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雍正改詔說”:康熙本來是把皇位傳給十四子允禵的,可雍正卻暗地里把詔書中的“十”字改成“于”字,這樣詔書就成了“傳位于四子”。雍正繼位后,將允禵調(diào)回北京關(guān)押起來,太后想見允禵,雍正不準,太后一氣之下撞柱而死。
二是“隆科多改詔說”:隆科多是當時的步軍統(tǒng)領(lǐng)?滴醪≈貢r發(fā)諭旨叫遠在西寧的允禵緊急回京,要傳位給他?墒锹】贫喟堰z詔捏在手里,沒有發(fā)出去。等到康熙駕崩,隆科多假傳圣旨立了四皇子胤禎。
三是“隆科多改詔說”的另一版本:康熙剛咽氣,隆科多趕緊從“正大光明”匾后取出密藏在那里的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于四子”。
四是“雍正投毒說”:康熙病重時,胤禎進了一碗?yún),康熙喝了就歸天了。
五是“年羹堯改詔說”:年羹堯是當年的川陜總督,傳說雍正的母親曾與他私通,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改詔的事是年羹堯干的。
這些傳說都把雍正描述成一個弒父逼母、改詔篡位、殘害兄弟的暴君,而所有傳說中,最關(guān)鍵的就是雍正是篡位還是繼位。
學者否定傳說
有關(guān)雍正繼位的問題,清史學者和檔案學者一直也在研究爭論。隨著研究的深入,專家們首先否定了上述民間傳說的真實性。
“傳位十四子”被改成“傳位于四子”之說:康熙詔書中漢文的“于”字是繁體字,同時更有滿文,想改詔書并非將“十”改成“于”那么簡單。我們從保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康熙遺詔上可以看到,上面寫著:“雍親王皇四子胤禎,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tǒng)。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睆倪z詔看,所謂改成“傳位于四皇子”之說是完全不可能的。
“雍正進參湯下毒”說:康熙對醫(yī)道頗有研究,曾多次說人參宜于南方人,對北方人不合適,所以雍正要做手腳也不會用進參湯這一招。
“隆科多偷改詔書”說:同樣不符合歷史,將秘密諭旨放在正大光明匾后的制度,是從雍正才開始的。
雍正是年羹堯私生子之說:更是無稽之談,雍正比年羹堯還大呢!
篡位論說,雍正陰謀奪權(quán)
民間傳說雖然站不住腳,但學者們通過研究,還是把結(jié)論分成兩種,一種認為雍正是篡位,另一種則認為雍正是正常繼位。
非正常繼位派學者認為,雍正在康熙病逝前后,精心策劃了篡位陰謀。步軍統(tǒng)領(lǐng)隆科多是雍正心腹,康熙病危昏迷時,雍正在隆科多幫助下偽造遺詔,變相軟禁皇子,編造七位皇子和隆科多聽到康熙口傳遺詔的重要情節(jié),乘機篡位。
這派學者認為,證明雍正合法繼位的關(guān)鍵問題,是康熙臨終前是否曾詔見皇子和隆科多,并口授傳位遺旨。學者經(jīng)過對史料對比研究后認為,雍正繼位前后對這一關(guān)鍵問題一直沒有明確表述,直到敵對勢力被打壓后才這樣講,所以很可能是編造的。
有學者稱,在清宮秘檔中發(fā)現(xiàn)了兩份康熙遺詔,內(nèi)容不一樣,一份只有漢文,另一份則為滿漢文,說明公布的遺詔很可能是假的。
這派學者認為,康熙晚年最喜歡允禵,有意把皇位傳給他,讓他去西北打仗是為讓他樹立威信。
在年齡上,學者認為胤禎也處于劣勢。雍正繼位時已45歲,比同母弟允禵大十歲,學者認為康熙不可能選一位年齡過大的皇子接班。
對于康熙非常喜歡胤禎的兒子弘歷(即乾隆),增加了胤禎繼位砝碼的說法,學者也認為是牽強的。他們認為,從檔案記載看,康熙對皇孫們都非常喜愛,特別是對廢太子胤礽的兒子和允禵的兒子。
學者們還推論:正因雍正篡位心里有鬼,才沒遵循“子隨父葬”的習俗,他把自己的陵墓選在清西陵,而不是康熙陵所在的清東陵。
繼位論說:康熙欽定雍正
臨終傳位
合法繼位派學者認為,康熙臨終前召見了六位年齡在30歲以上的皇子和隆科多等人,下達了傳位給皇四子胤禎的遺命,應該是真實的?滴醪∥r派雍正代他祭天,而祭天一般都是皇帝親自祭祀,這就有了特殊意味?滴踉谡僖妿讉皇子時,下旨讓雍正從天壇趕到康熙寢宮,顯然是要把皇位交給他。
另外,在皇子們還在世時,雍正不可能編造康熙召見皇子們的事,否則他們一定會把真相揭露出來,可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這方面的檔案材料。
廢立太子
康熙22歲時就立了太子:皇二子胤礽。后來皇太子驕橫跋扈,揮霍無度,并在朝廷里結(jié)成太子黨,對皇權(quán)構(gòu)成威脅。所以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第一次廢太子。
廢太子后,皇子們爭奪太子位的斗爭愈演愈烈?滴鯙橹浦惯@種情況,第二年不得不重新立胤礽為皇太子。但三年后,由于太子黨的威脅,康熙再廢太子,并傾向于從皇三子、四子和十四子中選繼承人。
從《起居注》等檔案中可以看到,康熙曾對大臣們說:一定找一個“堅固可托之人”,說明康熙對誰繼位已心中有數(shù)。而眾皇子中,雍正性格堅毅,治理國家的能力有目共睹。
康熙六十年,康熙諭令胤禎清查京通各倉,并明確表示:若派其他人不一定能辦成。隨后,康熙又指定胤禎代他去行祭天大典,這就不難看出康熙對胤禎的器重和信賴了?滴踉啻握f胤禎“誠孝”,說明他對這位皇子的人品也十分嘉許。
皇十四子
為什么說康熙最后選中的不是皇十四子?如果康熙真想傳位給他的話,是不會在自己年老生病時,把他派到那么遠的地方去的。
如果說康熙五十七年讓允禵到西北指揮對準噶爾的戰(zhàn)斗,是為了讓他建功立業(yè),但康熙六十年將立戰(zhàn)功的允禵召回北京述職后,第二年康熙又在自己體弱多病時讓他重回前線,這顯然表明皇位不是要傳給允禵的。
雍正繼位后,允禵被召回北京,雍正將他軟禁,但這只是雍正認為允禵對皇權(quán)有威脅采取的措施,不能以此說雍正就是篡位。
皇孫弘歷
學者還認為,康熙選中胤禎,還因為他喜歡胤禎第四子弘歷,這話也有些來歷。
康熙第一次見到弘歷時,12歲的弘歷天資聰穎、品貌端正,引起康熙的好感?滴醍敃r就令弘歷搬到皇宮中,并親自指導他讀書?滴醯絿鷪龃颢C或批閱奏章,都要弘歷在一旁侍奉。
佐證這一說法的還有清東陵乾隆陵前的《裕陵神功圣德碑》,它記述了乾隆一生的豐功偉績,也明確表述了康熙默定乾隆為繼其皇位的第三代皇帝。這是最早明確表述康熙默定乾隆繼未來帝位的官方說法,這也間接說明雍正是正常繼位。
雍正選陵
至于雍正沒有遵循“子隨父葬”的習俗,作為篡位旁證是沒有說服力的。因為順治父親的昭陵是在沈陽,順治死后并沒葬在沈陽;雍正墓在清西陵,其子乾隆的墓卻在清東陵。
而且,如果雍正因篡位死后無顏見康熙,那他也不敢進太廟才對,因為太廟供奉著清朝歷代皇帝,按當時迷信說法,在那里雍正不是還能見到康熙和他的祖先嗎?
相關(guān)資料:有關(guān)合法繼位說著作
近代以來,特別是二十世紀后期,一批研究雍正的專著問世,有力支持了雍正合法繼位說。
1985年,南開大學馮爾康教授的《雍正傳》認為:康熙在臨終前,選擇了胤禎。
1986年,中國人民大學韋慶遠教授的《論封建皇權(quán)和皇位繼承問題》認為:胤禎以才能和手腕逐漸取得康熙信任,最終繼承皇位。
1999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研究員李國榮、張書才合著的《實說雍正》,根據(jù)檔案文獻提出:雍正沒有改詔篡位,而是合法登基。
2000年,海外學者楊啟樵教授在《揭開雍正帝隱秘的面紗》一書中指出:雍正屬于正常繼位,至于后來骨肉相殘是另一回事。
相關(guān)資料:有關(guān)篡位說著作
上世紀30年代,史學家孟森在《清世宗入承大統(tǒng)考實》中認為,康熙本擬傳位允禵,雍正偽造遺詔奪得皇位。這是雍正繼位問題由民間傳說成為學術(shù)課題的重要標志。
1950年,歷史學家王鐘翰發(fā)表《清世宗奪嫡考實》等文,發(fā)展了孟森的說法。
1980年初,許曾重發(fā)表《清世宗胤禎繼承皇位問題新探》一文,指出雍正所說的康熙臨終前召見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下達傳位遺旨一事,是雍正編造的。
隨后,清史學家楊珍在《關(guān)于康熙朝儲位之爭及雍正繼位的幾個問題》中認為,康熙猝死后,胤禎在隆科多幫助下乘機取得皇位。
關(guān)于雍正繼位問題,兩派學者的爭論雖然激烈,但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的認識會越來越接近史實。
隨著秘藏幾百年的清宮檔案全部對外開放,在這座歷史寶庫中不斷有新的檔案史料被發(fā)現(xiàn),相信雍正繼位之謎會有真正破解之時。
親身經(jīng)歷了皇室中奪儲斗爭的雍正,深知皇權(quán)交替是關(guān)系到政局穩(wěn)定的大計。經(jīng)過深思熟慮,他創(chuàng)立了秘密立儲制度,成了清朝皇室家法。從此,清朝歷史上再沒發(fā)生過公開爭奪太子位的宮廷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