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商鞅變法順應了社會潮流的發(fā)展,所以商鞅變法最終能得以成功,變法的成果深入人心.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有各個國家力求變法以圖強,但為什么商鞅變法最為成功,我們看看秦國的歷史,其實不難發(fā)現(xiàn)秦國依靠商鞅變法作出很多改變.其中有三:

1. 時代背景

不論變法的內(nèi)容如何,其本質(zhì)上還是對原有利益的重新劃分。也就是在打壓既得利益集團的同時,扶持一個新的利益集團,以達到維護社會穩(wěn)定、使國家富強、讓政權更加穩(wěn)固的目的。

因此變法只有在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生產(chǎn)力的前提之下,才能打破原有的困局,完成變法的目標。

“商鞅變法”便是在奴隸制度奔潰,秦國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落后于其余六大國,秦孝公為了增強秦國實力,保證秦國不被別國吞并的大時代背景之下展開的一場變法圖強的改革。

商鞅也正是在這樣一個大時代背景之下,通過廢井田、開阡陌、廢奴隸、廢土地國有制、重農(nóng)抑商、獎勵耕織等舉措使得秦國經(jīng)濟得到了發(fā)展,又通過廢世襲、獎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等舉措非常巧妙的將內(nèi)部矛盾成功的通過戰(zhàn)爭的方式向外轉(zhuǎn)移,在強軍的同時又達到了穩(wěn)固政權的目的,最終實現(xiàn)了秦國軍事和經(jīng)濟的騰飛。

2.強權支持

由于變法由上而下這一特性,使得變法必須擁有足夠的威望和強大的執(zhí)行力來支持變法。同樣變法在推行的過程中也還會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各種阻擾和破壞,變法者也需要一個保護傘來保證自身的安全,而這些也正是一個實權君王所具備的。

毫不夸張的說,不論變法的內(nèi)容和方式如何千奇百怪,統(tǒng)治者的鼎力支持絕對是其成功的關鍵因素。

“商鞅變法”的成功自然也和秦孝公的鼎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也正是因為秦孝公強烈渴望圖強圖變的決心為商鞅頂住了所有來自于變法的壓力,甚至默許了商鞅用太子樹立變法的威信,這才讓新法能夠順利推行。

3. 擺脫人亡政息的困境

“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不同于同時代的“李俚變法”、“吳起變法”、“申不害變法”人亡政息的失敗結(jié)局,其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商鞅變法”得到了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鼎力支持。

盡管秦惠文王在繼位之初為了安撫和拉攏舊貴族、樹立自己的威望殺掉了商鞅,但并沒有因此廢除掉商鞅制定的律法,反而是在徹底掌控局勢后,繼續(xù)堅定不移的推行商君之法,使得“商鞅變法”的種子繼續(xù)生根發(fā)芽,深深的扎根在每一個秦人的內(nèi)心。

反觀那些同時代的其他變法,盡管在變法之初都頗有成效,但當老君王死去,新君王在即位后為了拉攏舊貴族勢力往往會選擇廢除新法。

最佳貢獻者
2

商鞅變法是戰(zhàn)國時期最全面、最徹底的一次變法,其他國家的變法也有較為成功的,如魏國。因此,不能把秦國的成功僅僅歸功于商鞅變法。

戰(zhàn)國時期的諸國變法比較

戰(zhàn)國時期最先變法的是魏國,核心人物有兩個:李悝與吳起。魏國的主要變法政策如下圖所示:

故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取有余而補不足。 《漢書.食貨志》

取有余而補不足就是李悝變法的核心,他將豐收年和災年各分為三個等級,根據(jù)豐收情況,政府用平價買進糧食,等到災年根據(jù)災情狀況把糧食平價賣出去,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這樣魏國老百姓的積極性被調(diào)動,魏國也逐漸變強。吳起在魯國收到排擠之后來到了魏國創(chuàng)建了魏武卒,魏武卒可能是我國最早的特種兵。吳起率領著魏武卒把秦國打的滿地找牙。

吳起在魏武侯時期收到猜忌,談到了楚國,在楚國他按照李悝模式在楚國進行了轟轟烈烈的變法。主要思想仍然是取有余而補不足,將無功受祿的貴族的俸祿進行削減,將多余的錢拿出來用于農(nóng)業(yè)發(fā)展和軍隊建設。吳起的變法取得了顯著的成功,在楚悼王的支持下他圍魏救趙,一直打到了黃河南岸。向南擴展到了今廣西東北部。可惜的是楚悼王去世以后,舊貴族殺死吳起,新法盡廢。楚懷王時期,屈原企圖恢復吳起之法,但以失敗告終。

趙國由于與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林胡等接觸眾多,趙武靈王發(fā)現(xiàn)游牧民族的騎兵非常厲害,于是他就頂住各種壓力,推行胡服騎射。胡服騎射后,趙國的軍事實力大增,成為當時的第三強國(秦國、齊國),趙國獲得了河套地區(qū)與中山國大量肥沃土地。韓國在韓昭侯時期任用申不害改革,推行君主控制臣子的術。但這并未從根本上改變韓國的積貧積弱。

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最徹底、最全面、最成功的變法。他的主要借鑒對象就是李悝和吳起,而且他的變法比李、吳二人都激進,也就更徹底。他廢井田,獎勵耕織與軍功,根據(jù)魏國的魏武卒創(chuàng)立了秦國的精兵技擊。商鞅是站在兩個巨人的肩膀上,當然看的更遠。他的變法比趙武靈王、申不害的變法更為全面,趙國僅僅是軍事改革,韓國則是政治革新。

變法成功的魏國緣何走向衰落

魏國是戰(zhàn)國時期最先進行變法的國家,為戰(zhàn)國早期的中原霸主。他的衰落完全是出于他的窮兵黷武。魏文侯在位時期只有一個目標:聯(lián)合三晉,把秦國往死里搞。他任命吳起為秦魏韓三國邊境重鎮(zhèn)西河守將,吳起再任上把秦國按在地上摩擦。魏武侯繼位以后,干了兩件錯誤的事情:其一,逼走吳起;其二,主動破壞三晉聯(lián)盟,使秦國得以東出。

公元前382年,魏國在藺(山西省柳林縣)擊敗趙國,三晉聯(lián)盟徹底破裂,公元前381年,魏武侯派兵占領了楚國的軍事重鎮(zhèn)魯陽(今河南省魯山縣)。是可忍孰不可忍?魏國陷入了兩線作戰(zhàn)的窘境,楚悼王派遣吳起率軍北伐,他親自摧毀了自己曾經(jīng)引以為傲的魏武卒,吳起率領楚軍飲馬黃河,這一年魏武侯、楚悼王都去世了。

魏武侯去世以后,魏惠王繼位,這個魏惠王可以說把魏國的家底給敗光了。在桂陵、馬陵先后兩次被齊國大敗,名將龐涓戰(zhàn)死、太子申被俘。魏國再也不復當年榮光。究其原因無非是多線作戰(zhàn),自顧不暇。自此,魏國在難與秦國較量。

總結(jié)

秦國商鞅變法的成功得益于秦孝公以后數(shù)位君主皆奉商君之法為圭臬。而魏國變法盡管成功但卻毀于窮兵黷武,四線作戰(zhàn)。趙國、韓國的變法非常片面,楚國前后有吳起、屈原的兩次變法都已失敗告終,則是因為楚國舊貴族的勢力過于強大,而楚國君主又不想將舊貴族連根拔起。由于新法必然會觸碰到這些人的利益,因此楚國變法往往很難取得長久的成效。趙國與韓國的變法較為片面。列國變法唯有秦國自始自終,惟有秦國變法徹徹底底。

后人有詩贊曰:

國唯強弱以圖存,順勢昌平逆者亡。

李氏嚴糴興魏氏,商君墾草將秦王。

公孫赴楚河南平,羋子沉江楚地傷。

趙武韓昭空熱血,渠梁趙政終始皇。


主要參考資料

《史記.秦本紀》

《史記.魏世家》

《史記.楚世家》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史記.商君列傳》

《戰(zhàn)國策.楚策》

《戰(zhàn)國策.秦策》

《韓非子.內(nèi)儲說》

《漢書.律歷志》

《漢書.食貨志》

《淮南子.泰族訓》

《資治通鑒.周紀》

3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什么商鞅變法成功而其他變法都失敗了?

首先說明一點,這些變法基本上都是在戰(zhàn)國時期進行的,而且,說其他變法都失敗了是不太準確的。

原因如下:

一、戰(zhàn)國時期鐵器得到更廣泛地應用,生產(chǎn)力有了較大發(fā)展,奴隸制瓦解,封建制生產(chǎn)關系開始形成,為適應這種形勢,各國紛紛變法。

較有影響的有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其它諸如韓、趙、齊、燕等國也進行了變法。

這些變法有個共同點,都一定程度上調(diào)整了生產(chǎn)關系,適應了生產(chǎn)力發(fā)展需要,加速了各國封建化進程,促進了國力強盛。

二、秦國痛感“諸侯卑秦,丑莫大焉",因此在秦獻公初步改革的共礎上,之后的歷代秦國國君一一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以至秦王政“奮六世之余烈”,勵精圖治。

這種自上而下的意志化為國家行為,其威力是無比強大的,而且代代累積,是變法得以推行并取得成功的最強大保證。

三、這其中也少不了改革家商鞅的功勞。其智慧,其學識,其決心,堪稱就是為變法而生的。

秦國選擇了商鞅,歷史選擇了秦國。

綜上所述,之所以有提問中這樣的理解,無非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徹底而且成功實現(xiàn)了秦國的強大,并且,強秦在歷代國君的有效統(tǒng)治下,在對外征戰(zhàn)中逐步掌握了主動權,以至最終一統(tǒng)天下。

一統(tǒng)天下的結(jié)果更突出了商鞅變法的成功,但不能因此理解為其它國家變法都是不成功的,其實,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才是戰(zhàn)國第一次成功的變法,假設魏國統(tǒng)治者給力,后來一統(tǒng)天下了,那么李悝變法就要被說成是最成功的了。

總之,其它國家的變法相對來說順應了歷史大勢,也是成功的,商鞅變法強大了秦國,一統(tǒng)天下的秦國也就更突出了商鞅變法的成就。




4

春秋和戰(zhàn)國是兩個時期,變法在戰(zhàn)國時期才開始盛行。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等,都是在戰(zhàn)國時期。然而李悝變法,吳起變法,申不害變法,都不能夠使國家長久的強盛下去,只有秦國的商鞅變法,才能使秦國長久的強盛,是因為秦國六代君主皆為明君,秦國地處西陲,不為中原各國所注意,可以安心發(fā)展,另外,秦國更窮,改革的動力更強。

變法成功的關鍵在于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將國家打造成一個集生產(chǎn)和戰(zhàn)爭于一體的機器,不停運轉(zhuǎn),而一切與生產(chǎn)和戰(zhàn)爭無關的活動被全部摒棄,并且提高戰(zhàn)爭中對士兵的作戰(zhàn)獎勵和減少了百姓生產(chǎn)中獲得的資源,使得戰(zhàn)爭成為秦人升官進爵,積累財富的唯一渠道。

其核心是將國家的全部資源全部傾斜到戰(zhàn)爭領域,形成戰(zhàn)場上的局部優(yōu)勢,攻城略地,進而繼續(xù)拉大和其他國家之間的差距,增加自己的優(yōu)勢。雖然之前也有很多思想家和政治家用各種方法實行變法,但是卻沒有達到如此令人滿意的效果。

5

準確的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多變法,并不是只有商鞅變法成功了,而是其他成功的變法沒有象商鞅變法這樣規(guī)模巨大和變革深遠。

春秋時期有名氣的變法還有:魏國魏文侯時期的李悝變法;楚國楚悼王度時期的吳起變法;趙國趙武靈王時的胡服騎射改革;燕國燕昭王時期的樂毅等變革;韓國韓昭侯時期的申不害變法;齊國齊威王時期的鄒忌改革。

這些變法中,李悝變法基本是成功的,他的變法也深刻的影響了吳起和商鞅的變法;吳起的變法由于楚悼王的去世而失敗,但對商鞅影響巨大;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非常成功,直接將趙國的國力提升了不止一個檔次;樂毅變革也算取得了成功,只不過影響不大;申不害的變法也是成功的,他做韓相十九年,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编u忌變法也算得成功,對君主政治改革確實有幫助。

可以這樣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那么多的變法,從對社會現(xiàn)狀變革明顯、對后世影響深遠的角度看,只有商鞅變法變法是成功的。

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商鞅變法的成功離不開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任何變法沒有君主的全力信任與支持,必然行之不遠。秦孝公是有理想的君主,他心心念念的便是能讓秦國強大起來,當時的秦國被其他的幾個國家看不起,又地處西域邊塞,不參加中原各國諸侯的會盟,被諸侯們疏遠。

所以,秦孝公重用商鞅施行變法,即便是太子犯法,也照樣會受到處罰。有了君主的完全支持,商鞅才得以不打折扣的施行變法。

第二,商鞅變法的內(nèi)容符合當時社會發(fā)展趨勢的需要。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分封制處于崩潰的邊緣,當時由于耕牛和鐵質(zhì)農(nóng)具的逐步使用,土地私有制開始興起,這就導致地主階級崛起。新興的地主階級當然要求政治上的權力,要和原來的世襲貴族分庭抗禮。

商鞅變法的內(nèi)容中如廢除世襲制,獎勵軍功;廢井田、開阡陌,廢除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集小都鄉(xiāng)邑聚為縣”等改革制度,都是針對世襲貴族開刀削弱豪門貴族在地方的權力。所以商鞅的變法有很大民意基礎,符合當時社會發(fā)展的趨勢。

第三,商鞅執(zhí)行變革政策有力徹底。

商鞅在取得秦孝公支持后,全力開展變革,頂住壓力清除改革的障礙,面對世襲貴族的威脅或打擊不妥協(xié)不后退。當時的秦太子違法,商鞅照樣按律處罰,只不過讓太子的老師代替受罰。這樣執(zhí)行力度在當時的其他國家是沒有的。

雖然秦孝公去世之后,商鞅被車裂,但也是秦惠文王為了安撫貴族的一個招數(shù),在商鞅死后,他的改革政策還是繼續(xù)運行。

從以上三方面來看,商鞅變法取得成功符合天時地利人和幾個因素,而其他的改革只符合其中的某個因素,所以沒有獲得象商鞅變法那樣的成功。

6

首先提醒提主一下,春秋和戰(zhàn)國是兩個時期,變法在戰(zhàn)國時期才開始盛行。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等,著名變法,都是在戰(zhàn)國時期。然而李悝變法,吳起變法,申不害變法,都不能夠使國家長久的強盛下去,只有秦國的商鞅變法,才能使秦國長久的強盛下去。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別的變法都是流光易逝,只有秦國的變法才能得以長久,笑到最后?

君王的問題

秦國的商鞅變法是在秦孝公時期開始實行的變法。二十年,變法大成,秦軍東出頻繁,逐步收回被魏國之前占領的領土,勢力逐漸逼近三晉的汾水一帶。秦孝公之后的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王政每一代國君的目標都特別簡單明確——東出,無時無刻都在想著東出。而且秦國從秦孝公開始的六代國君都賞罰有度,頭腦靈活,政治手段極強。所以賈誼在《過秦論》中用“奮六世之余烈”來形容秦始皇嬴政一統(tǒng)六國。一統(tǒng)六國并非秦始皇嬴政一個人的功勞,而是自秦孝公開始,到秦始皇嬴政,一共六代國君的功勞。六代國君英明,是秦國商鞅變法能夠在秦國長久走下去的大部分原因。

楚國的吳起變法,在楚悼王去世之后,吳起本人由于是法家,而法家的主要改革就是加強君主集權。在加強君主集權的過程,百分百會得罪當時的貴族(要不然商鞅到最后也不至于被車裂)。楚悼王去世,吳起本人被貴族殺害,楚國的變法還沒透徹,新上位的楚王由于自己無能,又加上楚國的貴族不斷逼迫,新上位的楚王最終終止變法。

外力作用

身處戰(zhàn)國時期首個變法的魏國旁的韓國,和秦國幾乎同時間變法。韓國變法之所以從之前的大張旗鼓,到最后的落寞消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外力的作用。韓王得罪了魏國,遭到魏國的攻打。而當時的魏國強國的勢頭依舊不減,變法小成的韓國被魏國差點打出翔。變法才剛剛走出幾步,就被打回原地。支持申不害變法的韓王去世之后,新上任的韓王由于變法的利益不太明顯,而且容易得罪貴族,逐步廢除了申不害的變法。

魏國由于李悝變法變強,但在魏惠王的剛愎自用下,不斷的經(jīng)歷戰(zhàn)敗,國力大大衰減。而此時西邊的秦國已經(jīng)崛起,東邊的齊國也已經(jīng)崛起。東邊的齊國逐漸崛起,對于魏國的危害并沒有秦國那么大。正如《史記·商君列傳》中,商鞅說的一句話“秦之與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 魏國強則秦國弱,秦國強則魏國弱。魏國強大就會堵在秦國的門口,不讓秦國東出,甚至有可能滅了秦國;秦國強大,堵在秦國大門上的魏國,就會被秦國不斷的侵略欺壓,想強大基本不可能。

總結(jié)

戰(zhàn)國時期其他國家變法之所以半途而廢,無非以上兩點。沒有講到的齊國鄒忌變法,趙國趙武靈王變法之所以半途而廢也是以上兩點原因。秦國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長久,一方面原因是因為秦國的六代君主英明,一方面是因為秦國地處西隅關外,遠離中原。春秋和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夢寐以求的戰(zhàn)場都是在中原地區(qū),而秦國卻遠離中原地區(qū),身處西隅之地,不被各國注意,沒有變強之前可以安心的發(fā)展。

7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最成功的變法,當然是商鞅變法,但是若說其他國家的變法失敗了,其實也不盡然

其實從具體的一些細節(jié)來看,沒有變法是完全失敗的,即便一些變法者被貴族清算,貴族也不可能將每一條已經(jīng)改革的法律條文和變法措施全部廢止,而且即便變法失敗,一些國家的國力也不會單單因為停止了變法而滑落到變法之前的那種程度,只是在戰(zhàn)亂的那一個年代里,如果一個國家停止變法,那就意味著落后,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商變法之所以成功,其實并不僅僅是因為之后的秦國統(tǒng)一了戰(zhàn)國,商鞅變法最大的成功是并沒有局限于商鞅和秦孝公。

我們總說秦始皇奮六世之余烈,并不是說其他的秦國君主一直采取對外擴張的國家戰(zhàn)略這只是給不懂歷史的小孩看的,秦始皇真正奮六世之余烈是堅持變法,在商鞅變法以后歷代秦國君主都在商鞅法律的基礎之上,對于國家政治體制,經(jīng)濟體制,軍事等等方面進行逐步優(yōu)化,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呂不韋時期,包括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以后進行的一系列改革,這種長達100多年的變法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

在戰(zhàn)國時期,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變法,即便經(jīng)受了所謂的失敗,的變法的一些紅利也或多或少會匯集這個國家,是這個國家短期內(nèi)強大起來,但是當貴族重新掌握政權以后,變法停止了國家整體的發(fā)展就會陷入停滯,而當初的變法紅利從上往下或多或少都會惠及到普通民眾,但當變法停止以后,水龍頭擰盡,能夠享受到變法紅利的可能,也只有上層貴族了,我們不要認為變法就是為了損害上層貴族的,實際上,除了官職爵位和土地之外,所有的變法條文和變法內(nèi)容其實貴族所享受到的要遠比普通民眾享受到的多。

所以一個國家變法失敗以后除了廢止土地制度和用人制度以外,貴族集團一般都會把變法的其他條文保留下來,成為自己牟利的工具,秦國有沒有這一個時候呢?有,但問題在于秦國的貴族集團大多數(shù)都是外來集團,秦國傳統(tǒng)貴族自商鞅變法以后就無法影響整個國家,而對于從國外到來的這些貴族集團,他們也必須要堅持變法,因為一旦變法陷入停滯,那么他們的政治力量是無法在秦國扎根的,所以在國外進入秦國的這些貴族集團,掌握國家政權以后,他們希望更快速的進行國家一些行政體制的改革,這與其他所謂的變法失敗的國家,他們的貴族重新掌權性質(zhì)不同

其他國家的那些貴族集團都是本國的貴族集團,他們本身就有自己的政治基礎和社會基礎,所以他們就會把變法肢解,不利于自己的部分拋棄掉利益自己的部分,成為自己的工具,這一點也是秦國變法,以及秦國發(fā)展的特殊性,我們可以看到商鞅變法以后,秦國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可都是外國人。

8

商鞅變法的最大成功之處無非是吸取了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加以整理,分析問題,找出問題所在才因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成功,但秦國起初在變法時并非也順利實行,商鞅變法的最大靠山是秦國國君秦孝公鼎力支持下才敢大刀闊斧地變法!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最早開始改革可追尋到春秋時期的齊國。

齊國姜小白即齊桓公繼位后,就以管仲,鮑叔牙對齊國進行變革,而此變革并非是變法,它并沒有對貴族階級和奴隸階級進行改革,而是對齊國經(jīng)濟、軍事稱霸的改革!

春秋時期并沒有諸侯國有變法運動,戰(zhàn)國時期初期才有諸侯國實行變法運動。

而商鞅也并非是第一個變法成功,他只是第二個成功變法者

第一個成功變法者是李悝,李悝是戰(zhàn)國魏國初期人,他最出名的莫過于李悝變法。

李悝變法是魏國魏文侯時期用李悝、吳起對魏國進行的變法運動,李悝是第一個提出法治的變法者,后吳起變法、商鞅變法皆學于他!

商鞅為何能成為第二個李悝!

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是魏國軍事實力大增的功臣,魏國能稱霸中原也正是由于變法的成功!

在商鞅未在秦實行變法之前,其實還有一個變法就是在楚國的吳起變法,吳起變法雖然也大獲成功,但沒有完成就被貴族斬殺了,這也是吳起不能成為第二個李悝的原因!

然而與商鞅同時期變法的還有一個變法運動,它就是申不害在韓國的變法。申不害的變法與李、商兩人的法家法治大有不同,申不害提倡法家的術治。所謂術治便是所有權力歸于君主,吏治治國,一切都要按昭君主的命令行事,這有點像中央集權統(tǒng)治,但比它更強。

申不害的術治也獲得成功,只不過他提倡的術治只能強于一時,并非長久,所以他也失敗了。

而商鞅變法卻與這兩位大有不同,

他繼續(xù)以李悝提出的法家法治進行變法。變法內(nèi)容像在李悝變法如同一轍!

一、廢除貴族的世襲世祿制,以人才推薦和選拔官員。

二、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而非商業(yè),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里表現(xiàn)良好的可得獎勵,

三、實行土地私有制,允許自由買賣。

  • 商鞅在以李悝變法的成功經(jīng)歷又總結(jié)出幾條實施,

第一、在軍隊里實行二十級等爵制度,無論是貴族、平民、奴隸只要在戰(zhàn)場上斬殺敵人可根據(jù)二十等級爵受賞賜,貴族在戰(zhàn)場上無功者無賞;平民者可依軍功進爵和獲得土地;奴隸在戰(zhàn)場上獲得軍功可廢除奴隸身份成為秦國平民,斬殺敵人越多受賞就越多,憑此功可換家人的奴隸身份成為平民獲得土地耕種!

第二、對秦國的行政體系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這便是從分封制走向封建制度的起源。分封制的廢除也是中央集權加強的表現(xiàn)!

第三、所有標準都統(tǒng)一有按標準來實行,有私自設者依法處治!

也正由于這些變法內(nèi)容的成功實行,秦國一度崛起成為戰(zhàn)國中后期的強國,秦國這時候能崛起就是因為商鞅變法的成功運用,才有了秦統(tǒng)一六國的實力!

圖片均來自網(wǎng)絡,侵刪

9

商鞅變法算是成功,但是商鞅被處決。

經(jīng)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封建經(jīng)濟得到了發(fā)展,秦國逐漸成為戰(zhàn)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后來秦王朝統(tǒng)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商鞅失去變法的強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難辯,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軍追捕中斃命,只落得個“車裂”的下場。但變法得以繼續(xù)實行下去。

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變法有魏文侯時期的李悝變法、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楚悼王時期的吳起變法、趙武靈王改革、燕昭王時期樂毅改革、韓昭侯時期申不害變法、齊威王時期鄒忌改革。 這一系列變法都給各自國家發(fā)展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只有商鞅的變法稱得上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秦國也因此受益匪淺,為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那么,為什么商鞅變法不同于其他變法,關鍵在于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將國家打造成一個集生產(chǎn)和戰(zhàn)爭于一體的機器,不停運轉(zhuǎn),而一切與生產(chǎn)和戰(zhàn)爭無關的活動被全部摒棄,并且提高戰(zhàn)爭中對士兵的作戰(zhàn)獎勵和減少了百姓生產(chǎn)中獲得的資源,使得戰(zhàn)爭成為秦人升官進爵,積累財富的唯一渠道

商鞅變法之變,其核心是將國家的全部資源全部傾斜到戰(zhàn)爭領域,形成戰(zhàn)場上的局部優(yōu)勢,攻城略地,進而繼續(xù)拉大和其他國家之間的差距,增加自己的優(yōu)勢。雖然之前也有很多思想家和政治家用各種方法實行變法,但是卻沒有達到如此令人滿意的效果。對比來看,充分說明了商鞅變法的三大核心思想有其獨到之處。

  之所以商鞅比起李悝、吳起等人取得巨大的成功,重要的原因就是商鞅重視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在他的核心思想里,國家要發(fā)展,就要取得土地資源和人口資源,秦國目前的資源有限下,就只能覬覦別國資源,而別國的資源就只能靠戰(zhàn)爭掠奪獲得,所以秦國應該將全部精力放在戰(zhàn)爭和對戰(zhàn)爭的準備工作上,目的十分明確。

  因此,商鞅變法的三大核心思想,將秦國形成一個閉環(huán),秦國的運作模式就是先產(chǎn)糧,后戰(zhàn)爭,戰(zhàn)爭獲得勝利后,繼續(xù)產(chǎn)更多的糧,發(fā)動更多的戰(zhàn)爭,周而復始,一直到吞并六國才罷休。這種思想面臨著巨大的風險,最直觀的就是秦國貴族和百姓的利益都受到了傷害。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此舉也確實奠定了秦國一統(tǒng)天下的堅實基礎。從這點上來看,商鞅的變法,靠著三大核心思想,為他和秦國帶來了巨大的成功。

  參考文獻

  1《史記》

  2《戰(zhàn)國策》

10

申不害變法也成功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