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于希特勒是要一分為二來看待的,1939年就是一個重大的分水嶺。之前的他是一個建設者,之后的他就是一個超級戰(zhàn)犯。他和許多歷史名人一樣,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希特勒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德國復興主義者,對德國的熱愛也是許多人不能比的,幾乎到了變態(tài)的地步,這一點我們從他在一戰(zhàn)中的那些經歷就可以看出來。自從希特勒上臺以后,他對在一戰(zhàn)結束后嚴厲打壓德國的英法等國采取了逐步蠶食的手法,廢除了強加在他們頭上的所有不合理條約。

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從一個不起眼的小黨開始,迅速躥升為德國第一大黨,并且還成為了執(zhí)政黨。從這方面我們不難看出,希特勒是一個強有力的獨裁者,他有一個國家領袖應該具備的魅力和能力。

希特勒最大的創(chuàng)造大概就是現(xiàn)在全球非常流行的高速公路,他執(zhí)政以后,迅速改變了德國以前的交通狀況,修建了大量的高速公路,這估計在世界上也是首創(chuàng)。

一戰(zhàn)結束后,德國人民基本上就沒有過過好日子。他們背負著巨額的戰(zhàn)爭賠款,像當今的房奴一樣,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熬到頭。希特勒用的比較鐵血的辦法,迅速扭轉了這個糟糕的局面,讓德國人民過上了相當安定的生活。



我們還是用希特勒在二戰(zhàn)前發(fā)表的一個公開演講的內容,來看一下希特勒的政績吧。

他說:從1933年納粹黨上臺到現(xiàn)在六年間,政府解決了700萬失業(yè)德國人的就業(yè)問題,實現(xiàn)了充分就業(yè),滿大街都找不到一個失業(yè)工人。

他接著說,建造的大量學校讓德國人的教育和文化水準大大提升,把被其他國家瓜分的領土全部收了回來,把流失在各地的德意志人民都帶回了偉大的德國。請問有哪個人能實現(xiàn)這么優(yōu)秀的成果呢?

最后他強調,一戰(zhàn)結束后,那些戰(zhàn)勝國不允許德國發(fā)展軍事工業(yè)和強大的軍隊。正是在他的領導下,德國建造了大量的軍事工業(yè),還重新把德國的陸?杖娊o組建了起來,讓其他國家不敢來欺負德國。



有人會問希特勒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們必須承認,希特勒也是一個天才,它對于一個社會的管理水準遠遠高于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

1933年希特勒和羅斯夫同時執(zhí)政,但希特勒的手腕更加歷練和高效。希特勒采用國家暴力機器,牢牢的控制住了德國經濟,想整個社會和經濟恢復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我們都說美國人搞了凱恩斯的政府干預經濟的計劃,希特勒搞得更加徹底。他要求把所有的失業(yè)工人通通送進工廠去上班,企業(yè)主可以不發(fā)工資,但是要保證所有工人家庭的吃飯問題。然后再慢慢去解決工資的問題和加班的問題,把工人的收入給提高上去。

當時的德國還面臨其他國家沒有面臨的問題,那就是缺乏資金來推動經濟增長。希特勒就認命天才經濟學家沙赫特去向美國的華爾街借錢。我們現(xiàn)在能聽到一個故事,沙赫特智斗美國人的故事。其實這都是扯淡,美國華爾街之所以愿意把錢借給德國人,就是投到那里有回報,和你說話有沒有道理沒有關系。大人只看得失,小孩子才講對錯。



德國人一向以理性和智慧著稱,他們愿意聽從希特勒的領導,這足以證明希特勒是一個優(yōu)秀的國家元首,當然前提是如果沒有發(fā)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話。

希特勒發(fā)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把他自己和德國送上了一條不歸路。他在發(fā)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本來已經成為非常有魅力的國家元首。迅速恢復了德國的經濟,還承辦了一次奧運會,創(chuàng)造了一大奇跡。

有人曾經這樣說,如果1938年底的希特勒突然去世,他絕對會被以英雄的形象載入德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因為他確實改變了當時的政府職能和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讓德國迅速從衰退的經濟中恢復了過來。

然而歷史不容假設,有些道路向前多走一步就是深淵,如果能在這個位置上停下來就是英雄。希特勒的問題就在于此,他過于神化了自己的作用,認為自己能夠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奇跡,超越歐洲歷史上的大英雄拿破侖。他的悲劇也就在于此,他毀滅了自己,也毀滅了德國,甚至毀滅了整個歐洲。

最佳貢獻者
2

希特勒不搞侵略,也不會是個杰出的政治家。

1933年希特勒上臺,其時由于一戰(zhàn)造成的經濟混亂還在持續(xù),全球性的經濟大危機進一步惡化了德國外部環(huán)境,德國國民經濟陷入停滯,失業(yè)率高企,上上下下一團糟。

但此后短短6年,德國GDP增長105%,國民收入增加一倍,經濟規(guī)模超越英國法國,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工業(yè)軍事強國。

希特勒究竟有什么魔力,能夠一掃陰霾,讓德國人死心塌地跟著他發(fā)瘋呢?

看似復雜的背后,是今天看來十分簡單的經濟邏輯。

第一,搶劫

納粹上臺后,以“排猶主義”為借口,洗劫了德國境內富裕的猶太人,據(jù)統(tǒng)計,約有60-80億馬克的德國猶太資本被轉移到納粹黨團或者德國政府名下,對于陷入經濟危機的德國而言,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第二,基建

基建是拉動經濟增長、增加就業(yè)的不二法門,1929年經濟大危機后上臺的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就精于此道,通過修建胡佛水壩等大工程,提供大量就業(yè)機會,穩(wěn)定了就業(yè),拉動了經濟增長。希特勒上臺后,大規(guī)模投資興建機場、鐵路、公路,有效拉動了經濟增長。

第三,金融管制

一戰(zhàn)以后,因為賠償問題,德國馬克幾乎變成一堆廢紙,希特勒上臺后,廢除了金本位,對德國國內金融交易實施嚴格管制,對外貿易采用以貨易貨的形式,降低金融風險,從而快速穩(wěn)定了金融秩序。當時就有經濟學家指出,金融危機幾乎沒有對德國造成沖擊。

第四,計劃經濟

為了壟斷權力,希特勒大量關停中小企業(yè),推行計劃經濟體制,把經濟大權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實行壟斷經營,積累財富。據(jù)統(tǒng)計,從1933年希特勒上臺,到1939年戰(zhàn)爭爆發(fā),德國共計強迫關閉超過20萬家各類中小企業(yè),小商號更是不計其數(shù)。

第五,國民經濟軍事化

除了大規(guī)模投資基建,希特勒還把大量資金用于發(fā)展軍事工業(yè),通過大量建造軍工廠和武器訂單,解決就業(yè)問題,為軍事擴張做準備。短短三年時間,德國失業(yè)率就降低為零。

第六,國民福利和社會保險

為了取悅選民,獨攬大權,希特勒大力改善德國國民福利,修建了大量度假村和旅游設施,與此同時,工廠工作環(huán)境大大改善,社會保險發(fā)展迅猛,國民生活質量得到大幅提升。

客觀來說,希特勒這些做法對于推動德國經濟復蘇,拉動就業(yè)是很有幫助的,凱恩斯的《就業(yè)、利息與貨幣通論》誕生以前(1936年出版),亞當斯密的自由經濟思想是經濟學界的主流,但過度自由化引發(fā)的市場失靈,導致了嚴重的經濟危機,這是資本主義的一大弊病,也是當時經濟學理論難以解釋的社會難題,希特勒反其道而行之,歪打正著。

當然,即便做法合理,也是建立在德國特殊國情的基礎上。德國雖然一戰(zhàn)戰(zhàn)敗,但其工業(yè)基礎發(fā)達,技術先進,教育和科技水平一流,彼時在部分工業(yè)領域,即便是美國,也需要向德國學習,這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希特勒能快速復蘇德國經濟,實則是走了一條捷徑。

但這種做法卻存在致命的缺陷。

眾所周知,現(xiàn)代經濟學的基礎是建立在自由市場競爭基礎之上,以資本調控社會資源配置,提高商品利用率;以競爭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提升勞動生產率,失去這個大前提,即便國家資本主義可以在短期取得成功,但由于其缺乏競爭意識和競爭環(huán)境,無法高效配置資源,激勵創(chuàng)新,將逐漸被自由市場淘汰。

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有兩個,其一是逐漸放開市場,培育自由競爭市場,并佐以健全的法律環(huán)境保障,走上良性發(fā)展軌道;其二就是對外擴張,以軍事力量搶奪更大市場,維持原有的生產配置模式。

毛主席就曾經評價道“法西斯的本質就是擴張”。

哈耶克在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系統(tǒng)完整的論述了這一問題,他旗幟鮮明的指出,自由市場能夠促進競爭、優(yōu)化資源配置;而計劃經濟、國家干預則可能導致人治的問題,是一條通往奴役之路。

可惜為時已晚,以嚴謹著稱的德國人被希特勒的蜜糖遮住了眼睛,走上了一條毀滅之路。

可以說,希特勒的政治理念和經濟政策注定會走上對內鎮(zhèn)壓對外擴張的道路。如果不這么做,他的政策很快就會失效,德國經濟將重返蕭條,而他自己也將走下神壇,被他的選民拋棄。

希特勒的做法可以從二戰(zhàn)以后的蘇聯(lián)發(fā)展道路中得到印證,同樣是計劃經濟體制,同樣是對外擴張,蘇聯(lián)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經濟就陷入停滯,但彼時美國陷入越戰(zhàn)泥潭,無力對抗,80年代里根總統(tǒng)上臺以后,美國的后發(fā)優(yōu)勢開始展現(xiàn),蘇聯(lián)被全面壓制,最終在與美國的競爭中失敗解體。

當然,比起蘇聯(lián)那些腐化墮落的官老爺,掌權不久的納粹黨在廉潔高效方面做的好很多,這也是德國經濟快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比起那些偉大的政治家,希特勒不過是個政治投機者,他繼承了費希特的國家主義和反猶思想,推崇尼采的超人理念,利用德國人服從權威,遵守紀律的民族特點,利用國家危機攫取權力,但他個人能力有限,又妄自尊大,挑起對外戰(zhàn)爭,最終把國家引向毀滅之路。


我是歷史達人日慕鄉(xiāng)關,歡迎關注!

3

當然不會,因為如果希特勒連侵略的心思都沒有,二戰(zhàn)前的德國根本就不可能崛起,甚至連侵略的能力都沒有,何談讓希特勒成為杰出的政治家?

今天的人們,從馬后炮的角度,機械地將希特勒從1932年上臺到1945年自殺的13年執(zhí)政時間以1939年為界分割為兩部分,并將上半段的希特勒稱為“建設者”、“天使”,將下半段的希特勒稱為“破壞者”“魔鬼”,并得出結論:

如果希特勒在1939年前去世,他將是德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政治家!

真的如此嗎?當然不是。1939年作為二戰(zhàn)的爆發(fā)年份固然意義非凡,但對于希特勒本人而言就真的那么至關重要嗎?究竟是什么樣的力量,才能讓希特勒在1939年前后判若兩人?靜夜史認為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認知,就是對希特勒及納粹組織的認知太過片面。

事實上希特勒的所謂“建設”和“破壞”從來就是相輔相成的,“建設”是為了“破壞”,“破壞”是“建設”的必然結果,強行將1939年作為分水嶺,是典型的斷章取義。

作為第三帝國的元首,希特勒的一生充滿傳奇。作為奧地利人,希特勒卻對德國情有獨鐘,并在一戰(zhàn)期間為德國而戰(zhàn)。一戰(zhàn)結束后,希特勒稱為納粹黨的成員,并受墨索里尼感染在1923年發(fā)動了“啤酒館暴動”。

失敗后的希特勒并未氣餒,而是在獄中寫成了《我的奮斗》,并成為納粹的宣傳資料。出獄后的希特勒壯大納粹黨,培養(yǎng)黨衛(wèi)軍,勢力一天天膨脹起來。

1929年經濟危機席卷全球,德國元氣大傷,失業(yè)人口高達800多萬,社會動蕩不安,這為納粹黨的上位提供了絕佳平臺。

由于此時的市場經濟完全失靈,為了盡快恢復市場秩序,束手無策的容克大資本家最終拿崇尚暴力的納粹黨死馬當活馬醫(yī)。

納粹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漸登上歷史舞臺。隨后納粹黨在1932年大選中獲勝,黨魁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隨后德國總統(tǒng)興登堡去世,希特勒成為集總統(tǒng)總理于一身的元首,屬于希特勒的時代到來了。

此時的希特勒明白,德國當前最需要的是擺脫經濟危機。于是希特勒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包括:

針對政府沒錢的問題,希特勒以政府擔保,要求大資本家購買德意志銀行債券,幫助希特勒獲得大量啟動資金;

針對通貨膨脹導致的馬克瘋狂貶值,希特勒要求拋棄貨幣結算,改用“以物易物”,盡快恢復市場秩序;

針對失業(yè)率居高不下的問題,希特勒一方面推行“以工代賑”,吸引大量勞動力,提升德國公共設施水平;另一方面不斷嘗試突破凡爾賽體系,瘋狂擴張軍備。除數(shù)量龐大的黨衛(wèi)軍,國防軍的數(shù)量也達到數(shù)百萬。經過瘋狂的基建和擴軍,德國失業(yè)率達到歷史新低,希特勒成為德國人民的救星;

針對經濟危機中暗流涌動的問題,希特勒以國會縱火案為起點,以清理共產黨組織的名義,大肆推行暴力恐怖統(tǒng)治,社會秩序開始穩(wěn)定下來。

由于希特勒的“卓越政績,德國迅速緩解了經濟危機的困擾。這種借鑒共產主義的行政手段,使希特勒改革比羅斯福新政的效果更佳。

1936年,德國舉辦柏林奧運會,體育場的所有人行禮致敬元首,希特勒的威望達到巔峰。

但站在巔峰的希特勒并未沾沾自喜裹足不前,相反希特勒還在玩命奔跑。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此時的希特勒跟吃了炫邁一樣,已經根本停不下來了。

從某種程度上說,希特勒前半段的成功,得益于透支后半段的財富和潛能,類似于“龐氏騙局”,今天的所有發(fā)展都是透支明天的幸福。一旦希特勒停下來,鏈條斷裂,希特勒和龐大的德意志第三帝國都會瞬間垮塌。

早在希特勒競選前,就對社會各階層許下了豐厚的承諾,包括給大資本家健康的市場和更多利益,給中產階級體面的收入和社會地位,給工人階級社會福利和保障,給無產階級面包和黃油等。

而這些承諾需要的錢,除了向大資本家借,自己不能造錢的希特勒只剩下一種方式,那就是掠奪他國,用他國的財富滿足德國人民的需求。

在鼓動侵略上,希特勒牢牢抓住一戰(zhàn)戰(zhàn)敗給德國人造成的仇恨心理,將仇恨和德國發(fā)展的訴求有機結合,使侵略他國成為德國上下的共識。

早在獄中,希特勒就在《我的奮斗》上直言斯拉夫人都是劣等民族,他們應該給德意志人騰出土地。蘇聯(lián)的土地和資源,是德國夢寐以求的目標。

但當時的蘇聯(lián)已經迅速完成了工業(yè)化,綜合國力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以德國的實力,想要消滅蘇聯(lián)不是不容易,而是相當不容易。

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利用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以溫水煮青蛙的形式合并奧地利,兼并蘇臺德和捷克斯洛伐克地區(qū),大軍還強行開進萊茵非軍事區(qū),德國以巧取豪奪的方式擴張了數(shù)十萬平方公里土地。

但德國的模式注定是難以長久的,尤其是遭遇英法等強國時,事實上還未等英法出手,波蘭便與德國以硬碰硬,成為德國在二戰(zhàn)中的第一個刀下鬼。

而德國之所以先進攻波蘭,目的就在于吸引蘇聯(lián)占領波蘭東部,使蘇德接壤,為閃擊蘇聯(lián)做準備。

而德國的做法又最大限度迷惑了英法等國,為德國橫掃西歐做好了軍事準備。

而后,德國橫掃西歐,消滅法國,打擊英國,為閃擊蘇聯(lián)最大限度解除了后顧之憂。

但希特勒在莫斯科城下馬失前蹄,在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中折戟沉沙,宏偉的帝國夢想灰飛煙滅。

概括起來,作為將德國綁上二戰(zhàn)戰(zhàn)車的人物,希特勒能力無可置疑,而從他為德國帶來的諸多利益來看,將其視為杰出政治家也無可厚非。

而作為后人的我們需要明確的是:

希特勒是否杰出,不是取決于他有沒有發(fā)動戰(zhàn)爭,而是取決于侵略戰(zhàn)爭是否勝利。因為只要屢戰(zhàn)屢勝,奪取足夠多的財富,納粹德國就能正常運轉下去,希特勒就依舊偉大;而一旦戰(zhàn)爭受挫,使德國得不償失導致鏈條斷裂,整個帝國就會轟然崩塌,屆時希特勒作為第一負責人自然在劫難逃,也就和杰出沒半毛錢關系。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4

希特勒不搞侵略,他會是“德國救星”嗎?

1945年4月30日伴隨著德國柏林的國會大廈,被蘇軍坦克攻陷。發(fā)動二戰(zhàn),致使千萬人死亡的大魔王希特勒,意識到自己走投無路了,選擇在地下室內自殺,結束自己罪惡的一生。

由于希特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僅用10余年時間就讓因戰(zhàn)敗而頹廢的德國重新站起來,并再一次向“全世界”宣戰(zhàn)。很多軍迷在唾棄他發(fā)動二戰(zhàn)的罪行之時,往往會對他的能力給予肯定。

甚至發(fā)出“假如希特勒不搞侵略,他將是“德國救星”的假設”,并列舉出了2項希特勒做的非常好的政績。

第一項:福利政策

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歡樂產生力量運動、勞動美化運動。在上述運動的推動下,德國成為最早將5月1日定為法定工人節(jié)日的國家之一,在這一天希特勒以國家領袖的身份,親自邀請全國的工人代表與自己聚會,并傳達納粹政府對工人們的關心。

與此同時沒能跟希特勒聚會的工人們,也有不錯的福利,納粹政府要求全國工廠放假一天,工廠勞動的工人們不分男女在這一天都可以休息。

第二項:解決失業(yè)

1929年10月29日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價突然暴跌,成千上萬的美國人一夜之間破產,美國第一個進入經濟大蕭條期,而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美國利用英國損失慘重的事實,趁機成為全世界的經濟中心。

所以當美國經濟出現(xiàn)大規(guī)模下跌之后,原本就還未從一戰(zhàn)中走出來的歐洲各國,也接二連三的在經濟上倒下,而德國在一戰(zhàn)賠款的壓力下成為倒的最慘的一位。

當1933年1月希特勒上臺當總理之時,整個德國政府面對著六百萬失業(yè)人員,德國各個大城市的街頭隨處可見乞討之人。

然而雖然失業(yè)的人多,但是希特勒僅用6年時間就將其基本完全解決了,時間轉到1939年時德國失業(yè)人口僅剩幾萬人,且在部分崗位上出現(xiàn)了“用工荒”的現(xiàn)象。

從數(shù)據(jù)和結果上看,希特勒上述執(zhí)政行為確實達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當我們深挖這些行為背后的實現(xiàn)過程時,不難看出絕大多數(shù)都是“殺雞取卵”的行為。

就拿“解決失業(yè)”這個問題來說,在納粹的主持下社會并沒有增加大量民用崗位,失業(yè)人員往往都被征召進了軍隊、兵工廠為重新武裝德國軍隊服務。

當軍方實在裝不下了,納粹政府還會選擇剝奪特定人群的工作來創(chuàng)造就業(yè),最典型的“受害”人群為已婚婦女和猶太人,首先政府出面強調若非這一項工作必須一個特定女性完成,原則不給已婚婦女安排工作。

至于猶太人就更倒霉了,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立馬下令將政府內任職的猶太人陸續(xù)免職,其中包括公務員、警察、軍人,理由統(tǒng)統(tǒng)為“猶太人是劣等人種”。不完全統(tǒng)計到1938年除去不可替代的,絕大多數(shù)猶太人都被從工作崗位趕了下來。

假如希特勒此后不發(fā)動侵略,那他根本不會大量造軍工企業(yè),而沒有這些企業(yè)接納失業(yè)人口,他解決失業(yè)人口過程將出現(xiàn)一個大口子。

再而希特勒排擠已婚婦女、猶太人是在激化社會矛盾,若希特勒不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手中沒有大量軍隊,國際社會對他的約束力還在,那憑借猶太人當時主導德國金融界的經濟實力,希特勒可能當不完一屆總理。

綜上小袁對“希特勒不搞侵略,他會是“德國救星”嗎?”的問答是“不可能”,因為希特勒他之所以能在二戰(zhàn)前取得經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準備打仗的這個行為幫他“突圍”的。

若沒有了這個“準備打仗”的行為,經濟成功就失去了前提,而經濟成功又是后人假設他能成為“德國救星”的最重要指標。

5

也許是因為德國二戰(zhàn)時沒有侵略中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也許得益于德國先進的科技,對于二戰(zhàn)時期的德國和其領袖希特勒,許多人都抱有極為復雜的感情,而惋惜希特勒最終兵敗自殺身亡遭遇的人更不在少數(shù)。很多人也忍不住去幻想,如果希特勒沒有發(fā)動對外侵略戰(zhàn)爭,專心經營德國,阿道夫希特勒會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嗎?

希特勒

很遺憾,并不會。

毋庸置疑的是,雖然希特勒是戰(zhàn)爭狂人,是殺人魔王,是大屠殺的劊子手,但與此同時,希特勒也是一名個軍事天才,是一名優(yōu)秀的政治家,一名杰出的演說家,在閃擊波蘭發(fā)動第2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德國能夠走出經濟危機,希特勒絕對居功至偉。

然而1939年,當通過種種手段,最終帶領德國走出第1次世界大戰(zhàn)失敗的陰影,帶領因經濟危機失業(yè)人口超過800萬的德國走出大蕭條,使德國再次成為世界強國的時候,希特勒也迫不及待的對外接連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并最終在瘋狂的戰(zhàn)爭中自取滅亡。

二戰(zhàn)時德國軍隊

為什么希特勒就不能繼續(xù)經營德國,帶領德國和平崛起呢?

其實,從希特勒從不名一文的下士最終成為德國總理,乃至于大權獨攬的元首的過程,就可以清晰的看出來,希特勒絕不可能走和平發(fā)展的道路。希特勒之所以能夠崛起,他激進的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起到了極為重要和關鍵的作用。希特勒對外侵略擴張的思路,也早在其自傳《我的奮斗》中表述的淋漓盡致。

因此,無論是基于自己的政治理想,還是在選舉過程中對于德國人民的承諾,希特勒只能也只會走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狂熱的德國人

其次,德國接連對外發(fā)動侵略擴張,絕不僅僅是希特勒一人的欲望和野心。事實上在德國,在希特勒及納粹黨的煽動之下,當時的德國已陷入全民狂熱,幾乎所有的德國人都在支持戰(zhàn)爭,試圖洗刷一戰(zhàn)恥辱、擴大“德國人的生存空間”。

希特勒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將德國的軍隊有20萬擴張到數(shù)百萬,沒有德國人的普遍支持,是無論如何都做不到的。而德國在接連的侵略擴張中所獲取的利益,也進一步刺激了德國人的欲望和對希特勒的支持。

最后,帶領德國走出經濟危機泥潭的希特勒,除了對外不斷發(fā)動侵略擴張轉嫁危機,希特勒別無選擇。1929年,席卷世界的經濟危機使各國列強都損失慘重。而由于一戰(zhàn)戰(zhàn)敗,經濟本來就無法自主的德國損失尤其慘重。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

在這種局面之下,希特勒上臺之后,只用了短短幾年時間,就帶領德國迅速走出經濟危機的泥潭,德國的失業(yè)人口由經濟危機時的800萬,直接降為了近乎為0 。如此成就,確實堪稱奇跡。然而,希特勒創(chuàng)造了經濟奇跡,其實是劍走偏鋒。

希特勒通過大搞基礎設施建設和軍工生產,從而讓絕大部分失業(yè)人口重新回到了工廠,但是,這種模式是不可能持久的,尤其是德國狹小的國土面積和貧瘠的資源決定了,沒有對外戰(zhàn)爭,這種模式必然破產。

因此,為了防止自己經濟奇跡破產,防止因經濟失敗被德國人趕下臺,希特勒其實別無選擇,他只能硬著頭皮繼續(xù)往前沖,通過侵略擴張轉嫁矛盾的方式,繼續(xù)維持國內的就業(yè)率和經濟奇跡。

德國進攻蘇聯(lián)的巴巴羅薩計劃

而侵略擴張,轉嫁危機的模式必然不能持久,以一國之力挑戰(zhàn)全世界,毫不意外的,希特勒最終落得個兵敗身死的下場。而被希特勒裹挾煽動,最終心甘情愿跟他發(fā)動對外侵略戰(zhàn)爭的德國,更是損失慘重,德國不但戰(zhàn)后被分為了東西兩德,德國也損失了17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德國也因此成為二戰(zhàn)法西斯三國損失最為慘重的國家。

6

非是雞蛋臭,原本毒蘑菇。

7

希特勒是戰(zhàn)爭狂人,提到他,人們最先想到的詞語就是屠殺和戰(zhàn)爭。相信很多人都思考過,如果希特勒不搞侵略,那么他是否會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希特勒的崛起和戰(zhàn)爭密不可分,如果沒有戰(zhàn)爭作為基礎,那么他絕對不會脫穎而出。

希特勒是一個優(yōu)秀的演說家,這是毋庸置疑的?墒谴蠹也灰,如果沒有切實的利益,希特勒是無法煽動所有民眾的。那些底層群眾容易盲目跟風,而那些政壇高層還有社會精英,如果他們看不到切實的利益,他們不可能只是因為希特勒口才好就支持他。

很多人都覺得是德國人信仰希特勒,所以才會聽從希特勒的話?墒乔捌诘臅r候情況正好相反,在政壇中只有希特勒一個人堅持發(fā)動戰(zhàn)爭,所以對德國國際地位非常不滿的民眾才會擁護他。如果希特勒沒有提出侵略的觀念,估計不會有人理睬他。

希特勒制定的政策,也都是和侵略戰(zhàn)爭相配套的。他在國內建立了無數(shù)軍工企業(yè),這的確大幅緩解了國內的失業(yè)情況,德國的經濟也因此崛起,但這個政策是沒有辦法脫離對外侵略戰(zhàn)爭而獨立存在的。

希特勒并沒有發(fā)展民用企業(yè),而是讓民眾們?yōu)檐婈牱⻊。很顯然,這時候德國只能通過攫取周邊國家的利益來不斷壯大自身,否則國家非常的有可能崩盤。

為了增加自己的支持率,希特勒推行了改善了社會福利制度。這個制度的確提高了德國人的生活水平。問題是社會福利制度的金錢都是來自于對外侵略。如果德國放棄戰(zhàn)爭,希特勒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以合法的方式獲取大量的資金。

此外,希特勒非常排斥猶太人。如果希特勒沒有選擇屠殺猶太人和對外戰(zhàn)爭,那么國家社會對他就依然有約束力。要知道,猶太人當時可是主宰著金融市場,能決定德國的經濟走向。猶太人為了維護同胞,他們可能會讓德國的經濟進一步衰落。

換句話說,希特勒可能不但沒有辦法幫德國走向復興,還有可能將德國推向深淵。不難看出,很多問題不是被解決了,而是在戰(zhàn)爭期間被隱藏起來了。

還有,希特勒喜歡獨裁。無論在哪個時代,獨裁者都是非常不受歡迎的。希特勒之所以能成功在德國實現(xiàn)獨裁,就是因為他通過戰(zhàn)爭的方式幫助德國快速崛起,民眾們能明顯感覺到生活發(fā)生的變化,所以才會對他唯命是從。

而根據(jù)當時的局勢來看,德國根本不可能通過戰(zhàn)爭以外的方式迅速脫胎換骨,實現(xiàn)蛻變。希特勒如果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個性,那么他非常有可能被民眾推翻。

綜上所述,要是希特勒放棄戰(zhàn)爭,放棄對外侵略,那么他絕對不可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政治家。甚至說他距離政治家這三個字都有一定的距離。

8

希特勒如果不搞侵略,也絕不可能成為政治家,甚至連“元首”都做不成。

我知道,肯定有人說——希特勒治國還是有一套的嘛,他明明把德國恢復建設的不錯啊!


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希特勒的繁榮,是建設在軍事侵略的基礎之上的,侵略是繁榮的動力,繁榮是侵略的結果。

希特勒上臺以后的確解決了德國居高不下的失業(yè)問題,讓將近600萬丟掉飯碗的人有了工作,而且只用了短短三年時間。在魏瑪共和國時期,德國內部就業(yè)率極低,市場蕭條,希特勒上臺后的確迅速扭轉了這種頹勢。

可仔細分析以后就會——希特勒解決經濟問題的方法,的確不走尋常路。

簡單的說,希特勒靠擴軍來解決就業(yè)。

希特勒上臺后不遺余力擴充軍備,緊鑼密鼓為發(fā)動戰(zhàn)爭做準備,把德國打造成一個軍國主義國家,一個飛速運轉的戰(zhàn)爭機器。

瘋狂擴軍就解決了上百萬人就業(yè),那些原本閑散的青年們大批加入軍隊,解決了這些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而生產產大批坦克、飛機、和火炮等軍火又給了幾十萬人就業(yè)機會。軍隊的后勤保障,軍用物資的生產、運輸機等一系列產業(yè)鏈又解決的更多人就業(yè)。希特勒的繁榮,就是建立在軍事經濟的繁榮之上的。

除了這些以外,希特勒還有另一個訣竅——他上臺后對猶太人商人進行了橫征暴斂。用猶太人的財富去來供給德國人民。這樣做雖然不了持續(xù)。但的確讓德國人民嘗到了短暫的甜頭。

這個反對共產主義的家伙,在德國實施經濟政策的比共產主義還要激進。他犧牲企業(yè)家利益來穩(wěn)定物價,保障工人工資,無異于竭澤而漁,飲鴆止渴,反過來抑制了經濟發(fā)展。

最主要的是——軍事經濟是不可持續(xù)的。

一個國家,不能常年拿出大量的財富去供養(yǎng)軍隊,因為軍隊不能產生收益。像德國這樣的擴軍備戰(zhàn)雖然可以帶來短暫的繁榮,但是是不可持續(xù)的。因為政府的錢來自于民間,如果民間都是軍工企業(yè),政府又從哪里收稅呢?

所以,要維持軍事經濟,唯一的辦法,就是讓軍隊產生效益。

軍隊要產生效益,方法很簡單——侵略,靠掠奪他國的資源來支援本國經濟。

這就是軍國主義的本質,歷史上的秦國就是靠這種方法滅掉六國的,也是因為這種特征而亡國的。納粹的軍國體制一旦建立,侵略就成為了他唯一的出路。

希特勒的政策注定他只能做一個戰(zhàn)時的領導人,離開戰(zhàn)爭他什么都不是。按照他的政策治理國家,如果沒有戰(zhàn)爭,國民經濟必然走向崩潰。

從性格上來說,希特勒是非常感性的人,,一個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人,一個狂熱、偏執(zhí),又非常暴躁的人。這樣的人在現(xiàn)實中比比皆是,不能說是缺點還是優(yōu)點。

但這種性格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后果,那就是,他的潛意識不接受西方的一套權力制約的制度,喜歡個人英雄主義,有救世主心態(tài),嗜好獨裁。

藝術家不喜歡受拘束,希特勒尤其如此。

原來的德國有一套很好的權力制約制度,1933年1月希特勒剛當上總理后,就急不可耐想搞獨裁。為了可以用個人意志代替法律,他擔任總理不到兩個月就策劃國會縱火案嫁禍共產黨;并以此為理由解散了在議會中具有一定席位,可能威脅到他獨裁的共產黨。

后來的希特勒一腳踢開德國的民主制度,終結了魏瑪共和國,成了德國的元首,成了德國人的偶像,成了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神”。

但“神”是一個不可以傾盡所有去信賴的人,當然絕不可能成為政治家。 鄧小平曾經說過,好的制度可以把壞人變成好人,壞的制度可以把好人變成壞人。到了希特勒這里就成了,一個有才的壞人能把好的制度變壞。 能把好的制度搞壞的人,哪怕他不對外侵略,能成為一個杰出的政治家嗎?相信各位心中都有答案。

9

會!希特勒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個曾經在德國普普通通,其貌不揚的的美術生,沒有去畫花花草草,也沒有去臨摹雕像,而是當上了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總理,德國納粹黨黨魁。縱使有時代的推波助瀾,但是這離不開希特勒的敢作敢為,勇于進取的精神,如果沒有超高的政治水平,希特勒也不會上臺。

我們可以從希特勒上臺之后的一系列措施,來看待其它是不是一名優(yōu)秀的政治家:

1,在政黨方面,希特勒禁止德國擁有其他政黨和工會,國家只能由一個政黨,那就是社會主義工人黨,希特勒作為黨魁,對黨派擁有極大的控制權。黨派與國家不分,緊密的聯(lián)合在一起。雖說希特勒這種行為過于集權,但是卻可以有效的在當時情況下,將德國人民綁在納粹黨的戰(zhàn)車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2,在經濟方面:希特勒為了將德國工業(yè)最大程度的運轉,實施了所謂的“命令經濟”,即一切生產活動都有納粹政府制定,有點像把德國工業(yè)全部變成國有經濟的意思,全方位為納粹發(fā)動戰(zhàn)爭做服務。并扶持中大型產業(yè),大廠兼并小廠,小廠進行破產重組,讓資本集中。

3,在對外方面:希特勒一直想將納粹德國兼并所有歐洲國家,建立一個以日耳曼人為主體民族的超大型國家,使歐洲成為一個整體。以日耳曼人為噱頭,進行對斯拉夫人以及猶太人的屠殺,美其名曰:“種族優(yōu)劣”。

從希特勒在德國實施的一系列政策來看,完全符合一名優(yōu)秀的政治家的行為。自己小時候遭受磨難,通過自己繪聲繪色的演講,贏得德國民眾的選舉,而且是以一種合法合規(guī)的手段當上的國家總理,德國人民愛戴他。

上臺之后的希特勒,勤儉辦公,整頓軍事,和一戰(zhàn)的戰(zhàn)勝國談判,不再進行戰(zhàn)爭賠款,為德國民眾提供超高的福利待遇,大力發(fā)展工業(yè),失業(yè)率直線下降,這一系列的措施哪一點不符合一名優(yōu)秀的政治家呢?一個活在《凡爾賽條約》下的德國,一個隨時面臨經濟崩潰的國家,可以說希特勒臨危受命,在這種情況下,依然將納粹德國帶向了世界強國的行列,政治家的稱號,當之無愧!

10

如果阿道夫·希特勒不搞侵略,他會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如果他當時不打仗,恐怕德國政壇也就沒有他什么事了,他很有可能連個普通政客都做不了。


希特勒是如何崛起的?

談到這個問題,恐怕很多朋友都會說,希特勒以及他的納粹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德國戰(zhàn)敗導致的極度經濟困難之中才得以走上前臺的。這樣說其實也對也不對。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之后,雖然《凡爾賽條約》里有很多對德國不公平的條款,給德國造成了很大困難,但其實當時德國還是挺了過來。而且在進入1920年代之后,德國經濟有了很大起色,一戰(zhàn)之后成立的德國魏瑪共和國在1923年就成功地穩(wěn)定了惡性通貨膨脹,因此德國的經濟在之后幾年曾經出現(xiàn)了相當程度的發(fā)展。所以納粹黨在1920年代在德國其實一直處于非常邊緣的地位,比如在1928年的德國國會選舉中,它在600個席位里只獲得了12席。

1928年德國國會選舉之后的議席分布,納粹的席位只有右下方那12個棕色的圓點

但德國經濟在當時嚴重依賴于短期貸款,所以其穩(wěn)定性很差。而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發(fā)生之后,德國經濟迅速崩盤,失業(yè)率飆升到30%,社會秩序很快陷入混亂之中。到1930年,德國基本上是依靠實施緊急秩序在維持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原本根本擠不進德國主流政治圈的希特勒和納粹黨才找到了突破口,在1930年的德國大選中席位從12席猛增到107席,一躍成為了德國的主流政黨。而了解了這個過程,大家也可以明白其實希特勒和納粹黨本來是擠不進德國主流政治圈的,只是在1929年經濟大蕭條爆發(fā)之后極為特殊的情況下,在德國當時的主流政黨對挽救經濟束手無策的情況下,他們才得到了被主流政治圈子暫時接納的機會。

希特勒上臺之后做了什么?

而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納粹黨也還是沒能奪得德國的政權,而且希特勒奧地利人的出身也成為了政治對手攻擊納粹黨的最好議題。但在此時因為德國經濟持續(xù)惡化,所以德國社會持續(xù)動蕩,而這使得主張極端的納粹黨勢力在1932年的選舉中進一步擴張,在當年的兩次選舉中他們都贏得了200個左右的議席,成為德國國會的第一大黨。但即使這樣,他們的得票率也只有30%多,并沒能立即奪取政權。但德國的主流政黨在當時確實沒有任何辦法讓德國經濟得到改善,所以當時在萬般無奈之下,德國總統(tǒng)興登堡才勉強接受了納粹黨和德國國家人民黨組建的聯(lián)合政府,讓希特勒和納粹黨在非常之時試試他們的極端政策。

希特勒出席一條高速公路的開工儀式

而希特勒上臺之后,通過操弄“國會縱火案”等手段,將其最大的對手德國共產黨予以鎮(zhèn)壓,最終取得了獨裁的地位。但他能夠擁有這個地位,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德國人希望他能通過一些不一樣的政策,把德國從大蕭條之后的經濟困境里解救出來。而希特勒給開出的藥方就是大幅度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將大量失業(yè)的工人雇傭起來從事基礎設施建設。這個計劃當時被稱為“萊茵哈德計劃”,不過進行大規(guī);A設施建設必需要投入巨量的資金,但錢從哪來呢?希特勒和納粹黨當時想出的辦法就是大量增加政府赤字,并另辟渠道,大量發(fā)行承兌票據(jù),從企業(yè)界及民間籌措資金。

希特勒執(zhí)政初期一些監(jiān)獄犯人參加U型潛艇的修建

這種做法使德國的失業(yè)率迅速下降,到1938年德國國內甚至基本上已經不存在失業(yè)現(xiàn)象。但另一方面,它卻導致德國的財政赤字急劇增加。在希特勒上臺后短短兩年內,德國的公共債務就增長了103億馬克。到1937年,德國整個國家的財政已經走到了破產的邊緣。而到1938年,希特勒剛上臺時發(fā)行的承兌票據(jù)到期,但希特勒政府卻無力贖回,導致大量違約的情況出現(xiàn)。所以到這時,希特勒上臺后通過赤字經濟營造的虛假繁榮已經很難再維持了。

希特勒的出路

而這時,希特勒想改弦更張,改變經濟策略是不可能的。因為就算他能單純在經濟方面維持下去,在政治方面他也沒法維持了。因為他能在國內贏得較高的支持率,能建立起獨裁統(tǒng)治,就是因為他能解決德國的失業(yè)問題,所以一旦德國重新出現(xiàn)失業(yè)率攀升,那么他的獨裁統(tǒng)治也基本沒法再維持了。而這時,他這個本來就屬于非主流的政客就會被德國主流政黨重新一腳踢開,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甚至會被重新開除德國的國籍。

所以在這時,希特勒只能去尋找新的財源,繼續(xù)德國表面的經濟繁榮,而他想到的兩條出路就是猶太人和戰(zhàn)爭了。所以從1937年開始,納粹政府出臺各種政策,對猶太人進行打壓,目的是逼迫猶太人放棄德國國籍,而同時又實施各種針對外匯、證券、貴金屬和藝術品的限制法律,使猶太人在放棄德國國籍時也必須放棄絕大多數(shù)財產。在1938年2月,納粹政府又出臺法令,要求所有財產超過5000馬克的猶太人都必須申報財產,進一步加緊對猶太人財產的控制。最后納粹建立猶太集中營其實也是這個根本目的發(fā)展到極致的結果了。

納粹上臺之后給猶太人護照加上了代表猶太人的大J字,持有這種護照的人在德國只能離境不得入境

但猶太人,特別是德國國內猶太人的財產畢竟有限,只能在一時緩解整個德國所面臨的資金緊張,沒法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局勢。所以戰(zhàn)爭也就成了希特勒必然的選擇了。因為開戰(zhàn)之后首先可以從波蘭、法國等國家的國庫直接掠奪黃金等儲備資源,另外占領了更多領土之后,又可以以反猶為名把當?shù)氐莫q太人財產也加以掠奪,這樣納粹在德國的高支持度就可以暫時得到維持了。


所以總體來說,希特勒最后成為戰(zhàn)爭狂人其實也是他和納粹黨的根本政策與價值取向的最終結果。他如果不執(zhí)行那些包括戰(zhàn)爭在內的極端政策,轉而采取溫和政策,他就絕對不是德國國內那些主流政黨的對手,會很快被搞掉,甚至在德國政壇都不可能有立錐之地。所以即使不發(fā)動戰(zhàn)爭,他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卓越的領導者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