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老師在品三國時,曾經(jīng)說過:小時候調(diào)皮的孩子,長大后更有出息。
不過,一般老師都喜歡聽話的孩子,但調(diào)皮的曹操卻受到了老師們普遍地喜歡。
體育老師喜歡他,因為他跑得最快,每次比賽都得第一,給老師和班級爭得榮譽;
歷史老師喜歡他,是因為曹操學得好,經(jīng)傳、典籍爛熟于心;
語文老師喜歡他,是因為每次詩歌比賽,他總是得第一;
但最喜歡他的是數(shù)學老師,因為曹操最精明,賬算得好,從不吃虧。
曹操最喜歡曹沖曹倉舒,就是因為曹沖數(shù)學學得好,小小年紀就會稱象。數(shù)學好的孩子往往都很聰明,所以,曹沖也就最討曹操喜歡。
“兩利相權(quán)取其重,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這是個數(shù)學問題,曹操深諳此道。
曹操之所以不稱帝,不是因為他不想,而是因為稱帝弊大于利,不合算。
沒有人不想當皇帝,也就沒必要用道德的標準去看待這個事,還是從利弊上分析一下這個事吧。
01
袁術(shù)、劉備這樣的稱帝,是曹操所不齒的。
袁術(shù)撿了個石頭疙瘩,就以為天命在他,急急忙忙稱帝,最終只能被人取笑。
劉備好一些,到現(xiàn)在還有許多人給他擦脂抹粉,其實,劉備的境界比老曹還是差了一截。
劉備小時候家里很窮,但他卻喜歡華麗的衣服,喜歡犬馬、音樂。這就說明,劉備從骨子里是貪慕虛榮、貪圖享樂的人。當然,這并沒有錯,誰不喜歡呢?
一個老板穿布鞋那叫休閑,一個農(nóng)民穿布鞋是沒有錢。一樣舒服,給別人的感覺卻不一樣。劉備沒錢,就需要華麗的衣服滿足虛榮心;曹操有錢,即便是粗布衣服一樣很酷。
由此看來,劉備、曹操都有個性,也都是人,有一般人的品性。
劉備得到了益州、半個荊州、一個漢中,就憋不住稱王了。比袁術(shù)是聰明的多,但與曹操相比,境界和格局就差了一點。
都清楚曹操的勢力,是孫權(quán)的兩倍,孫權(quán)又是劉備的兩倍。就是說,劉備的勢力僅僅是曹操的四分之一左右。
曹操之所以不急于稱帝,是因為他有更大的格局和境界。就如他不穿華麗的衣服一樣,不是他穿不起,是因為沒有必要。
有沒有感覺劉備、袁術(shù)稱帝,就像“掙錢不多還穿個貂”一樣,有點嘚瑟呢?
02
曹操的志向是一統(tǒng)天下
在《述志令》中,曹操說了很多的話,具體看一下他說了些啥:
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曹操說自己本來的志向就是希望封侯,做個征西將軍。死后,在墓碑上寫上“漢征西將軍曹侯之墓”,也就心滿意足了,F(xiàn)在都做了宰相,人臣之貴已極,不敢再有任何奢望了。
這顯然不是曹操的真心話,也不僅僅是曹操謙虛,是他有更大的企圖,也可以說是更大的格局。
《論語》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曹操說,你看看人家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還在侍奉殷商,其意思是說:我也就占據(jù)了一半多一點的天下,怎能稱帝呢?否則,在道德上不就不如周文王了嗎?
據(jù)《武帝紀》注引《魏氏春秋》記載,曹操曾經(jīng)對夏侯惇說過:“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豹眼以為,這恐怕是曹操的真心話。第一,這說明了曹操還是想取代漢室的;第二,讓曹丕取代漢室,自己做個周文王更好一些。
03
在曹操看來,自己稱帝弊大于利。
曹操是一個務(wù)實的政治家,他不會為了虛名去做一些不利于自己霸業(yè)的事情。
曹操的父親曹嵩,官居太尉,位列三公。曹操那就是響當當?shù)墓俣,足可以嘚瑟一下。但由于其父是宦官曹騰的養(yǎng)子,盡管地位顯赫,但還是被人看不起。因此,曹操從骨子里就有大志,要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業(yè),讓天下人徹底服氣,絕不會貪戀那些虛名。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已經(jīng)成為事實上的帝王,他何必去做那些毫無意義的事呢?
不能統(tǒng)一天下就去稱帝,除了招致罵名,幾乎沒有實質(zhì)的利益。
雖然在三足鼎立局勢形成后,獻帝這個招牌已經(jīng)失去了作用,但留著它沒有任何壞處。
如果在曹丕時期能夠一統(tǒng)天下,到那時候曹丕再稱帝,曹操爺們那就風光了,真的堪比周文王父子。
但天意難違,曹丕最終不能一統(tǒng)天下,這也讓曹氏父子遭受了詬病。
其實,曹操并不怕承擔罵名,他不會去考慮這些虛無的東西。根本而言,還是為政治利益考慮,弊大于利,所以才沒有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