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史中,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第四子,宋太宗趙光義之侄,宋真宗趙恒的堂兄,曾被封為秦王,任過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等重要職務(wù)。他沒有很大的作為,因為他只活了23歲就病逝了。
在這部書里,八賢王除了還是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的四子這個身份,還是叫趙德芳以外,其余的描寫完全跟真人不搭界。
書里說道,趙匡胤臨死前,封了自己的四子為八賢王,并賜金锏,可以“上打昏君、下打奸臣”,而他之所以這么做,主要是想讓兒子監(jiān)督“兄終弟及”、接了自己班的弟弟趙光義(宋太宗)。
隨后,這個八賢王,就成為正義的使者,公平的化身。他神通廣大,“上殿不參王,下殿不辭王”。他正氣凜然,仗義執(zhí)言,他至高無上,震懾昏君奸臣,總能在關(guān)鍵時刻出現(xiàn),助楊家一臂之力。
憑歷史常識來判斷,有書君認(rèn)為,《楊家將》中的八賢王不可能在現(xiàn)實中存在。這不僅是因為八賢王的故事都來自評書和民間唱詞,正史中均無記載,最關(guān)鍵的是:在古代中國,什么樣的權(quán)力能超越皇權(quán)?如果不是傀儡,哪個皇帝會容忍這樣一個時常爬到自己頭上行使正義的王爺?
那既然趙德芳的為人怎樣,我們從正史上完全看不出來,為什么小說和戲曲中,他又變成一個形象突出的正面人物了呢?
原因應(yīng)該是,他的出現(xiàn),不僅增加了戲劇性的沖突,還滿足了人們崇敬忠臣、懲處權(quán)奸的心理需求。正因為如此,這位虛構(gòu)的戲劇性人物“八賢王”趙德芳,才會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們的印象中。
因此,廣為流傳的宋代“八賢王”其實應(yīng)該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軼聞,加上人民群眾的感情傾向,經(jīng)過劇作家的藝術(shù)加工,融合而成的一個人物。
那么,姑且不論“八賢王”的真?zhèn),趙德芳此人確系宋太祖趙匡胤的兒子啊,為什么太祖駕崩時他沒能繼承皇位,卻由他的叔叔趙光義繼承了呢?下面有書君就這個問題來做一下詳細(xì)的解說:
一、太宗趙光義乃是合法繼位。
為什么說趙光義的皇位是合法繼承來的,我們首先得了解一下什么是“金匱之盟”:
據(jù)史書記載,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臨終之際,召趙普入宮記錄遺命,杜太后問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說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與福蔭,太后卻說:“你想錯了,若非周世宗傳位幼子,使得主少國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應(yīng)當(dāng)吸取教訓(xùn),他日帝位先傳光義,光義再傳光美,光美傳于德昭,如此,則國有長君,乃是社稷之幸!
趙匡胤一共兄弟三個,除他之外,還有光義,光美兩個弟弟,此時都正值壯年,年輕有為。而他自己有四個兒子,老大趙德秀和老三趙德林都已夭折,剩下趙德昭和趙德芳兄弟倆尚且年少。
杜太后這意思無非就是擔(dān)心老趙家江山社稷大權(quán)旁落。當(dāng)下,太祖泣拜接受教訓(xùn)。杜太后便讓趙普將遺命寫為誓書,藏于金匱之中。
金匱之盟的真假咱先另當(dāng)別論,但它的確可以證明趙光義即位的合法性。既然叔叔合法繼承了父親的皇位,當(dāng)然也就沒趙德芳兄弟倆什么事了。
二、太宗趙光義是弒兄篡位。
這種說法來自于一起叫做“斧聲燭影”的千古謎案。
這件事發(fā)生于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這天開封城中風(fēng)雪彌漫。趙匡胤心情很好。他派人將弟弟趙光義請來喝酒。兄弟倆喝到酒酣耳熱之際,不知為何,趙匡胤將旁邊侍候的太監(jiān)宮女統(tǒng)統(tǒng)支走了。
關(guān)于這場夜酒,史書記載,遙見燭影之下,趙光義時不時離開席座,看樣子似乎有謙遜退避之狀。三更時分,這場夜酒終于喝完了。這時,院子里的積雪已經(jīng)下了數(shù)寸,宋太祖拿著一把玉斧在地上戳雪,一會兒回屋,解衣上床,鼻息如雷。
當(dāng)晚,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突然駕崩,時年僅五十歲。宋太宗趙光義在太祖的靈柩前繼了皇帝位。
宋太祖之死,“燭影斧聲”留給后人一個千古謎案。很多人據(jù)此懷疑趙匡胤死于親弟弟趙光義的謀殺。
假設(shè)謀殺案成立,那么有這么一個處心積慮謀奪皇位的政治野心家的叔叔,時年只有18歲的少年趙德芳,能繼承皇位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三、趙匡胤根本沒打算傳位給兒子趙德芳。
首先,中國傳統(tǒng)的合法皇位繼承方式有“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兩種。趙德芳作為趙匡胤的四子(當(dāng)時老大老三都已早亡,只剩老二趙德昭和趙德芳),如果趙匡胤真的打算傳位給兒子的話,也輪不到趙德芳。
其次,當(dāng)時的趙德芳年僅18歲,從未參與過朝中政務(wù),職位也就僅僅是個掛名的“貴州防御使”,而且還是個“庶子”(其生母身份低微)。可謂無名無權(quán)無人。一生雄才偉略的趙匡胤應(yīng)該不會如此糊涂,拿剛剛建立的宋朝如此冒險。
而且,如果趙匡胤真的想傳位給幼子趙德芳,他至少應(yīng)召集顧命大臣(即托孤大臣)交待后事,囑托他們好好輔佐幼主。然而自宋代以來的相關(guān)史料中,找不到任何關(guān)于趙匡胤駕崩時召見大臣或者大臣進(jìn)宮的記載。
在國家尚未完全統(tǒng)一之時,就把國家交給一個手中沒有任何權(quán)力,也沒有兵權(quán),更從來沒參與過政務(wù),甚至沒有一個朝中大臣的扶持的,年僅18歲的皇子,宋太祖怎么可能犯這么低級的錯誤呢?
還有,據(jù)說杜太后死后沒多久,趙光義就被封為了開封府尹。趙普被罷相以后,趙光義又被封為晉王。在五代十國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既是開封府尹又是親王,不出意外未來肯定是天子。宋太祖的這一系列行動,足可以證實“金匱之盟”的真實性。
而“燭影斧聲”這件事,明顯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大家可以想象,能殺人的斧子必定是利刃。即使皇宮里真的竟然有利斧這種殺人武器。可是,殺人的方式多了去了,宋太宗趙光義那么足智多謀,怎么會笨到用斧子去殺人呢?這實在是有悖于常理。
通過以上分析,關(guān)于當(dāng)時繼位的為什么不是趙德芳的原因,有書君倒是更傾向于第三種。就是說,即便沒有“金匱之盟”和“燭影斧聲”,趙德芳也是不會繼位的。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么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guān)注有書君,私信回復(fù)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