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也沒有過“寒門出狀元”這回事。真正寒門出身的考生連一甲都不錄,直到清末才有改觀。
古代,只要通過了鄉(xiāng)試,成了舉人,哪還有“寒門”?因為成為舉人之后,實際他已經(jīng)有了候選官員的身份,可以去做官,也可以不做官,但無論怎樣,金錢已經(jīng)不再成為他的問題。
而參加會試、殿試,最基本的身份要求就是舉人,換句話說,最后當(dāng)上狀元的,在他成為狀元以前,就必定已經(jīng)發(fā)財了,就算不是土豪,起碼也是富人的身份,所以才有“只有窮秀才,沒有窮舉人”之說,因此,歷朝歷代也從來沒有過什么“寒門”狀元,個個都是富人。
當(dāng)然你可能說,考生在中舉之前很窮,這是可能的。不過,除非社會時代特殊,否則這種人絕對無緣成為狀元,也包括榜眼、探花,都不可能。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資格參加殿試。
歷朝歷代,有資料可查的狀元,一共是641人,就算加上太平天國之類的政權(quán)錄取的狀元,也不過659人。
在正統(tǒng)朝代的641位狀元里,沒有一個是真正的寒門出身。這些狀元的身份,要么是官二代,要么富二代,要么世代書香,要么表面赤貧實際卻受家族供資。
真正赤貧家庭出身毫無背景的人,沒有資格參加殿試。
殿試是科舉的最后一關(guān)。考生考過會試,身份即為貢士,要殿試面君必須要接受身份背景調(diào)查,然后報給禮部或是皇帝委任的欽差。
真正的寒門出身過不去這一關(guān),因為這有一個條目叫“沙汰八律”,就是看這個人如果以后當(dāng)了官,有可能在哪方面出問題。
其中第三律“貪坐”,第六律“浮行”,你沒有足夠的家底是不可能過審的。
你連餅都沒見過,一輩子沒吃過一頓飽飯,沒見過世面,就太容易被糖衣炮彈打敗。
但如果殿試出來,不論什么成績,一般都能混個不錯的官職?墒,假如你太容易貪坐、浮行,讓你當(dāng)大官那就是禍害了。
既然存在這種可能,真正寒門出身的人,他的封頂之路一般就是賜一個三甲“同進士出身”,好一點的是二甲“進士出身”,能讓你傳臚已經(jīng)是天大的恩惠了,正常來講根本就不會錄你進一甲。
你連一甲都進不去,殿什么試?狀什么元?
錄取真正的寒門子弟進一甲,是在清末變法維新的時候,鴉片戰(zhàn)爭以后。
以上說了,真正寒門出身,連一甲都不錄你,文人們爭取了上千年,最終在清末變法維新的時候,修律大臣沈家本、伍廷芳上本,才使寒門子弟真正開始被錄入一甲。
你知道沈家本是什么時候的人?他出生那年是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都打響了。伍廷芳比沈家本還小兩歲。所以,沈家本、伍廷芳爭取到的這份福利,其實也沒有什么實際效果。
換句話說,鴉片戰(zhàn)爭以前,歷朝歷代的一甲都不錄取寒門赤貧出身的考生,那窮人怎么當(dāng)狀元?
到了今天,實際上我們也知道,供學(xué)子讀書的開銷實在是不低。除非是個人天才,否則沒有一個好的學(xué)習(xí)環(huán)境,成績也的確很難達到巔峰,這就是社會問題了。所以,寒門出狀元是有實際困難存在的。