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嚴格意義來說西魏和東魏都是傀儡政權,分別是宇文泰和高歡掌握實權,積累的力量足夠了,就開始篡奪政權,分別建立了北周和北齊。北齊建立于550年,北周建立于557年,有七年的差距。

西魏、北周一脈相承,東魏、北齊一脈相承,北周能夠消滅北齊必須從東西魏談起。

東魏、西魏、南梁三國鼎立。

534年,在高歡的主導下建立東魏;535年,在宇文泰的主導下建立西魏,此時形成了典型的三國鼎立時期,如下圖:(535-540年,三國鼎立態(tài)勢圖)

東西魏分裂之后,南梁的戰(zhàn)爭壓力日趨平緩下來,此時的南梁政權卻日趨衰落,根本沒有把握住良好的機會發(fā)展壯大自己。在梁武帝蕭衍的統(tǒng)治下,又沒有多少戰(zhàn)爭的壓力,士大夫集團日漸驕奢淫逸,整個一個坐山觀虎斗的架勢。三國鼎立的絕大部分時間的戰(zhàn)爭是在東西魏之間展開的。

東西魏之間的大戰(zhàn)共有五次,全部是東魏攻打西魏,可以想見東魏的國家綜合實力是高于西魏的。

此時東魏、北齊占據(jù)的是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當時的經濟中心已經東移到黃河中下游地區(qū),也開始向南方長江中下游轉移。西魏占據(jù)的關中地區(qū)已經開始衰落,并沒有什么優(yōu)勢可言。

東魏攻打西魏的五次戰(zhàn)役分別是:

1、536-537年的潼關之戰(zhàn)(小關之戰(zhàn))

東魏趁著西魏關中大旱,糧食歉收,發(fā)兵攻打西魏。宇文泰擊潰高歡一部,高歡撤退。

2、537-538年的沙苑之戰(zhàn)。

東魏高歡戰(zhàn)敗,洛陽、梁州、滎陽等東魏州郡歸順西魏。

3、538年的河橋之戰(zhàn)。

東魏、西魏相持不下。

4、543年的邙山之戰(zhàn)。

西魏宇文泰部被高歡擊潰主力,損失六成兵力,宇文泰差點被俘。(邙山之戰(zhàn)如)

5、546年的玉璧之戰(zhàn)。

東魏高歡猛攻玉璧關,雙方相持不下,高歡因自己病重和士氣低落的原因撤圍,不久高歡去世。

如此看來,東魏、西魏火拼,南梁是坐山觀虎斗的架勢。

西魏崛起的三大事件。

在宇文泰主導的西魏有三大事件對西魏影響非常巨大,分別是三大戰(zhàn)爭事件,兩次勝利,一次失敗,對西魏影響巨大。

一、沙苑之戰(zhàn)——西魏進軍中原。

537-538年的沙苑之戰(zhàn),東魏高歡占據(jù)優(yōu)勢,手下大將侯景建議前后兩軍分列前進;而斛律羌則建議分兵偷襲長安。這兩位大將的建議對西魏來說無疑都是致命,但高歡不聽,導致輕敵,軍隊在撤退之中被追擊、落水者甚多。

宇文泰憑借此戰(zhàn),奪取了洛陽、滎陽、梁州等地,觸角進入中原腹地。

二、邙山之戰(zhàn)——漢人武裝大規(guī)模進入西魏軍隊。

543年,宇文泰部10萬主力于東魏高歡戰(zhàn)于邙山。主要是東魏豫州刺史高仲密的妻子被高歡兒子高澄調戲所致,高仲密投降了西魏,高歡起兵討伐。

宇文泰的主力約有10萬人,一戰(zhàn)被東魏擊潰,6萬多人被殺,精銳喪失殆盡,宇文泰差點被俘。如果高歡繼續(xù)進軍的話,可以輕易統(tǒng)一西魏,但高歡卻撤軍了,喪失了統(tǒng)一北方的大好機會。這對宇文泰來說卻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原來北魏以及之后的東西魏的軍隊絕大多是鮮卑人,而漢人一般不允許加入軍隊之中的。西魏宇文泰一戰(zhàn)主力喪失,關中地區(qū)少鮮卑人居住,如何招收新的兵源是成了大問題。

辦法很好找,當時關隴地區(qū)漢人地主豪強大都養(yǎng)有私人武裝,這一部分是屬于地方武裝,尚沒有解散。于是宇文泰廣泛招募豪強地主率地方武裝加入西魏的正規(guī)軍,并讓關中地區(qū)有名望的漢人率領,這也是關隴漢人貴族的崛起之時,這對西魏以及北周的未來走向非常重要。

三、侯景之亂——西魏奪取巴蜀、江陵。

侯景原為高歡部將,高歡臨死之際囑咐自己兒子要小心侯景。果不其然,高歡一死,侯景立馬叛變,他率領河南十三州之地先投靠西魏宇文泰,宇文泰對他十分小心,并且要求他解除兵權到長安。侯景自然不愿意,于是南梁接受了侯景的投降。

547年侯景投降,548年他就反叛進攻南梁國都,551年稱帝,552年敗亡。侯景叛亂對三國之中南梁的影響最大,西魏趁機奪取了襄陽以上的長江上游地區(qū),主要有四川、漢水流域等地。554年,攻占江陵。如下圖:(相對于西魏初期疆域,到西魏末期疆域擴大了一倍多,民眾也顯著增多)

經過這三次大的歷史事件,西魏國力大增,漢人武裝大規(guī)模進入軍隊,西魏的上層建筑之中不單單是鮮卑人,融合了很多漢人。

北周為何能快速滅亡北齊?

北周之所以能夠消滅北齊,從四個方面闡述原因:

一、兵源分析對比。

東西魏都是承襲北魏的兵制,鮮卑人主要負責軍隊和軍事作戰(zhàn),漢人負責生產,截然分開,以保障鮮卑人統(tǒng)治。純鮮卑人或者有鮮卑血統(tǒng)(主要按照父系)的人是軍隊士兵主要組成部分。

543年的邙山之戰(zhàn)對西魏打擊非常大,鮮卑士兵精銳喪失殆盡。宇文泰為了滿足戰(zhàn)爭的需要,將大量的漢人武裝編入軍隊作戰(zhàn)。這對西魏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從此開始漢人很快占據(jù)了軍隊主體,一大部分人漢人成為西魏、北周上層建筑的一份子。

而北齊疆域是鮮卑人生活的主要區(qū)域,鮮卑兵源充足,鮮卑人在政治上享有高度的權威,而漢人在上層建筑中雖然有,但是左右不了北齊的大局。后期雖然有了漢人兵勇,但地位都非常低,改變不了北齊的大局勢。(李虎像,鮮卑賜姓大野氏,李淵祖父,西魏八柱國之一,漢人進入西魏乃至北周上層建筑的典型標志之一)

西魏、北周按照鮮卑八部設置了八柱國將軍制度,鮮卑人、漢人都有擔任柱國將軍。如李虎、獨孤信等,李虎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獨孤信的女兒和隋唐皇室都有姻親關系。

邙山之戰(zhàn)后,西魏、東魏的歷史走向開始分野。

二、民族融合對比。

西魏、北周時漢人進入軍隊乃至上層建筑,必然要求漢人同鮮卑人分享權力。西魏、北周的統(tǒng)治者面對這種情況,自然也讓渡不少權力給漢人,這使得鮮卑人和漢人的融合加劇,很多漢人高層的妻子大都是鮮卑人血統(tǒng)。譬如隋唐時期皇室之中都有鮮明的鮮卑血統(tǒng),這是分享權力,民族融合的重要標志。

西魏民族融合的比較快,形成的國力合力比較大,反觀北齊鮮卑人享有特權、漢人只負責生產的狀況相比,北齊民族矛盾加重,內部在政治上有明顯的差異。

三、綜合國力發(fā)展對比

西魏、北周延續(xù)發(fā)展,國土疆域納入中原部分地區(qū)、荊州、巴蜀、漢中地區(qū)等,疆域幾乎夸大了一半,這樣綜合國力節(jié)節(jié)上升。與之相對比,南梁、南陳明顯縮水了不少;東魏丟失了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qū)。

北魏及其之后的西魏、東魏、北周、北齊以及南朝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崇信佛教。佛教寺院及其僧侶們都享有特權,形成鮮明的寺院經濟。寺院經濟的發(fā)展離不開各自政權的支持,寺院的田地不用交稅,僧人不用服勞役。長此以往,很多地主和百姓將土地納入寺廟體系,人也歸寺廟,這樣省去的賦稅、勞役就會與寺院分肥。這樣的結果就是國家賦稅減少很快,勞役人員也減少不少。(北周武帝宇文扈像,推行府兵制、均田制、鏟除佛道特權——滅佛)

周武帝宇文扈時期,推行府兵制和均田制,他下令毀佛,史稱“周武帝毀佛”。釋放了不少寺院土地,不少民眾也脫離寺院,也有很多寺院被拆毀。如此下來,均田制、府兵制得以順利推進,兵源增加了,國家賦稅增加了,國家實力更加昌盛了。

反觀北齊,由于鮮卑人有特權,他們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奢靡生活,奴役民眾,在經濟上沒有做大的改革。國力日趨下降,雖然占據(jù)經濟中心位置,仍舊免不了衰落的趨勢。

四、北周、北齊領導者對比

北齊立國自550-577年,凡六帝,除了高歡之外,幾乎個個都是暴虐兇狠淫亂,被后人稱為“禽獸王朝”。除了高演還算是一個明君,不過即位不到兩年就病死了。而北周都是宇文家族控制,有著名的權臣宇文泰、周武帝宇文扈治理,國家日漸強盛。

一強一弱對比之下,北周立國20年就消滅了北齊政權,速度不可謂不快。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隋文帝楊堅在北周滅北齊四年后篡權建立隋朝。

最佳貢獻者
2

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北齊后主高緯就是那個熊將,而北周武帝雄才大略,不打北齊打誰,柿子軟了就得捏。隨后北周丞相楊堅代周立隋。

3

北魏分裂為西魏和東魏后,西魏權臣宇文秦毒死魏孝武帝元修,改立南陽王寶炬為泰帝,大權在握,獨掌朝政。他三次大敗高歡扶持的東魏,奠定了宇文氏在關中的地位。

宇文泰知人善任,使部下能人各盡其才,他大力提拔的楊忠(隋太祖)為隋朝楊氏打下基礎。宇文泰南征北戰(zhàn),為兒子宇文覺建北周奠定了堅實基礎。

557年,宇文泰侄子、權臣宇文護逼迫西魏恭帝禪位,宇文覺稱周天王,建北周。宇文覺不滿宇文護擅權,欲除之,反被出賣,先遭宇文護廢黜,繼而毒死。

之后,宇文護先后立周明帝(亦遭其毒殺)與周武帝,后被周武帝誅殺。

周武帝頗有雄才大略,誅殺宇文護后,他獨掌朝政,改革農業(yè)與軍事制度,收回兵權,擴大兵源,準備兼并高歡之子高洋建立的北齊。576年10月,北周伐北齊,僅用3月就俘獲北齊后主父子,滅北齊。

故,北周能滅北齊原因有二:一為北周武帝“沉毅有智謀”,是個稱職的皇帝。除去宇文護后,他勵精圖治,進行各項改革,使國力大增,國富民強;一是北齊的“無憂天子”荒淫腐化到了人神共憤地步,政治混亂,民不聊生,已如腐木般不堪一擊。

可惜,北周武帝創(chuàng)下的偉業(yè)家底,被兒子北周宣帝徹底敗光。外戚楊堅趁機擅權,北周靜帝被迫禪位,楊堅稱帝建隋。

4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北周和北齊分別繼承于西魏和東魏。因為北齊繼承的領土和資源都多于北周,包括中原富庶地區(qū)也在北齊的掌控之下,所以北齊的實力一直是強于北周的。但是最后卻是北周滅掉了北齊,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北齊不敵北周的主要原因是當權者的統(tǒng)治日益腐朽。從武成帝高湛到高緯都開始不理朝政,濫殺無辜,寵信奸佞。國內經濟一落千丈,軍事上先后殺掉蘭陵王高長恭和名將斛律光,自毀長城。這種情況下被北周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

另一方面北周在周武帝宇文邕從權臣宇文護手里奪回權力后,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實行均田制,府兵制,同時拉攏和維系和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整個北周政權一副蒸蒸日上,國力不斷提升,逐步縮小了和北齊的差距。

最終待時機成熟后,宇文邕親自帶兵攻打北齊,經過多次戰(zhàn)役后,北周滅亡了北齊,北周基本統(tǒng)一了北方,只可惜宇文邕英年早逝,滅亡北齊不久就重病身亡。不久北周政權被權臣楊堅取代,建立了隋朝,此時的隋朝已經具備統(tǒng)一天下的實力了。

歡迎給我點贊,評論,希望和大家一起討論歷史,謝謝。

5

北周能滅北齊最大的原因是對待漢人政策的正確性。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之后,分別為高歡和宇文泰兩位權臣掌權,兩人都為了富強東魏和西魏而進行各項改革,目的就是為了建立北齊和北周奠定堅實的基礎。事實上,北齊和北周先后建立之后,北齊的國力一直凌駕于北周之上,盡管不是一邊倒,但北齊總比北周強一點,這跟北齊繼承了北魏的大部分,還有北齊占據(jù)中原富庶地區(qū)密不可分。北齊鮮卑族和漢人士族之間矛盾尖銳。北齊統(tǒng)治者鮮卑化很深,對漢人及漢族的統(tǒng)治方法持排斥態(tài)度。這種比較緊張的民族關系,造成:使統(tǒng)治階層內部爭權奪利百,不能團結,削弱統(tǒng)治力量;對漢人的排斥態(tài)度,不利于北齊度對境內的漢族百姓進行統(tǒng)治;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北齊統(tǒng)治者對漢族統(tǒng)治方法的排斥不利于國家的強大。北齊崇尚佛教的現(xiàn)象。北齊崇尚佛教,一方面大量財富流入寺院,使國家財政緊張;另一方面,大批人專出家,減少了勞動力,不利于經濟的發(fā)展。相反北周經過周武帝滅佛運動,增加了國家財富和勞動力,國力強盛。北周時期鮮卑人已經高度漢化,與漢人的關系相當融洽。北周宇文泰時引進儒家文化,吸引漢族有文化的士子入朝參政,改變漢人種地胡人當兵的傳統(tǒng),不僅緩和了胡漢矛盾還為國家治理網(wǎng)絡了大批有用的人才。宇文邕親政后大力發(fā)展經濟,勸課農桑,釋放奴婢和雜戶,減輕賦役,促進生產。其次,采取措施控制宗教發(fā)展,減輕了國家負擔,促進了生產發(fā)展!”敝艿牡倪@一系列的措施使的國家的綜合國力從整體上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政治清明,生產力得到充分發(fā)展,百姓安居樂業(yè)。整個北周呈現(xiàn)出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最后北周在“關中本位政策”的融合之下,民族關系得到解決,越來越強。北齊之弱,再加上后主昏庸與天災,天滅已經成為必然之勢。北齊內部的衰弱,再遭北周與陳的外部進攻,最終亡國。

6

北齊皇室把民族關系搞的好,重用漢人,不分階級,以前的府兵制也對所有人開放,只要體質好年齡過關就沒問題,所以兵員就有了很大保障,民族之間的團結,也使國力強大起來。反觀北周,除了分家?guī)ё叩哪侨f兵馬以外,征兵只征鮮卑族的人,北周皇帝也不重視民族之間的關系,所以導致統(tǒng)治階級內部和民族之間內部矛盾很多,國力日漸衰弱!

7

1.強大的北齊

北齊和北周雖然并立于北方,但實力并不相當。其實,早在東魏和西魏并立的時候,兩國的差距就很明顯——東魏處于攻勢,而西魏處于守勢。這是因為東魏繼承了北魏大部分的國力,而且在地理位置和經濟基礎上,東魏擁有山東半島和中原大地,沃野千里且有漁鹽之利,與之相比,偏西的西魏毫無優(yōu)勢可言。到了北齊和北周的時代依然如此。

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北周和北齊以黃河為界,每到冬天黃河結冰的時候,北齊的騎兵就可以踏冰西進,北周無力迎戰(zhàn),只能派兵駐守河邊,每到河水結冰,就馬上用木棍將冰搗破,以此防守。這非常能夠說明兩國實力的差距。

2.北周武帝的雄才偉略

盡管北齊擁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但事在人為,成敗仍然取決于雙方的君主。

北周武帝登基以后,忍辱負重,擺脫了權臣宇文氏的控制,并決心扭轉敵強我弱的態(tài)勢。在減免賦役、興修水利、發(fā)展生產的基礎上,周武帝展開滅佛運動,再次把比較入世的儒學樹立為主流,將隱匿于寺廟的勞動力和田地挖掘出來,使得“租調年增,兵師日盛”。同時,北周武帝還與北方的突厥和南方的陳朝交好,占得外交上的先機。

在武帝的帶領下,北周的實力逐漸增長。

3.北齊的衰落

當然,因為雙方實力懸殊,若僅靠武帝的奮進,北周尚不能成為北齊的威脅,對于北齊來說,致命的傷害來自于其內部。

這個內部的傷害就是北齊的統(tǒng)治者——齊后主。齊后主相當昏庸,他的荒唐事跡不勝枚舉。例如,他非常喜歡聲樂,于是,就讓很多戲子優(yōu)伶做了大官;他也非常喜歡養(yǎng)寵物,竟然讓自己的貓狗鶯鳥也做了大官。這樣的腦洞,即便是在昏君當中也不多見。

另外,齊后主還沉溺女色。很多人都知道一個非常香艷的成語——玉體橫陳,這個成語講的就是齊后主和他的寵妃馮小憐的故事。據(jù)說齊后主相當寵愛馮小憐,以至上朝的的時候都要把馮小憐摟在懷里,還時不時做出親昵舉動,令大臣十分無語。

可想而知,當北周軍隊打過來的時候,齊后主將會如何迎戰(zhàn)。

576年,北周軍隊攻打平陽,當?shù)毓賳T派人到首都報信,然而,此時的齊后主正在與狩獵,晉州告急的消息就被竟然被丞相以不破壞皇帝興致為由攔了下來,直到傍晚,平陽陷落,齊后主才知道了這個消息,準備去救援,然而,此時的馮小憐還不盡興,央求齊后主繼續(xù)打獵,齊后主竟然就依從了她的要求,導致平陽附近的晉州也被攻陷。有感于此,李商隱曾作詩諷刺:一笑相傾國便亡,何勞荊棘始堪傷。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巧笑知堪敵萬幾,傾城最在著戎衣。晉陽已陷休回顧,更請君王獵一圍。

在北周和北齊交戰(zhàn)的過程中,齊后主一再因為莫名其妙的原因貽誤戰(zhàn)機。577年,北齊最終被北周滅亡,北周統(tǒng)一了北方自北魏以來半個世紀的分裂局面,而齊后主、馮小憐則都成了北周的俘虜。一手好牌就這樣壞在了這對昏君奸妃的手里。

8

公元550和556年,高氏和宇文氏分別篡奪東魏和西魏政權稱帝,史稱北齊和北周。北齊擁有今河北、山東、安徽及山西、河南大部分地區(qū),軍事、經濟實力較強,但實行縱容各級官史貪贓枉法、魚肉百姓的政策,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銳,至后主高緯時,更是腐敗不堪,不勝其弊。北周占有今陜西、寧夏、甘肅、四川及河南、湖北等部分地區(qū),雖軍事、經濟實力不如北齊,政治卻比北齊好,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國力日漸強盛,于是宇文邕發(fā)起攻滅北齊的戰(zhàn)爭。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