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里,慕容復一心想要興復燕國。在真實的歷史中,燕國慕容復要興復的燕國,存在于五胡十六國的歷史階段,由鮮卑族建立。歷史上把當時的燕國,統(tǒng)稱為“慕容氏諸燕”。

鮮卑族的起源,今天已經(jīng)無法知曉。西漢時,鮮卑族就生活在鮮卑山附近,后來又遷徙到今天內(nèi)蒙古西拉木倫河一帶。當時鮮卑族仍是一個非常弱小的存在。除了強大的漢帝國,又有匈奴。

這兩股力量的實力,都比鮮卑強大。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鮮卑都在匈奴跟漢朝之間左右搖擺。直到匈奴在漢朝打擊下,分裂為南、北匈奴兩部分。

南匈奴歸漢朝,北匈奴在漢朝以及鮮卑族聯(lián)合烏桓、丁零等其他草原民族的共同打擊下西撤。鮮卑人開始在草原上占據(jù)一席之地。

跟其他獲得同等地位的游牧民族一樣,鮮卑族在當時草原上極為強大。但是,他們也有草原民族的致命缺陷。

鮮卑族的強大與否,取決于是否能夠團結,或者有一個強大的首領,可以保證內(nèi)部的團結。一旦分裂,鮮卑族的力量就會迅速衰落。而他們跟中原王朝之間的關系,也基本保持較為穩(wěn)定的態(tài)勢。

到了晉朝時,中原內(nèi)亂,后來又被迫南遷。很多游牧民族趁機南下,鮮卑族也在其中。鮮卑族在這以后,一共建立了七個小國家。正是在這個階段,鮮卑族慕容氏建立起慕容復想要復興的燕國。

他們屬于鮮卑族的一個部族。其實,當時慕容氏建立的燕國有很多個。最開始建立的是前燕,這個燕國疆域面積有79萬平方公里,一共存在了34年。

前燕以后,又分別存在西燕跟后燕。這兩個都是鮮卑族慕容氏建立的。但是,西燕存在十年后,被后燕吞并。后燕又在北魏的進攻下,又分出了一個南燕。

這是一個非常混亂的關系。而且,北魏政權的建立者,其實也是鮮卑族,只是他們跟慕容氏屬于不同部族。

而后燕存在23年后,又發(fā)生了一場奪權,又變成了北燕。這個北燕,其實也不算鮮卑慕容氏建立的。因為奪權的時候,并非慕容氏的宗室,而是后燕末代皇帝的養(yǎng)子。

北燕雖然存在了29年,但疆域面積極小,只有8.9萬平方公里。在鮮卑族慕容氏的最后階段,就有南燕跟北燕的區(qū)別。這兩個國家都不大,最后相繼滅亡。因為地理位置關系,北燕被北魏吞并,南燕被東晉吞并。

慕容復的鮮卑族慕容氏建立燕國,在這個階段,基本就告一段落了。但是,慕容氏的消亡,并不代表,鮮卑族的消失。別忘了,北魏就是由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

跟燕國不同,北魏懂得吸納其他民族的優(yōu)點,融入己身。北魏的語言、服飾、乃至官制,朝廷典禮,都變化很多。

而且,很重要的一點在于,北魏皇帝還修建孔廟祭孔。對于鮮卑族而言,這個舉動影響極大。當時中國也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

北魏的這個做法,確實可以幫助鮮卑族在亂世中生存,并建立一番基業(yè)。但是,這對于鮮卑族后來的命運,起到很大影響。

北魏后來因為內(nèi)部腐敗,再加上外部勢力的打壓,也滅亡了。在北魏的基礎上,鮮卑族又建立北周王朝。此時的北周皇帝,都是漢化后的鮮卑族,連姓氏都改為宇文氏。

北周存在僅24年,總體卻比較強大。人口數(shù)量最多時,達到三千萬,疆域面積也突破270萬平方公里。

北周的滅亡,又為后來隋朝定下基礎。而在中國這個歷史階段,進入隋唐王朝的大統(tǒng)一時期。這都是非常繁盛的時代,不過鮮卑族卻沒有機會再次建立政權。

鮮卑族南下建立王朝后,北方草原先后出現(xiàn)了柔然、突厥兩大游牧民族。它們的實力都非常強大。鮮卑族根本就沒有回到草原的機會。以他們當時的狀態(tài),回去也討不到好處。

中原王朝這邊,隋唐王朝的先后崛起,連突厥人都不是對手。鮮卑族就沒戲了。鮮卑族此時漢化程度又非常高。即便沒有建立王朝,也可以通過融入其他民族,獲得生存空間。

其實,這也是很多草原民族的結果。他們通過融入其他民族,繼續(xù)繁衍生息。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最佳貢獻者
2

鮮卑的消亡史,要從它的結構來說。

其實嚴格意義上將,鮮卑不算一個民族,它是由多個北方民族組成的。

鮮卑族很早就已經(jīng)組建了政權,五胡十六國時期,由鮮卑族建立的政權就有8個之多。

《天龍八部》里的那個慕容復要復的國家就是其中的前燕政權。

公元370年,前燕被前秦所滅,淝水之戰(zhàn),讓被前秦統(tǒng)一的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慕容氏組建了后燕和西燕,西燕被后燕所滅。

386年,拓跋氏建立了北魏,在公元439年統(tǒng)一了整個北方,后來在534年,宇文氏和高氏分別扶植了東魏和西魏。

公元557年,宇文覺組建北周,這是鮮卑族的最后一個朝代,而后楊堅取代了北周,建立了隋帝國。

漢人楊堅建立的隋朝,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王朝,漢文化再次占據(jù)了主導地位,讓鮮卑人開始快速融入漢族。

到了唐朝,本身有著一定鮮卑血統(tǒng)的李氏皇族,讓鮮卑再次加快了與漢的融合,最終完全融入了漢族,成為了其中的一部分。

鮮卑文化并沒有“消失”,而是融入到了漢文明,流傳至今。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3

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起源于東胡族,分布在中國北方。秦漢之際,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打敗,分為兩部。分別退保烏桓山和鮮卑山,均以山名作為族名,形成烏桓族和鮮卑族,受匈奴奴役。

鮮卑的崛起,原因有三:

1.作為游牧民族,鮮卑人既有游牧民族自身的優(yōu)勢。戰(zhàn)斗力強,擅長騎射弓箭,這是他們的優(yōu)勢。當一個強大的人物出現(xiàn)在內(nèi)部時,這個部落可以憑借這個人的力量暫時統(tǒng)一起來。鮮卑的強大人物,先有慕容燕氏,后有拓跋部。

2.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陷入混亂時期,政權更迭,國家林立,民族矛盾空前激化。鮮卑族乘機占領地盤,建立了自己的政權。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并在439年統(tǒng)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3.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漢化政策使鮮卑族接受了漢民族先進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促進了民族融合和本民族的發(fā)展。

鮮卑的消亡,原因有四:

1.做為游牧民族,不團結和容易分裂是他們的缺點。鮮卑民族的情況就是這樣。他們從東漢開始統(tǒng)一,后來分裂,再次合體,然后分裂。中間不斷經(jīng)歷了這個循環(huán)。國家的分分合合,對于老百姓和一個民族來說,都是災難。

2.人口的枯竭。戰(zhàn)亂,饑荒,加上民族矛盾,鮮卑族的人口不斷減少。

3.漢化政策,一方面促進了民族融合,但也增加了弱小民族被先進民族同化的風險。

4.楊堅和強大的隋政權的建立。581年楊堅滅北周,583年滅北齊,鮮卑政權徹底被消滅。

由此,到了隋唐時期,鮮卑作為民族實體和政權實體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漸消亡。僅剩的一支在青海、甘肅一帶,由鮮卑慕容部分化出來的吐谷渾政權,663年也被吐蕃吞并。




4

與其說鮮卑族的消除,不如說與漢族融合,在孝文帝改革時期,鮮卑族,與漢族通婚,學習漢族禮儀文化,穿漢服,完全沒有保留的學習漢族的一切,導致了鮮卑族完全的與漢族融合,其實也告訴我們,并不能毫無保留的學習其他文化,應該學習其他國家優(yōu)秀的文化為自己所用,所以我們現(xiàn)在要避免犯民族虛無主義。

5

雖然鮮卑貴族后來經(jīng)歷了多次內(nèi)部變革,但文化的種子已經(jīng)播下。到了隋唐時期,鮮卑人與其他民族融合的趨勢已經(jīng)不可阻擋。此外,鮮卑人還沒有建立起一個由他們自己國家主導的政權。時至今日,鮮卑人自然與其他民族融合,成為彼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說,鮮卑族沒有消失,只是被漢化了而已。

6

被漢族融合了

7

鮮卑族是古代重要少數(shù)民族,他們永久性的改變中國歷史的走向。

對于鮮卑的記載很早就有了,在戰(zhàn)國時期,大詩人屈原在《楚辭-大招》提到小腰秀頸,這若鮮卑只。說女人的腰細得就像是鮮卑人!秶Z》記載周成王曾經(jīng)在歧陽與諸侯會盟,就有來自東夷部落的鮮卑人,說明至少在公元前1000年,鮮卑這個族群就已經(jīng)存在。

近現(xiàn)代則有人認為他們可能來源通古斯部落,來自大興安嶺以北的某個地方,雖然鮮卑人的具體身份并不明確,但是他們對中國歷史的巨大影響卻是板上釘釘?shù)。鮮卑的崛起首先要追溯到匈奴的衰落,東漢竇憲徹底打垮北匈奴,匈奴西遷。而其中聯(lián)合的各個部落里就有鮮卑,而在東漢末年呢,曹操擊敗之后東胡烏桓部,鮮卑就借這個機會順勢崛起,逐漸成為了漠北地區(qū)的霸主。


在西晉末年,中原王朝在經(jīng)過八王之亂之后元氣大傷,。這個時候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了中原,并先后建立十六國,其中有7個是鮮卑人建立的。南北朝中北朝五個政權有四個是鮮卑族政權。除此之外一直到唐朝,中國境內(nèi)都還有些被人所建立吐谷渾政權存在。

在中國歷史上名氣更大的是他的幾個部族拓跋鮮卑,慕容鮮卑,宇文鮮卑等等,最徹底漢化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

開鑿于北魏的云岡石窟

北魏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由皇族牽頭,公開政令形式禁止使用本民族形式和語言,以漢化為最終目標的朝代。不過這也不意味著鮮卑人全都融入了漢族,當時一些留在北方游牧地區(qū)沒有部落,后來也演變或者融入了其他一些北方民族如錫伯族,以及蒙古族等等。也有可能融入了西南和西北地區(qū)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之中,比如藏族和土族。

錫伯族男女服裝

雖然早就不存在了,我們也還是能看到一些和鮮卑有一些關聯(lián)的名詞或者文化符號,西伯利亞很有可能就來自于鮮卑。除此之外呢,其實就是很多復姓。比如北魏皇族宇文氏,一門三皇后獨孤氏,第一賢后長孫氏,名氣最大的門神尉遲敬德都是鮮卑后裔。

而且很多武俠小說里的人物就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了,比如天龍八部里的慕容復,又比如神雕俠侶里的獨孤求敗。另外像錫伯族這樣與鮮卑關系密切的少數(shù)民族,其實也可以算是現(xiàn)代的印記,所以鮮卑并未消失只是另一個方式生活在你我中間。

8

確切的說,鮮卑族并沒有消失。一個民族在特定的時期有特定的稱謂。如果你穿越到宋朝,你跟當時的人說你是漢族的話,那人一定懵逼圈兒!因為在宋代是沒有漢族這個稱謂的!歷史上的鮮卑族大部分融入到漢族跟其他少數(shù)民族中。畢竟歷史上鮮卑族有大規(guī)模主動融入漢族的記載。如果說還有保持其民族特色而沒融合入其他民族的也已經(jīng)換了族名!這些民族可能要在東北地區(qū)找了!據(jù)說現(xiàn)在的錫伯族就是以前鮮卑族的后裔!

9

鄭和下西洋,出動戰(zhàn)船幾十艘,水兵(海軍陸戰(zhàn)隊)九個旅的兵力,巡洋一趟無敵手,再下洋巡到非洲還無敵手,以后就順便海上貿(mào)易。幾十年以后,歐洲哥倫布他們幾條小船巡海(尋找探索)。中國的海軍在十五世紀時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是一家獨大,如果中國有侵略擴張的野心,那么中國人就會去西半球與親人黃種人印第安人會合,歐洲的哥倫布他們就出不了海,歐洲就會成為中國的殖民地,整個地球都是中國人的天下。可惜了,歷史是不能如果或假使的?上Я,黃種人的中國人痛失全球。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