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觀點不一樣,
自己認為,沒有信仰,
很難有堅定信念和意志
更難實現(xiàn)理想以期盼的夢想,
覺得要有美妙的信仰才理想。
世人觀點不一樣,
自己認為,沒有信仰,
很難有堅定信念和意志
更難實現(xiàn)理想以期盼的夢想,
覺得要有美妙的信仰才理想。
只有用辯證唯物主義作為指導,才能取得科學成果,這條真理在馬克思主義產(chǎn)生之前,科學家是在無意識地應用著。這里的所謂“無意識”是從哲學角度講的,它是說古今科學家,或者說能夠取得科學成果,都是以辯證唯物主義作為指導思想而取得的,相反,按照唯心主義、形而上學是取得不了科學成果的,在馬克思主義產(chǎn)生之前,人們是沒有從根本上、哲學角度認識到這一點的。
從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上看,人類的認識能力是相對的、有限的,就是說人類的認識能力是不斷發(fā)展、深入的,但不是絕對的,人類對物質本質、規(guī)律性的認識,無論多么的深入,它的前面都會有一個、幾個“為什么”在等待著你進一步去探索,人類永遠達不到對物質世界絕對的認識,絕對的認識是唯心主義觀點,比如把一切歸于神或上帝。
晚年許多科學家都信仰宗教,其原因從根本上說,就在于以上二點。比如牛頓在探索力的產(chǎn)生原因時,總感到力的背后有一種東西在起作用的,但是由于晚年精力不足了,時間不多了,按照科學的方法路途艱難,而唯心主義又是一條捷徑,圖不知這是一條錯誤的不歸之路,牛頓不明白,他對力的認識已經(jīng)是很了不起了,但人類的認識能力都是有限的,是永遠到不到對力的絕對認識的(對其它物質本質、規(guī)律的認識也是如此),想達到絕對的認識,只有走唯心的道路,但這條道路是錯誤的。(首)
已知的是科學,未知的是哲學,無知的是神學。他們晚年感憾人生的短暫,無法用有限的時間透視真諦,創(chuàng)造價值。或許只能在另外一個國度才能了此心愿。
沒有歸屬的科學亦正亦邪。
無論一個人的成就有多么高名氣有多么大,終歸要在吃喝拉撒喜怒哀樂這條注定的路上走過天命難違的生老病死的歷程和歸宿。頂尖的科學家窮盡一生的心血和智慧致力于創(chuàng)造發(fā)明革新,也跳不出一死百了煙滅灰飛,殊途同歸的圈子。他們用自己的才智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生活法則但他們卻絲毫改變不了大自然的天道法規(guī),他們的研發(fā)對人類似乎是改天換地的但對大自然又似乎是漂渺虛無的。他們因此也看開了,開悟了,淡然了,所以便把心智和靈魂安放在了與世無爭超然物外的宗教中。
有宗教信仰不是一件壞事。我不相信宗教也不排斥宗教,不信神但對于神也很期待,希望百年以后精神有所歸宿。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愛因斯坦和牛頓的宗教信仰來說一下為什么著名科學家晚年都有了宗教信仰是一個偽命題。
愛因斯坦自己也飽受宗教信仰問題的折磨,原因不在于精神上,而是外界一直試圖不斷讓愛因斯坦表態(tài),甚至有人以宗教信仰問題攻擊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去世的前一年1954年,曾經(jīng)給一位工人的回信中,信中是這樣說的。
“你所讀到的關于我信教的說法當然是一個謊言,一個被系統(tǒng)地重復著的謊言。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我也從來不否認而是清楚地表達了這一點。如果在我的內心有什么能被稱之為宗教的話,那就是對我們的科學所能夠揭示的這個世界的結構的無限的敬仰!
同樣在1954年,愛因斯坦寫給同為猶太裔的德國哲學家艾瑞克·古特金的一封信更為著名,被譽為愛因斯坦寫給上帝的信,這封信在拍賣會上被收藏家高價拍走。
信中第二段如此說道:
The word God is for me nothing but the expression and product of human weaknesses, the Bible a collection of venerable but still rather primitive legends. No interpretation, no matter how subtle, can (for me) change anything about this. These refined interpretations are naturally very diverse, and have virtually nothing to do with the original text. For me the unadulterated Jewish religion is, like all other religions, an incarnation of primitive superstition.
對我來說,‘上帝’一詞不過是人類自身脆弱性的表現(xiàn)和產(chǎn)物,《圣經(jīng)》不過是一本可敬但仍然幼稚的原始傳說集 。任何解釋,不管它多么奧妙,都不能對我改變這一些觀點。這些精雕細琢的解釋自然非常多樣,與原意幾乎毫無關系。對我來說,純粹的猶太宗教和其他宗教一樣,是原始迷信的化身。
愛因斯坦去世于1955年,些兩封1954的信件可充分表達晚年愛因斯坦對于宗教信仰的觀點。
并不是如傳言所說,愛因斯坦晚年感嘆于宇宙的奧秘,轉身從神學中尋找答案。這些言論只不過是人云亦云杜撰出來的東西。
牛頓的宗教信仰
牛頓的宗教信仰,與分析愛因斯坦不同,我們要從歷史背景中尋找答案。
牛頓生活于1643年-1727年,那個年代歐洲教廷的力量如日中天。近代科學,特別是關于宇宙的日心說,大大動搖了宗教信仰的基礎。我們來看看牛頓的兩位耿直的前輩是怎樣的下場。
喬爾丹諾·布魯諾,意大利天文學家。他發(fā)展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由于批判神學,宣傳日心說和宇宙觀,1592年被捕入獄,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為“異端”。1600年2月17日,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
伽利略·伽利雷(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意大利天文學家,現(xiàn)代物理學、現(xiàn)代天文等現(xiàn)代科學之開山鼻祖。1632年他被宗教裁判所審判,被發(fā)現(xiàn)“強烈懷疑異端”。此后他在軟禁中度過了余生。(下圖為伽利略受審判場景)
從前者的遭遇就可以看出,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如果牛頓在宗教信仰方面同愛因斯坦一樣變態(tài)會得到一個什么樣的下場。
事實上牛頓并不相信天主教的三位一體論和救恩,只是相信神創(chuàng)造這個世界之后,讓自然規(guī)律去統(tǒng)治這個世界。
當然牛頓據(jù)說過了80歲,40年用于科學研究,40年沉迷神學,但是這其中的真真假假誰又能分辨呢,研究神學也可能是牛頓為了繼續(xù)科學研究的明哲保身之道。
總結
由愛因斯坦和牛頓的宗教信仰分析,著名科學家晚年都有了宗教信仰時一個大大的偽命題。事實上,據(jù)統(tǒng)計美國科學院物理專家有神論者只占7%,生物專家有神論者只占5%。而且還包括了將人格中科學研究和宗教信仰做區(qū)分的科學家。
目前來看,宗教信仰和科學分道揚鑣,不過將來如有人所愿走到一起也未可知。
我認為有些著名的科學家到晚年有了宗教信仰的主要原因是:越是著名的科學家在他們各自的領域研究的就越深,研究的越深未知的東西和需要探索的東西就越多(這就和什么都不懂的人感覺自己什么都懂是一個道理),有的到最后也就迷茫了、疲倦了,借信仰宗教以求得精神寄托。
非常感謝小秘書的信任和邀請。作為頭條科學領域的優(yōu)質作者,無數(shù)次與各種有宗教信仰的小伙伴在這個問題上打嘴仗。其實我明知道說多少都是無用功,但還是忍不住要再次談談這個話題。那么科學家信教這個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一、相信上帝的伽利略被宗教所審判
伽利略在發(fā)表了《世界對話》》的一年后,也就是1633年6月,受到了羅馬教廷的宗教裁判所的異端審判。這位因為用裸眼無防護狀態(tài)下,用望遠鏡觀測太陽并發(fā)現(xiàn)太陽黑子,幾乎導致失明的老人,不得不為自己堅信的科學結論曲下了自己的膝蓋。
判決書上是這樣寫的:伽利略等人宣揚偽說,即太陽位于宇宙中心且不動,地球是運動的而且在自轉的學說,還向其弟子宣揚這一學說,并就此學說與德國的一些數(shù)學家通信,發(fā)表著作《論太陽黑子》,并于其中宣稱這一 學說是正確的。不僅如此,為了應對以《圣經(jīng)》為依據(jù)的這一學說所進行的駁斥,被告擅自對《圣經(jīng)》進行了牽強附會的解釋。
這里我們對日心說和地動說就不解釋了,我們來詳細說說,判決書上所說的“擅自對《圣經(jīng)》進行了牽強附會的解釋”是怎么個情況。
伽利略在寫給托斯卡納大公夫人的《至克里斯蒂娜大公夫人的信》中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圣經(jīng)》和大自然都是出自上帝的旨意,前者是圣靈所訴,后者是根據(jù)上帝的神諭所執(zhí)行的結果。《圣經(jīng)》是為了增進普羅大眾的理解,因此就其文字的字面意思說,與絕對的真理有著很多的不同。相對地,大自然則無法超越上帝所指定的規(guī)律……上帝之神跡不僅體現(xiàn)在《圣經(jīng)》的神圣文字找那個,更體現(xiàn)在大自然的各種效果中……我想我們一般人都能讀明白伽利略這段表述的意思,即上帝是存在的,上帝的啟示同時存在于《圣經(jīng)》和他所創(chuàng)造的大自然之中。前者使用人類的語言進行描述,而后者使用的是通過特別的努力才能理解的語言。伽利略還補充道:
……圣靈的意志是靈魂的救贖,即告訴我們靈魂在天界將去往何處,而并不是要告訴我們天界是如何運行的。這一條就是教會所說的“擅自對《圣經(jīng)》進行牽強附會的解釋”,因為在教廷看來,伽利略試圖將靈魂的救贖與天文學的勢力范圍區(qū)分開來。
分析:我們通過引用伽利略的文字以及宗教裁判所的判決書可以看出:伽利略并沒有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他只是想給上帝的存在尋找一種更符合觀察事實的解釋。而宗教裁判所對他的判決也并不是針對他是不是信仰上帝,而是不允許對《圣經(jīng)》以及宗教的任何解釋進行改動。
由此我們也能看出,在伽利略那個年代,科學與宗教之間的尖銳矛盾。很顯然,如果沒有伽利略這樣能夠獨立思考的學者,大家都按照教廷的意志去思考,根本不會有科學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如果我們今天的科學家,完全按照宗教的要求去做,根本不會產(chǎn)生任何科學研究的成果。因為,一切都去相信是神的作用就好了,這如何能做出成果呢?
二、牛頓心中的上帝什么樣?
我們一起來看看牛頓在其著作《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一書中的末尾這樣寫著:
……這個最為動人的太陽、行星和彗星體系,只能來自一個全能全智的存在的設計和統(tǒng)治。如果恒星都是其他類似的體系的中心,那么這些體系也必定完全從屬于“唯一神”的統(tǒng)治,因為這些體系的產(chǎn)生只可能出自同一份睿智的設計;尤其是,由于恒星的光與太陽光具有相同的性質,而且來自每個系統(tǒng)的光都可以照耀所有的其它系統(tǒng):為避免各恒星的系統(tǒng)在引力作用下相互碰撞,他便將這些系統(tǒng)分置在相互很遠的距離上。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讀出這樣的意思,即牛頓是相信“神”的存在的,但他認為整個宇宙只有一個“神”,但這個神不是人們常說的“我的上帝、你的上帝、諸神之神……”他是一個“從永恒持續(xù)到永恒,從無限延伸到無限,至高無上全能全智的存在”。
牛頓所信奉的上帝,不是教廷教理中所信奉的上帝。簡單說,牛頓相信上帝是存在的,但他不相信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
盡管牛頓同樣在自己的著作中“牽強附會”地重新解釋了“神”,但牛頓并沒有被宗教裁判所審判,因為這個時候,距離伽利略被審判已經(jīng)過去了50年,宗教和科學已經(jīng)按照伽利略所提出的界限重新進行了劃分。
可以說,這體現(xiàn)了歷史的力量,也體現(xiàn)了科學的力量。因為科學硬生生從宗教管轄的范圍內劃出了一塊屬于自己的勢力范圍。
三、愛因斯坦信神嗎?
愛因斯坦不相信神的存在。《上帝的迷思》一書就是記錄他是如何嘲笑一個人格化神的想法的信仰的最好詮釋。關于愛因斯坦相信神的謠言是怎么來的,我這里不想去探究,但是一個能專門寫本書來嘲笑一個人格化神的想法的信仰的人會相信神的存在嗎?答案不言而喻。
他在去世之前,把他在普林斯頓默謝雨街112號的房子留給跟他工作了幾十年的秘書杜卡斯小姐,并且強調:“不許把這房子變成博物館!彼幌M涯x雨街變成一個朝圣地。他一生不崇拜人格化的神,也不希望以后的人把他當作神來崇拜。
愛因斯坦不僅不相信《圣經(jīng)》中所謂的上帝,同時對自己出身的猶太教同樣不信。1954年,愛因斯坦給一位猶太教哲學家的信中表達了這樣的思想:
……對我來說上帝一詞不過是人類弱點的表達和產(chǎn)物,而《圣經(jīng)》則是“原始”和“非常孩子氣的”,不管后人對《圣經(jīng)》做如何精巧的詮釋,都不能改變我的這個看法,因為這些詮釋和《圣經(jīng)》的原文幾乎毫無關系。
……對我來說猶太教和所有其他宗教一樣,是最幼稚迷信的體現(xiàn)。愛因斯坦非但不相信神的存在,同時還撰文抨擊傳統(tǒng)的宗教:
……今天在宗教與科學范疇之間所存在的沖突的主要原因,是人格化上帝的概念。
……宗教導師們應該放棄有關人格化上帝的教條,放棄這個恐懼與希望的源泉。只有在宗教領袖據(jù)此重新定義宗教后,宗教才能從科學知識那里獲益。真正的虔誠,并非通過對生命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或盲目的信仰,而是通過努力獲得理性知識而達成的。三、勒梅特——用科學證明信仰的神父
勒梅特神父:比利時天文學家,物理學家,估計知道的小伙伴不多,但提到宇宙大爆炸理論,肯定是盡人皆知的。勒梅特神父就是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論的那個人。他用科學證明了——上帝創(chuàng)造以前是什么。
1500多年前,曾經(jīng)有人問奧古斯。耗阏f上帝創(chuàng)造了世界,那么上帝創(chuàng)造以前是什么?奧古斯丁毫不猶豫地回答:“沒有以前,沒有創(chuàng)造就沒有時間!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勒梅特作為土木工程師在比利時軍隊中擔任炮兵軍官。戰(zhàn)后進入神學院并于1923年接受神職,擔任司鐸。1923—1924年間在劍橋大學太陽物理實驗室學習,后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在那里他了解了美國天文學家E.P.哈勃的發(fā)現(xiàn)和H.沙普利有關宇宙膨脹的研究。
1927年任盧萬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時,他推導出Friedmann-Lematre-Robertson-Walker方程,并在螺旋星云后退現(xiàn)象的基礎上提出了宇宙是從一個“初級原子”“爆炸”而來的——這就是后來所謂的大爆炸。
根據(jù)他的理論,星系的退行可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框架內得到解釋。雖然宇宙膨脹模型已早有人提出過,但經(jīng)伽莫夫修改過的勒梅特理論在宇宙論中已居于主導地位。
勒梅特的大爆炸理論提出后,曾經(jīng)遭到無情的嘲笑。尤其他作為一個神父,更有人嘲笑他所虔誠信仰的圣經(jīng)給了這個科學家這樣“愚蠢”的想象力。但是勒梅特沒有退縮,他要說服更多的科學家接受他的理論。
上世紀中后期,宇宙大爆炸最關鍵的三個證據(jù)陸續(xù)被找到了:宇宙學紅移、宇宙微波輻射、宇宙中氦的豐度。相信勒梅特神父在看到這三個堅實的宇宙觀測證據(jù)的時候一定非常開心,奧古斯丁所說的那個“沒有昨天的那一天”終于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勒梅特神父和奧古斯丁可以在天堂相逢一笑了。
在勒梅特神父看來,上帝不是創(chuàng)造了人類、地球、太陽和宇宙,而是創(chuàng)造了那個宇宙的蛋。豪無疑問,勒梅特是一個神父不假,但他同時也是值得我們尊敬的科學家。
結束語
不可否認的是,至今還有個別的大科學家信仰宗教,這種現(xiàn)象在那些宗教勢力強大的國家尤其如此!蹲匀弧冯s志(Nature 394, 313 (1998))曾經(jīng)刊登過一篇文章,調查結果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中還有大約7%的科學家相信上帝的存在。
很顯然7%不是大多數(shù),而是極少數(shù)。我們從宗教與科學的歷史來看,那些聲稱傳統(tǒng)宗教與科學無沖突,甚至認為科學離不開傳統(tǒng)宗教,是荒唐可笑的。科學強調懷疑、實證和理性,宗教要求盲從,二者有著根本的沖突。如果科學家完全盲從宗教那套說辭,還談什么科學研究呢?
我是郭哥聊科學。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維、持續(xù)為您輸出高質量的科普文章。如果您覺得本文對您有一定的幫助和借鑒意義,歡迎您點贊、評論、轉發(fā)和關注支持。
人類探索未知領域的神秘和力量,無法認知而迷茫時,寄托給他心中期待的“神”。
引領信神的,多成了神的代言人;跟隨信神的,往往信的是神化的人~…
我們常常會聽到很多人說,牛頓,愛因斯坦晚年突然有了宗教信仰,然后以此來證明神學要比科學高明許多。那這樣的說法有沒有道理呢?
客觀地說,以上這兩條都是謠言,用謠言來證明某件事情,本身就是有問題。為什么這么說呢?
我們先說說牛頓以及他所處的時代,再來說愛因斯坦。
牛頓出身于17世紀初的英國。我們知道,英國屬于西歐,在西歐還有許多其他的國家,比如:法國,德國(當時還是神圣羅馬帝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如果我們再往前去追溯,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片土地是原來的西羅馬帝國。
在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南下的蠻族各部落占領了西歐各個地方。
當時的蠻族人是沒有文化的,也沒有自己的文字,原本是游牧民族,到處游蕩,追逐水草就行。如今卻要和西歐的當?shù)厝斯餐谶@片土地上定居下來,他們其實缺少很多東西,比如:制度,法律,文化等等。這個時候,基督教的傳教士成為了當時西歐為數(shù)不多的知識階層,他們開始輔助蠻族管理西歐,后來甚至發(fā)展到國王都需要教皇來加冕。
所以,我們要知道的是,西歐在公元476年之后,就進入了基督教世界。他們的人民從小就受洗,要每周禮拜。這就好比中國古人從小就要遵守儒家的那一套習俗是一個道理。
在牛頓出生之前,歐洲發(fā)生了很多變故。首先是古希臘的經(jīng)典重新流回到西歐,產(chǎn)生了歐洲的學術復興;其次是學術復興又引發(fā)了文藝復興,文藝復興開始提倡人文精神,倡導每個人都有追求真理的自由;文藝復興之后,西歐又開始了宗教改革運動,最早是馬丁路德發(fā)起的。
后來英國因為亨利八世的原因,最終也發(fā)起了宗教改革,如今的英國國教就是安立甘宗。
但無論是不是出現(xiàn)了宗教改革,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個時代的人都是信仰基督教的,只是有的人是天主教,有的人是新教而已。而且在那個時期,絕大多數(shù)的知識分子都是學習神學出生。神學在當時是最熱門的專業(yè),這就有點像現(xiàn)在的通信和計算機專業(yè)。這個專業(yè)畢業(yè)意味著“前途”和“錢途”。哥白尼就是一位神父,伽利略、開普勒、第谷等當時的學者其實都有宗教信仰,這是貫穿他們一生的。
牛頓也是如此,牛頓從小就有宗教信仰。只不過,牛頓的宗教信仰比較特別,他信奉的是阿利烏教,在當時被主流的宗教看成是異端。所以,牛頓一生都在隱藏自己的宗教信仰,直到近代,因為經(jīng)濟學家凱恩斯買下了牛頓的日記,才發(fā)現(xiàn)牛頓原來是信奉阿利烏教的。
所以,說牛頓晚年才有宗教信仰,本身就是對牛頓的一種誤讀。相反,宗教信仰對牛頓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牛頓的宗教信仰讓牛頓堅信基督教的經(jīng)典曾經(jīng)被人篡改過,而每個時代都有一位被上帝選中的人來把篡改過的經(jīng)典修改回來。牛頓是圣誕節(jié)出生的(當時英國還采用的是就歷法,而不是新的格里高利歷),因此,牛頓認為自己就是那個天選之子。他希望通過自然哲學(也就是如今的科學的前身),煉金術,魔法術等方法來尋找整理。
所以,牛頓這個人不僅留下了我們所熟知的牛頓力學三大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微積分、光學,其實他還有上百萬字的神學筆記和煉金術筆記。
客觀地說,牛頓受到時代的局限。他一直很糾結,因為根據(jù)他的萬有引力定律,物質之間都有引力,那應該都往中間聚集。可問題是,根本沒有觀測到這樣的現(xiàn)象。
于是,他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法,首先他認為宇宙可能是無限大的,于是處處是中心,引力平衡;其次,他認為可能是上帝的推動,使得天體可以運轉,這也被稱為第一推動力問題。
客觀地說,如今解決了牛頓的問題的一部分,那就是宇宙是膨脹的,第一推動力其實是宇宙大爆炸時的巨大能量。但是其實我們并沒有完全解決牛頓的問題,首先,我們沒有搞定“宇宙到底多大?”的問題,其次我們也沒有搞清楚“第一推動力”到底是咋來的?
我相信,未來科學很有可能解決這些問題。但我同時相信,解決了這些問題之后,還會產(chǎn)生更多的問題?茖W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的發(fā)展,當我們多知道一些,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不知道的更多了。
關于“愛因斯坦”的謠言
很多人認為科學和神學是沖突的,這種看法其實太過于簡單了。實際上,科學和神學本質上是兩套世界觀,他們并不矛盾,你可以兩者都相信,你也可以自信一套,當然,你也可以都不相信。牛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他有堅定的宗教信仰,同時也沒有阻礙他搞出偉大的科學。
而愛因斯坦則是另外一個很好的例證。愛因斯坦是一個無神論者。即便是到了他的晚年,他也沒有相信過任何的宗教。愛因斯坦眼里的“上帝”其實就是科學家追求的終極理論或者是自然界的終極規(guī)律,而非宗教中的“上帝”。
目前市面上對于“他晚年有信仰”的內容大多來自于地攤文學和斷章取義。這樣的一位無神論者,也搞出了可與媲美牛頓的科學理論。牛頓和愛因斯坦其實很好地證明了“宗教信仰”其實和“科學”并不矛盾和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