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是南明弘光政權(quán)的建立者之一,身為南京兵部尚書的史可法,在崇禎上吊自殺以后,顯然已經(jīng)成為了南方小朝廷的核心人物。
可是他卻在冊立哪位王爺為帝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最終錯過了擁立之功,使得四鎮(zhèn)軍閥和鳳陽總管馬士英強行接福王朱由崧繼位,從而掌握了政權(quán)。
問題是史可法在迎立哪位王爺?shù)臅r候,曾經(jīng)寫信給馬士英,說了一系列朱由崧的壞話,表示朱由崧是不可堪當(dāng)大任的。
結(jié)果朱由崧偏偏做了皇帝,為了避禍,這位兵部尚書只能北渡長江去前線督師,其實就是害怕皇帝對他清算,因此他失去了對南明王朝的直接控制權(quán)。
結(jié)果清軍南下,史可法在揚州死守不出,最終城破以后,慘絕人寰的揚州十日因此爆發(fā)。那么史可法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負什么責(zé)任呢?
01當(dāng)斷不斷,必受其亂,史可法錯過了迎立的好機會。
歷史曾經(jīng)留給史可法非常不錯的機會,在崇禎皇帝上吊以后,他的那幾個兒子并沒有按照約定逃到南方,所以皇位的繼承權(quán)落空了。
- 在這種情況下,到底立哪位王爺做皇帝,南明政權(quán)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分析。其中以潞王朱常淓和福王朱由崧的呼聲最高。
- 不過這兩個人自身都存在一定問題。朱常淓和萬歷皇帝的血緣關(guān)系比較遠,是萬歷皇帝朱翊鈞的弟弟朱翊镠的兒子。
- 而福王朱由崧雖然是萬歷皇帝的親孫子,是福王朱常洵的兒子,可是朱由崧也是鄭貴妃的血脈。鄭貴妃和東林黨之間是有很大仇恨的,為此南京的東林黨人是絕對不會答應(yīng)的。
這么一來這兩個人似乎都沒什么看頭了。甚至有人想要去廣西接桂王朱常瀛到南京來稱帝,他是萬歷皇帝的親兒子,自然是最妥帖的。
只是距離上有些難辦,而朱由崧和朱常淓恰好都在淮安避難,所以朱常瀛在時間上是吃了大虧。這個時候的史可法是什么方面的意見都在聽取,就是不做決斷。
南京兵部尚書,也就是南京臣子中的一號人物了,其實一切只需要史可法敲定,那么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會南都議立君,張慎言、呂大器、姜曰廣等曰:“福王由崧,神宗孫也,倫序當(dāng)立,而有七不可: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干預(yù)有司也。潞王常淓,神宗侄也,賢明當(dāng)立。”移牒可法,可法亦以為然。鳳陽總督馬士英潛與阮大鋮計議,主立福王,咨可法,可法以七不可告之。而士英已與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高杰發(fā)兵送福王至儀真,于是可法等迎王。---《明史》
在這個關(guān)鍵的時刻,史可法依舊猶猶豫豫。看清楚這一點的四鎮(zhèn)軍閥,立刻前往淮安,將朱由崧接過來,強行保護他前往南京稱帝,這一舉動也得到了馬士英的支持。
有兵權(quán)加持的朱由崧,自然是穩(wěn)坐釣魚臺,史可法錯過了這么一次絕好的機會,也就失去了對南明殘存勢力的控制權(quán)。
他空有一副忠肝義膽,卻無法掌握時局,最終的失敗也就是注定的了,畢竟掌權(quán)的馬士英和四鎮(zhèn)軍閥未必有他的忠心。
02史可法對清政府存在和談的幻想,宣布一致對抗農(nóng)民軍。
北上督師的史可法,其實就是出去避難的。當(dāng)時清朝政府正在圍剿李自成,在南明看來,李自成才是他們的大敵,畢竟明朝是他消滅的。
當(dāng)是時,士英旦夕冀入相。及命下,大怒,以可法七不可書奏之王。而擁兵入覲,拜表即行。可法遂請督師,出鎮(zhèn)淮、揚。十五日,王即位。明日,可法陛辭,加太子太保,改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士英即以是日入直,議分江北為四鎮(zhèn)。東平伯劉澤清轄淮、海,駐淮北,經(jīng)理山東一路。總兵官高杰轄徐、泗,駐泗水,經(jīng)理開、歸一路。---《明史》
而強大的滿清八旗軍隊,在史可法看來,卻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他甚至曾經(jīng)有過幻想,可以和滿清劃江而治。
只要能保住南明小朝廷,史可法似乎覺得這一切就足夠了。為此他開啟了一段比較長時間的和談?墒菦]想到的是,這一場和談,卻給了清朝軍隊充足的時間來對付李自成。
- 在多爾袞的安排下,本來是阿濟格對付李自成,而多鐸南下直接拿下南明小朝廷。可是李自成這邊實力強大,阿濟格打不下來。
- 而南明小朝廷這個時候遞上了求和信,這讓多爾袞放心大膽地把多鐸的軍隊調(diào)往陜西,殲滅了李自成的主力大軍。
- 與此同時,史可法還派遣使者團隊北上前往北京,可惜北上團隊中居然也有反叛之人。為此他們傳遞回來的消息,都是滿清希望史可法知道的消息。
李自成的主力部隊被消滅以后,灰溜溜逃往荊襄,這個時候的滿清鐵蹄終于有時間來收拾南明了。
這期間南明什么都沒有準備,甚至依舊抱有和談的想法。結(jié)果現(xiàn)實將這一想法擊得粉碎,史可法必須要為這一點負責(zé)。
03四鎮(zhèn)軍閥潰不成軍的情況下,依舊死守揚州城。
滿清八旗大軍南下以后,史可法打算調(diào)動四鎮(zhèn)軍閥與之抗衡?墒菃栴}來了,
- 1945年,高杰在睢州被許定國給暗殺了,余部降清。劉良佐和劉澤清相繼投降了多鐸,只有黃得功在蕪湖死守。
- 這么一來四鎮(zhèn)軍閥中的三鎮(zhèn)已經(jīng)土崩瓦解,當(dāng)弘光帝朱由崧逃往黃得功的軍營后,黃得功也因為與劉良佐對罵,被清軍射中喉嚨,從而自殺了,余部降清。
- 由此可見四鎮(zhèn)軍閥是真的不管用,多鐸大軍剛來沒多久,這幫人就潰不成軍了。手握十多萬人馬的四鎮(zhèn)軍閥尚且如此,史可法手里沒有兵權(quán)又能怎樣呢?
可以說,史可法壓根就沒打算守住揚州城。當(dāng)時朱由崧已經(jīng)從南京逃跑,馬士英也不知所蹤,四鎮(zhèn)軍閥相繼降清,史可法既沒有靠山,又沒有籌碼。
這種情況下,史可法即使守住了揚州城,那也是孤城一座,更何況他手下的人馬相繼出城受降,根本就沒什么人愿意跟著他殉國。
作書寄母妻,且曰:“死葬我高皇帝陵側(cè)!痹蕉,大清兵薄城下,炮擊城西北隅,城遂破?煞ㄗ载夭皇,一參將擁可法出小東門,遂被執(zhí)?煞ù蠛粼唬骸拔沂范綆熞病!彼鞖⒅。揚州知府任民育,同知曲從直、王纘爵,江都知縣周志畏、羅伏龍,兩淮鹽運使楊振熙,監(jiān)餉知縣吳道正,江都縣丞王志端,賞功副將汪思誠,幕客盧渭等皆死。---《明史》
沒錯,史可法死守揚州城,其實目的就是為了殉國。百姓們看不到的事情,史可法肯定可以看得到。史可法知道守不住,卻偏偏要堅守,是不是為了保全自己的名節(jié)呢?這就有點太可怕了。
總結(jié):史可法對名節(jié)的確很看重。
史可法是個比較神奇的人物,他為南明殉國,可是死后名聲并不差,反而得到了清朝政府的吹捧,清廷甚至賜他謚號為忠正。
為什么說他守揚州城是為了名節(jié)呢?因為他沒有其他理由去守住這座城池。這里一沒有皇帝皇嗣需要保護,二沒有軍隊可以抵抗,三沒有糧餉作為儲備,守住這里沒有任何作用。
記得高杰被許定國設(shè)計殺害的時候,高杰的老婆邢夫人,希望史可法可以收高杰的兒子高元爵為義子,以此可以震懾高杰軍中將士,這樣他們也就有了依靠。
可是史可法卻連連拒絕,他的理由很隱晦,因為高杰曾經(jīng)是李自成的部下,屬于流寇。史可法是嫌棄高元爵的出身,會玷污了他的名節(jié)。
其實史可法如果能夠收高元爵為義子的話,也就可以控制高杰的兵馬?上麨榱藗人名節(jié),錯過了這么好的一次機會,使得高杰的余部全部投降了清朝。你說他要不要為揚州十日負責(zé)?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