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拉伯帝國,亦稱薩拉森帝國,中國史書稱之為大食。是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蘭教的封建軍事帝國。穆罕默德晚年統(tǒng)一了阿拉伯半島大部。公元632年其死后不久,整個半島歸于統(tǒng)一,隨即阿拉伯人開始向外擴張侵略。阿拉伯上層貴族打著與異族教徒“圣戰(zhàn)”的旗號,迄8世紀中葉征服了西亞、中亞、印度河流域,北非及西班牙等地,形成了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伊斯蘭教也隨之廣泛傳布。帝國政治,宗教中心原在麥加一麥地那;倭王亞王朝時期遷移至大馬士革;阿巴斯王朝時期又遷移至巴格達。帝國最高統(tǒng)治者稱哈里發(fā),集政教大權于一身,由維齊輔佐理政。8世紀中葉至9世紀中期,為帝國鼎盛時期,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昌明。后因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斷惡化,造成了不可調和的狀態(tài),地方勢力割據(jù)稱雄,甚者自立朝廷。10世紀中葉后,哈里發(fā)的領地只限于巴格達及其附近一帶。公元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占領了巴格達,解除了哈里發(fā)的世俗權力,僅保留其伊斯蘭領袖地位。公元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達,帝國被宣告徹底滅亡。

最佳貢獻者
2

非常強大。

阿拉伯帝國前后持續(xù)了600多年,在它極盛時期,它的疆域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抵大西洋沿岸,北達高加索山脈、里海以及法國南部,南至阿拉伯海與撒哈拉沙漠,國土面積達134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古代歷史上東西方跨度最長的帝國之一,亦是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之后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阿拉伯帝國的科技水平也很高,阿拉伯人在巴格達、大馬士革、開羅、科爾多瓦等地建有當時世界一流的天文臺,并研制了相當精密的天文觀測儀器。以花刺子密、白塔尼和馬吉里等為代表的阿拉伯天文學家們所取得的成就,代表著當時人類天文學的最高水平,F(xiàn)代許多行星的命名和天文學術語都源自阿拉伯人。他們連續(xù)的天文觀測,為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天文學家提供了約900年的記錄資料。中亞人花刺子密所著的《地形志》、伊本·胡爾達茲貝的《道里邦國志》、雅各特的《地名辭典》等,都是后人認識當時中亞、西亞、北非等地理概貌的經(jīng)典文獻。來自花剌子模的花剌子密用印度數(shù)字編寫了《積分和方程計算法》一書,系統(tǒng)闡述了最早的三角函數(shù)表,并首次將代數(shù)理論發(fā)展成為獨立的學科。波斯人奧馬爾·海亞姆和艾卜·瓦法在方程計算理論上也頗有造詣。阿拉伯人很早就發(fā)明了化妝品,制造香水,肥皂等,后來在十字軍東侵,香水制糖、公共澡堂、阿拉伯馬和肥皂一起傳入歐洲。阿拉伯人是西方人的導師。阿拉伯煉金術的開創(chuàng)者是賈比爾·伊本·哈彥,他比早期的希臘和埃及的煉金術師更能夠認識而且陳述實驗的重要性,在化學的理論和實踐方面,他都有了顯著的提高。賈比爾在其論文中科學地敘述了化學上的兩種主要操作:煅燒(calcination)和還原。還改良了蒸餾、升華、熔化、結晶等手段。這對后來阿拉伯,乃至歐洲都有著很大影響,穆斯林化學家稱賈比爾為先師。在光學方面,阿拉伯最杰出的物理學家是阿勒·哈增(約965—1038)。他曾在埃及任大臣,著有《光學全書》。阿勒·哈增從希臘人那里學到了“反射定律”——光反射時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此基礎上,他又進一步指出: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和法線都在同一平面上。伊本·海賽姆(965年—1038年)是偉大的物理學家和阿拉伯光學之父,他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說明光在同物質中是在一條直線上傳播的,著作《論光學》,奠定了光學的基礎。

3

阿拉伯帝國(632~1258)為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蘭教封建軍事大帝國;中國史書稱作“大食”,西方史籍稱之為“薩拉森帝國”。

穆罕穆德(約570~632;屬麥加古來什部落哈申氏族)晚年統(tǒng)一阿拉伯半島大部,于610年在麥加創(chuàng)立了伊斯蘭教。632年,穆罕穆德逝世時,一個以伊斯蘭教為共同信仰的、政教合一的、統(tǒng)一的阿拉伯國家出現(xiàn)于阿拉伯半島。

阿拉伯帝國歷史分為三個時期:

【四“哈里發(fā)”時期】(632~661)

穆罕穆德之后,阿拉伯國家的首腦稱為“哈里發(fā)”,意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集政教大權于一身。在前兩任哈里發(fā)時期,首先恢復了阿拉伯半島的統(tǒng)一,隨即高揚同異教徒進行“圣戰(zhàn)”的旗號,開始向外擴張。帝國先后征服拜占庭統(tǒng)治下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占領了自波斯灣到高加索、從伊拉克到波斯本土的廣大地區(qū);復東滅波斯薩珊王朝,西達北非昔蘭尼加,為阿拉伯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并在遼闊領土上建立了行政管理體制。

后期,阿拉伯統(tǒng)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和教派分歧日趨激烈,第三、第四任哈里發(fā)先后被殺。

【倭馬亞王朝】(661~750)

661年,敘利亞總督穆阿維亞即位哈里發(fā),建立了倭馬亞王朝,將首都由麥加-麥地那遷至大馬士革。哈里發(fā)由原來的穆斯林公社選舉改為世襲,實際上是帝國的君主。倭馬亞王朝遂成為阿拉伯帝國第一個世襲王朝。

八世紀初,倭馬亞王朝的政權鞏固以后,又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對外戰(zhàn)爭。在東線,征服了布哈拉、撒馬爾罕、信德及部分旁遮普地區(qū)。在西線,攻占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區(qū)后,711年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占領了安達盧西亞,征服了幾乎所有的西班牙地域。后在入侵法蘭克王國的普瓦提埃戰(zhàn)役(732)中戰(zhàn)敗,退回西班牙。

至八世紀中葉,倭馬亞王朝后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西臨大西洋,東至中亞河外地區(qū),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封建軍事帝國。

八世紀二十年代后,阿拉伯統(tǒng)治集團之間的矛盾激化,內訌不止。一直受歧視、壓迫的非阿拉伯穆斯林紛紛揭竿而起,阿布?阿爾?阿拔斯(750~754在位)聯(lián)合什葉派,于750年推翻倭馬亞家族的統(tǒng)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

倭馬亞王朝凡歷十四哈里發(fā)、八十九年;色尚白,中國史書稱作白衣大食,又稱西大食。阿拔斯王朝色尚黑,中國史書稱為黑衣大食,又稱東大食。

【阿拔斯王朝】(750~1258)

阿拔斯王朝建立后的最初百十年,特別是哈倫?拉西德和麥蒙執(zhí)政時期,為阿拉伯帝國極盛時期,黃金時代。

751年,阿拉伯帝國軍隊在中亞怛羅斯(即今吉爾吉斯山脈西北端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附近)戰(zhàn)役中,擊敗中國唐朝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的軍隊(俘獲隨軍工匠,造紙術傳入阿拉伯),控制了中亞的大部分地區(qū)。756年,阿拉伯帝國派兵入侵小亞細亞,占領美利地尼,大敗拜占庭軍。759年,阿拉伯帝國占領今里海南岸之塔巴里斯坦(在今伊朗北部,為當時中國赴西方商道所必經(jīng)之路)。

762年,哈里發(fā)曼蘇爾(754~775在位)命令在巴格達修建宮殿,四年而成,定為國都。這一時期,阿拉伯帝國仿效波斯舊制,建立起完整的行政體制,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

786年之后,阿拉伯經(jīng)濟文化進入黃金時代。帝國重視興修水利,使肥沃的新月地帶(指西亞“兩河流域”及其毗鄰的地中海東岸的敘利亞、巴勒斯坦一帶的弧形地區(qū),為上古文明發(fā)源地之一)、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埃及的尼羅河流域等地區(qū)的農業(yè)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帝國境內的豐富資源和過境貿易,為商業(yè)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阿拉伯商人的足跡遍布亞非歐三大洲,巴格達成為著名的世界商業(yè)和貿易中心之一。經(jīng)濟的發(fā)展促進了科學文化的進步與繁榮,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創(chuàng)造出光輝燦爛的阿拉伯文化,為世界文明的發(fā)展作出偉大貢獻。伊斯蘭教已成為埃及、敘利亞、伊拉克、波斯、北非等地大部分居民共同信仰的宗教。

九世紀中葉后,帝國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日益尖銳,突厥人逐漸取得權勢,阿拔斯王朝進入分裂與衰落時期。突厥將領掌握軍權,專橫跋扈,任意廢立甚至殺害哈里發(fā),哈里發(fā)成為他們手中的傀儡。各地封建主擁兵割據(jù)稱雄,獨霸一方甚至自立朝廷,形成若干王朝。

十世紀中葉后,阿拔斯王朝的實際統(tǒng)治區(qū)域僅限于巴格達及其周圍地區(qū)。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占領巴格達,哈里發(fā)遂失去一切世俗權力,只保留了宗教領袖地位。

1258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拖雷之子)率軍西征。蒙古軍攻陷巴格達,殺死哈里發(fā),阿拉伯帝國與阿拔斯王朝滅亡。

阿拉伯帝國以“圣戰(zhàn)”為旗號進行侵略擴張,迄八世紀中葉,先后征服了西亞、中亞、印度河流域、北非及西班牙等地。帝國鼎盛時期的疆域,東起印度,西臨大西洋及與法蘭西接壤,南至莫桑比克蘇丹國,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封建大帝國。八世紀中葉至九世紀中葉,阿拉伯帝國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昌明,曾創(chuàng)造時代繁榮,達到鼎盛時期。

4

路過不謝邀!

筆者主要是從以下三個方面,去介紹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的情況:

一,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立與阿拉伯半島的統(tǒng)一。

(1)在世界歷史上,阿拉伯半島的統(tǒng)一以及阿拉伯帝國的建立與伊斯蘭教有密切的關系。可以說正是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立,才使得四分五裂的阿拉伯半島最終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

(2)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立時間大約是在七世紀初(也有說是610年的);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始人是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既是政治領袖又是宗教首領。到公元632年,穆罕默德病逝前夕,阿拉伯半島已經(jīng)基本統(tǒng)一起來了!

二,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的一些情況表現(xiàn):

(1)約公元8世紀的時候,阿拉伯帝國建立起來了。然后,在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其領土主要包括了今天的整個阿拉伯半島、兩河流域地區(qū)、非洲的東北角(今埃及)以及希臘半島的最南端(地中海區(qū)域)。是當時地跨歐亞非三大州的帝國之一。

(2)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剛好對應的是中國唐朝時期。那時候,中國唐朝政府習慣地稱呼阿拉伯帝國為“大食”國。然后,據(jù)說在約公元751年的時候,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在怛羅斯地區(qū)發(fā)生了一次大碰撞,結果中國唐朝政府竟然是戰(zhàn)敗了。然而不久之后,強大一時的阿拉伯帝國就分裂成白衣大食、綠衣大食和黑衣大食三部分了!

三,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的主要貢獻或者(成就):

(1)推廣傳播阿拉伯數(shù)字以及中國的造紙術和指南針發(fā)明等。然后,阿拉伯人也被稱為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2)醫(yī)學方面是拉齊斯寫成了《醫(yī)學集成》一書;數(shù)學方面是創(chuàng)立了完整的代數(shù)學;文學作品方面則是創(chuàng)作了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天方夜譚》等等。

(3)其他方面的成就,比如說著名的建筑麥加大清真寺,就是伊斯蘭教教徒做禮拜所朝覲的“圣地”了。





5

阿拉伯帝國始于六三二年終止于一二六八年。前后存在時間為六百二十六年 阿拉伯帝國的疆域東起印度河流域和帕米爾高原與中國唐朝接壤,西鄰大西洋,南至莫桑比克蘇丹國,北至高加索山脈,形成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封建大帝國。750年時,土地面積最大為1340萬平方公里,是人類歷史上東西方跨度最長的帝國,人口達到3400萬。阿拉伯帝國時期,整個地中海都是屬于阿拉伯的,包括北岸的西班牙,拜占庭完全不是阿拉伯帝國的對手,在地中海是無敵的,從現(xiàn)在的阿拉伯文化布局也能看出昔日帝國的輝煌。

6

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蘭哈里發(fā)國家.中國史書稱之為大食.西方史籍稱之為薩拉森帝國.610年,穆罕默德在麥加創(chuàng)立了伊斯蘭教.到他逝世時(632),一個以伊斯蘭教為共同信仰的、政教合一的、統(tǒng)一的阿拉伯國家出現(xiàn)于阿拉伯半島.阿拉伯帝國歷史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四大哈里發(fā)時期(632~661) 穆罕默德之后,阿拉伯國家的首腦稱為哈里發(fā),意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最初的四大哈里發(fā)由穆斯林公社選舉產生.第一任哈里發(fā)阿布·伯克爾(632~634在位)恢復了阿拉伯半島的統(tǒng)一.第二任哈里發(fā)歐麥爾( 634~644在位 )先后征服拜占廷統(tǒng)治下的敘利亞(636)、巴勒斯坦(637)和埃及,占領了從波斯灣到高加索,從伊拉克到波斯本土的廣大地區(qū),為阿拉伯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歐麥爾還在遼闊的領土上建立了行政管理體制.第三任哈里發(fā)奧斯曼·伊本·阿凡(644~656在位)東滅薩 珊王朝(651),西達北非昔蘭尼加.在位期間,阿拉伯統(tǒng)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和教派分歧日趨激烈,奧斯曼本人和第四任哈里發(fā)阿里(656~661在位)先后被殺.661年敘利亞總督穆阿維亞即位哈里發(fā),以大馬士革為首都,建立了倭馬亞王朝.哈里發(fā)改為世襲,實際上是帝國的君主.

倭馬亞王朝時期(661~750) 8世紀初,倭馬亞王朝的政權鞏固以后,阿拉伯貴族又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對外戰(zhàn)爭.在東線,征服了布哈拉、撒馬爾罕、信德及部分旁遮普地區(qū).在西線,攻占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區(qū)后,于711年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占領了安達盧西亞.后在入侵法蘭克王國的普瓦提埃戰(zhàn)役(732)中戰(zhàn)敗,退回西班牙.至8世紀中葉倭馬亞王朝后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西臨大西洋,東至中亞河外地區(qū),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封建軍事帝國.

阿拔斯王朝時期(750~1258) 阿拔斯王朝建立后最初的近100年,特別是哈倫·拉西德和麥蒙執(zhí)政時期,是阿拉伯帝國的極盛時代.751年阿拉伯帝國軍隊在中亞怛羅斯戰(zhàn)役中,擊敗中國唐朝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的軍隊,控制了中亞的大部分地區(qū).在這時期,帝國仿效波斯舊制,建立起完整的行政體制,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重視興修水利,使肥沃的新月地帶、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埃及的尼羅河流域等地區(qū)的農業(yè)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帝國境內的豐富資源和過境貿易,為商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阿拉伯商人的足跡遍布亞、非、歐三大洲.巴格達成為著名的世界商業(yè)和貿易中心之一.經(jīng)濟的發(fā)展促進了科學文華的進步與繁榮.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創(chuàng)造出光輝燦爛的阿拉伯文化,為世界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了偉大貢獻.伊斯蘭教已成為埃及、敘利亞、伊拉克、波斯、北非等地大部分居民共同信仰的宗教。

7

歷史上盛極一時,古代阿拉伯地區(qū)絕對配得上這番贊譽,也可稱世界第一!

在唐玄宗天寶十年,也就是公元751年,世界史上發(fā)生了一件大事。一支強大的阿拉伯帝國軍隊,與一支唐朝聯(lián)合部隊不期而遇,于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帝國發(fā)生碰撞在一起,一場大戰(zhàn)就此在怛羅斯打響。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唐與阿拉伯帝國的唯一一次大型軍事沖突——怛邏斯戰(zhàn)役。最后以大唐上失敗告終!

被中國史書稱為“大食”的古阿拉伯帝國,發(fā)源于四大哈里發(fā)時代,被倭馬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繼承,延續(xù)六百多年,疆域橫跨三洲,國力強盛,文化昌明,全盛時代在怛羅斯打敗大唐,即使后期內部分裂,也出現(xiàn)了了薩拉丁這樣的曠世奇才,從十字軍手里收復耶路撒冷,還和獅心王理查搞了基。

8

說起阿拉伯文明,你可能會首先聯(lián)想到阿拉伯數(shù)字,那是由印度人發(fā)明的,經(jīng)由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你可能還會想到我在前面講的造紙術,那也是經(jīng)由阿拉伯人,才從中國傳到了歐洲。

除此之外,阿拉伯地區(qū)還把古希臘、羅馬的文明典籍也保留了下來,之后又把這些文明的火種“交棒”,還給了歐洲,點燃了后來的文藝復興,完成了它在文明史上的使命。聽起來,好像阿拉伯文明僅僅是東西方文明的一座橋梁,或者一個保險箱,僅僅是翻譯、存取信息罷了。

但其實,阿拉伯文明的價值遠不止于此,這是一個完全被低估了的文明。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就不斷有學者提出,阿拉伯文明其實有很多原創(chuàng)性的科學發(fā)明,而且輝煌程度要比我們以為的高得多。我們這一講就來了解這個被低估的文明,它的真實面目。

阿拉伯文明出現(xiàn)的時間,恰巧是中國和歐洲一東一西兩個文明,同時處于低谷的時候。在公元二世紀之后,羅馬帝國和大漢王朝都開始風雨飄搖,走向了滅亡。歐洲從此進入長達近千年的中世紀黑暗時代,而中國則進入長達近四個世紀的分裂和戰(zhàn)亂?梢韵胂螅谑澜绨鎴D上,只有亞歐大陸中部的阿拉伯文明高高地聳立著。

從八世紀到十三世紀,整整500年,世界上真正的科技中心就是當時的阿拉伯帝國,或者叫做伊斯蘭世界,也就是以阿拉伯地區(qū)為中心,包括波斯、北非和東歐信仰伊斯蘭教的地區(qū)。

注:由于波斯人(和伊斯蘭世界里其他一些民族)并非阿拉伯人,因此歷史學家更傾向于給這個時期一個準確的稱謂--伊斯蘭的黃金時代(Islamic Golden Age),不過我們通常把它稱為阿拉伯文明。

要了解輝煌的阿拉伯文明,你可以從一個人入手,他是阿拉伯鼎盛時代科學的集大成者,甚至可能是古希臘之后,文藝復興之前全世界最重要的科學家,因此他也被稱為“巴格達智慧之家”,他就是波斯的花拉子密。

花拉子密是少有的全才型的學者,在阿拉伯文明中的地位有點相當于亞里士多德在古希臘的地位,牛頓在英國的地位,他在數(shù)學、地理學、天文學及地圖學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貢獻。

如果說歐幾里德確立的幾何學作為數(shù)學一個獨立分支的地位,那么確立代數(shù)作為數(shù)學獨立分支地位的人就是花拉子密;ɡ用茉跀(shù)學上的代表作是《代數(shù)學》,他在這本經(jīng)典的數(shù)學著作中給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通用解法。這個解法我們今天的初中生都要學習。

也正是花拉子密在他的著作中使用了印度數(shù)字,這些著作在12世紀被翻譯成拉丁文傳到了歐洲時,歐洲人才會以為印度數(shù)字是阿拉伯人的發(fā)明,也就一直叫成了阿拉伯數(shù)字。

花拉子密的第二大貢獻在天文學上,他拓展了托勒密奠定的經(jīng)典天文學范疇。但是,他研究天文學的動機很有意思,他是為了準確測量星象、方位和時間,以便穆斯林教徒能夠在準確時間對準確的方向朝拜。從中你可以感受到宗教最初對于科學是有激發(fā)作用的。

花拉子密還發(fā)明了最早的象限儀,這個觀測星空的天文儀器后來被歐洲人稱為“第一象限儀”。而那些我們熟悉的正弦函數(shù)、余弦函數(shù)都是他為了方便天文學中的計算而發(fā)明的。

花拉子密的第三大貢獻是在地理學上,他完善了托勒密的《地理學》,修正了世界上主要城市的位置,并且給出了對地球地形地貌的描述,這些地理概念成為了今天地理學的基礎。

當然,花拉子密是阿拉伯科學家的杰出代表,但是阿拉伯帝國全盛時一流的科學家遠不止他一人。那個時代,在阿拉伯半島和波斯的大地上可謂是群星璀璨。

如果只挑一個最重要的成就說,那就是煉金術,這也是現(xiàn)代化學的源頭。和古代中國人一樣,伊斯蘭世界也熱衷于煉金術。但是阿拉伯人卻是實實在在地為這門新學科完成了奠基。

那么他們都做了什么呢?阿拉伯人發(fā)明和改良了許多實驗設備和實驗方法,比如蒸餾、升華、過濾和結晶等方法都是他們發(fā)明的,還成功地提煉出純酒精、蘇打(碳酸鈉)、硝酸、硫酸、鹽酸、硝酸銀和硝酸鉀等多種化學物質。

在諸多的煉金術士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被稱為賈比爾(和穆罕默德的弟子同名)的阿布·穆薩·賈比爾·伊本·哈揚,他被譽為化學的奠基人。賈比爾不僅進行了很多科學實驗,發(fā)現(xiàn)了很多化學物質,而且記錄了很多化學物質的制作方法以及金屬的冶煉方法。

十四世紀他的著作被翻譯成拉丁文傳入到歐洲,成為了后來歐洲煉金術士和早期化學家重要的參考書。今天,大量的化學名稱和術語都來自阿拉伯語,這和賈比爾等人的貢獻有關。

那為什么阿拉伯文明能在長達500年的時間里,作為當時世界文明之巔,屹立不倒呢?

我們不妨從信息的空間傳播和流動這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首先,地處歐亞非交界的伊斯蘭世界,從歐亞非三個地區(qū)獲取知識和信息都比較便利。在希臘時期和古羅馬時期的科技成就,大部分并非誕生于希臘和羅馬本土,而是在其統(tǒng)治的東部地區(qū),也就是今天古埃及的亞歷山大和小亞細亞的敘利亞等地。

因此,后來阿拉伯所在的地區(qū)在很長的時間里,科技水平和古希臘羅馬處在同等的地位,并且翻譯保留了古希臘羅馬的科學著作。當歐洲陷入中世紀停頓狀態(tài)時,那里就保留住了文明的火種,并且在當?shù)叵鄬捜莸恼呦,科技得到了發(fā)展。

我們每個人都聽過《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那個每天晚上要聽故事的國王,其實是有原型的。他就是巴格達的統(tǒng)治者哈倫·拉希德(764—809年),其實當時很多統(tǒng)治者都是非常有文化修養(yǎng)的開明君主,對哲學、科學都報之以巨大的熱情。

阿拉伯文明繁榮的第二個原因:通過不斷向其他文明學習,阿拉伯帝國在科技上繁榮起來。阿拉伯帝國早期的發(fā)展靠的是軍事擴張,比如在751年,極盛時期的阿拉伯帝國和唐王朝就瓜分中亞的勢力范圍進行了一場決戰(zhàn),史稱怛(dá)羅斯戰(zhàn)役,阿拉伯帝國戰(zhàn)勝,并俘獲了大批的中國工匠,學到了造紙術和其它技術。當然,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具體到造紙術,在怛羅斯戰(zhàn)役之前已經(jīng)傳到了阿拉伯地區(qū)。

在對外戰(zhàn)爭的同時,它也不斷從周邊國家學習文化和技術,它的學者們曾經(jīng)進行過大規(guī)模的翻譯運動,把其他文明的典籍,從亞里士多德到托勒密等希臘學者的著作,再到古代印度學者的,都翻譯成了阿拉伯文。

第三,阿拉伯學者和專業(yè)人士在治學方法上比先前的文明也有所進步,有利于信息的流通和去偽存真。和中世紀之后的歐洲實驗科學家一樣,阿拉伯學者們非常注重基于量化實驗的科學研究,因此他們修正了過去很多根據(jù)主觀經(jīng)驗得出的結論。你從他們在煉金術中的貢獻就能感受到。

而且,世界上最早的同行評審制度始于阿拉伯地區(qū),比如當時醫(yī)生給病人治病,無論是康復了還是死亡了,該醫(yī)生的記錄都會被當?shù)赜善渌t(yī)生組成的評議會檢閱,判斷該醫(yī)生的工作是否符合所要求的醫(yī)療規(guī)范。同行審查制度使得失敗的嘗試在將來能夠避免,成功的經(jīng)驗可以推廣,從而加快科技進步的速度。

最后,阿拉伯文明的科學成就與伊斯蘭教是密不可分的,這就如同西方近代科學的成就和基督教密不可分一樣。伊斯蘭教在當時提倡兼收并蓄。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在歐洲停滯了的科學,在阿拉伯帝國卻得到了發(fā)展。

據(jù)說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曾經(jīng)說過,“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體現(xiàn)了他對學術的重視。我向阿拉伯的學者求證這句話的真?zhèn),他們講,穆罕默德表達過類似的意思。在當時阿拉伯人所知道的世界,中國是最遙遠的地方,因此中國可能只是一個比喻,穆罕默德的本意是,不管獲得學問多么困難,也應該去做。

聽到這里,你是不是會有一個疑問,為什么阿拉伯文明這么輝煌,卻沒有誕生現(xiàn)代科學呢?

阿拉伯帝國在公元10世紀到12世紀達到鼎盛,史學家常常感慨它的短暫。因為蒙古人的入侵,阿拉伯帝國滅亡,除了少數(shù)工匠,所有阿拉伯精英悉數(shù)被殺,從此它在科技水平上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一蹶不振。

但是也有人認為,阿拉伯文明沒有孕育出現(xiàn)代科學,是因為到了后期,宗教的保守勢力對科學進行了打壓,比如天文臺被拆毀,科學人士也遭到了各種審判等等;還有人說,是由于阿拉伯地區(qū)的教育體制越來越傾向經(jīng)院化,而12世紀的歐洲,在大學與宗教勢力的交鋒中,世俗思想越來越活躍,智力和創(chuàng)新在大學中不斷涌現(xiàn)。因此,兩種文明就走在了不同的路上,演化成了你現(xiàn)在看到的迥異的樣子。大學真的那么重要嗎?我下一講給你答案。

無論哪種原因,阿拉伯人在科技上的成就,為后來中世紀末期的歐洲人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料和研究方法,有力地推動了全世界科技的進步和歐洲科學的復興。


9

始于六三二年終止于一二六八年。前后存在時間為六百二十六年 阿拉伯帝國的疆域東起印度河流域和帕米爾高原與中國唐朝接壤,西鄰大西洋,南至莫桑比克蘇丹國,北至高加索山脈,形成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封建大帝國。750年時,土地面積最大為1340萬平方公里,是人類歷史上東西方跨度最長的帝國,人口達到3400萬。阿拉伯帝國時期,整個地中海都是屬于阿拉伯的,包括北岸的西班牙,拜占庭完全不是阿拉伯帝國的對手,在地中海是無敵的,從現(xiàn)在的阿拉伯文化布局也能看出昔日帝國的輝煌。

10

僅次于大唐帝國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