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憲宗這位皇帝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式設立,用太監(jiān)汪直為西廠提督,西廠的權力超過東廠,活動范圍自京師遍及各地。那么,問題來了,已經有錦衣衛(wèi)和東廠了,為何明朝還要設立西廠呢?

首先,西廠是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稱,全稱"西緝事廠"。在歷史上,西廠的成立是非常偶然的。《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中記載:“成化十二年,黑眚見宮中,妖人李子龍以符術結太監(jiān)韋舍私入大內,事發(fā),伏誅!痹诔苫辏1476年),明朝京城出現(xiàn)了神秘案件,甚至還有人準備要行刺皇上,當然,此人最終被錦衣衛(wèi)誅殺了。

但是,不管怎樣,這些事件確實對明憲宗朱見深這位皇帝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也即當時二十余歲的成化帝朱見深得知此事后,認為到處都布滿危險,因而大為緊張。在此背景下,太監(jiān)汪直抓住了這個機會,到處捕風捉影,搜羅了不少所謂的“秘密消息”報告給了朱見深。于是,后者為了長期了解外界的消息,就讓太監(jiān)汪直設立了西廠。

成化十三年(1477年),在朱見深的支持下,新的內廷機構——西廠得以成立,西廠以汪直為提督,廠址設在靈濟宮前,以舊灰廠為廠署總部。對于西廠的成員,和東廠一樣,都是從錦衣衛(wèi)中選拔的。短短幾個月內,西廠人員極度擴充,其勢力甚至超過了老前輩東廠。

對于西廠的權力之大,很多人在影視劇中也是略微耳聞。比如在電影《龍門飛甲》中,陳坤飾演的西廠公公就表示:東廠管不了的事情,我們西廠來管。這也和真實歷史上的情形相似,在西廠成立之后,其權力和地位,幾乎就反超了東廠,至于錦衣衛(wèi),則完全成為了西廠的馬前卒;氐轿鲝S的成立原因,直接原因是京城出現(xiàn)了神秘案件,讓明憲宗朱見深這位皇帝緊張。除此之外,這也和朱見深的性格特點存在一定的關系。

朱見深本為太子,土木之變后其父朱祁鎮(zhèn)被瓦剌擄去,叔父朱祁鈺即帝位。到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鈺將朱見深廢為沂王,改立朱見濟為太子。在叔父朱祁鈺在位期間,朱見深不僅失去了父親的照顧,更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而這,成為朱見深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的重要原因。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奪門之變而復辟,朱見深再次被立為太子。正是這一性格特點,成為朱見深在位期間設立西廠的重要原因。

另外一方面,在明朝時期,宦官勢力是非常龐大的,而且,朱見深即位后,宦官勢力所掌握的錦衣衛(wèi)和東廠,其人員很多都是前朝的,這讓朱見深不是非常信任。于是,朱見深選擇扶持自己信任的汪直來建立西廠,以此幫助自己坐穩(wěn)皇位。

最后,西廠成立,本來只是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也即成化皇帝設立西廠的初衷,不是為了殘害忠良。但是,西廠提督汪直為了升官發(fā)財,拼命制造大案、要案,其辦案數(shù)量之多、速度之快、牽扯人員之眾都遠遠超過了東廠和錦衣衛(wèi)。在此背景下,西廠僅僅成立5個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成化十三年(1477年)五月,在百官的壓力下,明憲宗朱見深一度撤銷了西廠。但是,僅僅一個月后,西廠就恢復了。不過,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公元1521年)在位時,徹底廢除了西廠。

因此,在明朝的廠衛(wèi)機構中,西廠的存在時間是非常短暫的,這也是其因為西廠的權力過大,遭到了文武百官的強烈抵觸。換而言之,如果說錦衣衛(wèi)和東廠還講規(guī)矩的話,那么西廠無疑是沒有規(guī)矩和底線可言了。所以,過猶不及,西廠只能是曇花一現(xiàn)的存在。此外,在明朝歷史上,西廠前后只有兩任提督,分別是汪直和谷大用。



最佳貢獻者
2

公元1477年(憲宗成化十三年)正月,明憲宗下令增設內廷偵察機關西緝事廠(西廠),用御馬監(jiān)太監(jiān)汪直為提督,以偵查臣民言行、捉捕和處置疑犯。

明憲宗還特許,西廠從錦衣衛(wèi)校尉中選拔人員,人數(shù)可多于東廠一倍,朝堂坊間一切風吹草動直接向憲宗報告,若遇特殊情況,廠公汪直可便宜行事。

明憲宗

隨著西廠的建立,汪直一躍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而這時他也不過十五六歲的年紀。

汪直的發(fā)跡離不開兩位“貴人”。

其中之一就是貴妃萬貞兒。

萬貞兒

成化初年,兩廣總督韓雍平定廣西大藤峽的“瑤亂”,事后將俘虜?shù)默幾逵淄?shù)送入宮中為奴,汪直就是這批孩子里的一個。

小汪直機靈討喜,不久就被選中去昭德宮侍奉萬貴妃。憲宗獨寵萬貴妃一人,昭德宮中的內侍面圣的機會也更多一些。

憲宗也看中了汪直的機敏聰明,所以汪直十來歲就當上了御馬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

御馬監(jiān)是明朝宦官機構“十二監(jiān)”之一, 與兵部及督撫共執(zhí)兵權,內臣之中如果有受欽命都督軍事要務者,都要頂著御馬監(jiān)的頭銜前去;除此之外,御馬監(jiān)還要管理皇莊和皇家草場、經營皇店,與戶部分理財政,實為皇帝的“內管家”。

御馬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的分量可見一斑。

1476年是多事之秋,但正是“多事”給汪直創(chuàng)造了用事的機會。

這一年,先是大內出現(xiàn)了靈異事件,《明史》之中記載為“黑眚(shěng)”。

黑眚在《左傳》里被稱為“陰陽逆順之事”,大意就是陰陽倒施、陰盛陽衰。

宋代人有記載,有異物化成人形黑影,一到夜里就出來作亂害人,這叫黑眚。

黑眚之事鬧得人心惶惶,偏偏又有道士也來摻和。

當時有個馳名一時的道士李子龍,擅用旁門左道。李子龍用巫術蠱惑了數(shù)名太監(jiān),混入大內,還多次到皇帝的后花園萬歲山觀察地形。沒有人知道這行為詭異的道士到底想干什么,因為他在暴露自己的目的之前,就被錦衣衛(wèi)校尉發(fā)現(xiàn)并捕殺了,事后錦衣衛(wèi)只向憲宗回稟說他意圖弒君。

道士雖然解決了,但是年輕的憲宗從此有了心病,皇宮大內如此森嚴還擋不住一個歹徒,什么東廠、錦衣衛(wèi)通通靠不住。

疑神疑鬼的憲宗急于了解宮外的民臣動向,好掌握一切對自己不利的消息。這時他想到了機敏聰明的汪直。

妖道李子龍事件給汪直提供了第二個改變命運的機遇。

汪直從錦衣衛(wèi)中選出數(shù)人陪同,一行人喬裝成平民,出宮伺察,給憲宗網絡了一大堆小道消息。

憲宗十分滿意,于是在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置了西廠,以擴大搜索范圍,也讓汪直的搜查更師出有名。

西廠成立原本只是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一結合汪直的“年少喜功”,就惹出了不少麻煩。

西廠

成立不足一個月,西廠就辦了件大案。

福建建寧衛(wèi)指揮同知楊曄與其父楊奏暴橫鄉(xiāng)里、殘害人命,遭仇家舉報,于是入京行賄,被汪直發(fā)覺,直接關進西廠監(jiān)獄嚴刑拷問。

不想,楊曄曾祖楊榮是明初赫赫有名的“四朝元老”,有“明代姚崇”之稱,楊家樹大根深。這一案件由此上上下下牽連了多位大臣。

以汪直為原型的影視劇人物雨化田

憲宗對汪直的辦案力度和速度頗為賞識,一時西廠“權寵赫奕,都人側目”。

自此之后,西廠在全國布下偵緝網,主要打擊對象是京內外官員,一旦懷疑某人,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經由皇帝同意,之后還可嚴刑逼供,爭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其辦案數(shù)量之多、速度之快、牽扯人員之眾都遠遠超過了東廠和錦衣衛(wèi)。

成化十四年(1478年),遼東女真人犯邊,憲宗命汪直前往伺察,并特赦汪直可以便宜行事。

當時的遼東巡撫陳鉞與撫軍遼東的兵部右侍郎馬文升有私怨。

陳鉞借汪直來視察的機會,百般討好,而馬文升卻對汪直頗為不屑。陳鉞于是誣陷馬文升邊務處置不當而招致外寇入侵,汪直遂轉告憲宗。不久,馬文升被逮捕下獄,謫戍重慶。

六部之一的侍郎,正三品的大員,在汪直的鼓舌搖唇之中頃刻落馬。

至此,憲宗對汪直的信任和西廠的威勢都達到頂峰。

英宗時,權宦王振開明代宦官亂政先河。成化朝的汪直和西廠的出現(xiàn)則是宦官政治進一步發(fā)展的結果,標志著宦官專權與特務政治的進一步結合,特務組織由此成為宦官專權的利器。


親們,都看完了,點個關注吧@閑來煮酒

3

在西廠出現(xiàn)之前,明朝最主要的兩大特務機構是錦衣衛(wèi)和東廠。

為了維護中央集權和皇權專制統(tǒng)治,也為保衛(wèi)自身安全,1382年,朱元璋設置錦衣衛(wèi)。初始職能為三項:其一,守衛(wèi)值宿;其二,偵察與逮捕;其三,典詔獄。

其首領稱為錦衣衛(wèi)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

錦衣衛(wèi)在朱元璋維護專制統(tǒng)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當時的錦衣衛(wèi)不僅監(jiān)察百官百姓,連皇親國戚都是他們的監(jiān)察對象,可以不經過審訊就逮捕任何人,由此導致權勢迅速膨脹。

1387年,朱元璋感到錦衣衛(wèi)有些尾大不掉,會威脅到皇權統(tǒng)治,兼之遭到了朝廷官員集團和皇親國戚集團的共同反對,又撤銷錦衣衛(wèi),焚毀錦衣衛(wèi)刑具,所押囚犯轉交刑部審理;同時下令內外獄全部歸三法司審理,

《明史·刑法志》記載:“胡惟庸、藍玉兩案,株連且四萬!


但在明成祖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奪得皇位之后,為了堵住天下悠悠眾口,又重新設置了錦衣衛(wèi)并且添置“北鎮(zhèn)撫司”,專門負責監(jiān)察高級官員;并且任命親信太監(jiān)在1420年設立東緝事廠,負責監(jiān)察錦衣衛(wèi)和臣民。

只是到了明朝中后期,明憲宗成化年間,當時發(fā)生了幾件大事:一是明憲宗在大祀殿祭祀天地祖先,結果寒潮來襲,執(zhí)旗衛(wèi)士和樂官好幾人被活活凍死;二是李子龍事件;三是妖狐夜出事件,搞的明憲宗心慌意亂,生怕自己什么時候就掛了。

加上此時朝中朝臣之間、朝臣與宦官之間的黨爭事件。為了維護皇權統(tǒng)治,明憲宗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組織了新的內廷機構——西廠,西廠以汪直為提督,廠址設在靈濟宮前,以舊灰廠為廠署總部,主要負責監(jiān)察東廠、錦衣衛(wèi)和天下臣民,權勢滔天遠超東廠和錦衣衛(wèi)。


但汪直乃野心之人,為了升官發(fā)財,拼命的構置大案、要案,擅長捕風捉影,一旦懷疑某人便立即將其抓捕下獄,然后刑訊逼供屈打成招,因此搞的人心惶惶,最終在大學生商輅等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的諫言下,明憲宗被迫撤銷西廠。

但僅僅一個月之后,在奸臣戴縉的讒言下,明憲宗又恢復西廠和太監(jiān)汪直,而大學生商輅等人則被迫退休回老家。

此后汪直繼續(xù)大興冤獄,而且還想簡歷軍功,最終引起了明憲宗的懷疑,再次在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的諫言下廢除西廠,汪直也被調往南京。


你以為這就結束了嗎?并沒有!在明武宗繼位之后,他的東宮太監(jiān)“八虎”因為深得皇帝寵信,于是西廠復開,由太監(jiān)谷大用領導,東廠由馬永成負責,劉瑾掌管司禮監(jiān)統(tǒng)領。

但劉瑾、谷大用、馬永成等太監(jiān)之間互相爭權奪利,相互拆臺,于是劉瑾又額外建立了新的特務機構“內行廠”,權勢、人馬介在東西二廠和錦衣衛(wèi)之上。

到了1510年,劉瑾倒臺,1512年明武宗下令撤銷西廠和內行廠。西廠作為一個臨時產品,就這樣在歷史上永遠地消失了,一直到永歷皇帝被吳三桂處決,明朝徹底滅亡,都沒有再出現(xiàn)過,前后總共歷時11年。

明朝之所以設立西廠,究其原因同樣也是為了維護封建皇權統(tǒng)治。

4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西廠最早在明憲宗成化年間設立,由汪直把持。

汪直,廣西大藤峽瑤族人,最初以幼男入禁中,因為年少黠譎,深受明憲宗寵愛,得掌御馬監(jiān)。后來,妖人李子龍“以左道惑眾

5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西廠的設立是為了更好的替皇帝監(jiān)視百官和民眾,從而搜集情報信息的。當然監(jiān)視對象同時包括東廠和錦衣衛(wèi)!西廠之后還有大內行廠,說來挺搞笑的,這幾個廠衛(wèi)的建立可謂一浪還比一浪強~依次建立順序是錦衣衛(wèi)、東廠、西廠、大內行廠。權力是一級壓一級,設立這些廠衛(wèi)的皇帝真是腦洞大開!

那我們如題所說,為什么設立西廠?有了東廠和錦衣衛(wèi)兩個廠衛(wèi)那么多人給皇帝干活還不夠嗎?上面說過它們的權利一級壓一級,那么做為后來居上的西廠為什么要打壓東廠和錦衣衛(wèi)?東廠和錦衣衛(wèi)又觸碰到誰的利益奶酪了?說到底還是權力欲望在作怪,各廠衛(wèi)領導者之間互相爭權奪利,才依次弄出這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機構來。下面我們先來看下錦衣衛(wèi)和東廠到底是怎樣的狀況:

——錦衣衛(wèi)

明朝初期,朱元璋始設錦衣衛(wèi),其職責是負責皇帝安保的,也做儀仗隊使用。另外錦衣衛(wèi)有自己的詔獄,對一些案件可自行偵查、逮捕、審訊?梢哉f其是獨立于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之外的另一套司法機關,只對皇帝負責。

錦衣衛(wèi)又分北鎮(zhèn)和南鎮(zhèn)撫司,其中北鎮(zhèn)撫司就是專門負責欽案的。錦衣衛(wèi)的職責特殊服裝道具也特殊,眾所周知的飛魚服和繡春刀這么一上身,別提多威風了。

——東廠

朱棣時期,設立東廠,職責和錦衣衛(wèi)類同,人員也是從錦衣衛(wèi)中選拔,人數(shù)大于錦衣衛(wèi),權力也大于錦衣衛(wèi)。誰讓東廠有權監(jiān)視錦衣衛(wèi)呢~

還有一點得說明不能的本質區(qū)別,就是錦衣衛(wèi)的最高領導者是指揮使,指揮使由某個將軍擔任,而將軍屬于外臣,外臣在向皇帝報告情事需要擬寫奏章,上傳下達。而東廠的領導者則是宮里的宦官,即某個大太監(jiān),太監(jiān)屬于內臣,內臣向皇帝奏事則不需要奏章,因為近于皇帝身旁,直接說就是了。由此東廠權利大于錦衣衛(wèi)可見一斑。

——西廠

明憲宗成化時期,又設西廠,由宦官汪直提督。西廠職責同東廠,權力高于東廠和錦衣衛(wèi)。設立西廠的原因就是前面說的,宦官爭權奪利,誰都想當老大,為了登上權力高位,對皇帝也是坑蒙拐騙,致使整個明朝上上下下出了數(shù)不清的冤假錯案。民眾和百官因此見了廠衛(wèi)的人嚇得都要尿褲子了。因為稍有不慎就會滿門抄斬,有理都說不清的。

西廠的設立時間挺短,五年左右,中間還斷更了一兩次,連提督都只有兩位而已。

——大內行廠

大內行廠是劉瑾設立的,凌駕于西廠和東廠,錦衣衛(wèi)就不用說了啊,電影里看到的威風八面的錦衣衛(wèi)在這幾個廠子面前,以然成了小癟三。

當時劉瑾是西廠和東廠的頭,但兩廠的頭不聽劉瑾的,其更像是被架空的廠衛(wèi)領導者。所以劉瑾在三廠衛(wèi)的基礎上又設大內行廠。剛才說了廠衛(wèi)都是后來居上,大內行廠的權利要更上一個臺階。由此我就想,如果后來的太監(jiān)繼續(xù)爭權奪利會不會又有大大內行廠、大大大內行廠。

明朝這些廠衛(wèi)的設立,本質上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但欲到后來欲變質,最終成了明朝滅亡的禍根之一。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觀點,不妥之處還請斧正!謝謝!

6

明成祖朱棣在發(fā)動“靖難之役”奪取了建文帝的皇位之后,精神狀態(tài)一直處于高度緊張之中,他迫切感到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專制機構,可是設在宮外的錦衣衛(wèi)使 用起來畢竟不是很方便,于是決定建立一個新的機構。這就是東廠,以其地址位于東安門北側(今王府井大街北部東廠胡同)得名。

起初的時候,東廠只負責偵緝、抓人,但到了明朝末期,東廠權勢日益擴張,也開始有了自己的監(jiān)獄。同時,東廠的偵緝范圍也非常廣,聽審、監(jiān)視官員、查看文件,甚至連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鹽的價格,也在東廠的偵察范圍之內。而東廠所獲得的情報,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

東廠的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里面活動,并非完全為了“公事”,更多的是為自己謀取私利。他們常羅織罪名,誣陷良民,之后就屈打成招,趁機敲詐勒索;使得舉國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

西廠設立于明憲宗時期,目的是為了加強特務統(tǒng)治而增設,并且其權力超過東廠,活動范圍自京師遍及各地。后因遭到反對,被迫撤除。



7

西廠,全稱是“西緝事廠”,成立于明憲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是類似于東廠的特務機構。既然明朝已經有了錦衣衛(wèi)和東廠這兩個特務機構,為什么又要設立西廠呢?

錦衣衛(wèi)與東廠

錦衣衛(wèi),是皇帝的侍衛(wèi)機構。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時所設的御用拱衛(wèi)司,于1382年正式設立。錦衣衛(wèi)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wèi)、巡查緝捕”,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也有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錦衣衛(wèi)的首領稱為錦衣衛(wèi)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梢源度魏稳,包括皇親國戚,并進行不公開的審訊。

東廠,全稱“東緝事廠”,是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東廠的頭領都由皇帝的親信宦官擔任。東廠也是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準,可隨意監(jiān)督緝拿臣民。

錦衣衛(wèi)與東廠的區(qū)別:東廠與錦衣衛(wèi)最大的不同就是,兩者首領的身份不同。錦衣衛(wèi)指揮使屬于外臣,向皇帝報告要具疏上奏;而東廠提督則屬于內臣,整日可以接觸到皇帝,有什么情況都可以口頭匯報,由此皇帝對于東廠更為信賴,甚至賦予東廠監(jiān)督錦衣衛(wèi)的權力,東廠后來居上成為了錦衣衛(wèi)的上級機構。

西廠的設立

西廠的設立,主要原因還是皇帝對錦衣衛(wèi)和東廠產生了不信任。

成化十二年,黑眚見宮中,妖人李子龍以符術結太監(jiān)韋舍私入大內,事發(fā),伏誅。帝心惡之,銳欲知外事。直為人便黠,帝因令易服,將校尉一二人密出伺察,人莫知也,獨都御史王越與結歡。明年設西廠,以直領之,列官校刺事。--《明史》

眀憲宗成化年間,京城內出現(xiàn)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著又有妖道李子龍勾結太監(jiān)進入皇宮意欲行刺皇帝。得知情況的眀憲宗朱見深大為惶恐,感覺皇宮里處處充滿危險。整日疑神疑鬼的朱見深感覺身邊的錦衣衛(wèi)和東廠都不可靠,便命令親信宦官汪直從錦衣衛(wèi)中挑選一批人喬裝為平民到宮外去刺探臣民動向。汪直抓住機會給皇帝朱見深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情報,得到了皇帝的肯定。

為了更方便的開展偵查工作,朱見深于1477年設立了西廠。西廠以汪直為提督,其軍官主要從錦衣衛(wèi)中選拔,這些人再自行挑選部下,短短幾個月內西廠人員極度擴充,其勢力甚至超過了東廠。

西廠的裁撤

西廠設立后,汪直拼命地構造大案、要案,以滿足其升官發(fā)財?shù)乃接,其手段和?guī)模遠遠的超過了錦衣衛(wèi)和東廠。西廠成立僅僅五個月,就遭到了朝廷大臣的強烈反對,明憲宗在一片反對聲中被迫裁撤了西廠。缺乏安全感的朱見深在一個月之后就又重新起用了汪直,并重建了西廠。復出的汪直,對之前的反對者開展了瘋狂的反擊,西廠的權力也達到了頂峰。但是,隨著汪直后來在權力爭斗中的失敗,西廠也隨之解散。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宦官劉瑾掌權,西廠再度復開,由太監(jiān)谷大用任頭領。正德五年,隨著劉瑾的倒臺,明武宗下令裁撤西廠,西廠自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8

由于朱棣覺得帝國不夠完全監(jiān)控,把儀鸞衛(wèi)改成了錦衣衛(wèi),而又由于朱棣覺得得位不正,發(fā)明了輯事廠這種機構,廠這個字就有了新的解釋。

東是因為辦公場所在東安門外,后來的西廠和內行廠,實際根本沒開幾年,一個和創(chuàng)始人汪直同浮沉,一個和創(chuàng)始人站皇帝劉瑾一起被消滅,實際沒啥歷史存在感。

9

西廠成立,本來只是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為了升官發(fā)財,拼命的構置大案、要案,其辦案數(shù)量之多、速度之快、牽扯人員之眾都遠遠超過了東廠和錦衣衛(wèi)。西廠在全國布下偵緝網,主要打擊物件是京內外官員,一旦懷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經由皇帝同意,之後當然就是嚴刑逼供,爭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對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會被西廠以妖言罪從重處置。 在這種情況下,西廠僅僅成立5個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以大學士商輅(就是那個連中三元的人才)為首的輔臣集體上書,向憲宗痛陳西廠之危害,并將汪直辦下的不法之事一一舉報。憲宗收到奏章後為之震驚,於是撤銷西廠,遣散了西廠的人員。 但沒有西廠的日子總讓憲宗覺得沒有安全感,一個奸臣戴縉在得知皇帝心思後,主動上書,大肆吹捧汪直。憲宗大喜,立刻恢復西廠,廢與開之間,只相隔一個月。汪直復出後,更加嚴酷地辦案,戴縉也得以升職。在此後的五年裏,汪直領導西廠又辦下了無數(shù)“大案”,將反對自己的朝臣如商輅、項忠等一一剪除,他的權勢也達到了極點。但俗話說:“物極必反”,汪直極度膨脹的權力不能不引起皇帝的警覺,在其後的權力角逐中,汪直失敗,被調出京城,東廠也隨之解散。幾年以後,汪直在失意中死去。 到了憲宗的孫子武宗繼位後,大太監(jiān)劉瑾掌權,宦官勢力再度興起,西廠復開,由太監(jiān)谷大用領導。好笑的是,西廠與東廠雖然都受劉瑾的指揮,但兩者之間不是互相合作,而是爭權奪利,互相拆臺。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劉瑾又自建了一個內行廠,由本人直接統(tǒng)領,其職能與東西廠一樣,但偵緝范圍更大,甚至包括東西廠和錦衣衛(wèi)。一時間,錦衣衛(wèi)、東西廠、內行廠四大特務機構平存,緹騎四處,天下騷動。直到五年後,劉瑾倒臺,武宗才下令撤銷西廠和內行廠。 西廠作為一個臨時產品,就這樣在歷史上永遠地消失了。

10

西廠的成立,是一次平衡下的產物。

最開始為什么會成立錦衣衛(wèi),因為皇帝覺得對手下的大臣不信任,憑自己一個人根本監(jiān)管不過來,那么此時,錦衣衛(wèi)就此誕生。

大家都知道一個道理,如果權利不受限制,那么這個權利早晚都會腐壞下去,釀成災難。

那么自然,只對皇帝一個人復雜的錦衣衛(wèi)在為皇帝立下汗馬功勞的同時,自身的欲望和自身的罪孽也都累積到了一定程度。

當皇帝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的時候,錦衣衛(wèi)已經不是一個可以隨時砍掉就砍掉的機構。那么怎么辦,完全由太監(jiān)組成的東廠就順勢產生。

這幫太監(jiān)什么德行你我都知道,沒了子孫根,那么對權勢錢財?shù)挠潜绕胀ㄈ烁唷?/p>

東廠在監(jiān)管錦衣衛(wèi)的同時,自身也在快速腐化,中間更是幾次對皇位差點造成影響。

那么皇帝就在太監(jiān)里面又選出一些,成立西廠。用太監(jiān)治太監(jiān)這招太厲害了,當即兩波人就斗得不可開交。

雖然這造成了一些內耗,但皇帝安心啊。

總結一下,無論是錦衣衛(wèi)還是東西廠,其實都是平衡下的產物。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