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易中天老師在品三國時,曾經(jīng)說過:小時候調(diào)皮的孩子,長大后更有出息。

不過,一般老師都喜歡聽話的孩子,但調(diào)皮的曹操卻受到了老師們普遍地喜歡。

體育老師喜歡他,因為他跑得最快,每次比賽都得第一,給老師和班級爭得榮譽;

歷史老師喜歡他,是因為曹操學得好,經(jīng)傳、典籍爛熟于心;

語文老師喜歡他,是因為每次詩歌比賽,他總是得第一;

但最喜歡他的是數(shù)學老師,因為曹操最精明,賬算得好,從不吃虧。

曹操最喜歡曹沖曹倉舒,就是因為曹沖數(shù)學學得好,小小年紀就會稱象。數(shù)學好的孩子往往都很聰明,所以,曹沖也就最討曹操喜歡。

“兩利相權(quán)取其重,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這是個數(shù)學問題,曹操深諳此道。

曹操之所以不稱帝,不是因為他不想,而是因為稱帝弊大于利,不合算。

沒有人不想當皇帝,也就沒必要用道德的標準去看待這個事,還是從利弊上分析一下這個事吧。

01

袁術(shù)、劉備這樣的稱帝,是曹操所不齒的。

袁術(shù)撿了個石頭疙瘩,就以為天命在他,急急忙忙稱帝,最終只能被人取笑。

劉備好一些,到現(xiàn)在還有許多人給他擦脂抹粉,其實,劉備的境界比老曹還是差了一截。

劉備小時候家里很窮,但他卻喜歡華麗的衣服,喜歡犬馬、音樂。這就說明,劉備從骨子里是貪慕虛榮、貪圖享樂的人。當然,這并沒有錯,誰不喜歡呢?

一個老板穿布鞋那叫休閑,一個農(nóng)民穿布鞋是沒有錢。一樣舒服,給別人的感覺卻不一樣。劉備沒錢,就需要華麗的衣服滿足虛榮心;曹操有錢,即便是粗布衣服一樣很酷。

由此看來,劉備、曹操都有個性,也都是人,有一般人的品性。

劉備得到了益州、半個荊州、一個漢中,就憋不住稱王了。比袁術(shù)是聰明的多,但與曹操相比,境界和格局就差了一點。

都清楚曹操的勢力,是孫權(quán)的兩倍,孫權(quán)又是劉備的兩倍。就是說,劉備的勢力僅僅是曹操的四分之一左右。

曹操之所以不急于稱帝,是因為他有更大的格局和境界。就如他不穿華麗的衣服一樣,不是他穿不起,是因為沒有必要。

有沒有感覺劉備、袁術(shù)稱帝,就像“掙錢不多還穿個貂”一樣,有點嘚瑟呢?

02

曹操的志向是一統(tǒng)天下

在《述志令》中,曹操說了很多的話,具體看一下他說了些啥:

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曹操說自己本來的志向就是希望封侯,做個征西將軍。死后,在墓碑上寫上“漢征西將軍曹侯之墓”,也就心滿意足了,F(xiàn)在都做了宰相,人臣之貴已極,不敢再有任何奢望了。

這顯然不是曹操的真心話,也不僅僅是曹操謙虛,是他有更大的企圖,也可以說是更大的格局。

《論語》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

曹操說,你看看人家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還在侍奉殷商,其意思是說:我也就占據(jù)了一半多一點的天下,怎能稱帝呢?否則,在道德上不就不如周文王了嗎?

據(jù)《武帝紀》注引《魏氏春秋》記載,曹操曾經(jīng)對夏侯惇說過:“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豹眼以為,這恐怕是曹操的真心話。第一,這說明了曹操還是想取代漢室的;第二,讓曹丕取代漢室,自己做個周文王更好一些。

03

在曹操看來,自己稱帝弊大于利。

曹操是一個務(wù)實的政治家,他不會為了虛名去做一些不利于自己霸業(yè)的事情。

曹操的父親曹嵩,官居太尉,位列三公。曹操那就是響當當?shù)墓俣,足可以嘚瑟一下。但由于其父是宦官曹騰的養(yǎng)子,盡管地位顯赫,但還是被人看不起。因此,曹操從骨子里就有大志,要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業(yè),讓天下人徹底服氣,絕不會貪戀那些虛名。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已經(jīng)成為事實上的帝王,他何必去做那些毫無意義的事呢?

不能統(tǒng)一天下就去稱帝,除了招致罵名,幾乎沒有實質(zhì)的利益。

雖然在三足鼎立局勢形成后,獻帝這個招牌已經(jīng)失去了作用,但留著它沒有任何壞處。

如果在曹丕時期能夠一統(tǒng)天下,到那時候曹丕再稱帝,曹操爺們那就風光了,真的堪比周文王父子。

但天意難違,曹丕最終不能一統(tǒng)天下,這也讓曹氏父子遭受了詬病。

其實,曹操并不怕承擔罵名,他不會去考慮這些虛無的東西。根本而言,還是為政治利益考慮,弊大于利,所以才沒有稱帝。

最佳貢獻者
2

常言道:“聰明人不做傻事!庇行┦虑楫斪约哼_不到某種條件時,最好還是不要去做,否則,現(xiàn)世現(xiàn)報,讓自己吃大虧,甚至貽害子孫,得不償失。

曹操討袁術(shù),斬呂布,滅袁紹,降劉琮,一統(tǒng)北方,天下九州,已有其六,勢力之大,無與論比,就當時情形,問天下英雄,誰奈我何?因此曹操以大漢丞相之尊,晉位魏王,加九錫,可以說與帝王只差一步之遙,然而曹操終沒代漢自立,建國稱帝,為什么呢?一是曹操久做漢臣,長期打著大漢丞相做事。曹操的父祖,都是食漢祿的漢朝重臣,食人之祿,終人之事,曹操的父祖?zhèn)兛峙聸]少給曹操講這些道理。更何況曹操以漢名相曹參后裔自居呢。曹操起事,又是打著討賊誅逆行事的,后來更是挾天子以令不臣,以大漢丞相自居,都是打著漢家旗號,憑著漢家聲威,一步步成事的,現(xiàn)在卻陡然代漢自立,以前的誅賊討逆,今天自己豈不成了大漢逆賊?曹操如此做,無法面對天下子民。二是曹操以前還沒有權(quán)臣成功奪帝自立的例子。大漢建國四百余年,除暴秦安世亂,靖平寰宇,得國最正,當中雖有王莽篡漢,但沒幾年就被急風暴雨般的農(nóng)民起義給推翻了,王莽不但斷子絕孫,還被永遠釘在了亂臣賊子的恥辱柱上。曹操害怕啊,人家漢家皇帝在自己手上,事事順著自己,無過無失,豈可輕廢?更不能代漢自立,去做亂臣賊子。三是內(nèi)外不穩(wěn),沒十足的把握。曹操勢力的內(nèi)部,擁護漢帝的大有人在,荀彧不是因不滿曹操稱魏王被曹操逼死了嗎?漢室的大臣們惱恨曹操專權(quán)獨斷陰謀奪權(quán)的事件也時有發(fā)生,像懂承衣帶詔事件,馬騰事件,都讓曹操防不勝防。外部呢?南征孫權(quán)劉備失敗,致使這兩股勢力成了氣候,北方馬超韓遂,時刻待借口造反。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些心腹大患不除,曹操怎敢輕易冒天下之大不韙,代漢自立?為穩(wěn)妥期間,為后代子孫計,還是做漢臣掌大權(quán)更心安。

曹操有沒有代漢自立之心?當然有了,可以說,他逼獻帝晉封自己為魏王時,就已有了取漢自立之心,已不再是漢朝忠臣!胺莿⑿詹坏脼橥酢保懿僭缫堰`背了漢高祖的遺誓。王莽在稱帝前,才只得了個安漢公,曹操卻成了王。但曹操吸取了王莽的教訓,到死終不敢代漢自立。兒子曹丕不理解曹操良苦用心,等曹操一死,自己就逼漢獻帝禪位,自己就成了魏文帝。然而他哪里知道,曹魏尚未經(jīng)過幾代,就被司馬氏以同樣的手段給篡奪了,曹氏子孫也遭到了滅頂之災(zāi)。

3

謝邀。

一、歷史評價

曹操,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從197~211年先后擊敗呂布、袁術(shù)、袁紹等豪強集團,征服烏桓勢力,統(tǒng)一北方。他用人為才,抑制豪強,加強集權(quán),使社會經(jīng)濟得以恢復(fù)發(fā)展。曹操是順應(yīng)歷史潮流發(fā)展的大英雄。

上述評價只是區(qū)別于小說《三國演義》,演義把曹操黑成陰謀篡漢之漢賊,而劉備、孫權(quán)反而成為反漢賊之大英雄,殊不知劉備、孫權(quán)竟相迫不及待的稱帝了!

二、已經(jīng)是魏王的曹操面對稱帝的誘惑已經(jīng)是一步之遙,雖近在咫尺,但曹操卻始終沒有再跨進一步。

稱帝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自己的權(quán)利欲望,所以已位極人臣的曹操非常清楚,不能慕虛名而處實禍。

(1)據(jù)《三國志》載:219年,孫權(quán)上書曹操俯首稱臣,表示愿尊奉曹操為帝。曹操當即識破了孫權(quán)的陰謀詭計,他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

曹操作為一個大政治家,其一生以匡扶天下為己任。正像他所說:吾起義兵,為天下除暴亂,僅此而已。不忘初心,豈能稱帝?實際上,不稱帝是曹操的高明之處,曹操清楚的認識到,只有高舉漢獻帝這桿大棋,挾天子以令諸侯,憑曹魏的實力,誰也奈何不得。曹操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后,軍政、生殺大權(quán)在握,只是無皇帝之虛名而已!何況天下大勢,吳蜀只占四洲之地,而曹魏占九州之地,滿朝文武多是其心腹親信,一呼百應(yīng),篡權(quán)稱帝易如反掌,所以說他并不愿意背負篡漢之罪名。

(2)陳群等人又勸曹操稱帝,曹操只回了一句饒有深意的話:“若天命在吾,吾其為周文王矣!

曹操是一梟雄,目光如炬,他非常明白稱帝之舉,是大逆不道之事,在外有吳蜀之患,內(nèi)有頑固士族勢力,稱帝勢必成為千夫所指。作為一位十分有為的政治家,曹操是絕對不會做這樣蠢事的。210年,獻帝封給曹操10萬人口作 為魏國封國人口,曹操拒絕了,寫下一篇《讓縣自明本志令》,曹操說他曾經(jīng)的志向是為國家討賊立功,期待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后死的時候,墓碑上題寫“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吾愿足矣。明確地表明自己并無代漢之意。

曹操深知物極必反的道理,不想把事情做絕,而要留有余地。所以他說:‘’茍?zhí)烀谖幔釣橹芪耐跻!‘’至于兒子曹丕怎么做,那是曹丕的事。歷史大潮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總要新桃換舊符,所以曹操把能否稱帝之題留給了兒子曹丕去解了。 

4

謝邀請,首先肯定的說曹操是敢稱帝,而沒有做而已。曹操始終把自己看做天下英雄,在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曾說:夫英雄者,腦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玄德曰:誰能當之?操手指玄德,復(fù)自指,曰:今天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

這段話說明曹操有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與當天下第一人的野心。事實證明曹操也是這么的,他在平定了北方的割據(jù)之后,長江以北廣闊地區(qū)基本統(tǒng)一。而東吳與西蜀各自為政,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勢力最大的是曹操。曹操除了經(jīng)濟基礎(chǔ)強大以外,最有力的政治基礎(chǔ)是挾持了漢獻帝,一切政務(wù)全由曹操把持,雖稱孤而不道寡,成為皇帝只差一步。如登基稱帝輕而易舉。曹操很清楚現(xiàn)時稱帝必然引起吳蜀強烈反對,特別是劉備成曹操心頭大患,不管怎么說劉備還帶著漢室宗親的光環(huán)。如果曹操稱帝則名不就,言不順。另外朝野上下因懼曹操權(quán)勢不得己而服之。一旦曹操稱帝后果可想而之。外有吳蜀聯(lián)合討伐,內(nèi)有朝野反對,做為聰明而有遠見的政治家曹操來講能這么做嗎?曹操稱帝是早晚的事,對他來說只是換個名頭而己,可惜曹操終生沒有實現(xiàn)皇帝夢。

5

用歷史來編撰文學是充滿色彩的。

用文學來訴說歷史永遠是模糊的。

就用文學的筆觸來侃侃:

說那曹操不稱帝,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你看,曹操小名阿瞞,大人起的名,瞞什么?

曹操本姓漢姓夏侯,他自姓曹,其意若何?

生性多疑,從不信人,寧負天下人,什么人才能做到這點?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去的地方不少,為何在兵盛之時,露出悲秋之頹意?酒后吐真言,以殺人掩其言失。以兵敗成其真意爾。

黃袍,紅袍不見得都是真袍。以謀后世矣。

以上是推測,不能全真其是。

中國人并不排外,本身就是多民族的融合體,但往往來的都是災(zāi)害,真義者少有爾。

6

謝謝邀請!曹操是東漢人,是東漢的臣子,《三國演義》的作者對曹操是貶斥的,雖然說他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實際上,他是想興復(fù)漢室的。曹操之所以有這樣的權(quán)利,說明在朝中支持他的人還是不少的,如果沒有多少人支持,他不可能無憂的領(lǐng)兵在前方打仗,他要稱帝,必然遭到多數(shù)人的反對,這些曹操是非常明白的。同時封建時代的忠君思想在人們的腦海里根深蒂固,曹操雖然權(quán)利之大,突然廢了漢獻帝,要用什么借口向天下人交代,才能使天下人服氣,這些曹操也是考慮到的。雖然漢獻帝在位,而權(quán)利在曹操的手中,做不做皇帝也無所謂了,還能落個忠臣的名譽。這一點曹操師非常精明的。曹操還有一個精明的地方,他選好了繼承人。他已經(jīng)很明確的知道,這繼承人將是未來的皇帝,各方面的工作已經(jīng)被他做得差不多了,禪讓比篡位的名稱好多了,讓兒子做個名正言順的皇帝吧!

7

從公元196年迎接漢獻帝建都于許昌以來,曹操歷任司空、丞相、魏公魏王,經(jīng)營權(quán)臣霸府統(tǒng)治二十余年,東漢百官形同虛設(shè)。曹操改朝換代可以說是順理成章,但他為何沒有稱帝。

其原因可從兩方面考察:

一、劉漢皇權(quán)的合法性。東漢開國以來系統(tǒng)性地灌輸“尊崇節(jié)義、君尊臣卑”等理念,忠君思想被深深植入東漢普通民眾和士人頭腦中(曹操早年也深受影響),任何廢立篡逆之舉都不能獲得道義支持。

董卓廢掉漢少帝,倒行逆施,無數(shù)官僚士人欲密謀誅殺,軍閥豪強也結(jié)盟討伐,董卓最終死于呂布之手。袁術(shù)不自量力稱帝,手下謀士皆消極敷衍,孫策、呂布和曹操紛紛征討,袁術(shù)兵敗后,走投無路最后吐血而死。

袁紹等人曾打算推舉漢室宗親劉虞稱帝,被有自知之明的后者嚴詞拒絕。袁紹滅掉公孫瓚之后志得意滿、也放風試探稱帝的可能性,結(jié)果遭僚屬一致反對。

二、對篡位阻礙最大的荀彧自殺后,曹操已經(jīng)封魏王、建魏國,距稱帝只有一步之遙,最終放棄,還是因為現(xiàn)實的政治阻礙。

曹操去世前兩年發(fā)生了兩起反叛,一次在東漢許都爆發(fā),一次在曹操魏王府所在地鄴城。曹操魏王府重臣的子弟、僚佐、青年名士都卷入其中,甚至他倚重信任的譙沛集團里也有人帶頭謀反。

兩次反叛期間,曹操正與劉備在西線和南線兩線作戰(zhàn),如果冒然稱帝,致使內(nèi)外交困,矛盾激化,曹魏天下或許不保,故而曹操死前放棄稱帝。

8

謝謝邀請。

曹操究竟為何不稱帝,在他的《讓縣自明本志令》就已經(jīng)說的很明白了。

當時,建安十五年(210年),56歲的曹操完成統(tǒng)一北方大業(yè)后,政權(quán)逐漸鞏固,繼而圖謀統(tǒng)一全國。孫權(quán)、劉備兩大軍事勢力仍然是他的巨大威脅,在政治上則抨擊曹操“托名漢相,實為漢賊”,“欲廢漢自立”,在這種形勢下,曹操發(fā)布了這篇令文,表明他的本志。

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大致這樣說:一個人的理想是逐步建立起來的。剛開始我最大的夢想是做一個郡守;后來做了都尉,夢想就成了希望能夠封侯,當個征西將軍,死后在墓碑上題字說:“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再后來擔任兗州刺史,擊敗了黃巾農(nóng)民軍,擊敗袁術(shù)、袁紹,做了丞相,就已經(jīng)超過原來的愿望了,F(xiàn)在有人說我擁兵自重,欲廢漢自立,這怎么可能了,我的愿望都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沒有更高的要求了。

認真分析曹操的言行及當時的形式,潛夫認為曹操不愿意稱帝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①就像《述志令》中說的,曹操當時已經(jīng)位極人臣,達到自己事業(yè)的頂峰,稱帝已經(jīng)不是他希望的追求了。

②可以猜測曹操不愿意稱帝,可以說為曹氏家族考慮,為后輩進步留下了足夠的空間。

③曹操代表的東漢末年大士族、豪強的利益,他們心目中還認為漢朝是正統(tǒng)王朝,也就所謂的漢朝氣數(shù)未盡。

④曹操本身也是士族出身,愛好名聲,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達到權(quán)利頂峰,所追求的就是名聲了,一個謀朝篡位的魏國皇帝和一個中興大漢的忠臣相比,曹操更喜歡后者。

9

其一他有個自封為漢丞相之名,其二:天的局勢動蕩不安,多次出征都叫孫劉二家,弄得西里湖涂還差點搭上老命一條,到了晚年也都完了狜子了,人算不如天算最浕被司馬家給弄得人不人狗不狗的,

10

很多人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曹操稱帝就會失去,很多漢朝舊勢力的支持,轉(zhuǎn)而復(fù)辟漢室江山,造成曹營內(nèi)部大亂,力量削弱。

袁世凱當大總統(tǒng)是當時的大勢所趨,而他卻稱帝了,滿期的遺老看到復(fù)辟帝制的希望,就不會再支持袁世凱,他們也想復(fù)辟清朝的統(tǒng)治,革命黨認為革命完全失敗了,也不會再支持袁世凱,袁世凱就真的成為孤家寡人了,他建立的勢力自然瓦解。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