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人都十分重視養(yǎng)生,都希望在節(jié)奏快速、競爭激烈的當下?lián)碛幸粋健康的身體,快樂生活每一天。有些騙子正是看中了人們的這種需求,打著養(yǎng)生的幌子大肆行騙,賺得盆滿缽滿。張悟本就是這樣的一位現(xiàn)代養(yǎng)生騙術(shù)專家。
不過,類似張悟本的人,在歷史上并不少見。在盛唐時期就曾出現(xiàn)過一位赫赫有名的大騙子,名叫姜撫。他的整個行騙過程都被記入《新唐書》中,真可謂另類的“青史留名”了。
最關(guān)鍵的是,姜撫明顯比一般的江湖騙子高明,他的行騙對象是居然是創(chuàng)造了“開元盛世”的李隆基,以及朝堂上一干聰明絕頂?shù)奈某嘉鋵ⅰ?/p>
那么,姜撫是何許人也?他究竟有何能耐,居然會將上自天子、下至能臣糊弄于股掌之間?
《新唐書》載:“姜撫,宋州人,自言通仙人不死術(shù),隱居不出。開元末,太常卿韋絳祭名山,因訪逸民,還白撫已數(shù)百歲。召至東都,舍集賢院。因言:‘服長春藤,使白發(fā)還鬒,則長生可致。藤生太湖最良,終南往往有之,不及也!矍彩拐咧撂,多取以賜中朝老臣。因詔天下,使自求之。宰相裴耀卿奉觴上千萬歲壽,帝悅,御花萼樓宴群臣, 出藤百奩, 遍賜之。擢撫銀青光祿大夫,號沖和先生!
從上面的這段話可以看出,這個名叫姜撫的人是河南商丘人,聲稱能和仙人溝通,知道不死之術(shù),常年隱居在終南山上,喝山泉,吃野果,很少有人能見到他,頗有絕世高人的風范。
開元末年,太常卿韋絳奉命祭祀名山大川,經(jīng)常和一些隱士們談古論今,閑話家常。在祭祀終南山的路上,有一位隱士告訴韋絳,他知道一個超過百歲的隱士高人,名叫姜撫,隱居在終南山上。
韋絳輾轉(zhuǎn)找到了姜撫,見他童顏鶴發(fā),仙風道骨,確有幾分長壽仙人之貌,于是恭敬地詢問道:“老壽星貴庚?”
姜撫手捻花白胡須,笑瞇瞇地應道:“呵呵,我已年近百歲!
“百歲?”韋絳瞪大了雙眼,吃驚地問道。
“我有長壽養(yǎng)生的秘方,自然青春永駐!苯獡彷p描淡寫地說道。
韋絳大喜過望,他關(guān)心的不是姜撫秘方的真假,而是他終于為唐玄宗找到了一個“通仙不死之人”。如果此人真能讓皇上長生不老,萬壽無疆,那他韋絳無疑就立下了不世之功,功名利祿唾手可得。
于是,韋絳當即決定,終止祭山行動,馬上帶著姜撫返回京城面見皇上,將姜撫早日推薦給唐玄宗。
李隆基在見到姜撫后,也被他的仙風道骨所折服,忙不迭地問道:“仙道有何長壽秘方呢?”
姜撫回答道:“回皇上,其實很簡單,就是常年食用常春藤而已。服常春藤,使白發(fā)還鬢,則長生可致!
李隆基又追問道:“到哪里去尋找仙道所說的常春藤呢?”
姜撫回道:“這種常春藤終南山上就有,但是質(zhì)量并非上乘,只有太湖兩岸峭壁上生長的常春藤,才最適合養(yǎng)生之道。”
李隆基對姜撫的話深信不疑,馬上派人趕到太湖,尋找姜撫口中的常春藤。
果不其然,這些人還真在太湖邊尋著了常春藤。李隆基龍顏大悅,將它作為禮物賞賜給了朝中的一些老臣。而后,李隆嘉還為此專門舉辦了隆重的宴席,將大小臣工們請到花萼樓,一起品嘗常春藤。并將數(shù)百箱常春藤分給臣工們,君臣其樂融融,一派祥和氣氛。
當然了,姜撫也就此出入廟堂,飛黃騰達,被李隆基封賜為“青光祿大夫”。
服用常春藤后,感覺良好的李隆基還心系著自己的黎民百姓,專門頒下諭旨,讓全國的老百姓一起服用常春藤,不過得自己動手尋找。一時間,舉國遍尋常春藤,幾乎將這種植物消滅殆盡了。
不過,這皇上和滿朝臣工天天嚼常春藤也不是個事兒啊,總有一天會反胃的。狡猾的姜撫尋思著該讓李隆基換換口味了,于是又向他上奏道:“終南山有旱藕,餌之延年!边@好家伙,感情終南山地面上全是延年益壽的寶貝,就連旱藕也都成了不老之藥。
李隆基仍然深信不疑,又派人馬不停蹄地趕赴終南山,尋找生長在旱地里的野藕。因姜撫曾隱居在終南山,自然對當?shù)刂参锸质煜,皇上派去的人幾乎沒費吹灰之力,就滿載而歸,帶回了大量的旱藕。
不過,姜撫的這種騙人把戲還是被一個人看穿了,他就是右驍衛(wèi)將軍甘守誠。他當眾拆穿姜撫,說道:“長春者,千歲蔦也。旱藕,杜蒙也。方家久不用,撫易名以神之。民間以酒漬藤,飲者多暴死!
意思是說,你姜大師口中的神藥常春藤和旱藕,不過就是常見的普通植物,就連醫(yī)生都不入藥,你卻將它用來哄騙我們君臣,居心何在。何況民間已經(jīng)有很多人,喝了用常春藤泡制的酒而中毒身亡了。
姜撫知道再也沒法糊弄下去了,只好找了一個外出采藥的借口,偷偷地溜出皇宮,混跡江湖了。其實,李隆基是礙于帝王和眾大臣的顏面,故意放走他的。
不過,姜撫來到民間后,打著曾經(jīng)幫助皇帝養(yǎng)生的招牌,繼續(xù)招搖撞騙,百姓們不明內(nèi)情,對這個御用養(yǎng)生大師頂禮膜拜:“州縣牧宰,趨望風塵,學道者乞于門庭,不能得也!
期間,有一個名叫荊巖的人,學識淵博,“頗通南北史,知近代人物”。他專門登門拜訪了姜撫,隨口問道:“大師究竟高壽幾何?”
姜撫吹噓說:“我自己都不知道究竟多少歲了,只知道我是梁朝人!
荊巖又繼續(xù)問道:“大師在梁朝是做官呢,還是隱居?”
姜撫回答道:“我曾官居西梁州節(jié)度使。”
此言一出,立即遭到荊巖的怒斥:“梁朝在江南,何處得西梁州?”姜撫只懂得招搖撞騙之術(shù),不具備起碼的歷史常識,被學富五車的荊巖當眾拆穿謊言,羞愧難當。
不久后,姜撫就因羞于見人,沒幾天功夫竟然去世了。
(參考資料:《新唐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