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明帝曹叡托孤之時,司馬懿和曹爽兩人并受遺命,兩人都獲得統帥全國軍事的權力。

在兩人合作的早期,處理政務時,曹爽和司馬懿兩人還互相謙讓,司馬懿每次都讓曹爽先決定,曹爽則作出謙讓低調的姿態(tài),可以說,在早期,兩人都獲得了很好的名聲。當然,我們也可以看成這是曹爽的低調行事,因為對于曹爽來說,司馬懿就是長輩。

按照《曹爽傳》所言,曹爽其實是“外以名號尊之,內欲令尚書奏事,先來由己,得制其輕重也。”這是說,在后來,曹爽著力提拔的心腹丁謐、畢軌等人開始從中挑撥,后來,曹爽有決斷的時候,司馬懿都不能改變其想法了。

陳志《曹爽傳》裴注:初,宣王(司馬懿)以(曹)爽魏之肺腑,每推先之,爽以宣王名重,亦引身卑下,當時稱焉。丁謐、畢軌等既進用,數言于爽曰:“宣王有大志而甚得民心,不可以推誠委之!庇墒撬悴路姥。禮貌雖存,而諸所興造,皆不復由宣王。宣王力不能爭,且懼其禍,故避之。

兩人在政治上的分歧沖突,在史書上可以查到:

  1. 正始五年的曹爽征蜀事;
  2. (《宣帝紀》六年八月事)曹爽把中壘營、中堅營廢除,士兵全部交給中領軍曹羲(曹爽之弟);

  3. (《宣帝紀》七年正月事)曹爽讓前來投奔曹魏帝國的柤中百姓返鄉(xiāng)。

這三件事,都是曹爽一意孤行的結果,司馬懿反對也沒用。

可以說,正始年間,兩人的合作關系已經破裂,司馬懿除了外鎮(zhèn)淮南出去溜達了幾次外,朝廷中的事已經讓曹爽及其黨羽壟斷了。

司馬懿為什么要奪權?

很簡單,司馬懿就是為了爭權。

高平陵之變時,司馬懿已經七十歲,他還裝病裝癡麻痹曹爽,對于司馬懿說,時日無多,當皇帝的肯定是不可能的,他要的是奪下曹爽的特權。

當然以他自己的閱歷,也必然知道,奪權成功之后,隨之而來的就是家族地位的提升,提升之后就是繼續(xù)維持,他對長子司馬師的期望很高。所以高平陵之變的策劃,司馬懿只跟司馬師交代,司馬昭到政變前一天晚上才得到父親和兄長所決定的事。

司馬懿在政變時表現出來的狡詐狠毒,屠殺曹爽三族,引來其他官員的不滿與反感,這也是奪權之路必然產生的負面效應。司馬懿根本不想給曹爽翻身的機會。

不奪權的話司司馬懿會被曹爽干掉嗎?

不會。

曹爽已經大權在握,司馬孚的尚書令職務被自己和丁謐等心腹架空,司馬師的中護軍不過是給司馬懿一個面子罷了,禁軍大都在自己兄弟手里。

司馬懿本人,對于曹爽來說,荊州刺史李勝上任之前去拜會司馬懿,司馬懿那垂垂老矣的病態(tài)(裝出來的),更是讓曹爽放心下來,更加肆無忌憚享受權力所帶來的快感。

曹爽兄弟最后的罪名是“圖謀不軌”,這罪名不論是真(罪有應得),是假(司馬懿事后羅織罪名,栽贓陷害),以曹爽的地位,他是根本不需要殺司馬懿的。

崇高的地位、名望對于曹爽來說都是已擁有,在司馬懿示弱(扮豬吃虎)的前提下,他實在沒有理由去除掉司馬懿,給自己抹黑。

陳志《曹爽傳》:當陳(曹)爽與(何)晏等陰謀反逆,并先習兵,須三月中欲發(fā),于是收晏等下獄。會公卿朝臣廷議,以為“春秋之義,‘君親無將,將而必誅’。爽以支屬,世蒙殊寵,親受先帝握手遺詔,讬以天下,而包藏禍心,蔑棄顧命,乃與晏、飏及當等謀圖神器,范黨同罪人,皆為大逆不道”。于是收爽、羲、訓、晏、(鄧)飏、(。┲k、(畢)軌、(李)勝、(桓)范、(張)當等,皆伏誅,夷三族。

最佳貢獻者
2

套用一句足球解說詞就是:留給司馬懿的時間不多了。高平陵之變時司馬懿已經71歲,機會錯過不會再有。而從他奪權之后的行為來看,其目的顯而易見,就是為子孫篡魏清障鋪路。

高平陵之變是司馬懿在焦急中耐心等來的一個絕佳機會,并非偶然的突發(fā)事件。此次行動應該醞釀了很久,至少在司馬師“陰養(yǎng)三千死士”的時候就有了定奪——3000死士是一個規(guī)模龐大的群體,招募、訓練、隱匿、運作絕非朝夕之功。司馬懿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是因為他在曹爽集團的排擠下正在失去權力。而他失去了權力,也就意味著子孫不能承繼大業(yè)。

曹爽與司馬懿最初并無沖突,還拿他當爹一樣供著——“恒父事之,不敢專行”。當然這個可以理解為手段,不一定出自真心,但他對司馬懿也的確沒有明顯抑制。曹叡托孤時司馬懿是太尉,沒有“錄尚書事”的行政權。少帝曹芳繼位后其職務變更為侍中、持節(jié)、都督中外諸軍、 錄尚書事,集軍政大權于一身,絕對的實力派。曹爽是曹叡托孤的第一輔臣,彼時曹芳才8歲,司馬懿的任命肯定要征詢他的意見,他不反對即是說明戒心不大。

后來曹爽想掌控尚書臺,不想再讓司馬懿錄尚書事,便奏請?zhí)熳痈娜嗡抉R懿為大司馬。這里就要敲黑板劃重點了,曹爽建議的職務是大司馬而不是后來任命的太傅。大司馬位高權重,此前歷任該職的是曹仁、曹休以及曹爽他爹曹真,都是曹魏的宗親股肱,不應視為排斥。至于大司馬為何又成了皇帝的老師太傅,《晉書》中有明確交代,即“朝議以為前后大司馬累薨于位”,也就是朝臣們都認為大司馬是個累人的活,出于關懷才建議60出頭的司馬懿出任太傅的,不是曹爽的個人行為。

曹爽此舉的目的,是打算任用何晏、鄧飏、丁謐等人進行后世稱為“正始改制”的行政改革。也正是這項改革危害了司馬懿的核心利益,成為他鋌而走險的導火索!罢几闹啤贝篌w包括三方面內容,厲行節(jié)儉不用說,司馬懿也沒反對的理由,取消州、郡、縣行政體系中郡一級設置的簡政政策也沒來得及實行。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何晏主持的選舉,也就是改革九品中正制用人上的弊端,限制“中正”對人事的過多干涉,將權力集中到尚書臺。中正多由世家大族掌控,其代表和代言人司馬懿自然就成了排擠對象。司馬懿權力邊緣化,于是在家裝病等待奮力一博。

曹爽其實沒打算殺司馬懿,畢竟他沒了實權,只要老老實實就行。司馬懿裝病后就更沒必要了,他沒采取任何監(jiān)視措施就是證明——期間只讓李勝探聽過一次虛實,還找了個履新辭行的正當理由。司馬懿就沒那么客氣了,曹爽棄權后即被軟禁,監(jiān)視可謂密不透風。而司馬懿最終食言,將曹爽兄弟以及曹爽集團的核心成員全部夷滅三族、斬草除根,就完全是為子孫鋪路的態(tài)勢了。

3

高平陵事變本質是一場政治權力斗爭,原本是兩大政治集團了為爭奪核心權力而進行的一場事變,事變的一方是以曹爽為首的紈绔派,事變另一方是以司馬懿為首的元老派。

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中心歷來就是權力斗爭的集中點,能夠放得下權力的人,五千年歷史上廖廖無幾,除了范蠡、張良外,其他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都是不愿意放棄的權力的人,哪怕暫時處于權力的低谷。



要了解高平陵事變,就得了解當時曹魏的政治形態(tài)。

魏明帝曹睿病重之際,以司馬懿和曹爽為輔佐重臣,曹睿的這個托孤人選及結構都是不合理的,以初出茅廬的曹爽和久經沙場的司馬懿輔政,能力實在相差太多,這樣就不能形成制衡,魏明帝的托孤人選為高平陵事變埋下隱患。



曹爽一黨有:曹爽、曹羲、曹訓、何晏、鄧飏、丁謐、畢軌、李勝等人,這些人除了曹爽的親兄弟之外,其他大多是曹睿時期因為浮夸而被排斥的人,真本事不多,但排斥人的本事不小。

司馬懿一黨有:司馬懿、蔣濟、高柔、王觀、陳泰等人,這些人大多是曹魏老臣,比如太尉蔣濟是三朝元老,陳泰是陳群的兒子,高柔是袁紹外甥高干的堂弟,這些人原本就是曹魏的重臣,頗有能力。



人一旦接觸到權力,就開始變得肆意妄為,曹爽在與司馬懿掌權共同執(zhí)政時,起初還是畢恭畢敬的,時間一長,曹爽開始飄起來了。

曹爽雖然是曹真的兒子,但在成為輔政大臣之前的履歷是一片空白,只是憑借自已的曹氏宗親身份成為托孤大臣,曹爽的官職是大將軍,都督中外軍事 ,假節(jié)鉞,錄尚書事,地位還在司馬懿之上。



司馬懿的官職是太尉,假節(jié)、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和曹爽各自統領精兵三千人。要知道司馬懿可是戰(zhàn)功累累,平定遼東,抵御諸葛亮,斬殺孟達,擊退東吳,但地位還是在曹爽之下,只是因為身份了。

如果兩人能和平相處,曹魏也許能一直走下去,可是一個德不配位,手高眼低卻想著專權,一個野心勃勃,心狠手辣時刻想著纂位,這樣就注定了無法避免權力斗爭。



曹爽在丁謐等人的勸說下,利用大將軍的職位,先將司馬懿由太尉明升暗降為太傅,太傅只是皇帝的老師,位高而無權,在對司馬懿明升暗降的同時,曹爽還對一大批曹魏重臣也是明升暗降,比如三朝元老蔣濟,由握有禁衛(wèi)實權的領軍將軍晉升為太尉,這樣一來,朝廷所有大權,都落入曹爽之手。

曹爽掌握大權后,提拔親信,打擊異已,只要不是自已一黨,基本上都被曹爽排斥,或貶官,或免職,這樣曹爽就在朝廷上形成一個政治集團,一旦形成集團,權力斗爭必不可少,而且越來越激烈。



久經沙場、身經百戰(zhàn)的司馬懿冷冷的注視著這一切,在失去權力后,開始裝病,這一裝,就是二年之久,上帝欲毀滅一個人,必先讓其瘋狂,司馬懿不是沒有能力同曹爽斗,只是司馬懿為了奪回權力,采用了欲擒故縱之計,先讓曹爽作亂,進而曹爽得罪了朝中幾首所有的重臣,然后司馬懿在暗中聯合了這一批被曹爽排斥的重臣,聯合起來,尋找到了一個機會,發(fā)動了高平陵政變。

高平陵事變,就是司馬懿聯合利用了一批曹魏重臣,共同對付曹爽,有太尉蔣濟,有司徒高柔,有太仆王觀等人,以欺騙的手段誘使曹爽投降,以保留曹爽富貴給曹爽留了一條后路,而沒有逼曹爽狗急跳墻。



高平陵事變,司馬懿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而是一批人,并且從事后來看,司馬懿不僅欺騙了曹爽,還欺騙了這一批盟友,獨享勝利果實,原本司馬懿陣營的目的是奪權,而不是殺人,但是司馬懿不僅奪權,而且還開始了政治大清洗,凡是曹爽一黨基本上被誅殺。

司馬懿殺曹爽一黨,殺了五千多人,這已經超過了奪權的范疇了,惡化了政治生態(tài),曹爽雖然專權,不過是排斥政治人物,但司馬懿則完全不一樣了,他開始殺人,滅人三族,開始了自已的專權。



等到事變成功后,所有參與高平陵事變的人發(fā)現,曹魏的政治生態(tài)仍然是專權,不過是從曹爽換成了司馬懿。

司馬懿為什么發(fā)動高平陵事變?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實司馬懿之心,也是一樣,只不過司馬懿藏得很深,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事變的原因,就是奪取權力,然后再專權掌控朝政,因為司馬懿發(fā)現,整個朝政,再也沒有人能同自已對抗了。



所謂的高平陵事變,不過是司馬懿計劃已久野心奪權的一部分,最終目的,就是奪取魏國天下,這與曹爽是完全不同的,曹爽只不過想做個富家翁,但司馬懿要的不是富貴,而是整個曹魏的天下。

4

可以講司馬懿的政變也是一步步被逼出來的。

公元238年末,曹魏太子曹芳即位,可是只有八歲。司馬懿、曹爽主政,曹爽、司馬懿也都進位侍中,假節(jié)鉞,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曹爽、司馬懿各自領兵三千人輪流在宮內宿衛(wèi),一開始曹爽因司馬懿年紀已大,地位一向很高,經常把他當作父輩侍奉,每有事情必去拜訪咨詢,不敢獨斷專行。



不過曹爽自己心里有小九九,他有自己親信的人,就是何晏和丁謐。何晏和丁謐都共同勸曹爽,這天下是曹氏的天下,大權不能托付給別人。曹爽問怎么辦?丁謐替曹爽出謀劃策,讓曹爽稟告皇帝發(fā)布詔書,改任司馬懿為太傅,外表上用虛名使他尊貴,實際上打算讓尚書主事,上奏先由曹爽過目,以便控制大局,曹爽聽從其計。于是曹爽以曹芳皇帝的名義任命司馬懿擔任太傅,曹爽弟曹羲擔任中領軍,曹訓擔任武衛(wèi)將軍,曹彥擔任散騎常侍、侍講,其余兄弟都以列侯身分侍從,出入宮廷禁地,尊貴寵信沒有超過他們的了。掌兵的都是曹家的人,司馬懿有被架空的趨勢和危險,

大將軍曹爽是一步步在把司馬懿往死里逼的,公元248年他采納何晏、丁謐的計謀,把太后遷居到永寧宮,這時候曹爽不再客氣,也不再掩飾,開始獨攬朝政大權,廣泛地提拔親戚黨羽,多次更改制度。太傅司馬懿不能禁止,就與曹爽之間產生矛盾。五月開始,司馬懿開始稱病,不上朝參與政事。

司馬懿一稱病,大將軍曹爽就當作他死了一樣,自己已經取得絕對勝利了。于是驕奢無度,飲食衣服與皇帝相同,尚方署中的珍寶玩好,也充滿了他的家,他還私自留用明帝的宮中女官做歌舞樂妓。當然我們知道這些罪名有一些是后來加的,但是可以想象,曹爽掌握了絕對權力,什么荒唐的事情都可以做出來的。

他掘開地面建造地下宮室,在四周雕飾了華麗的花紋,并經常與他的黨羽何晏等人在里面飲酒作樂。曹爽這么鬧,他的弟弟曹羲深深地為此憂慮,多次哭泣著勸阻他別再這樣做,歷史上政治和權力斗爭風起云涌,你睜大雙眼都不一定防范得了,何況現在這么玩呢?但曹爽不聽。

曹爽兄弟們在首都玩不過癮,還要帶著人馬經常一起出都城去游玩,司農、沛國人桓范對他說:“您總理萬機,掌管城內禁兵,弟兄們不宜同時出城,如果有人關閉城門,又有誰在城內接應呢?”曹爽說:“誰敢這樣做!”上天要讓他滅亡必先讓他瘋狂,曹爽離失敗已經很近了。



朝廷當中自然有正氣表率,河北地界的冀州刺史孫禮就是一位,當初,清河、平原二君爭議地界,八年也不能決斷。冀州刺史孫禮請求觀看宮內收藏的魏明帝受封為平原王時的地圖加以決斷;但曹爽相信清河郡的上訴,說地圖不可用,于是孫禮上疏自我申辯,言辭頗為強硬嚴厲,連帶著說了曹爽的壞話。曹爽勃然大怒,彈劾孫禮對朝廷心懷不滿,那當然沒孫禮的好處,他被叛罪了五年。五年后過了很久,曹爽畢竟要重要正氣之人,于是又改任孫禮為并州刺史。

孫禮上任之前去看望太傅司馬懿,司馬懿基本上在當時屬于逍遙派,他說話也沒人聽,所以司馬懿的家里成了輕松扯淡的地方,孫禮于是很放得開,當著司馬懿的面露出忿然之色。司馬懿當然看得出來孫禮很不高興,于是說:“你是嫌得到并州地盤小呢?還是怨恨處理分界事務不正確呢?”孫禮說:“何明公言之乖也!禮雖不德,豈以官位往事為意邪!本謂明公齊蹤伊、呂,匡輔魏室,上報明帝之托,下建萬世之勛。今社稷將危,天下兇兇,此禮之所以不悅也”。一句話說出了朝廷內正直的人的心聲,司馬懿從能力到道德都應該追循伊尹、姜子牙的足跡,匡正輔佐魏國朝政,上報明帝的囑托,下建萬世的功勛,而如今曹爽一黨作亂,把持朝政,荒淫無度,國家將要遭受危難,天下也動蕩不寧,你司馬懿在干什么?難道還要袖手旁觀么?孫禮說完已經悲痛萬分,淚流滿面了。司馬懿很激動,也發(fā)現孫禮是國家正氣之人,于是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且止,忍不可忍”。我只是在找機會罷了,絕不會坐視不管。


司馬懿終于等到了機會,公元249年正月初六,魏帝祭掃高平陵,大將軍曹爽和他的弟弟中領軍曹羲、武衛(wèi)將軍曹訓、散騎常侍曹彥等都隨侍同行。曹爽兄弟們一出門,太傅司馬懿馬上就痊愈了,他以皇太后名義下令,關閉了各個城門,率兵占據了武庫,并派兵出城據守洛水浮橋;命令司徒高柔持節(jié)代理大將軍職事,占據曹爽營地;太仆王觀代理中領軍職事,占據曹羲營地。

但是天子曹芳就在曹爽軍中,司馬懿還要走走流程,他向魏帝上書稟奏曹爽的罪惡,請求罷免曹爽進行調查。曹爽很窩囊廢,放棄了抵抗,主動認罪,帶著皇帝回城等待司馬懿處理。司馬懿當然知道政治斗爭的無情,于是毫不留情得把曹爽、曹羲、曹訓、何晏、丁謐、畢軌、李勝以及桓范等人都逮捕入獄,以大逆不道罪劾奏朝廷,并全部誅滅三族,斬草除根。

至此,曹魏大權完全落入司馬懿手中,皇帝任命太傅司馬懿為丞相,賜九錫;司馬懿堅決推辭不受。

5

要回答司馬懿為何要發(fā)動高平陵政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搞清楚高平陵政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何為高平陵政變

司馬懿是魏文帝曹丕早年的“嫡系”之一。早在曹丕還沒有成為魏王之時,司馬懿便投入了曹丕的懷抱,為曹丕出謀劃策。曹丕之所以能夠在與曹植的爭斗中脫穎而出,這里面很難說沒有司馬懿的指點。在曹丕篡漢之后,司馬懿自然也跟著水漲船高,受到了曹丕的重用。但是,或許因為曹丕太了解司馬懿了、深知司馬懿的能量,終曹丕一生,雖然重用司馬懿,卻一直是有限重用、將其限制在文官范疇之內,始終沒有讓他染指軍隊!



魏明帝曹叡即位之后,面對曹魏開國元戎凋零、新生代將領又青黃不接的窘境,不得不啟用司馬懿統兵。而這也給了司馬懿發(fā)展軍中班底的機會,為后來的高平陵政變埋下了伏筆。這里順帶說一句,高平陵其實就是魏明帝曹叡的陵寢。但曹叡和他父親曹丕一樣,對司馬懿同樣采取了且用且防的策略,終曹叡一生,司馬懿一直處于曹叡的可控范圍之內。只可惜天不假年,曹叡和他父親曹丕一樣不長命,不到四十歲便撒手人寰了。因為親生兒子全部夭折,曹叡不得不過繼了叔叔曹彰的孫子曹芳為嗣子、繼承皇位?杀藭r的曹芳尚未成年、還是個孩子,根本挑不起曹魏的大梁。于是,曹叡玩起了權力平衡,選擇了宗室曹爽和異姓大臣司馬懿聯合輔政的格局。曹叡的出發(fā)點是好的,如果按這樣的模式走下去,也不失為一個維護皇權的好辦法。只可惜,曹叡嚴重低估了自己那位本家曹爽的野心!曹叡前腳剛去世,曹爽不久便幽禁了郭太后(魏明帝曹叡的皇后)、用明升暗降的手段架空了司馬懿,形成了一家獨大之勢,將小皇帝曹芳變?yōu)榱俗约旱目堋?/p>



正始十年,處于半賦閑狀態(tài)的司馬懿趁曹爽及其親信隨小皇帝曹芳祭祀魏明帝高平陵之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fā)兵京師,迅速控制了禁宮和整個京師。緊接著,司馬懿以被幽禁的郭太后之名廢黜了曹爽,并趁熱打鐵、夷滅了曹爽三族。自此,司馬氏完全控制了曹魏政權,曹氏徹底淪為了傀儡、擺設,史稱高平陵政變。



司馬懿為何要發(fā)動高平陵政變

首先,在魏明帝曹叡去世之后不久,曹爽幽禁了郭太后,用明升暗降的方式架空了司馬懿。要知道,司馬懿是彼時唯一合法與曹爽平起平坐的輔臣,即便被架空,也依然是巨大的威脅!更何況,司馬懿在軍中還具備一定的影響力,這就更加具有威脅性了。可以預見,一旦曹爽徹底控制局面,司馬懿的結局只能是被清洗,幾乎沒有疑問。說到底,司馬懿之所以發(fā)動高平陵政變,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自保。最佳的防御是什么?是進攻!只有滅掉對手,才能真正達到自保的目的,不是嗎?



其次,從高平陵政變發(fā)生之后不太久,司馬懿去世之后他兒子司馬師便徹底架空了曹芳,數年之后索性廢掉了曹芳來看,司馬氏父子覬覦皇位的野心恐怕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換言之,司馬懿早就暗藏野心,他只是在等待一個時機。就算沒有高平陵政變,恐怕也還會有其他什么名義的政變發(fā)生!



其三,曹爽的能力的確不行,在幽禁郭太后、架空司馬懿之后,曹爽幾乎達到了不受任何制約的地步。但是,無論是對外還是內政方面,曹爽都乏善可陳,而且嚴重損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搞得“天怒人怨”。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政變時并沒有表露出野心,而且他還推出了“正統招牌”郭太后。如此一來,一場政變就變成了合法的“清君側”,名正言順。對于世家大族而言,換上司馬懿起碼要比曹爽好一些,自然也不會激烈反對。這就是為什么司馬懿敢憑著手里區(qū)區(qū)那點兒兵力發(fā)動政變的原因所在,也是為什么司馬懿不兵發(fā)高平陵而是選擇控制京師的原因所在。司馬懿的目標就是郭太后,因為手里有了郭太后司馬懿的政變才能“合法”!



其四,曹爽隨小皇帝曹芳祭祀高平陵時帶走了不少親信。彼時京師群龍無首,駐軍不過就是一群烏合之眾,而且防守也較為空虛,這也是司馬懿敢于發(fā)動高平陵政變的原因之一。如果曹爽坐鎮(zhèn)京師,他的親信們各司其職,任司馬懿如何神機妙算,恐怕也不敢輕易賭這一把。



總之就是,天時地利人和都讓司馬懿占盡了!高平陵政變的發(fā)生有偶然原因,但也是必然的結果。司馬懿野心勃勃,他不可能甘心被架空、淪為刀俎之下的魚肉!發(fā)動對曹爽的反擊只是時間問題。

6

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之變是占領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司馬懿長時間遭受到曹爽的強勢壓制,而等到司馬懿有機會奪權的時候必定會絕地還擊的,就是換成其他人也會這樣做的。下面小編就來詳細介紹一些司馬懿發(fā)動政變的原因。

司馬懿遭到曹爽的政治制裁,只能茍且偷生,所以司馬懿對曹爽早已經恨之入骨

曹睿臨死前的托孤大臣本身都是曹氏宗親的,但是由于士族的反對,陰差陽錯之下曹爽和司馬懿成了托孤大臣,兩個人一文一武,一個是曹氏宗親,一個是士族大夫。

剛開始司馬懿和曹爽成為托孤大臣的時候兩個人還是相互尊重,軍政大事相互商量著來。但是隨著曹爽勢力的逐漸增強,他的私心也隨著膨脹了起來。然后就是大力打擊政敵,其中就包括司馬懿,慢慢的司馬懿就被曹爽給架空了!

隨著司馬懿權力的喪失,曹爽對他的打壓和防范越來越嚴重,他的日子是如履薄冰,只能裝病來保全自己的生命。所以司馬懿對曹爽是恨之入骨的,遇到了好的機會必定是要奪權的!

曹爽權傾朝野,濫殺無辜,樹敵太多;而司馬懿團結士族,贏得了士族的支持

曹爽得勢之后便飄飄然了,只要是不合他心意的朝中大臣,全部都被曹爽打壓了,甚至他還軟禁了郭太后,可以說此時的曹爽已經是把皇權完全架空了,可以說曹爽已經是禍亂朝綱了。

然而此時的曹爽已經是怨聲載道,而被曹爽打壓的朝臣很多都暗中和司馬懿關系保持密切,所以曹爽的一舉一動皆在司馬懿的眼線之中。這不僅給司馬懿提供了曹爽的一舉一動,還為司馬懿贏得了群眾基礎,這為司馬懿發(fā)動政變奠定了基礎。

司馬懿吃準了曹爽愚蠢自大,軟弱無能,貪圖享樂

曹爽陪曹芳去高平陵掃墳為了表現忠誠,他的親信是傾巢而出,這是多么愚蠢的決定,直接給了司馬懿可乘之機。所以說曹爽真的是太過愚蠢自大了!

司馬懿控制皇宮之后,曹爽手中還有天子和糧草自己軍隊,所以此事曹爽如果召集魏國地方軍隊勤王的話,很有可能是可以擊敗司馬懿的。但是當曹爽聽到司馬懿只是奪權,并不追求自己過錯的時候,曹爽直接向司馬懿投降了。

不得不說曹爽真的是太軟弱無能了,這樣的鬼話也能信。幸虧司馬懿奪權成功,不然魏國可能也要毀在曹爽的手里了!司馬懿也是看透了曹爽軟弱無能貪圖享受才敢發(fā)動政變的,如果曹爽像曹操那樣英雄,司馬懿是斷斷不敢的!

就這樣,司馬懿對曹爽恨之入骨,而曹爽又失去了人心,在曹爽犯了一個愚蠢的錯誤之后司馬懿果斷發(fā)動政變。而曹爽面對司馬懿的政變竟然委曲求全,導致了自己的身敗名裂,更失去了全家的性命!

7

先下手為強!

8

曹家和司馬家之間的政治斗爭自從幼帝曹芳繼位后逾演逾烈,曹爽空掛曹家皇族遠宗之名,卻不能團結宗室和舊臣對付司馬懿,結果善忍的司馬懿通過裝病騙過曹爽,然后在高平陵之變,從此徹底了一切格局。之后到達白熱化。

其實,自從曹操當年看到司馬懿有“狼顧之相”后,特意叮囑兒子曹丕要提防司馬懿。曹丕繼位后,雖然對司馬懿重用,但卻防止他擅權。39歲的曹丕病逝后,他的兒子曹叡繼位,是為魏明帝。

雄才大略的曹叡雖然在政治上頗有建樹,但卻是個福大命不大的人,238年年底,年僅36歲的曹叡已經病入膏肓。

曹叡盡管后管佳麗眾多,但出人意料的是,竟然沒有養(yǎng)成一個兒子。在后繼無人的情況下,曹叡只好從宗親里選了一個曹芳作為養(yǎng)子繼位。

盡管曹叡執(zhí)政時期,靠司馬懿抵御了諸葛亮的北伐,但他牢記祖上的叮囑,對司馬懿還是比較提防的。因此,在他的第一次托孤大臣之中并沒有司馬懿。

曹叡的第一次托孤人選是5人組合:大將軍燕王曹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wèi)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

這套托孤班子名單最大的特點是9個字:5人都源自曹魏宗親。曹宇是曹操的兒子,夏侯獻是曹魏宗親一派,曹爽是曹真的兒子,曹肇是曹休的兒子,秦朗是曹操的養(yǎng)子、曹睿的發(fā)小。

然而,這個托孤名單出來后,曹宇卻表示不能接受,原因是他覺得托孤人員太多。曹叡沒辦法,只好詢問自己的兩個寵臣孫資和劉放。

孫資和劉放兩人平時和夏侯獻、曹肇、秦朗等人的關系并不好,害怕他們輔政后實權在握而對他們不利,于是趁機向曹叡說:先帝有遺詔,藩王不得輔政,陛下剛病不久,曹肇、秦朗等人就有所言語,這等人輔政,必然對社稷產生巨大危害。

曹叡聽了臉色煞白,問誰能替代?這兩人建議讓曹爽代替曹宇為大將軍,又舉薦司馬懿為副手。

對于曹爽和司馬懿這樣的2人托孤組,曹叡思量良久,最終同意了。隨后,曹叡讓兩人執(zhí)手,寫下了手詔,并詔告天下。

曹宇、曹肇等人只能雖然“不服”,但也無可奈何了,只能仰天長嘆了。

總之,曹叡雖然一直都在壓制司馬懿,但駕崩前還是受到了孫資劉放兩人意見的左右,不得已讓司馬懿成為了托孤大臣。而這也徹底改變了曹魏江山。

果然,司馬懿出其不意地發(fā)動高平陵之后,曹爽投降后,司馬懿食言了,最終殺害了他。至此,曹魏國勢傾頹,大權旁落。司馬師繼父位后,對皇室監(jiān)控更加嚴密,魏帝曹芳無奈之下,決定自強,于是密令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人發(fā)動政變,推翻司馬師。結果因為保密工作沒做好,政變失敗,曹芳被廢掉了皇位。

之后,司馬師另立了曹丕的孫子東海定王曹霖的兒子高貴鄉(xiāng)公曹髦為君。

當時的曹髦雖然只有14歲,但從小聰慧過人,是位文武全才。他陰差陽錯地當上皇帝后,利用自身學識屢次召開文學會,意圖團結眾臣,與大臣們談古論今,引經據典,舌辯無礙,使眾人心悅誠服。總之,曹髦處處展露出“興復”之心。

曹髦當皇帝第二年,機會來了。當時毌丘儉、文欽等人打出“勤王”的旗號,發(fā)起了淮南之變。這件事引起了“攝政王”司馬師的高度重視,他于是親率大軍東征,并讓弟弟司馬昭留守洛陽。

結果在平亂的過程中,司馬師不小心受了傷,被對手的暗箭射中了頭部,結果目眶迸裂,在回到許昌時一病不起。司馬昭知道后,趕緊從洛陽到許昌去詢問后事。在這個關鍵時刻,曹髦亮劍了,他利用司馬昭羽翼末豐的情況,下詔令讓司馬昭留在許昌打理后事,尚書傅嘏領軍回洛陽。

曹髦想通過這釜底抽薪之計奪回軍政大權。

然而,事實證明,曹髦的計謀用對了,但人卻選錯了,尚書傅嘏是司馬家的死黨。因此,傅嘏收到詔令后與司馬家的謀主鐘會進行了“密中談”,結果鐘會看出了曹髦的心思,于是馬上派人通知司馬昭,要他趕緊帶兵回洛陽,主持軍權。

就這樣,曹髦的如意算盤落空了。司馬昭迅速回洛陽后,馬上接替兄長成為大將軍,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此后,曹髦空有大志,但已無力回天。而司馬昭步步緊逼,很快加大都督職銜“奏事不名”。再晉封為高都公,封地方七百里,加九錫,假斧鉞,劍履上殿。總之,這時9個字可以形容: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公元260年,曹髦進行最后一搏,他召見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yè),向他們提出要以天子之尊討伐司馬昭。

結果王經一聽,苦苦進諫,說是朝野上下都是司馬家族的人把控局勢,千萬不可造次。結果曹髦不聽,王沈王業(yè)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向司馬昭進行了“告密”。

結果可想而知,當曹髦帶著宮中幾百侍從宮衛(wèi)“討伐”司馬昭時,曹髦被早有準備的司馬昭大軍鎮(zhèn)壓,曹髦也被屠殺。

“甘露之變”后,雖然自己還是沒有敢真正坐上皇帝寶座——另立曹奐為帝,但也給他的后人鋪平了道路。在司馬昭手上,他還完成了滅蜀之壯舉,后來,司馬昭的兒子又滅了東吳,三國就這樣歸晉了,曹魏江山也就徹底葬送在了司馬氏手上。

9

高平陵之變時司馬懿已經71歲,機會錯過不會再有。而從他奪權之后的行為來看,其目的顯而易見,就是為子孫篡魏清障鋪路。

高平陵之變是司馬懿在焦急中耐心等來的一個絕佳機會,并非偶然的突發(fā)事件。此次行動應該醞釀了很久,至少在司馬師“陰養(yǎng)三千死士”的時候就有了定奪——3000死士是一個規(guī)模龐大的群體,招募、訓練、隱匿、運作絕非朝夕之功。司馬懿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是因為他在曹爽集團的排擠下正在失去權力。而他失去了權力,也就意味著子孫不能承繼大業(yè)。

曹爽與司馬懿最初并無沖突,還拿他當爹一樣供著——“恒父事之,不敢轉行”。當然這個可以理解為手段,不一定出自真心,但他對司馬懿也的確沒有明顯抑制。后來曹爽想掌控尚書臺,不想再讓司馬懿錄尚書事,便奏請?zhí)熳痈娜嗡抉R懿為大司馬。曹爽建議的職務是大司馬而不是后來任命的太傅。大司馬位高權重,此前歷任該職的是曹仁、曹休以及曹爽他爹曹真,都是曹魏的宗親股肱,不應視為排斥。至于大司馬為何又成了皇帝的老師太傅,《晉書》中有明確交代,即“朝議以為前后大司馬累薨于位”,也就是朝臣們都認為大司馬是個累人的活,出于關懷才建議60出頭的司馬懿出任太傅的,不是曹爽的個人行為。

曹爽此舉的目的,是打算任用何晏、丁謐等人進行后世稱為“正始改制”的行政改革。也正是這項改革危害了司馬懿的核心利益,成為他鋌而走險的導火索!罢几闹啤贝篌w包括三方面內容,厲行節(jié)儉不用說,司馬懿也沒反對的理由,取消州、郡、縣行政體系中郡一級設置的簡政政策也沒來得及實行。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何晏主持的選舉,也就是改革九品中正制用人上的弊端,限制“中正”對人事的過多干涉,將權力集中到尚書臺。中正多由世家大族掌控,其代表和代言人司馬懿自然就成了排擠對象。司馬懿權力邊緣化,于是在家裝病等待奮力一博。

曹爽其實沒打算殺司馬懿,畢竟他沒了實權,只要老老實實就行。司馬懿裝病后就更沒必要了,他沒采取任何監(jiān)視措施就是證明——期間只讓李勝探聽過一次虛實,還找了個履新辭行的正當理由。司馬懿就沒那么客氣了,曹爽棄權后即被軟禁,監(jiān)視可謂密監(jiān)視可謂密不透風。而司馬懿最終食言,將曹爽兄弟以及曹爽集團的核心成員全部夷滅三族、斬草除根,就完全是為子孫鋪路的態(tài)勢了。

10

司馬懿為何要發(fā)動高平陵之變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他發(fā)動高平陵之變,架空皇帝的底氣何在。

司馬懿年少成名,得多位名士稱贊,又是河東世家大族出身,可想而知其才識,眼界都甚高。

公元201年,曹操征辟他為官時,他卻稱病不出。直到7年后,曹操再次征辟他,并威脅他不出仕就下獄,這才不得已出仕,任太子府屬官,輔助曹丕。

后來曹洪想調司馬懿去幫他做事,司馬懿也瞧不起那個空有勇力的土包子。

由上可知,司馬懿年輕時眼高于頂,目無天下英雄。

司馬懿多次得罪曹操,曹操看他不順眼,但也沒殺他,除了有曹丕維護,最重要的是司馬懿身后站的是河東世家大族,他有囂張的才識和本錢。

由下面的戰(zhàn)史中可見一斑:

1:在關羽攻樊城之戰(zhàn)中,司馬懿和蔣濟勸阻了曹操遷都的計劃,并建議聯吳牽制關羽,結果大敗關羽。

2:在孟達欲反之時,先斬后奏,率軍8天急行軍圍圍新城,并外據蜀軍,內攻新城,十多日拿下。

3:此后司馬懿又駐防長安,成功抗擊諸葛亮3次北伐,并最后將諸葛亮耗死在五丈原。

4:后來,司馬懿又統軍殲滅割據遼東50年的公孫度勢力,一統北方。

因為征戰(zhàn)各地,累累功勛,使得司馬懿在魏國軍中留下了戰(zhàn)無不勝的赫赫威名。

回到高平陵事變前夕,司馬懿面臨著什么境況?

公元239年,曹叡去世,年僅8歲的曹芳即位,司馬懿與曹家宗族曹爽一起成為輔政大臣。曹爽排擠司馬懿,先將司馬懿調任太傅,令其不再掌軍。

而后大肆替換軍中將領,全部交由曹家宗族擔任。

這樣一來不僅得罪了軍中舊將,也損害了各大世家的利益。

公元246年,吳軍入侵,大將軍曹爽應對失利,使得不少人心生不安,前去請求司馬懿主持國事。

司馬懿素有決斷,此時雖然安撫眾人說忍之,實際上已經暗蓄死士,聯合對曹爽不滿的郭太后,太尉蔣濟,中護軍司馬師,暗中布置。

公元249年,魏帝離京祭拜魏明帝,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武衛(wèi)將軍曹訓均隨行,天賜良機,司馬懿立即上奏郭太后,請求廢除專權的曹爽兄弟,得到許可。

于是高平陵事發(fā),司馬懿與曹爽約定只奪其官職,曹爽被逼棄官,司馬懿立即毀諾,誅其三族。

由上可知,司馬懿無論是心性、才能、背景,均是當世之首,玩弄權術,更是天下無雙。這樣的人,上司稍有不力,便無法駕馭。

司馬懿連曹操都瞧不起,哪里會甘居曹芳,曹爽這些人之下,造反是必然的,只是高平陵之變是個偶然機會罷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