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歷代皇帝中不殺功臣的比較少,但并不代表就沒有,這就要看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由于皇帝是封建社會的最高統(tǒng)治者,掌握著國家的生殺大權(quán),國家法律的制定都是以皇家的意志為意志,法律完全體現(xiàn)了皇家的利益,是為皇家統(tǒng)治服務(wù)的,如果違反了皇帝的意志和利益,就必然受到法律的嚴(yán)懲,所以作為帝王,基本上沒有不殺人的。



如果功臣違背了國家法律,那這個功臣就是國家的罪人。很多時候,現(xiàn)在的人看不到這一點,只把關(guān)注點放在功臣對朝廷所做的貢獻大小上,以有功之臣就不可以誅殺為由,完全忽略了這個功臣還是一個犯罪之人,一旦遭到法律懲治,就說皇帝過河拆橋和卸磨殺馿,這種看法當(dāng)然是不正確的,難道因為其過去有功于國家,就不可以追究他所犯的殺頭之罪嗎?否則,不殺功臣的帝王確實很少很少,幾乎就不存在。

只有做到功是功,過是過,才能理解古代皇帝為什么要殺有的功臣。當(dāng)然賞罰分明,不能簡單的等于濫殺無辜,象朱元璋這樣,為了皇權(quán),不顧帶頭違反大明刑律,十個功臣九個被殺,一個還因告老還鄉(xiāng),并且全都誅滅三族,那完全成了卸磨殺驢,過河拆橋。

完全不殺人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是沒有的,象朱元璋那樣濫殺功臣的也就朱元璋一人。大多數(shù)皇帝基本上都能善待功臣,尤其是李世民和劉秀堪稱皇帝中善待功臣的楷模,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和云臺二十八名宿就是李世民和劉秀在歷史上善待有功之臣的見證。

最佳貢獻者
2

自秦始皇成為華夏第一皇帝以后,歷代王朝的開國皇帝基本上都?xì)㈤_國功臣,第一個殺的就是漢高祖,而殺的最多,最絕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當(dāng)然。也有不殺開國功勛集團的。但不多。比較有名的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我們就仔細(xì)說說這三位皇帝。

所謂人分三六九等,肉有五花三層。劉秀肯定是第一等的。毛主席對光武帝劉秀有著極高的評價,“最有學(xué)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劉秀當(dāng)了皇帝之后沒有進行“飛鳥盡,良弓藏”,而是讓那些部下安享晚年,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為列侯,給予他們尊崇的地位,只解其兵權(quán)。

首要原因就是劉秀強大的信心,根本不怕功臣造反,劉秀年紀(jì)很年輕,比功勛集團的人都很年輕。第二是軍制的改革,地方的軍務(wù)職業(yè)軍隊擔(dān)任。第三給予功臣宿將巨額的土地。使得功臣安心,第四是一手繳出將軍兵權(quán),一手接過侯爵印綬,按封就國。 換言之,要想封侯有封地。就必須交出兵權(quán)?梢妱⑿阍谶@件事情上還是比較謹(jǐn)慎的。當(dāng)然,功臣自身的自主配合的程度也是不容忽視的。劉秀的功臣基本是豪強富戶出身,不像劉邦麾下的功臣是小民出身,窮人乍富,小人得志?梢哉f劉秀帳下的功臣素質(zhì)是比較高的。最后就是劉秀一再提醒和告誡部將,切戒“放縱”。因劉邦誅殺功臣前鑒不遠(yuǎn)。功臣們也接受了劉秀的警告。恩威并用,寬嚴(yán)相濟。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劉秀君臣的共同努力總算形成了一個平和政治局面。

而李世民不殺開國功勛集團原因是他不是開國皇帝,二是李世民自身得位不正,他需要功勛集團的支持。為了籠絡(luò)這些功勛集團李世民也不會誅殺他們。再一點和劉秀一樣,李世民登基時候年紀(jì)也不多大,應(yīng)該熬過功勛集團。再就是大唐還沒有徹底統(tǒng)一天下,還需要功臣集團征戰(zhàn)天下,當(dāng)然也和李世民出沈貴族,性格寬厚有很大的關(guān)系。在就是功勛集團頗有自知之明,知進退。再就是唐朝能夠建立,靠的是隴西貴族的支持和擁戴,以及與關(guān)東大族相妥協(xié)的結(jié)果。世家門閥大族是大唐的根基,功臣宿將很多都出自豪門,解決他們談何容易。李世民在編修《姓氏錄》時,國姓“李”姓僅排第三,遠(yuǎn)不如崔、盧,竇幾個大姓地位高。如果李世民殺的太厲害恐怕這些功勛集團就得造反。

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quán)”天下聞名。被稱做是以一種比較柔和的方法解決了功勛集團的問題。而趙匡胤不殺功臣集團首要原因他還沒有統(tǒng)一天下,也就是說,他還沒有機會。第二就是兩宋始終文人當(dāng)家,武將地位地低下,再就是趙匡胤本身造反起家,自己就是大軍閥,不怕別人造反。趙匡胤得位不正也是關(guān)鍵原因,也維護自身利益,籠絡(luò)武將也是重要原因。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guān)注和點評。

3

開國之君沒殺過功臣的大慨有東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等。趙匡胤陳橋兵變、篡位登基,雖沒殺功臣,卻連續(xù)上演杯酒釋兵權(quán),巧妙地解除了元老重臣的軍權(quán),反而又抑兵太過,使軍隊?wèi)?zhàn)斗力消弱,忘戰(zhàn)必危,使得對外戰(zhàn)爭被動挨打,輕易亡國。而李世民不僅沒殺功臣,反而對功臣加以重用,就是對手也真誠相待,委以重任,使大唐朝堂群英薈萃,開創(chuàng)了輝煌的盛世一一貞觀之治。

李世民十六歲開始帶兵營救隋煬帝,解突厥之圍。李世民十九歲率兵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jù)勢力。而且還親自指揮參加了四大戰(zhàn)役。

其一,破薛舉,淺水原之戰(zhàn)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鏟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

其二,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fù)并、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

其三,在虎牢之戰(zhàn),一舉殲滅中原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兩大割據(jù)勢力,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tǒng)治權(quán)。

其四,重創(chuàng)竇建德余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盡管李世民弒兄殺弟,骨肉相殘取得皇位,可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賢,不問出身,初期延攬房玄齡、杜如晦,后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皆為忠直廉潔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為一代名將。此外,李世民亦不計前嫌,重用建成舊部魏徵、王圭,對叛逆也不追究,安慰太子黨徒馮立、薛萬徹,使他們大為感激,忠心效力。還有降將尉遲恭、秦瓊等,對他們倍加禮遇,李世民博大的胸懷贏得了文治武功之人才濟濟。消除了敵對勢力,保國家長治久安。通過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以科舉代替門第。以宗室出任官吏,既革除了坐享富貴的惡習(xí),又興起建功立業(yè)之風(fēng)氣。

人欲自照,須有明鏡;君欲知過,必靠忠臣,皇上仁義,大臣盡力。唐太宗李世民為了褒彰長孫無忌、魏徵、尉遲敬德等開國元勛,專門修建凌煙閣,并且親自作贊,令褚遂良題字,由畫家閻立本繪制完成。凌煙閣既是褒崇勛德勵精圖治的見證,也是匯集初唐文采、書法和繪畫最高成就的三絕之作。

這二十四位功臣是:趙國公長孫無忌、河間元王李孝恭、萊國成公杜如晦、太子太師鄭國文貞公魏徵、梁國公房玄齡、申國公高士廉、鄂國公尉遲敬德、衛(wèi)國公李靖、宋國公蕭瑀、忠壯公段志玄、夔國公劉弘基、蔣忠公屈突通、鄖節(jié)公殷開山、譙襄公柴紹、邳襄公長孫順德、鄖國公張亮、潞國公侯君集、郯襄公張公謹(jǐn)、盧國公程知節(jié)、永興文懿公虞世南、渝襄公劉政會、莒國公唐儉、英國公李勣、胡國公秦瓊。

4

那我覺得多了去了啊,像那些傀儡皇帝、短命皇帝,就是想殺功臣也沒有操作空間。

還不如舉殺過功臣的(不保證列全了):

秦二世、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桓帝、劉備、孫權(quán)、孫皓、陳宣帝、拓跋濬、高演、宇文赟、隋文帝、隋煬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唐代宗、朱溫、朱友貞、李存勖、李嗣源、宋太祖、嵬名元昊、明太祖、明英宗、清太祖、清世宗。

需要說明的是:劉備殺過劉封,宋太祖殺過張瓊。

有的功臣純粹是自己作死的,怪不得領(lǐng)導(dǎo)薄情,如侯安都。

朱棣稱帝前在內(nèi)戰(zhàn)戰(zhàn)場上殺死俞通淵這種應(yīng)該不算“皇帝殺功臣”吧。

5

很多人都舉例了說秦始皇(嬴政除了逼死呂不韋外,并沒有殺過功臣)、劉秀、李淵、成吉思汗、努爾哈赤這些皇帝沒有殺過功臣。其實這些只是大朝代的皇帝,我們還有南北朝十六國和五代十國的歷史,一下很難去列舉哪些皇帝殺過功臣,哪些沒有。

但是,皇帝殺不殺功臣卻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套路,我們按照這個套路去套,追本溯源去求解皇帝為什么殺功臣,自然就明白哪些皇帝不殺功臣了。

首先我們發(fā)現(xiàn),不殺功臣的皇帝,都是出生豪門貴胄,有著數(shù)世家底積累,本身就已經(jīng)是德高望重之輩。最明顯的就是劉秀,劉秀本身就是漢室皇胄(還有劉備),而唐朝李家同樣一直都是隴西貴族。像嬴政、成吉思汗和努爾哈赤就更不用說了,歸根結(jié)底是把自己的地盤擴大。

那么會殺功臣的是哪些人呢?劉邦鼎鼎有名、朱元璋更是功臣屠夫,他們兩個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出身普通,直白點就是說,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靠山。很顯然,這樣的出身會令他們的每個“功臣”都成為自己家族最大的敵人,活生生的例子就是隋朝的楊堅,功臣沒有屠殺殆盡,貴族依舊保留,導(dǎo)致了自己的王朝最后被貴族李家瓜分。

所以大家按這個套路去套,就知道什么樣的皇帝殺功臣,什么樣的皇帝不殺功臣了。即使再特例也不過是趙匡胤,只是趙匡胤稍微好一點,就是把功臣的兵權(quán)都削了,沒有致死。但其他的,只要是平民上位的皇帝,幾乎沒有不殺的。是的,我轉(zhuǎn)了這么多彎,就是想讓大家知道,不管是古代還是近代,在東方文化的熏陶下這個理論都是適合的。

6

說到殺功臣,下手最狠的應(yīng)該就是兩個布衣皇帝劉邦和朱元璋了,雖說這些被殺的功臣各有取死之道,但這兩位天子也的確下得去狠手。至于沒殺過功臣的開國皇帝,雖然有,但的確不多,似乎只有晉武帝司馬炎、元世祖忽必烈。

沒殺過功臣的開國皇帝并不多

仔細(xì)去查了一下相關(guān)記載,似乎沒殺過功臣的只有這兩位,即:晉武帝司馬炎和元世祖忽必烈。晉武帝司馬炎篡魏為帝時由于還未能統(tǒng)一天下,所以并沒有對功臣下手。元世祖忽必烈沒殺功臣,就不知道原因了。

此外,秦始皇似乎也沒有殺過功臣,唯一的污點來自于呂不韋,雖說不是秦始皇親手殺死的,但的確是被他逼死的。

歷朝開國皇帝都?xì)⒘四男┕Τ?/h1>

為了證明僅有以上兩位沒殺過功臣,我們大致列一下被開國皇帝殺死的功臣們,在此僅列出大一統(tǒng)王朝。

1、秦朝,秦始皇嬴政:逼死了呂不韋,算是個污點吧。

2、西漢,漢高祖劉邦:這個就不用說了,殺的太多了,開國的七個異姓諸侯王一個都沒放過全死,再加上陳豨等人,實在有點多。

3、東漢,光武帝劉秀:印象中似乎沒殺過,但查了一下,的確有被殺的。主要有劉揚、鄧奉、龐萌三位開國大將,都是被劉秀所殺。

4、隋朝,隋文帝楊堅:我記得被殺的武將也不少,能記起來的大概有王誼、梁士彥、宇文忻、劉昉、元諧、虞慶則、史萬歲等人。

5、唐朝,唐高祖李淵:肯定是殺過,不記得幾人了。聽信裴寂讒言,將劉文靜處斬,抄沒其家。還有闞棱(受命李孝恭斬殺)和杜伏威。

6、北宋,宋太祖趙匡胤:雖說一個“杯酒釋兵權(quán)”使得大部分功臣得以善終,但并非沒有殺過。曾救過趙匡胤性命的張瓊就被趙匡胤殺了,關(guān)鍵還是被石漢卿誣告的。

7、南宋,宋高宗趙構(gòu):這個也就不用說了,一個岳飛就足夠讓他黑到底了。

8、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至少有開國丞相李善長、吉安侯陸仲亨、平?jīng)龊钯M聚、延安侯唐勝宗、滎陽侯鄭遇春、江夏侯周德興、涼國公藍(lán)玉、普定侯陳桓、永平侯謝成、潁國公傅友德、宋國公馮勝,還有胡大海之子胡三舍。

9、清朝,清太宗皇太極:這個也不少,主要有5位,莽古爾泰(暴亡)、德格類(暴亡)、正藍(lán)旗主將屯布祿、愛巴禮(因謀反下獄死)、愛新覺羅·阿敏(幽禁死)。

以上均是開國皇帝,有人說李世民也沒殺過,其實不然,侯君集就是死于李世民之手。

7

謝謝@頭條家的史先生 邀請。

一個功臣不殺的開國皇帝挺少有。

原因很簡單,所謂功臣都是和皇帝陛下從一文不名開始混的,彼此都知道對方做low逼時的模樣。

所以有的功臣在皇帝成為皇帝后,沒有轉(zhuǎn)換過思維來,認(rèn)為坐在皇帝位上的哪位還是昨天和自己一起扒墻頭看寡婦洗澡的那位哥們。

這種人其實死的最快,因為你知道龍椅上那人的底細(xì),不能產(chǎn)生尊重,所以往往成為最先祭旗的人。

比方,劉寶瑞的相聲《珍珠翡翠白玉湯》里那倆要飯的,如果現(xiàn)實中真有這么兩位,很可能的結(jié)果是被殺,而且依照朱元璋的行事風(fēng)格會牽連很多無辜的人。

另外一個是因為太聰明被殺的。

像《三國演義》上的楊修這樣的人,歷史上一直都有。

很多人以為自己和皇帝一路摸爬滾打取得了今日的成績,已經(jīng)摸透了萬歲爺?shù)钠饬,知道他的喜好,有時候會投其所好的說一些話做一些事,但是往往拍馬屁拍到馬蹄上,因而招禍。

比方說大學(xué)士解縉,這是和劉羅鍋一樣在民間是著名的聰明人。

這年解縉出差回來,永樂皇帝朱棣北征未歸,解縉就去找太子朱高熾?yún)R報了一下工作。這本是一次正常工作流程,一把手沒在,去找二把手,但是這卻引起朱棣的不滿。

以"無人臣禮"的罪名把解縉關(guān)進監(jiān)獄,五年后發(fā)現(xiàn)解縉還活的好好的,于是授意錦衣衛(wèi)把他埋在雪里,活活凍死。

解縉可是在靖難之役中早早的背叛朱允炆投降朱棣的從龍之臣,但是下場讓人唏噓。

還有就是對勝利后的利益分配不滿。

比方說項羽死后劉邦創(chuàng)立大漢,后來,各地陸續(xù)有諸侯起兵反對,大多是因為對自己所得利益的不滿,劉邦疲于奔命,后來的死也和在征討中受傷有關(guān)。

還有像唐太宗時侯君集鼓動太子造反,其實也是希望一旦成功,能獲得更多的權(quán)益?上×,難逃被殺的命運。

看到有人說沒殺功臣的一個是晉武帝司馬炎,因為還沒來得及殺他就掛了,繼位的是他的傻兒子,沒幾年就發(fā)生了著名的八王之亂。

另一位是忽必烈。他是真的沒必要殺。

元朝的格局有點像諸王議政,每個家族管理一片地方,因為元朝打下的領(lǐng)土太大了,各個功臣一人恨不得就占領(lǐng)一個國家,大家見一面都得跑一個多月, 所以,想相愛相殺都挺費勁的。



文:薛白袍

歡迎點贊,歡迎討論,謝謝關(guān)注

8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開國皇帝,不殺功臣,不是好皇帝。為什么殺,很簡單,第一,自持功勛,違法亂紀(jì),不殺不足以平民憤,民憤不平,戰(zhàn)亂又起之災(zāi);第二,功臣掌重權(quán),握重兵,不殺,也是硝煙再起之禍;第三,皇位就一個,皇帝也不愿意有取而代之之人出現(xiàn),必滅于萌芽狀態(tài)

于公于私,功臣非死不可,尤其功高震主之人

不殺功臣的秦始皇,二世而滅;不殺功臣的司馬炎,終晉一朝,戰(zhàn)亂不休,還被搞個五胡亂華

不殺功臣,趙匡胤處理的不錯,杯酒釋兵權(quán),士大夫階層取代武將集團,呵呵,國家是處理的不錯,可惜,遼、夏、金、蒙古,大宋始終處于被攻擊狀態(tài),最后落得二十萬人齊跳海結(jié)局……

民智未開,無人民監(jiān)督,殺一警百,是條正路

至于開國之后的后續(xù)皇帝,享受了開國皇帝的豐厚遺產(chǎn),有了切實可行的規(guī)章體系,也有維護體系的軍備力量,功臣,可以不殺了

不過也有很多例外,比如清朝

順治即位,多爾袞死;康熙即位,鰲拜死;雍正繼位,隆科多年羹堯死,乾隆即位,訥親死;嘉慶即位,和紳死……

9

我想這個問題應(yīng)該是問開國之君中沒殺過功臣的吧,不然中國古代前后出現(xiàn)的五百多位帝王,沒殺過功臣的實在是太多。印象中,古代很多開國皇帝大都會殺功臣,其實這里面有點誤解,實際上殺功臣的開國皇帝并不多,那到底那些沒殺過功臣,讓我一一列舉。

秦始皇嬴政,完成華夏大一統(tǒng)的鐵腕政治人物,中國歷史第一位皇帝,姑且算他是開國之君(秦的開國應(yīng)該算到周平王東遷時期,其開國之君、第一任國君是秦襄公嬴開)。嬴政峰準(zhǔn)長目,所有臣子在他手下戰(zhàn)戰(zhàn)兢兢,他沒有必要殺功臣,統(tǒng)一之后也沒有殺功臣。

漢高祖劉邦,起于草莽的流氓皇帝,殺功臣排行榜中排二位,幫他打下江山的功臣?xì)⒘瞬簧,在此不多述?/p>

光武帝劉秀,一個幾近人格完美的開國之君,人格都近完美了怎么可能會殺功臣。幫他打下江山的云臺二十八將無一被殺,三百六十多位功臣為分封列侯。

晉武帝司馬炎,早年寬厚待下,晚年昏聵荒淫,連劉禪、孫皓這兩位敵國之君都沒有殺,自己人當(dāng)然也不會殺。

南北朝出了多位禽獸皇帝,殺人就像眨眼,但各位開國之君不乏雄才大略之輩,殺功臣的有,但都是因事而殺,不是為殺而殺。

隋文帝楊堅,以外戚之身居中國之主,萬年聽信讒言,殺了虞慶則、史萬歲等人,他死后楊廣殺的功臣更多。

唐高祖李淵,唐還未完全統(tǒng)一即為兒子所逼退位,存在感不是很強,在位期間誅殺劉文靜。唐太宗李世民,開拓疆土,文治武功,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張亮、侯君集因故被殺。

宋太祖趙匡胤出身軍人家庭,黃袍加身后位登大極,其杯酒釋兵權(quán)之舉被后人稱贊,辭職后的各位將領(lǐng)也都給予了優(yōu)厚的賞賜和寬待。

元世祖忽必烈,此人我不怎么熟,好像也沒聽說過殺功臣之事。

明太祖朱元璋,貧農(nóng)出身,歷史上第一個以南統(tǒng)北的帝王,對大臣們極不信任,殺功臣排行榜第一位。

清太宗皇太極、清世祖順治也基本沒有殺功臣之行為。

所以可以看出,開國之君中殺功臣者,大多出身貧寒,奮斗歷程也更為艱辛和困難。帝國締造并不是一人之功,而是團隊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造成部分功臣功績卓著,位高權(quán)重。此時開國之君對這些和他一起打下天下的功臣并不信任,時刻提防;饰坏脕聿灰,就更恐懼失去,乃至于終于狠下殺手。總的來說,中國古代殺功臣之皇帝并不多,不少是因為臣子參與謀逆等大罪而被殺,真正無理由屠戮功臣的就朱元璋和劉邦二人而已。

10

你問得這個問題我也經(jīng)常在考慮,最后翻閱史書,查了下,總結(jié)中國歷朝歷代得到天下而沒有誅殺功臣的皇帝還是有的,像劉邦、朱元璋大肆誅殺畢竟為數(shù)不多的。

秦始皇、光武帝、晉武帝、隋文帝、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清太宗,清世祖等等都沒有大規(guī)模的誅殺功臣,雖然不能說絕對沒有,殺一儆百還是有的,但是總體上來說還是說的過去的,畢竟為了維護自己的皇權(quán)嘛,

在這其中,很是佩服唐太宗,杯酒釋兵權(quán),智慧人生啊,不動一刀一槍,還不殺人,基本上那些開國元勛都得到了較好的安置,得以善終。

個人認(rèn)為,開國皇帝不應(yīng)趕盡殺絕,適當(dāng)?shù)恼D殺是有必須的,要不總歸有手下的功臣說,既然你能造反當(dāng)皇帝,為什么我不能!但是不能誅殺太多,那樣會失民心,失政心等等。適當(dāng)即可!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