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很高興今天和大家探討這個問題。
魏明帝曹睿后期,國家人才凋零,不得不啟復司馬懿。公元237年,遼東太守公孫淵反,稱燕王,曹睿派司馬懿平叛,經過近一年的戰(zhàn)爭,擒殺公孫淵,司馬懿大軍所過之處,遼東、帶方、樂浪、玄菟四郡百姓慘遭屠戮,遼東為之一空。自漢武帝以來四百多年苦心經營的遼東防線毀于一旦,生活在東北地區(qū)的胡人迅速崛起,后來成了中原的心腹大患。
經過司馬懿、司馬昭兄弟的兩代經營,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于公元265年篡魏自代,建立晉朝,史稱西晉。280年滅吳,統一了中原大部分地區(qū)。司馬家本就是河內望族,除了繼承魏國的國祚之外,官員選拔也沿襲了魏國的九品中正制。出身世家大族的世代做官,生活腐化墮落;而出身低微、有才能的士子卻報國無門,百姓流離失所,社會矛盾激化,政權根基不穩(wěn)。
晉武帝司馬炎死后,留下一個白癡繼承人司馬衷,皇后賈南風亂政,導致西晉爆發(fā)了長達16年的“八王之亂”。中原地區(qū)連年戰(zhàn)亂,使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破壞,人民大量傷亡,西晉統治政權從此癱瘓。此時幽州、并州等地內附的匈奴、羯、鮮卑等族首領趁機擺脫晉的統治,發(fā)兵搶奪中原的統治權。
316年,匈奴的前趙攻入長安,俘虜晉愍帝。西晉歷朝五代,經51年而亡。
秦始皇
秦始皇統一中國,歷二代,統治中國14年后秦朝滅亡。究其原因,有二點:1、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其后十余年間,筑長城、修馳道、戍五嶺、造阿房宮、建驪山墓等,征用勞力數百萬人。秦律自商鞅變法以來誅罰苛刻,統治者橫征暴斂已遠遠超出社會所能承受的限度。
2、秦始皇死后,少子胡亥繼位,二世昏聵,受趙高蠱惑,橫征暴斂,造成各地反抗起義風起云涌,再加上統治者的宮廷爭斗,也加速了秦朝的覆滅。
隋文帝楊堅篡了北周皇帝之位,于581年建立隋朝,在位13年。隋朝統一政權的表面下卻涌動著各種割據勢力的暗流,統治階級內部埋藏著深刻的不安定因素,統治基礎很不穩(wěn)固,這種隋政權本身固有的缺陷,才是隋朝在開始與民生息的國策之原因。但國富民窮,小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時有發(fā)生。隋煬帝繼位后好大喜功,大修東都洛陽,動用二百萬民眾修大運河,三征高句麗,維持這些浩大的開支,統治者對百姓橫征暴斂,使得民怨沸騰。隋末爆發(fā)了各地大規(guī)模的地主豪強集團起義。煬帝于618年在江都被部將宇文化及殺死,隋朝歷經37年滅亡。
元世祖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于公元1271年,建立政權,國號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1279年,滅掉南宋,結束了自唐末以來長期的混亂局面。至1368年明朝軍隊攻破大都,元順帝退出中原,整個統治時期不過百年。
元朝是少數民族朝代,蒙古統一天下后,將天下人劃為四等,分別是蒙古人、色目人(西域諸國的人)、漢人(原金國統治區(qū)的漢族人)、南人(南宋統治區(qū)的漢人)。這種民族歧視政策激起了民族仇恨,成為社會極大不穩(wěn)定因素。
元朝建立后,按照蒙古人的習慣治理天下,高官獨攬大權,政治腐敗情況已經到達了極點;适屹F族肆意揮霍金錢,多次加征賦稅,種類繁多而且賦稅很重,長期的苛捐雜稅導致農民根本無法生活,民不聊生。
元中期以后,政變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權臣干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元末農民大起義。
綜觀我國歷史上四個存在時間不長的王朝制度,小魚??得出一個結論:任何政權的建立都是順應了民心和歷史大勢,而不顧民眾死活的腐敗政權,最終經不起歷史車輪的大浪淘沙,很快就被淹沒在漫漫歷史長河之中。
我是小魚,今日讀史,分享不一樣的歷史。關注我,我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