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吹大氣,而是現(xiàn)實。如今的中國,不是認人宰割的年代,今非惜比,過去一去不復返了,,,,
國之強大人富有,
軍威在顯中國強,
東風亮劍顯國威,
雖遠必誅沒商量。
不是吹大氣,而是現(xiàn)實。如今的中國,不是認人宰割的年代,今非惜比,過去一去不復返了,,,,
國之強大人富有,
軍威在顯中國強,
東風亮劍顯國威,
雖遠必誅沒商量。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是西漢名將陳湯所說。這句話不是一句事前的口號,而是事后的寫實。
經(jīng)過漢武帝劉徹和漢宣帝劉病已等人努力,霍去病封狼居胥,竇憲勒燕然山,匈奴人基本對于西漢本土沒有什么威脅了。但是匈奴人把控制區(qū)域伸向西域 西域小國盡皆臣服。
漢元帝時期,國力雖然比不上其祖父劉病已的孝宣之治,但是國之根本還在,實力還在。元帝派遣大將甘延壽和副將陳湯出使西域。陳湯以過人的勇氣和超凡的膽識,矯詔發(fā)兵攻擊匈奴人,匈奴被打個措手不及,連致支單于也被斬于馬下。
陳湯在給元帝的捷報里寫下來這句可能是中國歷史最為霸氣的話: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陳湯過人的膽識,配合著當時西漢的余威,這句話確實是算不上胡吹大氣,因為他確確實實做到了。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此話與所有中華兒女共勉,希望不是一句口號。
不太算啊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么叫:“胡吹大氣?”
喊口號與達成目標之間大概有這么幾種情況
喊了口號完全不去達成目標,這叫吹逼,例子:誓與南京共存亡
喊了口號能力不足沒有達成目標,這叫二逼,例子:三個月滅亡中國
喊了口號因外界因素沒有達成目標,這是苦逼,例子:直搗黃龍,迎回二帝
喊了口號,克服阻力達成了目標,這是牛逼,例子:惜秦皇漢武.......
達成目標以后再喊口號,這是碉逼,例子:小兒輩已破敵
另外如岡比亞出兵美利堅這種完全找不到邏輯的可以稱之為煞筆。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件事是郅支單于怨恨漢朝支持自己的弟弟,殺掉了前來護送他的質(zhì)子歸國的漢朝使者,然后撒腿跑到了遙遠的康居,有多遠?
他跑到那,城一修,門一關(guān),你奈我何?
起初漢朝確實考慮到路途遙遠,不太打算動用武力,但是當時還是西域一個小小副校尉的陳湯表示了不滿,他認為這是對國家尊嚴的挑戰(zhàn),他身為一個漢朝人得自豪感不允許這種事情發(fā)生,于是他帶著原本只是護送他出使的部隊,在沒有朝廷授命的情況下,主動出擊,直赴康居,團結(jié)對郅支不滿的15個西域國家如烏孫康居等,集合起一支類似后世北約的“多國部隊”快速奔襲,瞬間攻到單于的城池下,郅支嚇傻了,這尼瑪漢軍是飛過來的?匈奴軍猝不及防被一戰(zhàn)而下。結(jié)果,郅支單于被陳湯把頭剁了,漢軍凱旋。
注意,直到此時,陳湯才給元帝發(fā)去奏疏:“郅支單于慘毒行于民、大惡逼于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并應(yīng)、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槁于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時候才給指著郅支單于的人頭說: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不是威脅的大話口號,而是明明白白的向其他國家以平靜的口吻解釋了這么一件事情,無論在剛剛被郅支強奸過女兒的康居王眼里還是被兵臨都城的烏孫王眼里,或者其他國家來看,這件事情一點都不好笑,一點都不像吹牛逼。
相隔萬里,說殺你全家就殺你全家,決不食言,這能叫胡吹大氣嗎?
漢朝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也能看出來吧,一個小校尉,在沒有中央政府授權(quán)的情況下,就可以調(diào)動西域多國的兵馬,這今天的美國也做不到吧?你讓太平洋艦隊司令沒有授權(quán)的情況下調(diào)動日韓軍隊試試!
南聯(lián)盟大使館被炸的時候算是,王偉墜機的時候算是,剩下沒有算是胡吹大氣。
不評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