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么讀過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聊天感覺索然無味?

我覺得這個問題不是絕對的,要從人性的本質(zhì)討論。讀書只是在你做人的基礎(chǔ)之上增加了知識而已,讀書不能把人變成沒有淳樸人性的書袋。

比如兩根并排生長的柳木,一根柳木被藝術(shù)家買走了,經(jīng)過了藝術(shù)家的手精雕細磨,雕刻成了藝術(shù)精品,精致美觀,華美耀眼。另一根柳木被扔在臭水溝旁邊,風吹日曬,雨水霜雪腐蝕了它的樹干,污泥臟水弄臟了它的外觀。

怎么去評價這兩根柳木呢,第一個確定它們都是柳木,本是一樣的種子生出來的樹。因為命運不同,才造成了如此的結(jié)果,藝術(shù)品再怎么精致華美,你的基因并沒有變。

作為華美精致的藝術(shù)品,被放在富麗堂皇的廳堂之上,對那根在風霜雨雪里備受摧殘的同根,沒有了任何可以溝通的語言,不屑跟那個臟兮兮的柳木稱兄道弟了。

那根被命運無情捉弄的柳木低賤到了泥土里,它的心里熱血翻騰,如同倒海翻江,百感交集無語訴衷腸。

如果你是中國人,你就會知道中國是農(nóng)業(yè)大國,1978年,中國的農(nóng)業(yè)戶口人數(shù)為93383萬人。2010年左右中國農(nóng)業(yè)人口約8億人,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約6500萬人,目前,中國在城市打工的農(nóng)民工已達1億人,被征地農(nóng)民有4000多萬,還有1.3億農(nóng)民在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從事二三產(chǎn)業(yè)。

65歲以上的農(nóng)民在他們應(yīng)該讀書的時候,都沒有機會去讀書,別說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就是今天的農(nóng)民也都沒有文化。如果你是中國人,我不相信你的父輩沒有接觸過農(nóng)業(yè),如果你出生在高級知識分子家庭,我也不相信你的祖輩里邊沒有讀不起書的人。

記得在網(wǎng)上看到一條消息,是關(guān)于底層社會93383萬農(nóng)民的言論。挺陌生的面孔,挺陌生的名字。經(jīng)濟學家,學者,滿腹經(jīng)綸,飽讀詩書,站在面向全國觀眾的講臺之上侃侃而談。

“農(nóng)民天天鋤地,并不會發(fā)明東西,對于國家沒有用,只有消滅了農(nóng)民,國家才會富強”。

專家的講演沒有一點遮掩,對8億農(nóng)民的不尊重貶低與侮辱,堂而皇之。


社會原本就是多元的,從事的職業(yè)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農(nóng)民從事的工作,是當今社會里最辛苦的職業(yè),農(nóng)民是最應(yīng)該受到尊重的群體。

尤其是知識分子更應(yīng)該懂得尊重,因為你文化水平高,因為你讀書多,明白的道理多,更應(yīng)該懂得關(guān)心底層社會勞動人民的疾苦,才不愧你那個知識分子的名號。

人與人之間不可能沒有差距。人類社會里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個體,有70億人口就有70億種差別,平等只是一個傳說。

怎樣才能保證社會的長治久安,目前最好的辦法不是光靠法律的制約,最重要的是占有財富的那部分人,要知道回饋社會幫助經(jīng)濟條件差的那部分群體,這包括經(jīng)濟的,更包括知識的,你獲得了知識要知道去幫助那個沒有知識的人,而不是嫌棄和拒絕他們。

最佳貢獻者
2

在咱們這,自古就有個說法,叫“門當戶對”!伴T當”與“戶對”原本是指古建筑中大門門樓上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后來,則被引申為“男歡女嫁”時兩方家庭條件、身份地位都得旗鼓相當?shù)囊馑剂恕?/p>

看到這您或許不解了,人家明明問的是讀過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的事兒,你這扯什么門當戶對呀?別急呀,您聽我往下說呀!這讀書人和讀書人相處,不讀書人和不讀書人相處,這不也算是“門當戶對”的一種形式嗎!可這種說法對嗎?我的回答很干脆,兩字:不對!

從提問者提出的問答上看,似乎讀書人的品味要高一些,而不讀書人的檔次則要低一些。所以,當他們處在一起時,不僅連生活中的小事兒不讀書的人都聊不到點上,甚至還會令讀書人感到“索然無味”。這個道理說的通嗎?我以為若是單單從所謂的“理論上”說似乎是有點兒道理,但到了現(xiàn)實中、恐怕就不那么容易站得住腳了。

杜月笙大家都知道,上海灘的黑老大。而章太炎呢?這可是個“堵著袁世凱的大門罵、袁世凱都不敢吱聲”的國學大師。一個是黑老大,一個是連袁世凱都惹不起的大文人,您說他兩怎么會走到一塊兒成了好朋友的呢?也許有人會說是給了他錢的緣故,可要說給錢的話誰能比“大總統(tǒng)”給的多呢?那他兩怎么就沒變成朋友呢?說到家就是一句話,他杜月笙雖說是讀書少,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卻把這句老話給活學活用了。那句話?就這句: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所以我說,還是別把有些個所謂的讀書人抬的這么高。在咱們這,自古就有“百無一用是書生”、“文人無行”的說法。什么是 “文人無行”?就是歡玩弄文字的人,品行往往不端正。這說的還是古代,放在今天,有些個“飽讀詩書”的文化人壞的,可比那些個沒文化的人壞多啦!

所以,以我的看法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首先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礎(chǔ)之上。其次再說文化的高低。在中國,甭往遠了說,30歲以上的人往前推四代,有幾家是讀過書的?按此說法,難道農(nóng)民家里培養(yǎng)出的讀書人回家時,在他的老農(nóng)民父母面前聊會兒天,都會感覺到索然無味不成?

好啦,說到此,我就用我十年前進山時寫下的幾句詩作為結(jié)束語吧:

驅(qū)馬居庸外,

傲首走征途。

酒敬帶刀客,

冷眼藐鴻儒!







3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讀書人有讀書人的圈子,不讀書之人有不讀書之人的圈子。除非讀書人能深入群眾,了解群眾,懂得大眾心理與所好。

我自己就有這樣一個朋友圈子,就是一個普通人的圈子,見書就頭痛,看書就瞌睡,如果是讀一些《故事會》之類的書籍也許還能翻之一二,但其中文字也未必全都認全?梢坏┱f起家長里短之事,個個皆是一把好手。

實際上,說起這些不愿讀書之友,他們也有他們的足以讓讀書人佩服的地方,他們所擁有的也是讀書人不具有的。比方說,我們民間風俗之事,誰家有紅白喜事之類的事情,讓他們辦理起來,絕對是行家里手,把事情安排的頭頭是道,各種程序與禮儀搞的處處到位,雷厲風行,絕不拖泥帶水。

我還有一個讀書人的朋友圈子,這幫朋友坐在一起,一說起文化專業(yè)來就“之乎者也”一大堆,甚至連“紅學”也提到桌面上來了。你說,在他們的圈子里混,豈不是太“燒腦”了。對于“之乎者也”有時也許還能假裝一下,裝裝樣子湊合上一兩句。而一提升到“紅學”,只能坐在旁邊聽天書了,絕不敢“造次”,否則就會貽笑大方了。

同樣,聊起讀書人圈子中的事,對于不讀書人來講是天方夜譚,那讀書人到不讀書人的圈子里去聊民俗之事,有時對讀書人來講也是天各一方,不懂。

所以,讀書與不讀書的人在一起,主要看聊什么,聊的是不是相互都知道,并且是不是感興趣的事。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喝酒喝到一定程度時,很多人的話就會多起來。但話多歸話多,看是說什么話,是不是能說到一起,也就是說,說到一起了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喝不到一起了則就變成“話不投機半句多”了。

有一次請客,還真巧了,正好來了兩波朋友,一波是文化界,一波是我們的大老粗。就別說他們能不能聊到一起了,連坐都不往一起坐。文人說:“他們是階級兄弟,就讓他們坐一起吧!”,大老粗兄弟說:“就讓他們文人們湊一塊吧!”。這也太自覺了,不用分配,自然分開。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各自還相互敬酒,其樂無窮。他們之間主要還是在言辭上不通,各有各的領(lǐng)域,到?jīng)]有其它什么看法或不尊重。喝到興致上,相互還擁抱“恭維”,你說他能喝,他說你沒多,到是“酒量”上說到一起了。

所以,讀書人和不讀書人聊天感覺索然無味,也并非絕對,看是聊的什么天了。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4

不讀書的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讀了一些書后,有了一些知識后,就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比如他看見月亮,會稱之為玉盤,嫦娥,看見沙漠中的落日,會呤出“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的詩句,令不讀書的人一臉霧水,不知所云。自然是拉不到一起。讀書人會說不讀書的粗魯,不讀書的人認為讀書人酸酸的。

這說明你讀書讀的太少,還沒有學會利用自己的知識與不讀書的人聊天,這就是偉人讀書與普通人讀書的區(qū)別。

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劉少奇主席都是博覽群書的偉大人物,有豐富的知識。在革命初起,他們面對的是沒有讀過書的農(nóng)民,工人,要發(fā)動這些人干革命,就要深入他們中間進行宣傳工作,講革命道理,取得他們的信任,讓他們跟著共產(chǎn)黨鬧革命。

如果和他們聊天時雙方都感覺到索然無味,毫無性趣,沒有志同道和的感覺,還會有人跟著他們出生入死嗎?

因此不要認為自己讀過書和沒有讀過書或者讀書少的人聊天索然無味就是有文化有知識了,其實這就是有知識沒有消化,死讀書,讀死書,只學習不會用。

5

對的這一提問,我回答自已的體會和想法:我不認為,讀書人和讀書少的人交流溝通方面,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工作需要。如我過去經(jīng)常下鄉(xiāng),走村串戶,專門與低文化(還有文肓)打交道,就得適應(yīng)這類人的所想所思,調(diào)研工作,才有真實素材。即或說的是方言,但句句話反映出農(nóng)人們的訴求和短期規(guī)劃。這對政府工作,是個好的建議。如:他們說將良田改種果樹,糧食就減產(chǎn),果子是比糧食值錢,任其發(fā)展,果子也成災(zāi),變得不值錢…讀書多的人,必須與時與地相適應(yīng),俗話說,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另一種丶在機關(guān)單位工作。這里人員文化素質(zhì)也參差不齊,也不一定好溝通。當然,檔次相當?shù)模搓柎喊籽╊,文來文去,引古典喻當今事,談得融洽。如果文化高的與文化低點的,溝通則費力,必須因人而異,求大同存小異,靈活善變,以達到共事和諧…

6

因為不在一個頻道上

讀書之人易將談話轉(zhuǎn)到書本上,不讀書之人的觀念則來自生活實踐積累,或是通過看電視看手機以及道聽途說得來的碎片化信息。

也就是說,二者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信息不同,思想觀念和認知方式來源不同。

各自說各的,互不理解,很可能談?wù)撏耆辉谝粋頻道上。

讀書之人容易照本宣科、食古不化,而不讀書之人看問題容易固守成見,僅憑生活經(jīng)驗論事,缺乏理論依據(jù)。可謂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

不過,總體來說,不讀書之人的思想是容易流于淺薄的。

人之思想,主要是靠學習來填充的。多讀書,會讓人思考問題更全面更深刻。

我的朋友圈中既有讀書的也有終日不讀書的,聽這這兩種人爭論問題,會覺得很有意思。讀書之人和不讀書之人,在討論深層次問題時,完全是各說各的,可謂白天不懂夜的黑。

其實,讀書之人,也應(yīng)該向生活學習,放棄偏見與自傲,還是可以與不讀書之人溝通的。當然,如果雙方的認知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價值取向不同,那就極難溝通了。

7

這個問題有點點敏感的意思。乍一看有點讀書人傲嬌瞧不上不讀書的人似的。仔細琢磨下,讀書人和不讀書的人聊不到一塊去,確實有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不一定就是狗眼看人低。


先來定義下我們所謂的讀過書和不讀書。我理解,題主的意思讀過書大約就是上過大學吧,不讀書就是中途輟學不上大學吧。下面的所有論述就給予這個定義范疇。

從表面來看,讀過書和不讀書的交流困難存在這么些原因:

一、共同話題太少。

這主要是知識結(jié)構(gòu)不同所帶來的興趣點的不同。同樣在工地混,一個土木工程專業(yè)出來的大學生和一位在工地上扎鋼筋的小工興趣愛好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一位可能工地結(jié)束要讀書、書法、泡吧、看電影,一位可能是泡吧、看球、叉麻將。看看,兩位的共同話題可能就只剩下泡吧了,而且泡吧也不一定一樣,一個可能喜歡慢搖吧,一個可能喜歡情調(diào)的小酒吧。所以作為一個普通人,兩者還能有點共同話題,但是相比教育水平類似的群體來說,共同話題就少得多了

二、共同話題的認知不同。

舉個例子,很多年遇到一位老兄,他是個推銷員,聊天中對于大學還要開設(shè)歷史課非常不解,歷史有什么作用呢,簡直是浪費人力物力,浪費學生錢財,我們的大學要多向前向錢看。我只能沉默以對,我要是和他說人類不知道歷史,就無法開拓未來,所有的古代史,都是當代史……他會不會沖我翻白眼,看我像個傻子?這位老兄還是屬于讀過書的,也學過歷史,所以我們可以一起談?wù)摎v史這個話題,但是觀點之南轅北轍,和銀河星系那么遙遠。那么不讀書和讀書的觀點差別有多大?

三、共同話題的表達方式不同。

古人有句話,叫做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為什么說不清,因為兵和秀才的表達方式不同。中醫(yī)這幾年一直是網(wǎng)上熱炒的話題。讀過書的可能滿口都是雙盲驗證、安慰劑效應(yīng)。沒讀過書的朋友只能說我不懂那些個玩意,俺爹反正是中醫(yī)大夫治好的。再接下去,讀過書的就會用看原始人的眼神凝視著對方,然后引經(jīng)據(jù)典論證屠呦呦是科學的勝利,而不是中醫(yī)的勝利,而沒讀過書的只能扯著嗓子喊,俺爹就是吃了一個偏方,偏方你懂吧?

你說這兩個人怎么交流?完全不是一套話語體系,仿佛兩個人隔著長江喊話,別提多費勁了。(PS:我是中醫(yī)粉,我也讀了點書,這里不是黑中醫(yī))

所以讀過書和不讀書的朋友交流,確實有客觀的難度,交流的摩擦系數(shù)比較大。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系統(tǒng)的學校教育和“社會大學”教育對一個普通的人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認知塑造差異巨大,從而在交流中形成了巨大的話語系統(tǒng)鴻溝。這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學校教育是密集型的知識系統(tǒng)輸入,好比給門派真?zhèn)鞯茏哟蠊囗敗?/p>

書本是前人各類知識、經(jīng)驗的提煉和凝聚。好的教育就好比給鋼鐵俠充能,史地化生英語數(shù)物各種知識能量往里灌,改造靈魂,提升世界觀,形成積極人生觀,這一家伙出來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而不讀書的朋友在社會大學里面接受教育,經(jīng)歷生活種種肉搏,早早見識生活的艱辛和陰暗,在真刀真槍中得到的寶貴知識和經(jīng)驗都是靈魂里面生長出來的,成為自己的一種本能。客觀上來說,雖然后者的知識經(jīng)驗對于個體的生存往往更具有效力,但是在知識的廣度上和深度上兩者還是有不小的差距。

二、學校教育的交流和激發(fā),可使個人的思想和靈魂發(fā)育更趨健全。

導師可以在學術(shù)上引領(lǐng),同學在知識、能力方面提供方向和模板的激發(fā),相互交流,產(chǎn)生思想火花,激發(fā)個人思維能量,在碰撞中個人思想成長性更豐富、完滿。走入社會,接受生活的考驗,思想成熟一定是很快的,但是也意味著失去了很多小宇宙的發(fā)展可能。

三、同窗之情、同學之誼對讀書人的人生觀也是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沒有任何利益訴求的單純的感情,是彌足珍貴,這樣的體驗走入社會更加難以獲得,很容易使人走上偏激的道路,導致自私和堅硬,短視和盲目。

所以,讀書和不讀書交流起來沒滋沒味也是可以理解。但是話又說回來,讀過書一定和沒讀書的說不上話嗎?這個也是未必。

以前有位老領(lǐng)導,和誰都能說的上話,和我們這些后輩也是不拿架子,都是平輩對待,真誠交流,令人如沐春風。最為難得的是,他和保安、門衛(wèi)、送餐的小姑娘都能聊家常,說天氣,談笑話,人人為他折服,要知道,這位領(lǐng)導可是教授。

所以,讀書和不讀書能不能談在一起,關(guān)鍵還是看心態(tài),心態(tài)開放的就什么都可以談,什么人都可以聊,什么都聊得來,人人都相處和氣,為人就成為一種藝術(shù)。這樣的人也走的最遠,為人記憶最久。


江南莫氣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注明,感謝你的關(guān)注和閱讀。

8

俗語說"話不投機半句多“。

不同學歷,不同見識,不同經(jīng)歷的人,自然有各自的思維。對人對事自然有各自的觀點及角度,不在同一個頻道上,看到的自然是一個不同的畫面。用句粗俗的話來形容,總是尿不到一個壺里。

倒如,面對半瓶酒。樂觀者會說:"還有半瓶,來吧哥們,咱再干一杯"。悲觀者會說:“唉,只剩下半瓶了"。

出于角度及觀點不一樣,所看到的事情就不一樣。再舉簡單例子:一位新買漂亮裙子的姑娘,站在二樓陽臺問別人,我的裙子是否漂亮合適?對面同是站在二樓的人看過說,裙子非常漂亮,長短也很合適,長不過膝,短又不露大腿不露股。但站在三樓的人往下望后說,裙子雖漂亮,但擺寬遮腿,連小腿也看不見。站在樓下的人往上看后會說,裙子太短了,一邁腿連小內(nèi)內(nèi)都看得見。

一些人在公共場所爭先恐后插隊,大聲說話大聲打電話,隨地吐痰及叉開雙腿抖腳而座,他們認為這些小事無重要或理所當然。一些人則認為這是很不文明的行為,有失面子有失身份及有失人品。以上的兩種人交談,怎會尿得到一壺里?

9

同感。讀書少的人,就關(guān)心生活的瑣碎小事,比如搶紅包,寫字不好看怕別人說閑話,不先發(fā)表意見等別人說話后隨聲附和,一說讀書就反感,沒有隨口的文學詞匯,都是家長里短的婆婆媽媽。讀書多的人,談?wù)搰掖笫露啵兄饕,?jīng)常發(fā)表高見,出口成章但很少顯擺學問。工作效率高,勤做筆記,知行合一,對領(lǐng)導不卑不亢。對普通人一視同仁,尊重弱勢群體比如勞苦大眾。

10

因為三觀都不一致。

不讀書的人缺乏精神寄托,在他們的眼里,只有一些現(xiàn)實中的東西,房子、車子、票子、女人,如果你說詩與遠方,他們會嗤之以鼻,因為在他們眼里,那里虛的不能再虛的東西,那東西不能吃,不吃喝,又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有什么意義呢。

這是不是鄙薄那些不讀書的人。

而純粹的就是三觀不一致。

而讀書的人,心里有另外一個世界,這個世界不同于現(xiàn)實,他來源于書籍,豐富于想象。

喜歡讀武俠的人,心中有一個江湖,在這個江湖里,可以快意恩仇,可以仗劍行走,也可以除暴安良,行俠仗義。

喜歡讀詩的人,胸中有小橋流水,有枯藤老樹,有古道西風瘦馬,有平湖高岡,有江湖之美,有遠山之秀。可以抒情,也可以言志。

總之,一個讀書的人,習慣了書中世界的美妙,見識過另外一個世界,和一個不讀書的人聊天,天天家長里短,能聊到一塊嗎?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