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是一個很有深度的好問題,認真感悟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對于看懂人生及其修正自己的人生坐標,很有借鑒意義。

以題主的說法,如果以窩囊來論,豹眼認為,依次是張飛、韓信、項羽、關羽。

01

張飛死得最窩囊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張飛被封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xiāng)侯。張飛追隨劉備一生,從出則同行,寢則同床的患難兄弟,到共享富貴、肝膽相照的君臣,張飛的一生達到了巔峰。

此時的劉備集團沒有大將軍一職,除了驃騎將軍馬超,唯有車騎將軍軍階最高,而且兼領司隸校尉,那是最心腹之人所擔當?shù)膷徫弧qR超那個驃騎將軍,也可算作是個名譽頭銜,在信任度、參與權、帶兵權上,都比不了張飛。張飛是最風光的將軍,在蜀漢無人能及。

同年六月,劉備為給關羽報仇,出兵伐吳,讓張飛從閬中出兵江州。

但在臨行之前,張飛被其麾下將領張達、范強謀殺,并將首級帶走去投奔了孫權。

張飛這樣被殺死,不僅十分窩囊,也給劉備的霸業(yè)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劉備得知張飛被殺,只說了一句“噫!飛死矣。”

也不能就此說劉備寡恩少義,但確有恨鐵不成鋼的意思。

張飛一向敬愛君子,但不體恤士卒,劉備屢屢告誡張飛說:

"你經(jīng)常鞭打健兒,但之后還讓他們在你左右侍奉,這是取禍之道。"

但張飛毫不以為意,劉備也是無可奈何,畢竟是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兄,也不好譴責、懲處他。能夠做得也僅僅是勸導、提醒,但不幸言中。

看一下當時的大佬們對張飛的評價吧:

陳壽:"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并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shù)之常也。"
程昱:"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御我。"
郭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
劉曄:"諸葛亮明于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
周瑜:"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陳壽、程昱、郭嘉、劉曄、周瑜等等,都稱贊張飛與關羽一樣,是勇冠三軍的萬人敵。就這樣的名將,卻死在張達、范強這樣的人手里,豈不窩囊透頂?

后蜀漢后主劉禪追謚張飛為桓侯。

02

韓信之死次之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陰區(qū))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杰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并列為漢初三杰。

韓信的軍事才能,那是杠杠的,不是張飛、關羽、項羽等人可比的。說劉邦的天下全是韓信打下來的,有些言過其實,但起碼韓信是居功至偉。沒有韓信,劉邦絕對玩不過項羽,不可能登基稱帝。

漢十年(前197年),陳豨反叛,劉邦親自率兵平叛,韓信托病沒有跟從。韓信暗中派人到陳豨處說:“你只管起兵,我在這里協(xié)助你。”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發(fā)動他們襲擊呂后和太子。

由于韓信得罪了家臣,被他們告發(fā),呂后與蕭何設計殺死了韓信。

至于韓信謀反的情況,說法不一,但韓信的確是被呂后與蕭何處死啦。這也就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由來。

韓信臨死前感慨地說:“我后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于是,韓信三族被誅殺。

這里的小子,恐怕是指蕭何。當初月下追你,舉薦你做大將軍的時候,沒認為蕭何是個小子吧。

一個將軍,不管能力、功勞多大,不能戰(zhàn)死疆場就是一種恥辱。如果不能壽終正寢,那的確就是窩囊。縱然韓信在獄中跟獄吏也發(fā)出過“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浩嘆,既然如此明白,為何還會得到這樣的下場呢?

史家、學者、軍事家們對韓信的軍事才能就不必多說啦。看一下韓信最后這個結局,大佬們是如何評價的吧:

司馬遷: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馮衍:昔者韓信將兵,無敵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見,威執(zhí)項羽,名出高帝,不知天時,就烹于漢。

司馬遷、馮衍等人對其評價都不很高。司馬光說得更直接:

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難哉!

其意是說,韓信你自己就是市井見利忘義的小人,卻希望別人都是君子,這有多難啊。

簡直是一針見血。

具備韓信這樣的軍事才能,卻得到了如此下場,豈不窩囊?但死在呂后、蕭何手里,也遠強于張飛死在張達、范強手中。

03

項羽再次之

人固有一死,打不過人家,死了也就死啦,愿賭服輸,不該有怨言。

項羽可謂是一把好牌打得稀巴爛,但項羽遇到劉邦帶領的蕭何、張良、陳平、韓信、曹參等這樣的團隊,被打敗也不算太丟人。

遺憾的是,項羽手下就僅有一個范增,而且不能采納他的意見,最終招致失敗也在情理之中。

漢五年(前202年),項羽十萬大軍被韓信四十萬大軍設下的十面埋伏,圍困在垓下,全軍覆滅。項羽僅僅帶領二十八騎逃離,來到了烏江邊。

項羽自刎烏江,上演了一出霸王別姬,盡管是令人動容,但還是有點英雄氣短。

對于項羽能否東山再起,世人多有遺憾,但畢竟是有尊嚴的死去。特別是李清照“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千古絕句,更增加了項羽的英雄氣概。

但終究是以一個失敗者的身份,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多多少少是有些窩囊。

04

關羽為了信仰而死,可謂死得其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發(fā)動了襄樊之戰(zhàn),威震華夏,但最終還是被徐晃擊敗,又被東吳呂蒙偷襲了荊州,腹背受敵敗走麥城,失掉荊州,最后關羽只率領數(shù)十騎出逃,在距離益州地界不足二十里的臨沮(今湖北襄樊市南漳縣),被潘璋部將馬忠設伏擒殺,其長子關平一起被害身亡。

豹眼一向認為,關羽是因為與劉備分道揚鑣而發(fā)起的襄樊之戰(zhàn)。這里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友友,可以去看豹眼有關的回答。

關羽是跟荀彧一樣,在漢末時期忠于漢室,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的、為數(shù)不多的人之一。

劉備自立為漢中王,這令關羽大失所望,指望跟隨劉備匡扶漢室已經(jīng)不可能啦。關羽明知道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戰(zhàn)勝曹操的。但為了信仰,關羽只能殺身成仁,孤注一擲。

不要跟豹眼提劉備夷陵之戰(zhàn)是為了替關羽報仇的事,你信就信,豹眼是不信的。

因此,豹眼認為,關羽之死,說不上窩囊,反而是很偉大。

但在漢末時代,想要匡扶漢室,何其難哉?

一定要說窩囊,那就是出生在一個窩囊的年代。就關羽的能力,還不足以平定天下,也就注定了關羽最終的命運,也算是有些窩囊吧。

但與張飛、韓信、項羽之死相比,關羽之死,最有尊嚴。孰能不死?如此死去,也是最好的結局,死得其所。

后世對關羽的評價,就不必多說啦,死后為神,就足以說明了一切。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給與關羽足夠的認可及尊崇。

最佳貢獻者
2

張飛,關羽,韓信,項羽。四大英雄豪杰也。張,關,項三人都死于疆場,其英雄壯舉,留芳百世,唯獨智勇雙全的韓信確死得窩囊。韓信一代名將,輔佐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可劉邦連他功成名就后的生存希望也沒留給他。他自己也知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獵狗烹”的道理。但他的居功享受之夢最終破滅,死于非命,想張良就聰明得多了。

3

謝邀!

我覺得張飛、關羽、韓信、項羽四位都死得窩囊。

張飛,唯一敢和呂布單挑的人,長板坡前長板橋頭,一人一騎,橫矛怒目,一聲斷喝,嚇退萬兵。何等英雄,但卻在酒醉睡覺時被手下兵卒殺死,豈不窩囊?

關羽,溫酒斬華雄,誅顏良、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刮骨療毒,一柄青龍刀橫掃天下,何等忠勇豪氣。由于孤傲,失荊州,敗麥城,氣急身亡。不也窩囊?

韓信,受跨下之辱,輔劉邦奪得政權,建立漢朝,其名噪天下,是不可多得將帥之才。功高蓋主,還想要劉邦封其為王,最后死于非命,難道不窩囊?

項羽,楚漢相爭相峙多年,橫掃四方,馳騁天下,打得劉邦東逃西竄。差點就奪得了天下,因顧顏面,不肯回江東,自吻于烏江邊,雖豪氣纖云,卻窩囊哉!

回答結束。謝謝。

4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天下本該是他的,可嘆不信范增言,鴻門宴放走可與他爭天下的人。當年沉舟死戰(zhàn)得來的威名和功業(yè),毀于婦人之仁。最后腦袋身體都讓對方將領拿去領獎封王候去了,烏江水里有小舟,有人可送他回家鄉(xiāng),他不干,完全可以重整河山再來爭雄的。那么有情有義的愛姬也拔劍自刎,多窩囊呀?

張飛本該就得死,他酒后想殺衛(wèi)兵,衛(wèi)兵正常反抗。關羽本不是陸遜對手,不是帥才,麥城敗亡正常。韓信功勞最后無兵權了才有野心,那必須死在婦人之手呀。

5

關羽死的不值,本不應死的,為何?

1,剛腹自用,目空一切,不懂大局,對諸葛亮"東和孫權,北拒曹操" 囑托當面應答,背后卻置若罔聞,說明對全盤戰(zhàn)略一竅不通,此種之人權位越高給國家造成的損失便越大。

2、眾叛親離,由于性格嚴重缺失而導至部下離心離德,戰(zhàn)事關健之時叛變的,見死不救的,坐壁上觀的,皆盼其早亡,統(tǒng)帥做到這份上也是罕見。

3、死的窩囊。平日里視江東土雞瓦犬不如,出口必江東鼠輩,而后才是下文,然而,卻被鼠輩干敗,在惶惶出逃途中被鼠輩中的孫子輩馬忠擒獲,實乃滑天下之大稽也。

其實,狂傲也罷,名不付實也好,人之缺陷難免,勝敗也兵家常事,但如果戰(zhàn)死沙場,也算馬革裹尸了,然古今多少壯士,不成功,便成仁,死不遭擒。倘若關羽不是逃亡被擒,而是戰(zhàn)斗到最后才配得上他目空一切的性格。他,真的不應該逃的,敗就敗了,試想,就算逃得活命,有何面目見川中眾人,怎見大哥,別人尤可,而你是多么的高傲,在全蜀乃至整個三國中型像多么偉岸、高大,即使兩川父老容你,從此也要低下高傲的頭顱吧,也要低調(diào)在低調(diào)吧,依你的條件還會有所作為嗎?也就只剩茍延殘喘了。做為狂傲遠超自身能力,關健時刻缺少魄力而身首異處的關二爺,死的窩不窩囊且不說,反正逃跑遭擒被斬與其狂傲形象不符。

6

這四位豪杰各自死得其所,還真沒誰是死得特別窩囊的。

諺語云:“瓦罐兒不離井旁破,將軍難免陣上亡!敝袷肪X得,楚漢三國這四位英雄,都死得響亮,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獨特一筆。更都死在自己親手給自己挖的坑里,算死得其所,既談不上冤枉,自然也不算窩囊。真正窩囊的,還另有其人,大有其人。

我們試著盤點一下,看是不是這樣。

關羽剛愎自用,自詡天下無雙、目無余子,也死于他的剛愎與傲慢。

走麥城前,關羽從來沒和東吳有過任何一次交鋒,甚至還是赤壁之戰(zhàn)徹底挽救了三兄弟命運,他卻一直江東鼠輩江東鼠輩的叫著,“虎女焉能配權子?”拒絕通婚,不愿友好往來,對盟友一萬個看不上瞧不起。

結果又如何呢,第一次和東吳真正交手,在逃近蜀境時,名震天下的關羽竟然被一個吳軍小將給生擒了。堅決不降被東吳所殺,時五十七歲。

還騎著赤兔,就這么被人活捉了,捉他的還真不是什么名將,是個真正的江東鼠輩,馬忠。不過拜他所賜,鼠輩從此不鼠了。

柳禾蕭:真的別隨便看不起別人,更別隨便把自己的看不起掛在嘴上。即使你是關羽。

項羽死得最壯烈,最男人,充滿英雄氣概,與窩囊兩個字不沾邊。

烏騅、虞姬、四面楚歌、項羽還是殺出漢軍重圍,撕破十面埋伏,一路和追兵交鋒,單槍匹馬殺死漢軍幾百人,自己也負傷十多處。直嚇得漢軍膽寒,不敢過分迫近,只敢遠遠圍著。

項羽一回頭,正看見漢軍騎司馬呂馬童,笑問你不是我的老友嗎?呂馬童把項羽指給漢將看,告訴他這是項王。項羽說,我聽漢王用黃金千斤,封邑萬戶懸賞,求我的腦袋,干脆我送你個人情吧。說完便自刎而死。這就是史上有名的霸王割頭贈友。

嘿嘿,他窩囊嗎?

柳禾蕭嘆:到底是蘅古千年一男兒,死都死得這么霸道灑脫。古往今來,又有誰敢死得比他帥?

韓信善于謀略一輩子,最后讓女人給謀略了一把。

傳說劉邦曾經(jīng)允諾過韓信,只要他:“頂天立地於漢土,絕不加兵刃於身。

所以這個傳說的結尾就是,韓信被殺時,呂后把他吊在長樂宮的大鐘之內(nèi),頭眼為大鐘籠罩,不見天日,腳懸空踩不到於地面,這叫做不能頂天立地。呂后也沒有使用兵刃,用的是竹子,讓宮女拿竹子把他殺死,沒有兵刃加身。這就算不違背當年的承諾了。

當楚王變成淮陰侯,以韓信的智慧,竟然還不肯遁走山林,又不敢與他人一樣公開背反。那時的韓信,其實就早已經(jīng)死了。最終能落個這樣的終結法,也算死得煞是精彩。得其所哉。

張飛看似死得最不值得,其實一點都不冤枉,一點不窩囊,快意得很。

關羽丟荊州在三國歷史上影響很大。有人還遙問既然關羽為人桀驁,別人又不信任,那為什么不是張飛來守荊州?其實早在二十四年前的建安元年,事業(yè)正走在穩(wěn)步上升期的劉備,就被張飛狠狠坑了一把,丟徐州!

當時張飛出了什么問題?喝酒,侮辱手下,打罵部將,和二十四年后一模一樣!二十四年,只彈指一揮間。

在當時,徐州更要緊,是劉備唯一的地盤,三兄弟的安身立命之所。徐州丟后劉備頓時陷入進退無處的情況,缺少糧食,軍中甚至出現(xiàn)人吃人的現(xiàn)象,只能丟下廉恥冒著奇險向搶自己地盤的呂布投降。想想那個屈辱!

就是這么痛徹心肺的侮辱,張飛還不肯領悟長教訓,一次次侮辱鞭打,直到部下實在忍受不了奮起反抗。

柳禾蕭覺得一點不冤,縱你是張飛又如何?肆意踐踏別人的尊嚴,這復仇讓人覺得快意得很,解氣得很!

既然是將軍,這四個人死在沙場,或間接死在沙場名利場,他們都死得其所,并不窩囊,那誰最窩囊?

相比之下,亂世之中,像五虎上將里馬超那樣一身好本事,加一身血海一樣的深仇,投奔劉備后卻不得其用郁郁而終,甚至不知怎樣就無聲無息的死了,這才是真窩囊真憋屈。這才是傳說中的窩囊死了!

馬超甚至還不如太史慈,太史慈死前還吼著說:“大丈夫生于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訖而亡,年四十一歲。他,起碼還留下了一句話。

關注我鼓勵一下,爭取每個回答,都給你奉上一個精彩的歷史故事。

7

謝邀!關羽走麥城被俘寧死不降吳,韓信有狡兔死走狗烹的受刑前感言,項羽高歌力披山兮氣蓋世,怨天時不利的壯語,自刎謝江東父老,而張飛卻在醉夢中希里糊塗就被取了首級,他是死的最窩囊。拙見。

8

這四位都是大名鼎鼎的將領,其實韓信更多的算是軍事家,因為韓信傳記里更多的寫的是他指揮軍隊的才能,而非自己的武藝高強。那么在我看來,這四位的窩囊程度應該是:韓信第一,張飛第二,第三為關羽最后為項羽。

首先我們來看看韓信,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以后,整天悶悶不樂,也不進宮,也不出去玩,就在家里憋著。然后蕭何一看這可不行啊,遲早憋出病來,就硬拉著韓信進宮聚會,韓信想了想就接受了,老朋友蕭何的面子還是要給一個的。

然后聚會完了該去謝恩了,韓信玩的也挺開心,畢竟韓信朋友少,主要是韓信為人很孤傲,樊噲?zhí)貏e尊敬韓信,每次韓信去樊噲家里樊噲都用迎接王爺?shù)亩Y儀迎接韓信,但是韓信就比較看不起樊噲,從人家家里出來還要說自己竟然會與樊噲這樣的人為伍。所以韓信朋友比較少,因為他看不上人家。

謝恩時候還是高高興興的,結果呂后一下子就變臉了,出來一大批人直接把韓信拿下了。韓信很震驚,蕭何也很驚訝,然后呂雉就說韓信謀反,直接拿下就地處斬。韓信直接大喊:“我為漢室立下十大功勞,皇上賜我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兵器不死!”呂后就讓宮女把韓信拖到長樂宮鐘室,給他蒙上眼,地上鋪上地毯,用繩子勒死再用菜刀砍。這樣見不到天地和兵器,不違背劉邦的話。韓信沒想到會這樣,被拖走時說了一句話:后悔沒有采用蒯通的謀略,以至于落到今天這個地步。關于韓信之死有的說蕭何和呂后合謀的,有說蕭何沒有參與的,但是我想就算蕭何沒有參與,他多少也是知情的,不然也不會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了。

然后是張飛,張飛怎么死的呢,在關羽被東吳殺了以后,張飛非常生氣,直接率軍想要攻打東吳,于是就命令手下范強和張大要在兩天內(nèi)趕制出全軍用的白色衣甲,這兩個人知道自己肯定完不成,張飛性情暴烈,肯定要處罰他們,弄不好還要掉腦袋。就干脆殺了趁酒醉殺了張飛,叛逃了。

張飛死其實就死在自己脾氣上了,“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這是劉備曾經(jīng)勸張飛的話,意思就是你經(jīng)常打罵身邊健兒,處罰完了又讓他們在你身邊侍奉,早晚要出事的。不幸一語成讖,張飛就這么一命嗚呼。

再來看看關羽,關羽應該是最耳熟能詳?shù)牧。建安二十四年?19年),關羽發(fā)動了襄樊之戰(zhàn),水淹七軍,生擒于禁,但最終還是被徐晃擊敗,又被東吳呂蒙偷襲了荊州,腹背受敵敗走麥城,大意失荊州,最后關羽只率領數(shù)十騎出逃,在距離益州地界不足二十里的臨沮(今湖北襄樊市南漳縣),被潘璋部將馬忠設伏擒殺,其長子關平也一起被害身亡。

關羽的死窩囊嗎?其實有那么一點,因為他是死在自己很看不起的東吳手上了,關羽曾經(jīng)單刀赴會,出入無阻。鎮(zhèn)守荊州時孫權曾經(jīng)想和關羽聯(lián)姻,但是被關羽一句虎女安能嫁犬子給罵回去了。呂蒙擔任大都督時裝病,關羽以為呂蒙是膽小鬼,實際上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所以關羽死在自己瞧不起的國家和武將手上,說起來也是挺窩囊挺不服的。

最后就是項羽,霸王其實死的不算窩囊,霸王別姬后于烏江自刎。在死之前殺了一百多個漢軍,說句不好聽的,墊背的這么多,怎樣也不虧了。最后還送了個人情給了自己一個“老朋友”——呂馬童。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椡跄嗽唬骸崧劃h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俗载囟馈!一句我成全你,就把人頭送給了呂馬童,后來呂馬童還真因為這個封侯了。

綜合來說,關羽和霸王都是死在戰(zhàn)場上,作為武將死于戰(zhàn)場沒什么丟人的,反而是一種榮耀,但是張飛和韓信都是死在自己人手里,張飛被偷襲,韓信則是被如此奇葩的方式整死,說起來是真的挺窩囊。

9

張飛死得最窩囊!被部下整死!關羽死于敵手,項羽自殺,韓信死于呂后之手,皆比張飛之死要說得過去,張飛雖敬士人卻不善待士卒!故有此禍!

10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車輪從未停止過轉動,而這個車輪下面永遠也不缺乏白骨。

英雄也好,常人也罷,最終都無法擺脫死亡的命運。這個安排是公平的,任誰都無法擺脫。

即便他是曠世名將,百戰(zhàn)勇士,最終的結局也不會有什么區(qū)別。張飛、關羽、韓信、項羽四個人,在中國歷史上應該是名聲赫赫了。

而這四個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沒有善終。張飛被人于睡夢中殺死,關羽兵敗麥城被殺,韓信中了呂后之計而死,項羽是自刎在烏江。

要說窩囊,這四個人都有些窩囊。但如果要給這四個人的窩囊程度來一個排名,我覺得應該是韓信最窩囊,然后是張飛,關羽和項羽兩個人的窩囊等級一樣。

分析

  • 相似而又不同結局

這四個人里最不窩囊的應該就是項羽和關羽了。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他們兩個人都可以算作死在戰(zhàn)場上的。關羽大意失荊州,又被糜芳、傅士仁所背叛,最終敗走麥城,身首異處。

項羽被圍困于垓下,在絕境之地,又向世人表現(xiàn)出了其勇武的一面?山Y果還是寡不敵眾,被韓信“十面埋伏”于烏江邊上,以自刎的方式終結了自己的生命。

不管關羽的死是因為他的大意還是隊友的背叛,也不管項羽自刎是因為狂妄自大,沒有于鴻門宴上殺掉劉邦而“咎由自取”。

總而言之,他們兩個人都是因為“技不如人”而死。作為將軍,也算是死在戰(zhàn)場上了。

反觀張飛與韓信,他們兩個都不是死在戰(zhàn)場上的。

張飛是因為暴而無恩,對待手下士兵過于殘暴,而致使其手下忍無可忍,最終將其殺害。對張飛的性格,劉備早有過勸誡:

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

事情果然沒有出乎劉備的意料,張飛終究還是死在了他手下張達、范強手中。

韓信是因為功勞過大,而被劉邦所忌憚。雖然韓信是直接死于呂后之手,但殺掉韓信,相比也是劉邦取得天下后的夙愿。

韓信因人誣告,而被貶為淮陰侯。后來是呂后與蕭何二人,在長樂宮鐘室將其誘殺,還夷滅了韓信的三族。

這樣對比之后,我們就可以看出,韓信與張飛相比要更窩囊,因為他們是死在“自己人”手中的。

  • 最窩囊者必然是韓信

關羽和項羽,兩個人是因為技不如人而戰(zhàn)敗身死。張飛是因為個性殘暴而“咎由自取”。而韓信之死完完全全就是死于陰謀。

韓信之死,說白了就是劉邦勝利后,對功臣的清洗!帮w鳥盡良弓藏,絞兔死狐狗烹”,韓信是死于帝王術的。

皇帝一旦奪下江山,最擔心的就是能否坐穩(wěn)江上。那么,曾經(jīng)親密無間的戰(zhàn)友、功臣,就成了其為了穩(wěn)固皇權的犧牲品。

韓信也不例外,韓信能力太強,尤其是他的軍事才能。在那個時代,沒有人能和韓信的軍事才能媲美,太史公稱其是“國士無雙”。

之所以說韓信最窩囊,是因為他死的冤枉。

不管韓信未來是否會造反,但他死的時候尚還沒有表現(xiàn)出造反之心。劉邦對他的忌憚幾乎全部來自于自己的猜測。

韓信雖然說有野心,而且也有過不配合劉邦的行為,但這些都不能證明韓信會謀反。

他在當楚王的時候,劉邦為了鞏固自身的權力,而準備剝奪韓信手中的權力。這個時候韓信也有過造反的打算,但只是那么一瞬間就沒有了:

高祖且至楚,信欲發(fā)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

而且,韓信的重要謀士蒯通在天下未定的時候,就曾建議過韓信割據(jù)一方,和劉邦分庭抗禮,但也被韓信所拒絕了。

以韓信的軍事能力,和他當時所掌握的兵力,如果真的反叛劉邦,即便失敗,也會給劉邦帶去極大的損失。

之所以說韓信最窩囊,就是因為韓信有實力、有能力造反,是當時對劉邦威脅最大的人。卻始終沒有造反,還一次次的被劉邦奪權,最終讓呂后、蕭何兩人算計死了。

結語

歷史本身就是很詭異的,歷史上的事有很多都引人思考。

如果關羽不大意,荊州是否會失;項羽要是在鴻門宴上就殺了劉邦,項羽能否奪取天下;張飛如果不死,劉備是否還會貿(mào)然發(fā)動對東吳的進攻;韓信如果造反了,是否能夠戰(zhàn)勝劉邦。

對于這些事,人們從來沒有停止過猜測。但歷史已經(jīng)發(fā)生了,無論如何猜測,結果都不會改變。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