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曹叡托孤之時,司馬懿和曹爽兩人并受遺命,兩人都獲得統帥全國軍事的權力。
在兩人合作的早期,處理政務時,曹爽和司馬懿兩人還互相謙讓,司馬懿每次都讓曹爽先決定,曹爽則作出謙讓低調的姿態(tài),可以說,在早期,兩人都獲得了很好的名聲。當然,我們也可以看成這是曹爽的低調行事,因為對于曹爽來說,司馬懿就是長輩。
按照《曹爽傳》所言,曹爽其實是“外以名號尊之,內欲令尚書奏事,先來由己,得制其輕重也。”這是說,在后來,曹爽著力提拔的心腹丁謐、畢軌等人開始從中挑撥,后來,曹爽有決斷的時候,司馬懿都不能改變其想法了。
陳志《曹爽傳》裴注:初,宣王(司馬懿)以(曹)爽魏之肺腑,每推先之,爽以宣王名重,亦引身卑下,當時稱焉。丁謐、畢軌等既進用,數言于爽曰:“宣王有大志而甚得民心,不可以推誠委之!庇墒撬悴路姥。禮貌雖存,而諸所興造,皆不復由宣王。宣王力不能爭,且懼其禍,故避之。
兩人在政治上的分歧沖突,在史書上可以查到:
- 正始五年的曹爽征蜀事;
(《宣帝紀》六年八月事)曹爽把中壘營、中堅營廢除,士兵全部交給中領軍曹羲(曹爽之弟);
(《宣帝紀》七年正月事)曹爽讓前來投奔曹魏帝國的柤中百姓返鄉(xiāng)。
這三件事,都是曹爽一意孤行的結果,司馬懿反對也沒用。
可以說,正始年間,兩人的合作關系已經破裂,司馬懿除了外鎮(zhèn)淮南出去溜達了幾次外,朝廷中的事已經讓曹爽及其黨羽壟斷了。
司馬懿為什么要奪權?
很簡單,司馬懿就是為了爭權。
高平陵之變時,司馬懿已經七十歲,他還裝病裝癡麻痹曹爽,對于司馬懿說,時日無多,當皇帝的肯定是不可能的,他要的是奪下曹爽的特權。
當然以他自己的閱歷,也必然知道,奪權成功之后,隨之而來的就是家族地位的提升,提升之后就是繼續(xù)維持,他對長子司馬師的期望很高。所以高平陵之變的策劃,司馬懿只跟司馬師交代,司馬昭到政變前一天晚上才得到父親和兄長所決定的事。
司馬懿在政變時表現出來的狡詐狠毒,屠殺曹爽三族,引來其他官員的不滿與反感,這也是奪權之路必然產生的負面效應。司馬懿根本不想給曹爽翻身的機會。
不奪權的話司司馬懿會被曹爽干掉嗎?
不會。
曹爽已經大權在握,司馬孚的尚書令職務被自己和丁謐等心腹架空,司馬師的中護軍不過是給司馬懿一個面子罷了,禁軍大都在自己兄弟手里。
司馬懿本人,對于曹爽來說,荊州刺史李勝上任之前去拜會司馬懿,司馬懿那垂垂老矣的病態(tài)(裝出來的),更是讓曹爽放心下來,更加肆無忌憚享受權力所帶來的快感。
曹爽兄弟最后的罪名是“圖謀不軌”,這罪名不論是真(罪有應得),是假(司馬懿事后羅織罪名,栽贓陷害),以曹爽的地位,他是根本不需要殺司馬懿的。
崇高的地位、名望對于曹爽來說都是已擁有,在司馬懿示弱(扮豬吃虎)的前提下,他實在沒有理由去除掉司馬懿,給自己抹黑。
陳志《曹爽傳》:當陳(曹)爽與(何)晏等陰謀反逆,并先習兵,須三月中欲發(fā),于是收晏等下獄。會公卿朝臣廷議,以為“春秋之義,‘君親無將,將而必誅’。爽以支屬,世蒙殊寵,親受先帝握手遺詔,讬以天下,而包藏禍心,蔑棄顧命,乃與晏、飏及當等謀圖神器,范黨同罪人,皆為大逆不道”。于是收爽、羲、訓、晏、(鄧)飏、(。┲k、(畢)軌、(李)勝、(桓)范、(張)當等,皆伏誅,夷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