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視劇《隋唐演義》中,那個先是瓦崗寨軍師,后成為李世民軍師的徐茂公,是廣大觀眾喜愛的諸葛亮一類的半人半仙級別的人物,他足智多謀、英勇善戰(zhàn),生前位極人臣,死后不久卻被武則天開棺戳尸,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受隋唐類小說和電視劇的影響,一般說起瓦崗寨的名將,很多人第一個想起來的便是秦瓊、程咬金、單雄信、王君可、羅成等這些所謂的瓦崗五虎,當然這些人歷史有原型存在,其中秦瓊、程咬金、單雄信三人歷史上是存在的猛將,王君可、羅成對應(yīng)的就是唐初名將王君廓和羅士信,但是都不是瓦崗寨之中最能打的將領(lǐng)。

歷史上的徐茂公并不是一個能掐會算的道士,他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十七歲時見天下已亂,,就和相交甚好的單雄信一起去加入了翟讓的瓦崗寨,是瓦崗寨中最能打的將領(lǐng),在徐懋功的幫助之下,翟讓的瓦崗軍就發(fā)展到了一萬多人。

此時多次率軍平定各地叛亂、威震東夏、被認為是隋朝柱石的張須陀帶著大軍前來討伐,翟讓驚恐之下,企圖逃跑,徐懋功予以制止,他給翟讓建議瓦崗軍采取誘敵深入、伏兵襲擊的戰(zhàn)術(shù),將隋軍全部殲滅,果然在徐懋功的計策之下,張須陀戰(zhàn)死,手下的猛將秦叔寶和羅士信只好收攏殘余部隊依附了據(jù)守虎牢關(guān)的裴仁基。


徐懋功在二十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成為了瓦崗寨的精英骨干,帶領(lǐng)瓦崗軍南征北戰(zhàn),各路諸侯對他畏之如虎,后來瓦崗寨被隋朝名將王世充所擊敗,瓦崗歸順李唐,徐懋功也隨著投奔了李淵。

歸順李唐之后的徐懋功獲得了李淵的信賴,被封為曹國公,還賜其國姓李,后來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改名李勣。

李勣投到李世民麾下平定四方,開疆拓土,一生輔佐了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被朝廷視為鋼鐵長城,李世民感恩李勣的功勞,封其為英國公,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等到天下太平了,情況往往就會顛倒過來,對李勣人生仕途關(guān)鍵的考核就要到來;在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病危,他突然發(fā)出一道上諭,貶自己最倚重的大將軍李勣為疊州都督,滿朝愕然,太子李治尤為不解,李世民遂吩咐李治說:

“李勣才智有余,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為仆射,親任之;若徘徊顧望,當殺之耳”。

唐太宗雖說是古往今來公認的圣明顯德的好皇帝,但他臨死時的心里是何等的陰暗,為了自家天下能延續(xù),對自己臣子的考驗是何等的陰毒啊。

李勣是何等人啊,他太了解自己主子的心思了,接到詔令抬腳就走,不留下一絲的停頓,據(jù)史書記載,當太子李治派人到李勣府中查看時,人家早就走了。


李治繼位后又照李世民之計,將李勣召回重用,今開府儀司三司,同中書門下,參掌機密,不久又拜尚書左仆射、司空等職。

到了永徽六年(公元665年),李勣又將面臨人生仕途的一次大考,唐高宗欲廢黜王皇后,冊封昭儀武則天為皇后,顧命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及上官儀為首的元老們堅決反對,而李義府、許敬宗等政治上的失意者則極力支持,兩方劍拔弩張,呈拉鋸之勢。

李勣位高權(quán)重,他的態(tài)度顯得非常關(guān)鍵,李勣考慮再三,覺得這次的考驗表面上似乎沒有李世民駕崩時的那次險惡,但旋渦之下暗流更為兇險涌動。

而當李治問詢李勣的時候,李勣說“此陛下家務(wù)事,何必問外人”,這位三朝元老的意見給了李治莫大的支持,讓武則天順利登上后位,李勣又一次明哲保身,而那些反對的人是被貶的貶、死的死。


公元669年,位列三公的李勣患病卻拒絕服藥,他說,我此生有幸遇到英勇君主,已經(jīng)過度占取富貴了,如今年紀將近80歲,壽數(shù)已盡,不想隨便就醫(yī)求活命。

這一年李勣去世,享年76歲,他死后極盡哀榮,唐高宗李治讓他陪葬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旁,所筑的墳都是仿照漢朝帝國雙壁衛(wèi)青、霍去病的先例,仿照陰山、鐵山筑造以此來表彰李勣擊敗突厥、薛延陀的功勞。

1971年考古人員對徐世勣墓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墓中的隨葬品乏善可陳,只有一件看似破舊的珍貴文物----三梁進德冠,它直徑19.5厘米,高23厘米,是迄今為止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一頂帽子實物,堪稱國寶。

據(jù)史料記載,三朝元老的李勣一生榮寵不衰,臨終前留下遺囑:惟加朝服一付,死倘有知,望著此服以見先帝。

而這三梁進德冠就是皇帝御賜的帽子,有三梁、二梁、一梁三種,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員,比如李勣才有資格佩戴三梁進德冠。


然而在李勣去世后的第十五年,就被開棺戳尸,其原因就是他的孫子徐(李)敬業(yè)和駱賓王等公爵大臣以反對武則天、恢復唐中宗李顯的地位為借口起兵,號稱大軍十萬,但是這場叛亂很快就被平定,徐(李)敬業(yè)、駱賓王被殺,徐家一門被抄斬。

武則天還不解氣,她要秋后算賬,遷怒安眠于地下十五年的李勣,罔顧李勣在她晉封皇后時曾經(jīng)為她親奉冠冕,并在后來助她一步步登上權(quán)力巔峰的種種舊情,下令開棺戳尸,尸體被挖出來后,堆上木材,潑上魚油,進行焚燒,可謂是挫骨揚灰。

武則天還追削李勣的官爵,恢復他的本姓,徐氏,其實徐世勣的后代并沒有被滅族,據(jù)史書上記載,說逃出去的徐氏后人“皆竄跡胡越”。


唐中宗李顯復位后,徐懋功才被平反,恢復官爵,重新起墳安葬。


尤其讓人感慨造化弄人的是當初唐高宗李治想立武則天為皇后時,而徐懋功卻贊同武則天的上位,簡直就是自掘墳墓。

大唐開國元勛,一代名將徐懋功竟然被開棺戳尸,世間坑爹的兒子不少,徐敬業(yè)絕對是歷史上坑爺爺?shù)膶O子。






最佳貢獻者
2

其實在早些時候,徐茂公(也就是李勣)對武則天被立為皇后起了很大的作用。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九·唐紀十五》記載

它日,李勣入見,上問之曰:“朕欲立武昭儀為后,遂良固執(zhí)以為不可。遂良既顧命大臣,事當且已乎?”對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上意遂決。

這是在永徽六年(655),唐高宗李治欲廢王皇后,立昭儀武氏(即武則天)為皇后,但以褚遂良等為首的朝中大臣反對,因此李治問李勣說:“朕打算立武昭儀為皇后,褚遂良固執(zhí)己見,以為不可。褚遂良是顧命大臣,這件事應(yīng)該怎么辦呢?”李勣回答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問外人!”于是李治堅定了廢王立武的決心,而李勣也因此進一步得到了李治和武則天的信任恩寵。

因為這一點,后世對李勣有很多負面的評價。

宋祁在《新唐書》中說:

至以老臣輔少主,會房帷易奪,天子畏大臣,依違不專,委誠取決,惟議是聽。勣乃私己畏禍,從而導之,武氏奮而唐之宗屬幾殲焉。及其孫,因民不忍,舉兵覆宗,至掘冢而暴其骨。嗚呼,不幾一言而喪邦乎?惜其不通學術(shù),昧夫臨大節(jié)不可奪之誼,反與許、李同科,可不戒哉!

陳懿典在《讀史漫筆》中說:

高宗之立昭儀,勣亦陰示其言,后遂易。顧以太宗臨崩,謂勣可大受,使高宗信任之。然則昭儀之立,勣有以成之,勣固亂賊也哉!

王夫之在《讀通建論》中說:

長孫無忌之勛戚可依也,褚遂良之忠貞可托也,世勣何能為者?高祖不察,而許為純臣;太宗不決,而托以國政;利在高宗,則為高宗用;利在武氏,則為武氏用。唯世勣之視利以為歸,而操利以籠之,早已為世勣所窺見,以益歆于利,“家事”一言,而社稷傾于武氏,所必然矣。若謂其才智有余,任之以邊陲可矣,錮之于疊州,唐惡從而亂哉!

張彥士在《讀史矕疑》中說:

勣有世勛而無顯惡,阿譽奸險,人莫之覺,偶之當殺,已竊其真,億其不行,乃孅厥身,孰意世勣,巧詐善伺,聞命則去,不俟終日,怏怏而行。異其再攘,后秉大權(quán),患失愈甚,勸立武后,欲以自固。滅唐子孫,夫復何顧。如世勣者,唐之蟊賊,混跡群賢,知之其誰。小人而幸者,李世勣、許敬宗是也。

李晚芳在《讀史管見》中說:

高祖稱為純臣,賜姓李氏,太宗亦器重之!高宗立武后,使勣執(zhí)言如遂良,武氏必不得立,乃言“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以迎合之!绱硕^之純臣,可受顧命乎?

乾隆帝在 《評鑒闡要》中說:

世績不以李密土地邀功,頗見志節(jié)。唐太宗所云“公不負李密,豈肯負朕”,誠非虛語。后于立武后事,乃淟忍依阿,毫無匡救,則暮年門戶計重,竟爾易操。非獨廉謹有馀,剛方不足,實亦有負太宗之知己矣。

李勣如此作為,用君子小人奸佞與否來衡量,并不準確,李勣作為關(guān)東豪杰的代表人物,支持關(guān)東勢力的代表武則天上位,有其政治共同體的集體訴求的因素,因而不是個人品德高低以及因為暮年門戶計而改變節(jié)操的問題。

但是,這一作為的結(jié)果確實讓李勣自食其果。

李勣之孫李敬業(yè),因父李震早死,直接承襲了祖父的英國公爵位。李敬業(yè)從小善于騎射,有才智,曾任眉州刺史,后坐事被貶為柳州司馬。

(徐敬業(yè)的影視形象似乎總是不太好)

武則天廢唐中宗立睿宗,臨朝稱制,李敬業(yè)在光宅元年(684)九月起事于揚州(今江蘇揚州),自稱為匡復府大將軍,以匡扶中宗復辟為理由起兵反對武則天,李敬業(yè)的部隊很快增至十余萬人。

武則天派遣李孝逸統(tǒng)兵三十萬人征討,李敬業(yè)聽從薛璋意見,先南渡長江攻陷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再北向與李孝逸戰(zhàn)于高郵(今江蘇高郵),李敬業(yè)部初戰(zhàn)獲勝,但久戰(zhàn)兵疲,十一月李孝逸以火攻大敗敬業(yè)軍,李敬業(yè)逃往潤州,為部下所殺。

《資治通鑒》記載:

丁酉,追削李敬業(yè)祖考官爵,發(fā)冢斫棺,復姓徐氏。

平定李敬業(yè)之后,武則天下詔追削李勣等人的官爵,將其掘墓砍棺,恢復本姓徐氏(取消李姓賜姓)。

李勣直系子孫誅戮無遺,但嚴格來說不能算滅族,因為旁支有逃脫此難的,史稱“皆竄跡胡越”

一百多年后的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吐蕃攻陷麟州,驅(qū)掠民畜而去,一行俘虜走到鹽州時,有位名徐舍人的吐蕃將領(lǐng),把幾千漢人俘虜召集一處,對其中的一個說:

大師勿懼,我本漢人五代孫。從前武太后殺唐宗室,吾祖建義不果,子孫流落絕域,至今已經(jīng)三代了。雖然我們幾代居此,有兵有地,然思本之心,無忘于國。但至今旌屬繁衍已多,無由自撥歸漢了。

言畢,把幾千本來可能要在吐蕃做奴隸被折磨而死的漢人全都放走了。

李勣一輩子都為唐朝在邊疆與各種少數(shù)民族殺伐征戰(zhàn),可能做夢也想不到自己的血脈后裔最終竟于蠻夷戎狄之中繁衍生息,真讓人不知說什么才好。


李敬業(yè)青年時,曾經(jīng)單人獨騎恩威并施平定叛亂,李勣聽說后,對他的膽識亦喜亦憂,說:

我干不了這么冒險的事情。但是將來敗壞我們家的,一定是這個孩子。(吾不辦此。然破我家者必此兒。)

這也算知孫莫若祖了。

3

徐茂公當初對立武則天為后的這件事上一直保持著中立或者是支持者,但是作為武則天成功之路的一個關(guān)鍵人物,最后卻被武則天開館戮尸,挫骨揚灰了,只因為徐茂公生了個坑爺?shù)膶O子。

徐茂公原名是徐世績,子懋功,在我們的印象中他一直都是一個非常有智謀的人物,其實無論是在小說《隋唐演義》還是在電視劇中,徐茂公可以說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早年參加瓦崗寨,英勇善戰(zhàn),足智多謀,最重要的是,他能夠正確分析形式,總能站在對的或者說是正確的一方。他一生輔佐了三位皇帝,歷經(jīng)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三朝,玄武門政變的時候支持李世民,被立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高宗的時候支持李治,廢王立武的事件之中保持中立,說這是陛下的家事,是的武則天能夠順利登上皇后的位置。

徐茂公還被賜予李姓,死了之后被陪葬昭陵,擁有無上的榮耀。但是這么一位功績赫赫的人最后卻被挫骨揚灰了,原因來自他的孫子徐敬業(yè),公元684年,徐敬業(yè)聯(lián)合著名文學家駱賓王等人起兵謀反,聲稱要反對武則天,擁立李顯為皇帝,雖然聲勢浩大,但最后還是完敗,幾個起兵造反的頭目被殺死。

武則天也是勃然大怒,這算是顛覆政權(quán)的罪過了,當誅九族的,所以無論徐茂公當初有多大的功勞,現(xiàn)在也是被自己的孫子所連累,將他們家的爵位取消,將死去的徐茂公開館戮尸。當初擁有無上榮耀,全被自己這個惹事的孫子給毀滅了。

4

徐茂公為何被武則天開棺戮尸而且每滅族,其中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孫子坑爺!”

但凡看過影視作品《隋唐演義》的朋友,對徐茂公一定很熟悉,在影視劇中徐茂公是個很有智謀的人,跟魏征論智謀論韜略不相上下。這徐茂公一副牛鼻子老道的形象,為難之時,總是會多少想出點計謀化解。最終憑借自己功績,被唐太宗李世民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被那么歷史上真正的徐茂公是不是如此呢?其實很真跟影視劇中演的差不多,確實是個有智謀的人。


歷史上真實的徐茂公原型叫做徐世績,因為有功,被唐高祖李淵賜其國姓“李”。但后來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

所筑之墓仿照漢朝“帝國雙壁”衛(wèi)青、霍去病的先例,仿照陰山、鐵山筑造,以此來表彰李績擊敗突厥、薛延陀的功勞。雖然《新唐書》中將李績之墓描寫的多么高貴,并且陪葬品無數(shù)。

但是在1971年考古隊對李績之墓進行挖掘后,卻發(fā)現(xiàn)里面并沒有什么陪葬品,只有一頂破爛不堪的三梁進德冠,算是珍貴文物,其它并無太多發(fā)現(xiàn)。難道是史書忽悠后人,這個至今沒有說明。(我有個事情很搞不懂,既然李績被挖墳戮尸,那么墓穴應(yīng)該被破壞掉,為何專家聲稱沒有發(fā)現(xiàn)被盜挖的跡象呢?到底史書說的對,還是專家說的對,讓人一頭霧水。)

李績生前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自己嘔心瀝血輔佐李唐王朝三代,卻在被下葬僅僅15年后,被武則天下令開棺戮尸。尸體被挖出來后,堆上木柴,潑上魚油,進行焚燒,再將焚燒后的骨頭渣子丟進泥水之中,可謂是挫骨揚灰。

為何連死后都不得安生,莫非生前得罪了武則天?

當然不是這樣,李績生前雖然對武則天不滿,但是卻沒有當面沖突。真正造成他被開棺戮尸,誅滅三族的是他的孫子徐敬業(yè)。

唐嗣圣元年,徐敬業(yè)和駱賓王等公爵大臣以反對武則天、恢復唐中宗李顯的地位為借口起兵,號稱大軍十萬。但是這場叛亂很快就被平定,徐敬業(yè)、駱賓王等人全部伏法被殺。令人諷刺的人,徐敬業(yè)等人起兵之時打著反對武則天效忠李唐的口號,但平定他們的卻是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左衛(wèi)將軍李孝逸。自己效忠李唐,但剿滅他們的反而是李唐宗室,實在讓人可發(fā)一笑。

正是因為徐敬業(yè)造反之事,徹底激怒武則天,你的后人不忠不孝,所以做先人的也別想太平。就這樣,武則天下令將徐氏一門滿門抄斬,將死了15年的李績尸骸挖出,一把火給燒了個干干凈凈。

徐敬業(yè)也是個該死之人,人家老李家的事,你老徐家管的著嗎?她武則天愿意當皇帝,又沒虧待你家,你何苦要強出頭,最后反倒是李唐宗親滅了他。自己造反不成,反倒連累一家人和祖先,這不是“孫子坑爺”是什么呢?

5

古語云:“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徐茂公非但未曾招惹武則天,反而是其上位的大功臣。之所以死后還被武則天“挫骨揚灰”,主要是“坑爺”的孫子徐敬業(yè)做了“城門失火”之事,結(jié)果殃及到爺爺這個“池魚”。

背景資料:徐茂公,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原名徐世績,字懋功,唐高宗李淵賜其李姓,為避諱太宗之名,遂改名“世績”為“績”,因此李績之名聞名于世。后因功出將入相,歷事三朝,被封“凌煙閣十二大臣”之一、英國公,有唐初名將之稱。

徐敬業(yè)是如何“坑爺”的?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 )二月,武后廢唐中宗李顯為廬陵王,立四子豫王李旦為帝,史稱唐睿宗,武后臨朝稱制專政。同年九月,徐茂公的孫子徐敬業(yè)在揚州打著匡扶中宗復辟的旗號,自稱匡復府大將軍,伙同其弟徐敬猷以及唐之奇、杜求仁等人,聚集10萬部隊,舉兵起事。起事時,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執(zhí)筆為其撰寫檄文《討武曌檄》,此文后來成為流傳千古的散文經(jīng)典。

檄文原文摘要: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暗鳴則山岳崩頹,叱咤則風云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寫得真是氣壯山河,大氣磅礴。

正所謂:非凡之人,必有非凡之處。這篇檄文傳出,頗有三國陳琳檄文辱罵曹操之勢。此檄文雖然將武則天罵了個狗血噴頭,但是武則天看后,根本沒有生氣,反而當?shù)罾首x,并大肆夸贊執(zhí)筆者的才氣。當她讀到“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的天下!睍r,不禁擊節(jié)稱贊:“妙,實在妙!不知何人所寫?”左右侍臣急忙回道:“駱賓王!”。接著,武則天又對該文徐徐點評起來:“語句鏗鏘豪邁,大氣磅礴,可謂傳世佳作。但是,其意不公,只有我短,卻無我長?蓢@如此人才,竟然淪落民間,實乃宰相之失也!”

那么,徐敬業(yè)為何要反武則天?難道真是為了大義嗎?其實,不光如此,當還另有隱情。

徐敬業(yè)的父親早死,爺爺徐茂公死后,他便直接承襲了祖父的英國公爵位。因從小善騎射,智勇皆能,曾被朝廷任命為太仆少卿、眉州刺史,卻因履職有過被武則天罷免了官職。因此,徐敬業(yè)反對武則天的兵變,或許和此事有脫不開的關(guān)系。

面對徐敬業(yè)的兵變,原本武則天想和宰相裴炎商議退兵之計,誰知裴炎反而勸諫她還政于唐睿宗。武則天氣憤之下,命人將其投入獄中處死。接著,她又任命左玉鈴大將軍李孝逸為平叛大元師,率領(lǐng)30萬大軍前去征討。

《資治通鑒》記載:“丁酉,追削李敬業(yè)祖考官爵,發(fā)冢斫棺,復姓徐氏!

經(jīng)過三個月的戰(zhàn)爭,結(jié)果以徐敬業(yè)兵敗被殺、全族而滅告終。不過,也有少數(shù)族人僥幸逃脫。同時,據(jù)傳駱賓王逃到靈隱寺出家,次年病亡。然而,關(guān)于洛賓王的死,曾出現(xiàn)過不同歷史說法!顿Y治通鑒》記載:駱賓王與徐敬業(yè)被擒后,一同問斬;《朝野僉載》記載:駱賓王投江而死;《新唐書》記載:駱賓王最終“亡命不知所之”。另外,在南通和義烏兩地都出現(xiàn)了駱賓王的衣冠冢,也就是說駱賓王究竟死在哪里,葬于何處,根本無人知曉。

令人不解的是,畢竟徐敬業(yè)的祖父徐茂公已經(jīng)埋葬15年,曾經(jīng)還是武則天走上皇后位的擁護者,為何武則天會對其如此怨恨呢?竟然令人將徐茂公的尸骸從墳墓中挖出來,一把火燒為灰燼,灰燼殘渣也一并被丟進了泥水之中,簡直就是挫骨揚灰。同時,還將其爵位、李姓盡皆剝奪。

原來,由于徐敬業(yè)帶頭起兵反武,并引發(fā)了唐太宗之子越王李貞博州(今山東聊城)起兵、瑯邪王李沖父子在豫州(今河南汝南)起兵。雖然,這些叛亂盡皆被武則天迅速鎮(zhèn)壓,但是對于她的政權(quán)穩(wěn)定卻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為起到殺雞駭猴的作用,徐茂公便成為了武則天穩(wěn)固朝局的犧牲品。

這件事看似已成歷史定局,實則又有存疑。1971年考古隊挖掘徐茂公的墳墓后,卻另有發(fā)現(xiàn),里面沒有任何的陪葬品。但是,據(jù)《新唐書》記載:由于徐茂公身份高貴,隨葬貴重物品無數(shù)。豈不是說,徐茂公被武則天掘墳戮尸之說并非實情;蛟S,當時武則天只是放個了“煙霧彈”,做了一個表面文章而已,并未動用真格。畢竟,徐茂公當初可是對其有恩的。

不過令人感嘆的是,徐敬業(yè)為了李家宗室復辟起兵,結(jié)果卻被李家宗室(李淵堂侄李孝逸)所滅,豈不可笑。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6

徐茂公就是正史中的李勣,此人原本姓徐,后被唐朝皇帝賜姓李。看到很多人說李勣被開棺戮尸是什么自食惡果,這種觀點頗有事后諸葛亮的味道。在永徽末年,李勣贊成立武則天為皇后時,沒人想到她日后會稱帝,這場斗爭的中心是高宗與托孤大臣們的斗爭,換皇后只是事件的爆發(fā)點,當時有權(quán)力的是皇帝,并非武昭儀。在武則天以前,沒有一個女人成功篡奪皇位,甚至登基稱帝的,李績不可能預知未來,就像60年代,你不會想到以后會有智能手機一樣。

李勣死于總章二年,被開棺戮尸是在光宅元年,也就是死后十五年的事情。主要原因是李勣的孫子李敬業(yè)在揚州造反,打出的旗號是反對武則天。既然是造反,十惡不赦之罪,那當然要誅滅李敬業(yè)的家族了,這是符合法律和慣例的,否則怎么震攝他人?于是李勣的墓地被殃及,本人被開棺戮尸,這是政治斗爭使然,在古代也并不罕見,誰犯謀反都這樣。當時的武則天想稱帝,面對反對派,需要有人祭旗,李勣家族正好撞槍口上。

李勣生前當然不會想到有朝一日孫子會造反了,所以此事跟他本人沒什么關(guān)系,計劃之外的,不可控。唐中宗登基后,心里也清楚,李勣忠于唐高宗和武則天,帝后二人對他的評價、待遇都相當高,李勣曾經(jīng)有個姐姐,守寡,住在老家,武則天親自去探望;有一次李勣墜馬,唐高宗將御馬送上,李勣死后,墓碑都是高宗御制御書的,出殯當天,李治帶著太子李弘登上漢魏故城,目送李勣棺槨遠去,失聲痛哭,令人動容。死后被挖墳,屬于躺著也中槍了,于是中宗下旨恢復名譽,重修墓地:

“故司空勣,往因敬業(yè),毀廢墳塋。朕追想元勛,永懷佐命。昔竇憲干紀,無累安豐之祠;粲韥y常,猶全博陸之祀。罪不相及,國之通典。宜特垂恩禮,令所司速為起墳,所有官爵,并宜追復!

唐朝政府對李敬業(yè)的定性沒有變化過,始終認為他是在叛亂,以匡復李唐皇室為名,行謀逆之實,在這樣的條件下,依然為李勣平反,說明統(tǒng)治者認為李勣對這場叛亂沒有什么責任,是無辜的。

時拾史事/高成

7

這是一個典型的“孫子坑爺”事件。我簡單說說這個事情。

隋末,徐懋功跟隨李淵打天下,功勛卓著。唐朝建立后的619年,李淵封賞有功之臣,徐懋功被賜予皇姓,名字改為李勣。到了李世民和李治一朝,李勣一直殫精竭慮、夙夜在公、重情重義,有著很好的名聲和威望。

但是,655年,李治一心想廢掉原配王皇后而立武昭儀為皇后。當時朝廷里出現(xiàn)了“反武派”和“挺武派”!胺次渑伞币岳铣奸L孫無忌、褚遂良、于志寧、韓瑗等為代表,他們堅決反對李治“廢王立武”。“挺武派”以李勣和許敬宗、李義府等為代表,支持李治立武昭儀為皇后。李治曾經(jīng)問李勣:我準備立武昭儀為皇后,可是褚遂良堅決反對,你說說這事怎么辦呢?李勣回答:這是皇帝您的私事,為什么要問別人呢?這次君臣對話讓李治下了決心,李勣也受到了李治和武則天的高度信任。

不久,李治冊封武后,李治安排李勣宣布旨意。669年,李勣死亡。忠實于自己的老臣走了,高宗傷心得不要不要的,廢朝七日?粗顒薜撵`柩漸行漸遠,李治忍不住失聲痛苦。

按說李勣很是圓滿了?墒牵迥旰,不省心的孫子徐敬業(yè)惹事了。

684年初,李顯被武則天拉下了皇位,李旦當上了傀儡皇帝,武則天臨朝稱制。

對武則天這么干,徐懋功的孫子——柳州司馬徐敬業(yè)便糾集長安主簿駱賓王(被貶為臨海丞)等人在揚州打出了光復李顯皇帝位置的七號謀反。駱賓王好撰寫了充滿烈火的《討武曌檄》。

這事自然惹火了武則天,她安排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率兵30萬平叛。

這事是徐懋功的孫子徐敬業(yè)挑起來的,武則天下令,取消徐敬業(yè)爺爺?shù)囊磺泄倬,“發(fā)冢斫棺”,重新姓徐。于是,位于陜西省禮泉縣李世民昭陵陪葬墓——徐懋功墓被挖了。到了中宗李顯手里,對徐懋功再葬。

(插圖為徐懋功墓和中宗李顯書丹的李勣碑)

8

英國貞武公李勣(594-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縣)人,唐朝初期名將,與衛(wèi)國公李靖并稱。

李勣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唐高祖李淵賜其國姓,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從李世民平定四方,成為唐王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zhàn)將之一,大破東突厥、高句麗,出將入相,功勛卓著,被朝廷倚為干城,累封為英國公,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傉露辏669年)卒,享年七十六歲,唐高宗輟朝七日,贈李勣太尉、揚州大都督,謚號貞武,陪葬昭陵。

李勣被武則天開棺戮尸滅族是因為孫子李敬業(yè)。

李敬業(yè)(?—684年),李勣之孫,李震之子,因父早死,直接承襲了祖父的英國公爵位。李敬業(yè)從小善于騎射,有才智,曾任眉州刺史,后坐事被貶為柳州司馬。武則天廢唐中宗立睿宗,臨朝稱制,他在684年九月起事于揚州,自稱為匡復府大將軍,以匡扶李顯復辟為理由起兵,李敬業(yè)的部隊很快增至十余萬人。武則天派遣李孝逸統(tǒng)兵三十萬人征討,李敬業(yè)聽從薛璋意見,先南渡長江攻陷潤州,再北向與李孝逸戰(zhàn)于高郵,初戰(zhàn)獲勝,但久戰(zhàn)兵疲,十一月李孝逸以火攻大敗李敬業(yè)軍,李敬業(yè)逃往潤州,為部下所殺。

歡迎關(guān)注我,讓我們共同讀史明智。

9

徐茂公也就是唐代名將李勣,和李靖并稱“二李”,一個出將入相的傳奇人物,謀略過人,智勇雙全,立三朝而不倒,并且他是有功于武則天的。然而他卻有一個喜歡冒險的孫子李敬業(yè),將李勣的生榮死哀毀了個一干二凈,仕途不順的李敬業(yè)起兵反武,武則天鎮(zhèn)壓叛亂,并收回由李勣開始世襲的爵位,并對李勣掘墓砍棺。把李姓也收回了,重新恢復姓徐。

徐世勣在投唐之后被李淵賜了李姓,從此改名為李世勣(后為了避李世民的名諱,去掉了“世”,下文中一概說李勣),李勣跟隨李世民平天下,立下大功,之后又和李靖成為對抗突厥的主要力量。

李勣雖是武將出身,其政治謀略卻是很高的,總能在紛繁的政治斗爭中屹立不倒,最初,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爭儲,李勣選擇中立,誰也不幫,玄武門之變后,李勣仍然受到重用,并繼續(xù)鎮(zhèn)守并州,在637年獲封英國公,世襲蘄州刺史。

649年,李世民去世前夕,為太子李治安排輔政大臣,文官便是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而武官就是李勣,但李世民知道李治對李勣沒有恩惠,怕他會有叛心,便決定將李勣貶官,告訴李治倘若李勣沒有猶豫就去赴任,繼位后再把他召回來,他必盡忠,倘若他對去外地赴任有怨言,就殺了他。結(jié)果李勣聽到調(diào)任后馬上就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然后片刻不停就去赴任。所以他在高宗一朝仍舊是誰都撼動不了的人物。

后來李治決定廢王立武,遭到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激烈反對,而李勣一句輕飄飄“此乃陛下家事!給李治和武則天送去了希望,武則天因此坐上了皇后之位。

李勣的明哲保身和沉穩(wěn)低調(diào)讓他立三朝而不倒,而且武則天也確實很感激李勣,并且愿意善待李勣的姐姐。669年,李勣去世,李治輟朝七日,讓其陪葬昭陵,按照漢朝衛(wèi)青和霍去病的先例為他修墳?芍^生榮死哀。

但李勣卻有一個和他的性格截然相反的孫子李敬業(yè)。《隋唐嘉話》記載一個故事,說高宗時期,蠻群聚集為寇,官兵討伐但一直處于劣勢,后來就把李敬業(yè)派去了,李敬業(yè)是個有冒險精神的人,他只帶了兩個官吏就去了賊寇的巢穴,表示朝廷知道你們是被逼的,還是趕快回家種地吧,最后不走的就是真正的賊寇。然后把賊首打了一頓板子,然后就太平了。李勣知道后,說了一句話:“吾不辦此。然破我家者必此兒!意思是這個娃很有膽量,做事和我不同,將來李家一定會毀在他手里。

沒想到一語成讖,李勣去世后,李敬業(yè)承襲了英國公,任眉州刺史,但到了683年,李敬業(yè)和其弟李敬猷獲罪貶往揚州,而同樣是這一年,李治去世,太子李顯繼位,武則天攝政,不過兩個月,武則天將中宗李顯廢為廬陵王,而扶立李旦為帝,武則天臨朝聽政。

遠在揚州的李敬業(yè)聚集了一大批仕途不順的官員,打著幫廬陵王復位的旗號造反,欲讓武則天交出權(quán)力,駱賓王為此寫下著名的《為李敬業(yè)討武曌檄》。

李敬業(yè)為廬陵王抱不平,又弄出個假的李賢來,自然吸引了眾多追隨者,很快居然就聚集了十萬之眾,但李敬業(yè)這個人,富于冒險卻缺乏謀略,最要命的是才華撐不起他的野心,所以他放棄了可能會取得勝利的作戰(zhàn)路線,很快被武則天派出的平叛大軍給打敗了,李敬業(yè)也讓部下給殺了。

李敬業(yè)雖然死了,但武則天的氣卻沒有消,于是她朝著李敬業(yè)的祖父李勣和父親李震撒氣,把他們的爵位和官職都給追撤了,而且還對李勣的墳墓進行掘墓砍棺,讓他們恢復徐姓。

直到神龍之變后,李顯復位。才恢復李勣的官爵,為其起墳改葬。

10

徐茂公既是建立大唐的功臣,又是大毀滅大唐的罪人,因果循環(huán),得到此報。

說他是建立大唐的功臣,因為他在建立大唐的過程中,是和李靖并駕齊驅(qū)的唐朝名將,深得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的信任,他跟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平定竇建德,打敗劉黑闥、徐圓朗,征伐輔公祏,并大敗突厥頡利可汗的軍隊,俘虜五萬多人勝利歸來,大敗鐵勒部落薛延陀部隊,又俘敵五萬多人,平定漠北。東征高句麗,徐茂公也取得了重大勝利,滅高句麗國,設(shè)安東都護府統(tǒng)管整個高句麗舊地,因為重大功勛,徐茂公被賜李姓,封英國公,成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但徐茂公又是大唐的罪人,這從何說起呢?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李治繼續(xù)信任徐茂公,當唐高宗打算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時,遭到了以褚遂良為首的群臣反對,此時徐茂公卻力挺唐高宗,他說: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此言堅定了李治廢后立武則天的決心,武則天上臺,篡奪大唐江山,建立武周,與徐茂公的諫言有直接關(guān)系,從而成為大唐的罪人,為后世詬病。但詭譎的是,徐茂公為挺李治,但他的后代李敬業(yè)卻極力反對武則天,并擁兵造反,但起義失敗,被武則天鎮(zhèn)壓。武則天牽怒于李氏宗族,將李績改回徐姓,并開棺戮尸,滅其族。徐茂公后代的旁支為避禍,跑到吐蕃偷生。令徐茂公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一生平定胡人,他死后卻被開棺戮尸,后代成為漢屬胡人,冥冥之中,難道沒有果報嗎?

春秋史社,專注于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伙伴請關(guān)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