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概括慈安和慈禧,慈禧垂簾聽政聽的是同治和光緒的政,而慈安垂簾聽政聽的是慈禧的政,高下可見!咸豐駕崩前,慈安和慈禧的敕封分別是皇后和懿貴妃,格局上慈安就比慈禧高。同治時期,盡管兩人都被奉為太后,一個是先帝的正宮皇后,一個是同治的生母,親疏關系看上去慈禧應該母憑子貴,地位更高,實際清朝的皇子除了生母之外都得尊皇后稱為嫡母,而且同治登基時不過才五歲,在那么復雜的政治環(huán)境下他左右不了什么。慈禧在同治時期地位就不如慈安,雖然仗著咸豐的寵幸,經常接觸到奏折、疏議等政事,但咸豐一死就沒人寵著慈禧了。


(皇宮舊照)

慈安的地位高于慈禧的證據很多,因為兩宮太后同時聽政本就是開了先例的,再加上清末的動蕩,所以那段時間的歷史記載、奇聞軼事很多,從其中梳理便可以發(fā)現很多慈安地位高于慈禧的證據,下面簡單的羅列出一些。


(起居注記載諭旨)

1、最為明顯的就是同治時期的諭旨開頭永遠是母后皇太后(慈安)為先,隨后才是圣母皇太后(慈禧)。先后順序長幼尊卑在當時是看的很重的,這是同治沒有獲得權力的表現,也是表明當時的朝廷核心是慈安。不僅僅是這些,就連同治、光緒前期平時各種請安問候,基本上都是先走嫡母母后皇太后,而不是親生的圣母皇太后。

2、在古籍記載中,光緒六年(1880年)的一次祭祀大典上,咸豐的神主牌前方了兩個跪墊,慈安太后先把右邊的跪墊跪了。這是一個禮制問題,古代大多時候左邊是尊位右邊是次位,如重文輕武時文左武右、重男輕女時男左女右,還有就是左祖右廟的建城方式都說明古代尊左。慈安跪了右邊慈禧卻不敢跪左邊,因為慈安之前咸豐還有一個妻子孝德皇后,很早就去世了,但慈安也不知道是確實尊尚這位亡人還是給慈禧這個大活人難堪,總之慈禧只好和大臣、宮女、太監(jiān)一起站著。

3、同治八年(1886年)慈禧太后的手下安德海離開京城,違背太監(jiān)不準私自出京的禮制被人告發(fā),抓了人請示到慈安太后這,慈安的命令是“就地正法”,絲毫不顧及慈禧的面子。

4、慈安的陵寢無論布局還是造價都高于慈禧,并且慈安的墓葬直接連通咸豐的墓葬,慈禧卻只能跟在慈安后面。或許有反駁的認為慈禧死的時候年景不好造價低也可以理解,而且是慈安先死的,慈安可以連接咸豐的墓葬是先來后到。但一個皇后、太后的墓葬怎么會是死了之后修的呢?肯定是慈安還在掌權的時候就定下了的,慈禧因為早期實力不允許,只好默默的接受了。

5、清代這兩個人的畫像服飾也體現出了,《清史稿》輿服志記載皇后和貴妃所用的各種珠飾物的差別。下圖中左邊為慈安像右邊為慈禧像,衣服、帽子看上去差別不大,但領子、朝珠可以看出明顯的差別

(慈安、慈禧畫像)

慈安在史書上留下的確實不如慈禧多,除了辛酉之變以外,她也確實基本上沒留下什么令人深刻的政策。兩宮聽政時期大臣們都是把奏折先提交給慈安、慈禧,再由同治、光緒的名義告示天下,但慈安生性不喜歡政務雜事,大多時候都是慈禧獨攬,但重大的事情都要去征求慈安的意見,這也就是為什么說慈安垂簾聽的是慈禧的政,因此實際上的老大絕對是慈安無疑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實錄》、《清代起居注》

最佳貢獻者
2

慈安影視劇照

摘要:光緒七年(1881)三月初十,清朝兩宮皇太后中的東太后慈安暴崩于鐘粹宮,死因成迷。慈安的卒逝引起了后人紛紛的猜想,大多數人將懷疑的對象聚焦在了和慈安關系最為密切的慈禧身上,人們猜測是慈禧謀害了慈安,那么事實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慈安影視劇照

慈安,又稱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她的父親是三等承恩公穆揚阿。慈安在十六歲時由選秀進入后宮,直接被封為貞嬪,然后一年之內,慈安就完成了由貞嬪到貞貴妃再到皇后的驚人壯舉,其晉升速度簡直堪比坐火箭啊,有清一代唯有順治的寵妃董鄂氏可以與其相媲美了,但是董鄂妃生前也沒有被封為皇后。為何慈安能夠在短短的一年之內登臨皇后寶座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第一,慈安長得端莊秀麗,容顏貌美,這是她吸引到咸豐的首要條件。第二,慈安在個人品質上優(yōu)于他人,據史書記載,慈安賢良淑德、舉止端莊,很識大體,善于處理人際關系,這一點對于執(zhí)掌后宮相當重要。但是,令慈安感到遺憾的是,在其身居皇后之位的這十年間,始終沒有為咸豐生下一男半女。

慈安慈禧影視劇照

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咸豐駕崩于熱河行宮,臨終前授命載垣、端華、肅順等八大臣輔政。咸豐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兩宮皇太后聯合恭親王奕?發(fā)動北京政變,將顧命八大臣一舉擒拿,從此,兩宮皇太后開始垂簾聽政。由于慈安對政治不太感冒,而慈禧則是一個權力欲望很強的女人,所以日常的一些政務就由慈禧來處理,但是這并不代表著慈安只是一個擺設。慈安作為咸豐的中宮皇后,其地位和待遇要遠高于慈禧,慈禧只是沾了兒子同治的光才成為圣母皇太后的。慈安在有些大事上還是很有分寸的,比方說,她支持恭親王奕?搞洋務運動,使同治一朝出現中興之象。慈安還為同治帝選擇了端莊秀麗的皇后阿魯特氏,她還聯合恭親王奕?將慈禧的心腹太監(jiān)安德海誅殺。這些事情都可以看出慈安是一個大智若愚的女人,絕非糊涂之輩。

慈安影視劇照

關于慈安的死因,人們紛紛猜測是慈禧謀害,筆者認為其可能性不大。有這么一種說法,咸豐在臨終前曾留給慈安一份手諭,命慈安監(jiān)視慈禧的舉動,如果慈禧安分守己則已,如果她擅權作威,就直接將其除掉。后來慈安將這份手諭給慈禧看了,并當著慈禧的面燒掉了,所以,沒有把柄的慈禧開始肆無忌憚起來,最終將慈安謀害。這種傳說記載于一些野史筆記當中,不具有權威性。仔細分析,慈禧之前與慈安并無太大的恩怨,只是在為同治選后和誅殺安德海兩件事上兩人有過摩擦,但這也不至于使慈禧做出如此悖逆之事,慈安畢竟是嫡出的太后。根據相關的史料分析,慈安很有可能患的是心腦血管疾病,才會在短短的兩天內斃命,而在此之前,慈安的身體雖然還算不錯,但是也曾有過相關的疾病癥狀記錄。

慈安慈禧影視劇照

不管怎樣,慈安的暴卒受益最大的便是慈禧,從此,大清朝政由兩宮并立變?yōu)榇褥麄人獨裁,慈禧登上權力頂峰的最后一道障礙就這樣消失了。

來源于:清宮史話

3

慈禧垂簾聽政聽的是同治和光緒的政,而慈安垂簾聽政聽的是慈禧的政,高下可見!咸豐駕崩前,慈安和慈禧的敕封分別是皇后和懿貴妃。

慈安太后沒有傳說中的那么虛弱,她一直是慈禧太后頭上掛著的利箭,監(jiān)督和控制慈禧太后的女強人。

地位慈安較高,但弄權是慈禧為主,前期慈禧顧忌慈安不敢太露,那段時間以慈安為尊,直至慈安死后,慈禧才獨攬大權,鋒芒畢露。

4

地位慈安較大,但弄權是慈禧為主,前期慈禧顧忌慈安不敢太露,那段時間以慈安為尊,直至慈安死后,慈禧才獨攬大權,鋒芒畢露。

5

慈安皇太后,畢竟是嫡皇后,母后皇太后,足以碾壓震懾住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也挺苦,慈安太后薨世多年后,慈禧太后還告訴宮廷女官德林,慈安太后?欺負她。事實上,慈安太后是一個有益于國家和人民的女人,只要慈安還活著,她就能限制慈禧太后胡作非為,在慈安太后的一生中,清朝見證了同治和洋務運動的復興,慈安太后?死后,恭親王不能單獨對付慈禧太后,只能任由慈禧太后胡作非為。慈安太后沒有傳說中的那么虛弱,她一直是慈禧太后頭上掛著的利箭,監(jiān)督和控制慈禧太后的女強人。


6

先辛酉政變誅殺顧命八大臣后,恭親王秉政,慈安和慈禧垂簾,三人基本旗鼓相當。


之后對恭親王的罷免與復用必然也有慈安的意思在,否則如果慈安不同意,光憑慈禧不可能動得了奕?。

這時候看其實兩人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我更傾向于兩者平權,慈安略大于慈禧,慈禧于臺前,慈安于臺后。

同治雖是慈禧親生,但卻一直對慈安更為親近,慈安也一直是正宮太后,在實際的地位上其實是優(yōu)于慈禧的。之后同治選后,慈安看中阿魯特氏,慈禧看中富察氏,結果同治還是選了慈安看中的阿魯特氏為皇后。

光緒繼位的問題,首先光緒繼位肯定是慈禧先主張的,因為要從咸豐的兄弟的兒子們中過繼一個繼承皇位的話,對慈禧來說光緒是最好的。而光緒的生母葉赫那拉氏是慈禧的親妹妹,等于這些咸豐的侄子里頭光緒和慈禧是最親的,慈禧既是光緒的伯母又是光緒的姨母。而慈安最后也同意了這一點。

因為對慈安來說也沒有更好的選擇,而后兩宮垂簾一直到光緒七年,慈安去世,慈禧正式開始獨掌大權。


關于慈安之死,官方說是病死的,但也有一說是慈禧毒死的。兩者都有可能。

總結一下辛酉政變到同治在位時,慈安的權力肯定大于慈禧,作為法統(tǒng)地位還是實際情況,都是優(yōu)于慈禧。但兩人共同垂簾時,可以看出這兩個人其實共同利益遠大于分歧,所以兩人會相互合作。

但也沒有絕對的豪強,否則早就弄死對方了。

7

慈安太后

在《清宮遺聞》中記載;“東宮優(yōu)于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西宮優(yōu)于才,而判閱奏章,及召對時咨訪利弊”。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慈安雖然對權力不感興趣,但她的政治才華毫不遜色。慈禧有才干,又有強烈的政治欲望,但最終只能管理一些日常生活上的一些小事而已,大事都輪不到她來管。慈安比較超脫,不喜歡政務,日常事務就放手讓慈禧去做,她樂得輕松自在。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慈禧可以任意而為。在朝政大事上,還得是慈安說了算。因為雖然都是太后,但慈安為嫡,慈禧為庶,在“嫡庶之分”的禮制束縛下,慈禧不敢逾越,凡是遇到朝政大事,她都要征詢慈安的意見,絕不敢擅自主張。時人對慈安和慈禧的評價是各有所長,慈安“優(yōu)于德”,慈禧“優(yōu)于才”。一些日常的事務由慈禧處置,但每遇朝政大事,還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后決定。由此可見,慈安太后大權在握、掌控權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辦法的。在光緒年間任過大清國駐英國大使、回國后先后任過光祿寺、大理寺卿、左副都御使的薛福成,在他的《庸盦筆記》中記到:誅殺陷城失地、臨陣逃脫的兩江總督何桂清,將驕蹇貪淫的勝保下獄賜死,賞給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爵位,皆出自慈安之意。對于東宮太后慈安的德行與行事風格,老百姓多有贊同,當時的民間,甚至出現了“東宮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額手稱頌”的說法。

一、誅殺安德海,朝野稱快。清朝制度:太監(jiān)不得出都門,犯者殺無赦。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監(jiān),他依仗慈禧的寵信,胡作非為,肆無忌憚。朝中大臣,甚至連同治帝都恨他入骨。同治八年(1869)八月,安德海請求慈禧派他到江南置辦龍衣,獲得許可。但他不知收斂,一路招搖,途經山東境內時,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拿獲。丁寶楨迅速將此事上奏朝廷。慈禧有意袒護,慈安“立命誅之”。結果安德海被就地正法。由于慈安的力主其間,安德海才得以伏法,當時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二、立阿魯特氏為皇后。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已經17歲了,到了立后成婚的年齡。慈安看中了淑靜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綺之女阿魯特氏,而慈禧則看中了年輕俏麗、姿性敏慧的鳳秀之女富察氏。兩人各執(zhí)己見,最后決定由同治帝自己決定。結果同治帝采納了慈安的意見,同意立阿魯特氏為皇后。此事表明了慈安在宮中、在同治帝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影響力。同治喜歡阿魯特氏,如果沒有了慈安的意思,很可能就會依慈禧的意思選了別人為皇后。

三、創(chuàng)造“同治中興”。在清代同治帝年間“洋務運動”(史稱同治中興)。在同治年間,慈安才是真正的國母,才是最高統(tǒng)治者,任何大事都必須經過慈安同意后才能實行。沒有個五、六千萬是辦不成的,六千萬對于當時可是天價了,賣了你慈禧你也拿不出這個錢出來。如果慈禧有這么多錢的話,早就拿來給自己修圓明園去了。要想拿到這錢,除非是從國庫里拿,想動國庫銀兩必須經過權力最大的那個人才行那就是慈安,只有慈安才有這個權力開國庫。慈安要是不同意是不能實現“洋務運動”的,所以說能舉辦“洋務運動”是慈安的意思。如果說是慈禧的意思除非是慈安死了,慈禧才有那個權力開國庫,既然慈安沒死專家們沒必要說是慈禧的功勞。還有就是《史書》上和《德齡日記》里都提到慈禧最討厭洋人東西的人,而且是個非常守舊派的人,而“洋務運動”恰恰相反,“洋務運動”乃是向洋人學習反封建的活動,你說這么封建的一個慈禧反對都還來不及,怎會想辦“洋務運動”造船等呢?如果說慈禧不像我們說的那種人,那慈禧為什么會反對光緒帝的《戊戌變法》?她恨透了《戊戌變法》,又怎會贊同舉辦“洋務運動”呢?

事實上不管慈禧同不同意,由慈安說的算。

8

慈禧

9

慈安是個象征性老大,不掌實權,實權在慈禧。

慈安對慈禧唯一的制控就是有先皇遺詔,自從’被慈禧感動’,燒了先皇遺詔,就無足輕重了。

10

個人認為應該是慈禧,因為就算慈安在世則也不過就是個榮國府的賈母角色,而真正掌控實權的則是王熙鳳式的慈禧較為準確一點。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