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鄧艾是一軍事其才,為什么死得那么窩囊?

驕兵必敗,而三國上幾位利害角色鄧艾,鐘會,包括關羽都是驕傲害死的,看來驕傲是害死人的,要么怎講人要謙虛呢?

攻打西川是兩路進兵由鄧艾走近路翻山越嶺,輕裝以突襲隊渡過陰平,實施斬首行動,直接捉皇帝后主,鄧艾做到了。在姜鄧斗志中姜維表面贏了,其實是姜維輸了,兵退漢中。

另一支勁旅由鐘會入漢中與姜維大戰(zhàn),由于鐘會兵多將廣,這鐘會也是文武雙全的將才,姜維實在無力再戰(zhàn)時突發(fā)奇想假投降,欲各個擊破利用鐘會滅掉鄧艾,這鄧艾,鐘會,姜維,都是一代戰(zhàn)將,文武全才。碰一齊真是老天的按排。姜維的計劃沒有成功,因勢單力薄,在火拼中死亡,老窩被鄧艾端了,即使打贏也無用皇帝落到別人手上,說實話也只有投降的份了,

為什么說鄧艾死在驕傲上呢?他自認為曹操,司馬懿一輩子的夢想破蜀國都沒有做到,我鄧艾做到了,此時早已飄飄然然,已不知自己幾斤幾兩,自己就行使皇帝的職權,隨便任命部下去做這兒那兒的太守等官職,并以強硬的口氣給司馬昭,給劉禪封侯等,其實這時他的腳已踏進鬼門關了,這樣的人必須死,欺君罔上哪個朝代都是死罪。后被捉就地處死。

有鄧艾就有鐘會!除了鄧艾鐘會擁兵自重,野心膨脹,不把司馬昭放在眼里,覺得功高震主,也想爭天下,退可得劉備的地盤,剪除了鄧艾,自已也死于姜維的自己隊伍的一埸混戰(zhàn)中。

一句話都是驕傲作的怪,驕狂送了命,一代名將鄧艾死于他的才能很不對稱。


最佳貢獻者
2

鄧艾之死,原因特別復雜,我試著梳理一番,把前因后果說清楚,講明白。

1、功高震主,獨斷專行

鄧艾是三國晚期最出色的將領、滅蜀之役的頭號功臣,在偉大的勝利面前,在巨大的榮譽面前,他絲毫沒有意識到危險正悄悄臨近!肮Ω哒鹬鳌闭叨喟霙]有好下場,你有滅掉一個國家的能力,當權者怎么放心?兔死狗烹、鳥盡弓藏,與其寄希望于遇到光武帝這樣不殺功臣的名君,還不如急流勇退,求田問舍以保平安。

然而,鄧艾并沒有急流勇退的決斷。

不僅如此,他的所作所為,已經遠遠超出一名將領的權限范圍。在滅蜀之戰(zhàn)中,鄧艾本來是配角,任務只是牽制姜維兵團。鄧艾千里躍進的奇襲戰(zhàn),并非出于朝廷的計劃,而是他自作主張的結果。滅蜀之后,鄧艾更是獨斷專行,自作主張授蜀漢后主劉禪為驃騎將軍,太子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其余蜀漢官員都成了鄧艾的部下。鄧艾這架式,不是活脫脫蜀漢太上皇嗎?

盡管司馬昭給予鄧艾最高級別的賞賜,提拔為太尉,又是增邑二萬戶,實則對他的獨斷專行十分不滿。

2、上平吳書,惹司馬昭生疑心

鄧艾一點也沒有注意到司馬昭對他已經有嚴重的戒備之心,他還意猶未足,上了一道書,提出不戰(zhàn)而屈東吳的戰(zhàn)略主張。

在這道平吳書中,有兩個地方,引起司馬昭的警惕。

第一,鄧艾建議留下兩萬名隴右士兵以及兩萬名蜀兵,煮鹽煉鐵,以備軍事農事之用。同時制造舟船,為攻取東吳作準備。蜀國已經平定,鄧艾卻要把兩萬名從隴右?guī)淼氖勘亓粼谑駠憔烤挂墒裁茨兀?/span>

第二,鄧艾大談特談如何要如何處置前蜀君臣:應該封劉禪為扶風王,賜給財物并提供服侍左右之人。扶風郡的董卓塢可以當作劉禪的宮舍,并封他的兒子們?yōu)楣艉罹,把郡下諸縣作為他們的食邑。

大家想想,司馬昭看到后有何感想?說白了,鄧艾不過是一員前線將領,有什么資格來封劉禪為扶風王呢?有什么資格封劉禪的兒子當公爵侯爵呢?你鄧艾有何用心,莫非你想割據滇蜀,與朝廷叫板么?

很快,司馬昭指示監(jiān)軍衛(wèi)瓘警告鄧艾說:“有什么事應該及時上報,不宜馬上施行。”顯然,司馬昭對鄧艾每每“先斬后奏”的做法已是深感不滿。

3、鐘會的不滿

作為伐蜀遠征軍的總司令,鐘會很失落,他的風頭全被鄧艾給搶走了。自己手上有十幾萬人馬,而鄧艾才不過三萬人,結果人家搶了頭功,自己只能屈居老二。戰(zhàn)后鄧艾被提拔為太尉,賞邑兩萬戶;鐘會被提拔為司徒,賞邑只有一萬戶,才只鄧艾的一半。鐘會自小就是個耍小聰明的人,沽名釣譽,哪里忍受得了屈居鄧艾之下呢?

姜維有復蜀之心,利用鐘會的失落心理,給他暗示幾點:滅蜀之戰(zhàn),功高震主,兔死狗烹,能全身而退嗎?蜀地天府之國,您擁兵十萬,只要占了這地盤,司馬昭能奈你何?這個真的把鐘會給說動了。

然而,要控制川蜀,鄧艾就是最大的絆腳石。

鐘會要與司馬昭分庭抗禮,就得先鏟除鄧艾這個心腹之患,只要除掉鄧艾,其他魏國將領在他眼里不過是烏合之眾罷了。

要如何整垮鄧艾呢?精明的鐘會很快發(fā)現鄧艾的弱點:此公居功自傲,經常在朝廷沒有批準的情況下自作主張,不知收斂。更重要的是,司馬昭已經對鄧艾表現出嚴重的不信任,懷疑他心有異志。

4、被調包的書信

很快,一封密信快馬加鞭送到司馬昭手中。這是鐘會與衛(wèi)瓘聯名密奏的信,指控鄧艾心懷不軌,意圖謀反。衛(wèi)瓘是朝廷派去監(jiān)督鄧艾、鐘會的監(jiān)軍,其實就是司馬昭的眼線與心腹。司馬昭本就防著鄧艾,看到鐘會、衛(wèi)瓘的信,心中更是狐疑。

鐘會有一大絕活,善于模仿他人的字跡。當時鄧艾與鐘會分管蜀地,鄧艾占據成都,劍閣以東之地則是鐘會的地盤。鄧艾寫給朝廷的書信,必定要經過鐘會的轄區(qū),鐘會便乘機以檢查為由,攔下并扣留書信。鐘會模仿鄧艾的字跡,把信的內容都給改了,出言不遜,充滿狂傲之氣,而且有很多居功自夸之辭。被改過的信交到司馬昭手中時,可以想象朝廷一哥眼中已經燃起一團憤怒的火焰。

膽大包天的鐘會不僅擅改鄧艾的書信,連司馬昭的信他也敢改。司馬昭的回信同樣被他扣下,模仿字跡重寫一封,意在挑拔鄧艾對司馬昭的不滿。

鐘會實在是書法界的天才,他瞞天過海,竟然滴水不漏,神不知鬼不覺。在書信往返川蜀與洛陽多次后,司馬昭已經斷然認為:鄧艾已經失控,必定會叛變。與其坐等鄧艾叛變,不如先下手為強,將其逮捕解往京師。

5、鄧艾被捕

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司馬昭下詔逮捕鄧艾。

鄧艾手握重兵,盤踞成都,會束手就縛嗎?為了做到萬無一失,司馬昭上了三道保險:第一,命令鐘會即刻進軍成都,鐘會有十幾萬軍隊,以多壓少,優(yōu)勢十分明顯。第二,命令心腹賈充率軍進入斜谷道,作為鐘會的援兵。第三,司馬昭親自率領大軍移師長安,倘若有必要,也可以迅速開赴蜀地作戰(zhàn)。

此時司馬昭尚沒有處死鄧艾的打算,而鐘會則心懷鬼胎,打算借此良機鏟除鄧艾。他腦瓜一轉,想出一個一箭雙雕的計謀。

鐘會把抓逮鄧艾的任務交給衛(wèi)瓘。衛(wèi)瓘是司馬昭的人,表面上鐘會是要把抓逮逆黨的功勞讓給衛(wèi)瓘,實則用心陰險,想借鄧艾之手殺死衛(wèi)瓘。如此既除掉衛(wèi)瓘,又可以此為借口誅殺鄧艾。

然而,出乎鐘會意料的是,鄧艾沒有抵抗,束手就擒。鄧艾很清楚自己被陷害了,被枉冤了,但他仍然相當驕傲與自信,到司馬昭那兒,可以自證清白,沒做虧心事怕什么。

6、鐘會的結局

鐘會設計陷害鄧艾,鄧艾身陷囚車,虎威不再。鐘會自以為得計,然而他做夢也沒想到,自己也早上了司馬昭的黑名單。

鄧艾被擒后,鐘會開始謀劃藍圖,打算據川蜀,出其不意占領長安、直搗洛陽、奪取天下。這時,一封突如其來的信令五雷轟頂。這是司馬昭寫來的親筆信,信是這樣寫的:“我擔心鄧艾拒捕,現已派遣中護軍賈充率領步騎兵一萬人入斜谷道,駐扎樂城,我將親率十萬人馬屯長安,近日即可與你相見!

鐘會判斷,倘若只為抓捕鄧艾,自己十幾萬人馬就能搞定,司馬昭大動干戈,不僅疑心鄧艾,也不放心自己。這時鐘會才明白,自己與鄧艾都只是兔死狗烹的命運罷了。他可不能像鄧艾那樣束手就擒,蜀漢天險猶在,我有十余萬大軍,怕你個鳥!大不了老子當劉備第二,你能奈我何!

然而,鐘會的兵變計劃,陰差陽錯地出現了變化,這個細節(jié)就不詳說了,以免扯得太遠?傊,鐘會起事失敗了,命喪黃泉。

按理說,鐘會死后,他陷害鄧艾之事就水落石出。鄧艾為什么還是逃不過一劫呢?

7、鄧艾之死

鐘會死于兵亂時,鄧艾并不在成都城內。他正被關在囚車里,押往京師洛陽。鄧艾的那些老部下都知道老帥被冤枉,快馬加鞭去追趕囚車,打算把鄧艾迎回成都。

然而,有一個人惶恐不安了,這人便是衛(wèi)瓘。

衛(wèi)瓘是監(jiān)軍,也是司馬昭的人。當他得悉鄧艾部下前去解救主帥時,心里不禁涼了半截。很明顯,所謂“鄧艾謀反”就是冤假錯案,是鐘會一手策劃的,然而,這起錯案,衛(wèi)瓘卻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還記得么?當初舉報鄧艾的人,除了鐘會之外,還有衛(wèi)瓘。寫給司馬昭的舉報信上,有他的名字落款,白紙黑字,抵賴不了的。非但如此,他還親自逮捕鄧艾。倘若鄧艾無罪釋放,非但鄧艾要報復他,司馬昭也難免要追究其責任。

衛(wèi)瓘確實是小人一個,他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前途名利。要保住功名,只有一種辦法:干掉鄧艾!只要鄧艾死了,司馬昭也懶得去理會他究竟有沒有謀反的企圖。要殺鄧艾,必須要快,快刀斬亂麻,絕不能等到鄧艾恢復自由后才動手。

問題是,派誰去殺鄧艾呢?衛(wèi)瓘挑來挑去,挑中一個人:護軍田續(xù)。

田續(xù)與鄧艾有什么仇呢?在伐蜀之戰(zhàn)中,攻打江油時,護軍田續(xù)畏縮不前,鄧艾大怒,當場拿下,差點就把他砍頭了。衛(wèi)瓘找來田續(xù),命令他追上鄧艾的囚車,將其就地正法,并慫恿說:“您可以報江油受辱之仇了。”

打仗畏縮不前的田續(xù)在殺人上卻一馬當先,馬不停蹄,一路狂奔,終于在綿竹以西追上鄧艾。田續(xù)宣布鄧艾罪狀,不容分說,將其父子兩人拉下囚車,就地正法。一代名將鄧艾就這樣死于荒郊野嶺,默無聲息。

衛(wèi)瓘殺了鄧艾后,羅織一套說辭,稱蜀地動蕩不安,恐鄧艾囚車難以到京師,或因此生變,故而殺之以絕后患。說實話,司馬昭對鄧艾之死表現得很淡漠。鄧艾活著,他反而擔心,自己那么信任的鐘會都會走上叛變之路,誰能保證鄧艾的忠誠呢?既然殺了鄧艾,他的兒子們就必須死,否則有后患。當時鄧艾其他幾個兒子都在洛陽,糊里糊涂被抓起來,一律問斬?蓱z鄧艾為魏國建立了豐功偉業(yè),到頭來卻落得如此下場,豈不令讀史者扼腕而長嘆呢?

3

允文允武的一代網紅人物,鄧艾,不是死于窩囊而是死于無知,死于自大自傲自以為是。作為統(tǒng)帥王者榮耀之師的伐蜀英雄“鄧艾”來說,他的勝利來的太突然,來的太容易,以至于自己居功自傲,得意忘形。更可以說;招來了小人的嫉妒。由于;充滿狼崽子野心的鐘會在背后不斷地捅刀子,誣告鄧艾意圖謀反,再加上司馬昭的疑心,所以說鄧艾必死無疑。

其一:后三國時代,鄧艾絕對堪稱是一位網紅人物。文武謀略甩了劉禪大將姜維幾條街。但是鄧艾的辦公室政治沒有處理好。他忽略了;千古名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都是騙人的。作為一員武將,業(yè)績越大,領導的疑心也會加大。

其二:古往今來任何一位帝王將相都是十分懼怕功高震主,鄧艾的腦袋瓜子不夠靈光,口不遮掩導致言多必失的禍事。越權做事自古以來都是帝王權術或職場的大忌。想到年,曹操與張魯的故事,曾今就是因為忘乎所以,占了人家媳婦的便宜。導致張魯倒戈,曹操為此葬送了自己的親生骨肉不說,還波及了典韋這位將才也一起葬身疆場。曹操如果不是坐著電動車逃之夭夭,估計三國鼎立的這段歷史就會改寫了,曹阿滿也會丟了小命。

其三:職場官場最忌諱背后捅刀子,常言道;君子可防小人難防。曹操的孫子“曹奐”執(zhí)政時期,只不過是一個傀儡皇帝。作為伐蜀三軍的統(tǒng)帥“鐘會”就是一個藏匿于暗處的卑鄙小人。鄧艾和鐘會二人同朝共事多年,作為鐘會來說一直就是對鄧艾嫉妒憎恨繁多。而鄧艾卻忽略了這個致命的政敵,以至于讓野心勃勃的鐘會抓住了機會,對鄧艾展開了反擊。

其四:古話說;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司馬昭這支黃雀恰恰就是躲在螳螂和蟬的后面玩起了平衡之術,讓螳螂和蟬互相制衡,兩虎相爭,司馬昭坐收漁翁之利。行軍打仗、英勇謀略固然是關鍵,但是提防小人背后使絆子更是關鍵。一代軍事天才孫臏就是由于過度相信龐涓,導致坐上了輪椅,還差點丟掉了小命。鄧艾卻未能吸取教訓,導致自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其五:伐蜀英雄“鄧艾”行事張揚,做事缺乏深思熟慮。不會善于偽裝,哪怕稍加收斂,借用他的仕途啟蒙恩師“司馬懿”裝病裝傻的忍讓之術,也不至于死于非命。鄧艾出生在紛亂的戰(zhàn)爭年代,但鄧艾目光遠大,見解超凡,具有十分難得的戰(zhàn)略頭腦。他允文允武,精通兵法,屢屢與蜀漢、孫吳交戰(zhàn),未有一敗。其伐蜀之戰(zhàn),在司馬昭的指揮下奔襲陰平,出敵意外,兵臨成都和鐘會聯手消滅了蜀漢政權。鄧艾偷渡陰平一役,堪稱古代戰(zhàn)爭歷史上對抗蜀軍征戰(zhàn)中最為突出的一次奇妙壯舉,已作為軍事歷史上的佳作而載入史冊。但是鄧艾最后的宿命卻甚是凄慘,莫得擺脫功臣“鳥盡弓藏”的死結,含冤而終了。

鄧艾(約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期魏國杰出的軍事家、將領。其人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本名鄧范,后因與同鄉(xiāng)人同名而改名。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zhàn)線防備蜀漢姜維。

公元263年,司馬昭擬定了伐蜀謀略,大軍兵分三路。征西將軍鄧艾帶著三萬魏軍從狄道進攻劉蜀,羈絆沓中地區(qū)的姜維兵團。諸葛緒這一路人馬為切斷姜維兵團的退路,帶著三萬人伏擊武都。而魏軍主力十余萬人則由鐘會帶領,欲染指漢中,直取成都之勢。

鄧艾令部將攻擊姜維兵團大本營,故分兵兩路,一路擊姜維的正面,一路迂回側擊。姜維兵團探知鐘會部隊已入漢中,唯恐漢中難以支撐,就想盡快擺脫鄧艾的糾纏,欲撤軍至陰平境地。但魏軍一路窮追猛打,姜維兵團兵敗無心戀戰(zhàn)而后撤,

魏滅蜀之戰(zhàn),鄧艾和姜維兵團打得異常慘烈,可以說是魏蜀戰(zhàn)爭末期盛況空前的一次戰(zhàn)斗。此次攻擊蜀漢政權,司馬昭本心無勝算,但是由于鄧艾“出奇制勝”孤注一擲走了一步險棋,“陰平古道”。

鄧艾帶著大軍攀登陰平古道,魚貫而進游走于壁立千仞之端,徒步跨越了數百里的原始地帶。行至峻峭險陡、巍峨高聳的懸崖絕壁處,鄧艾裹住土布“身先士卒”向山下滾去。

以至于;鄧艾的這支野人奇兵,人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蜀地江油地界,迂回到了姜維兵團的大后方。蜀漢政權大本營的后方大門頓開,鄧艾突如其來的這一手,讓姜維縱使立刻抽身回援都不及。

鄧艾神兵天降,兵臨城下,江油守軍只有乖乖繳械投降。隨后,鄧艾帶著魏軍勢如破竹、直搗黃龍。蜀漢皇帝劉禪自認倒霉,率眾投降。鄧艾“兵不血刃”攻克了蜀漢政權的大本營成都。鄧艾圍殲蜀漢姜維兵團,奇襲劉備奮斗了幾十年換來的地盤。以遠途襲擾,攻其無備、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震懾了蜀漢皇帝“劉禪”,締造了古代戰(zhàn)爭歷史上精彩絕倫戰(zhàn)例。但是戰(zhàn)事推進的速度異常順利,而成都和魏都洛陽之間距離迢遙。鄧艾一心只想著如何打贏這一仗,但是卻沒想到戰(zhàn)爭進展順利,以至于就這么輕而易舉的取得了勝利。

所以說,接下來對蜀漢的政權如何接管、蜀漢政權的“降臣”作何安置,貌似一時間沒有一個穩(wěn)妥的計劃。鄧艾面對著劉備的獨子“劉禪”帶著蜀漢群臣來到鄧艾大營叩首請罪時,鄧艾為了安撫蜀漢臣民,同時被勝利面前沖昏了頭腦的鄧艾,一是在沒有奏請朝廷、二是沒有獲得司馬昭的授意,就獨自擅自做主,根據這些蜀地官吏地位的大小,擅自以皇帝的名義,對大批官吏進行了封賞或任命,再加上鄧艾得意忘形時的口無遮,為日后埋下了禍根。

鄧艾不久就讓司馬昭以謀反定罪,確切地說,鄧艾從始至終就沒想過叛逆的動機。但是鄧艾的所作所為是憑借著自己獲得的戰(zhàn)功,因為若沒有他鄧艾就不可能輕而易舉地就打敗蜀漢政權,貌似此舉是天下共知的一件事。但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他仗著自己先后侍奉了司馬懿和司馬師,還有司馬昭的這一層關系?梢哉f;他的忠心赤膽,司馬昭是了解的,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三馬集團?舌嚢瑓s是炙冰使燥,司馬昭的心機和他想的可是迥然不同。

而此時此刻,鄧艾的政敵也正在“耽耽虎視”注視著他的一舉一動,這個陰謀家自然就是鐘會。一代將才“鐘會”作為三路伐蜀大軍中的主力,雖說也獲得了朝廷的褒獎,但是和鄧艾的功勞對比,簡直就是相形見絀。進入成都后,鄧艾做人做事可以說是目空一切,更是不可一世的樣子,讓鐘會心存芥蒂。

眾所周知,鐘會私底下在鄧艾身后做了不少的手腳,鄧艾寫給司馬昭的信件就是他篡改的,還時時“撥嘴撩牙”、煽風點火,離間臣子的關系,又大肆傳播鄧艾欲要謀反的消息等等。

司馬昭面臨疇昔自己的親信、今朝世間馳名的伐蜀梟雄,司馬昭對鄧艾的內心糾結,可以說是相當雜亂,他在內心身處不一定會相信鄧艾真的會謀反,但此時的他并不想查個水落石出,所以就以犯上作亂之罪將鄧艾給宰了。

4
1鄧艾恃功而驕造成的。鄧艾率軍滅蜀時,已經67歲了,但他身先士卒,翻山越嶺,創(chuàng)造了奇跡,為魏晉滅蜀立下了不世之功;自此,躊躇滿志,開始得意忘形起來,后來竟目空一切,擅自封賞,這包括劉禪及原蜀漢大臣,顯然是僭越行為。根本沒把司馬昭放在眼里,從而招來了殺身之禍。

2.鄧艾缺乏政治頭腦。鄧艾是能征慣戰(zhàn)、足智多謀的軍事家,他只顧在戰(zhàn)場上戰(zhàn)勝敵人,在與蜀漢的多次交鋒中,屢占上風;最后老當益壯,突出奇兵,畢其功于一役,在滅蜀漢中立了頭功,這功大足以震主,然而,自己不懂得消除隱患,不懂低調做人,給自己帶來了危機,遭到了司馬昭的猜忌,能有好日子過嗎?

3.鄧艾的政敵是鐘會,他是滅蜀主帥,軍事能力出類拔萃,運籌帷幄方面比鄧艾技高一籌。鐘會有統(tǒng)軍作戰(zhàn)能力,也有政治手腕,曾經設計害死了“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他工于心計,靠著取悅司馬師和司馬昭,掌握了滅蜀部隊的軍政大權,滅蜀第一功臣的桂冠本屬于他,卻出乎意料地被鄧艾捷足先登摘走了,這引起了鐘會的強烈不滿。

鐘會欲除鄧艾,就要抓他的把柄,而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的鄧艾卻冒天下之大不韙,私自分封劉禪等蜀漢舊臣,這滔天大罪被鐘會抓住了證據,他不失時機地向司馬昭告密,隨后鐘會遵從司馬昭旨意,名正言順地逮捕了鄧艾父子,并押送洛陽治罪,鄧艾終致身敗名裂。

鐘會和姜維聯合作亂被殺后,鄧艾還出現了一線生機,又因為以前得罪了師纂,在衛(wèi)罐的安排下,師纂派出部將田續(xù)于押送途中殺死了鄧艾父子,一代名將如此灰飛煙滅,令人唏噓不已,扼腕嘆息,實在是太窩囊了。

5

鄧艾的軍事能力毋庸置疑,能夠滅掉蜀國,收降后主劉禪,單憑這點也無人可及。他就像漢初的韓信,軍事能力很強,但政治水平忒低,韓信最后被蕭何、呂后所殺,故后世人說:(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鄧艾的軍事能力是司馬懿發(fā)現的,殺死他的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所以后世人說:“興也司馬,亡也司馬”。


(鄧艾)

那么,鄧艾為何死的如此窩囊呢?

鄧艾在滅蜀國時,走陰平險路從山上滾下來沒死;在兵臨成都城下決一死戰(zhàn)中沒死,卻死在回國向司馬昭“匯報”工作的半路上,而且是死在曾經被他責罰的手下武將田續(xù)之手。

想想看,一個鎮(zhèn)南將軍沒有馬革裹尸還,而是讓牛車拉著囚車,被押著回國解釋清楚所謂的“問題”,眼看就要回到魏國,向領導解釋清楚在蜀國所做的一切,“奸人”污蔑之詞自然不攻自破,然而沒等到說清楚就死了,不但死的窩囊而且死的很冤枉。

那么,鄧艾在蜀國做了些什么事,被“奸人”陷害和污蔑呢?

說起鄧艾死的窩囊,其實也不能全怪“奸人”陷害,還是他沒有政治水平,也就是對政治這東西不懂,不敏感,像韓信一樣,被像劉邦一樣的人玩了。這“奸人”就是鐘會和衛(wèi)瓘。


(鐘會)

話說鄧艾走陰平小路,偷襲成都得手,劉禪自縛而降,蜀國滅,鄧艾無疑是滅蜀頭號功臣。鄧艾戰(zhàn)功卓著,勢必召來同時是滅蜀主將鐘會和監(jiān)軍衛(wèi)瓘的嫉恨,這不難理解,“出頭的椽子先爛,槍打出頭鳥”,他立了首功,鐘會和衛(wèi)瓘臉上無光。

說實話,鄧艾想避免遭妒忌,正確的做法是:收斂鋒芒,盡量不讓同僚鐘會和衛(wèi)瓘感到壓力,換言之,就是不要得意忘形,團結同僚,及時和上級領導司馬昭溝通請示下一步的工作。我說的這些,相信在職場的親們很有同感吧!

但是鄧艾沒有這樣做,恰恰是反著來。首先他以當時魏國天子曹奐的名義,任命大批官吏。

他拜劉禪為驃騎將軍、授蜀漢太子劉璿(xuan)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對蜀漢群臣,則根據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他們?yōu)槌⒐賳T,或讓他們領受自己屬下的職務。

說實話,我不知道當時鄧艾的真實想法,單憑不經請示上級,自作主張封官許愿,就犯了僭越之罪。他置司馬昭何地?


(司馬昭)

揣測當時鄧艾可能是為了盡快穩(wěn)定人心,畢竟當時姜維還帶著十萬軍隊在劍閣和鐘會死磕。鄧艾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他可能認為:“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但是這往往授人以柄,容易受到別有用心的人攻擊和陷害。

其實鄧艾做的不僅只是這些,他還派人在綿竹把作戰(zhàn)中死亡的戰(zhàn)士跟蜀兵死者一起埋葬,修筑高臺作為京觀,用以宣揚自己的武功。

這就是鄧艾做的不對了,說實話,滅蜀國沒有鐘會的配合,單憑鄧艾的2000人馬,沒有鐘會牽制姜維,姜維能夠回師把鄧艾活吃了。

鄧艾的所作所為,引起同僚的嫉恨,向司馬昭進言,終被殺。

鄧艾的行為,讓同是伐蜀的主帥鐘會抓住了把柄,鐘會和監(jiān)軍衛(wèi)瓘一同向司馬昭告狀,說鄧艾想據蜀自立,大封群臣,結黨營私,效仿當年的劉備。


(衛(wèi)瓘)

尤其鐘會說鄧艾沒有請示大將軍就直接以天子之名加封群臣,是越權看不起司馬昭,有取代之意。司馬昭不愧是司馬懿之子,猜忌心頓生,當初伐蜀時,他就考慮到鄧艾軍事能力太強,故讓鐘會牽制鄧艾。

于是司馬昭震怒傳旨:『讓鄧艾把軍隊交給鐘會,回國把事說清楚』。鐘會和衛(wèi)瓘高興壞了,大權在握,功勞歸我們二人所有了。

鐘會派人把鄧艾父子關進囚車,用牛拉著回國受司馬昭的審問去了。

鐘會和衛(wèi)瓘合力搞垮了鄧艾,鐘會手握魏國將近30萬大軍,說實話,魏國的家底全在他手里。這時原來假意投降于他的姜維使壞了,姜維鼓動鐘會造反自立,鐘會這人本來就有野心,架不住姜維一忽悠,二人一拍即合。姜維有自己的小九九,他想趁鐘會造反成功,而后殺鐘會,再迎劉禪復國。這正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姜維被殺)

但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造反之前出事了,鐘會手下的大將不愿意造反,畢竟自己的家小都在魏國,造反還不讓司馬昭都砍了。

其實遠在魏國的司馬昭也不傻,他也想到了軍隊都掌握在鐘會手里,一但有不測,無法制衡鐘會,于是司馬昭命令衛(wèi)瓘密切觀察鐘會的動向,講真司馬昭不是吃白飯的人。

鐘會和姜維要造反,手下不同意,這時在軍營里有個消息說:鐘會要把大將們都殺死活埋。這事衛(wèi)瓘也知道了,于是和眾將聯合起來殺了鐘會和姜維,衛(wèi)瓘把鐘會叛亂的事,及時向司馬昭做了匯報,原來笑到最后的是衛(wèi)瓘和司馬昭。

殺了鐘會,眾將都想念鄧艾,覺的鄧艾才是他們的主心骨,于是提議快馬追回鄧艾,擁護鄧艾當他們的主帥。這時衛(wèi)瓘心慌了,假如鄧艾回來,勢必會知道他和鐘會一起合謀陷害他的事,于是衛(wèi)瓘偷偷把武將田續(xù)找了來,原來在之前田續(xù)因為犯錯被鄧艾處罰過,田續(xù)懷恨在心,衛(wèi)瓘想利用田續(xù)除掉鄧艾。

當衛(wèi)瓘找來田續(xù),透露給鄧艾的行程,田續(xù)為了報復鄧艾,趕在眾將之前,把即將回國的鄧艾父子都殺了,田續(xù)逃之夭夭。這就是前面開頭所說的,鄧艾死的窩囊的全部過程。

鄧艾不但死的很窩囊,而且很冤枉,他終究沒有洗刷掉自己被人誣陷的謀反罪名。他的家小都被司馬昭流放了。在司馬昭有生之年,鄧艾都沒有平反,這也不難理解,衛(wèi)瓘不會讓他翻身。

(鄧艾)

最后衛(wèi)瓘位高權重,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稱帝后,他成了司馬炎的肱骨之臣。司馬昭和衛(wèi)瓘這些政治家和陰謀家笑到了最后。

撰文/秉燭讀春秋

6

鄧艾,字士載,曹魏滅蜀的第一功臣,他的偷渡陰平可以和韓信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相媲美。公元263年,鄧艾請示晉公司馬昭后,開辟第二戰(zhàn)場,穿過七百里原始深林,進入蜀漢腹地,陷江油、占綿竹,一路高歌猛進到了成都城下,隨后劉禪開城投降。蜀漢宣告滅亡。

然而,僅僅過了月旬,滅蜀第一功臣鄧艾及其子鄧忠卻被逮捕,在押解回京途中,莫名其妙被殺。他死得真的是太窩囊了,沒有死在戰(zhàn)場上,沒有死在敵人手里,卻被自己人所害,還背上反叛的罪名。那么,鄧艾為什么死得這么窩囊呢?

其一,鄧艾滅蜀后驕傲自大。

鄧艾滅蜀時,已經是一位67歲的老人了,可是他老當益壯,翻越崇山峻嶺,建立不世之功。然而,他滅蜀后,有點得意忘形了,自認為是滅蜀第一功臣,便擅自做主,分封劉禪及原蜀漢大臣。

如他效仿東漢將軍鄧禹的做法,以天子的名義,任命劉禪為驃騎將軍、蜀漢太子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其他蜀漢群臣,則根據其地位高低,也都任命了各自的官職!度龂尽分杏涊d如下:

輒依鄧禹故事,承制拜禪行驃騎將軍,太子奉車、諸王駙馬都尉。蜀群司各隨高下拜為王官,或領艾官屬。

鄧艾自認為,有先例可循,蜀漢距離洛陽千里之遙,他為了穩(wěn)定蜀漢局勢,只能擅自任命原蜀漢官員。殊不知,此時的曹魏,魏元帝曹奐只是一個傀儡,真正的主事人是晉公司馬昭。司馬家族是通過高平陵之變得到權力的,還發(fā)生過淮南三叛,時刻防備著手下之人反叛,尤其是對于領兵在外的大將。此時的鄧艾自恃建立不世之功,不把司馬昭放在眼里,自然被司馬昭所猜忌。

其二,鄧艾不知道功高蓋主的后果。

鄧艾只是一個優(yōu)秀的軍事家,而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他只顧自己打戰(zhàn),保家衛(wèi)國,多年和蜀漢姜維作戰(zhàn),屢占上風。此次,鄧艾畢其功于一役,滅了蜀漢,大功一件。然而,他不知道自己滅蜀的同時,把自己架到火爐子上烤著。

自古以來,“狡兔死,走狗烹”,幫助越王勾踐滅吳的文種、平魏滅趙降燕伐齊的兵仙韓信等人,都被自己的主公卸磨殺驢。此時的鄧艾,功勞可以和韓信相媲美,自然也是功高蓋主。即使鄧艾沒有狂妄自大,擅自分封劉禪等人,也會遭到司馬昭的猜忌,也不好過。

其三,鄧艾被小人鐘會所陷害。

這一次伐蜀之戰(zhàn),最高統(tǒng)帥是鐘會,常年和蜀漢交戰(zhàn)的鄧艾只是偏師。鐘會是一個小人,他曾經陷害竹林七賢中的嵇康。這是一個十足的小人,靠著取悅司馬師和司馬昭,掌握軍政大全,成為伐蜀的最高統(tǒng)帥。如果這一次滅蜀,鐘會是理所應當的第一功臣,然而,這次卻被鄧艾捷足先登,成為了滅蜀第一功臣。鐘會對鄧艾成為滅蜀第一功臣,非常不滿。

因此,鐘會非常想陷害鄧艾,想要除之而后快,F在,鄧艾私自分封劉禪等蜀漢舊臣,被鐘會抓住了機會,向司馬昭告密。隨后鐘會得到司馬昭的授權,將鄧艾捉拿歸案,押送給洛陽處罰。

總結:鄧艾滅蜀后,一朝得志,驕傲自大,又被司馬昭猜忌,還受到小人鐘會的告密陷害,以至于身敗名裂。本來鐘會和姜維作亂被殺,鄧艾有一線生機?墒撬\氣不好,被師纂所怨恨,派出部將田續(xù)所殺。因此,鄧艾死的太窩囊了。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艾只道是本部兵到,不作準備,欲待問時,被田續(xù)一刀斬之。鄧忠亦死于亂軍之中。

7

公元263年,曹魏名將鄧艾以奇兵偷渡陰平,由此打破了和西蜀名將姜維對峙的僵局。鄧艾所部翻越摩天嶺后直取江油,后與蜀軍大戰(zhàn)于綿竹,誅殺蜀將諸葛瞻后兵鋒直指成都,時蜀主劉禪見大勢已去,在大臣譙周等人的極力勸說下開城投降,自此蜀國宣告滅亡。

話說鄧艾作為滅蜀的第一功臣,等待他的結局究竟是什么呢?很不幸,進駐成都后不久,鄧艾和其子鄧忠便因謀逆的罪名被送上了囚車,后在押解回洛陽的途中遭監(jiān)軍衛(wèi)瓘派人誅殺,可謂是死得不明不白,相當窩囊。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鄧艾如此慘淡的結局呢?下面我們具體來談一談。

居功自傲

鄧艾,字士載,武廟六十四名將之一。鄧艾的軍事才能沒得說,他治軍嚴謹,見解超人,有卓越的戰(zhàn)略思想,且作戰(zhàn)勇于身先士卒,乃真正的將才。然人無完人,鄧艾一個致命的弱點便是居功自傲,據《三國志·鄧艾傳》記載:

“使于綿竹筑臺以為京觀,用彰戰(zhàn)功。”

何為“京觀”?這個說起來就有些不太舒服了,所謂“京觀”是指古代為炫耀武功,聚集敵尸,封土而成的高冢。歷史上筑“京觀”的事例并不多,然鄧艾在綿竹破蜀后卻做了......

不懂權謀

《鄧艾傳》中還記載了一個事,那便是鄧艾曾上奏司馬昭要封劉禪為扶風王,并善待劉禪,從而達到招降吳國的目的,時司馬昭回了鄧艾八個字:

“事當須報。不宜輒行!

但鄧艾卻并沒有按照司馬昭的意思去做,而是奉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自己擅自大封蜀漢降臣,想以此達到東吳望風臣服的目的。此舉自然是讓司馬昭氣得不輕,加之鐘會,胡烈,衛(wèi)瓘等人早已對鄧艾不滿,于是眾人聯名誣陷鄧艾有謀逆之嫌,由此鄧艾父子便鋃鐺入獄。

鄧艾的出發(fā)點無疑是好的,他希望盡快結束這亂世的紛爭,幫助曹魏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然這樣一來曹魏統(tǒng)一天下的大功豈不盡歸你鄧艾所居?公然不聽司馬昭調遣,如此一來致司馬昭于何地,致鐘會,衛(wèi)瓘等人于何地?

衛(wèi)瓘的私心

當時司馬昭其實還并沒有要殺鄧艾之心,只是要將他押解到洛陽問罪,鄧艾被殺其實很大程度上衛(wèi)瓘出于自保而私自做出的一個決定。據《鄧艾傳》記載:

“會已死。艾本營將士追出艾檻車,迎還。瓘遣田續(xù)等討艾,遇于綿竹西,斬之。”

時鄧艾因罪被囚,由此鐘會進入成都開始主持大局,沒多久鐘會便開始公然大舉義旗反對司馬昭,不過很快便被監(jiān)軍衛(wèi)瓘聯合鄧艾舊部以及其他魏軍將領給鎮(zhèn)壓了下去,鐘會死后,鄧艾的舊部開始為鄧艾鳴冤了,他們想迎回鄧艾主持成都大局,而衛(wèi)瓘之前也曾和鐘會一同陷害過鄧艾,而且親自去抓捕鄧艾之人正是衛(wèi)瓘本人,或因擔心鄧艾報復,或因陷害鄧艾之事暴露,于是在鄧艾舊部去迎回鄧艾前,搶先一步派護軍田續(xù)去誅殺鄧艾父子,由此鄧艾父子在綿竹這個曾經筑“京觀”以彰顯自己大功的地方被殺身亡,也是諷刺啊!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8

歷史上,軍功卓著者,鮮有善終,鄧艾也沒能逃脫此宿命。從一寒門子弟,奮斗到一方統(tǒng)帥,不容易。從神壇跌落,彈指一揮間。


第一,兔死狗烹,鳥盡弓藏。蜀國已經被其消滅,這蓋世功勞讓司馬家族也頗為忌憚。對于司馬家,鄧艾也沒有多大剩余價值。

第二,鄧艾軍事斗爭一流,政治斗爭不及格。伐蜀,鄧艾只是二號人物,鋒芒畢露讓領導眼紅。鐘會本來就很陰險,嫉賢妒能,看著自己的同僚發(fā)達,心里不平衡,用盡下三濫的手段。攻下蜀國后,鄧艾越俎代庖,大肆封賞蜀國官員,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讓司馬昭感到很大的威脅。


第三,政治立場。鄧艾是司馬懿提攜的部下,現在司馬昭當政,一朝天子一朝臣,鄧艾的政治立場還未及時轉變。鄧艾出生于寒門,沒有大的政治背景作為靠山,司馬昭殺他易如反掌。


鄧艾之死,死于同僚的嫉妒,老板的猜忌,自己又沒有及時的急流勇退。

9

鄧艾的死其實并沒有多窩囊,可能他也不會想到自己平定川蜀之后會走上了一條讓自己致命的道路。


鄧艾的發(fā)跡其實和司馬懿有著莫大的關系,也正是因為司馬懿的提拔,鄧艾在曹魏政權中混的風生水起。從低級小官到守邊大將,鄧艾的成長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尤其是在嘉平年間,鄧艾多次抵擋住了蜀漢姜維的進攻,姜維數次白發(fā)的無功而返都和鄧艾有著莫大的關聯。


公元263年,司馬昭發(fā)布詔書宣告三路伐蜀,征西將軍鄧艾統(tǒng)帥三萬大軍拔營沖向了沓中,此時的姜蜀漢大將軍姜維正是沓中屯田,如果能將姜維困住,那么這場戰(zhàn)爭幾乎就已經勝利了?墒青嚢瑴蕚渎摵咸焖赝跣缆撌职臅r候,姜維率軍直接跑到了劍閣。


劍閣是通往成都的唯一一個險關,守住這里,就等于掐滅了司馬昭的伐蜀計劃。


而鄧艾眼看著追不上火速撤離的姜維,便下令直接穿越陰平小道,不過說到這,這鄧艾真是個狠人!七百里的陰平小道被鄧艾下令鑿山開道,身披棉氈子從山上滾下去。破江油,戰(zhàn)綿竹,綿竹一戰(zhàn)還將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給斬了。


鄧艾奇襲陰平小道的消息傳到了成都,川蜀大地舉國震驚,蜀漢后主劉禪舉城投降。


這份蓋世之功當然只屬于鄧艾他一個人,而在接受了劉禪了投降之后,鄧艾做了一件錯事:


擅自以天子名義封賞了投降的蜀漢君臣,這種越級辦事直接引起了司馬昭的極大不滿,長期鎮(zhèn)守邊疆之地的鄧艾或許習慣了刀頭舔血的日子,或許他壓根就沒有想到這樣做會引發(fā)怎么樣的后果。于是,勃然大怒的司馬昭親自下令讓鐘會囚禁了鄧艾,鄧艾的宿命也隨著這份滅蜀的不世之功而宣告結束。


鐘會下令讓衛(wèi)瓘前去捉拿鄧艾,之后鐘會引發(fā)謀反的事情引得成都大亂,在混亂之中的鄧艾被殺死,他這一生從窮苦到無辜被殺,充滿了一絲絲的悲情,但是在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中,權力博弈是最容易受到波及和屠戮的,而鄧艾可能也不會想到自己為司馬昭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勞竟然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

10

鄧艾之死,主要是司馬家族造成的。

一、鄧艾被司馬氏以“謀反”之名處死

司馬家族篡魏建晉后,曾對鄧艾有一個官方的定性:

征西將軍鄧艾,矜功失節(jié)。

曾有大臣對晉武帝抗議道:

艾心懷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夷滅之誅,臣竊悼之。惜哉,言艾之反也!

這里的“失節(jié)”和“心懷至忠”顯然對司馬氏而言是這樣的,因為當時司馬家族已經通過政變掌控了曹魏政權。

鄧艾在平定蜀漢后,就如何處置劉禪等蜀漢官員曾和司馬昭意見一同。他曾對司馬昭說:

“今宜厚劉禪以致孫休,安士民以來遠人,若便送禪于京都,吳以為流徙,則于向化之心不勸。宜權停留,須來年秋冬,比爾吳亦足平。以為可封禪為扶風王,錫其資財,供其左右。”

司馬昭對此并不茍同,“使監(jiān)軍衛(wèi)瓘喻艾”說:“事當須報,不宜輒行!

哪知鄧艾仍舊和司馬昭理論,堅持自己的看法,這在司馬昭看來那是大大的忤逆。

二、鐘會、胡烈、司馬師纂等小人的構陷

得罪了司馬昭已然是大大的不妥,也可見鄧艾有些固執(zhí)或者說“恃才傲物”。

這樣的性格自然是不受同僚歡迎的,他得罪了一些小人。

鐘會、胡烈、師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變釁以結。詔書檻車徵艾。

鐘會、胡烈、司馬師纂等人告發(fā)鄧艾“悖逆”,司馬昭順水推舟下令逮捕鄧艾。

這其中,鐘會是嫉妒鄧艾立了滅蜀頭功,他與監(jiān)軍衛(wèi)瓘相互利用,拿下了鄧艾。

鐘會將鄧艾送上囚車,不久自己作亂被殺,鄧艾所部的人立刻去追囚車救人。

但是衛(wèi)瓘卻搶先派人殺掉鄧艾。

“會已死,艾本營將士追出艾檻車,迎還。瓘遣田續(xù)等討艾,遇于綿竹西,斬之。”

衛(wèi)瓘可是司馬昭派來的監(jiān)軍,無疑是司馬昭的人。

也是他,“以文王手筆令宣喻艾軍,艾軍皆釋仗, 遂收艾入檻車!

最終殺了鄧艾的也是衛(wèi)瓘的主意:

初艾之下江由也,以續(xù)不進,欲斬,既而舍之。及瓘遣續(xù),謂曰:“可以報江由之辱矣!

晉武帝時期最終為鄧艾平反;

九年,詔曰:“艾有功勛,受罪不逃刑,而子孫為民隸,朕常愍之。其以嫡孫朗為郎中!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