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繼位之初,朝廷是四大臣輔政的局面。四大臣名為輔助政務(wù),實際上是代行皇權(quán)。
凡是由四大臣商定的要事,都以“輔臣稱旨”名義,或諭令諸王、貝勒、大臣會議與各部、地方督撫定議奏上,或直接讓他們執(zhí)行,因此“輔臣稱旨”等同于詔令,不得違背。不過任何政務(wù)必須由四大臣集體討論,然后共同上奏,個人不能單獨向康熙請旨。
在“座次”上,四大臣有先后之別,以相互制約的方式保持權(quán)力均衡。但是,隨著四大臣各自權(quán)力的變化,以及彼此的利益訴求的不同,從而形成相互對立或合作,甚至個人獨大的局面。
蘇克薩哈原屬多爾袞的正白旗,后來及時投靠順治,因而受到重用。但兩黃旗、白旗之間的歷史恩怨并沒有消除。多爾袞攝政期間,索尼、遏必隆、鰲拜等兩黃旗大臣曾被打壓,順治親政后,他們東山再起并很快團結(jié)一致,與正白旗的蘇克薩哈對立。
四大臣中,索尼是首輔,但年老體弱;蘇克薩哈排行第二,才思敏捷,能力出眾,與許多漢官結(jié)交;遏必隆缺乏主見;鰲拜是三朝老臣,戰(zhàn)功赫赫,個性強勢,以至于朝中大臣“多憚之”。
鰲拜有很強的權(quán)力欲,但排位最低,自然不甘心。他與蘇克薩哈雖是姻親,但政見不同,最后結(jié)成仇怨。鰲拜很清楚,只有扳倒蘇克薩哈,才能更上一層樓。
于是,鰲拜以“圈地不公”為由頭,重新挑起了黃白旗之間的矛盾,以此來打擊正白旗的蘇克薩哈。
索尼眼看鰲拜日漸囂張,又同蘇克薩哈勢不兩立,而自己又年老多病,心中不安。當康熙到了十四歲的親政年齡時,他策劃另外三位輔臣與他一起上奏,請求親政?滴跤X得自己“年尚幼沖,天下事務(wù)繁殷,未能料理”,要四大臣繼續(xù)輔政幾年。索尼等人屢次陳奏,而康熙只是“留中未發(fā)”。
1667年六月,索尼逝世。七月,康熙將索尼等人多次請求親政的奏折對臣子公布,并上奏孝莊太后。經(jīng)孝莊同意“擇吉親政”后,康熙于當月接受文武百官朝賀,并“布告天下,咸使聞之”。從此,康熙就開始定期聽政,令鰲拜等人仍以輔政大臣的身份處理政務(wù)。
康熙親政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在政務(wù)問題上開始形成自己的主見。在康熙逐漸掌權(quán)的過程中,他與鰲拜的矛盾也開始凸現(xiàn),但鰲拜權(quán)力很大,康熙處于下風,很多旨意難以推行,蘇克薩哈冤案就是其中一例。
蘇克薩哈感覺自己與鰲拜積怨很深,為了保全自己,他上奏向康熙請求辭職,并吐露心中不悅:
“令臣往守先皇帝陵寢,如線余息,得以生全,則臣仰報皇上豢育之微忱,亦可以稍盡矣——《清圣祖實錄》”
鰲拜看到蘇克薩哈的奏折,心中很是不爽,立刻以“輔臣稱旨”的名義,斥責蘇克薩哈,氣勢咄咄逼人,并借助康熙的權(quán)威“王大臣會議具奏”。
接著,鰲拜伙同班布爾善等人,在遏必隆家密謀,給蘇克薩哈定了二十四款罪狀。
康熙很清楚,蘇克薩哈的罪狀完全是鰲拜故意捏造出來的。因此,當鰲拜上判決書的時候,康熙“堅執(zhí)不允所請”。然而鰲拜一意孤行,仗勢欺人,竟然“攘臂上前,強奏數(shù)日”,最后,無視康熙的反對,強行處死了蘇克薩哈。
從此,鰲拜更加囂張。平時上朝時,遏必隆在鰲拜之右,兩人地位相當。遏必隆對此提心吊膽。有一天上朝時,遏必隆刻意后退幾步,低頭哈腰地給鰲拜讓座。鰲拜看見此情景,理直氣壯地上前而坐。鰲拜的同伙更直接,在上奏時故意將遏必隆放在鰲拜之后。趨炎附勢的人越來越多,甚至有人吹噓“鰲拜為圣人”。
鰲拜的爵位一加再加,他的同伙穆里馬、班布爾善、阿思哈、噶褚哈控制著各部門,飛揚跋扈。朝廷文武百官,許多投其門下!耙磺姓拢扔谒郊易h定,然后施行”。對于下屬,鰲拜“所喜者舉薦,所惡者陷害”?滴踔皇敲x上親政了,實際上是傀儡。
鰲拜堵塞言路,恐嚇群臣,欺負康熙,而且行為舉止粗魯,從不遵守朝廷禮儀?滴踉謿鈶嵉刂赋觯
“鰲拜于朕前辦事,不求當理,稍有拂意之處,即將部臣叱喝。又引進時,鰲拜在朕前理宜聲氣和平,乃施畏震眾,高聲喝問……又凡用人行政,鰲拜欺朕專權(quán),恣意妄為——《清圣祖實錄》”
鰲拜的行為,是年輕有抱負的康熙不能接受的?滴跚宄卣J識到,不鏟除鰲拜,他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旨意處理政務(wù),也稱不上一個真正的帝王。
康熙八年,康熙親政還不滿兩年,資歷尚淺。他的對手鰲拜,經(jīng)過多年的經(jīng)營,已經(jīng)樹大根深,控制各關(guān)鍵崗位,讓康熙都“其力難制”。
康熙深感扳倒鰲拜不容易,要經(jīng)過周密策劃與安排。為了避免打草驚蛇,康熙決定采取非常規(guī)方式。于是,就上演了一出讓后世津津樂道的“智擒鰲拜”。
為了讓鰲拜放松警惕,康熙韜光養(yǎng)晦,裝出一副喜歡玩耍無所事事的樣子,精心挑選一批年輕力壯的侍衛(wèi),每天和他們玩摔跤。即使鰲拜奏事,康熙也照常玩耍。鰲拜看到這樣的場景,以為康熙還很幼稚。從此,鰲拜“心益坦然”,在宮中進出也不再戒備。
有一天,鰲拜大搖大擺地上朝,康熙出其不意,用眼神暗示與他練摔跤的侍衛(wèi)。侍衛(wèi)蜂擁而上,鰲拜還沒反應(yīng)過來就已被擒拿。
之后,康熙迅速抓捕鰲拜同伙,并命令大臣審理鰲拜罪行。最后,議定鰲拜三十款大罪?滴跤H自審問鰲拜,鰲拜全部招認。
鰲拜雖自知有罪,但仍希望能免去一死。他面對康熙,擺出為救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疤?滴跣纳鷳z憫,免鰲拜一死,將其終生拘禁。
秋媚說:臣權(quán)與皇權(quán)此消彼長,鰲拜的專權(quán),必將不容于皇權(quán)?滴跞绻荤P除鰲拜,他就會淪為清朝的“漢獻帝”。所以,不管是康熙個人還是在皇權(quán)的集中,他與鰲拜不能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