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概括慈安和慈禧,慈禧垂簾聽政聽的是同治和光緒的政,而慈安垂簾聽政聽的是慈禧的政,高下可見!咸豐駕崩前,慈安和慈禧的敕封分別是皇后和懿貴妃,格局上慈安就比慈禧高。同治時期,盡管兩人都被奉為太后,一個是先帝的正宮皇后,一個是同治的生母,親疏關系看上去慈禧應該母憑子貴,地位更高,實際清朝的皇子除了生母之外都得尊皇后稱為嫡母,而且同治登基時不過才五歲,在那么復雜的政治環(huán)境下他左右不了什么。慈禧在同治時期地位就不如慈安,雖然仗著咸豐的寵幸,經常接觸到奏折、疏議等政事,但咸豐一死就沒人寵著慈禧了。
(皇宮舊照)
慈安的地位高于慈禧的證據很多,因為兩宮太后同時聽政本就是開了先例的,再加上清末的動蕩,所以那段時間的歷史記載、奇聞軼事很多,從其中梳理便可以發(fā)現很多慈安地位高于慈禧的證據,下面簡單的羅列出一些。
(起居注記載諭旨)
1、最為明顯的就是同治時期的諭旨開頭永遠是母后皇太后(慈安)為先,隨后才是圣母皇太后(慈禧)。先后順序長幼尊卑在當時是看的很重的,這是同治沒有獲得權力的表現,也是表明當時的朝廷核心是慈安。不僅僅是這些,就連同治、光緒前期平時各種請安問候,基本上都是先走嫡母母后皇太后,而不是親生的圣母皇太后。
2、在古籍記載中,光緒六年(1880年)的一次祭祀大典上,咸豐的神主牌前方了兩個跪墊,慈安太后先把右邊的跪墊跪了。這是一個禮制問題,古代大多時候左邊是尊位右邊是次位,如重文輕武時文左武右、重男輕女時男左女右,還有就是左祖右廟的建城方式都說明古代尊左。慈安跪了右邊慈禧卻不敢跪左邊,因為慈安之前咸豐還有一個妻子孝德皇后,很早就去世了,但慈安也不知道是確實尊尚這位亡人還是給慈禧這個大活人難堪,總之慈禧只好和大臣、宮女、太監(jiān)一起站著。
3、同治八年(1886年)慈禧太后的手下安德海離開京城,違背太監(jiān)不準私自出京的禮制被人告發(fā),抓了人請示到慈安太后這,慈安的命令是“就地正法”,絲毫不顧及慈禧的面子。
4、慈安的陵寢無論布局還是造價都高于慈禧,并且慈安的墓葬直接連通咸豐的墓葬,慈禧卻只能跟在慈安后面。或許有反駁的認為慈禧死的時候年景不好造價低也可以理解,而且是慈安先死的,慈安可以連接咸豐的墓葬是先來后到。但一個皇后、太后的墓葬怎么會是死了之后修的呢?肯定是慈安還在掌權的時候就定下了的,慈禧因為早期實力不允許,只好默默的接受了。
5、清代這兩個人的畫像服飾也體現出了,《清史稿》輿服志記載皇后和貴妃所用的各種珠飾物的差別。下圖中左邊為慈安像右邊為慈禧像,衣服、帽子看上去差別不大,但領子、朝珠可以看出明顯的差別
(慈安、慈禧畫像)
慈安在史書上留下的確實不如慈禧多,除了辛酉之變以外,她也確實基本上沒留下什么令人深刻的政策。兩宮聽政時期大臣們都是把奏折先提交給慈安、慈禧,再由同治、光緒的名義告示天下,但慈安生性不喜歡政務雜事,大多時候都是慈禧獨攬,但重大的事情都要去征求慈安的意見,這也就是為什么說慈安垂簾聽的是慈禧的政,因此實際上的老大絕對是慈安無疑。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實錄》、《清代起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