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后來評價父親和蔣介石的從政能力時,認為張作霖是“有雄才無大略”,而蔣介石則是“有大略無雄才”,基本符合事實。
張作霖統(tǒng)一東北軍政后,擁兵30萬虎踞關外,袁世凱死后,開始覬覦北洋政府的所謂“中央權力” 。他首先聯(lián)合直系在1920年“直皖戰(zhàn)爭”中搞垮了段祺瑞、徐樹錚的皖系,皖系軍隊土崩瓦解, 段祺瑞下野去天津做了寓公。
搞掉皖系后,張作霖隨即與直系翻臉,1922年爆發(fā)第一次直奉大戰(zhàn), 張作霖大;兩年后奉系卷土重來,第二次直奉大戰(zhàn)中用50萬大洋收買直系第三路軍司令馮玉祥倒戈,成功擊潰直系。但首先回師北京的馮玉祥軟禁曹錕,驅逐溥儀,組建臨時內(nèi)閣,已經(jīng)事實上控制了北京。
吳佩孚僅帶2000人南逃,馮玉祥的“國民軍”則通過大量收編直系殘部,發(fā)展到近10萬人馬,與奉軍入關主力部隊的兵力已經(jīng)不相上下,在北京政權誰當老大的問題上,馮玉祥和張作霖之間的矛盾就凸顯出來了。
張作霖深知自己并非北洋系統(tǒng)出身,為避免一次性樹敵過多,第二次直奉大戰(zhàn)前就狡猾地公開聲稱:只對直系復仇作戰(zhàn),絕不染指北京政權,同時承諾趕走直系后與廣州方面聯(lián)合組建新政府,公推孫中山主政,段祺瑞主軍。
于是1924年11月,張作霖和馮玉祥共同趕到天津段祺瑞寓所,討論戰(zhàn)后利益劃分問題,史稱“天津會議”。張大帥失口否認由段祺瑞主軍的承諾,堅持奉軍大舉入關直逼長江流域,以掃蕩直系殘部,遭到段祺瑞和馮玉祥的聯(lián)合抵制,這兩位清楚,張作霖是要用武力做后盾,建立他來控制的傀儡政權。
段祺瑞是老牌政客,在自己沒有軍事實力的情況下,準確判斷出馮張二人的矛盾與所圖,提出了以京漢鐵路為奉軍和國民軍勢力分界線的方案,在互相的軍事實力還不能一口吃掉對方的情況下, 張作霖和馮玉祥只能暫時接受這一提案,同時一起推舉北洋元老段祺瑞出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執(zhí)政”,概括來說,就是張馮相爭,老段得利。
這是個暫時妥協(xié)的解決方案,張作霖和馮玉祥一方面都自認資歷不足,一方面又可以接受第三方組閣,反正段祺瑞沒有部隊,對他們雙方都構不成威脅。就這樣,段祺瑞第三次出山,組織北京政府,電邀孫中山北上。
當然,沒過多久,馮玉祥就忽悠郭松齡反奉;再沒有多久,惱羞成怒的張作霖所部奉軍就與國民軍兵戎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