有這樣的成份,為什么會銹呢?
通過兩把劍的成分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了被腐蝕的劍含硫量為9.11%,含鉛量為2.23%。而越王勾踐劍最亮的地方,含硫量為0.8%,含鉛量為0.045%,幾乎是不含鉛的。這次的研究推翻了曾經(jīng)的硫化銅防腐,而提出了新的理論,那就是劍身不腐是因為含鉛少。
看來含硫量高反而腐的厲害,含鉛少才是它不腐的真正原因。
2、雙重保護、墓室環(huán)境好
越王勾踐劍出土?xí)r插在髹漆的木質(zhì)劍鞘內(nèi),這也給與了它雙重的保護。
這座墓葬是埋在數(shù)米的地下,一槨兩棺,層層相套。它的槨室四周用了一種質(zhì)地細密的白色黏土。這種黏土在考古界被稱為白膏泥。而且在棺槨的下部還用了經(jīng)過人工淘洗過的白膏泥,這種白膏泥的致密性就更好了。
再加上當時人們在墓坑上部,填土?xí)r把土夯的很實。這樣呢這個墓室?guī)缀醭闪艘粋密閉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基本上就隔絕了與外界的空氣交換。還有該墓室長期泡在地下水中,這也基本隔絕了空氣。少與空氣接觸,這也是越王勾踐劍不腐的重要原因。
這幾個原因一起促使了越王勾踐劍的不腐,也展現(xiàn)了這把王者之劍的霸氣。
二、劍刃相當鋒利
當時考古工作人員在發(fā)掘現(xiàn)場不小心被它割破了手指,并且血流不止。可見,當時手指被它割的有多深,這足以見證它的鋒利了。
但是考古專家為了測它的鋒利度,還做了一個實驗。那就是拿16層白紙來試它的鋒刃度。
一張紙的厚度大約是0.104毫米,那么16層白紙大概也就是1.664厘米。這樣的厚度用鋒利的剪子肯定是剪不動的,就算是用刀估計也是相當費力的。
而考古工作人員只要稍稍地用力,劍刃就能將16層白紙輕易劃破,這鋒利度真是讓人驚嘆。
所以說這把沉睡了上千年依然鋒利如故的寶劍,的確是一把絕世好劍。
三、精湛的工藝
越王勾踐劍內(nèi)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
如果這樣微小的數(shù)據(jù)會讓人驚嘆,那么接下來它的微觀世界會更讓人驚嘆。
專家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在500倍的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劍刃上有像樹枝一樣密密麻麻排列的結(jié)構(gòu)。這種結(jié)構(gòu)就是樹枝晶,它也就是越王勾踐劍的細胞。在這里,我們把它叫做樹枝晶的金相組織。
這種精湛的工藝制作手法,真是讓我們驚嘆了。千年前的古人在當時那種社會條件下,是如何做到如此細微的技術(shù)的,這還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當然樹枝晶就像封在千年寶劍里的精靈,為我們研究鑄造工藝提供了鑰匙。
越王勾踐劍的出土讓我們看到了古代人類的智慧,即使拿今天的科學(xué)技術(shù)來評判,人們?nèi)匀粫@嘆它鑄造技術(shù)的高超。祖先的智慧的確值得我們膜拜,而且我們的路還很遠。我們要慢慢地,一步一步去發(fā)現(xiàn)先人的各種鑄造技術(shù),來為我們現(xiàn)代社會所用,以創(chuàng)造更加輝煌的未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么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guān)注有書君,私信回復(fù)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