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據考古和相關的史料證明,夏朝應該是一段真實的歷史,而不是神話。

第一,考古印證。據范文瀾老先生《中國通史簡編》的記載,山東濟南附近龍山鎮(zhèn)的城子崖,曾發(fā)現(xiàn)大量古文化遺物,被稱為龍山文化。龍山文化層在仰韶文化之上,殷商文化之下,據推測應該屬于夏朝遺跡。從龍山文化遺物中可以推測出當時社會情況:一是尤山文化遺址里只有石斧、石刀、石鏟及蚌鋸、蚌刀等,還沒有發(fā)現(xiàn)商朝早期己經制造和使用的青銅器;二是龍山文化遺址中積有大批零整的嘼骨,其中以狗骨豬骨最多,馬、牛骨次之,可以想見農業(yè)生產中己開始使用畜力;三是陶器種類的繁多及制陶技術的精工,說明龍山文化顯然高于仰韶文化;四是城子崖遺址發(fā)見十六塊帶鉆痕的卜骨,推想當時可能已出現(xiàn)從事祭祀與文化事務的巫人。

第二,根據《禮記.禮運篇》所說:“今大道既隱(原始公社制度解體),天下為家(變公有為私有),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財產私有),大人世及以為禮(子孫繼位,視為當然)。"可以推定,禹時財產公有轉變成私有,部落酋長開始實行世襲制。從啟開始,世襲制的夏朝正式運行。

第三,根據《竹書紀年》說,從禹到桀共四百七十二年!妒酚洝废谋炯o所記夏帝世系,亦應是可信的。夏朝世系表為:禹~~啟~~太康~~仲康~~相~~少康~~帝杼~~帝槐~~帝芒~~帝泄~~帝不降~~帝孔甲(不降子)~~帝皋~~帝扃(不降弟)~~帝胤甲~~帝發(fā)~~帝履癸(桀)。

最佳貢獻者
2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

上古之時,天子無國而擁有天下,諸侯有國,但也只是替天行道,名義上也只是受天子的委托,代管諸侯國的土地而已。

上古禮制有云“五十韶華赴朝歌,八百諸侯拜靈山”。

上古之時,天子將諸侯國分為四等,即公丶侯丶伯丶子。(上古之時,沒有南爵)。朝歌也只設八百個諸侯國,然后將八百諸侯國分為四方,每一方提拔一個諸侯國代天子管理該方位的各個諸侯國,這就是所謂的“方伯”。

除了諸侯國以外,古代還有很多實力不遜于諸侯國的部族,其君王被稱為“君長”。

一旦有諸侯違反天子的法令,朝歌就會取締該諸侯的封國,將其國降格為部族,犯錯的諸侯也將被降格為“君長”。而空下來的諸侯國編制,也將由天子中意的部族來填補,該部族的君長,也將會被封為諸侯。

總而言之,朝歌下轄的諸侯國,永遠只有八百個,但是歷史上出現(xiàn)過的諸侯國則有幾千個。

大禹登上天子位后,大禹賜給公子啟一個諸侯國,稱之為夏國。大禹賜給夏國一個王城,稱之為“啟封城”。

大禹歸天后,公子啟奪得天下,公子啟沿用“夏”作為朝號,公子啟仍以啟封城為國都。

夏朝祭天之地位于今天的嵩山,夏朝祭天的行宮就位于今天的嵩山之下,估計可能就是“二里頭”文化遺存。

夏朝滅亡后,啟封城的名稱一直沿用,直至漢景帝登基時才改名。因為漢景帝的名字是“劉啟”,啟封城犯了漢天子的名諱,于漢天子下令,將“啟封”改名為“開封”。此事在史書中有記載,可以查得到。

然而,黃河多次泛濫,夏都早已沒入黃土之下,在明朝時期已淪為一個大土堆,當時稱之為“老丘”。后來黃河再次決堤,黃河改道再次將“老丘”沒入了黃河之下。

如今的開封城之下疊壓著很多古城,夏都啟封城也是其中之一。

夏朝是一個存在了四百多年的朝代,是一個真實的存在,夏朝史是真實的歷史,而不是所謂的神話。

3

肯定不是神話傳說,是真正華夏的歷史。

對于夏的文字記錄太多了,我已反反復復的寫過了。

對應時期考古遺址也是大量存在的,主要以龍山文化為主,陶寺,石卬,二里頭,等等,他們有相似的文物出現(xiàn),這也不是偶然……。

西方著名的“特洛伊”,和夏朝一樣,大量存在于各種歷史典籍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荷馬史詩》。其故事都被拍成了電影,成為了西方普遍認同的真實歷史。

但是!。

考古學界依然沒辦法在各種“特洛伊”遺址上找到明確的文字記載,難道這段歷史也是虛構出來的嗎?

我反復的強調夏反倒是后人對他的稱謂,它本身應該不會叫這個名字,或者說出現(xiàn)了失誤,也許出轉借。

下通夏,而夏和蟬也相通。而甲骨文出現(xiàn)了出蟬。

原來上三代是夏殷周,后來發(fā)現(xiàn)殷并不是商人的自稱,就把殷改了,成了夏商周的。

那么夏就不見得自己自稱為夏喲,它能為稱為什么?什么都有可能

武則天可從來不知道自已叫武則天的!

夏可能叫什么?

有可能叫下,甲骨文反反復復出現(xiàn)下土方,與之對抗多年,難道不是因為下的霸主地位被奪了以后,變成了方國而心存不滿嗎?

《白虎通》:“夏曰夏邑,商曰商邑”; 《詩經》:“商邑翼翼,四方之極”;

出現(xiàn)了“西邑夏”一詞

《尚書·太甲上》:“惟尹躬先見于西邑夏。自周有終!

商朝的伊尹說自己曾親眼看到夏朝。

而甲骨文中出現(xiàn)西邑,而且表現(xiàn)的很恐懼,怕鬼,沒做虧心事怕什么?

據史料記錄夏朝的核心地區(qū)河洛以西邊。雖然不停遷都,大致也是在商的西邊,所以稱其為西邑也是有的。

在商滅夏之后,商人在洛陽一帶建立了一個新的亳都,被稱為西亳,可見西邑一詞并不是無來由的出現(xiàn)的,是符合古人的用詞習慣的。

總結下

夏不是傳說,那此同時間出現(xiàn)的大量城市遺址,來自火星?

只不過后人叫夏的王朝,他是否知道自已叫夏?

而且各個文化遺址都指向有一個統(tǒng)一的共主,何必去為了這個夏而是不是所謂的夏爭論呢?

商之前有一個王朝,這是肯定的,不然商成熟的文字,社會制度,祭祀的成熟,來自火星還是來自傳說?

4

關于夏朝在中國的歷史中應該什么樣,如果全是歷史,缺少考古實物的印證。如果全是神話,古書中總是能找到夏朝的存在。中國跟任何一個文明古國一樣,都是從小的原始部落發(fā)展而來,不斷在擴展自己的地盤,融合共結其它部落,以抵抗自然強大的力量。我相信,夏朝也是如此,他的發(fā)展之路,由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過渡,由禪讓制向家天下過渡。是一個由神話和歷史共同組成的社會。

  • 夏朝沒有文字記載。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是商朝占卜用的。周朝有青銅銘文。而這些文字都是活的,可以解讀的,等于活的歷史像人們述說上古時代。而夏朝卻沒有任何文字性的東西可以證明夏朝。
  • 考古沒有發(fā)現(xiàn)貴族的墓葬。而商周都發(fā)現(xiàn)出土了貴族的使用品,比如商婦好墓,周朝貴族墓等。夏朝的考古挖掘在實物方面缺少。
  • 民國的學者們懷疑,夏朝是神話時代,禹更是傳說中的圖騰人物,因為他的治水功績基本是傳說由來。

以上三點是專家判定夏朝是神話的由來。

個人堅定的相信,夏朝是存在的,

有以下幾個觀點。

一,文字的由來。商朝的甲骨文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首創(chuàng)。文字必須經歷傳承變化。相信夏朝有文字,只記錄的方式不一樣,時間久了不好保存,我們總會找到。遠古時的巖畫,就有早期文字的痕跡,只是我們沒有破譯這來自遠古的密碼。夏朝的記錄肯定保存在其中。比如,近期二里頭遺址考古發(fā)掘陶文就是夏朝的文字。

二,古書的記錄。比如《禹貢》這本書,是中國最早地理著作,是禹治水天下分九州的事,關于這本由來,現(xiàn)在沒有定論。誰也不能確定,看樣禹治水的歷史確實存在。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大禹為了區(qū)分九州的疆界,用樹樁作為標記,并負責高山大河命名。

《湯誓》明確提到怎么反抗夏朝的統(tǒng)治。湯是商的始祖,由他動員發(fā)動滅夏的原因。予惟聞汝眾言,夏氏有罪。我聽到你們大家說的話,知道夏氏有罪。如果神話我們的歷史,何必記錄這么簡單。我認為可以在古書里面考據一下。某些外國人認為中國歷史只能推到商周,為什么,因為文化起源,他們想讓中國在遠古記錄都要晚于西方《圣經》記錄。因為上帝創(chuàng)造的一切,上帝制造洪水,上帝制造諾亞方舟。怎么可能是靠大禹治理的洪水,并且戰(zhàn)勝自然呢。上帝是偉大的不可戰(zhàn)勝的。大禹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三,近期的考古發(fā)現(xiàn),越來越證明夏朝的存在。二里頭文化遺址。雖然,沒有發(fā)現(xiàn)貴族的墓葬,可以肯定是夏朝人生活活動的地方,還有祭祀的地方。這些考古的發(fā)現(xiàn)都是有力證明夏朝的存在。隨著科技力量的增強,我們考古發(fā)掘肯定會有更新的發(fā)現(xiàn)。

我個人的觀點,目前的證據表明,夏朝比較符合半信史時代。這是柏楊先生在《中國人史綱》提到的。夏朝完全是神話傳說,那絕對不行,但完全是歷史,還缺少證據。只能一半是神話,一半是歷史。在歷史中伴隨著神話。在神話中顯現(xiàn)著歷史。那是一個空白的年代,在相當長歲月里,我們先人都在為最基本的生存而奔波著。

越過平原、高山、大地,我們的先人在栽種糧食,在追逐野獸。他們肯定會在某一處留下痕跡,以證明自己存在。也許,在將來,我們會讓夏朝歷史大白于天下。

參考書目《尚書》《中國人史綱》柏楊著

5

【寒柏隴臥子/答文】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也是中國奴隸社會的開端。夏朝建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紀,或者稍前一些,共傳了十四代、十七個王,總共四百多年。夏朝人的活動范圍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東至今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交界的地方,南接湖北,北到河北。夏朝的統(tǒng)治中心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夏朝的勢力和影響達到黃河南北地區(qū),一直到長江流域。

—— 夏朝的傳說、歷史和考證

中國歷史傳說中的代表人物,基本上反映了我們中華民祖先的活動情況和中國原始社會一些歷史階段的經濟生活。

中國古書里記載傳說的、“禪讓制”,反映了中國原始社會末期的基本情況;而夏禹“禪讓”轉變?yōu)?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傳子制”,反映了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的歷史。

夏禹是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的奴隸制大國——夏朝的創(chuàng)建人,因為他疏通河流治理了水患,對人民有利,所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前些年,我國考古工作者通過對山西南部和河南中部、西部的一些文化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在“夏文化”的研究方面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和進展。特別重要的是,在山西南部的夏縣發(fā)現(xiàn)了一處相當于夏朝時期的城址,在河南登封告城鎮(zhèn)也發(fā)現(xiàn)了一座古城“夏墟”。

隨著這些年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分布在豫西晉南一帶處在龍山文化早商文化之間的一種文化遺存,以及近年來發(fā)現(xiàn)的二里頭遺址,使我們愈來愈了解和認識“夏文化”。因此,我們相信隨著考古學上“夏文化”的清晰認識,將為深入研究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的建立和發(fā)展,提供更加豐富和翔實的實物資料。


—— 大禹是如何創(chuàng)建了夏朝?

一. 禹治水有功、發(fā)展生產,被推舉為后繼首領

在位時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洪水為患,一開始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堯曾派禹的父親去治水。鯀用“堙”、“障”的方法用泥土填塞洪水,反而使水愈漲愈高,治了九年最終失敗。到了舜當部落聯(lián)盟首領時,又選擇鯀的兒子禹繼續(xù)去治理洪水,還派了(商族的祖先)、后稷(周族的祖先)、皋陶等人去協(xié)助他。

禹很聰明能干,辦事勤勤懇懇非常認真,禹總結了他父親治水失敗的經驗和教訓,并到各地進行實地調查和測量,并與后稷等人動員各部落的人,采取了修堤堵水與疏通河道相結合的辦法,費了十幾年的時間,終于使得大水暢通無阻的流向大海而消除了水害。

禹治水時很注意土地的開墾,又命后稷推廣各種農作物,組織人們發(fā)展農業(yè)生產,親自參加農田水利建設,使當時的生產有了很大的發(fā)展。

禹治洪水和發(fā)展生產受到了當時部落聯(lián)盟首領舜的賞識,各部落人民也十分擁戴他。當舜年老的時候,禹因治水有功就被推舉為后續(xù)人,禹于是代替舜處理聯(lián)盟事務。十七年后舜死亡,禹照舜一樣,讓位給舜的兒子商均;結果各部落都不同意商均做首領,禹正式開始主持聯(lián)盟事務,當上部落聯(lián)盟首領。

二. 發(fā)動戰(zhàn)爭、加強統(tǒng)治,建立夏朝

禹當上了部落聯(lián)盟首領后,威望和權力大大加強,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私有財產的產生,部落首領擁有了大量的財富和奴隸。

當時也出現(xiàn)很多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伯益發(fā)明了鑿井,奚仲發(fā)明了車,儀狄把糧食做成了酒,用青銅鑄了九個大鼎,象征著他統(tǒng)治下的當時的九州。

禹為了掠奪奴隸和財富,不斷對外發(fā)動掠奪戰(zhàn)爭,進一步顯示他的威嚴,持續(xù)加強他的統(tǒng)治地位。禹就這樣一步步成了名符其實的“天子”,稱為“夏后”(即夏王),始在陽城(今河南登封)建都,后又遷到陽翟(今河南禹縣),中國奴隸制社會的第一個國家——夏王朝就這樣誕生了。

后來禹精心安排,將王位傳給兒子“禪讓”制度被“傳子”制度所代替,歷史上叫做“夏禹傳子”。至此,中國歷史上“家天下”的局面從此就出現(xiàn)了。


—— 夏朝是怎樣滅亡的?

一. 內外交困

夏朝從夏禹開始,到夏桀滅亡,共傳了十四代、十七個王,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在第十四個國王孔甲時,社會矛盾日趨激烈。到了夏桀時,階級矛盾更加尖銳,加上夏桀的殘暴,于是引起了奴隸和平民的反抗,結果被夏的屬國商族成湯給滅掉了。成湯滅夏以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統(tǒng)一的奴隸制大國——商朝。

在夏朝,社會已經分化成為統(tǒng)治和被統(tǒng)治兩個階級,即奴隸主和奴隸兩大對抗階級。夏朝的統(tǒng)治階級和貴族奴隸主擁有相當數量的男女家內奴隸,和其他從事勞動生產的普通奴隸。夏朝建立了國家機構,有牧正、庖正、車正(即為管理畜牧、膳食、車輛的官職)等一系列職官的出現(xiàn),建立了軍隊,制定了刑法,修造了監(jiān)獄。

自古以來,有壓迫就有反抗。夏朝末年,各種社會矛盾愈來愈尖銳。孔甲(第十四個王)淫亂,激起了奴隸和平民的反抗;自此以后,夏朝的統(tǒng)治江河日下、國勢漸弱。到孔甲的四世孫(第十七個王)即位后,是更加暴虐,無限制征用民力,殘酷鎮(zhèn)壓奴隸和平民,是一個有名的暴君。人民十分痛恨他,紛紛咒罵,與他已是勢不兩立。

二. 商湯滅夏

在這種內外交困的形勢下,商湯乘機謀劃準備滅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部落,子姓,其始祖名(曾助禹治水)。商部落居住在黃河下游,夏朝建立后,是夏朝的一個屬國,從已經傳了十四世,商部落日漸向著黃河中游發(fā)展勢力。

即位后,任用伊尹仲虺為左右相,國力日益強大,湯積極做著滅夏的準備。夏桀即位后,夏朝國內的階級矛盾和部落屬國的矛盾都十分尖銳,湯認為滅夏的時機已經成熟。開始采取逐個剪除夏桀的羽翼,逐步削弱夏桀的統(tǒng)治,最后取而代之的策略。

夏桀想挽救他垂危的統(tǒng)治,號召屬國聯(lián)合攻湯。但湯先是滅掉夏朝的十幾個小屬國和部落,進而又攻滅了韋韋、、昆吾三國,使夏朝失去了最為親近的依靠力量和東部屏障,處于正面受敵的地位。后來又有屬國緡氏帶頭叛夏,夏桀眾叛親離,陷于孤立。

夏、商之間的大會戰(zhàn)在鳴條(今河南封丘東部)開戰(zhàn),最終夏桀戰(zhàn)敗南逃,死在南巢(今安徽壽縣東南)。湯乘勝西進,占領了夏朝統(tǒng)治中心地盤,滅掉了夏朝的各個屬國。至此,夏朝滅亡,商朝建立。


—— 結語

中國原始社會的歷史,除了考古發(fā)掘提供的資料外,在古書中也記載了不少關于我們祖先的傳說。兩者結合,的確反映了中華民族祖先和中國原始社會的基本活動和生活。

不容置疑,夏禹是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的奴隸制大國夏朝的創(chuàng)建人;“夏禹傳子”開啟了中國歷史上帝王傳位的制度;夏朝的建立和鞏固,使中國奴隸社會開始了全面的發(fā)展。

△陽城,夏朝都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鎮(zhèn)

參考資料:《夏本紀》、《中國古代史》、《尚書》。

另:文中圖片來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注:如需轉載,請事先告知,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挂陨希褪呛仉]臥子對這個問題的一些淺見薄識。本人專注于文化歷史、讀書心得、詩詞對聯(lián)、謎語諺語、文玩收藏、郵票及書法知識等方面。請關注@寒柏隴臥子,獲取其他精彩內容。

6

神話也好,歷史也罷,一切都要靠證據說話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據說夏朝的奠基者是當年治水成功的大禹,憑借著過人的能力和治水的功勞,大禹在舜后取得了炎黃部落的統(tǒng)治權,而后將其地位傳給了夏啟,夏啟也是夏朝的第一位王

夏朝建立后歷經五百年輝煌,傳到最后一任王夏桀的時候開始衰敗,由于夏桀在位期間專寵妹喜,沉溺女色,加之殘暴不仁,不理朝政,貴族們心生不滿進而在成湯的帶領下揭竿而起舉兵伐夏,夏桀被流放,夏朝滅亡

然而在西方人的眼里中國的夏朝更像神話而非歷史,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西方人認為,斷定一個朝代或是一個文明的存在,需要一定量的歷史文獻證明,以及與文獻相對應的歷史文物材料,然而夏朝的記載大多都是傳說,沒有批量的出土文物,因此嚴格的說,夏朝和亞特蘭蒂斯一樣,都是傳說中的文明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7

夏商周,春秋戰(zhàn)。秦朝以后是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夏,金元明清二十朝 。這是就是朝代歌。小時候就是記得夏朝是起點,是夏禹的兒子啟建立的,但是現(xiàn)在許多人也質疑夏朝存在的真實性,到底夏朝存在不存在呢?

外界質疑夏朝不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目前出土的文物,并沒有關于夏朝完整的記憶,也沒有遺跡證明屬于夏朝的。國家組織的夏商周斷代史工程也沒有取得新突破,嚴格意義來講夏朝是否存在屬于學術問題。作為歷史愛好者,在這里討論要點班門弄斧。但還是嘗試的談點個人想法。個人覺得夏是存在的,但沒有傳說中的那么長。

理由一:夏朝并沒有文字,很有可能和商朝使用的是同一種文字,也就是甲骨文。或者當時使用更為低質量的文字記錄方式,文字沒有保留下來。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夏朝如果真的存在,更大的可能也是采用甲骨文記錄文字,如果不采用甲骨文,很有可能采用比較低質的記錄方法,時間長了無法保存。

理由二:商朝關于夏朝有記述,記述少。說明商朝對夏朝了解的少,說明雙方要么交集少,要么夏商長期共存。雖然成為夏朝和商朝,他們實際的控制區(qū)域只是一小塊,甚至完全不及西周時的小封國。夏朝如果存在很有可能是包括商在內周邊封國的領袖國,這種領袖國類似于今天的邦聯(lián),小國還是獨立自主的。只不過夏是最強大的,制約其他封國。

理由三:很有可能作為后一代的商對夏的歷史進行篡改甚至滅失。商要成為周邊的領袖,必須采取貶低夏的方式來維護自身統(tǒng)治。最好的方式就是篡改歷史,在國家很有可能是抹去大部分的真實歷史。

理由四:商代相對發(fā)達的文明直接從原始社會來顯得不靠譜。商代有比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形成來比較系統(tǒng)的文明。如果由原始社會的低文明直接進入商這樣的高文明,總感覺有點缺失,確實一個過渡階段。夏很有可能是過渡階段。

理由五:在考古沒有深入發(fā)掘之前,夏有存在的可能。在文字中有記述的情況下,夏還是有很大存在的可能。在甲骨文發(fā)現(xiàn)前,對于商存在的質疑性也很多。揭開謎底還需要繼續(xù)發(fā)掘,在沒有證據完全否定夏朝存在的可能性以前,夏還是有存在的可能。

夏不管是一段神話,還是真實歷史,都是我們整個民族對遠古的一段記憶。夏是華夏之夏,是屬于中華民族的一段記憶。希望隨著夏商周斷代史工程的推進,關于“夏”的真相會大白于天下。不管夏存在不存在,都是中國之“夏”。

8

我是北派說書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我在這里說一聲,夏朝并非神話,而是真的歷史,然而夏朝雖為歷史,但是夏朝卻一直不為西方世界所承認,至于夏朝存在不存在,有以下幾個疑點。

夏朝不是神話,新一股學術勢力認為,夏朝是史前超級文明的末期,無從定論

在《山海經》當中記載,一場世界性的大洪水發(fā)生在夏朝初期,也就是大禹時期,那時候的大禹父親鯀因為治水失敗,偷了天帝的息壤,才臨時止住了洪水,后來被舜帝斬殺,而大禹是鯀死后,從尸體當中剖腹出來的,這個倒是很神奇,在《山海經》當中記載著很多有關上古時期的傳說,若大家認為是神話的話,整個《山海經》就會變的平淡無奇,但是若大家用上古科技解讀的話,你就會發(fā)現(xiàn)《山海經》會變的很神秘,而且似乎是一部記載史前超級文明的史書,而那些上古神話,似乎是一場超級文明之間的大戰(zhàn),這場大戰(zhàn)后,直接將人類的文明抹回到了石器時代。

夏朝的勢力范圍到底有多大?

夏朝的勢力范圍到底有多大,傳統(tǒng)認為,夏朝的勢力范圍是在中原地區(qū),山西南部的地方,若是再按照史前文明夏朝的勢力范圍分布的話,夏朝的勢力范圍囊括了整個亞洲地區(qū),中心地帶則是在兩河流域,一些認為史前超級文明存在的學者認為,公元前3000年左右,為夏朝的晚期,也是史前超級文明的末期,夏朝是一個部落聯(lián)盟,而我們則是處于夏朝最東邊的部落聯(lián)盟。這一切都是因為一場洪水所毀滅,中外各種早期經書當中皆出奇一致的都有記載。

至于西方世界一直不承認夏朝存在,則是因為在我們的境內一直沒有出現(xiàn)過有關于夏朝的一些有著說服力的痕跡存在。不知道大家怎么看的?

9

先從眾多上古典籍來說說“夏”是否存在,根據《竹書紀年》、《史記》、《尚書·禹貢》等典籍對夏商兩代世系、年數、史事詳細的記載,夏應在信史之列,孔子對堯、舜、禹的描 述,也并非虛言。《尚書·多士》:“殷先人有典有冊;殷革夏命!闭f明,殷前之夏朝,為典冊所載。所以從史記這個層面來說,夏的存在無需懷疑。

從遷徙歷史來分析,夏人因與商人戰(zhàn)爭,其中大部分族人被商湯所消滅屠殺殆盡,一部分去了甘肅一帶(周人),一部分去了四川(三星堆)、內蒙地區(qū)(紅山)、江浙沿海(良渚),還有一小部分留在中原地區(qū)(仰韶),但規(guī)模小了很多。大部分夏人遠離當時的政治中心中原地帶,三星堆的一支在跨越群山后找到西南平原作為安居之地,在此繁衍近2000多年,隨著與內部及周邊部落的爭斗最終留下極少的遺民,從此一蹶不振,甚至與周邊其他名族互相融合,其間也曾建立了大理、南詔等國。甘肅的一支也遭遇了與西南分支的情況,與當地各氏族部落進行融合但在商朝統(tǒng)治的四百多年中一直難成大氣候,最后在商朝末年因紂王失民心、疏管理,給了夏朝遺民復仇的機會,最終滅商,成立周朝。

我們再從遺傳基因分子學角度來看(古人尸骨分析),在先秦古人種類型分布框架下,利用多元統(tǒng)計之聚類分析和主成份分析的方法,對夏人、商人和周人的種系構成及種系淵源情況進行研究,最后結果顯示:夏人、周人和居多數的商人在體質類型上具有同一性,皆可歸入先秦古人種類型中的“古中原類型”,但其彼此間又有一定的差異,商人屬“古東北類型”;周人屬于“古西北類型”,這也證明了一個一直爭論的史學疑問:商人屬于“東來”,周人“西來”。上古典籍記載夏人、商人和周人皆黃帝之后裔,即“三代同源”,依此推斷,三族在體質特征上當屬同一種族類型。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的古人遺骨分析,最后的結果是從Y染色體單倍群來說,夏人是O1,殷人是C和O2,而周人主要O3—M117,目前現(xiàn)代漢族中O1大約占10%,絕大部分是O3,O2大約占5%左右。O3這個類型不僅僅是漢族的標志性父系y染色體,這個類型在朝鮮人、滿族人、越南人、日本人和內蒙古東部的蒙古族人里所占比例也相當高。

文字方面來看,夏人傳承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文明和文字,古彝文是夏代的官方文字,古稱“爨文”是一種表意文字。因古夏文字的復雜程度類似古埃及文字,本身有幾萬個字符,分別用于不同場景,還只是掌握在貴族和祭司長老手中,沒有平民化,導致很快失傳,只留下先祖的典籍,再加上后續(xù)繼續(xù)在血統(tǒng)和文化方面融合,文字和語言在歷史中也進行了多次演變,但都還是能找到一些相通之處。所以現(xiàn)今有部分研究彝族(夏人直系)傳統(tǒng)文化的學者是可以通譯上古夏文。商人學習和融合夏人的文字產生了甲骨文,而周朝的夏遺民在政治中心的周邊便宜地區(qū)不斷演變融合,自己本身的文字傳承早已消失改變了原貌。周人滅商后,延續(xù)吸收了商朝的部分文化,包括甲骨文字,這就是現(xiàn)代漢字的演變由來。我們看到現(xiàn)今超過商朝時期的考古要么沒有發(fā)現(xiàn)文字,要么就是一些天書,蝌蚪文體,根本無法用漢字去解讀破解,事實并不是沒有文字,而是文字刻在石面、器具等物體上面,根本沒有識別出來而已,被當成普通或神秘的飾紋。漢字從蒼頡造字時起就與時俱進、不斷進化的漢字,但由于漢字進化的太快,現(xiàn)今的漢族古文字專家反而讀不懂祖先們留下的古文字符號,彝族文化相對封閉,從而較好的保留了古文字的辨別、讀寫的基礎。

從文化層面來分析,三星堆玉石器中,有枚璽印,高達50厘米,長柄為龍爬柱,似乎表現(xiàn)的是一種體高而獨的架勢。龍首為頭,頭,就 是獨,諳寓首始。很明顯,蛇為夏后氏民族圖騰(伏羲女媧),而三星堆玉石造像中,龍蛇又是其主要的圖騰符號。三星堆出土的一樽立人捧書雕像,這樽雕塑,為戴冠神人,跣足立臺上,雙手捧卷軸--也就是神龜負洛書的擬人化表現(xiàn),因為在神像背后,鐫刻有神龜的圖像。夏人創(chuàng)立了商以前的上古歷法,以“大火星”的運行規(guī)律制定的“火歷”。三星堆曾是世界朝圣中心,在坑中出土了5000多枚海貝,經鑒定來自印度洋,還有60多根象牙,在祭祀坑中發(fā)現(xiàn)了一件價值連城的瑰寶———世界最早的金杖。這些一件件珍寶,大量精美銅器、玉器,還有來自域外的“貢品”,缺唯獨缺少了我們不會翻譯從而忽視的“文字”,就斷定這可能不是漢族先祖夏人,甚至腦洞大開說是天外來客云云。


非常感謝提出這樣的問題,讓我碰到,也是一大幸事,最近一直在研究斷代史,剛好搜集整理了一些資料文檔,其實還沒有正式歸檔成文,部分是來自其他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部分是來自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我只是做了一個搬運工的角色,也許有些雜亂或者部分內容不太完整,后續(xù)我會單獨整理一篇文章進行全面的分析。如果覺得我的內容分享讓您覺得有用,還請加個關注或點個贊,有您的支持和鼓勵將是我創(chuàng)作的動力來源!

10

從史前的堯舜,到文明的殷商,是一步就抵達了?還是有一個轉折和過渡?

至今,由于考古方面提供的實物證據不足,夏是不是存在一直是被質疑的。有人甚至懷疑夏不過是周捏造出來的,目的在于證明殷商出現(xiàn)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但是,也沒有證據證明夏不存在。據說大禹治水成功后,用九州之銅鑄造了一個鼎,啟廢了禪讓制后,九鼎就歸了夏。商湯滅掉夏,九鼎便歸了商;武王伐紂,九鼎又到了周那里。待到秦統(tǒng)一天下后,九鼎卻消失了,而且從此無影無蹤。

到了春秋,諸侯王都對九鼎懷有興趣,楚莊王甚至在洛陽城外,向周定王派來的使臣詢問鼎的下落,“問鼎中原”一詞既由此出。但使臣只是回答:“天下關鍵在德而不在鼎”。鼎的存在仍然是個迷,而且是一個還是九個也無從知曉。

而歷史到了戰(zhàn)國,人們就都相信九鼎的存在,也認為九鼎就是從夏傳到商、從商傳到周的。這就等于把夏商周串聯(lián)了起來。說夏是真實歷史的存在,也不能說是子無須有。

小結:夏究竟是神話描述,還是真實歷史已不重要。有一點卻是事實,那就是夏已經成為中華文明起始、發(fā)源這一歷史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鏈條。而且夏的這個過渡時期,也是中華文明的創(chuàng)造和繼承,并得到了幾千年來華夏各民族的高度認同。猶如西方對神的崇拜,真假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經成為你的根和血脈。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