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兔哥哨位談談個人看法:首先定一個個人的觀點,按照題目所說的,我認為并不嚴謹,嘉慶皇帝的時代處于一個清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時代,算是一個節(jié)點吧。不過嘉慶皇帝有點被“碰瓷”,嘉慶皇帝上承“勵精圖治、開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奮武”的“康乾盛世”,下啟鴉片戰(zhàn)爭、南京簽約、聯(lián)軍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這是嘉慶皇帝所處的時間段。難道大清朝是從嘉慶皇帝給敗家的嗎?顯然不是,嘉慶皇帝最大的問題就是兩字“平庸”,他的前輩們太厲害了,嘉慶皇帝上面三位大佬依次是乾隆、雍正、康熙,他們的光環(huán)太亮鮮了,不過,要說從嘉慶開始和西方漸行漸遠,那是因為人家西方早就把大清朝的底細摸透了,準備武力奪取了。

這個世界上東西方代表大清朝還是有一席之地的,可以說是代表了東方世界,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一極,不過,大清朝有一個特點,就是眼光短,總是覺得自己很不得了,眼光不去看看世界,但是,西方則不同了,早就把眼光盯住了東方的核心,大清朝。西方首先進入清朝,其中主要是以傳教士,使團的形式進入清朝,在康乾盛世確實是和西方交往興盛。但是,要看到這種交流是西方主動,而清朝被動的,其根源在于大清朝過于自戀,總是秉承外來者的朝貢禮制,堂堂的大清帝國豈能主動去拜訪它人。大清朝和西方的交流并不對等,嚴謹?shù)恼f是西方更主動,西方比時正在興起殖民它國的浪潮,因此來說,西方進入清朝有看看大清朝底細的意思,而大清朝卻并沒有看出這個苗頭,嚴謹?shù)恼f是大清朝缺乏了解世界發(fā)展的眼光,也缺乏防人之心。而這個落后的思想并非是從嘉慶皇帝開始,而是在乾隆皇帝時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端倪。

西方進入清朝的傳教士,使團長期住在京城,并且深入各地,了解大清朝的經(jīng)濟、軍事、政治、民生、文化等等,把大清朝的底細摸透了,知道了大清朝強大的外表下面的隱藏的弱勢。簡單說,西方的傳教士、使團等就是西方殖民大清朝的先驅(qū)者,或者是刺探情報的,也就是大清朝所說的“坐探”。嘉慶皇帝前的幾位大佬皇帝時期,西方從清朝獲得的情報要遠遠超過清朝對西方的了解,此時,清朝對西方世界依然是一知半解,而且沒有任何防范意識,更談不上有什么差距了。不過,此時的清朝確實是開始向西方學習了,這種學習是被迫的,也是盲從的,即便是在乾隆皇帝以及之前,清朝強大的表像背后則隱藏著很深的民族矛盾,京城的景象和民間截然不同。18世紀的康雍乾盛世,貌似太平輝煌的外表下面則是正在滑向衰世凄涼的階段。只可惜,當時沒有人認識到這一點,有認識到的也不敢說出來。

清朝即便是康乾盛世期間,也不過是自我欣賞,甚至是連明朝時期的大航海時代都放棄了,缺乏海洋拓展能力,完全是閉關(guān)鎖國了,而西方則找到了殖民大清朝的思路,那就是“擒賊先擒王”,因為大清朝的皇帝主導一切,皇帝倒了,大清朝也是滅亡了,因此,后來的鴉片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都是直接進攻京城。嘉慶皇帝確實“平庸”,但是他是一個“平庸”的好皇帝,老實巴交的尊詢前輩,雖然勵精圖治的改革,但底子就這樣了,乾隆皇帝留下的一個爛攤子豈是嘉慶皇帝這個”平庸者”所能改變。西方此時正在摩拳擦掌,嘉慶皇帝和西方漸行漸遠也好,走的越來越近也罷又又什么用呢?關(guān)鍵是狼要來了,卻沒有意識到,更沒有準備好打狼的工具,一切都是被動應對。

嘉慶皇帝是反對鴉片流入的,也維護主權(quán),也閉關(guān)鎖國,但是,嘉慶皇帝的平庸更多的是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凄涼,并不是嘉慶皇帝無能,而是一個歷史的必然,從乾隆晚期就已經(jīng)無法控制清朝的衰落了,而嘉慶在位只有二十五年,實際上只執(zhí)政21年,清朝約100年的矛盾沉積是嘉慶無法改變的。而嘉慶繼位時國庫空虛,腐敗嚴重,矛盾加劇,在位時“白蓮教”起義波及廣泛,嘉慶皇帝和白蓮教打了九年,損失慘重。因此,嘉慶皇帝這一輩真正是處于一個歷史節(jié)點,清朝閉關(guān)鎖國在乾隆和嘉慶這兩代最嚴重,但是把一切都推給嘉慶無疑是不公平的,嘉慶不是康熙,也不是雍正,所以他平庸,但他并非是無為,而是外部局勢變了,而內(nèi)部并不知曉。嘉慶的閉關(guān)鎖國是傳承于乾隆皇帝,嘉慶也想改革,只不過是沒有能力改變,因此,不能說從嘉慶皇帝開始和西方漸行漸遠。

(以上是兔哥哨位個人觀點。,歡迎關(guān)注兔哥哨位,歡迎探討評論,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最佳貢獻者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