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爺”——這個對于中華歷代王朝宗室最高等級男性成員(除皇帝外)的稱呼主要是盛行于清代,而且是相當(dāng)口語化的稱謂。雖然在明代中晚期宮廷內(nèi)中就有了“皇爺”(稱呼皇帝)、“小爺”(稱呼太子)這種尊稱,市井小說中也有了“某某爺”的稱謂,但是終明一代,朝廷及官員都是用“某王殿下”、或者“殿下”來稱呼被封授王爵的宗室高級成員,平民百姓中也沒有“某王爺”這種稱謂。朝廷及地方官府正式文書上則一律以“某王”注明,如果涉及先代諸王,則以王號加謚號稱呼,如“秦慜王”、“寧靖王”、“興獻(xiàn)王”等。

王,起初是上古時期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呼,起源于商代(夏朝最高統(tǒng)治者稱“后”,即夏后氏)。商首領(lǐng)履于鳴條之戰(zhàn)擊敗夏后氏最后一代后—癸(夏桀),俘獲并放逐了夏桀后,自立為天子,自號為“王”,這是中華歷史上第一個稱王者。履也就是“成湯”(商湯)。

周武王十一年(約前1046年),周滅商,并廣建諸侯以屏周室。周武王姬發(fā)采用商代制度,同樣自號“天子”、稱王。而諸侯則尊稱天子為“天王”。周天王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封封授于各諸侯,諸侯們則以天王冊命為依據(jù),享有封國治理權(quán)、土地和人口統(tǒng)轄權(quán),同時要承擔(dān)對于共主周天王的臣屬義務(wù),如定期朝見納貢、出兵隨同征戰(zhàn)等。

由于各國諸侯在封地內(nèi)享有絕對統(tǒng)治權(quán),并擁有對封國土地和人口的排他性所有權(quán),所以經(jīng)過數(shù)百年不斷的兼并擴張作戰(zhàn),一部分諸侯的實力越來越強大,以至于到了可以威脅周天王,自立為王的地步。

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楚國國君熊通自加王號,并追謚去世的兄長熊眴為“楚厲王”。熊通是春秋時期第一個公開稱王的諸侯國君,其死后被追謚為“楚武王”。(徐國徐偃王稱王早于楚武王,不過沒有延續(xù)下來,后世歷代徐國國君都自稱徐子。)

自熊通稱王后,到周簡王元年(前585年),吳國國君壽夢也稱王,這是第二個稱王的諸侯國。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越國國君允常第三個稱王。至此,南方楚、吳、越三個諸侯國都自立為王。不過三國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諸夏封國,所以影響力不是很大。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以齊、魏“徐州相王”為標(biāo)志,諸侯國君們在之后十多年年幾乎全部稱王,除傳統(tǒng)戰(zhàn)國七雄以外,中山、宋兩國也各自稱王,王號不再是周天王一家所獨有。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國依次消滅其余六國,統(tǒng)一天下。秦王以“功蓋三皇、德兼五帝”自夸,于是改尊號為“皇帝”,廢棄王號。同時,改分封制為郡縣制,以流官治理地方,皇子不再實土就封,也不授予王號。秦代因此沒有封王的情況。

至秦末天下大亂時,原山東六國舊貴族及新興的義軍首領(lǐng)們?yōu)轱@示正統(tǒng)傳承及凝聚人心,紛紛稱王。漢高帝滅西楚代秦建漢后,為了穩(wěn)定國家、封賞功臣,分封了大量同姓及異姓王,建封國于四方。這時候的王爵還沒有高低之分,一律為諸侯王,即國王。

兩漢、魏晉沿襲相傳,宗室封爵制度也一并傳承。至?xí)x武帝于泰始元年(265年)代魏稱帝、建立晉朝后,大封宗室,其中叔父司馬伷被封為東莞郡王,這是“郡王”的稱呼第一次出現(xiàn)在中華歷史上。至此,王爵細(xì)分為王(國王)、郡王兩等,但是彼此的差別和儀制俸祿車馬服飾待遇尚不明顯。南北朝時期,各國基本都遵循這一制度。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隋代周而立,隋文帝更定了宗室制度,宗室爵位九等,為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其中王爵為國王、郡王兩等。隋煬帝時只保留了王、公、侯三等,其余六等爵位廢除,并規(guī)定了皇帝之叔伯、兄弟、皇子封授國王(親王)的制度。

唐武德元年(618年)李淵建唐,宗室制度在唐代得到進(jìn)一步加強。唐制:皇帝兄弟、皇子封親王,親王承繼子封嗣王,親王余子中有功勞者或者皇帝特別加恩者封郡王,其余封國公;侍铀T子則一律封郡王(皇太孫除外)。

有唐一代,異姓封王者非常多(集中在中后期),這是由于唐代政治斗爭復(fù)雜嚴(yán)重,中后期又長期處于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所以朝廷多對建立功業(yè)的功臣加以晉封王爵的獎勵,以激勵他們?yōu)槌⑿ЯΓó?dāng)然,安祿山、朱溫等反賊也有授王爵,這里就不多解釋了)。不過除了唐初的吳王杜伏威以外,其他的異姓王都是郡王級別,例如汾陽王郭子儀。

經(jīng)歷五代亂世后,宋太祖于建隆元年(960年)建立宋朝,宗室封爵制度一依唐制,不過也有修改,王爵分王(親王)、嗣王、郡王三等。宋代宗室爵位沒有太多實際意義、也沒有過多的物質(zhì)利益,和官員封爵幾乎混同一體(除了最高級別的親王以外)。而嗣王一級更是幾乎虛置,兩宋三百年間,一共才封授了四位嗣王,算是極為特殊的王爵了。與唐朝一樣,宋代異姓功臣獲得郡王封號的概率也非常之高。

遼、金、西夏、元等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在封爵制度上照搬中原制度,但是對于王爵的封授不是很嚴(yán)謹(jǐn)和很規(guī)整,大量的異姓被授予國王(親王)爵位,由此而帶來的政治動蕩也十分常見。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對于宗藩制度進(jìn)行了有史以來最為詳細(xì)的設(shè)定,規(guī)定親王王號一字、謚號一字;郡王王號二字、謚號二字;首臃庥H王、親王除世子外其余諸子封郡王。諸王皆世襲。

初代明朝親王(即太祖諸子)大多以前代大封國為號,如秦、晉、燕、吳(周)、楚、齊等;郡王則以府縣名為號,如臨潼王、寧化王、高陽王等等。

之后帝系傳承、宗人繁衍,而大而美的封國名稱已經(jīng)用完,所以中后期明代親王封號則以美號為主,如:榮王、興王、景王、福王等。

清崇德六年(1636年),清太宗更改國號為“清”,厘定了宗室封爵制度,分為九等:一和碩親王;二多羅郡王;三多羅貝勒;四固山貝 子;五鎮(zhèn)國公;六輔國公;七鎮(zhèn)國將軍;八輔國將軍;九奉國將軍。開國時期諸事草創(chuàng),所以爵位制度沒有過多細(xì)分,名號時常更改。而且王爵只加美號,不加前代國名、府邑名,同時以等級直呼“某親王、某郡王”。

順治六年(1650年),增加宗室爵位增加第十等“奉恩將軍”。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高宗頒布“欽定爵表”,徹底完善了清代封爵制度。

宗室爵位細(xì)分為:和碩親王;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zhèn)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zhèn)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一共十二等十四級(親王世子、郡王長子不列等級,僅具俸祿,承襲王爵后自動除去世子、長子身份。)

清代除開國六親王(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jì)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莊親王碩塞)、二郡王(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以軍功獲封爵位世襲外(即鐵帽子王),只有雍正時的怡親王(胤祥)、同治時的恭親王(奕?)、光緒時的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四家恩封世襲親王。而郡王則沒有恩封世襲的。

“王爺”這種口語化的稱呼,也是從清初開始流行,旗人好稱呼他人(或者自稱)為“爺”,久而久之,諸親王、郡王的稱呼也被引申為“某王爺”,長期潛移默化之下,即使到了現(xiàn)代,在影視文化作品中對于各朝王爵的稱呼絕大多數(shù)都是使用清朝的俗稱,稱其為“王爺”。

其實在清代以前,各朝國王(主要指親王、包括嗣王、郡王)的稱呼都各有不同:先秦時稱“王上”、秦漢至隋唐、宋元時稱“大王”、明代稱“某王殿下”,或者“殿下”。而親王(國王)自稱自先秦至明代書面用語一直是用“寡人”這一稱呼(少部分用“孤”),口語則自謙為“小王”,或者直接用“吾”!氨就酢边@個稱呼,目前史書中不見實例。

最佳貢獻(xiàn)者
2

首先,新恒非常榮幸回答題主的問題!

首先新恒回答古代王爺是什么地位?

王爺就是一個爵位,“王”在秦朝以前是對諸侯和周天子的稱呼,在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之后,王就成為了一個爵位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魏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后多用于分封節(jié)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巴酢狈殖蓛傻龋河H王和郡王親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國封建制度中,為王爵的第一等。西晉武帝封宣帝孫永為東莞郡王,始見郡王之稱。后世開始沿襲設(shè)置。隋爵分九等,郡王是第二等,位次于王。唐皇太子、諸王與親王之子承恩澤者皆封郡王。

其次,王爺?shù)拿Q?

古代王爺自稱“寡人”“孤”“孤王”對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謙稱“小王”。

新恒的回答就是如此,喜歡的朋友點贊評論!順便給@新恒談史論文 點個關(guān)注!

3

先秦時期的“王”是天子的稱號,就是后面的皇帝,所以那時候的王不是王爵,如商朝時期的紂王,王之下就是西伯侯姬昌這類侯爵。周朝后期諸侯國中楚國楚武王開始稱王,其他諸侯國紛紛效仿,這個時候的王和周朝時期及秦朝以后的王爵也不是一回事。秦、漢時期雖然把天子稱為了皇帝,但王爵依舊沒有出現(xiàn)在這兩朝使用的二十個等級爵位系統(tǒng)中,但漢朝后面恢復(fù)封國制度,出現(xiàn)諸侯王,而這時候的王爵名稱基本就以封國國名、地名為名號,如齊王、楚王、吳王、淮南王、燕王,如韓信便曾封為異姓齊王。



漢朝開始后至明朝基本上都是以春秋時期的國名為爵位名號,而且因為春秋時期“秦、晉、齊、楚”四國比較強大,所以一般這四個國名為名號的王爺?shù)匚蛔顬樽鹳F,隨后就是魯、趙、魏、梁、鄭、燕、代、陳、韓、宋、吳、越、蜀。除了這些歷史上出現(xiàn)的國名之外便是一些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地名,如肅州的肅王、相州的相王、長沙王、中山王、成都王等等。宋代一段時期內(nèi),皇帝用過的王爵名號一般是不再下封的,如宋太宗用過的趙王、晉王、宋真宗用過的韓王、襄王。而明朝我們知道的一些王爵名號實際上是他們死后在名號中加入了謚號組合而成的,如朱元璋的兒子朱樉生前受封秦王,死了之后的謚號是憨,所以也叫他秦憨王,其中原因是因為秦王的王爵是要傳下去,各個都是秦王,也需要區(qū)分一下的。

除了這些之外也有一些特例,如唐朝、元朝曾用過的恩王名號,唐朝、元朝用過的義王名號。到了清朝王爵封號就大不一樣了,這期間使用的并不是地名,而是使用一些祝福類的美好的形容詞,如和碩禮親王、和碩莊親王、和碩寶親王,和碩在滿語中就是指一方的意思。一般情況下王爵名號主要有以下這些:

除了這些之外前文說的特例恩王、義王、李秀成的忠王這些也都是,這些特例就沒什么規(guī)律可循了,完全是憑賜封或自封時候的個人主觀意識了,叫什么都可能,真遇上了說不定和小說中一樣叫閑王都有可能。




參考資料:《玉!

4

古代的王爺命名體制都是不一樣的 清代以前是以封地為稱號 清代以后取消了封地 ,就用果啊 忠孝節(jié)義這些詞代替。你要命名的王爺要設(shè)定在哪個朝代。

古代王爺只是一個封號,代表一定尊貴的地位,并不是官職,光王爺這個封號并不能管轄事務(wù),但卻有一定的朝廷奉祿。王爺?shù)牡燃夁有一定區(qū)別,如親王,郡王。親王一般只封皇帝的嫡親,郡王比親王低一級,只封皇帝的表親。但個別有大功的臣子也會封王,比如唐代的郭子儀,宋代的岳飛。封王制度在各個朝代有很大變動,拿唐代打個比方,一字王都是親王,如秦王,潞王,庸王,齊王等;二字王則是郡王,如淮安王,江夏王等。但漢代就不是這樣。清代皇族按地位從高到低稱乎一次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

王爺這個封號雖不是官職,并沒有實質(zhì)管轄權(quán)力,但做王爺?shù)娜硕加幸欢ǖ墓俾。是王爺就有一個起始官職,也就是當(dāng)皇族子北封王那一天,就按其地位等級封一個最低限度的官職,之后就全憑自己了,能力強的可以繼續(xù)往上爬,能力差的也有個最低權(quán)力保障,一些犯重罪的皇族,也有可能被免官。這個最低限度,不同級別的王爺在不同朝代也不一樣,拿唐代來說,親王的起始官職是正四品。也就是說王爺是個封號不是官職,但做王爺?shù)娜送嫒喂俾。官職大小跟他的王爺(shù)匚粵]有絕對關(guān)系,只有最低限度,能力大的人官位可以無限大。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未登基前為秦王(親王),唐高祖李淵的二兒子,最多時曾兼任七個官職,從一品到四品,文武都有。

但他的許多沒有特殊本事的兄弟,終老都只是最低限度的四品官。

古代封王制度和官職制度很復(fù)雜,不同朝代的規(guī)矩不同。

5

古代的王爺都有哪些名稱?

古代王爺只是一個封號,代表一定尊貴的地位,并不是官職,光王爺這個封號并不能管轄事務(wù),但卻有一定的朝廷奉祿。下面我來介紹一下古代王爺?shù)牡匚缓兔Q。

王爺?shù)牡燃夁有一定區(qū)別,如親王,郡王。親王一般只封皇帝的嫡親,郡王比親王低一級,只封皇帝的表親。但個別有大功的臣子也會封王,比如唐代的郭子儀,宋代的岳飛。封王制度在各個朝代有很大變動,拿唐代打個比方,一字王都是親王,如秦王,潞王,庸王,齊王等;二字王則是郡王,如淮安王,江夏王等。但漢代就不是這樣。清代皇族按地位從高到低稱乎一次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

王爺這個封號雖不是官職,并沒有實質(zhì)管轄權(quán)力,但做王爺?shù)娜硕加幸欢ǖ墓俾。是王爺就有一個起始官職,也就是當(dāng)皇族子北封王那一天,就按其地位等級封一個最低限度的官職,之后就全憑自己了,能力強的可以繼續(xù)往上爬,能力差的也有個最低權(quán)力保障,一些犯重罪的皇族,也有可能被免官。這個最低限度,不同級別的王爺在不同朝代也不一樣,拿唐代來說,親王的起始官職是正四品。也就是說王爺是個封號不是官職,但做王爺?shù)娜送嫒喂俾殹9俾毚笮「耐鯛數(shù)匚粵]有絕對關(guān)系,只有最低限度,能力大的人官位可以無限大。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未登基前為秦王(親王),唐高祖李淵的二兒子,最多時曾兼任七個官職,從一品到四品,文武都有。但許多沒有特殊本事的兄弟,終老都只是最低限度的四品官。

古代封王制度和官職制度很復(fù)雜,不同朝代的規(guī)矩不同。不同朝代的王爺名稱也不相同,希望本次回答能夠幫助到你,謝謝。

6

最普遍的做法是根據(jù)封地來定封號,最大的是以地區(qū)或州的名稱來命名,如:齊王、蜀王、魏王等;其次是以郡縣來命名,如:淮南王、潁川王、陳留王等,漢朝、唐朝、明朝大都使用此種方法來命名,并且主要用于宗室。

2、宋朝王爺似乎都是一個字的封號,如端王、賢王、瑞王、康王等,都是一些吉祥詞

3、以功績命名的封號,大都用于外姓封王

比較有名的:孔子的文宣王,姜太公的武成王(朱元璋廢除了武廟之后停止了祭祀),吳三桂的平西王等。

二、王爺,封建時代尊稱有王爵封號的人。不一定是王公貴族出身。包括對國家和民族有貢獻(xiàn)的平民被授予稱號。

三、歷代封號

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

魏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后多用于分封節(jié)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南朝梁、陳封爵有親王。

隋煬帝定制,以皇帝伯、叔、兄弟及皇子為親王,唐以皇帝兄弟及皇子為親王。清朝的王公貴族們。

鄭樵《通志·職官略》:“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庇衷唬骸爸了鍩畚敉豕钊,余并廢之;什謇サ芑首樱菫橛H王!敝撂啤岸ㄖ苹市值芑首訛橥,皆封國之親王。”

自親王、郡王分設(shè),一般一字王號為親王,兩字王號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儀封汾陽王。

清朝的王爺共有240多位,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將宗室封爵定為十二等級即和碩親王、多羅郡王、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zhèn)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zhèn)國將軍、輔國將軍、奉恩將軍。和碩、多羅、固山都是滿語,和碩意為:一方,那么和碩親王是王爺?shù)燃壷凶罡叩囊坏取G宄饩舴绞接袃煞N:一是因軍功受封,為功封;一種因皇帝之后而受封,為恩封。按照制度,恩封的后代在承襲前人的爵位時要降一級,降至最后一個等級再襲。但清朝共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繼承爵位時無需降級,作為皇帝對其功勞的賞賜,俗稱:鐵帽子王,即:世襲罔替,配享太廟。

7

古代的王爺命名體制都是不一樣的清代以前是以封地為稱號清代以后取消了封地,就用果啊忠孝節(jié)義這些詞代替。你要命名的王爺要設(shè)定在哪個朝代。

古代王爺只是一個封號,代表一定尊貴的地位,并不是官職,光王爺這個封號并不能管轄事務(wù),但卻有一定的朝廷奉祿。王爺?shù)牡燃夁有一定區(qū)別,如親王,郡王。親王一般只封皇帝的嫡親,郡王比親王低一級,只封皇帝的表親。但個別有大功的臣子也會封王,比如唐代的郭子儀,宋代的岳飛。封王制度在各個朝代有很大變動,拿唐代打個比方,一字王都是親王,如秦王,潞王,庸王,齊王等;二字王則是郡王,淮安王,江夏王等。但漢代就不是這樣。清代皇族按地位從高到低稱乎一次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

王爺這個封號雖不是官職,并沒有實質(zhì)管轄權(quán)力,但做王爺?shù)娜硕加幸欢ǖ墓俾。是王爺就有一個起始官職,也就是當(dāng)皇族子北封王那一天,就按其地位等級封一個最低限度的官職,之后就全憑自己了,能力強的可以繼續(xù)往上爬,能力差的也有個最低權(quán)力保障,一些犯重罪的皇族,也有可能被免官。這個最低限度,不同級別的王爺在不同朝代也不一樣,拿唐代來說,親王的起始官職是正四品。也就是說王爺是個封號不是官職,但做王爺?shù)娜送嫒喂俾。官職大小跟他的王爺(shù)匚粵]有絕對關(guān)系,只有最低限度,能力大的人官位可以無限大。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未登基前為秦王(親王),唐高祖李淵的二兒子,最多時曾兼任七個官職,從一品到四品,文武都有。

但他的許多沒有特殊本事的兄弟,終老都只是最低限度的四品官。

古代封王制度和官職制度很復(fù)雜,不同朝代的規(guī)矩不同。

8

王爺,封建時代尊稱有王爵封號的人。不一定是王公貴族出身。包括對國家和民族有貢獻(xiàn)的平民被授予稱號。爺就是一個爵位,“王”在秦朝以前是對諸侯和周天子的稱呼,在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之后,王就成為了一個爵位。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魏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后多用于分封節(jié)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巴酢狈殖蓛傻龋河H王和郡王,親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國封建制度中,為王爵的第一等。西晉武帝封宣帝孫永為東莞郡王,始見郡王之稱。后世開始沿襲設(shè)置。隋爵分九等,郡王是第二等,位次于王。唐皇太子、諸王與親王之子承恩澤者皆封郡王。唐代時郡王為從一品,也是第二等,以后各朝代郡王也多為二等。宋宗室近親承襲,有皇帝特旨者封郡王。金、元沿置。清代時封爵第二等為多羅郡王,也稱郡王。至于官職,王爺是代表身份的爵位,說大可以比皇帝大,說小可以不如一個縣令。關(guān)鍵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權(quán)力,在漢朝,“王”其實就是一個諸侯國的皇帝,在自己的封地里面,他比皇帝大。有沒有權(quán)力要看是什么情況,在身份上,王僅次于皇帝,在權(quán)力上,就看皇帝讓他管什么事情了,王爺掌管兵權(quán)的話,皇帝還要看他臉色呢。

9

一、古代王爺?shù)姆馓?/p>

  1、最普遍的做法是根據(jù)封地來定封號,最大的是以地區(qū)或州的名稱來命名,如:齊王、蜀王、魏王等;其次是以郡縣來命名,如:淮南王、潁川王、陳留王等,漢朝、唐朝、明朝大都使用此種方法來命名,并且主要用于宗室。

  2、宋朝王爺似乎都是一個字的封號,如端王、賢王、瑞王、康王等,都是一些吉祥詞

  3、以功績命名的封號,大都用于外姓封王

  比較有名的:孔子的文宣王,姜太公的武成王(朱元璋廢除了武廟之后停止了祭祀),吳三桂的平西王等。

  二、王爺,封建時代尊稱有王爵封號的人。不一定是王公貴族出身。包括對國家和民族有貢獻(xiàn)的平民被授予稱號。

  三、歷代封號

  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

  魏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后多用于分封節(jié)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隋煬帝定制,以皇帝伯、叔、兄弟及皇子為親王,唐以皇帝兄弟及皇子為親王。清朝的王公貴族們。

  鄭樵《通志·職官略》:“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煬帝唯留王公侯三等,余并廢之;什謇サ芑首,是為親王!敝撂啤岸ㄖ苹市值芑首訛橥,皆封國之親王!

  自親王、郡王分設(shè),一般一字王號為親王,兩字王號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儀封汾陽王。

10

當(dāng)看古裝劇時,你會發(fā)現(xiàn),除了皇帝之外,還有很多皇帝的兄弟——各種各樣的王爺,但是每個朝代的王爺劃分等級都是不同的,一旦你聽到這個名字,你會覺得王爺就是皇室的人。但是起初,只要那些為王室和國家做出貢獻(xiàn)的人們有機會加冕為王爺,這個頭銜就不需要別的那么多條件。例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許多諸侯。但是到了西漢,劉邦太小心了,只允許那些姓劉的人當(dāng)王爺,從那時起,形成了只有皇室的人才能成為王爺?shù)囊?guī)矩。

然而,在不同的時期也是不同的。在混亂的時候,會有很多人用自己的力量來統(tǒng)治。有一個例外就是魏晉時期,那時候諸侯稱王也是有許多等級的,如親王和郡主,但是只有皇室的人還能成為親王,相對高貴,如皇帝的兄弟和皇帝的子女可以是加封為親王的?ぶ鞯臍赓|(zhì)使者有機會被任命為郡王。再后來各種不同等級的王爺,開始演變出不同的區(qū)別,甚至到最后只需要通過名字就知道是哪個等級的王爺了,歷史上古代王爺有3中稱呼:一字并肩王,鐵帽王和攝政王,這3種王爺哪個級別和地位更高?

顧名思義,一字并肩王,他的名字只有一個字,但它可以和皇帝并排,事實上,它只是一個王爺而已,但它被后人在影視作品中夸大了,為了表現(xiàn)人物的身份,只有通過這種方式去襯托。當(dāng)然,皇帝不可能允許他們和自己并肩站立。面對這些有權(quán)力的王爺,皇帝最大的禁忌就是他們,畢竟就算是自己兄弟,還是有可能很早就被消滅掉。

“鐵帽王”的名稱在清代逐漸出現(xiàn),當(dāng)時,王位的分類更為詳盡。王位的傳承層次是多方面的,后代可以繼承王位,但繼承祖稱時必須降低繼承層次!拌F帽王”就是當(dāng)你繼承祖先的頭銜時,你不需要降級。你的祖先是什么樣的頭銜,你可以繼承什么樣的頭銜。這對于當(dāng)時來說已經(jīng)是無尚的權(quán)利了,一出生就可以世襲自己父親的爵位,不需要重新再去征戰(zhàn)之類的,這個級別和地位在逐級下降。

攝政王,聽到這個名字知道他們的權(quán)利非常大。他們可以代替皇帝干涉皇室的事務(wù)。歷史上許多人已經(jīng)達(dá)到了攝政王自己的水平。但是歷史上只有兩個真正的攝政王朝被皇帝所包圍,而且都出現(xiàn)在清朝。因為攝政王實在是風(fēng)險太大,一不小心就會落得千古罵名。

古代王爺?shù)娜N稱呼:一字并肩王,鐵帽王和攝政王,哪個地位高?

事實上,這三個名稱的王爺都有著很高的權(quán)利和地位,但是他們想要達(dá)到多高取決于他們自己的能力。如果他們足夠強大,他們就會成為獨裁的國王,但如果他們沒有力量,他們就不會成為獨裁的國王,而是吃喝無憂無慮的王爺。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