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2年,努爾哈赤在薩爾滸戰(zhàn)役后,又相繼拿下明王朝的遼陽、沈陽兩處軍事重鎮(zhèn)。
大明王朝的所依仗的狹隘的遼西走廊受到嚴重威脅。
外圍據(jù)點盡數(shù)崩塌,所有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么?
努爾哈赤只要打穿遼西走廊,明王朝的北京城將岌岌可危,遼西走廊這條軍事戰(zhàn)線就像是王朝的生命線,萬不可失。
這一年,朝廷派遣王在晉總督關外戰(zhàn)事,負責防守遼西走廊。
王在晉進抵山海關之后,準備全面扭轉(zhuǎn)局面,重新部署山海關的防御部署。
當時這條遼西走廊處于啥狀態(tài)呢?
遼西走廊外圍近似扇形的防御區(qū)中的大多據(jù)點幾乎被全部拔除。
山海關城的防御爭議大家也都是圍繞在單點防御,還是單線防御的問題上。
防御方面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兜子里沒錢。
明朝末年朝堂的財政瀕危,褲兜子比臉都干凈,要是有錢,最佳的打算仍舊是單線防御,而不會選擇對山海關這個單點進行防御。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單點防御和單線防御的優(yōu)劣性:
單點防御:
這套僅防守山海關的防御王朝,是王在晉抵達遼西走廊之后,想到的最佳方案。
其實說是單純的單點防御也不對,王在晉怎么防御呢?
他將主力安置在山海關城,然后在山海關八里之外的山坡上構筑營寨,作為前沿防御據(jù)點。
說實話,這些構筑在外圍的臨時性的防御據(jù)點壓根不會起到什么作用,更多的時候是擺設。
王在晉的防守方案在于能夠節(jié)省朝廷的開支,可用于擴充兵員,也可以集中所有的精力防御山海關。
但又沒有想到,萬一山海關破了呢?
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怎么守?
單線防御:
單線防御一直是袁崇煥想要盡力促成的主動性防守方案。
他想要在山海關200里外的地方死守寧遠城,阻止努爾哈赤逼近山海關。如果寧遠城城破,大軍還能夠撤到山海關繼續(xù)防守。
如果不破,多點防御始終要優(yōu)于單線防御。
可是,袁崇煥的這套方案費錢吶,誰來出錢呢?
兩套方案都有道理。
幾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人手持匕首朝你沖過來,你是愿意穿一層盔甲和他干仗,還是愿意直接和他開擼呢?
穿盔甲,可能你拿不出那么多錢,拿出來也可能是背負了高利貸,對擼即便活下來也有可能無法生活。
可不穿外層的那套盔甲,你又可能直接被禿嚕皮。
怎么選,怎么做?
我們以上帝的視角來看,都可做,也都不可做。
至于誰對誰錯,一直沒有答案。
王在晉和袁崇煥在防御問題上鬧矛盾,朝廷又派了兵部尚書孫承宗前去山海關調(diào)和。
孫承宗抵達山海關之后,朝著遼西走廊逛了一圈,感嘆道,還是袁崇煥有高見。
他力挺袁崇煥,同時將戰(zhàn)線更加激進的推進,分兵扼守前沿要地。
但是,事情又發(fā)生了變化。
朝堂中的袁崇煥開始狀告孫承宗,一招黑虎掏心讓天啟皇帝將孫承宗召回朝廷,重新派遣高第繼續(xù)管轄山海關一帶的軍政。
剛剛到任的高第完全承襲了王在晉的那套防守方案,馬上下令,全軍后撤,固守山海關。
什么玩意的單線防御,還是單點防御靠譜,朝廷哪有那么的金子供你們揮霍!
袁崇煥你趕緊給我撤回來,一刻也不能停留!。
袁崇煥勃然大怒,又毫無辦法,只能折中選擇,放棄錦州一帶的防御據(jù)點,選擇距離山海關更近一點的寧遠城。
1626年,努爾哈赤帶領著十一萬大軍朝著遼西走廊殺了過來。
努爾哈赤抵達寧遠城之后,將帥帳直接安置在了寧遠城和山海關的中間,斷絕山海關方面的防御,讓寧遠城變成了一座孤城。
其實他想多了,即便他不隔離,在山海關的高第也沒準備馳援袁崇煥,你自己想死,我有什么辦法?
我讓你后撤到山海關城內(nèi),你自己不聽吶!
努爾哈赤下令攻城兩日,寧遠城仍舊巋然不動,反而自己還受了重傷。
努爾哈赤轉(zhuǎn)而攻打毗鄰寧遠城的覺華島,這里屯駐有大量的糧草,袁崇煥此前為了防止努爾哈赤突襲這里,已經(jīng)讓人挖掘冰塊,隔絕了覺華島和寧遠城的聯(lián)系。
誰知道,天氣酷寒,河水很快凍結(jié),后金騎兵順利突襲覺華島,島上七千多士兵幾近殘滅,所有糧草被全部焚毀。
隨后,努爾哈赤宣告撤軍,結(jié)束了這一次的惡戰(zhàn)。
寧遠城防御戰(zhàn),宣告徹底結(jié)束。
這是明王朝自從薩爾滸戰(zhàn)役后,明軍在戰(zhàn)場的被動防御中取得的唯一一場勝仗。
七年的打壓,多屈辱,多惡心。
這就好像一直蒼蠅在臉上一直嗡嗡嗡,可是七個小時了,你就是逮不到他,也拍不死他。
夠惡心,也夠煩人。
這場戰(zhàn)役不算是什么大勝仗,卻是里程碑意義的挫敗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