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5年7月26日,唐寧街10號內的丘吉爾擠出了兩滴憋屈的眼淚,他率領的保守黨攜二戰(zhàn)勝利的巨大聲望,居然在下議院選舉中輸了。而且輸?shù)钠鄾雎淦牵?13對393的巨大劣勢讓工黨直接獲得了半數(shù)以上議員席位,黨魁克萊門特·艾德禮直接成為英國首相,丘吉爾這個功勛戰(zhàn)爭首相居然沒能連任,東邊的斯大林一定會連牙都笑歪的。

在說明丘吉爾為啥輸?shù)倪@么憋屈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這幫英國佬到底是什么選舉的。英國是君主立憲國家,皇帝是虛君不提,他們管理國事的是內閣,而內閣是由首相任命的。換句話說,在英國真正掌握國家權力的其實是首相。

那么首相又是如何產生的呢?答曰選舉,但是不是直接選首相,而是選下議院議員,全英國一共分成659個選區(qū),下議院就有659個議員。在選舉中獲得半數(shù)以上議員席位的政黨,國王就會把他們的黨魁立為首相。如果下議院多數(shù)席位的政黨未能超過半數(shù)席位,那么就需要組建“懸浮議會”,也就是與少數(shù)席位政黨聯(lián)合執(zhí)政。

這樣的選舉制度決定英國的首相必然與所在政黨休戚相關,首相個人再牛,政黨敗選一樣什么都不是。丘吉爾最大的問題就在于,自己作死加上身邊一群豬隊友。作為戰(zhàn)時不限任期首相的所在政黨,保守黨在二戰(zhàn)期間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抓軍事和外交權利上,內政權利幾乎是保守黨自己全部放棄掉。保守黨放棄,工黨自然進入,所以在戰(zhàn)時與民眾結合最緊密的反而是工黨,也因此工黨快速的壯大,到1945年選舉前,工黨已經有260余萬黨員加800余萬會員。

其實我們看這次選舉時間會發(fā)現(xiàn),那時二戰(zhàn)并沒有打完,日本還沒被原子彈轟過。并不能算是戰(zhàn)爭結束,戰(zhàn)時首相丘吉爾沒有義務進行選舉。工黨在這時發(fā)起對丘吉爾的不信任投票,要求解散戰(zhàn)時內閣,重新選舉。這時候丘吉爾有足夠的理由拒絕,戰(zhàn)爭并沒有完全結束,可這時的丘吉爾開始作死,他同意了。在保守黨還沒有完全準備好選舉的局面下選舉,他本身就失了先手。

而后就是一群豬隊友的神助攻,保守黨的競選口號是“選擇國民領袖,幫他完成歷史使命”,死命的打丘吉爾這張牌,并且還準備進行“又一場巨大而恐怖的戰(zhàn)爭”。打仗打的蕭條不堪的英國民眾真的已經厭倦了歷史使命,他們只希望好好的生活下去,歷史使命什么的先讓我吃飽面包再說好嗎?而工黨則理智很多,他們的口號是“讓我們面向未來”,并推出了非常細致的戰(zhàn)后恢復計劃。后果還用說嗎?保守黨這次選舉主張可以說是從1918年到2018年最失敗的一次。

到了喜聞樂見的兩黨互噴環(huán)節(jié),保守黨的豬隊友們又失一局。他們居然和我國網絡噴子一樣低劣,唯一拿的出來的手段就是給工黨扣大帽子。不停的噴工黨是“蓋世太保”“極權主義者”,宣稱“工黨上臺是對英國人民榮譽與自由的挑釁”。大家在論壇里看帖子會不會非常厭煩那種沒論據(jù)、沒資料,就會給別人扣“漢奸”“精日”帽子的二貨?英國人當時大抵和我們看帖子時的心情是一樣的。反觀工黨就狡猾很多,他們把保守黨執(zhí)政期間造成的國家損失全給列了出來,然后不評價。高下立判,保守黨這時選舉失敗已經是必然的。

可是這群二貨居然還覺得自己勝券在握,坐等開票當選,工黨則深入選區(qū),坐著一輛破汽車一個城市又一個城市的演講。好了,一邊是傲慢固執(zhí)的精英代表,一邊是務實親民的草根代表,換成你是英國人你會選誰?

就這樣,丘吉爾同志悲劇了,三巨頭死了一個,丟官一個,剩下個斯大林笑的猥瑣無比?偨Y起來,丘吉爾的敗選很簡單,巨大聲望沒有轉化成實際的收益。英國這種老牌選舉國家里,誰展示精英形象誰倒霉,誰展示親民形象誰贏,看看特朗普和希拉里的選舉就明白這個道理了。

最佳貢獻者
2

我是雪上長留馬行處,見字如見面。

溫斯頓.丘吉爾(1874年——1965年)在二戰(zhàn)時出任英國首相(1940年一1945年),他領導英國人民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勝利,是雅爾塔會議三巨頭之一。

丘吉爾1900年10月從政,代表英國保守黨當選議員,1910年出任內政部長,一戰(zhàn)時曾辭職親赴法國前線參加戰(zhàn)斗,一戰(zhàn)后,在1918年11月的大選后,在內閣內兼任陸軍大臣和空軍大臣兩項職務,1924年出任財政大臣,1929年后,英國工黨執(zhí)政,這期間是丘吉爾政治生涯的低潮期。

1939年9月1日二戰(zhàn)爆發(fā)后的數(shù)小時,當時的首相張伯倫邀請他加入戰(zhàn)時內閣,邱吉爾被任命為海軍大臣,由于戰(zhàn)事不順利,下議院對張伯倫政府提出不信任動議案,1940年5月8日,張伯倫向國王提呈辭職,并建議由丘吉爾組閣。

1940年5月13日,丘吉爾正式出任英國首相,領導英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法西斯戰(zhàn)爭,1945年5月7日,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德國戰(zhàn)敗后,英國的戰(zhàn)時內閣解散,邱吉爾辭職,并重新大選。

剛打完二戰(zhàn)的丘吉爾威望特別高,人們的呼聲也高,本來他當選首相是十拿九穩(wěn)的,他自己也是這樣認為,他考慮的不僅僅是眼前戰(zhàn)后重建的問題,更是大英帝國的未來,他在演說中制定了未來的施政主張,要維護日不落帝國在世界的地位,建立強大的殖民地,并成為世界強國。

再看競爭對手工黨領袖艾德禮,行事卻低調的多,他和妻子坐著舊汽車走遍每一座城市,慰問貧困家庭,提出要重建家園,讓人民生活幸福,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不讓戰(zhàn)爭再次重演。

此時的英國人民被戰(zhàn)爭搞的傷痕累累,早以厭惡了戰(zhàn)爭,如果丘吉爾當選,仍然免不了當兵打仗,可人民并不關心英國在世界的地位,只想安安穩(wěn)穩(wěn)過日子,而艾德禮的理念,正符合人民的想法,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民眾拋棄了丘吉爾,選擇了更符合民眾利益的艾德禮,最終工黨在大選中贏得393席,遠遠高出保守黨的197席,艾德禮當選首相。

謝謝閱讀

3

有個段子,說二戰(zhàn)結束后,國家英雄丘吉爾競選連任首相,竟然失敗了,斯大林嘲笑丘吉爾,說你保衛(wèi)了人民打贏了戰(zhàn)爭,卻被人民罷免了,看看我,誰敢罷免我;而丘吉爾淡淡地說,我就是保衛(wèi)我的人民擁有罷免我的權利。

丘吉爾。

是的,1945年7月5日英國大選,對手艾德禮所在的工黨獲得了393票,丘吉爾的保守黨只獲得了197票,連同追隨者算在內,最后也才213票,有人說當時海外駐軍的票數(shù)未統(tǒng)計,其實海外的加上也趕不上工黨的票數(shù),只是找個借口罷了,而且丘吉爾的兒子倫道夫、他女婿桑茲,還有一些親信大臣,全部落選。

有人說英國人忘恩負義,這是偏激的,治理國家不是過家家,英國人是很明智的,反而丘吉爾還活在戰(zhàn)爭中,儼然一個人民心中的戰(zhàn)爭英雄,所以他開著豪車,帶著家人,在全國各地去旅行演講,所到之處都是提前設計好的大幅宣傳,自我標榜,演講內容充滿戰(zhàn)斗,甚至希望人們像反德一樣再次策動反蘇戰(zhàn)爭,開玩笑時都說,沒有戰(zhàn)爭,我感到孤獨。

圖為艾德禮。

其實丘吉爾的這番做法才是開了歷史倒車,沒人希望有戰(zhàn)爭,二戰(zhàn)的結束,英國滿目瘡痍,人們迫切希望恢復生活,此時再大談戰(zhàn)爭,只會引起反感,有街上的采訪說,丘吉爾從不了解百姓,他沒坐過公交車,沒做過地鐵,只知道陶醉在歡呼聲中。相反,工黨的艾德禮和夫人則開著一輛很舊的汽車,深入群眾身邊,舉止文明禮貌,只問困難,傾聽民眾意見,大談如何建設國家,如何恢復和改革百姓的住宅、醫(yī)療、保險等。

晚年的丘吉爾。

所以,英國人是很清醒的,丘吉爾是得意忘形的,再者,艾德禮是個經驗相當豐富的政客,如何哄好選民那一套,他揣摩的非常透徹,當丘吉爾如夢中驚醒一般時,已太晚,1950年再一次的內閣大選,丘吉爾吸取了上次的教訓,主要宣傳他的工業(yè)計劃,為民謀福利,希望國際和平,同蘇聯(lián)友好等來爭取民心,果然,以321票對295票,丘吉爾再度擔任首相。

4

一.戰(zhàn)爭時期的領導能力超強

并不能說明建設國家的能力

必定也超強

邱氏不顧年事已高

殫精竭慮統(tǒng)領英國軍民

與盟友齊心協(xié)力

戰(zhàn)勝了兇惡的法西斯陣營

一些英國公民

希望丘氏該歇歇了

二.英國深受古雅典民主思潮的影響

古雅典時

對擁有重兵的將領

嚴格提防一家獨大

若將領贏得重大勝利后

往往對該將領

給予足夠的經濟利益

流放它邦

三.丘氏自認為十拿九穩(wěn)贏得選舉

從而使丘氏所在的保守黨輕視選舉的宣傳活動

工黨擇機用大力

開展選舉活動

故,多重因素

致使丘吉爾贏了戰(zhàn)爭

輸了選舉

#凌遠長著#

5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好吧不得不承認這是個很嚴肅的話題,但老梁還是憋不住想笑。你可以想象一下,可憐的丘吉爾端著紅酒,嘴巴里嚼著雪茄蹲在浴缸里,暖暖的大太陽透過朦朧的玻璃,照在身上很愜意的樣子,但當他自己居然落敗了的消息,是一副什么樣子?錯愕?憤怒?驚喜?

說道這里,估計有人跳出來:“你個癟犢子老梁,別侮辱偉人!”

侮辱?沒有,一丁點意思都沒有,反而我很佩服這家伙。所以咱在這里,就先從二戰(zhàn)開始講講丘吉爾如何獲得威望,然后再來解決題主的問題。

二戰(zhàn)中的丘吉爾

想當年,整個歐洲在小胡子希特勒的閃電戰(zhàn)之下,都在戰(zhàn)栗,號稱世界第二的高盧雄雞法國佬,德國佬僅僅用了三十九天的時間,就將他按在地上摩擦。上演了一出有名的大撤退——敦刻爾克大撤退。

約翰牛家里的小牛牛,聽到這個消息,都崩潰了,惶恐席卷了整個英國的地界。早在這大撤退之前,丘吉爾一腳踹開了軟腳蝦張伯倫,把首相的帽子拿過來,扣腦袋上,叼著雪茄煙就組建了戰(zhàn)時臨時政府。

丘吉爾瞅著人心的浮動,擼起袖子,拍著腦殼明確表示要和德國佬對著干。

小胡子希特勒的吐沫星子都飛過了英吉利海峽,可丘吉爾根本就不吊,瞪著大眼珠子:“爺們耗死你,有本事你飛過來!你不過來都是那俺的那個啥!”捎帶著還豎起了手指頭,在小胡子的希特的面前晃悠!

小胡子絕對不接受挑逗,怒了的小胡子用海軍封鎖了英國,接著開著飛機搞轟炸,把個倫敦炸了個稀巴爛,房子沒了,土地都變成了坑。

倔脾氣的丘吉爾,摸著落了灰的大腦殼,又點亮了雪茄煙:“刺激,有本事你再來一次,爺們不怕!”

就是這么硬朗的作風,給約翰牛家的小牛牛們打了一次又一次強心劑,這才讓英國撐到了二戰(zhàn)結束,以勝利國的姿態(tài)蹲在了談判桌上,成為了世界三巨頭之一。

2002年的時候,英國搞了一個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活動,丘吉爾蹲在榜首的位置上,沒人能撼動得了他。

就是這么個人,有威望,有資歷,那咋就在二戰(zhàn)即將結束的時候,英國家里的小牛牛通過選票將這位給踹了下去呢?難道他們不希望丘吉爾帶領他們再走一次輝煌?

原因

這首先,咱就得從英國的政治制度走起。

大家伙都知道,英國這地分上議院和下議院。當然不論是上議院還是下議院他們都很有特點,一幫人一開會,吵吵吵吵開了掛的互懟,就像哪菜市場似的十分的熱鬧。

而上議院又被外人稱為貴族院,您聽這名字就應該了解這是一個通過世襲或者腦袋上扣著爵位,年齡都在六十歲開外的人組成,當然咱通俗一點,可以把這地方看成一個退休人員的養(yǎng)老基地也成。當然這貴族院之后進行了改革,但這改革和咱今天的話題無關,所以老梁也不細說了。

而下議院是通過約翰牛家的小牛牛共同努力,普選產生的,所以一個政黨想要上臺,必須在下議院選舉中占多數(shù),這才能上臺。

丘吉爾的苦惱就出在了下議院。二戰(zhàn)爆發(fā),英國整個國家執(zhí)行的是“競選休戰(zhàn)”,也就是說競選選政府這事扔了,按照精英層的內定出來。而丘吉爾在二戰(zhàn)期間就是通過內定定出來的,這個時候,眼瞅這二戰(zhàn)要結束了,英國在工黨的推動下,內部呼吁通過選舉產生新一屆的政府,一浪高過一浪。

丘吉爾對于這樣的呼聲很高興:“好!你們先選著,我先和斯大林以及羅斯福開個會,會后我瞅結果!”

丘吉爾同意了,保守黨一幫子大佬也同意了,畢竟丘吉爾是帶著小牛牛們走出困境第一人,這么大的光環(huán)套頭上,放個人上去,都感覺想不獲勝都難。

英國人總是這么自信,不然現(xiàn)在的脫歐,咋就能鬧成了國際笑話了。這話有點遠了,咱接著上邊往下聊。

可結果一出來213對393,以大比分的落差居然落選了,落選了!就連軍隊里的大頭兵都投了反對票。

丘吉爾和另外倆巨頭在雅爾塔的皇宮里開會,三人商量德國問題,波蘭問題等等一系列問題,會議準備開十二天,這都已經過了八天了,第九天頭上,丘吉爾接到了消息,沒轍了,丘吉爾拍拍屁股走了,英國方面換人,倆巨頭和一個陌生人繼續(xù)開會。三巨頭缺了一個,這整的!這結果把個斯大林笑的嘴都歪了,這都叫啥事呢。

丘吉爾的落選,和當時的環(huán)境有關,當時的英國人在二戰(zhàn)中的承受能力已經到了極限,大家伙眼瞅這戰(zhàn)爭就要結束了,都想蹲在家里溫暖的被窩,過幾天沒有炸彈的日子。

可丘吉爾發(fā)表的演講中,居然還在鼓動戰(zhàn)爭,通過戰(zhàn)爭來獲取更多的利益,并且還主張扶持戰(zhàn)后的德國用來對抗老毛子。

這都是什么事!還打!被炸了那么多天,死了那么的人,你看不見!這還幫助德國佬?瞎呀?

反過來看看,工黨的政策,保護工人的利益,保證普通人的就業(yè),讓每個人有牛奶喝,有面包吃。而且這些措施,在二戰(zhàn)期間工黨也是這么做的,這都親民啊,所以啊英國小牛牛們一股腦用手中的選票,一腳將丘吉爾踹了下來。

嚴格的說來丘吉爾是個優(yōu)秀的軍人,不是個優(yōu)秀的政客。所以他的失敗那是難免的!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里,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6

威望高,是在其他反法西斯國家人民印象中有些高。邱吉爾拒絕德國議和,掏空家底與德國作戰(zhàn)導致英國海外殖民地全部丟失,打敗德國,蘇聯(lián)成了贏家。歐洲國家的威脅來自蘇聯(lián),邱吉爾等于間接幫助蘇聯(lián)復興,如果與德國議和,英國全力經營海外殖民地,蘇聯(lián)能否成為贏家還是一個問題,英國海外殖民地不會丟光肯定沒有問題。邱吉爾沒有深謀遠慮目光短淺是導致英國淪落的最大原因,邱吉爾大選失敗,遭到英國人民拋棄就是證明。

7

二戰(zhàn)爆發(fā)后,丘吉爾臨危受命,擔任英國戰(zhàn)時首相。1940年5月13日,丘吉爾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議院會議,發(fā)表了著名的講話:“我沒有別的,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獻給大家。你們問:我們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個詞來答復: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無論多么恐怖也要爭取勝利,無論道路多么遙遠艱難,也要爭取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無法生存!

在戰(zhàn)時,丘吉爾以鋼鐵般的意志繼續(xù)帶領英國人民戰(zhàn)斗,他曾下令撤出在法的英軍,代號為“發(fā)電機計劃”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開始。在短短的8天中,被圍困在敦刻爾克周圍一小塊地區(qū)的盟軍奇跡般地撤出33萬多人,堪稱奇跡。他還促成了美國國會通過了租賃法案,從而使英國獲得了大量的軍火援助。在德國向蘇聯(lián)宣戰(zhàn),他放棄了之前對蘇聯(lián)的敵意,聯(lián)合蘇聯(lián)一起抗擊德國法西斯,并且聯(lián)合美國簽署《大西洋憲章》,向蘇聯(lián)提供援助。隨后,他又出席了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開羅會議,與羅斯福、斯大林等領導人多次會面,商討戰(zhàn)后世界局勢。

1945年5月7日,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次日丘吉爾向英國人民宣告,英國已經贏得了對德戰(zhàn)爭的勝利。二戰(zhàn)后,戰(zhàn)時內閣也必須解散。丘吉爾被迫辭職,并舉行大選。原本信心滿滿、認為憑借丘吉爾在戰(zhàn)爭中的功勞定能順利當選的保守黨,卻在大選中慘敗,丘吉爾本人雖然當選議員,但是保守黨只獲得了197席,而工黨卻贏得393席,得以組閣,工黨領袖克萊門特·艾德禮當選首相。真是萬萬沒有想到,帶領英國人民走向勝利的丘吉爾卻被拋棄了。

面對這個結果,丘吉爾后來引用古希臘作家普魯塔克的話說:“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志!睂嶋H上,關于丘吉爾在這次大選中慘敗,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在戰(zhàn)時,丘吉爾所在的保守黨將所有的重點放在了軍事和外交上,忽視了民生,給了工黨機會,工黨乘機做大,在選舉中獲得更多的席位。按照規(guī)定,獲得席位最多的黨派的黨魁,即為首相。由于丘吉爾所在保守黨的失利,丘吉爾也一起跟著吃瓜落兒。

第二個原因是丘吉爾這個鐵血首相,讓英國人民是又愛又恨。丘吉爾以鐵血著稱,它曾對國內的工人罷工一直都采用強硬手段,武力鎮(zhèn)壓,毫不手軟,被世人指責。在戰(zhàn)時,英國需要像丘吉爾這樣的一個鐵血首相,帶領英國走向勝利。但是在戰(zhàn)后,英國經濟蕭條,人們厭倦了戰(zhàn)爭,需要休養(yǎng)生息。而很多人把丘吉爾看成戰(zhàn)爭販子,他們不再需要丘吉爾這個鐵血首相。因此,英國人民果斷地拋棄了保守黨以及丘吉爾。

總之,丘吉爾在二戰(zhàn)后大選中的慘敗雖然是出乎意料,但是又在情理之中的,并非是偶然的結果。各位,你們認為呢?緊接著冷戰(zhàn)開始了,丘吉爾的時代又來了,1951年的大選中,保守黨重奪政權,丘吉爾再度出任首相。

8

二戰(zhàn)爆發(fā)以后,丘吉爾臨危受命擔任英國首相,抗擊德國法西斯。丘吉爾帶領英國人民經過五年艱苦卓絕地抗爭最終打敗了納粹德國。雖然在二戰(zhàn)期間丘吉爾的某些行為損害他國利益,他的每一項決議卻都在為大英帝國的利益考慮。終于1945年5月8日德國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丘吉爾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1945年7月17日美英蘇三國首腦在波茨坦召開會議,會議期間丘吉爾參加英國大選。丘吉爾本以為自己只是臨時休會,自己去去就會回來。結果丘吉爾和灰太狼一樣,去了就再也沒有回來。丘吉爾所在的保守黨在大選中失利,丘吉爾自然也就失去了英國首相的寶座。英國新任首相艾德禮取代丘吉爾繼續(xù)參加波茨坦會議,此時的二戰(zhàn)三巨頭就只剩下斯大林一人。不知道面對此情此景斯大林作何感想。

丘吉爾率領英國軍民打贏了英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戰(zhàn)爭,保證了英國的獨立與自由。丘吉爾本人成為了英國的英雄,也成為了英國歷史上的偉人。丘吉爾認為憑借自己在二戰(zhàn)中的功勞和聲望,大選中保守黨應該會輕而易舉獲得勝利。但是選舉的結果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丘吉爾所在的保守黨僅獲得了197個席位,而工黨則獲得了393個席位。保守黨在大選中可以用慘敗形容。保守黨大選失敗,丘吉爾只能卸任首相之職,被英國人民拋棄的丘吉爾異常憤怒與不開心。新任首相艾德禮接替丘吉爾繼續(xù)召開波茨坦會議。后來丘吉爾才對這件事釋懷,他引用普魯塔克的話說:“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志!

按照我們的理解,丘吉爾帶領英國取得如此巨大勝利,英國人民應該會再一次選擇丘吉爾。丘吉爾自己也這么理解。但是英國人民卻給全世界開了一個玩笑,為什么丘吉爾會在大選中失敗呢?

其實說丘吉爾在大選中失敗并不準確,應該說保守黨在大選中失敗。英國和美國雖然都是兩黨輪流執(zhí)政,其實兩個國家在選舉中還是有不少區(qū)別。美國在總統(tǒng)選舉中更傾向于選舉哪個人當總統(tǒng),總統(tǒng)候選人當選為總統(tǒng),他所在的政黨便可以贏得大選。英國議會大選中不是傾向于選舉首相,而是選擇政黨。哪個政黨在議會大選中獲勝,該黨的黨魁或者重要人物則自動成為新任首相。英國政黨的著名領導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選結果,但是絕不像美國那樣可以左右競選結果。當時英國大選之時,工黨已經覺察到時代已經發(fā)生了變化。英國經過六年戰(zhàn)爭,國民經濟遭受了嚴重破壞。英國損失了四十多萬人口,兩百多萬人無家可歸,國家財富減少了四分之一,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急劇下降。工黨敏銳覺察到英國人民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愿望。二戰(zhàn)期間,工黨已經在戰(zhàn)時政府中提出相應的福利政策,解決英國工人失業(yè)問題。工黨在英國人民心中已經擁有一定地位。英國大選之時,英國工黨提出代表人民訴求的競選綱領,樹立社會改革與和平建設的形象。英國工黨提出在英國建立高福利政策,保證人民的需求。英國人民對工黨的競選綱領非常感謝興趣。此外二戰(zhàn)期間,工黨的力量快速壯大。到了1945年,工黨擁有黨員260多萬,還有800多萬會員。工黨領導力量加強,工黨的領導人又樹立親民的形象。綜合一系列原因,工黨最終在大選中取勝。

相比較于工黨,保守黨還處在戰(zhàn)時思維之下,還是采用一貫的思維行事。丘吉爾和保守黨沉溺于二戰(zhàn)所取得的成果,卻忘了張伯倫也屬于保守黨。丘吉爾和保守黨,沒有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提出符合實際的競選綱領。丘吉爾在競選中竟然還提出遏制蘇聯(lián)的政策。這明顯和當時的情況不符合,也不符合老百姓的要求。英國老百姓當時需要的是黃油,丘吉爾和保守黨卻還在告訴英國人大炮的重要性。英國老百姓經過這么多年的戰(zhàn)爭,已經厭惡了大炮。所以他們很難接受丘吉爾和保守黨的競選綱領。

丘吉爾第一次擔任首相,嚴格意義上說并不是選民選舉的結果而是戰(zhàn)爭的結果。二戰(zhàn)爆發(fā)以后,英國成立了戰(zhàn)時內閣,丘吉爾擔任海軍大臣。當時的首相張伯倫無法控制整個局面,被迫提出辭呈。張伯倫推選丘吉爾擔任內閣首相,國王召見丘吉爾命令其組織新戰(zhàn)時內閣。丘吉爾擔任內閣首相之后,也邀請工黨加入內閣。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認為二戰(zhàn)期間英國的戰(zhàn)時內閣是保守黨和工黨聯(lián)合執(zhí)政的內閣。當時英國戰(zhàn)時內閣獨攬大權,丘吉爾得以集中全力進行戰(zhàn)爭。丘吉爾是打敗德國法西斯的重要功臣,打敗德國法西斯的推動機構是兩黨聯(lián)合執(zhí)政的戰(zhàn)時內閣。由于英國大選,選的是政黨而不是個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保守黨的競爭優(yōu)勢并不是特別明顯,工黨也為打敗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貢獻。

丘吉爾大罵英國人忘恩負義,忘記了自己在二戰(zhàn)中建立的功績。其實英國人并沒有忘記丘吉爾的貢獻。二戰(zhàn)以后,英國人多次評選最偉大的首相,丘吉爾一直都名列前茅。不少人甚至認為丘吉爾是英國最偉大的首相,2002年BBC公司主辦“最偉大100名英國人”評選中,丘吉爾高居榜首,F(xiàn)在丘吉爾在英國人心中也成了英國倔強不屈的精神象征。英國也有不少學校或者街道以丘吉爾的名字命名。由此可見英國人并不是真的忘恩負義,只是英國人覺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使命。丘吉爾的歷史使命是率領英國人打敗了德國法西斯,德國法西斯被打敗之后,丘吉爾應該退出政治舞臺。英國人只是選擇實際情況下最適合他們的首相,而不是以個人的功勞選擇首相。所以丘吉爾沒有必要指責英國人忘恩負義。1951年,英國人民根據(jù)當時情況再一次選擇了保守黨,也選擇了丘吉爾。

任何人都無法抹殺丘吉爾對英國的貢獻,也無法抹殺丘吉爾的個人能力。但是也不得不說丘吉爾的思維一直停留在戰(zhàn)時思維,丘吉爾本人也是一個非常固執(zhí)的人。二戰(zhàn)時,英國和蘇聯(lián)是盟友,但是丘吉爾時刻想的是蘇聯(lián)和德國一個躺在墳墓里面,有一個躺在手術臺上。二戰(zhàn)結束前后,丘吉爾的這種思想在整個歐洲其實并沒有市場,工黨的相關主張在英國和西歐則有很大市場。事實證明,如果丘吉爾連任首相,他一定是堅定的反蘇分子。1946年,丘吉爾訪問美國期間發(fā)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為冷戰(zhàn)拉開了序幕。由于“鐵幕演說”,不少人把丘吉爾看成“戰(zhàn)爭販子”。1945年5月以后的英國人需要的是一個能夠治理國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丘吉爾,而不是一個繼續(xù)叫囂戰(zhàn)爭或者對峙的丘吉爾。當時的丘吉爾給人民的印象卻還是那個比著勝利的剪刀手的丘吉爾。此外丘吉爾本人也不是一個發(fā)展經濟的能手。丘吉爾第二次任首相的時候,并沒有帶領英國快速走出泥潭,英國經濟發(fā)展相比較于其他西方國家依然比較緩慢。丘吉爾比著剪刀手第一次擔任英國首相,他又比著剪刀手永遠離開了首相的位子。

丘吉爾以為波茨坦會議只是短暫的會議,沒有想到的是這次會議卻是他永遠的遺憾。英國人民在戰(zhàn)后放棄了丘吉爾,卻沒有忘記丘吉爾的功勞,英國人民永遠記住了溫斯頓丘吉爾這個名字。

9

自由與民主的勝利。

10

1945年在世界歷史上極為關鍵的一個年份,在這一年,人類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戰(zhàn)爭——第2次世界大戰(zhàn)正式結束,二戰(zhàn)元兇德國和日本相繼投降。

與此同時,作為二戰(zhàn)三巨頭之二的英國首相和美國總統(tǒng),卻也相繼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先是1945年2月,領導美國加入二戰(zhàn),并最終取得勝利的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因病去世。很快沒過幾個月,帶領英國打贏第2次世界大戰(zhàn),按道理應該威望極高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卻在英國大選之中失敗,黯然下臺。也就是說,在1945年到這一年,前世界第一強國英國和新晉世界第一強國美國的領導人相繼換人。

二戰(zhàn)三巨頭:丘吉爾、羅斯福、斯大林

眾所周知,二戰(zhàn)初期,當納粹德國在希特勒領導下的德國所向披靡,當?shù)聡鴥H用39天就滅亡老牌列強法國時,孤懸海外的英倫三島岌岌可危,英國隨時有覆滅的危險。

在這種危機之下,正是丘吉爾挺身而出,毅然帶領英國人民與納粹德國浴血奮戰(zhàn),保證了英國的領土未被德國侵略和踐踏。理所當然的,丘吉爾領導下的英國也成為二戰(zhàn)勝利的功勛國之一。

按道理,在民族危亡時刻帶領全國萬眾一心,共同抵御侵略者入侵的最高領袖,應該是毋庸置疑的民族英雄。按世界多數(shù)人的想法,帶領英國打贏二戰(zhàn)的丘吉爾功勛卓著,在英國應該有崇高的威望才對。

丘吉爾

但是令人大跌眼鏡的是,英國人卻“忘恩負義”,二戰(zhàn)的硝煙尚未散盡,曾在戰(zhàn)爭中力挽狂瀾的丘吉爾失去了首相一職。為什么二戰(zhàn)尚未結束,丘吉爾卻就在大選之中遭遇慘敗,失去首相一職呢?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經歷過戰(zhàn)爭的英國人民,迫切希望更好的生活。從1939年第2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到1945年戰(zhàn)爭結束,英國人經歷的戰(zhàn)爭長達6年之久,在這6年中,除了無休止的德國空軍的空襲,和由此帶來的遍布全國的廢墟,英國人還要忍受物資緊缺,親人上戰(zhàn)場,生活愈發(fā)拮據(jù)等困境。

然而,領導英國打贏二戰(zhàn)的丘吉爾及其保守黨卻沉醉在鮮花和掌聲之中,對于民生最關注的民生問題,卻并沒有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這自然令英國人十分失望。

被德國炸成一片廢墟的倫敦

第二,與英國人的思想向左轉有關。二戰(zhàn)期間,英國從蘇聯(lián)的身上看到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yōu)越性,他們對于蘇聯(lián)開始有了巨大的好感,對于蘇聯(lián)模式也變得極為向往。

這一點從1942年6月的一項民意測驗中就可以看得出來,1942年6月,蓋洛普民意測驗曾向英國人提出一項調查:俄國和美國,哪個國家更得人心?當時有高達62%的英國人認為蘇聯(lián)比美國更多人心,選擇美國的人只有24%。

而這一數(shù)據(jù),還是在英國已經獲得了大量美國租借法案援助物資之后得來的結果。從中也可看出當時英國人對于蘇聯(lián)模式的向往。

蘇聯(lián)

但是,德國剛剛投降,丘吉爾就迫不及待的將英國的聯(lián)蘇政策轉向反蘇,著名的“冷戰(zhàn)鐵幕”,也是丘吉爾提出的。因此,丘吉爾的這一傾向顯然與英國人普遍的期待相背離,自然也得不到英國人的普遍支持。

第三,則與丘吉爾本身的性格缺陷有關。在民族危亡之際,力挽狂瀾的丘吉爾固然受到了英國人的共普遍擁戴,但是這些并不能掩蓋丘吉爾本身存在的缺點。丘吉爾本人剛愎自用,獨斷專行,也從未表現(xiàn)出卓越的經濟建設能力。一戰(zhàn)時期,曾擔任英國海軍大臣的丘吉爾,更因為他的狂妄自大導致了英國海軍遭遇慘敗。因此,英國人對于丘吉爾并非100%滿意。

丘吉爾

第四,則與丘吉爾及保守黨的驕傲自滿有關。領導二戰(zhàn)的丘吉爾,無論有多少缺點,其巨大的政治聲望早已得到公認,而很顯然,無論是丘吉爾還是保守黨都是這么認為的,這也是為什么他們會快速同意1945年7月進行大選的原因。

因為在保守黨看來,趁熱打鐵,趁丘吉爾威望如日中天之際參加大選,勝利的可能性極高。也因此,他們在選舉之中選擇了錯誤的競選政策,他們不但沒有將施政綱領作為重點,反而將重點放在了攻擊工黨上。

英國首相丘吉爾

而作為對手的艾德禮卻為人謙遜,舉止得體,并能夠耐心的傾聽選民的意見,同時,他由根據(jù)英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改革,并順應英國名義,堅持維護英美蘇聯(lián)盟,自然獲得了選民的普遍好感。

正是在種種作用之下,帶領英國打贏二戰(zhàn),與斯大林、羅斯福并列的二戰(zhàn)三巨頭丘吉爾,在威望如日中天之際,卻在大選之中遭遇慘敗,黯然下臺。下臺之后,丘吉爾曾引用名言說,“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志”。丘吉爾說這句話時究竟是心中冒酸水還是真心大度,我們不得而知,不過毫無疑問的是,屬于丘吉爾的時代就此落幕。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