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chuàng)】
“控制了中亞,就控制了世界”的說法,是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的。1904年,英國地理學家哈羅德·麥金德發(fā)表了一次在地理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講座,將現(xiàn)在稱作“中亞”的這片地區(qū),界定為“心臟地帶(the Heartland)”,誰最終控制了它,誰就獲得了超級大國地位。
麥金德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當時的中亞,是英國和沙皇俄國“大博弈”的前線。當時,沙俄剛剛吞并了中亞的各個汗國,兵鋒直指向阿富汗。鐵路技術的發(fā)展,也使沙俄能修建從歐洲到中亞的鐵路,從而將部隊運到波斯和阿富汗前線。而波斯和阿富汗則是通向英屬印度的關鍵通道,是英國的核心利益所在。數(shù)不清的沙俄和英帝國的間諜、旅行家、傳教士、行商活躍在阿富汗和中亞,進行著各種明或暗的較量。但是,德意志帝國的崛起,改變了英俄對峙的局面。面臨德國在歐洲的壓力,英俄決定擱置雙方在中亞的較量,聯(lián)手對付德國。這時,中亞地區(qū)的戰(zhàn)略重要性就一落千丈,不再成為“世界中心”了。
英俄大博弈,俄國熊壓著波斯貓的尾巴,一邊的英國獅在虎視眈眈
20世紀80年代,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在麥金德理論的基礎上,將整個歐亞大陸比作“大棋局”,而位于歐亞大陸中心的中亞也就位于棋局的中央。今天的中亞各國,因為深居內(nèi)陸,都有強烈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對外聯(lián)通的需要。他們對外尋求“平衡外交”,與俄羅斯、美國、歐盟、日本和東方某國都發(fā)展政治經(jīng)濟聯(lián)系,因此成為各個外部大國競相爭取的對象。隨著“新絲綢之路”的復興,以及伊朗問題的升溫,中亞雖然仍然不是世界舞臺上最中心的區(qū)域,但是其重要性正在顯著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