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頂戴花翎、官服補子是清朝時候體現(xiàn)官員品級高低的標(biāo)志,明代時是從官服的顏色和補子來識別官員的品級。
明清兩代的補服,雖有“清承明制”目,但又“參漢酌金”。二者的主要區(qū)別,首先在于型制上。明代補子施于袍,清代補子用于褂。明服為“團領(lǐng)衫”,前胸補子是完整的一塊,清服是“對襟褂”,前胸的補子被一分為二。文官繡飛禽、武官繡走獸,后來戲稱腐敗貪官為“衣冠禽獸”就是這么來的,下面我以明清兩代圖文并茂為例來說明:
一、明朝
一品至四品袍子的顏色為緋色,五品至七品袍子的顏色為青色,八品至九品袍子的顏色為綠色。
1、九類文官補子上的九種飛禽分別為(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并非本人創(chuàng)作):
2、九類武將補子的九種走獸分別為(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并非本人創(chuàng)作),這里以清朝的為例:
一品和二品都是緋袍,繪獅子;三品緋袍,繪老虎;四品緋袍,繪豹子;五品青袍,繪熊;六品和七品都是青袍,繪彪;八品綠袍,繪犀牛;九品綠袍,繪海馬。
3、其他(因親王、皇太子的服飾圖案及裝飾特別復(fù)雜,這里只拿冠服體現(xiàn)具體就不一一闡述,)
親王、皇太子服飾
斗牛服(因特殊貢獻賞賜臣子的)
飛魚服(因特殊貢獻賞賜臣子的)
明朝的服飾就講到這里,請各位看官以歷史的角度去看待,不要以電視劇里出現(xiàn)的服飾來評判。
二、清朝(因清朝的官服補子基本和明朝差不多,只是形狀不同,就不貼圖片了,)
1、清朝官員補服朝服有補,頂戴分為朝冠和吉服冠兩種
親王 身前身后五爪正龍各一團,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郡王 身前身后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貝勒 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團;
貝子 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團。
鎮(zhèn)國公、輔國公 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
公爵、侯爵、伯爵身前身后繡九蟒;
子爵身前身后繡麒麟;
男爵身前身后繡獅。
文官:
一品仙鶴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
二品錦雞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
三品孔雀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lán)寶石,吉服冠用藍(lán)寶石頂。
四品云雁補,朝冠頂飾小藍(lán)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
五品白鷴補,朝冠頂飾小藍(lán)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
六品鷺鷥補,朝冠頂飾小藍(lán)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
七品鸂鶒補,朝冠頂飾小藍(lán)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
八品鵪鶉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
九品練雀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
御史大人,補服繡獬豸,代表公正。
武官:一品武職麒麟補服 建威將軍、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鑾儀衛(wèi)掌衛(wèi)事大臣、八旗都統(tǒng)、各省駐防將軍、提督等均穿戴一品麒麟補服。
二品武職獅子補服武顯將軍、左右翼前鋒統(tǒng)領(lǐng)、八旗擴軍統(tǒng)領(lǐng)、九門提督、八旗副都統(tǒng)、各省駐防副都統(tǒng)、總兵、散秩大臣等均穿戴二品獅子補服。
三品武職豹補服一等侍衛(wèi)、圓明園營總、擴軍參領(lǐng)、驍騎參領(lǐng)、陵寢總管、圍場總管、參將、一等擴衛(wèi)、駐防協(xié)領(lǐng)、游擊等均穿戴三品豹補服。
四品武職虎補服 二等侍衛(wèi)、佐領(lǐng)、南苑總管、宮殿總管太監(jiān)、都司、指揮金事等均穿戴四品虎補服。
五品武職熊羆補服 三等侍衛(wèi)、步軍副尉、關(guān)口守御、守備、守御所千總等均穿戴五品戚羆禮服。
六品武職彪補服 藍(lán)翎侍衛(wèi)、親軍校、驍騎校、門千總、營千總、衛(wèi)千總、步軍校等均穿戴六品彪補服。
七、八品武職犀牛補服 城門更、游牧正尉、把總、武信騎尉、奮武校尉、委署親軍校等均穿戴七品犀牛補服。
九品武職海馬補服 修武校尉、各營藍(lán)翎長、外委把總、額外外總等均穿戴九品海馬補服。
大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nèi)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于從九品。
2、頂戴
一品 紅寶石朝冠
二品 珊瑚石朝冠
三品 藍(lán)寶石朝冠
四品 青金石吉服冠
五品 水晶石朝冠
六品 硨磲朝冠
八九品 金頂朝冠
王爺、貝勒用的也是紅寶石,只不過品質(zhì)是最高的,清代的朝冠分為朝冠、吉服冠,其中朝冠是這種豎起來帶尖子的,吉服冠的寶石是圓的,朝冠一般用于大朝會、祭天、祭祖等場合,吉服冠一般用于正式場合。
朝冠(涼帽)
朝冠(暖帽)
吉服冠(涼帽)
吉服冠(暖帽)
2、花翎(此段內(nèi)容來自百度百科,小編我有點偷懶了,請原諒。)
在頂珠下有翎管,質(zhì)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藍(lán)翎和花翎兩種。藍(lán)翎為鹖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biāo)志,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yán)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yán)重處罰。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藍(lán)翎是與花翎性質(zhì)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藍(lán)翎",以染成藍(lán)色的鹖鳥羽毛所作,無眼。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dāng)差的侍衛(wèi)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鹖鳥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卻,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夠顯示武士的英勇,倒也貼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爵位低于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zhèn)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nèi)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tǒng)領(lǐng)、參領(lǐng)(擔(dān)任這些職務(wù)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而即使在宗藩內(nèi)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濫用;有資格享戴花翎的親貴們要在十歲時,經(jīng)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來花翎賞賜漸多,就不一定經(jīng)過考試了。 花翎如此高貴,故此在清朝特別被人重視、向往。福建水師提督施瑯在降清后被賜籍漢軍鑲黃旗,平臺后力辭靖海侯而懇求照前此在內(nèi)大臣之列賜戴花翎,康熙特旨許之;后乾隆帝下明詔,不但上述親貴大臣可以戴用,如有顯赫軍功者也可以戴用;实圪n給臣下花翎是非常審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蛋病⒑土、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余人,這在當(dāng)時是千古猶榮的恩寵。
清朝爵位中最為顯貴的親王、郡王、貝勒,按清初的規(guī)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間,許多人以兼任內(nèi)大臣等職務(wù)為由乞翎,因此之后親王、郡王、貝勒開始佩戴三眼花翎。得到花翎的也有特例,如道光帝得知擒獲在新疆叛亂的張格爾后,即賞報捷音者戴花翎、軍機處行走;道光后期,花翎的賞賜范圍漸大,各方面對國家有功之人均可賞戴花翎;而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因國庫空虛,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花翎為7000兩實銀,藍(lán)翎為5000兩實銀!
以上就是我整理的明清兩代官員服飾的內(nèi)容,不正之處還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