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
提起打麻將,中國可能無人不曉,但麻將的歷史由來許多人卻并不了解,細說起來很有一番意思。麻將是中國人發(fā)明的一種娛樂工具,深受國人喜愛,但其發(fā)明過程有一段歷史背景故事。
據(jù)說,明朝的三保太監(jiān)鄭和七次下西洋,組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船隊,并率數(shù)萬將士,名義上是經(jīng)商貿(mào)易,實質(zhì)是尋找失蹤的小皇帝建文帝。
在長年的航海過程中,許多將士因海上生活單調(diào)枯燥和思鄉(xiāng)之苦,精神萎迷不振,甚至積郁成疾。
鄭和看了非常著急,擔心長此下去,后果不堪設想。他認為必須要制作一種新的娛樂工具,給將士們解除煩悶,這種娛樂工具既要制作簡便,又要讓廣大士兵都能學會,最好能容納兩個以上的人同時參與。
經(jīng)過冥思苦想,鄭和終于想到就地取材,利用船上現(xiàn)有的毛竹做成竹牌,刻上文字圖案,再制定游戲規(guī)則,放在吃飯的方桌上就能供四人同時娛樂。
在文字圖案的確定上,為了迎合將士們的心理和航海的實際,鄭和同樣動了一番腦筋。比如:紅“中”代表中原大地,迎合將士們的思鄉(xiāng)之情,由于中國的帝王一向偏愛紅色基調(diào),故特意將“中”字設置成紅色。
因為航海的目的名義上是經(jīng)商,故竹牌刻上“發(fā)”字,以迎合大家的發(fā)財心理,發(fā)多少財?“一萬”、“二萬”、“三萬”……“九萬”。
由于航海中受食品來源制作條件的限制,將士們的日常主食是烙制的圓形大餅,吃多少餅?“一餅”、“二餅”、“三餅”……“九餅”。
遇到風平浪靜時,將士們也常捕魚來改善伙食,捕多少條魚?“一條”、“二條”、“三條”……“九條”。
船隊在海上航行,將士們整天看到的是一片白茫茫的滄海,故竹牌中設置了“白皮”。
鄭和當年航海使用的是帆船,所以最關心的是風向,故竹牌刻置了“東”、“南”、“西”、“北”風。
長年的海上航行,人們感受最深切的是季節(jié)冷暖的變化,干脆就刻上“春桃”、“秋菊”、“夏荷”、“冬梅”四朵花來代表一年四季,盡管后來竹牌上的圖案發(fā)生了變化,但“花”的叫法仍然沒變。
鄭和發(fā)明的這種新式竹牌娛樂工具,不像“圍棋”、“象棋”那樣深奧難學,普通士兵一學就會,很快就在將士中推廣開來。將士們萎迷不振的狀況也隨之一掃而光,鄭和也為終于找到了排遣將士們郁悶和思鄉(xiāng)煩惱的途徑而開心。
后來一些將士們向鄭和反映:這種竹牌太好玩了,大家都非常喜愛,將士們一玩起來就精神麻木、如癡如醉,不僅樂不思鄉(xiāng),而且有時連飯都忘了吃。但大家都把玩這種游戲叫打“竹牌”,名稱不太雅觀,還是請主帥另賜一個名字吧?鄭和想了想回答:既然這種游戲能夠麻痹將士們的精神,那就叫做“麻將”好了。
從此,“麻將”的名字就產(chǎn)生了,而且由海上傳到陸地,打法也不斷花樣翻新,逐漸成為中國人的主要娛樂工具。
應該說,當初鄭和發(fā)明“麻將”有其積極意義,在解決海上航行的寂寞和孤獨方面功不可沒。也許沒有“麻將”的發(fā)明,很可能由于將士們精神上的崩潰而導致重大變故發(fā)生,使后續(xù)的航行難以進行。
比如:后來的西方航海家麥哲倫的環(huán)球航行中,就曾發(fā)生了其中一艘帆船中途叛亂返航的情況。可見咱們中國老祖先確有先見之明,鄭和用一種普及性的游戲,就巧妙地化解了可能造成的航海悲劇。
至于后來“麻將”成為中國人的主要賭博用具,這當然是鄭和當初發(fā)明“麻將”時始料未及的。那些整天沉溺在“麻將”場上難以自拔的人,是賭博的劣根性較強,還是“麻將”的誘惑力太大?這就很難解釋了。俗話說:“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傊荒芎唵蔚貧w結(jié)到“麻將”本身。
希望了解了“麻將”歷史由來的人們,不要曲解了鄭和發(fā)明“麻將”的初衷目的,千萬不能樂而忘憂、不思進取,將自己有限的生命無謂地消磨在“麻將”牌上,而應該抓緊機遇、只爭朝夕,為中華民族的重新崛起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