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康熙除鰲拜就是兩大原因:一是鰲拜專橫朝政,攬權(quán)擅權(quán),結(jié)黨營私;二是鰲拜殘害忠良,濫殺無辜。

一、專橫擅權(quán),結(jié)黨營私。

順治死后,傳8歲康熙繼位,由4大臣輔政,孝莊太后決斷。四大臣分索尼、鰲拜、蘇克薩哈、遏必隆。依照順治的遺命,以索尼為輸臣之首,但他年老體弱,無意攬權(quán)。鰲拜是四人中最驕橫的一個,不甘心屈居人下,每有議政,必須聽命于他。

鱉拜權(quán)勢日益擴張,周圍聚集了一批趁炎附勢之人,以他弟弟穆里瑪,侄子塞本特、訥莫和大學士班布爾善、阿恩哈,泰壁圖,噶諸爾,邁音達等人為骨干,組成一個的政治勢力集團。

二、殘害忠良,濫殺無辜。

1、實行馬背政治治理國家,大興文字獄。鰲拜是打仗出身,缺乏文化素養(yǎng),凡事都用粗暴的方法處理,被稱為馬背政治。他專權(quán)期間大興文字獄,制造莊氏慘案,被處死達2000人。

2、殘害忠良。蘇克薩哈實在看不慣鳘拜的所作所為,便和其他大臣聯(lián)名上書康熙,奏請親政。鰲拜便將蘇克薩哈視為眼中釘,伺機陷害他。蘇克薩哈聞到了鰲拜欲加害于他的消息,便罷官不干了,奏請為先帝守陵。鰲拜馬上主持召開議政大會將蘇克薩哈父子凌遲處死,處斬其家人十三人,立即執(zhí)行。

3、假傳圣旨,處死大臣。鰲拜為了打敗政敵,故意挑起鑲黃旗與正白旗互換圈地事件。本來已經(jīng)處理好了的圈地矛盾,鰲拜舊事重提,要求重新調(diào)換土地。這一要求遭到大學士兼戶部尚書蘇納誨、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lián)等人反對,鰲拜竟然假傳圣旨,把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lián)三人處死。

鰲拜的擅權(quán)已經(jīng)威脅到了康熙的權(quán)威,康熙與鰲拜的矛盾日益尖銳,對鰲拜的容忍已經(jīng)到了極限,自親政之日起,便漸漸嘗試擺脫鰲拜的控制。

多行不義必自斃?滴踅(jīng)過周密策劃,智擒了鳘拜,并徹底摧毀了其政治集團。

最佳貢獻者
2

這人啊,膨脹的時候不知道及時剎車,往往結(jié)果就是車毀人亡。

皇權(quán)其實就是高壓線,在安全距離可有所作為,并名留青史,一旦碰觸,自然玩火自焚。

鰲拜便是如此,但正史上,鰲拜被擒拿后,康熙并沒有殺他。囚禁之也等于武功盡廢生不如死了。今天在閑聊一下這位大清忠臣鰲拜。

首先腦海中先把徐錦江的頭像剔除,人家真實的鰲拜是長這樣的。

可不是那個滿臉炸毛的電視劇形象

青年鰲拜確實英勇不凡,他開始為皇太極的部下,隨著皇太極沖鋒陷陣是屢屢李霞功勛,早早的就被皇太極重視成為良將之一,立過的軍功咱在大概羅列一些:崇德二年在和大明皮島之戰(zhàn)中奮勇劈殺,充當急先鋒肉搏,引導(dǎo)攻克了皮島立下首次功勛,被授予晉爵三等男,滿洲“巴圖魯”(意思是最棒的勇士)在崇德六年,和大明的松山之戰(zhàn)中,與薊遼總督洪承疇部隊肉搏 鰲拜本人沖鋒陷陣勇猛無比,五次出戰(zhàn)皆大勝而歸,因功晉爵一等梅勒章京(也就是副都統(tǒng))。同年八月松錦會戰(zhàn)又擊潰大明軍隊,又被升為護軍統(tǒng)領(lǐng)。

大清入關(guān)前,皇太極沒看到明天的太陽,死了,死后在大位的更替上,鰲拜也出了關(guān)鍵性的作用,他和索尼等老臣在沈陽故宮的崇政殿“共立盟誓,愿死生一處”堅定支持皇太極的兒子福臨為新一代皇帝,并極為效忠的慷慨演講:“我們這些個兄弟,嘴上吃身上穿的的是先帝給的錦衣玉食,先帝對我們有天高海深的恩情,先帝走了,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立先帝的兒子呢?”這段激情過后,立馬把覬覦皇位的多爾袞給整尿了,自此鰲拜對順治帝福利是有擁立之大功的。

清定鼎中原,北京建都后,順治元年的時候鰲拜主要就是滿世界的追打李自成等農(nóng)民軍,并領(lǐng)兵在西安,兩湖,重創(chuàng)了李自成的大順軍,在順治三年的時候隨后又在四川和豪格一起攻打張獻忠的大西政權(quán),并在這次戰(zhàn)爭中,鰲拜又身先士卒的拼命攻殺,斬首無數(shù),把張獻忠徹底攻陷,為新生的清代政權(quán)立下了開疆拓土的不世之功。

順治終于熬到親政后,對這位立下了汗馬功勞的鰲拜也是很夠意思,視為左膀右臂,賦予了重權(quán),讓鰲拜在朝堂之中參與各類事務(wù),翻譯成現(xiàn)在職位大概是歷經(jīng)公安部長,外交部長,內(nèi)務(wù)部長等等吧,鰲拜深獲順治帝的贊賞和提拔。

短命的順治在順治十八年早早掛了,死前讓才8歲的康熙玄燁繼位,并再一次重用鰲拜為輔政大臣,輔政一共四個人(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事后,鰲拜在弄權(quán)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說白了就是膨脹了,咱不客氣的說,看官各位,如果你身處鰲拜這個位置,身上有軍功,手上有權(quán)利,你膨脹的比他還得厲害,人往往在打江山的時候能有氣節(jié),在做江山的時候受不了這糖衣炮彈的誘惑,直到康熙六年親政了,鰲拜還是不能剎車,說白了做了這么多年的權(quán)利中樞,作為一個武夫出身的鰲拜,是不可能做出退休放權(quán)的決定的,這就是人性,遙想某位大眼鏡,不也是退休后死死抓住軍權(quán)好幾年不放手嗎,所以誰也別說誰了,都是人,誰也不是神。

但如果你遇到一個窩囊廢皇帝,你還可以學學曹操玩玩狹天子以令諸侯,但點太背了,鰲拜遇到了康熙。

后果大家都知道的,有心眼的康熙在宮里召集了一些青壯年整日練習布庫(摔跤)為戲,韜光養(yǎng)晦迷惑鰲拜,并在康熙八年的時候,安排好了一場鏟除鰲拜的大戲,等鰲拜進宮之后,一聲令下鰲拜被生擒,歷史便是這種后果,你不能做到曾國藩急流勇退,那么有人幫你退的。

鰲拜被抓后,康熙把準備好的幾十條大罪狀宣讀,按照歷史上那些情節(jié),鰲拜必死無疑,但康熙赦免了他,念其身上的傷疤和功勞,其實也對后面的臣子做一個震懾的作用,無論你身處何位,身份多么高,只要你弄權(quán)不知道收斂,照樣可以把你一擼到底!

3

康熙繼位之初,朝廷是四大臣輔政的局面。四大臣名為輔助政務(wù),實際上是代行皇權(quán)。

凡是由四大臣商定的要事,都以“輔臣稱旨”名義,或諭令諸王、貝勒、大臣會議與各部、地方督撫定議奏上,或直接讓他們執(zhí)行,因此“輔臣稱旨”等同于詔令,不得違背。不過任何政務(wù)必須由四大臣集體討論,然后共同上奏,個人不能單獨向康熙請旨。

在“座次”上,四大臣有先后之別,以相互制約的方式保持權(quán)力均衡。但是,隨著四大臣各自權(quán)力的變化,以及彼此的利益訴求的不同,從而形成相互對立或合作,甚至個人獨大的局面。

蘇克薩哈原屬多爾袞的正白旗,后來及時投靠順治,因而受到重用。但兩黃旗、白旗之間的歷史恩怨并沒有消除。多爾袞攝政期間,索尼、遏必隆、鰲拜等兩黃旗大臣曾被打壓,順治親政后,他們東山再起并很快團結(jié)一致,與正白旗的蘇克薩哈對立。

四大臣中,索尼是首輔,但年老體弱;蘇克薩哈排行第二,才思敏捷,能力出眾,與許多漢官結(jié)交;遏必隆缺乏主見;鰲拜是三朝老臣,戰(zhàn)功赫赫,個性強勢,以至于朝中大臣“多憚之”。

鰲拜有很強的權(quán)力欲,但排位最低,自然不甘心。他與蘇克薩哈雖是姻親,但政見不同,最后結(jié)成仇怨。鰲拜很清楚,只有扳倒蘇克薩哈,才能更上一層樓。

于是,鰲拜以“圈地不公”為由頭,重新挑起了黃白旗之間的矛盾,以此來打擊正白旗的蘇克薩哈。

索尼眼看鰲拜日漸囂張,又同蘇克薩哈勢不兩立,而自己又年老多病,心中不安。當康熙到了十四歲的親政年齡時,他策劃另外三位輔臣與他一起上奏,請求親政?滴跤X得自己“年尚幼沖,天下事務(wù)繁殷,未能料理”,要四大臣繼續(xù)輔政幾年。索尼等人屢次陳奏,而康熙只是“留中未發(fā)”。

1667年六月,索尼逝世。七月,康熙將索尼等人多次請求親政的奏折對臣子公布,并上奏孝莊太后。經(jīng)孝莊同意“擇吉親政”后,康熙于當月接受文武百官朝賀,并“布告天下,咸使聞之”。從此,康熙就開始定期聽政,令鰲拜等人仍以輔政大臣的身份處理政務(wù)。

康熙親政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在政務(wù)問題上開始形成自己的主見。在康熙逐漸掌權(quán)的過程中,他與鰲拜的矛盾也開始凸現(xiàn),但鰲拜權(quán)力很大,康熙處于下風,很多旨意難以推行,蘇克薩哈冤案就是其中一例。

蘇克薩哈感覺自己與鰲拜積怨很深,為了保全自己,他上奏向康熙請求辭職,并吐露心中不悅:

“令臣往守先皇帝陵寢,如線余息,得以生全,則臣仰報皇上豢育之微忱,亦可以稍盡矣——《清圣祖實錄》”

鰲拜看到蘇克薩哈的奏折,心中很是不爽,立刻以“輔臣稱旨”的名義,斥責蘇克薩哈,氣勢咄咄逼人,并借助康熙的權(quán)威“王大臣會議具奏”。

接著,鰲拜伙同班布爾善等人,在遏必隆家密謀,給蘇克薩哈定了二十四款罪狀。

康熙很清楚,蘇克薩哈的罪狀完全是鰲拜故意捏造出來的。因此,當鰲拜上判決書的時候,康熙“堅執(zhí)不允所請”。然而鰲拜一意孤行,仗勢欺人,竟然“攘臂上前,強奏數(shù)日”,最后,無視康熙的反對,強行處死了蘇克薩哈。

從此,鰲拜更加囂張。平時上朝時,遏必隆在鰲拜之右,兩人地位相當。遏必隆對此提心吊膽。有一天上朝時,遏必隆刻意后退幾步,低頭哈腰地給鰲拜讓座。鰲拜看見此情景,理直氣壯地上前而坐。鰲拜的同伙更直接,在上奏時故意將遏必隆放在鰲拜之后。趨炎附勢的人越來越多,甚至有人吹噓“鰲拜為圣人”。

鰲拜的爵位一加再加,他的同伙穆里馬、班布爾善、阿思哈、噶褚哈控制著各部門,飛揚跋扈。朝廷文武百官,許多投其門下!耙磺姓拢扔谒郊易h定,然后施行”。對于下屬,鰲拜“所喜者舉薦,所惡者陷害”?滴踔皇敲x上親政了,實際上是傀儡。

鰲拜堵塞言路,恐嚇群臣,欺負康熙,而且行為舉止粗魯,從不遵守朝廷禮儀?滴踉謿鈶嵉刂赋觯

“鰲拜于朕前辦事,不求當理,稍有拂意之處,即將部臣叱喝。又引進時,鰲拜在朕前理宜聲氣和平,乃施畏震眾,高聲喝問……又凡用人行政,鰲拜欺朕專權(quán),恣意妄為——《清圣祖實錄》”

鰲拜的行為,是年輕有抱負的康熙不能接受的?滴跚宄卣J識到,不鏟除鰲拜,他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旨意處理政務(wù),也稱不上一個真正的帝王。

康熙八年,康熙親政還不滿兩年,資歷尚淺。他的對手鰲拜,經(jīng)過多年的經(jīng)營,已經(jīng)樹大根深,控制各關(guān)鍵崗位,讓康熙都“其力難制”。

康熙深感扳倒鰲拜不容易,要經(jīng)過周密策劃與安排。為了避免打草驚蛇,康熙決定采取非常規(guī)方式。于是,就上演了一出讓后世津津樂道的“智擒鰲拜”。

為了讓鰲拜放松警惕,康熙韜光養(yǎng)晦,裝出一副喜歡玩耍無所事事的樣子,精心挑選一批年輕力壯的侍衛(wèi),每天和他們玩摔跤。即使鰲拜奏事,康熙也照常玩耍。鰲拜看到這樣的場景,以為康熙還很幼稚。從此,鰲拜“心益坦然”,在宮中進出也不再戒備。

有一天,鰲拜大搖大擺地上朝,康熙出其不意,用眼神暗示與他練摔跤的侍衛(wèi)。侍衛(wèi)蜂擁而上,鰲拜還沒反應(yīng)過來就已被擒拿。

之后,康熙迅速抓捕鰲拜同伙,并命令大臣審理鰲拜罪行。最后,議定鰲拜三十款大罪?滴跤H自審問鰲拜,鰲拜全部招認。

鰲拜雖自知有罪,但仍希望能免去一死。他面對康熙,擺出為救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疤?滴跣纳鷳z憫,免鰲拜一死,將其終生拘禁。

秋媚說:臣權(quán)與皇權(quán)此消彼長,鰲拜的專權(quán),必將不容于皇權(quán)?滴跞绻荤P除鰲拜,他就會淪為清朝的“漢獻帝”。所以,不管是康熙個人還是在皇權(quán)的集中,他與鰲拜不能共存。

4

向敬之

鰲拜是忠于大清的。皇太極死后,鰲拜等兩黃旗大臣鼎力支持豪格嗣統(tǒng),后因多爾袞與豪格勢均力敵,勢同水火,鰲拜等堅持要立皇子繼承,故而六歲童福臨幸運地成為了順治帝。

鰲拜死忠幼主,不惜與擅權(quán)的多爾袞對抗,受盡了致命性打壓。順治帝駕崩前,指令索尼四位內(nèi)大臣為顧命大臣。鰲拜居四輔臣之末位,但資格老,軍功高,常常氣勢奪人。

新的幼主康熙長大成熟,也如乃父順治一般少年老成,他于康熙六年開始親政,而四輔臣只留有鰲拜和遏必隆。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說:“在康熙十五六歲時,四位攝政王中最有勢力的宰相,把持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六部的實權(quán),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權(quán)威,因此,任何人都沒有勇氣對他提出異議!边@個“最有勢力的宰相”就是鰲拜。

此時的鰲拜,已經(jīng)對康熙的皇權(quán)構(gòu)成了嚴重威脅。兩個天生的權(quán)力控,組成了一個領(lǐng)導(dǎo)班子,自然要進行徹底的較量,最后以三十條大罪將鰲拜拿下。雖然康熙將鰲拜視為大逆賊,但只有鰲拜專擅弄權(quán),而沒有篡位之舉。

電視劇《康熙王朝》和《鹿鼎記》中,都安排了鰲拜置辦龍袍、意圖篡位的場景,但這不見史料記載。

康熙之所以要干掉鰲拜,主要是鰲拜跋扈威逼,讓康熙心生忌憚、討厭和害怕?滴醵,孝莊太后為了政治需要,和四輔臣聯(lián)姻。索尼有孫女,遏必隆有女兒,鰲拜有女兒,都準備送給康熙為妃子。誰知,康熙當廷指婚,鰲拜的女兒嫁給蘇克薩哈的兒子,讓鰲拜心生怨恨。

鰲拜要排斥異己,就能矯詔擅殺。如他先殺內(nèi)大臣費揚古,繼而殺大學士兼戶部尚書蘇納海和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lián),最后連四輔臣之一蘇克薩哈也處死了。

鰲拜喜歡權(quán)力,想發(fā)號施令,但他骨子里還是對皇帝忠誠的。這一點,康熙和后世之君也明白!肚迨妨袀鳌棸輦鳌贩Q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又下旨,稱“鰲拜戰(zhàn)陣功多,特追賜一等男”。雍正繼位后,“賜鰲拜祭葬,復(fù)一等公,世襲罔替,加封號曰超武”。這樣,無疑是給鰲拜平了反。

5

需要糾正一下,康熙是“倒鰲”而非殺鰲拜,鰲拜最后是老死在禁所。一般來說,有大功者,需要皇帝足夠開明,臣子善于藏拙,才有可能相對和諧相處。

鰲拜出身瓜爾佳氏,乃蘇完部族長索爾果之孫,后金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之侄,滿洲鑲黃旗人,三代元勛。以戰(zhàn)功封一等超武公爵位,其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年輕的福臨去世。順治立下遺詔,指定由皇三子玄燁嗣位(即康熙帝),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后索尼年邁故去,蘇克薩哈與之不和,遏必隆庸懦,鰲拜雖居末位,然而逐步專橫,成為當朝最大的權(quán)臣。

康熙在誅鰲拜詔中說:妄稱顧命大臣,竊弄威權(quán),痛斥鰲拜鋒芒畢露。后乾隆四十五年諭曰:鰲拜當日自恃政柄在握,輒敢擅權(quán)骫法,邀結(jié)黨羽,殘害大臣,罪跡多端,難以枚舉。



實際上,鰲拜為顧命大臣,這是實情。然而他的專權(quán),影響到了富有大略康熙帝的新君權(quán)威,朝堂之上大臣對鰲拜的亦步亦趨,黨羽廣布,頤指氣使,更使得年輕有為康熙帝的嫉恨。鰲拜之過,不在于專權(quán),因為在他的位置上,不擅權(quán)亦難,怎么看都是跋扈。而在于沒有適可而止,犯了為臣之大忌,這是他悲劇根源所在。



另外,根據(jù)史學家研究,鰲拜固守滿洲旗民利益,搞圈地運動,不符合康熙力圖滿漢一家,天下一體的政治設(shè)計,漢族官紳自然對鰲拜也懷有怨恨。在現(xiàn)在的影視劇中,鰲拜亦被嚴重丑化,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肚迨犯濉吩诳偨Y(jié)時說:

四輔臣當國時,改世祖之政,必舉太祖、太宗以為辭。然世祖罷明季三餉,四輔臣時復(fù)徵練餉,并令并入地丁考成。此非太祖、太宗舊制然也,則又將何辭?索尼忠於事主,始終一節(jié),錫以美謚,誠無愧焉。蘇克薩哈見忌同列,遂致覆宗。遏必隆黨比求全,幾及於禍。鰲拜多戮無辜,功不掩罪。圣祖不加誅殛,亦云幸矣。

6

謝謝邀請

熬拜本就是個危險人物,康熙不除掉熬敗,江山還能保得住嗎??熬敗掌握軍權(quán)勢力越耒越大,在內(nèi)外勾結(jié),康熙必須除掉熬拜。


7

鰲拜是四個順治留下的輔政大臣的第四名,他對順治十分忠誠,戰(zhàn)功出眾,被譽為滿州第一勇士。但是性情桀驁不馴,由于成為輔政大臣,認為皇帝弱小,不足為懼。以滿族貴族利益為第一,特別是他的利益。

一、堅持跑馬圈地,和其它旗換地。

清軍入關(guān)后,自順治元年開始跑馬圈地,就是在一定時間內(nèi),八旗子弟各跑馬插旗,搶掠土地,原來的主人一夜間失去所有,只能給旗人做佃農(nóng)。其中多爾袞的正白旗和鰲拜所在的鑲黃旗占地最多,前后共計圈地三次,順治四年大體結(jié)朿。

當四大臣輔政后,位居第一的索尼圓滑,蘇克薩哈原為多爾袞下屬,遏必隆倒問鰲拜,鰲拜在沒有遏制的情況下膨脹了,要求正白旗的蘇克薩哈與鑲黃旗換地,并又開始了跑馬圈地,引發(fā)了逃亡動亂。

二、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蘇克薩哈不同意換地,鰲拜很不滿意,先找藉口殺了康熙的貼身護衛(wèi),又殺了護衛(wèi)全家。

因戶部尚書,直隸總督等人不同意換地、圈地,鰲拜就要極刑處死他們,除蘇克薩哈外,索尼、遏必隆都同意,但康熙雖小,都堅決反對,結(jié)果交刑部議處,每人各打一百鞭,但鰲拜卻假傳聖旨殺了他們。并強行換地。隨后又殺了蘇克薩哈。

這實際上是滿清舊貴族堅持掠奪平民的政策和康熙與民平安政治上的斗爭。

三、把持朝政,導(dǎo)致被殺。

康熙和孝莊太皇太后作了大量工作,先是娶索尼孫女做皇后,使索尼支持康熙,并提前在14歲親政。

但索尼不久病死,鰲拜沒有了顧忌,履履犯忌,最嚴重時,自己寫好了詔書,到御案上強行蓋印,根本沒有還政的意思。康熙的政權(quán)和生命都受到威脅,不得不利用布庫逐人,逮捕、囚禁了鰲拜。

有人說鰲拜是大清的忠臣,沒有殺皇帝的意思。只怕是沒注意最主要的原因吧。

8

樓主怎么這么傻,沒讀過清史書籍,難道還沒看過電視劇啊?抽空看看《康熙王朝》。

鰲拜的確是為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康熙感恩并沒有殺他,而是將其囚禁一生。

鰲拜是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勛,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以戰(zhàn)功封公爵。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但是晚年時候驕傲自大,操握權(quán)柄、結(jié)黨營私,完全不把康熙小皇帝放在眼里,還殘害了很多忠良之士。做為堂堂一國之君的皇帝,康熙怎么能容忍他騎在自己脖子上胡作非為?!

所以從古至今沒有人會同情鰲拜,完全是咎由自取?滴跻菜阕龅搅巳蚀龋瑳]有殺害,只是囚禁。鰲拜最終在囚禁之中老死。換作其他皇帝,如朱元璋、劉邦之流,早千刀萬剮了!曹操當年也是挾持漢獻帝,跟鰲拜一樣,看看曹操被罵成什么樣子!袁崇煥并沒有通敵的實證,崇禎僅僅是猜疑,就把袁崇煥給千刀萬剮了!還有岳飛,沒有一個人會認為他不忠心國家,但宋高宗出于議和私心還是將岳飛殘忍謀害……你說,像鰲拜這樣明目張膽欺負皇帝的人,能不被罵嗎?

9

康熙并沒有處死鰲拜,鰲拜被擒獲后,立刻服軟了,他向康熙展示自己,當年為皇太極拼命而留下累累傷痕,感動了康熙。于是康熙將他囚禁,最后,他死在囚所。

在老百姓眼中,鰲拜就是個大奸之人,甚至被說成有圖謀不軌野心的奸臣。事實上這是個誤解,鰲拜對皇室的忠心,真不是吹出來的,而是深入骨髓。他與康熙皇帝的矛盾就是一個字:權(quán)!驕橫張揚的性格決定了他的末路!

一、忠心耿耿的鰲拜

鰲拜的忠心體現(xiàn)在兩件事:第一件事是皇太極駕崩后,他與多爾袞死扛,拼死擁立皇太子的兒子豪格繼承皇位;第二件事是多次遭受多爾袞打擊,誓死不改對皇帝的忠誠。

皇太極駕崩后,沒有留下遺詔,在誰繼承皇位的問題上,形成了兩大派系。一派以多爾袞的正白和襄白兩旗為代表,力推多爾袞,另一派以皇太極的正黃旗和豪格的鑲黃旗,支持豪格。兩派勢均力敵,為爭皇位,陳兵殿前,火并一促即發(fā)。

對漢族來講,父死子繼是天理,“嫡長子繼承制”早已深入人心。但對滿清來說,他們沒有完整的繼承法,按照舊制,新可汗的產(chǎn)生要通過八旗議政,共同推選。但皇太極已經(jīng)不是可汗,他早已按照漢人的制度,登基稱帝了,所以繼承制度成了個夾生飯。

加之愛新覺羅家族舊日的恩怨,有一種說是,皇太極當年就是搶了多爾袞的汗位;侍珮O突然駕崩,沒對繼承人有所交代,更加重了事件危機。

鰲拜當時的身份是鑲黃旗護軍統(tǒng)領(lǐng),手握重權(quán),是雙方爭執(zhí)的關(guān)鍵性人物。鰲拜顯示出了他對皇太極的忠誠,他對眾人說:“我們都是受到先皇大恩的人,吃的都是先皇的飯,穿的是先皇的衣,如果不能讓先皇的兒子繼位,我們寧可追隨先皇于地下!”

同時,他積極串聯(lián)索尼等重臣,立下“共立盟誓,愿死生一處”的誓言。接著他又讓軍士加強戒備,守護門禁以備不測。

在鰲拜等人的壓力下,多爾袞見形勢不可違,只好退而求其次,提出立皇太極6歲的兒子福臨為帝,他和濟爾哈朗共同出任輔政大臣,雙方這才達成一致。

清軍入關(guān)后,沒能即位的多爾袞開始了對鰲拜的無情打擊。盡管這期間,鰲拜在平定大順軍、大西軍的軍事行動中,立下首功,但多爾袞不但不嘉獎,還找借口處罰鰲拜。這期間,鰲拜三次被定為“死罪”,多次被降職、革職為民。

可見,鰲拜面臨的處境多么艱難,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對皇帝的忠誠。當多爾袞得勢之后,原來豪格的支持派,大多改換門庭,投靠在多爾袞的門下。這時候,如果鰲拜對多爾袞表示順服,以他的戰(zhàn)功,飛黃騰達不是問題。但鰲拜寧可冒著殺身的危機,就是不屈服于多爾袞。

多爾袞去世,順治親政后,感慨于鰲拜對皇室的忠誠,他視鰲拜為心腹。由此,鰲拜歷經(jīng)苦難,終于迎來人生的輝煌。

二、戰(zhàn)功顯赫的鰲拜

鰲拜戰(zhàn)功顯赫,被譽為“滿清第一勇士”,號“巴圖魯”。他參加過皮島之戰(zhàn)、松錦會戰(zhàn)、西充之戰(zhàn)。皮島之戰(zhàn),面對有所準備的明軍,他奮力殺敵,第一個登島;松錦之戰(zhàn),他五戰(zhàn)五捷,掃清了三海關(guān)外的軍事障礙;西充之戰(zhàn),徹底打敗李自成,擊潰張獻忠。

鰲拜所參加的幾場戰(zhàn)役,都是滿清關(guān)鍵性的大戰(zhàn)役,他表現(xiàn)出來的勇氣無以倫比。除了有勇,他還很善于決斷。松錦會戰(zhàn)中,他原來的任務(wù)是救援受困的濟爾哈朗部。但救出濟爾哈朗后,他審時度勢,覺得應(yīng)該乘勢追擊明軍殘部。于是他不等命令,下令部眾乘勝追擊,連敗明軍,為皇太極大軍到達后的總決戰(zhàn),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三、被權(quán)勢迷失的鰲拜

得益于順治帝的信任和提拔,鰲拜逐步走向權(quán)力的頂峰。順治駕崩后,按照他的旨意,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出任康熙帝的輔政大臣。

這四個人,索尼是左右逢源的老滑頭,誰也不得罪,太極高手。遏必隆是庸碌無主見的人,與鰲拜關(guān)系不錯。只有一個蘇克薩哈是鰲拜的死對頭。所以四輔實際上就是鰲拜聯(lián)合遏必隆,死斗蘇克薩哈。

大概被權(quán)勢迷混了頭,此時的鰲拜欲罷不能,變得飛揚跋扈,連皇帝的話他也敢違抗。曾經(jīng)有大臣違逆他的不法行為,惹得他大怒,網(wǎng)絡(luò)了一些罪名,非要殺之而后快?滴趿私馇闆r后,批示按刑部的意見,處以鞭刑,但鰲拜竟然膽大到抗旨,直接把人殺了!

索尼去世后,蘇克薩哈請求康熙親政。他的請求惹怒了鰲拜,你蘇克薩哈請皇帝親政,我鰲拜不也得交權(quán)嗎?他很不爽,找了個罪名要求康熙下旨誅滅蘇克薩哈全族。過程很驚悚,鰲拜竟然用胳膊夾著康熙,逼著康熙立刻下旨!

康熙不得已,只好聽從了鰲拜的命令,殺了蘇克薩哈,這也為鰲拜覆滅打下了伏筆?滴踔乔荟棸莸氖麓蠹叶贾,不多說了。

我覺得,鰲拜跋扈是事實,但逼著康熙下旨,這樣的事很可能不是真的。鰲拜再牛,他也牛不過皇權(quán),如此明目張膽挾持皇帝,那不跟謀反一樣嗎?所以很可能是編造的,無非是為了突出康熙除鰲拜的正當性,以及英勇形象而已。

假如鰲拜真的有謀反之心,康熙有那么容易擒獲鰲拜嗎?假如鰲拜真的有謀反舉動,康熙能那么寬容他嗎?不可能的!本質(zhì)上就是鰲拜太貪權(quán),不愿意歸政康熙,觸了龍鱗而已!

10

說起鰲拜,大家最津津樂道的便是康熙擒鰲拜了,這個事件標志著年少的康熙帝親政,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事件,而康熙除鰲拜的原因,小說和影視劇中多有演繹,那么康熙除鰲拜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歷史上的鰲拜又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今天,我們就來談?wù)剼v史上鰲拜的一系列行為。

鰲拜,滿洲鑲黃旗人,瓜爾佳氏,在清朝建立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因他十分英勇,所以被賜予“巴圖魯”的稱號。至順治朝之時,鰲拜已經(jīng)憑借著英勇和能力出任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并加太子太傅銜。順治十八年,奉命與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一同為輔政大臣。在這四個大臣當中,鰲拜權(quán)勢最大,他仗著自己的滔天權(quán)勢,為所欲為,犯下了很多惡行。

一、權(quán)勢滔天,濫殺異己

鰲拜很重視自己的權(quán)勢,對于不服從自己的人,多假借圣旨將他們除去。史書記載鰲拜和內(nèi)大臣飛揚古有仇隙,所以飛揚古的兒子,也就是康熙的御前侍衛(wèi)倭赫等人,并沒有對鰲拜以禮相待。鰲拜對此懷恨在心,于是給倭赫等人安上了擅自乘御馬,用御弓等罪,將他們判處死刑,不僅如此,還給飛揚古安上了怨望之罪,同樣判處死刑。

除此之外,鰲拜還殺死了很多人。大家比較熟悉的便是鑲黃旗和正白旗換地的問題,而支持蘇克薩哈的大學士蘇納海和直隸總督朱昌祚,被鰲拜因撥地遲誤和妄奏的罪名而被處死,蘇克薩哈也因此抑郁而終。

從鰲拜處死的這些人中可以看見,這些人都是朝廷之中的重臣,而他給這些人所安置的罪名都難以成立,但就是因為與鰲拜觀點不合,或者不服從于他,所以才被鰲拜狠心殺死的,足可見鰲拜濫殺異己的心態(tài)了。

二、結(jié)黨營私,堵塞言路

鰲拜之所以能夠濫殺朝廷大臣,主要是自己權(quán)勢滔天,而這滔天的權(quán)勢便與他的結(jié)黨有關(guān)。

最初四大輔臣的排位中,因其他三位都與皇室有姻親關(guān)系,所以鰲拜是居于末位的。而隨著鰲拜權(quán)力日盛,朝中依附他的人越來越多,鰲拜將自己親信均安排在了朝中的重要職位之上,以至于朝中執(zhí)權(quán)柄之人都成為了鰲拜的爪牙。四大輔臣之首索尼去世之后,鰲拜便位居第一。

不僅如此,他還杜絕言官的諫言。一次熊賜履在條陳朝政之時,說到了內(nèi)臣要做外臣表率,朝廷之臣需要明白自己的分寸云云,鰲拜覺得是在暗示自己,所以便禁止言官議論朝政。

我們知道,古代的皇帝都是要有言官時刻警醒自己的,設(shè)言官的目的就是為了政治清明,能夠使統(tǒng)治者做出正確的決策,杜絕了言官陳奏,朝政便難以再清明。由此可見鰲拜專權(quán)給當時朝政所帶來的黑暗,同時也可見當時朝中人人自危的情況,實則朝廷已經(jīng)到了崩潰的邊緣,所以鰲拜被除是遲早的事了。

三、僭越皇權(quán),無君臣之分

如果說前兩條是鰲拜被除的重要原因,那么這一條就是康熙皇帝最不能容忍的罪狀。鰲拜不顧康熙皇帝的意愿,但凡推薦人才之時,絲毫不顧康熙的反對,每當康熙有異議之時,便施加震懾,令康熙服從他的安排。而且不論康熙皇帝是否同意,任意矯詔,濫殺異己,權(quán)力已經(jīng)凌駕于皇權(quán)之上。

康熙皇帝幼年登基,尚不懂朝政,然而隨著他的年紀增長,加之在朝務(wù)處理的熏陶之下,成長的也十分迅速。面對鰲拜的專權(quán)行為,胸懷大志的康熙皇帝又怎么能夠容忍。所以鰲拜被除,也便不足為奇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