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思想能在中國大放異彩首先是大一統(tǒng),在沒有反對勢力干擾下皇帝辦教育,興科舉,禁妄議,指點江山,千秋萬代。
其二是老百姓聽話,吃稻米的一定勝過吃牛肉的,不但叩拜有序,而且心悅誠服。
孔孟思想能在中國大放異彩首先是大一統(tǒng),在沒有反對勢力干擾下皇帝辦教育,興科舉,禁妄議,指點江山,千秋萬代。
其二是老百姓聽話,吃稻米的一定勝過吃牛肉的,不但叩拜有序,而且心悅誠服。
孔子思想孔孟之道就是一種思想和行為規(guī)范,它確立了是非標準,確立了等級關系,它壓制了自由,反對平等,由于中國是封建專制社國家,孔子思想孔孟之道,正好迎合了統(tǒng)治者的需要,所以孔子思想孔孟之道在中國大放異彩。
你說的那是過去的事了!為什么孔子思想孔孟之道最終在我國衰落?一個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終結,關鍵是它的時間維度!而時間是一個不間斷的流程,孤立的看問題就如同躺在帝王棺槨中的枯骨,生前妄想的輝煌終是一場春夢,在后人的眼里,它們或許還有一些歷史的價值,但絕對僅僅是老古董了。沒有智力正常的人還想抱著它們睡覺了。
因為孔孟之道很合統(tǒng)治階級胃口?鬃与m然沒有明確提出三綱五常,但其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思想已暗含了三綱五常的道理。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說,君要有個君樣,臣也要有個臣樣,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兒子更應該有兒子的樣子?墒亲詮奈鳚h大儒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經(jīng)過一系列帝王的實踐,君沒有君的樣子,卻要求臣要有臣的樣子,比如劉邦,小人得志,擁有天下后卻大殺有功之臣;比如漢武帝,一代名君,也是大殺功臣;比如李世民,為爭皇位,誅兄殺弟,還看著史官美化他的玄武門之變……后來儒家之文人士大夫便為皇權精心打造了“三綱五!币徽f,把君君臣臣變成了君為臣綱。就是說,皇帝再不是人也是大臣的“綱”。與孔夫子學說的精髓一樣,讓每一個人失去個性,不追求自由,天下只有儒學一門思想,你學好學精融匯貫通即可。所以我說,孔孟之儒學我們要了解、學習,但一提儒學就是惟一國學、治世之學,這是很危險的。
此問題若顛倒,則答案自顯也。
中華民族因孔子思想之哺育而大放異彩。
任那朝代興替、甲子翻騰,此民族幾千年屹立不倒,殆非偶然。
如今這弱肉強食一神教資本集團把持的地球,中國是與任何國家都迥異的獨特存在。百年前雖經(jīng)暫時困厄,眼看巨龍又將一飛沖天,非賴先圣教化、老祖宗護佑,可得此運乎
因為漢武帝窮兵黷武后怕百姓造反來用獨尊儒術,封周公為圣人,孔子為亞圣。唐太宗是外族入主中原怕漢人造反又尊儒家,封孔子為圣人,孟子為亞圣。
孔孟思想,是儒家學說的核心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各思想流派的集大成者。
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孔孟思想綜合了諸子百家之長,形成獨具魅力的思想流派-----儒家,為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綿延發(fā)展兩千多年,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組成部分,決非偶然。
孔孟思想繼承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這是中華世俗化文明社會的根源所在。
一
歸根述源,《黃帝內經(jīng)》曰:"同氣相求,同類相應。順則為利,逆則為害。"
《易經(jīng)》則將天、地、人并立起來,人居于天地之間,因為有了人,才有天和地之分。因而中華文化的"人"是一個哲學概念,始終處于中心地位。
老子則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睂⑻臁⒌睾腿硕x為哲學概念,天和人成為對立統(tǒng)一的有機體。天人合一思想由此誕生。
從此,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制度,與神權社會、巫醫(yī)文化社會分道揚鑣,中華文化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文明型世俗化政治經(jīng)濟文化。
因而從西周建立以來,中國從來沒有所謂的神權。秦朝開始,強調最多的只是天授皇權而已,為的是突出中央集權制度下皇帝的合法性。
以此為基礎,中國的封建社會制度建立了法定社會等級體系:天地君親師。天地者,講究一個敬字。君親者,講究忠義和孝道。師者,傳道授業(yè),講究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于政權體系,建立了分封制和郡縣制,秦朝開始均為郡縣制為主,到縣級以下,族權為主體,對個人思想的束縛,無非忠孝二字嚴格受到封建社會法律保護。
于是,儒家經(jīng)典《禮記·禮運》說: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同社會,成為孔孟儒家所推崇的理想社會,成為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的理論基礎和政治治理的最高目標。因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成為封建社會傳統(tǒng)文人的胸懷理念。
這與西方文明體系存在根本上的差別。
與西方的神權社會相比,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妥妥的民主社會。
二
直到今天,中國消除了封建族權體系的世俗化政治經(jīng)濟文化,已成為世界發(fā)展的主流。但西方文明及伊斯蘭文明,仍然在世俗化的道路上舉步為艱。
一句話,西方國家資產(chǎn)階級民主解放三百多年,說得挺好,現(xiàn)實是,至今西方國家仍然是神權體系,這才是三六九等種族歧視的根源。
可以用橫向對比來進一步說明。
例如:西方國家的童話或神話,甚至電影文化,任何時候都充滿著等級森嚴的制度:
- 其一,神權高于一切,上帝無論對錯,均擁有絕對的權威,直到今天仍然象征著教會的權力高于一切。
- 其二,貴族血統(tǒng)具有壓倒性優(yōu)勢,例如,蘇格蘭英雄華萊士無論如何優(yōu)秀,因其平民血統(tǒng),只能被無恥出賣,由毫不以此為恥的貴族來篡奪斗爭成果。
- 其三,優(yōu)秀的平民階層,太優(yōu)秀就是妖魔,例如圣女貞德,因太過優(yōu)秀,帶領法國人趕走英國侵略者,但為法蘭西教會和貴族所不容,被污蔑為巫女,被無恥出賣,當成巫婆被活活燒死。
- 甚至,平民階層長得太出眾也不行,女人太漂亮,就是巫婆,那也是要被燒死的。
即使社會發(fā)展到今天,這也是美帝忽視公共教育,專門搞貴族教育的理論基礎。當然,這也是特朗普鼓吹群體免疫,鼓勵不戴口罩的群眾基礎和理論基礎。
三
如果有人還在懷疑,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西方的神,遠比人更任性,而且比人更壞,造成的破壞也是毀滅性的。從太陽神到上帝,一不高興就帶給人類無數(shù)的災難和瘟疫。西方文明統(tǒng)治的人類,只能對神或上帝無條件頂禮膜拜,無論有罪無罪,都有原罪,必須請求上帝或神恕罪。
面對洪水,西方文明諾亞方舟的傳說,恰恰是一個文明被毀滅的例子,它們只相信上帝,偷偷逃離那個即將被毀滅的文明。因此,西方文明最善于毀滅文明,也包括毀滅它自己的文明。
中國的神恰恰相反,集道德楷模和非凡能力于一身,大慈大悲法力無邊。
例如,從大禹治水到太上老君,從濟公活佛到如來佛,都為人類帶來幸福和希望,大家都要學習他們,而不是頂禮膜拜。
同樣面對洪水,我們的先民,沒有選擇逃避,而是要“治理”,這是迥然不同的文化理念差別。我們要自救,全力拯救一個文明,甚至是創(chuàng)造一個更為理想化的文明。因此,中國人堅信: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
因此,宋代大儒張載才有這樣正氣浩然的底氣,用二十二字為中華文明和中國人的胸襟作出了定義: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毫無懸念的是,即便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孔孟思想也是承載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之一,仍然是中國人廣闊思維能力的源泉和基礎,仍然是中國人偉大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
符合統(tǒng)治階級的理念。
孔子孟子活著的時候并未受到重用,他們的地位是后世別有用心的統(tǒng)治者和信徒勾結捧起來的。
儒家宣揚的分封制和大一統(tǒng)的時代要求矛盾;孔子提倡的親親相隱和以法治國是相抵觸的。儒家文化強調等級尊卑,把人分為三六九等,對不同血統(tǒng)、不同地位的人應用的法律不同,這等級尊卑制,和印度的種姓制有多大區(qū)別?
歷史早就已經(jīng)證明了,用儒家學說只能誤國害民。孔子去過的國家都滅亡了,孔子沒去過的秦國統(tǒng)一了。不是半部《論語》治天下嗎?怎么把孔子的祖國都治沒了呢?
統(tǒng)一六國的是秦,但幫助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商鞅、韓非和李斯,都是法家。六王畢,四海一,秦朝立,孔儒滅。秦始皇焚書坑儒,讓儒家第一次斷代。
楚漢爭,劉邦勝。但劉邦在稱帝前極鄙視儒生。登上帝位后,一起打江山的眾哥們還和以前一樣,甚至在酒宴的時候借酒發(fā)瘋拍桌子罵娘。這氛圍讓劉邦屁股下的皇位很尷尬,卻又礙于一起長大的臉面,不好意思立威。
大儒叔孫通及時出現(xiàn),幫忙制定了三跪九叩的朝拜禮儀后,讓劉邦體會到了作皇帝的威嚴。于是對儒家的印象開始改觀,為了讓儒家的跪拜儀式更深入人心,劉邦就開始尊孔。這樣儒家和皇權相互利用,開始了狼狽為奸。
到了漢武帝時,董仲舒進《天人三策》,宣傳君權神授、帝為天子,再提出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把國人全歸為皇帝的奴仆,一下子抓住了劉徹的獨裁之心。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更是讓劉徹做夢都能笑醒。
皇權最怕的是有人造反奪自家天下。儒家思想強調等級尊卑,絕不許僭越。國人如果都信仰儒家學說,可;饰挥肋h是自己家的,這樣的思想哪個皇帝不想利用?抬高這樣的思想,就等于給自家帝位加固!何樂而不為!
那皇權怎么抬高儒家思想呢?一是尊孔,讓孔子從人渣變圣人,誰敢質疑圣人就殺誰的頭!二是科舉,高考考的是儒家那一套,不認同儒家的就永無出頭之日!三是給儒生們一點甜頭,讓愚民們羨慕,當然就愿意學了!
其他諸子百家,可沒有儒家那些花樣繁多的跪拜禮儀,更沒有儒家愿意天生為權力之奴的賤骨頭,當然得不到統(tǒng)治階級的認可!誰愿意把自己無邊無際的權力鎖在籠子里?所以不盲目服從皇權的人和思想就被解決掉了!
有利于鞏固統(tǒng)治階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