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為隔得太遠了。金國和西遼中間隔著大草原和大沙漠,誰進攻,誰吃虧,最后金國索性就不進攻了,默認了西遼的存在。

公元1124年,西遼的開國皇帝耶律大石認為遼國天祚帝無法完成復(fù)興遼朝的大業(yè),于是他就殺掉了天祚帝派去監(jiān)視他的人,自立為王,決心自立門戶。

當(dāng)時遼軍基本被金軍殺的全軍覆沒,其富庶領(lǐng)土也基本都被金軍占領(lǐng),耶律大石審時度勢后認為,立即反攻是不可能了,他眼下只有一條路可以選擇——那就是遠赴漠北,整合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后再反攻。

于是在同年,耶律大石便率領(lǐng)兩百鐵騎出奔大漠,直奔漠北重鎮(zhèn)可敦城。

耶律大石到了可敦城不久后,突然從南方傳來了天祚帝兵敗被俘的消息。

由于耶律大石是當(dāng)時僅存的遼國高官中,級別最高的,因而他便不出意外的成為后天祚帝時代,遼國殘余勢力的最高領(lǐng)導(dǎo)人。

當(dāng)時,他不僅獲得了可敦城的兩萬遼軍精銳鐵騎的指揮權(quán),同時也還獲得了草原上十幾個部落首領(lǐng)的支持,可謂是小有實力。

聽說耶律大石在漠北草原領(lǐng)導(dǎo)契丹民族死灰復(fù)燃,金國大將完顏宗翰怒了。他深知耶律大石的才干,知道給他機會,以后必然會是金國的大患。于是他就極力向金太宗完顏晟游說,要求出兵攻打可敦城。

但是由于當(dāng)時金太宗已經(jīng)下旨攻宋,金軍的主力全員開拔,準備南下,沒有多余的力量可供完顏宗翰北征可敦城,因而耶律大石就僥幸的躲過了這一劫。(完顏宗翰就是金國五大貝勒之一的“粘罕”)

其后,金軍南下,兩年時間摧毀北宋,面對富庶的中原,女真人都開了眼,沉迷在了紙醉金迷和掠奪中原財寶上。對漠北草原那塊鳥不拉屎的地方,沒興趣,對耶律大石的威脅,慢慢也就遺忘了。



在宋金交戰(zhàn)期間,耶律大石認為繼續(xù)在可敦城待著沒前途,畢竟草原人口就那么多,不足以與金國對抗。于是他就在金軍主力無暇顧及他的時候,率主力西征,去到了西域擴充地盤。

天下沒有不透風(fēng)的墻。聽說耶律大石去西域搶地盤后,完顏宗翰高興了,他當(dāng)即再次向金太宗建議,乘耶律大石不在之機,攻打可敦城,端了他的老巢。

但是由于當(dāng)時金國大將完顏宗弼在黃天蕩被南宋大將韓世忠給圍了,金太宗手上沒有多余機動兵力。于是他就只給了完顏宗翰一萬人,讓他去打可敦城。

這一萬人,本來就不多。而且還是臨時拼湊出來的雜牌軍(由燕云地區(qū)的漢人和女真人組成的雜牌部隊),再加上完顏宗翰事先沒有做好后勤準備,倉促出擊。因而這一萬多金軍出擊后沒多久,后勤就斷了,還沒走到可敦城,就因為斷糧,灰溜溜的逃了回去。

回去后,完顏宗翰再次提議攻打可敦城,但金太宗沒理會他。

其后,南宋和金國的戰(zhàn)爭規(guī)模升級,金軍主力淪陷在中原無法自拔。再加上當(dāng)時成吉思汗的太爺爺合不勒汗大鬧漠北草原,多次擊敗金國的邊軍,并還曾一度攻取金二十七團寨,攪得金國北面一片大亂,使得金國陷入了兩面作戰(zhàn)的窘境。(金滅遼后,原本臣服于遼國的蒙古首領(lǐng)合不勒汗趁機獨立,一度統(tǒng)一草原,與金國對抗)

為了避免三線作戰(zhàn),金太宗就直接否決了完顏宗翰攻打可敦城的提議,并警告他,不要沒事找事。

金太宗不想找耶律大石麻煩,但耶律大石在西域站穩(wěn)腳跟后,他可就要找金國麻煩了。

畢竟滅國之恨不共戴天。

公元1134年,離開故鄉(xiāng)已經(jīng)整整十年的耶律大石決心報仇。他派大將蕭斡里剌率七萬大軍東征金朝。

大軍出征之前,耶律大石非常激動,據(jù)說一連幾夜,他都沒有睡覺。

然而,遼軍的這次行動非常失敗,就跟五年前完顏宗翰的那次北征一摸一樣。蕭斡里剌帶著七萬大軍在大漠里轉(zhuǎn)悠了幾個月,始終沒能走出去。其間,隨軍的牛馬多病死,遼軍后勤保障中斷,再繼續(xù)走下去,怕是要全軍覆沒。

于是,蕭斡里剌就終止了這次東征,帶著遺憾的心情下令撤軍。

事后,耶律大石仰天大哭,心情低落。他對殺回老家不再抱有任何幻想。然后,他便改革發(fā)展策略,全心全意向中亞發(fā)展。

不過耶律大石還是不甘心,他認為既然大軍出擊不太現(xiàn)實,那派出小規(guī)模部隊騷擾金國還是可以的。于是,他便在漠北草原的大沙漠邊緣地帶不停地派出小股騎兵出沒,騷擾金國。

他的此舉不為攻城略地,只是單純刷存在感。告訴金國人,自己還活著呢。

對于西遼騎兵反復(fù)的騷擾,完顏宗翰和金國第三代皇帝金熙宗都非常惱火(當(dāng)時金太宗病死了)。他們兩個一拍即合,隨即,完顏宗翰就帶著金熙宗旨意,率領(lǐng)兩萬多雜牌部隊深入大草原,搜尋西遼主力決戰(zhàn)。(有一部分契丹人和漢人)

然而這次北征的結(jié)果跟上次是一摸一樣,完顏宗翰在沙漠里轉(zhuǎn)了幾圈,根本連遼軍的影子都沒找著。并且沒找著也就罷了,由于女真人對契丹士兵的欺壓,一支數(shù)量有幾千人的契丹偽軍部隊還成建制的逃走了。

幾千人的叛逃,而且還都是騎兵,這基本上可以說,仗是沒辦法繼續(xù)打下去了。完顏宗翰只得就此撤軍。

回去之后,完顏宗翰灰頭土臉,被金熙宗一頓譏諷。他是金熙宗的叔輩,卻被小皇帝如此嘲笑。再加上金熙宗后來嫌他煩,又故意找茬整他,把他又氣的夠嗆。于是,完顏宗翰最終就帶著遺憾,憤懣而死,終年58歲。

他死后,他的堂兄弟完顏宗弼開始掌權(quán)。完顏宗弼跟岳飛有死仇,發(fā)誓要滅南宋,殺岳飛給自己雪恥。于是他掌權(quán)后,金國就開始大舉攻宋。(完顏宗弼就是“金兀術(shù)”)

1137~1140年,完顏宗弼連續(xù)與岳飛在中原血戰(zhàn),金國的人力、物力、財力也就被耗在了中原。而打西遼的事,也就沒人提了。

1142年初,岳飛被宋高宗迫害致死,完顏宗弼心愿得了,宋金遂達成全面議和,宋金之戰(zhàn)也算是暫時告一段落。

一年后,公元1143年,耶律大石病死。

耶律大石死后,由于西遼的第二代皇帝跟金國的二代一樣,都對當(dāng)年的契丹和女真的仇恨不感冒,沒興趣,因此西遼在進入蕭塔不煙和耶律夷列時代后,對反攻金國,殺回老家也就沒什么興趣,不提了。(蕭踏不煙是耶律大石的皇后,耶律夷哥是他們的兒子)

此后的30年時間,西遼和金國都是各自的地盤發(fā)展經(jīng)濟。期間發(fā)生了兩次小插曲,但雙方都沒有跟對方撕破臉。

一直到公元1175年,由于草原上的乃蠻人歸順金國,雙方才撕破臉皮。



乃蠻人原本是西遼的附庸部落,以幫助西遼在草原西部抵御金國,同時也代表西遼在漠北草原宣示宗主國地位而存在。

其戰(zhàn)略地位和戰(zhàn)略價值非常重要。

所以當(dāng)乃蠻部背叛后,西遼上下都此事都非常憤怒,紛紛喊打。而金國上下對此事則是非常高興。由于當(dāng)時的金國皇帝正好是金世宗,此人有“北國小堯舜”之稱,在他的治理下,金國的國力強盛,兵強馬壯。完全不怕西遼來與自己一戰(zhàn)。

因而這件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來,花刺子模興起,西遼要鎮(zhèn)壓花刺子模的反叛。而同時,蒙古部落也興趣,金國要對付蒙古人。因而無論西遼還是金朝,都開始走下坡路,再也沒有遠征對方的打算了。

最佳貢獻者
2

不是金國放任西遼不管,而是金國與西遼之間隔著茫茫大漠與蒙古高原,雙方相距萬里以上,所以誰也消滅不了誰。在歷史上,金朝與西遼也曾多次相互攻伐,結(jié)果因為路途太遠,軍隊在半路上就死傷殆盡了。

提起西遼,就必須提到一個人,也就是耶律大石。

西遼,也稱哈喇契丹,是遼德宗耶律大石在新疆、中亞一帶建立的中國王朝。元朝編《遼史》時,沒有給西遼王朝單獨建史,而是把遼朝與西遼全部編入《遼史》之中。

耶律大石的祖先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不過等遼國的皇位傳到天祚帝耶律延禧手上時,遼國朝政已經(jīng)十分腐敗,軍隊的戰(zhàn)斗力急轉(zhuǎn)直下。

公元1115年,女真族首領(lǐng)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并用十年的時間消滅了遼朝(國)。遼國的五京,也就是上京臨潢府、西京云中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全部失陷,遼國滅亡。

遼朝滅亡后,契丹貴族耶律大石不愿意接受金國統(tǒng)治,于是從東北逃到蒙古高原積蓄力量,最后進入新疆發(fā)展。在新疆站穩(wěn)腳跟后,耶律大石建立了西遼王朝,并往中亞河中地區(qū)擴張,打敗了中亞的塞爾柱突厥王朝,將契丹文化與漢文化傳到了遙遠的中亞地區(qū)。

耶律大石建立西遼后,也曾夢想殺回東北老家,消滅金朝、恢復(fù)遼國的江山。不過,由于道路阻隔,所以東征沒能成功。當(dāng)初耶律大石被金國人追殺,身邊只有200名騎兵,亡命天涯,僥幸翻越了蒙古高原,并得到了許多草原部落的歸順。

等到他在新疆站穩(wěn)腳跟之后,已經(jīng)擁有了數(shù)萬大軍!哆|史》包含了遼朝與西遼兩個部分,其中就記載了耶律大石派出七萬軍隊討伐金朝的事。可是如此龐大的軍隊,后勤補給非常困難,再加上蒙古高原有許多無人區(qū)、荒漠,這支軍隊還沒打到金朝,自己就死傷過半了,牲畜馬匹十不存一。

金朝在消滅遼朝以后,也知道耶律大石在新疆建立西遼的事,不過金朝也因為道路太遠無法進攻西遼。

公元1135年,金朝命令大元帥完顏宗翰西遼。由于道路險阻,荒漠眾多,金軍出師不利,糧草斷絕,人馬凍死很多,許多將領(lǐng)跋山涉水才進入西遼境內(nèi),疲憊不堪,甚至直接向耶律大石投降了。

第一、西遼與金國相距太遠,彼此都消滅不了對方。金國要消滅西遼,最好的出兵方式是通過河西走廊,可是河西走廊在西夏王朝手中。金國消滅不了西夏,也就控制不了河西走廊。

第二、金國的主要進攻目標(biāo)是富朔的南宋,顧及不了萬里之外的西遼。金國的精銳力量基本上都消耗在了與南宋的戰(zhàn)爭中,被岳飛、張浚、韓世忠、吳階等人牽制,無法抽出更多的軍隊討伐西遼。

3

很簡單,主要原因就是太遠了。

看此地圖,西遼和金國之間隔著一個浩大的蒙古高原,而西遼能掌握最東的地方就是今天新疆和蒙古國接壤地區(qū)的阿爾泰山地區(qū),這里距離金國掌握的最西邊地區(qū)也有數(shù)千公里的距離,這叫金國如何去征服。

當(dāng)初耶律大石離開遼天祚帝率領(lǐng)鐵騎200出奔去可敦城,在圖中,可以就看到可敦城在蒙古高原的中間地區(qū),距離金國與蒙古部落的邊境也很遠。

耶律大石率軍從夾山出發(fā),北行三日渡過黑水(今艾不蓋河),途中遇到部落援助,白韃靼部落給予耶律大石四百匹馬,二十頭駱駝,若干只羊的援助。耶律大石一路向西北,最終到達可敦城。史書中雖然沒說耶律大石走了多長時間,但是從中間可以看出耶律大石的走的比較艱辛,到達可敦城之后,由于可敦城是遼朝的西北邊防重鎮(zhèn),邊防軍隊不得隨意征調(diào),軍隊在戰(zhàn)亂中得以保存,并且此地還擁有可騎乘的戰(zhàn)馬數(shù)十萬匹。耶律大石安置官吏,整頓兵馬,磨礪武器,得到精兵萬余人。

耶律大石在可敦城養(yǎng)精蓄銳之后,開始聯(lián)絡(luò)西夏和南宋一起攻打金國,在1129年,耶律大石率軍攻取了金朝的北方二營,金國人發(fā)現(xiàn)耶律大石已經(jīng)養(yǎng)虎為患了,于是派遣耶律余睹、石家奴、拔離速征討耶律大石,但由于諸部落不同意出兵,再加上太遠了,后勤跟不上最終不了了之。

金國不甘心,又派遣統(tǒng)帥粘罕及耶律余睹率領(lǐng)云中、燕、云州漢軍、金軍1萬人攻打耶律大石的根據(jù)地可敦城,但遭到失敗。史籍記載:“是行也,三路之夫死不勝計,車牛十無一二得還。”可見損失非常大,耶律大石見金國勢大,不得已離開可敦城,去西方征服積蓄實力。

等耶律大石的勢力離開可敦城之后,金國才到達已經(jīng)空無一人的可敦城,為了發(fā)泄,直接放火燒了這城。

等后來耶律大石在西方征服一些地區(qū),積攢一定實力之后,決定討伐金國,1134年4月,耶律大石任命六院司大王蕭斡里剌為兵馬都元帥,敵剌部前同知樞密院事蕭查剌阿不為副元帥,茶赤剌部禿魯耶律燕山為都部署,護衛(wèi)耶律鐵哥為都監(jiān),率軍7萬征討金朝。在戰(zhàn)前的誓師大會上,耶律大石用白馬青牛祭天,指出先祖創(chuàng)業(yè)艱難,是由于后代君主耽于享樂致使社稷傾覆。中亞并非久居之地,應(yīng)當(dāng)榮歸故里,復(fù)興大遼。他又勸諭蕭斡里剌要與士卒同甘共苦,賞罰分明。作戰(zhàn)時要選擇水草豐富處扎營,謹慎用兵。但由于西遼與金朝兩國相隔遙遠,西遼軍隊行進萬里一無所獲,兵馬損失慘重,不得不撤軍回國!哆|史》記載:行萬余里無所得,牛馬多死,勒兵而還。大石曰:“皇天弗順,數(shù)也!”說明的確太遠了,契丹人本來為游牧民族,這樣遠征都受不了,何況是由漁獵為主的女真人了。

《三朝北盟會編》上又記載了一次金遼之間的一場戰(zhàn)爭,1135年,耶律大石再次率軍攻打金朝,金熙宗派粘罕迎戰(zhàn)。金軍進入沙漠后與西遼軍征戰(zhàn)三晝夜不分勝敗,但金軍糧草斷絕,人馬凍死很多,加上本為契丹人的副將臨陣倒戈,致使粘罕大敗而歸。但此段史料的真實性待考。這段記載雖然有爭議,但是有一點卻可以確認,這西遼和金國之間實在是太遠了,女真人再厲害也實在鞭長莫及。

在耶律大石病逝之后,金國派了一個叫粘割韓奴的使者前往勸降西遼。粘割韓奴進入西遼國境后,正好遇上外出打獵的原耶律大石皇后蕭塔不煙。粘割韓奴見到蕭塔不煙后,不但沒有下馬跪拜,反而讓她下馬接詔。蕭塔不煙于是命人將粘割韓奴拉下馬,讓他跪下。粘割韓奴嘴巴犯賤還痛罵不止,斥責(zé)蕭塔不煙為反賊,侮辱上國使臣。蕭塔不煙火了,馬上派人將粘割韓奴給宰了。而這件事情直到幾十年后的金世宗時期才從從西遼過來的游牧部落才知曉。

不僅僅是距離遠的問題,當(dāng)時金國的主要精力還要對付南宋和蒙古高原的部落,滅遼之后,金軍馬上南下,攻破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造成“靖康之變”。宋室南遷,隔著秦嶺淮河與金國對峙。同時在北方尤其是蒙古高原地區(qū),由于遼國統(tǒng)治的崩潰,使得蒙古高原的部落出現(xiàn)蠢蠢欲動。

女真和契丹是完全不同類型的民族,女真起于漁獵,而契丹屬于游牧。在漁獵民族和游牧民族眼中,草原的價值絕對不一樣的。再者遼國駐軍控制草原,也有保護遼民的意圖,遼牧民當(dāng)時遍布蒙古高原,以至于耶律大石到達中亞地區(qū)時仍有游牧到當(dāng)?shù)氐钠醯?shù)萬帳歸附。游牧的契丹部民才是這幾萬鐵林軍的衣食父母,是補充后備兵員。駐軍自身也必須具備草原游牧的條件。使得長期駐軍成為可能。而女真人不具備這些條件,首先沒有大量女真戶在草原上,其次如果強行駐軍,其他民族根本不會提供方便和補給。女真人不敢長期留在草原,所以定期減丁。

在金國建立之初,就開始受到蒙古游牧民族的騷擾:例如:“金朝天會十三年‘是冬,金主以蒙古叛,遣領(lǐng)三省事宋國王(完顏)宗磐提兵破之。蒙古在女真之東北,其人勁捍善戰(zhàn),以鮫魚皮為甲,可捍流矢。’”遼國滅亡后,草原合不勒為蒙古部長,遂稱“合不勒汗”。不久,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宣召他入朝,席間合不勒汗酒醉失態(tài),抓過金太宗的胡子,金太宗當(dāng)時感覺合不勒汗比較有趣,也沒有治罪,當(dāng)合不勒汗回去的時候,金太宗后悔想要去追,豈料合不勒汗立馬殺了金國使者,反了,于是金國就派遣軍隊攻打合不勒汗。金廷先遣胡沙虎往討,大敗而還。適逢金太宗逝世,熙宗即位。合不勒汗起兵連寇金邊,陸續(xù)攻取了金朝的西平、河北等二十七團寨。

等到金國與南宋簽訂《紹興和議》之后,馬上將矛頭對準蒙古部落,于是遣名將完顏宗弼(金兀術(shù))出征蒙古,未分勝負。

史籍記載“皇統(tǒng)六年,金以所教神臂弓弩手八萬人討蒙古,連年不能克。是月,令汴京行臺尚書省事蕭保壽努與蒙古議和,割西平河以北二十七團寨與之,歲遺牛羊米豆,且冊其長為蒙古王,蒙古不受…七年…是月,金人與蒙古始和,歲遺牛、羊、米、豆、綿、絹之屬甚厚。于是蒙古長鄂羅(又譯鄂倫熬羅)貝勒自稱祖元皇帝,改元天興。金人用兵連年,卒不能討,但遣精兵分據(jù)要害而還。”

金兀術(shù)打蒙古部落打到最后也只是割地了事,將防線從蒙古高原轉(zhuǎn)移到大興安嶺一帶,可見金國面臨著南北交戰(zhàn)的困境,所以說對于西遼實在是力不從心了。

4

這里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第一 沒功夫

金國在1125年活捉天祚帝滅了遼國后,同年就開始了對北宋的戰(zhàn)爭,當(dāng)時的女真人確實能打,但是遼國新定,又對北宋發(fā)動了十萬人規(guī)模的戰(zhàn)陣,是絕對沒有力量再去遠征西遼的。

第二 沒能力

咱們看遼國地圖和金國地圖,你會發(fā)現(xiàn)金滅遼后所占領(lǐng)的地圖不過是金人原本生存的土地以及渤海國、燕云十六州、和后來北宋的領(lǐng)土,至于遼國原先控制的廣袤的草原金國人對其控制是相當(dāng)薄弱,女真是游獵民族,他們不習(xí)慣在草原上放牧,草原霸主契丹被消滅了之后草原就成了三不管地區(qū)了,女真連草原都沒搞定,就更別說遠在天邊的西遼了。

第三 時間上差錯比較大

遼國是1125年滅亡,1130年耶律大石西遷,1134年建立西遼,1141年才建立廣袤的西遼帝國?梢哉f從1125年一直到1134年這9年間,耶律大石是人間消失的狀態(tài),即使金國人知道他的動向,也不過是把他當(dāng)做殘兵敗將不去理會。而在當(dāng)時宋金之戰(zhàn)早已打響,而且當(dāng)時南宋已經(jīng)站穩(wěn)腳跟,在和金國的戰(zhàn)陣中不斷取勝利當(dāng)時金國人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如何保住北方地區(qū)從而進一步滅宋。等宋金議和之后耶律大石早就在中亞站穩(wěn)腳跟了。而且宋金兩國之間基本每過十幾二十年就有一場大仗,蒙古人又一直在草原頻繁威脅金國,金國人根本無暇搭理西遼。再說,你要真的跋山涉水跨越草原和沙漠去打西遼,大概率也是來多少死多少。

5

金國俘虜了遼國最后一個皇帝天祚帝,遼國滅亡。不過,遼國一個大臣,同時也是宗室之一的耶律大石,卻西遷成立了西遼。所謂“斬草不除根,春風(fēng)吹又生”。要知道,耶律大石所建立的西遼,也算是強盛一時的帝國。如果西遼反撲過來,對金國進行反攻,金國可能就會功虧一簣。

(耶律大石劇照)

那么,金國難道不害怕西遼的反撲嗎?他們?yōu)槭裁磳ξ鬟|沒有進一步的行動呢?

說到這里,我們先從結(jié)果來看。當(dāng)西遼崛起,建立了強大的帝國之后,他們是否與咱們預(yù)料的一樣,對金國進行反攻呢?

事實上,他們還真的反攻金國了。

1134年3月,耶律大石派出蕭斡里刺擔(dān)任兵馬都元帥,率領(lǐng)七萬騎兵,浩浩蕩蕩,東征金國。七萬軍隊,這在古代戰(zhàn)爭中,數(shù)量自然是不少的。而且還都是騎兵。騎兵在古代是最精銳的部隊,打起來勢不可擋。不過,奇怪的是,這支軍隊,最終卻沒有打到金國。

為什么沒有打到金國呢?

《世界征服者史》曾記載,說這支東征部隊,“行程萬里,無所得,牛馬多死,勒兵而還”。

這里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話,不過卻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其實也就可以解開了為什么金國當(dāng)時并沒有西征西遼之謎了。

(網(wǎng)絡(luò)配圖)

其一,路途太遠。

這里說到“行程萬里”,但是依然只是在半途中,還沒有踏入金國的地盤。由此可見,西遼和金國其實相隔是非常遙遠的,要想打到金國來,實在不容易。

既然西遼打到金國不容易,金國打到西遼,當(dāng)然也是不容易的。

當(dāng)年霍去病征討匈奴的時候,深入匈奴境內(nèi)上千里,已經(jīng)被認為是戰(zhàn)爭奇跡了,這樣“行程萬里”,可以說是奇跡中的奇跡,更加不容易辦到。

有人可能會說,后來的蒙古人不是隔得更遠嗎?他們還西征滅掉西遼,甚至打到比西遼更遠的花剌子模呢。為什么蒙古人就不怕遠呢?這只能說,金國沒有蒙古那樣的勢力。

其二,補給困難。

西遼在東征的時候,其中提到“牛馬多死”。為什么牛馬多死呢?主要還是因為路途之中,缺乏食物和藥物的補給,再加上氣候條件惡劣,因此牛馬生存極為困難。這里只說到牛馬,并沒有說將士的情況。不過,既然牛馬的生存都極為困難,將士的生存不用說就很明白了。

西遼東征這么困難,金國西征的困難肯定是一樣的。

有人可能又會問,后來蒙古西征西遼及花剌子模,為什么沒有遇到補給困難的問題呢?

《蒙古黃金史》上對此有記載,當(dāng)年蒙古人西征的時候,提前一年派出一支小分隊,在通往西域的道路上,燒火燒荒,燒出一條寬約一里的通道。這個通道是做什么用的呢?是走的路嗎?不是的。蒙古人的目的,是讓這些通道上長草。等到第二年大軍前往的時候,牛馬沿途都有草了。牛馬有草可食用,軍隊也就有補給了。

只能說,西遼當(dāng)時還沒有想到這樣的辦法。或者說,他們的準備還不夠充分。

而金國畏懼沿途補給的問題,他們自然就沒有西征。

(網(wǎng)絡(luò)配圖)

其三,別有所圖。

西遼當(dāng)年半途而廢。除了沿途遇到巨大困難外,還有一點,就是他們覺得攻打金國有些得不償失。什么得不償失呢?金國太遠,而征服就近的一些國家,所能得到的收益,比征服金國所能得到的收益多多了。事實上,當(dāng)時西遼確實在西域打出了一片天地,包括花剌子模,一開始也是倒在西遼的腳下的。

既然在西域能夠取得那么大的成功,對于眾多的西遼人來說,打敗金國,報仇雪恨的愿望,就不是那么強烈了。

同樣的,金國也是別有所圖。他們當(dāng)時的興趣是北宋。北宋的沃野千里,北宋豐富的物質(zhì)財富,北宋高度發(fā)達的文化,對于金國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誘惑。

而且,對于北方的游牧民族來說,進入中原,成為中原之主,一直是他們的一個夢想。當(dāng)他們正強盛的時候,為什么不努力一把呢?

西遼那么遠,他們想要反撲又很不容易,因此,這一個威脅就不足為據(jù),可以不去管他們,一門心思放在征伐宋朝上。

(參考資料:《世界征服者史》《蒙古黃金史》)

6

這不是一個軍事問題,也不是一個政治問題,這完全就是個地理問題。金想徹底消滅遼國,遼又想茍延喘,延續(xù)國祚,一個想追,一個要逃,反正不接觸就行,西遼跑得遠,最后建國的地方離金國有一千多公里,關(guān)鍵是中間還隔著幾個廣袤無垠的大沙漠,這下大家都消停了。

金國是女真人完顏阿骨打建立起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金國就在今天的東北地區(qū)和蒙古部分地區(qū),金國成立后,最先要收拾的就是遼國,誰讓他們挨得近呢。

遼國被金國滅了,契丹耶律皇族并沒有放棄,遼國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耶律大石很有能力,率領(lǐng)遼國的很小一部分殘兵敗將一路西逃到達可敦城(今蒙古國布爾干省青托羅蓋古回鶻城),重新成了遼國朝廷,史稱西遼。

耶律大石很有本事,很快就在當(dāng)?shù)厥諒?fù)了各個游牧部落,組建了強大的軍隊一路向西進攻,占領(lǐng)了很大的地盤。不但有現(xiàn)在新疆的全境,西亞部分地區(qū),甚至一度威脅到了歐洲地區(qū),西遼的勢力還是很強盛。

在中原地區(qū),金國如日中天,滅了遼國后,今天出兵欺負欺負宋,明天出兵騷擾騷擾西夏,對遠在1000多公里外的西遼也沒有忘記,總想著金國、遼國已經(jīng)是世仇,最好滅了他。

金國曾經(jīng)也派遣軍隊討伐西遼,無奈都以失敗而告終,很簡單,要從金國出發(fā)去西遼,按當(dāng)時的行軍速度至少要走三個月。

走上三個月發(fā)現(xiàn)還要經(jīng)過兩大沙漠,就是今天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或者準格爾盆地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要么就去翻雪山。

這就沒意思了,辛辛苦苦走了三個多月,人疲馬乏,還要穿越沙漠,就算現(xiàn)代的軍隊要進行陸地穿越都難度不小,更何況在那個年代,關(guān)鍵是穿越完了沙漠,還要和契丹人打仗,這贏不贏另說,軍隊吃什么,這是個大問題。

金國在討伐西遼的行動以失敗而告終,西遼的耶律大石同樣也想過打回老家去,重建大遼榮光,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怎么過沙漠,過了沙漠怎么作戰(zhàn),怎么保證軍隊后勤。

金國和西遼都放棄了對互相的軍事行動,其實這種放棄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因為大家都很忙。

金國忙著打北宋呢,中原地區(qū)的北宋簡直是人間天堂,要啥有啥,什么都不缺,而且道路暢通,路程又不遠,金國進攻北宋簡直就是旅旅游,順便帶點土特產(chǎn),靖康年間,金國就大發(fā)了一筆橫財,不但搶劫很多財物,更是連北宋皇帝都俘虜了。

有了北宋這么好的鄰居,金國哪還看得上西遼那鳥不生蛋的地方,除了沙子、草原、雪山啥都沒有。

西遼也很忙,耶律大石眼見有大沙漠擋著金國的進攻,他就極力向西發(fā)展,基本把西域各國都打服了,甚至都把國都定到了八剌沙袞(今吉爾吉斯斯坦克馬克),他在西域地方真正的當(dāng)起了一方霸主。

金國和西遼就這么和平相處下來,很有默契的“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風(fēng)雨”,各玩各的吧,大家都要吃飯,過日子。升華一下,環(huán)境保護很重要,由于環(huán)境的惡化,大家打個架都不容易。

7

金國在完顏阿骨打的帶領(lǐng)下,于1125年滅亡了曾經(jīng)不可一世的遼國后,就開始著手攻略富庶的北宋,對偏安一隅的西遼也就無暇顧及了。


遼國時期,居于白山黑水的女真人被遼國契丹人殘暴統(tǒng)治,完顏阿骨打統(tǒng)一女真各部后,為了擺脫遼國的壓迫,對遼國展開了軍事進攻。曾經(jīng)不可一世、無往不勝的契丹鐵騎不復(fù)存在,腐朽的遼國沒有能夠抵擋住女真人的持續(xù)進攻,公元1125年,女真人一舉滅亡了遼國,建立了金國。

遼國即將滅亡之際,遼天祚帝的部將,遼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耶律大石率領(lǐng)部分契丹軍向西出逃,到達可敦城建立了自己的根據(jù)地,并于1132年稱帝,號“菊兒汗”,西遼正式建立。
契丹鐵騎

耶律大石立國號為遼,以此表示繼承遼朝。西遼建立后,爆發(fā)出了契丹人應(yīng)有的彪悍戰(zhàn)斗力,西遼不斷向西域、漠北、中亞等地區(qū)擴張,并于1142年擊敗了塞爾柱聯(lián)軍之后,稱霸中亞,影響力遠播歐洲;佞X、西喀喇汗國、東喀喇汗國、花剌子模先后臣服于西遼,契丹人又迎來了軍事生涯的第二次巔峰。

金國當(dāng)初滅亡遼國后,為什么沒有乘勝追擊滅亡西遼,而放任西遼的存在呢?

女真人滅亡遼國后,建立了金國,并入主中原,成為了中原王朝。此時的金國和北宋成為了鄰國,兩國領(lǐng)土交界數(shù)千里。此時的金國統(tǒng)治者發(fā)現(xiàn),南面的北宋要遠比曾經(jīng)的遼國還要富庶,而北宋的戰(zhàn)斗力也要遠遜于契丹人,北宋對于虎狼般的金國來說,也就成為了一塊肥肉,金國人又怎么會放著眼前的肥肉不顧卻不遠萬里征伐不太富庶的西遼國呢。很快,金國人發(fā)動了對北宋的軍事進攻。
金國重騎兵

北宋雖然有岳飛、韓世忠等的抗金名將,但是北宋高層統(tǒng)治腐朽,徽欽二帝昏庸無能,北宋都城很快被攻破,包括徽欽二帝在內(nèi)的兩千多名皇親國戚、朝廷重臣被金國人押解到了五國城,北宋滅亡,金國人大肆劫掠北宋百姓。償?shù)角致灾性貐^(qū)的甜頭后,金國人又馬不停蹄的對南宋展開了軍事攻略。
靖康之恥

相比于中原地區(qū)的富庶,西遼國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西遼國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西遼國居于新疆、中亞地區(qū),這些地方自然環(huán)境要比中原地區(qū)惡劣得多,很多都是荒漠戈壁灘,不僅如此,該地區(qū)土地貧瘠,能養(yǎng)活的人口也就十分稀少。像西遼這樣的情況,金國過來攻打又會得到什么呢?

金國沒有進攻西遼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金國人根本就沒有想到向西逃跑的那么一小撮契丹人竟然會折騰出這么大的成就,竟然又在遠離中原地區(qū)的中亞建立起了第二個遼國,這是金國統(tǒng)治者萬萬沒有想到的。

8

金國滅了遼國之后,繼續(xù)發(fā)兵南下,斗爭矛頭直指北宋,接著與南宋長期對峙,軍事力量主要用于對付宋朝。

這一時期,耶律大石在中亞建立西遼,由于路途遙遠,金國沒有機會去征服西遼。

9

為什么金國會放任西遼的存在,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地圖在作怪


平時看到的地圖大多是上面這種樣式的,這就會給很多喜歡歷史的朋友一種錯覺,認為古代國家之間的邊界劃分是很準確,相鄰的國家之間彼此都很熟悉。

其實不然,古代的國家之間沒有明顯的邊界,甚至對于國界線都沒有足夠的重視,更別提外邊界駐扎邊防軍了。特別是游牧民族政權(quán),他們的當(dāng)權(quán)者大多數(shù)情況下,連自己國家有多大都搞不清楚,就更別提國界線了。

耶律大石在西部站穩(wěn)腳跟之后,曾派遣七萬軍隊東征金國,想恢復(fù)曾經(jīng)的國土。結(jié)果還沒看到金國的邊界,就因為牲畜大量死亡,而被迫放棄,金國對這件事竟也毫不知情。由此可見兩個國家實際控制領(lǐng)地之間相差還是很大的。

金國沒有足夠的精力去爭奪更大的地盤

金國占領(lǐng)遼國東部疆土以后,看到了北宋軍隊的孱弱,于是南下對北宋發(fā)起了戰(zhàn)爭,結(jié)果輕而易舉的就把北宋消滅了。嘗到甜頭的金國統(tǒng)治者繼續(xù)南下,結(jié)果遇到了南宋的四大天王,岳飛、韓國忠、張俊和劉光世,金國深深的陷入戰(zhàn)爭的泥潭之中,大大消耗了自身的實力。

中原地區(qū)更加富饒

相對西部的戈壁灘,南方的平原地區(qū)對金國更加具有吸引力,所以金國在攻下燕云十六州之后,基本就確定了戰(zhàn)爭的方針。先拿下富饒的地方作為補給基地,然后再發(fā)動更大的戰(zhàn)爭,結(jié)果就像小日本一樣陷入了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

民族本身的局限

契丹族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jīng)活躍在北方的草原只上了,是地地道道的游牧民族,這些民族的眼界一般都很開闊,也都具有探索精神,所以他們能占領(lǐng)的領(lǐng)土一般都比較大,像匈奴、突厥、蒙古一樣,領(lǐng)土都很大。

女真族是漁民出身,他們最開始實在興安嶺一帶打魚的漁民,因為受不了遼國的橫征暴斂,才起來反抗的。漁民的活動范圍相對較小,所以在開疆拓土的事業(yè)上要比游牧民族狹窄,這也就造成了他們國土狹小。



10

一是距離,二是金朝的重心不在西域,此時金朝最大的目標(biāo)是南宋。遼朝雖亡,但一路逃到西域的耶律大石對金朝根本構(gòu)不成什么威脅,金朝秉著“窮寇莫追”的原則,專心準備南下與南宋爭奪江南之地。


(率軍向西域擴張的耶律大石)

西遼的創(chuàng)建者耶律大石,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八代孫,他生活的時代,遼朝已日趨衰敗,內(nèi)政上皇位爭奪激烈,黨爭不斷,外部又因為女真族的崛起,遼朝無力抵抗,統(tǒng)治已是搖搖欲墜。彼時的耶律大石,正效命于遼朝末代皇帝天祚帝,當(dāng)?shù)囊彩嵌冀y(tǒng)這樣的武官。

北宋一直致力于收復(fù)燕云十六州,自然樂見金人與遼朝想殺,為了表示合作之意,北宋還與金朝締結(jié)海上之盟,出兵與金朝合力剿滅遼朝,內(nèi)外交困之下,遼朝末日將至。而此時的耶律大石,雖有一顆報國之心,但單憑自己的力量仍無力挽回頹勢,遼朝滅亡在即。

耶律大石在遼朝即將滅亡之際出奔,但此時遼朝的領(lǐng)土已經(jīng)大部為金朝所占,1124年耶律大石在位于蒙古的可敦城稱王后迅速揮師向西,向西域、漠北、中亞等地區(qū)擴張,憑借著契丹人的勇猛善戰(zhàn)一路所向披靡,于1132年在葉密城登基稱帝建立西遼。


(西域疆域)

在西遼建立的同時,耶律大石仍不忘光復(fù)遼國,他一邊繼續(xù)對外擴張,一邊準備著手東征金朝,試圖恢復(fù)遼朝在北方的統(tǒng)治。1134年3月耶律大石在兵不血刃吞并東部喀喇汗王朝后,決定主動對金朝發(fā)起攻擊,發(fā)動7萬騎兵誓師東征金朝,此次東征遼軍翻山越嶺行程萬里,但卻僅僅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對金朝并不能夠成什么威脅,史載西遼此次東征金朝是“行程萬里,無所得,牛馬多死,勒兵而還”。

歷史上金朝曾兩度西征西遼,第一次西征很快便被耶律大石打退。而西遼這一次竟然主動組織東征,這讓金朝統(tǒng)治大為意外,也對西遼的存在引起了重視。1135年,繼位的金熙宗命大將粘罕再征西遼。粘罕率領(lǐng)十萬金軍進入沙漠后,由于方向感欠缺,對西域地形不熟悉,遭到西遼的伏兵多次攻擊,雙方惡戰(zhàn)三晝夜不分勝負。由于萬里行軍,金軍糧草斷絕,加上時值嚴冬,金軍人馬凍死很多,加上當(dāng)時在軍中任副將的契丹人外家得獲悉父兄妻子都在西遼軍中,便率部下起義。金軍在西遼軍和起義軍的夾擊下,大敗而歸,金朝第二次西征再一次以失敗告終。



金朝兩次西征都以失敗結(jié)束,主要原因就是距離遙遠,金軍對西域地貌地形不夠熟悉,且長途作戰(zhàn),糧草運輸困難,使得金軍不能打持久戰(zhàn)。而耶律大石一邊,也看到金朝正處于鼎盛時期,正面硬杠實力明顯不足,因此他采取了“養(yǎng)兵待時而動”的既定方針,注重與民休養(yǎng)生息,積極鞏固邊防,同時,派人展開外交活動,爭取金朝的敵國,同南宋、西夏都有聯(lián)系。

而金朝能放任西遼的存在,除了上面這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卻不能忽視,此時的金朝正全力對付偏安一隅的南宋。金朝1125年滅遼朝,兩年后便發(fā)動靖康之變滅亡北宋,短短的三年時間連滅遼朝北宋兩個大國,實現(xiàn)對北方的統(tǒng)一,這對于金朝統(tǒng)治者來說,可謂是更加激發(fā)了他們南下滅亡南宋的野心。對于金朝來說,西夏并不為懼,更何況彼時的西夏正臣屬于金朝,真正讓金朝統(tǒng)治者感到不安的是占據(jù)江南半壁河山,擁有富庶沃野之地的南宋,只有吞滅南宋,剩下的西夏便成了孤家寡人,西夏一亡,失去了西夏這個屏障的西遼自然也岌岌可危,到時候金軍再從西夏之地討伐西遼,則天下盡歸金朝。

西遼對金朝構(gòu)不成威脅,而金朝又想滅亡西遼卻存在著很大的難度,西遼遠在西域,鞭長莫及,而金朝卻志在滅亡南宋西夏實現(xiàn)天下一統(tǒng),因此才放任西遼的存在。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