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謝邀,這個題目不準確哈,因為在《雍正王朝》里,廉親王允()禩不但是軍機大臣,還是首席軍機大臣。他不但去拜祭了孫嘉誠,還是行了“跪拜之禮”的。這禮數(shù)之重,絕無僅有!如果胤禩不去祭拜孫嘉誠,估計也最多就是都察院和御史臺的那幫清流回去祭拜。

所以祭拜孫嘉誠,絕對不是表面那么簡單的事情,而是一場比較嚴重的政治事件。

但軍機處除了允禩之外,還有允()祥、張廷玉和馬齊,這三位卻出乎意料地并沒有去祭奠孫嘉誠。其實從感情上和道義上講,這三人反而應該去祭奠孫嘉誠,而允禩卻不應該。

原因很簡單,因為孫嘉誠是清流,敢于諫言,為民請命,是個忠義之人。曾經(jīng)在“鑄造新錢”事件,不懼觸怒龍顏,為民請命,戳穿允禩,道出銅錢中“銅鉛比”的潛規(guī)則,從而進入了雍正的視野;在“恩科舞弊案”中,力勸張廷玉大義滅親、發(fā)聲彈劾張廷璐,而保住張廷玉“國器柱石”;同時也是滿朝第一個站出來彈劾年羹堯之人。

雍正將孫嘉誠送到西北年羹堯處,讓孫嘉誠推行“火耗歸公”的新政。這其實是動的全體官員的奶酪。而“火耗歸公”原本也是雍正希望年羹堯推行的新政,結(jié)果年羹堯走得有點遠了,頭也比較昏聵了,不得已才讓孫嘉誠去西北,此舉其實是在變相敲打年羹堯。結(jié)果最壞的結(jié)果發(fā)生了,那就是年羹堯把孫嘉誠給殺了。

這個結(jié)果對于雍正來說,實在是糟得不能再糟了。

因為年羹堯是新朝功臣,他最終結(jié)果的影響要比他此刻的實際作用要大得多;而孫嘉誠推行的“火耗歸公”對新朝的長遠又有著重要的意義,如果年羹堯大力推廣“火耗歸公”,那對雍正來說,就是功臣再創(chuàng)新功,那是雙重利好;而此刻年羹堯不但反對“火耗歸公”,還把推廣“火耗歸公”的人給殺了,對雍正來說變成了“兩害”。

那么雍正面臨的是要么承認自己用年羹堯用錯了,要么承認自己“火耗歸公”這個新政錯了!盎鸷臍w公”是國策,是不可以錯的。因為一旦承認“火耗歸公”是錯的,那面臨的局面就更為兇險,新政一止步,反撲的力量會瞬間將雍正淹沒。孰輕孰重,雍正還是非常有定力的。那就是年羹堯用錯了,那就必須殺之以咎其罪;但是殺年羹堯又是有大功之人,殺之又會被看作是“兔死狗烹”,功臣這樣的下場,誰還會替你雍正賣命?

所以雍正此刻不論怎么做,都是無法避免損失,此刻他算是被牽著鼻子走。那么允禩聯(lián)系朝臣祭奠孫嘉誠的目的就昭然若揭了。他們其實跟孫嘉誠甚至可以說有仇,卻無恩德和感情,如此做,其實是在變相地對雍正施壓,讓雍正作出殺掉年羹堯的決定。

然而真正和孫嘉誠有感情和恩德的允祥、張廷玉和馬齊三人為何不去祭奠孫嘉誠呢?

張廷玉的一句話道出了實情,“本打算要去,結(jié)果去的人太多,就決定不去了!”這句話的含義絕對沒有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打算去,是因為張廷玉和孫嘉誠的確有感情甚至得其恩,無論從同僚的角度還是從朋友的角度,都應該去祭奠一下;但是如今允禩的“八王集團”已經(jīng)把孫嘉誠的死當成了一把鋒利的劍來反過來攻擊雍正的時候,就算被世人責怪,這趟水也不能摻和了。這點心思都沒有的話,允祥、張廷玉和馬齊也就沒資格在軍機處混了。所以為什么允祥、張廷玉和馬齊最終下場都算是好的,而允禩的結(jié)局就不一樣了。

所以此刻的年羹堯正應了李衛(wèi)對雍正說的,“鄔先生說年羹堯這個奴才,遲早要闖出天大的禍來。”此刻允禩的八王集團攻擊雍正的這把劍就是年羹堯遞給胤禩的,關鍵戳向的還是自己。所以當各地督撫的折子也上了的時候,雍正終于扛不住了。因為那一刻整個官場,無論是改革派還是反對派,無論清官還是貪官,誰都容不下年羹堯了。

文/炒米視角

原創(chuàng)首發(fā),歡迎關注或吐槽

最佳貢獻者
2

電視劇中,雍正的軍機處大臣有五個人,分別是老八、老十三、張廷玉、隆科多、馬齊。這五個人雖說都是雍正身邊的人,但他們內(nèi)心里的想法其實完全不一樣,甚至可以說是心懷鬼胎,各有打算。



第一類人是隆科多和馬齊,這倆貨是典型的公務員形象:不出頭、不擔事、不背鍋,基本上是跟著輿論風向走。既然雍正都沒有表態(tài),十三爺和張廷玉也都沒有去,自己又何必去趟這個渾水呢?再說了,他倆跟孫嘉誠又沒有什么私交,堂堂的軍機大臣沒必要去給一個御史上香。

第二類人是老十三和張廷玉,他們兩個顧忌比較多。首先他們要顧及雍正的面子,畢竟年羹堯在雍正心里,比孫嘉誠還是要高很多的。給孫嘉誠上香就是打年羹堯的臉,底下的人會有閑言碎語,說皇上任用奸臣,雍正面子上也無光。

另一方面,他們的政治警覺性高。因為去給孫嘉誠上香的人基本上都是御史和清流,這些人也就是后來反對雍正新政的人,被雍正斥之為朋黨。就拿張廷玉來說,他沒有去上香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想跟這些人搞在一起。因為五個軍機大臣里面只有張廷玉是漢人,而御史和清流又多是漢人。只要張廷玉表態(tài)了,御史們說話就會很硬氣,畢竟有軍機大臣撐腰嘛。而這正是張廷玉不愿意看到的結(jié)果。



第三類人就是老八了,他去了!為什么老八會去呢?因為他要收買人心。

其實老八跟孫嘉誠是有仇的,雍正剛登基的時候讓老八負責鑄造新錢,孫嘉誠當眾拆穿了老八的小伎倆,讓他很沒有面子。但是老八太虛偽了,盡管他也想收拾孫嘉誠,他也不想去跟這個丑八怪上香,還給他行跪拜大禮。但是這個時候收買人心是最重要的!這就跟耍雜技的人要挑人多的地方賣藝是一個道理,哪里人多他就往哪里鉆,并且他給孫嘉誠的靈位這么一跪,立刻就能收買人心!




后來雍正聽說老八去給孫嘉誠上香后,說了一句非常耐人尋味的話:既然廉親王都這么禮敬忠臣,你們也犯不著有什么忌諱,都去給孫嘉誠上香吧。

雍正這句話就有意思了,這說明他對老八這種惺惺作態(tài)感到反感,但是老八已經(jīng)代表軍機處去慰問了,也就等于把高層和清流黨之間的那層紗挑破了。如果另外四個軍機大臣不去,勢必會讓軍機處成為清流攻擊的靶子,引發(fā)不必要的斗爭。

所以說到底,還是一個態(tài)度的問題。軍機大臣是不怕年羹堯的,所以他們不去給孫嘉誠上香跟年羹堯沒關系。主要還是雍正的態(tài)度,畢竟年羹堯是雍正的心腹,孫嘉誠不是心腹。軍機五大臣都是人精,孰輕孰重要掂量掂量。老八不在乎雍正對他的看法,所以他去了。其余四個不能不把雍正放在眼里,所以他們都還在觀望,等待雍正的態(tài)度。



說到孫嘉誠,還可以再多說幾句。他確實是一個人才!但優(yōu)缺點也非常明顯。先說他的幾個優(yōu)點。

首先、他是科舉第三名,探花郎出身。名次很高,有一定影響力。并且從他彈劾年羹堯就可以看出,他的條理清晰,分析全面,是個邏輯性很強的人。電視劇中一共有兩個探花郎,一個是孫嘉誠,另一個是劉墨林,都是人才。

其次、實干,不迂腐。孫嘉誠跟謝世濟和陸生楠這些普通的清流黨不同,他更注重實干。從他在朝堂上公然跟老八爭辯新錢鑄造就可以看出,他更關心國家的利益,不是一個計較個人得失的人。

第三、做事得體,以理服人。孫嘉誠強就強在事事都占著一個理字,每次都能用道理擊倒對手。張廷璐舞弊案時,他既堅持了原則,又充分尊重了張廷玉。他的原則是對事不對人,任憑威望再高,如果有把柄讓人抓住,他一定會彈劾。

第四、身心健康、性格頑強堅韌。電視劇里支持雍正改革的人,基本上都是病秧子。唯獨孫嘉誠體力好,在大太陽下面曬了幾個時辰都沒暈倒。這身板杠杠的!如果他不死,能幫雍正分擔很多工作。

因此,可以說如果孫嘉誠不死,他在后來的改革中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孫嘉誠他還支持雍正的改革。他這種人在清流中是非常少見的。而像謝濟世和陸生楠這種清流,都是扯犢子的活。平時特別能裝,真到了要動他們利益的時候,翻臉比翻書還快。就比如清流彈劾田文鏡時,明面上是彈劾田文鏡的作派,實際上是抨擊雍正的新政。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事情,以孫嘉誠的性格,他是不會干的。



說了孫嘉誠的優(yōu)點,再說說他的缺點。他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毛病——結(jié)黨!

舉個例子,他讓張廷玉大義滅親那一次。他自己彈劾就算了,非要號召大家伙一起上折子逼張廷玉大義滅親。事情雖然沒毛病,可這就是在結(jié)黨了。后來被雍正痛斥為朋黨頭領的謝濟世和陸生楠,那當年都是孫嘉誠的小弟,在后面跟著吆喝的角色。

孫嘉誠活著的時候,這幫人起碼還有一點是非觀念。等孫嘉誠死后,他當年帶的這些小嘍啰完全就像是一群蝗蟲,逮到誰就往死里咬。劉墨林當年還跟他們一起混,后來改投寶親王門下了,就因為說了幾句公道話,立馬被群體而攻之,里外不是人。

如果孫嘉誠在地下面要是知道自己當年帶出來的清流黨是這種貨色,估計都會氣活過來。什么玩意嘛!

3

從電視劇的角度看,張廷玉等大臣顧忌的有兩個人:

  1. 雍正

  2. 年羹堯

但究其原因顧忌的其實是“雍正接下來會如何對待年羹堯”,與原著將年羹堯連降18級不同的是,電視劇的改編為了突顯雍正的“情義”,將年羹堯是一貶再貶,一直不忍殺之。

所以軍機大臣們顧忌的其實就是“雍正”!他們不想站在雍正的對立面,跟皇帝作對。

試想一下,如果張廷玉、馬齊、允祥等人,直接隨同百官一同拜祭孫嘉誠,傳達的是什么意思“你雍正用年羹堯是犯了大錯,年羹堯必須要殺之而后快”。

這就是為什么八阿哥,會借此機會拜祭孫嘉誠,暗中籠絡百官人心。請注意,八阿哥拜祭孫嘉誠上完香后,是行了“跪拜之禮”的,百官甚為驚訝,因為“親王禮絕百僚,無論生死,沒有向臣子下跪的禮節(jié)”。而對比八阿哥的行為,也可以理解張廷玉等人在忌諱什么了。

從電視劇的劇情來看,雍正和年羹堯的心思是什么樣的:

  1. 雍正到最后也不想殺了年羹堯;

  2. 年羹堯到最后也不相信雍正會殺了自己;

但是張廷玉和馬齊允祥不一樣,他和孫嘉誠在劇情的情義非同一般,用“交心”二字一點也不過分,因此張廷玉在雍正問他“為什么不去拜祭孫嘉誠”時候的回答是“本打算要去,結(jié)果去的人太多,就決定不去了”。隨后,雍正賜死年羹堯,張廷玉的話是最后一根稻草,也證明了張廷玉的立場。

4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派往年羹堯處實行火耗歸公新政的孫嘉誠死后,軍機處的幾位大臣中除了老八胤禩以外,其余人都不敢去祭奠,這是為何呢?

一、

孫嘉誠之死:

孫嘉誠是被年羹堯斬了,這個消息傳到雍正帝耳朵的時候,他正在李衛(wèi)那里。

而李衛(wèi)又剛剛處理了黃倫,這個黃倫就是年羹堯的人,雍正帝認為李衛(wèi)僅僅把他的職革了還不行,還得充軍,并且就發(fā)配到年羹堯那里,一方面是對黃倫的處罰,另一方面也好好點點年羹堯。

可惜,還沒來得及點點年羹堯,孫嘉誠被殺的消息就從京城六百里加急送到了雍正帝手中。

雍正帝驚訝之余當機立斷,執(zhí)行了他當初派孫嘉誠去西北后的第二條方案,撤掉年羹堯的大將軍職務。

但是,此時的年羹堯已經(jīng)無可救藥了,被降為杭州將軍后,還是吃飯講排場,睡覺翻牌子,一點悔過的意思都沒有。

再看京城方面,都察院和御史臺的一百多名官員給孫嘉誠設祭祭奠,并且義憤填膺的要聯(lián)名彈劾年羹堯,帶頭的一個官員大聲喊著:

“到目前為止,王公貝勒是一個人也沒來,軍機大臣一個人沒來,六部九卿堂官一個人也沒來,看起來啊,一個被降了職的年羹堯,仍然是炎威赫赫。 

另一方面,雍正帝也在宮中一個人對著火鍋發(fā)呆,這個火鍋就是當初他請年羹堯吃飯,并且讓孫嘉誠跟年羹堯和解的見證。只是此時的火鍋前只剩下雍正帝一個人不斷的回響當初的對話,陷入了沉思之中。

二、

帶頭祭奠的老八胤禩:

那個官員喊完話之后,大家義憤填膺地替孫嘉誠的死抱不平,突然有人大喊:

“廉親王駕到!”

眾位大臣是驚訝萬分的,更讓他們驚訝的事情還在后面,廉親王胤禩竟然行了跪拜大禮,這個規(guī)格絕無僅有,讓眾臣皆跪倒在地。

整個祭奠過程廉親王胤禩一句話也沒有說,但是通過他的眼神也透露出一絲心機……

其實孫嘉誠跟老八胤禩不對付的,當初孫嘉誠被雍正帝委以重任,就是因為他指出了鑄幣的弊端,這無疑是戳穿了老八胤禩的鑄幣斂財套路。

當時雍正帝礙于情面當面訓斥了孫嘉誠,孫嘉誠出來后要尋死,幸虧李紱前來相勸,倆人正談著呢,老八胤禩一伙過來了,李紱趕緊行禮,而孫嘉誠頭昂的高高的,一副看不起老八胤禩的樣子。

后面更是因為老八胤禩說了李紱為恩科副主考的信息,讓孫嘉誠以為李紱跟老八胤禩是一伙的,“哼”了一聲轉(zhuǎn)身就走了。

老八胤禩身邊一個官員見狀嘲笑孫嘉誠長得跟豬八戒似的,結(jié)果老八胤禩隨手就是一個大耳刮子:

“你混賬,士可殺不可辱!”

隨后李紱就笑呵呵地看著眼前發(fā)生的一切。

三、

老八胤禩為什么要帶頭祭奠?

其實,軍機處最不該去祭奠的就是老八胤禩,最該去祭奠的應該是張廷玉,畢竟孫嘉誠曾經(jīng)巧妙的勸張廷玉彈劾自己的親弟弟,也算對張廷玉有救命之恩。

老八胤禩之所以這樣做,當然是有目的的,而且是政治目的。

這個問題要從雍正帝即位開始說起,當時的朝廷其實是分三派的:

一派是以雍正帝為首,田文鏡、年羹堯、李衛(wèi)、張廷玉等,均為挺皇派;一派是以老八胤禩為首,老九胤禟、老十胤誐、老十四胤禵,還有后來的隆科多,以及眾多大臣,他們其實是倒皇派;一派是以老三胤祉為首,李紱、孫嘉誠、謝濟世和陸生楠等,他們是中間派。

這三派,其實一開始是互相瞧不上,互相牽制的。比如清流一派一開始是反對老八胤禩一伙的,生怕跟他們有什么牽連,這也解釋了當初孫嘉誠為什么看到李紱跟老八胤禩相談甚歡,而拂袖而去了。倒皇派則是想盡一切辦法,敗壞雍正帝的名聲,破壞他的計謀,并且私下里拒絕新政的執(zhí)行。挺皇派就不用多說了,以雍正帝的命令為準繩,高標準要求自己,并小心翼翼的維持另外兩派的平衡。

當然,如果年羹堯能從始自終的話,也就沒有后面這么多事情出現(xiàn)了。

也就是說,這三派其實是互相制衡的,但是隨著清流一派的日益強大,已經(jīng)引起了雍正帝的忌憚,而老八胤禩又號稱“賢王”,他自然不會放過任何一次拉攏的機會。

而且老八胤禩不僅僅拉攏清流一派,連保皇派他都想拉下船,比如舉薦張廷璐為主考,比如老九胤禟去西北拿銀票收買侍衛(wèi)和年羹堯等。

而且,老八胤禩這祭奠一步,實現(xiàn)了自己的預期,也成功的利用清流一派,合伙對付;逝。

四、

雍正帝的為難處:

當初雍正帝把孫嘉誠派往西北,就是因為年羹堯拒絕執(zhí)行新政導致的,屬于中策。上策是年羹堯能主動執(zhí)行新政,下策就是年羹堯殺掉孫嘉誠,雍正帝再拿掉年羹堯,既打擊了清流一黨,又除掉了年羹堯的尾大不掉,但這屬于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招數(shù)。

而眾臣祭奠孫嘉誠,其實就是變相讓雍正帝表態(tài):

你到底是承認自己用錯了年羹堯,還是承認自己推行錯了“火耗歸公”?

這是一個兩難的境地,如果選擇用錯了年羹堯,那么就得拿下年羹堯,但是副作用就是落下“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罵名,以后沒人敢再替雍正帝賣命。如果選擇推行錯了“火耗歸公”,那么就等于李衛(wèi)和田文鏡的新政推行徹底沒戲,自己的國策就出現(xiàn)了大問題。

而老八胤禩帶頭祭奠,一方面籠絡清流一派,另一方面打擊;逝,彼消此長,實現(xiàn)自己力量的逆轉(zhuǎn)。

所以,此時的雍正帝相當?shù)臒o助,作為軍機處的其余大臣,自然選擇站在雍正帝這邊,所以選擇的是不去祭奠,用張廷玉的話講就是:

“本打算要去,結(jié)果去的人太多,臣就決定不去了!”

于情于理,張廷玉都該去祭奠,但是他畢竟做了這么多年軍機處大臣,自然也明白雍正帝的心思,這時候不站到雍正帝身邊,什么時候站?這時候必須要挺雍正帝,讓雍正帝來決定事情如何進展。

雍正帝知道老八胤禩已經(jīng)去祭奠了,也知道年羹堯已經(jīng)無可挽回了,此時他必須得表態(tài)了,不然的話清流一派就真的都被老八胤禩拉攏過去了,于是他也命令軍機處其余大臣們,快去祭奠孫嘉誠吧!

但是,雍正帝的心中已經(jīng)充滿了對老八胤禩的憎恨,這個種子一旦種下,總會有生根發(fā)芽的那一天,而不久的將來,老八胤禩就聯(lián)合清流一派給雍正帝出了一道難題,這是后話,暫且不表

或許年羹堯真的跟雍正帝有感情,他也不停的助攻,為雍正帝盡最后的一份力,一再的表明自己就是爛泥,就是不懂感恩,就是作死,最終替雍正帝做了決定,那就是年羹堯這個人是用錯了,他辜負了雍正帝的一片恩情,而不是雍正帝卸磨殺驢!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chuàng)作品,不喜勿噴!

5

(日堯居k古史答雍正王朝)

——之無限猜想200——035

孫嘉誠被年羹堯給殺了,這個消息如同一聲炸雷,在朝廷上下炸開了鍋。孫嘉誠的死更像一尊大炮被點著了引信,它給年羹堯的快速死亡敲響了敲響了喪鐘。

孫嘉誠的靈柩運回了北京,他的靈棚也在他的家里搭建起來了,可是來吊唁他的人卻寥寥無幾,只有原來都察院監(jiān)察御史的舊日同僚們?nèi)齼蓛傻膩磉@上了幾炷香,朝廷二品大員就這樣沒皇上的旨意,更沒犯了朝廷的章法,怎么就被年羹堯給殺了呢?


(雍正派孫嘉誠到年羹堯處)

年羹堯激起民憤

孫嘉誠與年羹堯本就是死對頭,可二位為什么能走到一起呢?這還得從年羹堯年大將軍在大西北打了大勝仗說起。

年羹堯在大西北這一仗打得實在出彩,雍正帝朝年羹堯回京述職,和年羹堯回京卻耀武揚威,雍正帝說他是朕的恩人,他就以恩人自居,回京述職入城那日更是暴露出驕橫跋扈的面孔。

迎接年羹堯之隆重,不但雍正帝率皇子阿哥,王爺及文武百官親自出城門迎接,包括八阿哥胤祀集百官都要向他跪拜。

年羹堯在大西北雖然打了勝仗,可他鞭打?qū)⑹咳绮萁,花朝廷的銀子揮霍無度,朝廷庫銀本就吃緊,這已經(jīng)引起朝廷官員的不滿,可這次年羹堯回京,完全暴露了他目無君父,狂妄自大,根本不把朝廷上下百名官員放在眼里。隆科多直接罵他什么東西。
(隆科多罵年羹堯)

孫嘉誠與年羹堯結(jié)怨

孫嘉誠向年羹堯發(fā)起了彈劾,彈劾的理由就是“目無君父,毫無人臣之禮”,朝廷官員對孫嘉誠的彈劾個個拍手稱快,可是雍正帝為難了,此刻正為年羹堯慶功之時,而孫嘉誠的彈劾無疑是在讓八爺黨看雍正皇帝的笑話。

孫嘉誠的彈劾沒錯,他不但替百官說了話,也讓雍正皇帝在年羹堯身上敲響了警鐘?墒蔷痛,年羹堯與孫嘉誠結(jié)下了梁子,要不是一場大雨救了孫家成一條小命,孫嘉誠早就死了。

雍正帝早就發(fā)現(xiàn)了孫家成是一位朝廷的柱石,當雍正帝發(fā)現(xiàn)年羹堯桀驁不馴且又很難駕馭的時候,在年羹堯離京回大西北的時,把孫嘉誠派到了年羹堯的身邊,做甘肅巡撫,雍正帝說得好,朕派孫嘉誠到你身邊代你管理軍中錢糧,順便在大西北一帶推行火耗歸公,豈不兩全其美。

這是雍正帝的一個策略,孫嘉誠是朕的信任大臣,派他在你身邊,讓你看到他就像看到朕一樣,你年羹堯雖然主政西北,但要收斂其蜂王不至惹眾怒。
(八阿哥胤祀吊念孫嘉誠)

為何沒人敢給孫嘉誠上香

年羹堯竟然把孫嘉誠給殺了!得知這個消息不但雍正帝震驚,朝廷上下文武百官更加震驚,沒聽說朝廷派去做甘肅巡撫的孫家成犯有什么過錯,孫嘉誠是朝廷二品大員,不請雍正帝的旨意,他年羹堯有什么權利擅自殺朝廷大員?這已經(jīng)激怒了雍正帝。

孫嘉誠的悼念靈棚就搭建在孫嘉誠破爛不堪家里,孫嘉誠一生清正廉明,可無端被年羹堯給殺了,又沒人趕來悼念上香,只有兩袖清風的那伙子都察院監(jiān)察御史們?nèi)齼蓛傻膩斫o看孫嘉誠,因為他們畢竟是孫嘉誠昔日的同僚,現(xiàn)在看來更是凄涼。

孫嘉誠是一位正直大臣,朝臣都想來參加悼念,可他們?yōu)槭裁床桓襾恚恳驗樗麄兒ε履旮䦂颉?/span>
(張廷玉說出了原委)

悼念孫嘉誠為何害怕?

年羹堯主政大西北,手中握有常人不能有的人事,行政,軍事等最高權力,所以朝廷都稱之為“年選”,朝廷官員豈能不怕?如果這些官員都去悼念孫嘉誠,那就是年羹堯錯了,和年羹堯年大將軍過不去,反之,不去悼念孫嘉誠,就是年大將軍殺對了。

那么在雍正帝的眼里,年羹堯與孫嘉誠到底誰對了?所以雍正帝問上書房大臣張廷玉:你怎么沒去悼念孫嘉誠?張廷玉的一句話向雍正皇帝道出了實情:

“本打算要去,結(jié)果去的人太多,就決定不去了!

雍正帝明白了,是沒人敢去!
(屈死鬼的孫嘉誠)

為何八阿哥去吊念孫家成

最讓朝廷官員們驚奇的是,廉親王八阿哥胤祀,他竟然來吊念孫嘉誠了,這又在暗示著什么?

這是廉親王八阿哥胤祀代表著八爺黨在向雍正皇帝叫板,把雍正帝推向了兩難境地。年羹堯是你樹立的榜樣,而孫嘉誠又是你雍正皇帝派往大西北推行新政的火耗歸公執(zhí)行人,都是你的左膀右臂,究竟年羹堯與孫嘉誠誰對,你殺誰?孫嘉誠已經(jīng)被年羹堯殺了,那年羹堯你如何處理?

以廉親王八阿哥胤祀為首的八爺黨目的雍正帝一清二楚,所以雍正帝不但張廷玉去悼念孫家成,而且自己親自帶領文武百官前去悼念,這對朝局的穩(wěn)定起到了積極作用,并且深得人心,不是年羹堯錯了,而是年羹堯倒大霉了。

(圖片來自網(wǎng)絡影視資料)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jù)電視劇《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jié)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wǎng)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chuàng)!

6

軍機大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能讓他們顧忌的只有皇帝老佛爺了

孫嘉誠之死和兩個因素有關,一是年羹堯,二是雍正新政“火耗歸功”;而百官祭拜孫嘉誠的目的只有一個!如圖所示:當晚百官聯(lián)名上折彈劾年羹堯

正因為百官彈劾年羹堯,直接觸犯了雍正大忌,所以軍機大臣都很避諱這事,究其原因無非兩點。

一、彈劾年羹堯,不利西北大局。

1,西北雖然暫時平定,可是羅布贊丹增和阿拉布坦還在,幾十年積攢的隱患并未消除,目前也只有年羹堯能夠鎮(zhèn)住西北的局勢。

2,年羹堯是雍正一手培養(yǎng)的人才,孫嘉誠又是雍正朝知名的忠臣,是雍正派去助推西北火耗歸功新政的希望,手心手背都是肉。

二、彈劾年羹堯,不利于牽制八王黨,反倒會讓他們看自己的好戲

1,孫嘉誠之前彈劾過年羹堯,雍正為此龍顏大怒,怒斥道:“是誰指使他彈劾年羹堯的?這個時候彈劾年羹堯,就是居心叵測,朕要親自審問他。”于是深夜派人去查背后的主使,且暗地里指名點姓要查八王爺。如圖所示:

2,當孫嘉誠第一次被雍正罰去跪著求雨時,天公不作美,好雨知時節(jié),久旱逢甘霖一下子把雍正爺給淋感冒了。當時軍機大臣張廷玉,馬齊都在場,正當二人為孫嘉誠叫好時,雍正一個白眼遞了過來。二人頓時嚇的呆若木雞。如圖所示:

3,這邊廂,軍機大臣挨了白眼,那邊廂,八爺黨興致勃勃的等著看好戲:雍正本想利用打了勝仗,樹立威望的年羹堯壓制八爺黨,可是西北一場仗打下來,大清國國庫一毛錢不剩了,雍正為了掩飾這個窘迫的困境,可以堵住八王黨的口,但是堵不了百官的口,天下人的口。百官為了這一仗是吃盡了年羹堯的脅迫,年羹堯為此也是殺了一大批各省官員。

正因為有了第一次的教訓,再加上孫嘉誠之前彈劾年羹堯被雍正怒斥,所以,明知百官祭拜孫嘉誠的目的后,軍機大臣們就更不敢觸犯龍顏。即使心里恨的牙癢癢,也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被雍正誤會。

7

孫嘉誠被年羹堯所殺,但是此時朝堂上的軍機大臣都沒有前去孫嘉誠府上進行祭奠,最為主要的原因還是他們并不清楚此時雍正對于年羹堯真實的態(tài)度。

雍正安排孫嘉誠跟隨年羹堯前往西北,推行“火耗歸公”的新政。在孫嘉誠在西北推行新政的期間,由于這一政策極大的觸動了年羹堯的自身利益,隨即遭到的年羹堯的極力反對與阻撓,并且加上孫嘉誠不畏權勢、桀驁不馴的性格,被年羹堯處死。

年羹堯在殺死孫嘉誠后,也引得了雍正皇帝的憤怒,經(jīng)過一系列的安排,雍正將年羹堯從權傾一時的撫遠大將軍的位置上革了下來,貶為了杭州將軍。

而此時的北京,眾多的御史大夫以及文官清流們,自發(fā)的為孫嘉誠搭設靈堂,進行祭祀,但是作為朝中權勢最為高貴的上書房以及軍機處的眾位朝臣,卻都沒有前往為孫嘉誠進行上香祭奠,歸根結(jié)底,此時的他們并不清楚用針的真實態(tài)度。

首先,年羹堯和雍正關系的太特殊了。

年羹堯在雍正沒有登基之前,是雍正潛邸的奴才,與雍正有著幾十年的交情,并且不僅如此,年羹堯的妹妹還嫁給了雍正,現(xiàn)在是后宮中品階尊貴的皇貴妃。所以年羹堯既是雍正的奴才與舊臣,還是雍正的大舅哥,可謂是嫡系中的嫡系。

其次,年羹堯?qū)τ诠趤碚f,確實也太大了。

年羹堯在雍正登基期間,坐擁陜甘總督的職位,幫助雍正極大的限制并且控制了在西北帶兵的十四阿哥胤禵,成為雍正的能夠順利登基的重要功臣。而在平定青海羅卜藏丹津的叛亂中,年羹堯又立下了不世之功,被雍正譽為了“恩人”,在如此功勛面前不得讓人有有所忌憚。

再次,就是現(xiàn)在年羹堯依然是杭州將軍這樣官居一品的大員。

盡管不再擔任撫遠大將軍,但是年羹堯所擔任的杭州將軍仍然是一品序列,屬于地方一級的高級軍職。

雍正與年羹堯如此的關系,對于年羹堯如此的安排與處罰,以及雍正在此前對于年羹堯的推崇與寵愛關照,都讓此時的朝中重臣們摸不清楚雍正的真實想法,特別是雍正此時對于年羹堯的真實態(tài)度。而被年羹堯處死的孫嘉誠,僅僅是名三品的都察院御史,在朝堂之中非常的普遍,如此權力、地位、職級等方面的上的差距,也讓許多人包括這些軍機大臣們不敢為之冒險,畢竟他們也擔心為此得罪了雍正,惹禍上身。更重要的是,祭奠孫嘉誠無異于是在打雍正的臉,也是這些朝中權臣們斷不可為的。


不得不說的是,此時軍機處的大臣們,不去前往孫嘉誠的府上進行吊唁,除了礙于雍正的情面,也都有著各自的原因。

首先是隆科多。

隆科多本與年羹堯關系并不好,甚至還非常的看不上年羹堯,但是在雍正的撮合下,年羹堯?qū)⒆约旱膬鹤舆^繼給了隆科多,因而現(xiàn)在的年羹堯和隆科多已經(jīng)是一家人了,也就自然不能對此發(fā)表過多的意見。

其次是馬齊。

馬齊在“九子奪嫡”中,特別是在“百官舉薦新太子”的過程中,一直是支持八阿哥胤禩的,因而也算是雍正當年的政敵之一,如今被雍正摒棄前嫌,依然委以重用,不得不考慮自己的站隊問題,與此同時,更在乎的雍正的感受以及不能將自己陷入其中。

再次就是胤祥和張廷玉。

胤祥和張廷玉不去前往祭奠孫嘉誠,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是雍正的支持者,另一方面他們也是非常同情孫嘉誠,而他們在這個時候也必須在雍正沒有做出任何表態(tài)的情況下保持中立的局面,如果真的前往,也必然會遭到百官的“圍攻”,官員們也必然會通過他們向雍正傳遞彈劾年羹堯的想法和奏議。因而他們也不能做出過于武斷的行為,以干擾雍正對于此事的決斷。

所以,也正是因為處于多方面因素的考量,這些位高權重的軍機大臣們,也才沒有前往孫嘉誠的府上進行吊唁。


與之相對應的是,八阿哥胤禩前往跪拜祭祀孫嘉誠,給了雍正極大的刺激。

就在眾位軍機大臣還在持觀望態(tài)度的時候,八阿哥胤禩卻先行一步,自行前往孫嘉誠靈堂前進行祭祀,并且是跪拜孫嘉誠。

八阿哥這樣做的目的也是非常明確,既是在打臉雍正,同時更是要樹立自己的威信,以拉攏在場的這些御史清流們的人心。

于是,在得知八阿哥胤禩前往祭祀孫嘉誠的消息后,雍正也松口讓軍機處的其他大臣們前往吊唁,除了不希望八阿哥因此邀買人心外,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年羹堯在朝中的惡劣影響以及對于處置年羹堯的猶豫不決所帶來的嚴重后果,他也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傳遞自己對于年羹堯的不滿和懲治年羹堯的決心。而年羹堯也就是從此刻開始一步步的被雍正貶職,直至走到生命的盡頭。

8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孫嘉誠是被年羹堯擅自殺死的,而祭拜孫嘉誠代表著一種政治立場。軍機處大臣不去是顧忌雍正的面子,畢竟雍正自年羹堯擔任大將軍以后是支持的不遺余力。

當然軍機處的廉親王老八胤禩是個例外,因為他與雍正是政敵。所以他去上香,甚至行了跪拜之禮,是既收買了人心,也為倒年羹堯集團擴大了聲勢,攪渾了局勢,使支持年羹堯的雍正壓力更大?芍^是一舉兩得。

這其中的復雜局勢還真不是一言兩語可以說完的,下面宋安之來給大家細細道來。

一、孫嘉誠之死

孫嘉誠是大清有名的直臣和清臣,是清流的領袖之一。

他因新君登基以后的鑄錢案而被雍正賞識。

當時老八和戶部阿靈阿鑄的銅錢成色不錯,但卻便宜了那些貪官污吏。百官沒人敢說,還是孫嘉誠挺身而出的。

雖然這件事上孫嘉誠被雍正呵斥,但其實已被雍正賞識。

之后年羹堯西北大捷回京以后,面對百官跪迎是視若無睹,更是對雍正毫無人臣之禮。

百官面對年羹堯飛揚跋扈是敢怒不敢言,又是孫嘉誠挺身而出要參年羹堯。

最后雍正為了保護年羹堯,避免開了參年羹堯的頭。(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chuàng))打壓了孫嘉誠一番,讓孫嘉誠跪著等雨,結(jié)果真的來了雨了。

而經(jīng)過此事群臣發(fā)現(xiàn)雍正力保年羹堯的決心,更加小心翼翼,而年羹堯也是更加的肆無忌憚。

最后也有可能雍正是故意捧殺年羹堯,身為九五之尊親自勸解年羹堯與孫嘉誠二人,語氣也是客氣的很。并且把孫嘉誠派往年羹堯控制的西北,本意是監(jiān)視和敲打年羹堯。

沒想到到了西北之后,年羹堯真把自己當土皇帝了,竟然把孫嘉誠殺了。


二、祭拜孫嘉誠背后的政治意義

年羹堯當時有多囂張呢,任命天下官員是皇帝說了算的,而年羹堯的年選也可以任命很多地方的官員。他在西北的衣食住行都是向皇帝看準。

年羹堯這樣囂張,背后還有雍正支持。

再加上之前孫嘉誠參年羹堯時就被罰跪求雨。

所以雖然是年羹堯擅自殺了孫嘉誠,但雍正的態(tài)度一時之間不太明確,而且年羹堯被降職為杭州將軍依舊是一品大員。因此除了清流就沒有上的了臺面的官員來上香,像王公大臣、軍機處大臣、六部九卿的堂官都沒有人來。

滿朝上下都在看雍正的態(tài)度。

這時候老八胤禩出手了,老八擁有八爺黨為后盾,勢力之大就是雍正登基以后也是不得不忌憚三分。加上老八的確是能力出眾,所以雍正懷著拉攏的心思一直重用著他,老八當時就屬于軍機處大員。

老八跟這些人不一樣,他身為雍正九子奪嫡時的政敵,在雍正登基以后也是隱隱約約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性。

而且老八那么聰明,應該是猜到了雍正這次要放棄了年羹堯。所以就跑去為孫嘉誠上香,身為親王還行了跪拜之禮,這可是超規(guī)格的待遇。這樣一來,老八拉攏了人心,還使反年羹堯的清流聲勢壯大,這樣一來年羹堯的壓力大了,就意味著雍正的壓力大了。

老八這樣算是一舉兩得。

同時果然不出老八所料,雍正知道老八祭拜孫嘉誠以后,并沒有生氣,反而還認可。說既然廉親王都知道禮敬忠臣,你們也不要有什么忌諱的,都去給孫嘉誠上香吧。讓軍機處其他幾位大臣前去祭拜孫嘉誠。

這樣一來雍正釋放的信號很明顯了,孫嘉誠死的太可惜了。我要放棄年羹堯了,大家看著辦吧。

當然雍正順便把老八不著痕跡給他施的壓去除了。因為他本來就想要對目中無人的奴才年羹堯下手了。

果然當晚軍機處大臣去祭拜時,這些清流就迫不及待的將在京一百多名官員聯(lián)合參年羹堯的折子請老十三和其他軍機處大臣轉(zhuǎn)呈給皇上。

最后雍正果然是徹底放棄年羹堯,將其賜死。

第109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為止!下期再見!

謝謝觀看,覺得分析的還可以就點個關注唄~

9

首先跟大家說一下,其實所有的軍機大臣都是去給孫嘉誠上過香的,廉親王允祀作為總理王大臣更是對孫嘉誠行了跪拜禮,只不過時間晚了一些!败姍C大臣一個也不來”這句話是祭拜孫嘉誠的一位清流說。

要說這清流也確實有可恨之處,結(jié)黨可怕,孫嘉誠死后,這幫官員無所事事,都聚在孫嘉誠的靈堂,想著怎么上奏年羹堯。想到了后來的田文鏡在河南推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時候。清流在李紱的帶領下公然反對,甚至河南考生罷考,阻礙新政推行。雍正不得不動刀帶血。清流孤立劉墨林,導致劉墨林連升官都不敢接。扯得有點遠,現(xiàn)在我們在拐回來說孫嘉誠這件事。

孫嘉誠是《雍正王朝》中少有的清廉正直,一心一意為朝廷,為百姓辦事,除了脾氣沖,沒有污點的官員。記得張廷玉第一次去他家時,作為一個六品京官,每頓飯居然只是白米蘿卜絲兒,連茶葉都沒有。最后雍正再派他到西北推行新政的時候,被當時的大將軍年羹堯殺害。事情傳出時,雍正微服私訪在李衛(wèi)處,看看他攤丁入畝實施的如何。

軍機處大臣都沒有去的原因,是因為要顧及雍正的面子。因為年羹堯是雍正親自任命的撫遠大將軍王,他殺的人自然要由皇上決斷之后才能做決定。如果貿(mào)然前去,作為皇上的貼身近臣,就是打了雍正皇帝的臉,豈不是引火上身。廉親王八爺前去,作為總理王大臣,一方面他是為了收買人心,另一方面他就是要給雍正臉面上過不去。他去,雍正也不能拿到什么把柄,把他怎么樣,反而要表揚一下他的“正直”行為。

雍正就評價過八爺此人水深難測。

他作為總理王大臣,皇親國戚,完全沒有必要給孫嘉誠下跪,只要燒炷香就可以了。所以雍正粉刺八爺

既然廉親王這么禮敬忠臣,你們也犯不著有什么忌諱了。你們都去給孫嘉誠上柱香。

所以后來十三爺,張廷玉,馬齊,隆科多四個人一起去給孫嘉誠上了香,并幫助百官遞交了彈劾年羹堯的折子。

文/紅雨說歷史

10

其實并沒有顧慮什么,僅僅是因為他們跟孫嘉誠沒有交情而已!清朝的官員很現(xiàn)實的,什么正義清廉啥的全是裝的。孫嘉誠不過是他們用來攻訐年羹堯的一個政治砝碼與借口,而最終指向是雍正的火耗歸公新政,這個新政與百官利益息息相關!并不是真心說要對孫嘉誠有什么緬懷與表示!

孫嘉誠在朝中自成一派,從不結(jié)黨營私。且又是顧命的督察院御史!這與百官本來就是沖突的,畢竟動不動就彈劾。跟百官多少都有結(jié)仇的!且這次孫嘉誠是去處理火耗歸公的公務的,死在年羹堯手里百官多少都是拍手稱快的,因為這年羹堯跟孫嘉誠都是雍正的人,兩個人互掐,剛好給了百官讓火耗歸公這個新政不了了之的機會。

百官不去給他上香是還沒拿捏好雍正對火耗歸公這個新政的態(tài)度!年羹堯事小,火耗歸公事大!萬一惹著雍正大怒,直接抄斬也是有的!畢竟雍正不是沒干過!比如,抄江南曹家!還有江南的文字獄事件。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