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抗日神劇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三青團(三民主義青年團簡稱)的組織,但是三青團究竟是什么樣的組織,最終又是怎么消失的?筆者簡單來講一講三青團的事情。
三青團成立于 1938年,它與一般的政治組織團體是不同的,備受蔣介石的重視。本來在它成立的醞釀過程中,有人提議它沒有必要獨立組團,只需在黨內(nèi)成立一個青年部就行了,類似俱樂部性質,但遭到了蔣介石的反對,他對三青團的推崇讓人吃驚,稱它是國民黨的“新血液”。
在蔣介石的支持下,三青團發(fā)展得很快,到了萬人以上,它的主要領導成員也大都由蔣介石的心腹嫡系組成。團的重要干部除了1946年,已經(jīng)達到一百三十系和黃埔系,蔣經(jīng)國系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而且有后來居上之勢,似乎想把三青團變成培養(yǎng)蔣太子的政治勢力和聲望的基地。
在組織性質上,三青團也具有濃厚的私人政治集團色彩。三青團奉蔣介石為最高領袖,根據(jù)團章規(guī)定,三青團設團長一名,由國民黨總裁蔣介石擔任,團員必須服從團長命令。
三青團在社會政治活動中也是蔣介石的有力幫手,它同共產(chǎn)黨積極爭取青年,大搞特務活動。
正因為以上種種原因,蔣介石對三青團青睞有加,他甚至私下里盤算過以三青團取代國民黨的地位,進行一次大的政治改革。
所以,三青團從一成立起就氣勢咄咄,雖然三青團的干部都是蔣介石的嫡系,但他們的內(nèi)部矛盾卻十分激烈.CC系的優(yōu)勢和工作重點主要在國民黨內(nèi),當時即有“蔣家天下陳家黨”之說,而三青團的大權卻在黃埔系手里。因此, CC分子就有意識地要降低三青團的地位,把黨團關系說成是三青團從屬于國民黨,這讓三青團的絕大部分成員和黃埔系分子感到不滿。因此,當時三青團的組織處長、黃埔系的骨干分子康澤就尖銳地攻擊CC,強調(diào)三青團的重要性和獨立性,將蔣介石的話引申發(fā)揮,認為三青團是國民黨的未來希望,承擔著組織全國青年的重任。在這種思想鼓勵下,全國各地的三青團組織也積極地與當?shù)貒顸h基層組織爭權勢、爭地位,摩擦事件時有發(fā)生,讓蔣介石也深感苦惱。
到了1944 年,蔣經(jīng)國取代康澤的地位,上述矛盾更尖銳了。由于蔣經(jīng)國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三青團的氣勢更旺,甚至有了獨立組黨之議,即三青團組成新黨,與國民黨輪流執(zhí)政,蔣介石兼跨兩黨領袖,蔣經(jīng)國親自領導。這種議論終于在三青團“二全”大會.上被公開提了出來。這一提議對CC分子極為不利,如果通過,那么他們掌握的黨權就要從此失去。因此陳立夫專程趕到廬山,向蔣介石進諫。CC系反對三青團另組新黨的理由簡單而實際:既然蔣介石一身兼兩黨領袖,當兩黨相互指責攻擊時,他將何以自處? CC的意見終于說服了蔣介石,同意取消三青團組黨的提議。
三青團不僅與CC系有矛盾,蔣經(jīng)國系與黃埔系也積怨甚深。自從蔣經(jīng)國取代康澤的青干校教育長這一擁有實權的職位后,康澤就以消極的態(tài)度進行抵制。實際上,蔣經(jīng)國除了他從江西帶來的那班人馬外,對三青團基層干部組織的使用和控制根本談不上得心應手,而且自廬山會議獨立組黨計劃失敗后,更是心灰意冷而怠于問事,團的工作也就愈益散渙松懈。
最讓蔣介石惱火的是,三青團積極參加了當時的各種政治競選工作,由于蔣經(jīng)國將精力轉向其他方面而無暇過問三青團,三青團的一部分干部開始和其他政客相互結納,操縱團員參加競選。另一方面特別與CC過不去,比如在國民黨“六全”大會期間,在選舉中央委員問題上,CC為了幫助蔣介石控制選舉工作,自稱他們一向服從領袖,自愿將選舉權奉獻給蔣介石。而三青團則不知輕重,特別針對這--情況聯(lián)名.上書表示反對,以為選舉權不能私相授受。這當然要讓蔣介石不快了,CC 也乘機攻擊,痛陳黨團對立之害,強調(diào)日后勢必有其他黨派進行競爭,而國民黨再分散力量,后果堪憂。
以上種種,終于促使蔣介石下了合并三青團的最后決心。然而里面還有 一個奧妙,根據(jù)黨團合并的有關規(guī)定,三青團的中央委員也全部被承認為國民黨中央委員,蔣經(jīng)國因此順理成章地進入國民黨中央機構,從而完成了子承父業(yè)的重大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