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國中,有一場戰(zhàn)役直接改變了整個天下的走勢,這就是劉備伐吳,夷陵之戰(zhàn)。此戰(zhàn)之前,蜀漢國力強盛,兵強馬壯,大有席卷天下之勢,而此戰(zhàn)過后,蜀軍精銳盡喪,損兵折將,開始走向了下坡路。那么劉備伐吳,到底損失了多少猛將呢?假如這些猛將不死,諸葛亮北伐能成功嗎?

劉備伐吳

原本漢中之戰(zhàn)后,劉備集團的實力達到了巔峰,擁有益州、荊州、漢中之地,兵強馬壯,已經(jīng)有一爭天下的實力了。只要劉備繼續(xù)養(yǎng)精蓄銳,等待天下生變,他說不定真有席卷天下的能力。然而在此關鍵的時候,劉備卻犯下了致命錯誤。他急切稱王,遭到了曹操和孫權的報復,雙方聯(lián)合攻打關羽,最終奪下荊州,關羽身死。

而荊州一丟,劉備集團就相當于丟掉了臂膀,實力大傷。劉備登基稱帝后,率軍南下伐吳,想要重奪荊州,為關羽報仇。本來剛開始都是勢如破竹,結果卻在后面遭到了陸遜的致命打擊,損兵折將。而他損失的這些猛將,個個都是國之棟梁!

張飛

劉備伐吳,首先損失的就是猛將張飛了。張飛和關羽親如兄弟,當?shù)弥獎湎胍侵,心情激動,命令手下三天?nèi)打造白衣白甲。結果屬下提出異議,時間太短,不足以完成,遭到了張飛的鞭笞。最終,張飛手下選擇了暗下殺手,于睡夢中將張飛擊殺,一世猛將的張飛就這樣隕落了。

黃忠

黃忠也是劉備手下驍將,雖然年老,但是卻老當益壯,戰(zhàn)力不減。在漢中之戰(zhàn)時,他還多次立下大功,擊敗張郃,陣斬夏侯淵,直接為劉備奪取漢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過在伐吳之戰(zhàn)中,黃忠卻最終戰(zhàn)死,遺憾離世。自此,五虎上將中,已經(jīng)有三人去世。

黃權

黃權是劉備手下有勇有謀的將領,實力超強。原本他還向劉備建議,由他打頭陣,頂在最前面,劉備身為主帥,在后面指揮就行了。不過劉備沒有聽從黃權的建議,而是把黃權放在江北防御魏軍。夷陵之戰(zhàn)失敗后,黃權被切斷退路,只能無奈投奔了曹魏。

而除了張飛、黃忠、黃權,像傅彤,沙摩柯,趙融,張南,馮習,程畿這些猛將,也在伐吳之戰(zhàn)中隕落。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年輕小將,蜀漢新一代的接班人也于夷陵之戰(zhàn)中盡沒,此戰(zhàn)對于蜀漢打擊頗大,怪不得諸葛亮說他接手的蜀漢,是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此言絕非吹噓,當時的蜀漢真的是內(nèi)外交困,稍微處理不好,就會直接一蹶不振,直接滅亡!

那么假如這些猛將都活著,諸葛亮北伐能成功嗎?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天下大勢。原本劉備集團占據(jù)了荊州、益州,符合隆中對三分天下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只需要積蓄力量,等待著天下生變即可。到時候蜀漢可以從漢中出兵北伐,同時荊州也可以出兵,兩路出擊,使得曹魏不能集中抵擋,頗有勝算。

原文:先取荊州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業(yè),以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圖中原也。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

在荊州未失之前,隆中對的戰(zhàn)略基本已經(jīng)成型了,眼看大事可望。然而隨著荊州的丟失,隆中對的戰(zhàn)略就徹底失敗了,要想再從荊州出兵北伐已經(jīng)是不可能了。蜀漢唯一北伐的路徑就是走漢中方向,而曹魏只要堵死這條路,蜀漢將只能做困獸之斗。

因為當時曹魏占據(jù)廣大州郡,實力最強,以他的國力來看,足以和蜀漢對耗,蜀漢完全沒有辦法,這也是諸葛亮后續(xù)北伐失利的原因之一。所以從大勢上來看,失去了荊州的蜀漢,還是不能和曹魏對抗。

不過如果這些精兵猛將還在,諸葛亮也不會那么拮據(jù),他將有更多的大將可以使用,將會給曹魏造成更大的麻煩。在局部戰(zhàn)場上,蜀漢的優(yōu)勢將會更加明顯,曹操在前期會敗得很慘,諸葛亮說不定也能拿下隴右。但是能不能守住這些地方,就很難說了。

蜀道艱難,這是無法避免的,在諸葛亮北伐期間,其實往往都處于勝勢,但最終都因為糧草原因,不得不退兵,所以即便這么猛將仍然在世,能夠打贏魏軍,也不足以留守下來,因為蜀漢的補給完全跟不上。最終的結果將會和原本一樣,徒勞無果!可惜可嘆!

總結

劉備伐吳損失慘重,有名猛將損失了十數(shù)位,另外還損失了許多軍中年輕一代的精銳,使得蜀軍內(nèi)部青黃不接,到后期竟然連大將都沒有多少了。不過,就算這些猛將仍然在世,也改變不了大局,諸葛亮的北伐最終也成功不了,天下大勢變了,自荊州丟失,蜀漢就徹底失去了一爭天下的能力了,只能做困獸之斗。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演義)

最佳貢獻者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