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很有深度的好問題,認真感悟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對于看懂人生及其修正自己的人生坐標,很有借鑒意義。
以題主的說法,如果以窩囊來論,豹眼認為,依次是張飛、韓信、項羽、關羽。
01
張飛死得最窩囊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張飛被封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xiāng)侯。張飛追隨劉備一生,從出則同行,寢則同床的患難兄弟,到共享富貴、肝膽相照的君臣,張飛的一生達到了巔峰。
此時的劉備集團沒有大將軍一職,除了驃騎將軍馬超,唯有車騎將軍軍階最高,而且兼領司隸校尉,那是最心腹之人所擔當?shù)膷徫弧qR超那個驃騎將軍,也可算作是個名譽頭銜,在信任度、參與權、帶兵權上,都比不了張飛。張飛是最風光的將軍,在蜀漢無人能及。
同年六月,劉備為給關羽報仇,出兵伐吳,讓張飛從閬中出兵江州。
但在臨行之前,張飛被其麾下將領張達、范強謀殺,并將首級帶走去投奔了孫權。
張飛這樣被殺死,不僅十分窩囊,也給劉備的霸業(yè)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劉備得知張飛被殺,只說了一句“噫!飛死矣。”
也不能就此說劉備寡恩少義,但確有恨鐵不成鋼的意思。
張飛一向敬愛君子,但不體恤士卒,劉備屢屢告誡張飛說:
"你經(jīng)常鞭打健兒,但之后還讓他們在你左右侍奉,這是取禍之道。"但張飛毫不以為意,劉備也是無可奈何,畢竟是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兄,也不好譴責、懲處他。能夠做得也僅僅是勸導、提醒,但不幸言中。
看一下當時的大佬們對張飛的評價吧:
陳壽:"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并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shù)之常也。"
程昱:"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御我。"
郭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
劉曄:"諸葛亮明于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
周瑜:"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陳壽、程昱、郭嘉、劉曄、周瑜等等,都稱贊張飛與關羽一樣,是勇冠三軍的萬人敵。就這樣的名將,卻死在張達、范強這樣的人手里,豈不窩囊透頂?
后蜀漢后主劉禪追謚張飛為桓侯。
02
韓信之死次之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陰區(qū))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杰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并列為漢初三杰。韓信的軍事才能,那是杠杠的,不是張飛、關羽、項羽等人可比的。說劉邦的天下全是韓信打下來的,有些言過其實,但起碼韓信是居功至偉。沒有韓信,劉邦絕對玩不過項羽,不可能登基稱帝。
漢十年(前197年),陳豨反叛,劉邦親自率兵平叛,韓信托病沒有跟從。韓信暗中派人到陳豨處說:“你只管起兵,我在這里協(xié)助你。”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發(fā)動他們襲擊呂后和太子。
由于韓信得罪了家臣,被他們告發(fā),呂后與蕭何設計殺死了韓信。
至于韓信謀反的情況,說法不一,但韓信的確是被呂后與蕭何處死啦。這也就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由來。
韓信臨死前感慨地說:“我后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于是,韓信三族被誅殺。
這里的小子,恐怕是指蕭何。當初月下追你,舉薦你做大將軍的時候,沒認為蕭何是個小子吧。
一個將軍,不管能力、功勞多大,不能戰(zhàn)死疆場就是一種恥辱。如果不能壽終正寢,那的確就是窩囊。縱然韓信在獄中跟獄吏也發(fā)出過“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浩嘆,既然如此明白,為何還會得到這樣的下場呢?
史家、學者、軍事家們對韓信的軍事才能就不必多說啦。看一下韓信最后這個結局,大佬們是如何評價的吧:
司馬遷: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馮衍:昔者韓信將兵,無敵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見,威執(zhí)項羽,名出高帝,不知天時,就烹于漢。司馬遷、馮衍等人對其評價都不很高。司馬光說得更直接:
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難哉!其意是說,韓信你自己就是市井見利忘義的小人,卻希望別人都是君子,這有多難啊。
簡直是一針見血。
具備韓信這樣的軍事才能,卻得到了如此下場,豈不窩囊?但死在呂后、蕭何手里,也遠強于張飛死在張達、范強手中。
03
項羽再次之
人固有一死,打不過人家,死了也就死啦,愿賭服輸,不該有怨言。
項羽可謂是一把好牌打得稀巴爛,但項羽遇到劉邦帶領的蕭何、張良、陳平、韓信、曹參等這樣的團隊,被打敗也不算太丟人。
遺憾的是,項羽手下就僅有一個范增,而且不能采納他的意見,最終招致失敗也在情理之中。
漢五年(前202年),項羽十萬大軍被韓信四十萬大軍設下的十面埋伏,圍困在垓下,全軍覆滅。項羽僅僅帶領二十八騎逃離,來到了烏江邊。
項羽自刎烏江,上演了一出霸王別姬,盡管是令人動容,但還是有點英雄氣短。
對于項羽能否東山再起,世人多有遺憾,但畢竟是有尊嚴的死去。特別是李清照“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千古絕句,更增加了項羽的英雄氣概。
但終究是以一個失敗者的身份,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多多少少是有些窩囊。
04
關羽為了信仰而死,可謂死得其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發(fā)動了襄樊之戰(zhàn),威震華夏,但最終還是被徐晃擊敗,又被東吳呂蒙偷襲了荊州,腹背受敵敗走麥城,失掉荊州,最后關羽只率領數(shù)十騎出逃,在距離益州地界不足二十里的臨沮(今湖北襄樊市南漳縣),被潘璋部將馬忠設伏擒殺,其長子關平一起被害身亡。
豹眼一向認為,關羽是因為與劉備分道揚鑣而發(fā)起的襄樊之戰(zhàn)。這里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友友,可以去看豹眼有關的回答。
關羽是跟荀彧一樣,在漢末時期忠于漢室,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的、為數(shù)不多的人之一。
劉備自立為漢中王,這令關羽大失所望,指望跟隨劉備匡扶漢室已經(jīng)不可能啦。關羽明知道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戰(zhàn)勝曹操的。但為了信仰,關羽只能殺身成仁,孤注一擲。
不要跟豹眼提劉備夷陵之戰(zhàn)是為了替關羽報仇的事,你信就信,豹眼是不信的。
因此,豹眼認為,關羽之死,說不上窩囊,反而是很偉大。
但在漢末時代,想要匡扶漢室,何其難哉?
一定要說窩囊,那就是出生在一個窩囊的年代。就關羽的能力,還不足以平定天下,也就注定了關羽最終的命運,也算是有些窩囊吧。
但與張飛、韓信、項羽之死相比,關羽之死,最有尊嚴。孰能不死?如此死去,也是最好的結局,死得其所。
后世對關羽的評價,就不必多說啦,死后為神,就足以說明了一切。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給與關羽足夠的認可及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