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謝謝小秘書。


很多看過清宮劇的都認為雍正皇帝的位子是通過非君子手段得來的。劇情的發(fā)展也是康熙最先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十四皇子,是雍正聯(lián)合自己的舅舅隆科多一起篡改遺照,把“十四”改為“于四”終成帝王。民間關(guān)于雍正皇帝是不是篡位也是眾說紛紜。


歷史的事實真的是電視劇演的那樣嗎?下面我們一起去看下吧?

康熙在世年間他和皇后赫舍里生的兒子胤礽被康熙立為太子,而且胤礽在太子的位子上一坐就是四十余年(中間廢立兩次)。就在太子位子空置的一點時間,出現(xiàn)了九王奪嫡的糾紛,后來康熙不忍看到手足相殘的事情發(fā)生,就制定了立賢不立長的制度,避免類似的事情發(fā)生。


挺尸不顧,束甲相爭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的晚上纏綿于病榻近半年有余的康熙在暢春園去世,留下了他治理霞的大清基業(yè)和眾多對皇位虎視眈眈的皇子。就在所以皇子為都蠢蠢欲動的千鈞一發(fā)時刻,隆科多帶著皇帝的遺詔到來,并宣讀遺詔:


  “他展開遺詔,大聲宣讀,“皇四子胤禎,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在朕身后,必能繼承大統(tǒng)。著傳位于四子胤禎。欽此?滴趿荒暾隆!

從這點來看雍正皇帝是康熙欽定的接班人。但是為什么很多人都說雍正是篡位呢?


在康熙的中多兒子中,除了被廢的太子沒有資格加入這種爭奪戰(zhàn)外,最有希望的就是皇八子允禩和他背后的勢力。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從一下幾點可以看出康熙對雍正繼位的必然性。。


一,皇帝的遺詔關(guān)乎天下的命運,詔書屬于機要文件,必定是越少人知道越安全,特別是康熙的住處更是戒備森嚴,任誰也沒有那么大的能耐。


二,雍正繼位之前已經(jīng)獨當一面,協(xié)助康熙處理朝廷政務頗見成效,他的實干精神得到康熙的肯定。而且雍正本人是個很懂生存之道的人,而且雍正一身正氣,在他繼位后對本朝實行了大量的制度改革,才有了下面的乾隆盛年。而且雍正皇帝在位期間有“以勤制天下,朝乾夕至”的勤政美名。就算是篡位也是“歪打正著”。


以上來看康熙在那么多皇子中選擇雍正做皇帝也是實至名歸。


歷史是不變的永恒,故事是歷史事件的延伸。





  

最佳貢獻者
2

值得商榷,這問題;問的非常直接!看來有必要敘述一下滿清康熙帝駕崩前后的形勢。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在康熙四十七年開始,皇儲繼承人的問題在皇子之間開始明爭暗斗,慢慢的形成了九位皇子的競爭,歷史上把他們的爭斗稱之為“九王奪嫡!

第一個回合是在熱河的那次木蘭秋狝,太子胤礽被廢,首先敗下陣來的上大阿哥胤禔,終身圈禁,十三阿哥胤祥受牽連送宗人府看管。

起因是太子胤礽瘋迷,淫亂后宮,太子手諭“調(diào)兵符”調(diào)熱河兵馬入住康熙帝行宮企圖謀反,后確認假手諭

在這以后對皇帝位置有興趣的就剩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塘、十阿哥胤哦、十三阿哥胤祥暫時圈禁,十四阿哥胤禵等六位阿哥的角斗。

三阿哥胤祉是一位文人,爭奪力量不大,打太平權(quán),有利即上。

四阿哥胤禛與十三阿哥胤祥是一伙,暗中較勁,在當時看不出勢力范圍,但是他自稱為孤臣。

以八阿哥胤禩為首的老九、老十、為一伙,比較張揚,勢在必得。

老十四阿哥胤禵為八阿哥胤禩集團的黨中有黨,單打獨斗。

以八阿哥胤禩為首的集團遭到打擊的重要原因,是康熙帝的皇權(quán)受到了威脅,使八阿哥胤禩就此失寵。

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以后,康熙帝公開下旨意說公推新太子,一意以朝臣公意是從。

不知韜光劍影的八阿哥胤禩集團傾巢出動,來勢兇猛,發(fā)動以號稱佟半朝的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上書房大臣“佟國維”進行串聯(lián)朝廷上下公舉八阿哥胤禩,把八阿哥胤禩推向了火爐。

這一舉動把康熙帝驚出一身冷汗,沒想到八阿哥胤禩的勢力這么強大而又是不拿下太子位置絕不罷休。


四阿哥胤禛的深藏不露

康熙帝立刻使用手段將這一場大火撲滅,轉(zhuǎn)而復立太子胤礽,自此康熙帝領(lǐng)教了八阿哥胤禩這個兒子的厲害并從八阿哥胤禩辦的一系列差事,包括辦理刑部大案中領(lǐng)教了這位辛者庫妃子出生兒子的小聰明,有德無才,小人做作。

第二次廢太子,康熙帝已經(jīng)到了暮年,這時候的康熙帝已經(jīng)把眼睛瞄準了四阿哥胤禛,因為都知道知子莫如父。

這位以孤臣而自居的冷面王性格剛毅,辦事果斷,康熙帝認為自己在晚年留下的弊政只有這樣的人才可以扭轉(zhuǎn)乾坤,并且喜歡上了他的兒子,自己的孫子弘歷!

康熙帝發(fā)出的三個信號

一、對德妃烏雅氏的晉封。

二、晉封四阿哥胤禛為親王。

三、令皇孫弘歷進宮親自調(diào)教。

在康熙的后期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康熙帝大傷腦筋,他自己認為英明的一生就是皇儲是他最大的敗筆。

康熙六十一年冬天,康熙帝在暢春園病倒了,自知這一病將可能撒手西去,因為康熙帝通些醫(yī)道,他要安排后事了!
(康熙傳位遺詔部分影印件)

首先是傳位遺詔,他藏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后面,遺詔一式兩份,滿漢合璧文字,由指定宣詔大臣兩位取出當眾宣讀。

另外關(guān)于年羹堯的甘肅提督是康熙帝生前任命的,并不是四阿哥胤禛的一句話就可以任命一位重要崗位的帶兵之人,需要吏部、兵部及上書房大臣報至康熙帝御批。

隆科多的九門提督更是需要康熙帝的親口安排,因為這關(guān)系到京畿重地及康熙帝的安全,這也可能于四阿哥胤禛有利,但絕對不是雍親王四阿哥胤禛可以說了算的。

種種跡象表明四阿哥胤禛即后來的雍正帝篡權(quán)的可能性不大,最大的因素是雍正帝在執(zhí)政期間的大力改革弊政得罪了權(quán)貴,遭到了歷史性的詆毀,用各種各樣的謠言對雍正帝進行污蔑,這是官僚權(quán)貴的一貫做法,乃至于民間廣為流傳。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及網(wǎng)絡)

請關(guān)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歡迎網(wǎng)友互動、評論、留言!

3

雍正是篡位嗎?

為什么會有雍正篡位這一個說法,根據(jù)我看過的史實,來和大家說一說。文筆不好各位見諒。

本來按道理來說,站在現(xiàn)在我們的觀點來說,雍正在位期間對國家給清朝的統(tǒng)治,在整體上是正面的。

割除舊弊,讓官宦沉冗的清王朝的到了一次嚴格意義上的大換血。

歷史向來奉行的是 勝者王,敗者寇。只要有一個好的理由,即使改朝篡代后人也不會說什么。更別說,我們現(xiàn)代人沒有那么多君君臣臣的觀念。



那既然這樣,為什么雍正是不是篡位還要被那么多人拿來說呢?

主要還是雍正太過自帶話題,他本身就是一個話題的人物。這有一部分原因是后世強加給他的,另一部分原因卻是他自己做的。

他自己就做了一些在我們后人看來有點做賊心虛的事,讓我們后人不得不猜測,這就是一個話題了。

在康熙死亡之后的幾天,紫禁城的大門整整關(guān)閉了7天。在七天之后,打開了。那天就是雍正登基的日子。

登基大典的詭異

歷朝歷代皇帝的登基都是一件特別隆重的事。

正常:皇帝的御轎本來應該是從乾清宮走的。

雍正:從東旁門走。

正常:皇位繼承一個重要儀式—列坐,賜茶。

雍正:免了。

正常:玉璽的授予,本來應該在乾清宮前面的御路授予。

雍正:改道東邊的甬道接受授予。

正常:皇帝繼位要在金鑾殿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禮。

雍正:免了吧。

所以整個登基大典,真的是非常的簡陋,這不是讓文武百官多想嗎?



本來,在雍正做皇子的時候,他在康熙的幾個兒子里,是最不被看好的那一個,所謂沒有人氣,也沒有權(quán)勢。

九龍奪嫡的開端,是從康熙一廢太子說起。雍正那時候在干什么?在雍親王府里修道:無為之道。




八賢王之后,最得勢的可以說是他的親弟弟十四子。

掌管西北大軍,是康熙晚年最有把握的那個。所以才會有這么一個留言:

康熙的詔書上“傳位于四子”,原本是“傳位十四子”。

就是這么離奇。



不過歷史也不是我們想的那樣簡單。

在第二年,雍正把國號改為“雍正”,和雍正皇子時期的雍親王聯(lián)系。是昭告天下:自己這個皇位,是正的!

以上文獻參考:《雍正十三年》

4

雍正皇帝的篡位之說主要有五種:1、改詔?滴醣緛韨魑皇淖樱捎赫档乩飳⒃t書中十改為于,這樣就變成傳位于四子;2、隆科多改詔?滴醪≈兀淖舆h在西寧,隆科多將詔書捏在手中,沒有發(fā)出,康熙晏駕后,隆科多假傳圣旨立雍正為皇帝;3、隆科多在康熙晏駕后將藏于正大光明匾后的詔書改為傳位四子;4、投毒。康熙病重,雍正在身邊侍候,送給康熙一碗?yún)滴醪⊥觯?、年羹堯改詔。年羹堯是川陜總督,傳說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因此年羹堯改詔。 我認為篡位之說不可信 。 1、 清史中記載:康熙臨終召見六位年齡在30歲以上的皇子和隆科多等人,下了傳位第四子的遺詔,應該是真實的?滴醪∥r,派雍正代他祭天,這就有特殊意味;康熙召見皇子,獨將雍正召至寢宮,意義非凡。 2、清朝繼位詔書有滿漢兩種語言書寫,滿文“十”子是改不成“于”字的;漢文當時也是繁體字,“十”也是改不成“于”字,況且清朝詔書一般是傳位于第幾子,改詔之說純屬當時敵對勢力的一面之詞。 3、康熙病危,當時在康熙身邊的不只是隆科多,還有李光地等朝廷重臣,緊靠隆科多是完不成的。4、康熙是一代圣主,后繼之君這么重要的事情不可能不布局,任由一般大臣或皇子胡來。

5

在影視劇里,重復再現(xiàn)最多次數(shù)的歷史時期,莫過于清朝了,而反復播重復演的清宮大戲又以康熙、雍正、乾隆這三朝為主,也最為熟知,主要是因為這個時期“康乾盛世”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人民生活相對安定,相關(guān)的野史、軼事層出不窮,尤其是雍正繼位的合法性問題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康熙后期出現(xiàn)“九子奪嫡”,在繼承人問題上康熙一直搖擺不定,從二阿哥胤礽到八阿哥胤禩,再到十四阿哥胤禵,都曾是康熙中意的對象,而四阿哥胤禛在諸位皇子中并不起眼,他似乎并未得到康熙的寵愛,可最后偏偏是不得寵的四阿哥胤禛登上了皇位,而最看好的十四阿哥胤禵卻失之交臂,因此人們才會懷疑他的合法性。


要知道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我們先要知道的就是“篡位”到底如何來理解,所謂的“篡位”是指封建時期臣子用非正常手段來謀奪君主帝位的行為,可是根據(jù)歷史的記載雍正是根據(jù)康熙的遺詔詔書繼承皇位的,應該是名正言順的,至于野史所說的雍正篡改康熙遺詔,將: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于四子,更是荒謬而經(jīng)不起推敲的。


首先這種篡改內(nèi)容根本不符合任何遺詔和圣旨的書寫方式和習慣,根本就不可能出現(xiàn)這種簡陋到極點的遺詔;其次在滿清時代,任何的圣旨和詔書包括遺詔在內(nèi)都會有滿漢兩種文字同時來書寫,并且是以滿文為主,而滿文中的“十”“于”的書寫存在很大的差別,不可能修改,所以說雍正篡改詔書的說法是不靠譜的。 也有人說康熙本來是把皇位傳給十四阿哥胤禵的,但康熙在年老多病的時候,卻把胤禵派到西北,若說真要傳位給他,更加立不住腳,而且胤禵以前也是八爺黨的,這點康熙很清楚,而康熙對朋黨是深惡痛絕的,如果真的要傳位胤禵,那不就等于認同了當年的八爺黨了嗎,康熙封了胤禵“大將軍王”臨行前舉行的儀式規(guī)格也相當高,這讓很多人認定康熙要把皇位傳給十四阿哥胤禵了,可仔細想想,康熙多年來刻意的從不表示要把皇位傳給誰如今卻這般明顯的器重胤禵,這不是等于告訴別人皇位的繼承人是誰了嗎?所以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轉(zhuǎn)移視線,胤禵當時還只是個貝子,沒有正式郡王或親王的封號,封了這么一個“大將軍王”其實也是對不把皇位傳給他的一種補償。

所以康熙真正要傳位的人絕不是十四阿哥胤禵,而是雍親王胤禛。


至于說雍正在最后傳位的過程中有沒有耍什么陰謀就不好說了,在封建社會中,即使一個英明的君主也往往要用陰謀手段和殘酷斗爭來奪取和鞏固統(tǒng)治,在殘酷的歷史變革和王朝更替中,雍正即使有這種做法也無可厚非。


那為什么有這么多的謠言來惡意中傷、抹黑雍正呢?主要是雍正繼位后對貴族加以懲治,推行火耗歸公,攤丁入畝制度觸動了這些人的利益,引起了很多皇族、官僚的不滿,樹敵太多,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為了發(fā)泄對雍正的不滿,就大肆散布謠言,說雍正篡改詔書、毒死康熙等等,往雍正頭上大潑臟水,因此民間也好,上層社會也好,都在謠傳雍正的皇位來歷不明。

無論雍正是傳位還是奪嫡,他都沒有辜負康熙晚年期望,他鐵腕手段整飭吏治,力排眾議銳意改革,設軍機處加強中央集權(quán),改土歸元,攤丁入畝,安定邊塞,治理朝政,夙興夜寐,嘔心瀝血,終使大清國富民強,府庫充盈,四夷臣服,萬國來朝,終成乾隆時期“康乾盛世”之局面,從心而論,無論其帝位來源如何,雍正無疑都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君主,為中國歷史發(fā)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6

上次回答過類似問題。我想強調(diào)的是在清朝出現(xiàn)過爭位的情況,但沒有出現(xiàn)過篡位的情況。為什么沒有出現(xiàn)篡位的情況?歸其因是清朝的體制,清朝的專制達到中國封建社會的頂點,國家機器圍繞皇帝一人運轉(zhuǎn),皇帝集大權(quán)于一身。這就是為什么十四歲的康熙可以輕易扳倒權(quán)臣鰲拜的原因。雍正在即位后很快可以掌控形勢,沒有康熙生前的許可是不可想象的?梢杂赫绻皇强滴鯇僖獾娜诉x,康熙隨便一個動作就足以讓雍正一切辛勞作廢。

7

近些年以來,關(guān)于康熙帝之死及其傳位情況,眾說紛紜。據(jù)史記載: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去世。七天后,皇四子胤禎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雍正。不久,有關(guān)雍正篡位的傳說就開始流傳,并引發(fā)后來史學界篡位說與合法繼位說兩派的激烈爭論。

民間傳說,雍正改詔篡位。

野史中關(guān)于雍正篡位的傳說,竟有五種之多。

一是“雍正改詔說”:康熙本來是把皇位傳給十四子允禵的,可雍正卻暗地里把詔書中的“十”字改成“于”字,這樣詔書就成了“傳位于四子”。雍正繼位后,將允禵調(diào)回北京關(guān)押起來,太后想見允禵,雍正不準,太后一氣之下撞柱而死。

二是“隆科多改詔說”:隆科多是當時的步軍統(tǒng)領(lǐng)?滴醪≈貢r發(fā)諭旨叫遠在西寧的允禵緊急回京,要傳位給他?墒锹】贫喟堰z詔捏在手里,沒有發(fā)出去。等到康熙駕崩,隆科多假傳圣旨立了四皇子胤禎。

三是“隆科多改詔說”的另一版本:康熙剛咽氣,隆科多趕緊從“正大光明”匾后取出密藏在那里的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于四子”。

四是“雍正投毒說”:康熙病重時,胤禎進了一碗?yún),康熙喝了就歸天了。

五是“年羹堯改詔說”:年羹堯是當年的川陜總督,傳說雍正的母親曾與他私通,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改詔的事是年羹堯干的。

這些傳說都把雍正描述成一個弒父逼母、改詔篡位、殘害兄弟的暴君,而所有傳說中,最關(guān)鍵的就是雍正是篡位還是繼位。

學者否定傳說

有關(guān)雍正繼位的問題,清史學者和檔案學者一直也在研究爭論。隨著研究的深入,專家們首先否定了上述民間傳說的真實性。

“傳位十四子”被改成“傳位于四子”之說:康熙詔書中漢文的“于”字是繁體字,同時更有滿文,想改詔書并非將“十”改成“于”那么簡單。我們從保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康熙遺詔上可以看到,上面寫著:“雍親王皇四子胤禎,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tǒng)。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睆倪z詔看,所謂改成“傳位于四皇子”之說是完全不可能的。

“雍正進參湯下毒”說:康熙對醫(yī)道頗有研究,曾多次說人參宜于南方人,對北方人不合適,所以雍正要做手腳也不會用進參湯這一招。

“隆科多偷改詔書”說:同樣不符合歷史,將秘密諭旨放在正大光明匾后的制度,是從雍正才開始的。

雍正是年羹堯私生子之說:更是無稽之談,雍正比年羹堯還大呢!

篡位論說,雍正陰謀奪權(quán)

民間傳說雖然站不住腳,但學者們通過研究,還是把結(jié)論分成兩種,一種認為雍正是篡位,另一種則認為雍正是正常繼位。

非正常繼位派學者認為,雍正在康熙病逝前后,精心策劃了篡位陰謀。步軍統(tǒng)領(lǐng)隆科多是雍正心腹,康熙病危昏迷時,雍正在隆科多幫助下偽造遺詔,變相軟禁皇子,編造七位皇子和隆科多聽到康熙口傳遺詔的重要情節(jié),乘機篡位。

這派學者認為,證明雍正合法繼位的關(guān)鍵問題,是康熙臨終前是否曾詔見皇子和隆科多,并口授傳位遺旨。學者經(jīng)過對史料對比研究后認為,雍正繼位前后對這一關(guān)鍵問題一直沒有明確表述,直到敵對勢力被打壓后才這樣講,所以很可能是編造的。

有學者稱,在清宮秘檔中發(fā)現(xiàn)了兩份康熙遺詔,內(nèi)容不一樣,一份只有漢文,另一份則為滿漢文,說明公布的遺詔很可能是假的。

這派學者認為,康熙晚年最喜歡允禵,有意把皇位傳給他,讓他去西北打仗是為讓他樹立威信。

在年齡上,學者認為胤禎也處于劣勢。雍正繼位時已45歲,比同母弟允禵大十歲,學者認為康熙不可能選一位年齡過大的皇子接班。

對于康熙非常喜歡胤禎的兒子弘歷(即乾隆),增加了胤禎繼位砝碼的說法,學者也認為是牽強的。他們認為,從檔案記載看,康熙對皇孫們都非常喜愛,特別是對廢太子胤礽的兒子和允禵的兒子。

學者們還推論:正因雍正篡位心里有鬼,才沒遵循“子隨父葬”的習俗,他把自己的陵墓選在清西陵,而不是康熙陵所在的清東陵。

繼位論說:康熙欽定雍正

臨終傳位

合法繼位派學者認為,康熙臨終前召見了六位年齡在30歲以上的皇子和隆科多等人,下達了傳位給皇四子胤禎的遺命,應該是真實的?滴醪∥r派雍正代他祭天,而祭天一般都是皇帝親自祭祀,這就有了特殊意味?滴踉谡僖妿讉皇子時,下旨讓雍正從天壇趕到康熙寢宮,顯然是要把皇位交給他。

另外,在皇子們還在世時,雍正不可能編造康熙召見皇子們的事,否則他們一定會把真相揭露出來,可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這方面的檔案材料。

廢立太子

康熙22歲時就立了太子:皇二子胤礽。后來皇太子驕橫跋扈,揮霍無度,并在朝廷里結(jié)成太子黨,對皇權(quán)構(gòu)成威脅。所以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第一次廢太子。

廢太子后,皇子們爭奪太子位的斗爭愈演愈烈?滴鯙橹浦惯@種情況,第二年不得不重新立胤礽為皇太子。但三年后,由于太子黨的威脅,康熙再廢太子,并傾向于從皇三子、四子和十四子中選繼承人。

從《起居注》等檔案中可以看到,康熙曾對大臣們說:一定找一個“堅固可托之人”,說明康熙對誰繼位已心中有數(shù)。而眾皇子中,雍正性格堅毅,治理國家的能力有目共睹。

康熙六十年,康熙諭令胤禎清查京通各倉,并明確表示:若派其他人不一定能辦成。隨后,康熙又指定胤禎代他去行祭天大典,這就不難看出康熙對胤禎的器重和信賴了?滴踉啻握f胤禎“誠孝”,說明他對這位皇子的人品也十分嘉許。

皇十四子

為什么說康熙最后選中的不是皇十四子?如果康熙真想傳位給他的話,是不會在自己年老生病時,把他派到那么遠的地方去的。

如果說康熙五十七年讓允禵到西北指揮對準噶爾的戰(zhàn)斗,是為了讓他建功立業(yè),但康熙六十年將立戰(zhàn)功的允禵召回北京述職后,第二年康熙又在自己體弱多病時讓他重回前線,這顯然表明皇位不是要傳給允禵的。

雍正繼位后,允禵被召回北京,雍正將他軟禁,但這只是雍正認為允禵對皇權(quán)有威脅采取的措施,不能以此說雍正就是篡位。

皇孫弘歷

學者還認為,康熙選中胤禎,還因為他喜歡胤禎第四子弘歷,這話也有些來歷。

康熙第一次見到弘歷時,12歲的弘歷天資聰穎、品貌端正,引起康熙的好感?滴醍敃r就令弘歷搬到皇宮中,并親自指導他讀書?滴醯絿鷪龃颢C或批閱奏章,都要弘歷在一旁侍奉。

佐證這一說法的還有清東陵乾隆陵前的《裕陵神功圣德碑》,它記述了乾隆一生的豐功偉績,也明確表述了康熙默定乾隆為繼其皇位的第三代皇帝。這是最早明確表述康熙默定乾隆繼未來帝位的官方說法,這也間接說明雍正是正常繼位。

雍正選陵

至于雍正沒有遵循“子隨父葬”的習俗,作為篡位旁證是沒有說服力的。因為順治父親的昭陵是在沈陽,順治死后并沒葬在沈陽;雍正墓在清西陵,其子乾隆的墓卻在清東陵。

而且,如果雍正因篡位死后無顏見康熙,那他也不敢進太廟才對,因為太廟供奉著清朝歷代皇帝,按當時迷信說法,在那里雍正不是還能見到康熙和他的祖先嗎?

相關(guān)資料:有關(guān)合法繼位說著作

近代以來,特別是二十世紀后期,一批研究雍正的專著問世,有力支持了雍正合法繼位說。

1985年,南開大學馮爾康教授的《雍正傳》認為:康熙在臨終前,選擇了胤禎。

1986年,中國人民大學韋慶遠教授的《論封建皇權(quán)和皇位繼承問題》認為:胤禎以才能和手腕逐漸取得康熙信任,最終繼承皇位。

1999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研究員李國榮、張書才合著的《實說雍正》,根據(jù)檔案文獻提出:雍正沒有改詔篡位,而是合法登基。

2000年,海外學者楊啟樵教授在《揭開雍正帝隱秘的面紗》一書中指出:雍正屬于正常繼位,至于后來骨肉相殘是另一回事。

相關(guān)資料:有關(guān)篡位說著作

上世紀30年代,史學家孟森在《清世宗入承大統(tǒng)考實》中認為,康熙本擬傳位允禵,雍正偽造遺詔奪得皇位。這是雍正繼位問題由民間傳說成為學術(shù)課題的重要標志。

1950年,歷史學家王鐘翰發(fā)表《清世宗奪嫡考實》等文,發(fā)展了孟森的說法。

1980年初,許曾重發(fā)表《清世宗胤禎繼承皇位問題新探》一文,指出雍正所說的康熙臨終前召見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下達傳位遺旨一事,是雍正編造的。

隨后,清史學家楊珍在《關(guān)于康熙朝儲位之爭及雍正繼位的幾個問題》中認為,康熙猝死后,胤禎在隆科多幫助下乘機取得皇位。

關(guān)于雍正繼位問題,兩派學者的爭論雖然激烈,但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的認識會越來越接近史實。

隨著秘藏幾百年的清宮檔案全部對外開放,在這座歷史寶庫中不斷有新的檔案史料被發(fā)現(xiàn),相信雍正繼位之謎會有真正破解之時。

親身經(jīng)歷了皇室中奪儲斗爭的雍正,深知皇權(quán)交替是關(guān)系到政局穩(wěn)定的大計。經(jīng)過深思熟慮,他創(chuàng)立了秘密立儲制度,成了清朝皇室家法。從此,清朝歷史上再沒發(fā)生過公開爭奪太子位的宮廷斗爭。

8

有可能是篡位,但可能性不大。

有人說康熙是被謀害的,然后胤禛上位的。

但仔細推敲根本站不住腳。

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遺詔里,康熙也曾列舉了歷史上那些君主被謀害的事例,說即使英明之主也難善終,這說明康熙平時的警惕心很高,被毒殺之說,恐難成立。

再者,康熙事務繁忙,久病纏身,因感冒而引起其他并發(fā)狀,也不是沒有可能。由此,推斷康熙因為年老生病而正常死亡,應該說可能性是非常大的。畢竟,在康熙死前,胤禛繼位的跡象已經(jīng)非常明顯,因此他也沒有必要冒這么大的風險去發(fā)動一場政變。

為什么會有人說是胤禛篡位呢?

到現(xiàn)在大家都知道了,當年奪位之爭何等激烈。

胤禛剛上位時,并沒有馬上處罰那些兄弟們。后來那些人活動太激烈了,胤禛才出手處罰。

雖然幾位皇弟被處罰,但他們的孩子和同黨還在。這些人都是有文化有才能的人,他們就在民間編造各種故事,繪聲繪色地說了胤禛篡位和被暗殺的故事,好像他們都在場一樣。

對于胤禛繼位的遺詔,那些阿哥們有沒有反抗呢?從記載來看,至少在當時是有的。雍正在《大義覺迷錄》中說:"皇考升遐之日,朕在哀痛之時,塞思黑(即九阿哥胤禟)突至朕前,箕踞對坐,傲慢無禮,其意大不可測。若非朕鎮(zhèn)定隱忍,必至激成事端。"《清世宗實錄》中又說:"圣祖仁皇帝賓天時,阿其那(八阿哥胤禩)并不哀戚,乃于院外倚柱,獨立凝思,派辦事務,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憤可知。"

由此可知,當時的局面是多么復雜,如果不處理幾位皇弟,局面會多么不可收拾。

9

很顯然,雍正不可能篡位,也沒有必要篡位,康熙一早就已經(jīng)讓他即位了。

首先說那個著名的“十”改成“于”的說法,有這個說法的說明不會寫漢字。在清朝時期,我們使用的漢字是繁體寫法,于應該寫成“於”,十也應該是“拾”,另外傳位詔書也是韓、滿、蒙三種文字,根本沒法篡改。

其次應該說康熙了,九子奪嫡讓他心力交瘁,連自己給予厚望的太子都被廢除了,一時間心灰意冷。也就在此時,在圓明園看到了弘歷,這個聰明伶俐的孩子讓康熙欣喜不已。最后雍正能夠坐上皇位,乾隆的貢獻很大。

最后就要說清朝皇帝即位的流程了,基本在駕崩前就會有人選,而且需要加蓋國印,這個遺旨也是秘密存放的,只有皇帝和一些非常親近的人才知道,很難偽造。

總的來說,雍正得位是理所應當?shù),只是?jīng)過一些野史的演繹造成了大家的誤解,雍正也是“康乾盛世”的延續(xù)者。

10

雍正篡位的說法在當時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以致于雍正皇帝親自編纂《大義覺迷錄》以正視聽。

為了增加可信度,《大義覺迷錄》除了有雍正的上諭外,還公開了很多大臣的奏報和證詞。

其中就有一段題為:我雍正是將遺詔的“十”改成“于”字而謀取皇位的嗎?

在這個題目下,引用了雍正的一段上諭:

現(xiàn)據(jù)廣西巡撫金奏報,有造作逆語之兇犯數(shù)人,陸續(xù)解到。訊據(jù)逆賊耿精忠之孫耿六格供稱,伊先充發(fā)在三姓地方時,于八寶家中,有太監(jiān)于義、何玉柱向八寶女人談論:圣祖皇帝原傳十四阿哥允天下,皇上將“十”字改為“于”字。又云:圣祖皇帝在暢春園病重,皇上就進一碗人參湯,不知何如,圣祖皇帝就崩了駕;噬暇偷橇宋。隨將允調(diào)回囚禁。太后要見允,皇上大怒,太后于鐵柱上撞死。皇上又把和妃及其他妃嬪,都留于宮中等語。又據(jù)達色供,有阿其那之太監(jiān)馬起云向伊說:皇上令塞思黑去見活佛,太后說:“何苦如此用心!”皇上不理,跑出來。太后甚怒,就撞死了。

也就是這時候便有雍正篡位的流言,而且言之鑿鑿,雍正是將康熙遺詔中的“十”字改為“于”字。

接下來雍正講了很多事實來證明自己的清白。

他不惜頒布《大義覺迷錄》發(fā)行天下,結(jié)果使得天下人皆知他篡改遺詔的流言。

其實只要細看這個流言本身就能發(fā)現(xiàn)這個故事是不可信的。

因為“于”在古代的寫法是“於”,根本就不可能把“十”篡改成“于”。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遺詔不能篡改遺詔。

現(xiàn)存的康熙遺詔完全可能是雍正偽造的,而且這個可能性極大。

我不改個別字,直接偽造得了,然后頒行天下。

現(xiàn)存的《康熙遺詔》一式四份,遺詔分漢文滿文兩部分,但是無論是臺灣故宮還是遼寧省檔案館收藏的滿文部分繼位人部分缺失。

這又為后人留下足夠的想象空間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