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魏到曹髦時的國柄,已全部被司馬家和世家豪族瓜分了,回天乏力,改朝換代已是板上釘釘?shù)氖。曹丕的兒子曹霖性情暴躁,卻生了一個知書達禮的兒子曹髦,少帝曹芳被牽入謀誅司馬師的案件被廢,原打算另立曹操的兒子曹據(jù),郭太后說,如果立曹據(jù),那輩份豈不是亂了?便改變曹髦,繼承曹睿香火繼位為帝。曹髦擅詩文,好儒學(xué),一生心慕夏朝中興之君少康,被評為史上最有骨氣的皇帝之一。


看曹髦入宮繼位的動作,有以漢文帝為榜樣的跡象,他初入洛陽在西掖門南,群臣跪拜時,他也學(xué)劉恒以名份未正自謙不接受朝禮,并謹守臣禮和群臣步行見太后,只不過沒有漢文拒絕周勃私相授受國家的故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fā))當(dāng)上皇帝后,他全力打理朝政,行善政以寬濟民,與群臣打成一片,多次舉辦大會,談詩論玄中才壓群下,應(yīng)該從那時開始,曹髦就有意識在挽回曹魏傾頹的局勢了,十四虛歲的他,得到司馬家謀士鐘會的大為推崇,認為他“武類太祖,才同陳思”,或者因為這一評語,司馬兄弟一直不敢對曹髦掉以輕心。


255年發(fā)生淮南第二叛,鎮(zhèn)東將軍毋丘儉、揚州刺史文欽起兵反對司馬家弄權(quán),司馬師親征,文鴦沖營,病中的司馬師驚得眼球掉落,平亂回師時死在路上,這是曹髦等來的第一個良機,其時曹髦當(dāng)機立斷,命令副統(tǒng)帥尚書傅嘏“率六軍還京師”,司馬昭留在許昌聽封,沒料到傅嘏也是司馬擁護者,不但不聽旨意,還簇擁司馬昭率軍回朝,要曹髦加封司馬昭讓他弟繼兄職。無奈,曹髦只得聽從,從此大勢越來越被動,司馬昭對他的看管也越發(fā)嚴厲。(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fā))


如果曹髦打算在司馬昭晉見時再殺了他,一是沒有手下充當(dāng)殺手,二是大臣幾乎無人會配合,一樣不會成功。其時,司馬昭已加九錫,擁有多種特權(quán),諸如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出門隨身有虎賁衛(wèi)士斧鉞護身。對于上朝,可能也不用去。(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fā))從廢曹芳可見司馬家的勢力已達何種地步。司馬師要廢少帝曹芳,派手下一個官員郭芝進宮去跟郭太后“宣旨”,太后正和曹芳對坐。郭芝說“大將軍欲廢陛下,另立彭城王曹據(jù)”,曹芳只得順從離開。郭太后表示不悅。郭芝說,太后有子不能教,今大將軍意已成,又勒兵于外以備非常,但當(dāng)順旨,將復(fù)何言!郭太后說要見大將軍講理,郭芝說,見什么見?快把璽綬拿來,太后只得屈服。

由此可見,連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屬官都如此張狂,至曹髦時,要殺死晉見的司馬昭已是不可能了。連曹髦認為可以密謀的王經(jīng)王業(yè)王沈,話未說完,王沈王業(yè)已嚇到跑出去向司馬昭告密,何況其他人?形勢正如王經(jīng)勸說一樣,權(quán)柄掌握在司馬家之手已經(jīng)很久了,朝廷以及四方之臣都為司馬家效命,沒有人顧念大統(tǒng)和逆順之理,而且宮中宿衛(wèi)空缺,兵力十分弱小,陛下憑借什么討伐他?可見,怎么動手都是死或廢,不動手曹髦又忍受不了。

最佳貢獻者
2

相信我,如果曹髦認為有機會的話,他會有司馬昭覲見的時候殺掉他的,問題是曹髦有機會嗎?

鐘會對曹髦的評價是:才同陳思,武類太祖。

意思是:曹髦的文彩和曹植一樣,武功與曹操類似,這話出自鐘會這個文武全才之口,也印證了曹髦確實是個能力非同一般的人。



曹髦之所以能被立皇帝是因為郭太后的執(zhí)意堅持,而他能被立皇帝的原因卻是因為前任皇帝曹芳被司馬師所廢除,曹髦被立為皇帝那年,只有13歲。一個13歲的少年天子,曹髦所表現(xiàn)出來的謙虛、冷靜、好學(xué),遠遠超過了年齡的范疇。

14歲那年,司馬師因為東征毋丘儉、文欽的淮南二叛時,眼疾發(fā)作,眼球掉出眼框,司馬師在完成平定后回師的路上,就去世了。



14歲的曹髦敏銳的抓住機會,想趁司馬師病亡之際,司馬家權(quán)力交接之時,收攏權(quán)力,下詔讓司馬昭鎮(zhèn)守許昌,讓尚書傅嘏率領(lǐng)大軍回師洛陽,以便收回兵權(quán),這可以算作是曹髦的第一次謀略奪權(quán)。

只可惜,14歲的少年天子曹髦終究不是44年的老狐貍司馬昭的對手,在被司馬昭識破計謀后,司馬昭抗旨不遵,帶兵回到洛陽,曹髦被迫接受第一次試圖奪權(quán)的失敗,而這顯然也不會是曹髦最后一次奪權(quán)的機會,曹髦隱忍下來,繼續(xù)尋找機會,因為他還很年輕,足足比司馬昭小了30歲。



還是14歲那年,曹髦連下三道圣旨,爭取天下的民心:

1、將洮西之戰(zhàn)失敗的責(zé)任招攬到自已身上,派人慰問在洮西之戰(zhàn)陣亡戰(zhàn)士家屬,落實撫恤金,免除賦稅和徭役,嘉獎在戰(zhàn)斗中英勇殺敵及壯烈犧牲的將士。

2、對于魏國邊境地區(qū),家中有人叛逃到蜀國而親屬留在魏國的百姓,一律赦免無罪。

3、派人收斂在洮西之戰(zhàn)中陣亡將士的遺體,并安置入土為安。



洮西之戰(zhàn)是發(fā)生于公元255年七月,因司馬師病亡,司馬昭接班之際,蜀漢姜維、夏侯霸、張翼發(fā)動的進攻魏國洮西的戰(zhàn)役,當(dāng)時魏國的雍州刺史王經(jīng)擅自出擊,被姜維擊敗,魏國戰(zhàn)死數(shù)萬人,損失巨大。

曹髦的行為無非就是為了爭取天下的民心,而這出自一個14年的少年天子,實屬不易。曹髦一方面在尋找機會,另一方面在爭取民心支持,可是時間不等人,那邊司馬昭已經(jīng)開始加緊纂位的步步緊逼。



256年正月,大將軍司馬昭加大都督官職,并”參拜不名“,6月,司馬昭進封晉公,加九錫,并”劍履上殿“,結(jié)果司馬昭辭讓,一直到260年4月,司馬昭九次推辭,并不是司馬昭真的推辭,而這就是一步一步的纂位進程。

如果司馬昭真的進位晉公,意昧著什么?意昧著司馬家纂位已進入最后階段,可以參考曹操的加封魏公的行為,真到了這一步,纂位已不可逆,也不可阻擋。



曹髦一直都在尋找機會,可是一直都沒有機會,如果能在司馬昭覲見的時候殺掉他,曹髦一定會這么干的,司馬昭掌握著魏國的軍政大權(quán),整個國家上下大部分都是司馬家的人,包括皇帝曹髦的身邊人,曹髦無力翻盤。

估計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司馬昭學(xué)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法,雖然控制皇帝,但是避免與皇帝在同一個城池,也較少覲見,當(dāng)年曹操控制漢獻帝就是自已在鄴城, 而漢獻帝在許昌,并不在一起,司馬昭也這么學(xué),讓曹髦沒有機會,偶爾幾次覲見也是帶甲百人上殿。



曹髦是個聰明人,而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也是出自曹髦之口,在沒有任何機會,而又面臨一步一步被廢除、被纂位的威脅,曹髦選擇了用自殺行為來維護大魏王朝最后的血性,以他的生命來阻滯司馬代魏的進程。

曹髦親率宮中幾百侍衛(wèi)攻打司馬昭,與其說是侍衛(wèi),其實不過是一些文官、太監(jiān)和雜役組合起來的烏合之眾,曹髦此舉無疑是故意而為之的自殺行為,他不是不明白這么做會帶來什么后果,以天子起兵而討伐臣下,激起自已與司馬昭的矛盾,用自已的生命來換取天下士人對司馬家族的反感,從而達到阻滯司馬昭纂位的進程



兩漢四百年江山,儒家文化深入人心,儒家講君為臣綱,講忠君愛國 ,還從來沒有哪個臣下敢公開弒殺皇帝,哪怕如王莽、曹丕等纂位者也沒有弒殺前任皇帝,而是善待,司馬昭指使賈充派成濟弒殺了魏帝曹髦,讓曹髦成為中國歷史上首個被公開弒殺的皇帝。

曹髦的死讓司馬昭的政治聲望降到極低點,連之前在觀望的士族們,也都開始反對司馬昭的纂位,連皇帝都敢殺,哪個士族還敢和司馬昭合作,曹髦的死讓司馬代魏的進程整整遲滯了四年,這就是曹髦的目的,代價就是生命。



曹髦死的那一年只有19歲,這是曹髦既無奈又悲觀的選擇,同時也是大魏王朝最后的血性和悲壯。

3

在那個時候,曹髦所率領(lǐng)的數(shù)百人并不全是殿中宿衛(wèi),更多的一部分是曹髦自己的奴仆,可能還有宦官、雜役等。

曹髦所能調(diào)動的部隊,不止人數(shù)少,而且完全就是一支雜牌軍。

曹髦為什么不選擇在殿上解決司馬昭呢?原因有三

第一:曹髦在朝中根基尚淺,司馬家樹大根深。作為魏文帝曹丕的庶長孫、東海王曹霖的庶長子、少帝曹芳的堂兄,高貴鄉(xiāng)公曹髦的地位其實不算很高,又久居鄴城,不涉及洛陽權(quán)力中樞。曹髦雖然貴為皇帝,但在洛陽的力量卻遠遠比不上司馬昭。曹髦入洛陽時年僅十三歲,甘露之變時也不過十九歲,這樣一個剛成年的孩子,外無軍隊援助,內(nèi)無宗室相幫,又能在朝廷里培養(yǎng)出多少力量呢?

第二:刺殺必須要有勇士,總不能皇帝親自動手吧!曹髦在洛陽六年的時間,一直都在建筑自己“圣君”的形象,刀兵劍客這些血腥的東西不是一個“圣君應(yīng)該擁有的,這也導(dǎo)致了曹髦沒有培養(yǎng)出自己的私兵部隊,無法擁有自己的軍事力量。曹髦所率領(lǐng)的雜牌軍,剛碰上賈充帶領(lǐng)的正牌軍,一擊而潰。

第三:司馬昭非庸才。幾百年后,曹髦的粉絲——魏孝莊帝元子攸,就成功地擊殺了當(dāng)朝權(quán)臣爾朱榮,成功地逆襲了傀儡皇帝的命運?稍迂鶕碛械囊炔荀侄嗟枚啵坏凶谑以,朝臣高道穆、楊侃,最重要的就是得到了手握禁軍力量的武衛(wèi)將軍奚毅的支持,元子攸才能最終成事。可回過頭來看曹髦呢?除了一個尚書王經(jīng)之外,曹髦所看重的人,要么明哲保身,要么臨陣倒戈,還有甚者去向司馬昭通風(fēng)報信,才逼得曹髦走上了兵變的險路。

況且司馬昭也非爾朱榮等武夫可比,他的心機城府絕不他父親司馬懿低多少。曹髦打得根本就是一場勝率幾乎為零的戰(zhàn),賭輸是很正常,能贏才真的奇怪了。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寫三國,次寫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亂編,喜歡點贊!

4

謝謝邀請! 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魏帝曹髦見司馬昭的氣焰日甚一日,知道早有取代之意,心里憂憤難平。一日,他私下叫來侍中王沈,尚書王經(jīng),散騎常侍王業(yè)商議,魏帝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受廢辱,今召諸卿來,就是要決心帶兵和他拼死一斗,不知諸卿是否助我?尚書王經(jīng)說,今朝政大權(quán)已歸司馬氏所握,內(nèi)外公卿,都是他的爪牙,而陛下宿衛(wèi)空虛,甲兵單薄怎會是他的對手。曹髦十分惱怒,我決心已下,雖死不懼,何況現(xiàn)在還未必能! 侍中王沈貪生怕死,和散騎常侍王業(yè)報告了司馬昭。司馬昭通知了中護軍賈充。 魏帝曹髦把事情報告給皇后后,帶領(lǐng)宮中 三百多名將士,僮仆殺向大將軍府,賈充帶人應(yīng)戰(zhàn),有一步將成濟說,對皇帝怎么辦?賈充說,殺!曹髦大喊,我是天子,賊臣怎么如此無理?成濟直接挺矛刺死曹髦!成濟殺了魏帝曹髦,去司馬昭那里請功,結(jié)果被司馬昭殺死! 魏帝曹髦為何要帶人攻打司馬昭,而不是進見是殺呢?首先,司馬昭大權(quán)在握,那時已經(jīng)不需要去見曹髦了,也更不需要,有什么事匯報了。再有就是,即使去進見曹髦,司馬昭的身份,帶劍上朝,帶衛(wèi)隊進宮也是正常的很了!曹髦只能平一時的勇氣和皇帝的身份,去攻擊司馬昭,這樣或許可以博得支持和所謂的名譽上聲援!

5

曹髦其實不傻,但卻依然選擇了率宮中侍衛(wèi),去光明正大地殺司馬昭,原因在我看來可能有幾點:

一、曹髦希冀有人能夠勤王,助他誅殺司馬昭

曹髦明明知道僅憑自己僅有的力量,當(dāng)然不足以真的殺掉司馬昭,但他可能會想要希望以自己皇帝的身份,做出自己誅殺逆賊的表率。

不在司馬昭覲見的時候殺掉他,當(dāng)然是知道事情不會成功,執(zhí)掌朝政的司馬昭,當(dāng)然不是隨便就能擊殺的。

曹髦知道,司馬昭專權(quán),已經(jīng)讓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司馬氏的嚴苛眾人皆知。在這樣的情況下,曹髦知道自己如果不作為,結(jié)果定然是如自己的前任皇帝曹芳那般,被司馬氏裹挾。

甘露二年,諸葛誕為拒絕司馬昭奪權(quán),起兵反抗司馬昭,打出的旗號是勤王誅司馬昭。而司馬昭脅迫曹髦出征,在第二年,也就是甘露三年斬殺了諸葛誕。

在此背景之下,被當(dāng)作傀儡皇帝的曹髦,有心想要借助自己的名號,吸引如諸葛誕一樣反對司馬昭的人起勢,推翻司馬昭的專權(quán),可能就真的是曹髦想要做的事。

甘露五年五月初六晚,曹髦毫不掩飾地跟自己的近臣和奴仆們說,自己要討伐司馬昭。

五月初七,曹髦拔劍登車,跟近衛(wèi)奴仆“鼓噪而出”,大叫著殺出宮闈。在路上的看到宮中校尉司馬伷,曹髦氣勢如虹,把他罵退。

直到在宮門處,被司馬昭的屬下賈充帶人攔下,曹髦依舊不認輸,自己拿著劍跟人拼殺,動靜很大。

可能曹髦當(dāng)時的想法,只是憑借自己這番舉動,來做出自己不屈從司馬氏的決心。“雖然世人皆醉,但我愿喊醒你們”。

曹髦其實知道自己被賈充攔下,討逆之舉到此已經(jīng)失敗,但卻依然奮力拼殺。因為他等的人還沒來,能夠因為自己的反抗聲援自己的人還沒出現(xiàn)!

可是曹髦沒有等到自己的“勤王軍”,被賈充部下成濟一戈刺死在宮門,曹髦到死都沒看到跟自己一起反抗司馬昭的人。

二、曹髦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除了想要號召眾人聲援勤王之外,還有個可能便是曹髦自己終于難以忍受自己的境遇。真如史料當(dāng)中記載的那般“吾不能坐受廢辱”,熟讀經(jīng)書禮記的曹髦,生出不憤之心,想要“當(dāng)與卿自出討之”,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曹髦討伐司馬昭之前,唯一一個沒有背叛曹髦的內(nèi)臣王經(jīng),勸曹髦要慎重,不要跟魯昭公反抗季氏專權(quán)一樣,失敗而被出走丟掉國家。

但是曹髦并沒有聽從王經(jīng)的勸告,直接掏出懷里準備好的討逆詔書,“行之決矣!正使死何懼,況不必死邪!”我心已決,死了又何妨,何況還可能死不了呢!于是,曹髦第二天,率領(lǐng)侍衛(wèi)浩浩蕩蕩殺出內(nèi)宮。

由此可見,曹髦當(dāng)時準備是充分的,在跟自己的近臣和侍衛(wèi)奴仆說出之時,便已經(jīng)有了必死之心,雖然心存僥幸。

曹髦選擇于第二天討逆之前的晚上,告訴了臣子和奴仆,更加說明曹髦其實對于結(jié)果并不那么看重,否則也不會出現(xiàn)王沈、王業(yè)告密的事情。

種種跡象都表明,曹髦如果不是為了讓人聲援他,那便是真的只是為了跟司馬昭宣示點東西,那便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帝王尊嚴。

三、曹髦可能已經(jīng)得知“司馬昭之心”已近,自己難得善終

再有一點,曹髦之所以明知道必敗的結(jié)局,還依舊選擇親率宮中幾百侍衛(wèi)攻打司馬昭,很有可能是曹髦已經(jīng)知道了“司馬昭之心”已近,也就是篡位奪權(quán)已經(jīng)非常接近了。

  • 甘露三年五月,曹髦賜司馬昭九錫,司馬昭拒絕了九次,此事作罷。

  • 甘露五年四月,曹髦再次賜司馬昭九錫,司馬昭又拒絕。

  • 甘露五年五月,曹髦親率宮中幾百侍衛(wèi)攻打司馬昭,被太子舍人成濟刺死。

對于加九錫,是古代對有功諸侯、大臣的封賞,也是古代權(quán)臣謀反的先兆。而曹髦多次賜司馬昭九錫,只能是出于形勢所迫的自保之舉。

而連續(xù)拒絕了兩次加九錫的司馬昭之心,到底是如何?

曹髦心中可能真的已經(jīng)心有所感,結(jié)合一個月之后曹髦的看似“魯莽”之舉,極大可能是從加賜九錫的拒絕中,曹髦感知到了自己的結(jié)局,可能連漢獻帝和曹芳禪位后的那般結(jié)局都不能。

再看《三國志》中關(guān)于曹髦對于經(jīng)書的談?wù)摚?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君臣之禮內(nèi)容甚多。并且,因見黃龍之兆,曹髦作《潛龍詩》嘲諷司馬昭,“仍作潛龍之詩以自諷,司馬文王見而惡之!

司馬昭對于這位不聽話的魏皇帝,可能真的不太喜歡,以至于喜惡溢于言表,讓曹髦都感覺到了自己可能結(jié)果會很慘。

于是,明知即便自己不作為也會慘死的曹髦,終于無法強忍了,遂親率宮中幾百侍衛(wèi)攻打司馬昭。


結(jié)論:

曹髦絕對不是癡傻去光明正大殺司馬昭,更大的可能是想從自己聲勢浩大地行動中,讓人能夠走出來聲援自己。而如果是得知自己必死,最后選擇奮力一搏也是極有可能的。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刪)

6

謝邀!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魏的兵權(quán),在司馬懿在世時,已被司馬氏掌控!司馬師丶司馬昭更是飛揚跋扈。曹髦也是出于無奈,最終也沒能除掉司馬昭,反而引來滅門之禍!

7

曹髦也想在司馬昭進宮覲見時殺他,但是事機泄露,司馬昭派兵圍攻皇宮,曹髦只得放棄原定的計劃,率領(lǐng)宮中侍衛(wèi)迎戰(zhàn)司馬昭。

一、司馬昭平時很少進宮覲見。

根據(jù)《晉書》記載,無論是司馬師,還是司馬昭,他們在控制朝政后,平時都很少進宮覲見皇帝。

時魏高貴鄉(xiāng)公好才愛士,望與裴秀、王沈、鍾會并見親待,數(shù)侍宴筵……時景文相繼輔政,未嘗朝覲,權(quán)歸晉室!稌x書·司馬望傳》

司馬師、司馬昭很少進宮覲見皇帝,原因不言而喻了,就是這倆兄弟做賊心虛,平時處事極為謹慎,絕不給曹氏做掉他們的機會。

二、司馬昭已經(jīng)察覺到了曹髦的異動。

根據(jù)《三國志》和《晉書》的記載,曹髦其實是一個很果斷、睿智的皇帝。處事作風(fēng)頗似他太爺爺曹操。

司馬師病死時,曹髦處事果斷。他意識到這是奪權(quán)的好機會,于是他一面下詔,命司馬昭留守許昌,讓尚書傅嘏率軍回到洛陽;一面著手籌劃宮廷政變,打算接收兵權(quán),干掉司馬昭。

只不過,司馬昭識破了曹髦的計策,采納了鐘會計策,親自率領(lǐng)軍隊回到了洛陽。因而這樣一來,曹髦的計劃才落了空。

景帝(司馬師)崩,天子(曹髦)命帝(司馬昭)鎮(zhèn)許昌,尚書傅嘏帥六軍還京師。帝(司馬昭)用嘏及鐘會策,自帥軍而還!稌x書·文帝本紀》

后來,為避免引起更嚴重的禍亂,曹髦只好接受既定事實,封司馬昭為大將軍。從此司馬昭獨掌大權(quán)。一次寶貴的翻身機會,就這樣與曹髦失之交臂。

其實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司馬昭剛剛接手司馬師的權(quán)力時,其與曹髦就已經(jīng)翻臉。司馬昭斷然不可能再傻乎乎的進宮覲見,給曹髦設(shè)伏干掉他的機會。


三、曹髦劃策于宮中刺殺司馬昭,但事機遭身邊近臣告密。

根據(jù)《晉書》記載,曹髦貌似真有在宮中殺掉司馬昭的計劃。

五月戊子夜,(曹髦)使冗從仆射李昭等發(fā)甲于陵云臺,召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yè)、尚書王經(jīng),出懷中黃素詔示之,戒嚴俟旦。沈、業(yè)馳告于帝,帝召護軍賈充等為之備。天子知事泄,帥左右攻相府!稌x書·文帝本紀》

曹髦被殺的前夜,命人宮中衛(wèi)士武裝,并戒嚴宮禁,他的意圖或許不是進攻相府,而正是守株待兔,等司馬昭哪天入宮朝覲時將其拿下,并干掉;

只不過,司馬昭不進宮,他也沒辦法。

而且更糟糕的是,曹髦的舉動,很快就被暗中監(jiān)視他的王沈、王業(yè),報告給了司馬昭



四、根據(jù)史籍記載推測,當(dāng)時應(yīng)該是司馬昭先下手,曹髦則是被迫迎戰(zhàn)

根據(jù)《漢晉春秋》的記載,王沈、王業(yè)把消息告訴給司馬昭后,曹髦還未動,司馬昭的軍隊就已經(jīng)殺到了皇宮門口。

沈、業(yè)奔走告文王,文王為之備!ぁぁぁぁぁの耐醯芡万T校尉伷入,遇帝於東止車門,左右呵之,伷眾奔走。——《漢晉春秋》

當(dāng)時,曹髦剛剛走到宮門口,司馬昭的弟弟司馬伷就已經(jīng)帶著人馬進到了皇宮,在止車門與曹髦迎面相遇。

曹髦還沒出去,司馬伷就已經(jīng)來了,這很明顯能說明——司馬昭先動手了,他動手的目的或許不一定是干掉曹髦,但至少也是要進入皇宮,控制住曹髦。

除了司馬伷外,中護軍賈充、司馬昭的另一個弟弟司馬干、參軍王羨也帶人來了。只不過他們都被滿寵的孫子滿長武擋在了宮門之外,被迫繞道,從其它門入宮,浪費了很多時間,這才給人一種是曹髦先下的手,司馬昭的軍隊被迫迎戰(zhàn)的錯覺。

高貴鄉(xiāng)公之難,以掾守閶闔掖門,司馬文王弟安陽亭侯干欲入。干妃,偉妹也。長武謂干曰:“此門近,公且來,無有入者,可從東掖門!备伤鞆闹N耐鯁柛扇牒芜t,干言其故。參軍王羨亦不得入,恨之!段簳x世語》



五、 曹髦決定孤注一擲,其實是最優(yōu)選擇

曹髦本來想在宮里殺司馬昭,但沒想到找來仨人商量,結(jié)果有倆人就跑去告密,這政變沒法搞。而且司馬昭還殺過來了。所以此時的曹髦已經(jīng)別無選擇。

他如果坐以待斃,那他就是曹芳第二,他不僅會被廢黜,曹氏的江山可能立時就會被司馬昭篡掉。

但是,如果曹髦這個時候殺出去,那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因為曹髦只要殺出了皇宮,對司馬昭的討伐就會鬧得天下皆知。到時候被動就應(yīng)該是司馬昭了。司馬昭如果敢殺皇帝,他就會名不正言不順,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并且如果曹髦真的迎頭撞上了司馬昭,在混戰(zhàn)中把司馬昭干掉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另外,曹髦選擇強硬迎戰(zhàn),也可以強迫士族站隊。這就跟當(dāng)年司馬懿解決曹爽時,用兵變的辦法強迫大家站隊是一樣的道理。司馬懿不兵變,大家都不敢吭聲。但兵變后,馬上就有人站出來支持他。

曹髦玩這一手火中取栗,其實是他當(dāng)時沒有選擇的選擇。要么跪著死,要么站著死。如果站著死,即便死了,也能讓司馬昭以后得日子不好過。讓他遺臭萬年!

所以,曹髦在關(guān)鍵時刻沖出宮去,做法沒有毛病。而他殺到宮門口,司馬昭的士兵就已經(jīng)不敢對他動手了,因為這是名正言順的皇帝。要不是成濟這個二愣子甘心背鍋,曹髦真不一定就會失敗。



六、總結(jié)。

由于《三國志》是在晉朝時編纂的,為了避尊者諱,所以關(guān)于曹髦的很多歷史細節(jié),陳壽并沒有寫清楚。

我覺得根據(jù)《晉書》、《漢晉春秋》等其它史料的記載,當(dāng)時的情況是這樣的:曹髦計劃在宮中下手,但司馬昭不上套。并且由于事機泄露,司馬昭先殺上了門,曹髦為了反殺,便殺出了皇宮,作放手一搏

曹髦當(dāng)時的選擇并無問題,只是他低估了司馬昭的人品下限,居然在大庭廣眾之下將皇帝殺害。如此惡劣行徑,這在此事之前歷史中,是沒有發(fā)生過的。

雖然說,南北朝時期,皇帝是白菜價,說殺就殺。但在兩漢魏晉時代,公然殺皇帝還是有違人倫,遭人唾棄的行為。司馬昭的所作所為就和一個逆子在鬧市中用大棍子毆死了自己親爹一樣可怕。所以事后,司馬昭受到了輿論巨大的非議。

在這種壓力下,司馬昭進入了一個很窘迫的境地。他苦心經(jīng)營的局面,也陷入了一個瀕臨土崩瓦解的局面。

只不過,蜀漢在關(guān)鍵時刻神助攻,劉禪的投降幫了司馬昭大忙,助他扳回一局,以戰(zhàn)績抵消了他弒殺皇帝的罪過。

事后,司馬昭病死,司馬炎接任。魏國遂即就被司馬炎篡掉,西晉建立。

8

曹髦此人也是個了不得的人物,從高貴鄉(xiāng)公到應(yīng)皇太后召見,成為曹魏的皇帝,一步步的看來,就是知進退,明事理之人。

因此曹髦的選擇是迫不得已的選擇。從曹髦的上任皇帝曹芳被廢來看,曹魏宮廷已經(jīng)被司馬家族全部掌握,更不用說鎮(zhèn)西北的郭淮,應(yīng)該還是有一個朝廷內(nèi)的文臣互為連襟,曹髦其時的地位宛若漢獻帝一般,但略比漢獻帝強一點。司馬昭在曹髦即位后,曾經(jīng)連續(xù)幾年要求朝廷加封其為丞相,九錫之類的封賞,從曹魏歷史上看,當(dāng)年曹操就是如此挾天子以令諸侯,更早的董卓和李傕等人也是如此。雖然,司馬昭都全部拒絕,只能說明曹家在朝廷內(nèi)還是頗有實力的。而司馬昭其時已經(jīng)獲得了隨意仗劍進出朝堂的權(quán)利,因此來看,每次都是有備而來,曹髦如果貿(mào)然下手,恐怕是未必能贏。

其率宮中之人親自攻打司馬昭的府邸,是用皇帝之名,震懾群臣,并希望各位臣子站隊,一旦站隊,則司馬昭的勢力土崩瓦解,即便如此名目張膽的攻打,則說明其以皇帝之名討伐臣子,司馬昭一旦反擊成功,也落得反叛的名聲,其勢力也大挫。事實上,即便曹髦死后,司馬昭確實也是在名望上大不如以前,如果不是討伐蜀國成功,恐怕禪位之說也就算了。曹髦繼承了他先祖?zhèn)兊男愿,做事果敢不留后路,賭性很大,這就是其為啥不暗殺司馬昭,而是以飛蛾撲火的形式去作死的主要原因。

9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五月初六夜里,魏帝曹髦帶領(lǐng)冗從仆射李昭、黃門從官焦伯及宮中數(shù)百侍衛(wèi)、奴仆們呼喊著出了宮,討伐司馬昭。他們在東止車門嚇跑司馬昭的弟弟屯騎校尉司馬伷的士兵,不久和中護軍賈充軍隊相遇。曹髦不愧為魏武帝曹操后代,親自用劍拼殺,卻被騎督成倅之弟太子舍人成濟刺殺。他死時,年僅19歲。

好多人奇怪,曹髦為何不在司馬昭覲見的時候殺掉,而是不自量力地帶領(lǐng)幾百奴仆飛蛾撲火?曹髦帶領(lǐng)幾百奴仆送死,是迫不得已,分析如下,三個原因。

其一,曹髦本身就是被司馬家族的司馬師扶植的,早已沒有實權(quán)。

曹髦是魏文帝曹丕之孫,東海定王曹霖之子,正宗的曹魏皇族。本來曹魏帝位和曹髦沒有半毛錢的關(guān)系,只是由于曹芳奪權(quán)失敗,被司馬師所廢,才被選為皇帝繼承人的。如果沒有權(quán)臣,曹髦就是走狗死運了,他可惜的是,司馬師和司馬昭都是權(quán)臣,早已架空曹魏皇室。曹髦雖然貴為皇帝,還不如一個縣令的權(quán)力大,自己手下無兵無權(quán),什么事情都得看司馬師的臉色辦事。

如曹髦公元254年給予大將軍司馬師“入朝不趨,奏事不名,劍履上殿”的特殊待遇,公元256年封司馬昭為大都督,奏事不名,假黃鉞。曹髦當(dāng)時的境遇還不如當(dāng)年的漢獻帝,只是一個傀儡而已,手下已經(jīng)沒有可用之人了。

其二,曹髦已經(jīng)被司馬昭親信監(jiān)視,動手沒有勝算。

“劍履上殿”特權(quán),意思就是可以佩戴寶劍上殿。一般情況下,文武大臣們朝見皇帝,必須手無寸鐵,只有給國家做出特別貢獻的大臣,才能享受到這項待遇。如蕭何、梁冀、曹真、董卓、曹操等人都有過這項待遇。司馬昭雖然兩次推辭“劍履上殿”的特權(quán),可是宮廷衛(wèi)士早已換成忠于司馬家族的人了,這才是司馬昭推辭“劍履上殿”特權(quán)的底氣所在。

如果曹髦想要在司馬昭覲見時,除掉他,怎么也得找人商量吧,得找勇士動手吧。只要曹髦流漏出一丁點對司馬昭的不滿,司馬昭很快就會知道。試想,曹髦這樣的境遇,他還能成功嗎?清朝康熙之所以能夠除掉權(quán)臣鰲拜,是建立在有索額圖等重臣的輔佐下,才一舉鏟除的。

現(xiàn)在,曹髦沒有一個能夠信任的大臣。如他招來侍中王沈、尚書王經(jīng)、散騎常侍王業(yè)三個可能會幫助自己的大臣,結(jié)果其中就有兩個向司馬昭告密。《資治通鑒》中記載如下:

帝乃出懷中黃素詔投地曰:“行之決矣!正使死何懼,況不必死邪!”于是入白太后。沈、業(yè)奔走告昭,呼經(jīng)欲與俱,經(jīng)不從。

其三,即使曹髦僥幸殺掉司馬昭,也無濟于事。

即使曹髦在司馬昭覲見的時候,僥幸除掉,他也很難收拾殘局。因為司馬昭代表的是整個司馬家族及士族的利益,他只是一個代言人而已。司馬師討伐淮南叛亂,受到驚嚇身亡,又出來一個司馬昭。即使曹髦在司馬昭覲見自己的時候,僥幸除掉他,也會出來一個新的權(quán)臣,如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

這時,還是司馬家族掌握大權(quán),他們會報復(fù)自己,進一步打壓曹魏宗室。如北魏孝莊皇帝元子攸,使用計策,成功誘殺權(quán)臣爾朱榮和元天穆。他在除掉權(quán)臣爾朱榮后,卻受到了爾朱家族最慘烈的報復(fù),不久被爾朱兆俘虜北上,縊殺于晉陽三級佛寺。元子攸作為一代帝王,卻被手下叛賊擒獲,還被像拖死狗一樣,給關(guān)押,最后被絞殺。

而曹髦的境遇還不如元子攸,他無兵無將,而司馬家族鐵板一塊,得到了其他士族的支持。曹髦如果在司馬昭覲見時,將其殺死,下場也可能和元子攸一樣慘。

總結(jié):由于以上三個顧慮,曹髦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才做出了光明正大地帶領(lǐng)奴仆討伐權(quán)臣司馬昭的決定。他在賭,賭沒人敢背上弒君的十惡不赦之罪。沒想到出來一個成濟這個“只知道執(zhí)行上級命令”的傻蛋,聽從賈充之命,對皇帝曹髦動手,自己也被當(dāng)作替罪羊處決了,還被滅三族。

曹髦是一個有血性的曹氏族人,他不愧為曹操的后代,沒有像漢獻帝一樣,坐等被廢,被取代,而是奮起反擊,雖然失敗,也是一條好漢。

10

曹髦是個悲情皇帝,他一直是個傀儡,后來發(fā)動政變不成,反而被殺。有人會問,身為皇帝,為什么他不在司馬昭入見時殺掉他,而偏偏要舉兵呢?我來解釋一下:

第一,司馬昭有前車之鑒

在曹芳在位時,司馬昭就險些因為覲見皇帝而被殺。

當(dāng)時魏國大權(quán)還掌握在司馬昭的哥哥司馬師之手,曹芳也只是個傀儡皇帝。當(dāng)時蜀將姜維進攻隴西,司馬師便派司馬昭率軍西征。司馬昭便從許昌啟程,率領(lǐng)大軍先開赴洛陽。按照規(guī)矩,大將西征,皇帝會親自前來檢閱部隊。

這時,有人向皇帝曹芳獻策說:“不如趁司馬昭入見時把他給殺了,收羅其部眾,攻打大將軍司馬師!庇腥松踔涟言t書擬好,只要殺了司馬昭,就以皇帝名義發(fā)布除奸詔書。

然而,曹芳猶柔寡斷,終究沒釋放勇氣,而是選擇放棄。

不想有人泄密,司馬昭得知這個陰謀后,大驚失色。他本來要西行進攻姜維,現(xiàn)在情況變化了,馬上率大軍控制洛陽。這次,皇帝曹芳把內(nèi)褲也輸光了。最后,曹芳被廢掉,司馬氏兄弟立了另一個傀儡曹髦。

經(jīng)過這一事件,司馬昭就相當(dāng)小心了,哪會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去見皇帝呢?

第二,曹髦曾經(jīng)想架空司馬昭

曹髦與曹芳一樣,是個傀儡皇帝,但仍想奮力一搏。

后來,司馬師在平定毋丘儉、文欽之亂時,由于眼傷復(fù)發(fā),創(chuàng)口迸裂,病死于許昌。當(dāng)時首都洛陽的防衛(wèi)在衛(wèi)將軍司馬昭之手,司馬師臨死前急召司馬昭從洛陽趕赴許昌,把統(tǒng)領(lǐng)全國兵馬的兵權(quán)交給他。

當(dāng)司馬昭抵達許昌后,皇帝曹髦突然下達一份詔書,要求司馬昭留守許昌,以防止叛軍勢力死灰復(fù)燃,同時由尚書傅蝦率諸軍返回京師。皇帝這份詔令,顯然是別有用心。曹髦的如意算盤是,只要把大軍調(diào)回京師,卻把司馬昭留在許昌,那就就架空了司馬昭。如果沒有軍隊,司馬昭還能呼風(fēng)喚雨嗎?

倘若司馬昭中計,司馬氏的勢力或許就被削弱了。

有一個人看出皇帝的小九九,此人便是司馬師麾下以謀略見長的鐘會,他提醒司馬昭,皇帝的詔令有所企圖,曹髦想趁司馬師剛死,鏟除司馬氏,所以必須馬上率部隊返回京師。這個行動至關(guān)重要,司馬昭根本不理會皇帝詔令,不在許昌滯留,而是率軍返回京城,接任帝國大將軍,錄尚書事。

這么一來,皇帝曹髦企圖架空司馬昭的計劃破產(chǎn),而司馬昭對曹髦則有了強烈的戒心。

第三,司馬昭對曹髦嚴加監(jiān)控

曹髦的陰謀被識破后,司馬昭對他一百個不放心,不能不對曹髦嚴加監(jiān)控。

爪牙們不斷地把偵察到的消息報告給司馬昭,司馬昭聞罷眉頭緊鎖。因為皇帝實在不愿意當(dāng)木偶,而且他的智力水平要遠遠高于同齡人。

更嚴重的是,皇帝隱隱透露出收回權(quán)力的決心。有一回,皇帝在太極殿開宴會,宴請群臣與大儒。在宴席上,皇帝提了一個問題:究竟是少康偉大,還是劉邦呢?少康是夏王朝一位著名帝王,在夏王室被篡位奪權(quán)后,他以百折不回的精神,完成中興夏室的偉大使命,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少康中興”。曹髦認為少康更偉大。這個見解不由得讓人察覺到有弦外之音,莫非皇帝想效法“少康中興”,奪回原本屬于自己的權(quán)力?

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昭加緊逼宮的步伐,連續(xù)取得一系列特權(quán),比如賞袞冕之服,就是皇帝才能穿的服飾:還有“奏事不名”與“假黃鉞”兩項特權(quán),后來升相國,封晉公等。到了加九錫時,已經(jīng)是差不多要篡位了。

實際上,司馬昭牢牢控制朝廷,皇帝說什么做什么,他都監(jiān)控得一清二楚。試想想,司馬昭見皇帝時,怎么可能不把宮殿衛(wèi)士換成自己的人呢?有些人會以為皇帝一言九鼎,別人都得聽,其實事實遠非如此。誰是真正掌權(quán)人,大家都心知肚明的。

后來曹髦發(fā)動政變時,用的竟是一群烏合之眾,包括太監(jiān)、仆役、打雜的都算在內(nèi)。他也只能領(lǐng)導(dǎo)這些人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